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雪之賞析

雪之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7 19:19:39

Ⅰ 魯迅雪賞析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寫細致生動,用詞准確。文章描寫了江南與北方的雪景,並在對比中體現出作者的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溫潤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贊的還是在孤單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通過兩個地區的雪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冷酷黑暗的社會強烈的不滿和無比憤慨的感情,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和同黑暗勢力作堅決斗爭的革命情懷。這一情感取向,閱讀時需要仔細辨析。魯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例如,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後,用了一個峻急的「但是」,轉入對「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並不需要轉折,可加上這個「但是」之後,情感的傾向性更加明顯了。這一點需細細體會。[4]作品特色:借景抒情對比鮮明,借景抒情:文章寫南方的雪「滋潤」,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南方的雪「美艷」,朔方的雪單調;南方的雪熱鬧,朔方的雪冷寂;南方的雪歡愉,朔方的雪孤獨……在對照中,作者更喜歡朔方的雪。南方的雪和平恬靜,讓人喜歡,但更崇高的美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在被撞的戰斗中得到升華。[5]寫景狀物抓住特徵:寫景狀物:景物描寫細致生動,用詞准確。文章描寫了江南與北方的雪景,並在對比中體現作者的傾向,南方「美艷之至」的雪,北方「如粉,如沙」的雪,各有特質,各有很深的意蘊,作者描寫時細致生動,描繪出「優美」「壯美」的圖畫。[5]語言風格風格獨特,如在描寫江南的雪之後,用了一個轉折詞「但是」,轉入對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無需轉著,可加上「但是」,情感的傾向性愈加明顯。[5]

Ⅱ 老舍的雪賞析

老舍只寫了《濟南的冬天》,沒有寫《雪》。
《濟南的冬天 》具有繪畫藝回術的特色:
第一,運用答色調的對比烘托形象.
第二,從紛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加以突出的表現.
第三,精心設計景物和構圖,層層展現景物形象.
第四,突出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Ⅲ 魯迅 雪賞析

寫雪野之景的順序的是由__上到__下__________:先寫___雪野中的景色_______,後寫___雪下_的__.
寫野專雪之景的句子是屬_____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包括作者想像的句子是__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_,___________.

Ⅳ 余秋雨 雪 的全文及賞析

雪(全文)·作者 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書城》雜志榮譽主編。
【賞析】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國的雨雖然自由活潑,卻「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魯迅先生寫雪,別開生面,起筆有意發問,並且由此通貫全篇: 一是把「雨」和「雪」作對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將具有冰冷、堅硬、燦爛雪花的「朔方的雪」聯系起來,為結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線。
作者對江南的雪滿懷深情,用濃墨重彩繪出一幅萌動著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圖,意境新美,內涵豐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從質與形上突現其特色。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來比喻它,令人擊節贊賞。「處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處子的皮膚」喻雪,白皙光澤,柔嫩細膩不必說,還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則給人以明確的哲理啟示: 冬雪之後,春天就不遠了。那「雪野」不已是那樣的生氣勃勃、春意盎然了嗎?
作者把這幅江南雪景圖描繪得有聲有色,聲色和諧;有動有靜,動靜相襯。但還不夠,還須用工筆重彩畫上美好純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們多麼的天真爛漫,何等的聰穎伶俐!這才是江南雪野上綻開的真正的春花啊!
接著,作者筆峰一轉,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圖」。北國風光,雄偉壯麗,那冰冷的堅硬的「朔方的雪」與「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質和形狀是「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風為動力而「蓬勃地奮飛」,能在陽光中「燦燦地生光」。面對著漫天飛騰的朔雪造就的「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作者著力從三度空間進行立體描繪,以突出飛騰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銳不可擋的氣勢。作者置身於這朔雪飛騰的宏偉壯觀中,禁不住感情洶涌,思緒馳騁。他凝視著「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雪花,聯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然而,由於「雨的精魂」畢竟是處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見,「那是孤獨的雪」;它沒有了暖國的雨的自由活潑,「是死掉的雨」,透出了孤寂凄涼之感。至此,「朔方的雪」亦有「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的問題了。
讀罷全文,掩卷細思,暖國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區別不過是各有各的「幸」與「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與「不幸」的鍾擺永遠在兩極搖晃一樣。蘇聯作家巴甫柯夫說:「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從來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圍的人。」

