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賞析論文
① 中外美術鑒賞論文, 求中外美術鑒賞論文一篇3000字
這是我的論文 我交的時候把文中提到的幾幅畫列印出來了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的實踐去訓練。如何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並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後期野獸派大師勻蒂斯的《紅沙發上的注女》(油畫)以簡潔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極富裝飾件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畫的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畫,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用線的作品,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展到廠一個高潮。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發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三、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於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徵,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盛,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廠新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如:吳謚械淖髕吩諳叩運用上有新意,線的節奏和韻律美十分強烈和鮮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優良傳統,都應認真研究繼承,在學好我國傳統繪畫課的基礎上,還需了解西方美術。「西為中用用」,使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
② 求一篇美術鑒賞論文···
其它主要參考書目:
1、《美術史的觀念》邵宏
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自我的迷宮》顧錚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
3、《黃昏後的契機——後現代主義》『英』奧頓奈爾
著
王萍麗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文藝學美學方法論》胡經之
王岳川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5、《藝術鑒賞講座》『美』勞麗•S•亞當斯
著
時易
譯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6、《Self-Portrait
With
a
Bandaged
Ear,
Van
Gogh》Jonathan
.
③ 美術鑒賞論文
淺析蘇里柯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描繪的是彼得大帝執政時期發生
的一件歷史事件:十八世紀末,駐防在托羅貝快城的沙皇近
衛軍,在保守勢力的跳動下發動叛亂,向京城莫斯科進攻,企
圖擁立被得的姐組索菲亞公主為女皇。被得大帝指揮新建的
正規軍聯隊鎮壓了叛亂,把索菲亞軟禁在修道院里,並且當
著她的面絞死了一百多名近衛軍,其餘參加叛亂的近衛軍後
來也都在克里姆林宮城牆下(現在的紅場)被處決。
畫家蘇里柯夫在這幅畫中所描繪的不是行刑事件本身,
而是行刑之前的最後片到。在這個瞬間里,寓示著行刑前後
的一系列歷史性細節,形象地揭露了這一事變的基本意義和
事變發生的原因。蘇里柯夫在這個俄羅斯群眾的歷史悲劇中,
沒有因同情受權刑的近衛軍而把被得大帝醜化成暴君;也不
因為肯定被得大帝的改革而簡單地把叛亂者歪曲成暴徒。通
過畫面的人物組合安排和形象塑造,我們來分析一下畫家是
如何巧妙地表現這一尖銳對立的事件場面的。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描繪了兩組尖銳對立的人物。在畫
面右面的人物中,庄嚴的克里姆林官城牆下,豎著高高的絞
刑架,彼得大帝騎在高頭駿馬上,靠近彼得肯間群眾的那位
是被得的寵臣緬希柯夫。他不僅是這一事例:的策劃人,而且
是達一幕悲劇的總導演。站在他們這一邊的是兒位外國人和
貴族,在他們的後面的是一隊歐化了的常各軍,是作為達一政
權的強大後盾而出現在畫面上的。在畫面的左邊幾乎占畫面
助絕大部分的是赴刑的近衛軍、來決別的家屬以及劊十手。最
後層次是圍觀的群眾。其最突出的是臨刑的近衛軍。他們雖
臨刑場,面向死亡,卻仍然顯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可見畫
家是贊賞近衛軍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的。同時畫家也以
英雄的巨人形象來塑造被得大帶。盡管通過對近衛軍的歌
頌來批判他,可是並沒有忽略被褥大帝對歷史發展的重要貢
獻:在政治L成功地保障了俄國的獨立,充分地認識U己所
