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掃街的在樹影

賞析掃街的在樹影

發布時間: 2021-03-14 11:16:22

㈠ 《故都的秋》一道賞析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沒錯,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相比,真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無論在中國古代或現代,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可我覺得寫得最有味道的,還數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朴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令人感覺不到秋的蕭蕭與落寞,只是覺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麼的平常,可又那麼充滿生活氣息,更可貴的是作者用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遐思無限。真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飛到北平,飛進秋天。 從文章的一字一詞,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對北平秋天有著無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表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正是在這種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繪那麼細膩。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於是,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讓我們感受北平秋的味道。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作者從味覺,寫出了茶的清醇,從視覺,寫出了天空的高遠,從聽覺,寫出了鳥聲的清脆、環境的清幽。還從視覺,從觸覺「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將日光的細碎表現得淋漓盡致。藍天、白雲、鳥鳴、日光,還襯上幾朵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再來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北國秋的早晨簡直舒適絕倫。在北國的槐樹下,那落蕊鋪滿地,「腳踏上去,聲音
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受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從觸覺上寫出落蕊的細、軟,從嗅覺上寫出空氣的清新,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令人覺得北平人的細膩,但又清閑;在不知不覺之中保持了一份心靈的寧靜。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跟南方的蟬的煩躁的叫聲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種秋將冬至的感覺,更覺生命的可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於雨境,下雨後,都市閑人在雨後的斜橋影里,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長,讓人覺得北平人的悠閑中又不乏熱情好客,顯示出北方人冬之將至時一種特有的慵懶,頗具地方特色。
還的北方的果實,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別具一番風情。對於故都的秋,作者「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人零頭」。可見,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連忘返。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嚮往。讀者從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北國之秋。

㈡ 故都的秋賞析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飽蘸情愫的柔毫,描畫出一幅神韻清絕、典雅質朴、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一切景語皆情語。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體表現在以下列四個方面:
一、獨特的故都情結
開篇,作者就述說「不遠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飽嘗」而不是淺嘗輒止,可見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有獨鍾。為了表現這種深沉的嚮往、眷戀和贊美,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是對比烘托。「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這是一種欲抑先揚、似揚此而實揚彼的烘托法。作者通過一系列秋色、秋聲、秋景、秋物的排比,從宏觀上展示過去故都秋色的美麗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將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對比,且運用了獨特的語句形式來強化對比的效果。例如結尾處的對比:(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作者運用排比、博喻辭格,精選四組在量與質上差別明顯的事物,讓讀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濃郁、鮮美的醉人特色,與作者那濃烈的摯愛產生共鳴。郁達夫一生短短的49年從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對北平總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這樣寫道:「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由此可見,作者那麼熱忱地愛故都之秋,不只是單純的戀秋情結,而是與愛「黃帝子孫」聯系在一起的。
二、獨特的平民意識
郁達夫落筆於「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寫他們雨過天晴時用「緩慢悠閑的聲調」議論著秋雨秋意,作者此時的筆調是愉快輕松的,情感是親切贊賞的(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無所憂慮的生活。郁達夫把筆觸定位在下層人民和他們的普通生活,於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內外,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後,「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秋蟬」,「茅房邊上」的一株株棗樹,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繪的對象,這種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審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識的藝術體現。
三、獨特的「悲涼」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涼」這一特徵在作者心靈的投影是豐富而含蓄的。作者寫牽牛花,「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這不僅是在表達自己的色彩愛好,更是在物化一種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掃街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竟會「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觸景傷情、聯想獨特的文字,表現出一種孤寂、憂思的心緒。這里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達夫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所以此時的「悲涼」已是故都賞秋的心態與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我們不妨這樣說,文章流露的「悲涼」--憂慮、孤獨、落寞的心緒,正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風雲在一位知識分子的心靈上投下的陰影--使讀者品讀時不免產生苦澀感的陰影。
四、獨特的人文素養
文章的後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和作者的議論。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把對故都之秋的獨特感悟與中外名人詩文相溝通,縱橫走筆,顯示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秋文化的珍愛情感。郁達夫取文題《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為「故都」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詩意,與「秋」結合,能暗含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可以這樣說,文題的這種珍愛秋文化的人文氣息彌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們細加品味。