Ⅳ 有祝勇文的《雪》文章賞析嗎

雪滿山野,總令我想起國畫里的留白。王摩詰畫山而不見雲,齊白石畫蝦而不見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雲,是水。與西畫比起來,國畫手法最簡潔,而意韻卻最豐厚。每當雪至,五色雜陳的世界只剩下黑白兩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筆簡約的國畫,環境純粹了許多,心靈也就跟著純粹了許多。

所以,雪來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是充盈著幾許淡淡的歡愉。倘在山中,那感覺就更好。黎明於客舍醒來,心中納罕天緣何亮得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發現大雪早巳沒膝。呼嘯了一夜的北風不知何時戛然而止,空氣清爽如瓊漿,天氣溫靜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橋、無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著,黑得可愛。

於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便禁不住於口中滑脫而出,那種深透的意境遂將自己渾身浸透。這時的內心純凈得就像白紙,隨時等待著思想的濃墨,滴染出幽美的圖影。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罷老闆娘親熬的熱湯,便於窗下慵讀一卷《聊齋》這或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行路罷。讀得倦了,便再去訪雪。周遭靜無聲息,而腳底踏出的咯吱聲,好似雪地輕柔的言語,令我感到親切和愉悅。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銀白空濛,於無色中想像有色,於無形中揣測有形,於無生命中體味凜然的生命力,任思維的雪橇恰然劃向歲月深處,去領略世界的無涯與多姿。有人寫道:「能欣賞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種特殊的素質,那是一種頑強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種桀驁不馴的人格力量。」古人常從孤寒寂寞之中醞釀出一種生命的詩情。北宋書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無人之境為主題的畫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館的《寒江獨釣圖》前佇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隻孤影,一葉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與哀苦,相反,卻是挺拔的靈魂與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應鱗所說:「獨釣寒江雪,五字極鬧」,這個「鬧」字很刁,一下子就點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詩中昂揚的活力。所謂的枯寂,不過是一種表象。君不見恍若輕綢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動,誘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無聲中悠然地劃行。或許,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襯人心的溫熱;只有雪野的空曠,方能凸顯生命的充實。那片蒼茫空闊,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如國畫中的留白,意味深遠。我欽佩胡應鱗,他分明是將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徹了。

記憶深處的大雪無邊無際,靜好如詩。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佇望著。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靜與溫馨,逝去的夢境再度重現,凋謝的熱情開始復甦,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來,噝的一聲,就在我滾熱的心窩里融化了。

Ⅵ 陸游除夜雪的賞析

除夜雪翻譯: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體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除夜雪賞析: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餘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Ⅶ 余秋雨《雪》的賞析是什麼

註:《雪》的作者王魯彥
作者以新穎豐富的想像,凝煉優美的語言,描繪了飛雪的美麗多姿,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文章一開頭,作者為什麼要把福建平原上的雪與江浙一帶的雪作比較?
答:這是以福建的雪作為映襯,把兩種雪進行對照描寫,從而使上海的雪更顯得多彩多姿,風姿卓越。

「『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說我認為福建的雪不如眼前上海的雪美。

試說說「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上海的雪無比喜愛的思想感情。

品味「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結隊的蚊蚋,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一句中加點的詞語,說說在表達上的好處是什麼。
答:「活的」,寫出了雪花所具有的活力,「成群結隊」、「忙碌的飛翔」寫出了雪花紛紛擾擾,活潑可愛的情態,「粘著」、「擁入」賦予雪花人的性情,使得作者筆下的雪花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雪花的美麗可愛活現在讀者面前。可見用詞十分准確生動。