從歲的事業是正義的。這正是體現畫家的歷史主義觀點。
在作用中畫家十分重視人物個性的刻劃,從眾多的登場
人物中看不到雷同形象,一人一面,人物的舉止動作,流露
出來的情感與人物的出身、修養、經歷等方面十分貼切,就
是那個樣子。人物的個性化使畫面吳現出真實生動多趣,表
現了社會各種人外貌精神的豐富性。刻劃個性的同時,畫家
傾注了對人民的同情心。畫面前景交出的地位,安排了來
與兒子決別的母親、妻子、兒女。最前面的那位老母抱頭
拖頂。沈不成聲。她的清貧家境和失去親人,引起現貨者誅
剛同情;左面那位老人雖未放聲大哭,但從呆滯的目光中
右川她陷入深深的難言的心痛之個。人們鎊隨著老人們處境,
進入絆難的現實地活;中間那個扎紅頭巾的女孩子,似乎正
在向人們發出求援的呼喊,她的形象直接舶發者觀者的情緒,
引起火們情感的共鳴。據說畫家為了表明白己的同情角在人
民一邊,是特意把自己的女兒形象畫在上面的,就是這個女
孩子。親人們圍著臨刑的近衛軍人,各人以最後的情感獻給
對方,這是一幅動人肺腑的悲劇場面,是無情歷史帶來的深
倚爆發。歷史的發展本身就是以犧牲一部分人和利益為份提
的,這艘畫就是歷史的具體形象。
這幅悲劇沖突的畫頂環境被安置在克里姆林官城牆下
(現在紅場)酌一角,將體現民族精神的大教堂作為人物的背
景。畫家有意把這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安排在這真實的、具
有確定性的環境之中。人群的分配是根據那些建築物的輪廓
和平面來布置的。另一個特點是畫畫上沒有單一的構圖中心,
而是依據尖銳對立的雙方,將畫面分成兩個中心:臨刑的近
衛軍和以被褥為一方的勝利者。其中,畫家以絕大部分的畫
面來表現和贊美人民,而對勝利者被得大帝僅僅給予一角的
地位,這種構圖處理明顯地流露出畫家的政治傾向性。除此
而外,畫面還分成若干組,幾組近衛軍占據了畫面的整個前
民處理來訣別的親因原則是以這種分組為基礎的。每組中
的近衛軍人,各處於一個多少有些獨立的小組的個心,和其
他人物在內在情感和形式上產生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既有
呼吸,也有嚴重對立之處。從構圖意義上來說,這種巨大的、
無限的服協,滲透了整個作品的前部分。
④ 關於美術欣賞的論文
淺談美術鑒賞 美術鑒賞課是給學生介紹美術知識、剖 析美術作品、揭示美術規律、指導美術欣賞 的課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認知技巧,提 高他們辨別、分析、反省、判斷的能力並開 闊知識視野,陶冶情操。筆者從以下幾個角 度來探討如何上好美術鑒賞課。 一、讓學生多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 正如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藝理論家劉 勰所說的:「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 識器。」只有學生多看、多思考,對一些藝術 語言(如點、線、面、體、空間、光、色、材 質、肌理)和藝術流派(如現代中國的嶺南 派、西方的印象派)等美術知識才能逐步由 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可通過欣賞展子虔的《游春圖》、閻立本 的《步輦圖》、韓滉的《五牛圖》、徐渭的《雜 花圖卷》、蔣兆和的《流民圖》等眾多名家的 作品體會中國畫融詩詞、歌賦、書法、繪畫、 印章於一爐,詩、書、畫、印相映生輝,這 也是任何繪畫藝術都沒有的獨特藝術形式。 另外中國畫的墨色變化和以線條為主的勾、 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 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多種表現手法, 具有高度的提煉概括技巧,充分體現了民族 的精神,因而成為光輝燦爛的民族繪畫藝 術。中國畫線條的美感是油畫所沒有的。 二、多給學生介紹美術的類別及基本知識 給學生介紹美術基本知識,特別是有關 美術的分類和各類美術的主要特點,以及美 術的主要藝術語言以及作用的知識。只有這 樣,才能根據各類美術的特點和美術的主要 藝術語言,去理解各類美術作品,真正領會 各類美術作品各自不同的藝術魅力。 例如,從大的方面講,美術包括繪畫、雕 塑、工藝美術和設計美術以及建築和園林藝 術等四大類。也可將書藝(書法、篆刻等)和 攝影藝術歸入美術的范圍共六大類。繪畫藝 術,從繪畫的社會功能和表現形式來分,繪 畫可分為招貼畫、年畫、連環畫、漫畫、組 畫、插圖等。從繪畫的題材來分,繪畫可分 為肖像畫、風俗畫、歷史畫、風景畫、靜物 畫等。從繪畫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來分, 繪畫分為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粉 畫、版畫、壁畫、素描等畫種。其中一些畫 種根據使用的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為 更細的藝術樣式。如版畫又可分成木刻、銅 版畫、石版畫、絲網版畫、膠版畫等。其中 木刻又可分成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套 色木刻等。 三、多介紹藝術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 在給學生介紹美術作品時,多介紹一些 美術作品的作者及歷史文化背景,培養學生 學習興趣,讓學生來理解和體會作者特定 生活經驗和生活閱歷。 