㈢ 求美文欣賞春夏秋冬各一句,要點評,作者和文章的名字。最好是文學著作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絢麗四季 秋景最美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 是大自然賜予人間最美麗的景色。春日花兒香,夏日陽兒亮,秋日葉兒光,冬日雪兒霜;春天繁盛,夏天蔥籠,秋天斑斕,冬天純凈;春的蓬勃,夏的喧鬧,秋的高遠,冬的寧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描繪四季的美文名句,就象變化著的四季,各有美感,魅力無窮。前人之述備矣。我心以為,絢麗四季,秋景最美。
萬物靜觀皆自得。所謂詩情畫意,無非是春夏秋冬,自然美景。只有懂得欣賞的人,才能感悟到它的美妙之處。秋景是最富有詩情畫意的。蔥蘢的樹木,繽飛的花朵,茂密的草叢。繁茂的植物,絢麗的美景,乃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好世界。實在是令人陶醉其中,讓人流連忘返。林間的小鳥,花叢的蝶蜂,草上的蜻蜓,代表著生命的歡歌。林中聽蟬鳴,池畔賞荷色,湖上泛輕舟,是最美好的享受。迎面吹來一陣涼爽的秋風,那感覺是多麼的愜意,多麼的神奇。秋夜繁星點點,明月高照,燦爛星空,微風佛過,帶給人多少思緒,多少幻想,不由得叫人觸景生情,讓人感慨萬千。吸引著眾多丹青妙手繪出多少美麗的畫卷,更多文人騷客寫出多少動人的詩篇。真可謂美景如詩如畫,令人如痴如醉。
秋景是美麗迷人的,是五彩斑斕的。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帶給人豐收的喜悅。萬物成熟,累累碩果,喜上眉梢,樂在心頭。橘紅滾圓的柿子,掛在樹上;金黃碩大的梨果,結滿枝頭。雪白的棉花像雲海,黃色的玉米堆滿院,鮮紅的辣椒掛窗前,青脆的紅棗綴滿樹。陽煦的陽光,涼爽的清風,滿山層林盡染,大地一派秋景。如此美麗的秋天能不美麗嗎?秋景的美妙之處,不僅可以用眼欣賞,用耳聆聽;還可以用嘴咀嚼,用心感受。要不然人們都說「春花秋實」呢?
秋景的美是一種凄涼的美。秋天是秋風蕭瑟,千樹落葉,萬花凋謝的季節。「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秋」字加上「心」,就成了「愁」。所以秋天總是讓人懷舊,總是充滿愁悵。唐代大文豪劉禹錫有詩曰:「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古典名著《紅樓夢》里也有「己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果實經歷了風雨,彰顯出本色,完成了使命,帶給人喜悅,卻奉獻了自己。樹葉黃了,楓葉紅了,煞是好看,但秋風微吹,落葉成堆,化作肥料,滋潤樹根;花兒也在最後的瞬間綻放著燦爛,釋放著美麗。等待它的也是一同枯萎,一起凋謝。對於花兒來說,只要能綻放,那怕是短暫的一瞬,也便不負此生了。其實,人的一生不也如此嗎?
世界本不是完美的。不管是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實,冬之草。它們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但他們都努力過,奮斗過,堅持過,燦爛過。雖有凄涼,但卻美麗。我一直很喜歡泰戈爾的那句詩,「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更欣賞這樣一段話,「即便是黃昏的最後一縷殘陽也要發出奇燦無比的光芒,那是不甘心隕落與沉淪的最後一次拚搏,也是對至高生命積極熱愛的一種追求,它毫不在意自已終究要被青山遮檔,也許這就是大自然要告訴給人們的生命真諦」。
絢麗四季,秋景最美。它不僅帶給人們美麗的享受,而更多的是帶給人們美妙的感受。朋友,你說對嗎?

秋,永遠的菊
文/紅月亮
習習秋風,吹起秋的美麗,少年心事,遺落在了野菊花飄香的季節……
——題記
秋風欲濃,吹落柔情一地;
秋雨纏綿,帶來相思滿懷。
已經是秋天了,風中綴滿點點星寒。推開窗戶會感覺涼意,會感覺到秋風秋雨,凄凄迷迷。「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當第一片樹葉飄零的時候,才知道秋悄悄地來了。於是,換上那件乳白色溫暖的羊絨衫,呵護起這個感傷的季節。乳白色是他喜歡的顏色,他說過我穿上乳白色的衣,就更象洋娃娃了。
當淡淡的菊香開始彌漫的時候,總想起記憶深處那個開滿野菊花的小城,我知道我有心事,如蔓蔓青草在春天的呼喚下不可遏制地生長。我的心事是樓前草地上的野菊花。我的心事是故鄉小城土坡上的野菊花。
記憶里的小城在這樣的季節應該也被滿地的野菊花綴滿詩意了吧?小土坡上曾與我一同品菊的你是否依然從人比黃花瘦的嘆息里扼腕深深的相思衷情?
土坡上那艷色豐潤的菊自甘於一種素清的境地,不期不懼。它有淡泊的神情,如水;它歷過風霜的摧折,似劍。寂寂地訴說著秋的故事,些些許許……