Ⅷ 雪的古詩,要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qiú)不暖錦衾(qīn)薄(báo)。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吹彎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在成千上萬的梨樹上,那潔白的雪花滿樹都是。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qiú)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就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他們都覺得盔甲太寒冷,難以穿上。 廣闊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堅冰縱橫交錯,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為了給回去的客人餞行,酒宴上胡琴琵琶與羌(qiang)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yuan)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台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於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於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詩題是「送武判官歸京」但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岑參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繪的是邊塞將士集體送別歸京使臣的慷慨熱烈的場面。「中軍置酒」,不是岑參置酒,而是中軍主帥置酒;鼓樂齊鳴,也不會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對飲話別,而是邊塞將士為歸京使臣舉行的盛大宴會。因此,如果說表現了友情的話,那麼,應該說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邊塞將士對一位同甘共苦過的戰友的情誼。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邊塞將士的團結精神和昂揚的鬥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已沒有詩人剛到邊塞時那種過於低沉而單純的思鄉之情,它已將思鄉之情,與保衛祖國以苦為樂的精神統一起來,因此它的基調是積極樂觀、昂揚奮發的。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 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詩人和將士們自然對天氣格外關心。昨夜北風呼嘯,天氣驟然變冷了,早晨起來一看,發現仲秋季節就下起雪來了。不過,大雪初積,雪還不厚,被風吹折的乾草還沒有被雪覆蓋。雖然下雪會給歸客帶來麻煩,但在這些久經大風大雪考驗的將士眼中,這點風雪算不了什麼。充滿他們心頭的,只有為友人歸家的喜悅之情。因此,那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就象美麗的春天突然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 「即」、「忽如」等詞形象、准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此時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著四句寫雪後嚴寒。詩人的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彷彿在悠閑地飄散著,進入珠簾,打濕了軍帳。詩人似乎此時才意識到,難怪昨夜蓋著狐裘還那麼冷。那些起床後著甲引弓的將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讀到這里,讀者也似乎覺得寒氣襲人,彷彿身臨其境。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無論天氣多麼冷,他們也沒有忘記訓練,還在拉弓練兵;「冷難著」,說明盡管鐵甲冷得刺骨,他們還是全副武裝,時刻准備戰斗。這里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加深刻地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斗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詩人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極力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浩大蒼茫,威嚴雄偉。詩人這樣寫恰恰是為了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寫出人們的樂觀精神。生活環境的艱苦,更能說明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這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第一部分用「冷」來寫「熱」;這一部分則是用「愁」來寫「歡」,表現手法一樣。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隆重。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里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後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那水晶一般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白雪中顯得十分絢麗。這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將士的象徵。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雖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用很平淡質朴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雖然描寫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但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全文三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就象一首邊塞壯歌,時促時緩,抑揚頓挫,剛柔相濟,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反映。 在藝術上,這首詩給人一種奇麗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達到這種藝術效果,一是因為詩人有長期邊塞生活的基礎,能准確地把握邊塞風景的特點,寫出它的奇處;同時因為詩人富於想像,善於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出主觀的體驗和聯想,而不是停留在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上。其次是它寫景抒情極富變化。詩人善於用不同的手法,從不同角度寫景抒情。有時實寫,有時虛寫。有時大筆揮灑,有時又精雕細刻。先用比喻手法寫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襯、誇張手法寫雪天雪地;後用烘托、對比手法寫暮雪。從雪中的樹、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軍營,雪中的紅旗,雪中的天山。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寫到空中,又由空中寫到地面。立體地再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詩人的豐富感情。北風席捲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嫌太薄。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輪台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迂迴曲折已看不見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馬蹄印跡。 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軍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似乎也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象像,同時字里行間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紛紛瑞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動不翻」,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調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全詩以雪生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方面,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是被人傳頌的名句。 岑參,是盛唐時期負有盛名的詩人,猶以「邊塞詩」著稱。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屬邊塞詩,也是一首送別詩——這從詩題中可以看出——全詩在內容上分為兩個層次:描寫邊塞雪景,抒發送友情懷。 前十句寫雪景。起筆即點出邊塞風狂雪早:「風卷草折」似聲聲入耳,「八月飛雪」如歷歷在目。接著寫雪後景色變幻:一夜之間,雪花覆蓋了整個大地,特別是千萬顆樹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風吹開了無數枝的梨花。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國暖色比北方寒景,聯想奇特美妙,比喻新穎貼切,使這兩句成為歷代詠雪詩中的名句。然後自然轉到寫軍營內的苦寒生活:「散」、「濕」承前繼寫雪飛雪落,冷寒潛襲;後用「狐裘不暖」、「錦衾薄」、「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等語,不僅寫出邊關將士奇寒難熬的艱苦生活,更從側面反襯出大雪的酷寒。最後從縱橫交錯的空間景象著筆,既寫出邊塞冰天雪地、陰雲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慘」兩字語帶雙關,渲染餞別的氣氛,感情色彩十分濃烈。 後八句述別情。先寫在中軍帳擺設酒宴、演奏邊樂歡送即將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間的頻頻舉杯、依依話別都只是在器樂的名稱中略略帶過,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餞別的情形。飲宴直到薄暮時分才告結束,送出轅門但見大雪紛飛,矗立在軍營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紅旗幟都硬硬地垂落著,在勁風中絲毫不能翻動。可以想見,旗幟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氣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卻要在這樣嚴酷的冰天雪地中趕路,怎不叫人擔憂?一直送到輪台的東門,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鋪滿,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遙望朋友遠去的身影,在山迴路轉中漸漸不見,只看見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馬走過的腳印……詞盡而意不盡,餘味綿綿,使人低回不已。 詩以「雪」為線索,描繪了一幅塞外風雪送客圖。所寫的雪景,既從大處落筆,又從細處著墨,為「送別」作了很好地襯托和鋪墊,抒發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編輯本段賞析
題解
全詩從塞外冰天雪地的綺麗風光著筆通過特殊的環境背景描繪襯托出送別之情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後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後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迴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後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緻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點評
讀這句詩,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卻好像出現了一幅春風送暖,千樹萬樹梨花怒放的壯觀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顯奇寒,在寫西北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可謂是「千古傳誦的詠雪句」,把詠雪與送別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襯託了惜別之情。
中心思想
唐代的岑參寫的一首送別詩,全詩融合著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歌詠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表現了雪中送人的真摯情誼。[1]?
編輯本段傳世佳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寫作背景
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詩人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 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賞析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首詩抒寫塞外送別、軍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似乎也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設想奇,比喻中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同時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調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 全詩以雪生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方面,內涵豐富,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是被人傳頌的名句。 補充 ①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情調,以春景寫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②誇張地極寫北地荒寒,使人不勝苦處的句子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③與「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選自《岑參集校注》。 逐字解釋 白草:西域一種草名,秋天乾枯後顏色變白。 胡天:指塞北一帶的天空。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各民族的通稱 珠簾:用珍珠綴成的簾子。與下文「羅幕」一樣,是美化的說法 錦衾薄:絲綢的被子(因為寒冷)都顯得單薄了 角弓:一種以獸角作裝飾的硬弓 控:拉開 瀚海:沙漠 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中軍:主帥的營帳 飲歸客:宴飲回去的人,指武判官 掣(chè):拉、扯 轅門:軍營的大門,古時行軍紮寨,以車環衛,在出入處用兩車的車轅相向