㈣ 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 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㈤ 《江南的冬景》 《故都的秋》 比較賞析

兩篇文章都彌漫著自然的景物與氣息,不同的季節。郁達夫對秋的衷情在《故都的秋》里可謂是情透紙背。《故都的秋》更是以一曲悲涼的頌歌而成為現代散文創作中的經典之作。《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之秋。翻開《故都的秋》,秋風、秋雨、寒蟬、落蕊撲面而來;悲秋與贊秋也撲面而來。易森說「郁達夫的作品是一幢殘缺而唯美的建築」。唯美,在故都的秋中隨處可見:「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而殘缺則是處處流露在作品中的落寞、無奈與悲涼,甚至在作品的結尾:「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在作家直抒胸臆的文字間,我們卻依然感受到了作家「感時花濺淚」的悲涼。從此,秋永遠地與郁達夫連接在了一起。《江南的冬景》是閑適、溫情之冬在《北平的四季》與《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對冬景著墨最多的一是冬日的閑適;一是冬日的溫情。《江南的冬景》中說:「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到了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在這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到了這里,我們才豁然明白:作者迷戀於江南冬景的,是因為可以「得失俱亡、死生不問」!是可以拋開塵世的孤獨苦悶而終於可以閑適開懷!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㈥ 用文學理論鑒賞一篇文章

樓層: 1
[思路分析]
下面的解答供參考
[解題過程]
《故都的秋》賞析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被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沒錯,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相比,真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無論在中國古代或現代,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可我覺得寫得最有味道的,還數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用平實質朴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靜、幽遠,令人感覺不到秋的蕭蕭與落寞,只是覺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樹、有秋雨、有秋蟬,還有秋天的果實。是那麼的平常,可又那麼充滿生活氣息,更可貴的是作者用那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遐思無限。真恨不得插上一雙翅膀飛到北平,飛進秋天。
從文章的一字一詞,可以感受得出作者對北平秋天有著無限深厚的感情,作者「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表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正是在這種感情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繪那麼細膩。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感到「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於是,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讓我們感受北平秋的味道。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作者從味覺,寫出了茶的清醇,從視覺,寫出了天空的高遠,從聽覺,寫出了鳥聲的清脆、環境的清幽。還從視覺,從觸覺「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將日光的細碎表現得淋漓盡致。藍天、白雲、鳥鳴、日光,還襯上幾朵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再來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襯,北國秋的早晨簡直舒適絕倫。在北國的槐樹下,那落蕊鋪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受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從觸覺上寫出落蕊的細、軟,從嗅覺上寫出空氣的清新,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令人覺得北平人的細膩,但又清閑;在不知不覺之中保持了一份心靈的寧靜。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跟南方的蟬的煩躁的叫聲相比,那些「衰弱」更令人有一種秋將冬至的感覺,更覺生命的可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於雨境,下雨後,都市閑人在雨後的斜橋影里,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長,讓人覺得北平人的悠閑中又不乏熱情好客,顯示出北方人冬之將至時一種特有的慵懶,頗具地方特色。
還的北方的果實,那可也是被作者描述得別具一番風情。對於故都的秋,作者「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人零頭」。可見,北平的秋,真的令人流連忘返。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將北平的秋展現得似乎真實但又充滿夢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遠。表達了作者對平靜、清幽、充滿鳥語花香的生活的嚮往。讀者從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達夫,真正的北國之秋。

㈦ 歐陽修《秋聲賦》和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寫秋天的句子,還有賞析,作業急啊,再線等。求知識帝

《秋聲賦》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賞析: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故都的秋》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賞析:作者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圖:秋蟬的殘聲。在南國,蟬遠離人類,而在北國,蟬與人竟這樣地緊密關聯,難怪自古以來蟬就是文人墨客的詠嘆之物,他們或者藉以抒情,或者用以明志。「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被武則天迫害,落魄沉淪之後,以蟬自喻,高風亮節盡現其中。「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隱居輞川的王維用來抒發清閑悠然的心境。郁達夫的人生與王維、駱賓王有著相似之處,聽到故都的蟬鳴,恐怕也難免有同類的悲涼傷感吧。

《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賞析: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託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㈧ 寫出你最欣賞的文章600字,加上喜歡的理由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這篇就很好!頂你一下!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懷念江南的秋啊!

㈨ 故都的秋中的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這句話中細膩清閑落寞怎麼理解

我在讀故都的秋的這篇散文的時候,我沒有讀到,
落寞倒是細膩清閑,能感受到很多,而且讀完之後對秋天也很嚮往。

㈩ 郁達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作品原文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解析

1、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2、對比托情

文章就是通過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復,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

3、設誓顯情

所謂「設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尾處就採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設誓,採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


(10)賞析掃街的在樹影擴展閱讀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