Ⅸ 魯迅雪賞析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國的雨雖然自由活潑,卻「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魯迅先生寫雪,別開生面,起筆有意發問,並且由此通貫全篇: 一是把「雨」和「雪」作對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將具有冰冷、堅硬、燦爛雪花的「朔方的雪」聯系起來,為結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線。
作者對江南的雪滿懷深情,用濃墨重彩繪出一幅萌動著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圖,意境新美,內涵豐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從質與形上突現其特色。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來比喻它,令人擊節贊賞。「處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處子的皮膚」喻雪,白皙光澤,柔嫩細膩不必說,還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則給人以明確的哲理啟示: 冬雪之後,春天就不遠了。那「雪野」不已是那樣的生氣勃勃、春意盎然了嗎?
作者把這幅江南雪景圖描繪得有聲有色,聲色和諧;有動有靜,動靜相襯。但還不夠,還須用工筆重彩畫上美好純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們多麼的天真爛漫,何等的聰穎伶俐!這才是江南雪野上綻開的真正的春花啊!
接著,作者筆峰一轉,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圖」。北國風光,雄偉壯麗,那冰冷的堅硬的「朔方的雪」與「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質和形狀是「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風為動力而「蓬勃地奮飛」,能在陽光中「燦燦地生光」。面對著漫天飛騰的朔雪造就的「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作者著力從三度空間進行立體描繪,以突出飛騰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銳不可擋的氣勢。作者置身於這朔雪飛騰的宏偉壯觀中,禁不住感情洶涌,思緒馳騁。他凝視著「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雪花,聯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然而,由於「雨的精魂」畢竟是處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見,「那是孤獨的雪」;它沒有了暖國的雨的自由活潑,「是死掉的雨」,透出了孤寂凄涼之感。至此,「朔方的雪」亦有「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的問題了。
讀罷全文,掩卷細思,暖國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區別不過是各有各的「幸」與「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與「不幸」的鍾擺永遠在兩極搖晃一樣。蘇聯作家巴甫柯夫說:「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從來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圍的人。」贊同28| 評論

Ⅹ 魯迅《雪》賞析

《雪》的濃郁的來詩意還有賴源於優美的語言得以表現。魯迅抒情散文的語言,總是精粹簡潔,具有生活的鮮明色彩和動人的旋律。如作者寫江南的雪景,語言華美,文采風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語言,樸素形象,生活氣息很濃,雖然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或誇張的筆墨,但孩子們的鮮明個性、雪羅漢的幽默神態卻躍然紙上;寫北方雪景的語言,熱烈,瑰麗,抒發了作者面對冷酷現實的戰斗豪情。
總之,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內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統一,每讀之,便覺得有一股浩然之氣,盪人心胸,開人眼界,促人振奮。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