例如,羅中立的《父親》是1980年根據 畫家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 深情,創作了這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淘糞 的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 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 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斗,就是為了這個肥 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 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里 面。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年三 十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團圓,那個農民家 就住在那個廁所,一年四季都住在那個地 方,吃飯燒火都在那個地方!所以他的那個 神態和姿勢引起我很大的震動,這個農民一 年四季都沒有回家。」畫家羅中立回憶說: 「我的一生跟農民肯定是分不開的。《父親》 這幅畫創作出來的時候,我沒有想到它會引 起社會上這樣大的反響,《父親》這幅畫實 際上是宣告一個神的時代結束,一個人的時 代開始……《父親》畫了近30年了,它的 主題概括了我們民族的歷史、滄桑,繪畫語 言和表現手法上首次借用了西方超級寫實主 義(照相寫實)手法,所以當時會引起那麼 多關注。但它持續引起關注許多年,我想是 因為那件作品內含的主題,它已是一個時期 的文化符號。」 只有讓學生了解《父親》的創作背景,才 能更深刻地了解長期的艱辛歲月造成父親這 一形象的一條條皺紋、柴耙似的雙手,以及 缺牙的嘴巴,為什麼會立即引起社會的強烈 反響。為什麼能代表中國一代人的形象。 四、多講解美術史方面的知識 我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產生,是新民主主 義革命的需要,其作品具有極強的革命性和 明確的傾向性。在當時物質條件非常艱苦情 況下,魯迅先生介紹歐洲版畫,組織木刻青 年和提倡新興木刻運動,其目的是將木刻作 為有力的武器向敵人發動進攻。用刻刀和生 命堅持其主張,為了精神和理想,這些木刻 家們不僅僅是藝術家,更主要的是革命的斗 士。他們用自己手中的刻刀直接介入到政治 斗爭中去,以至於被查封展覽,或是被捕
⑤ 大學美術鑒賞論文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列賓(俄)
1863年在人民群眾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爭取自由的影響下,俄國彼得堡美術學院14名學生拒絕按照學院硬性規定的題目進行畢業考試,他們走向社會,組成了巡迴展覽學會。他們創作了許多揭露農奴制度、反映俄羅斯人民苦難生活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內容新穎,形式活潑,富於戰斗性,在俄國各地巡迴展覽,影響很大,被稱為「巡迴畫派」。其中列賓和蘇里柯夫是傑出代表。
列賓(1844-1930)著名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畫的是在炎熱的夏天,一群衣著破爛不堪的纖夫邁著沉重而疲憊的步伐拖著貨船,艱難地走在伏爾加河畔的沙灘上。沙灘上的幾只破籮筐,增添了畫面的凄慘景色。畫中共有11名纖夫,經過畫家精心刻畫,反映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年齡、經歷、性格和氣質。領頭的纖夫叫卡寧,穿著滿是補丁的衣服,兩手下垂,身上的纖繩綳得很緊,忍受著體力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中間突出的人物是那位身著淺色衣服的少年,他緊蹙著眉頭,吃力地用手調整壓在肩上的纖繩,從他那昂起頭的姿勢看得出,在他身上蘊藏著一種潛在的反抗力量。最後兩位人物動態對比鮮明。一位低垂著頭茫然地向前移動著身軀,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一位回頭怒視著後面船上的船主,臉上是憤憤不平的表情。
列賓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畫家。他擅長社會風俗畫和肖像畫,他的許多優秀作品直接而又廣泛地反映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列賓從小就喜歡繪畫,後來經過努力考上了美術學院。《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的第一幅成名之作,這幅畫共畫了三年多時間。為了創作這幅畫,列賓親自到伏爾加河邊居住,和纖夫們交朋友。他尋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纖夫形象,認真觀察,並畫了許多人物寫生畫,表現不同年齡、個性、姿態的纖夫。正是通過大量的人物寫生,列賓抓住了伏爾加河纖夫的典型特徵,把他們表現的十分真實、深刻又各具特色。
這幅畫以狹長的橫幅展現了一群纖夫的形象:遠處伏爾加河畔的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籃筐作點綴,景色十分悲涼。一隊穿戴破爛不堪的纖夫正拉著重載貨船,緩慢地沿著河岸沙灘向前走著。畫面上的纖夫,有強壯的,有體弱的,有年老的,有年青的。他們的步子是那樣的沉重,令人似乎可以聽到「伏爾加船夫曲」那壓抑低沉而又雄壯的回聲。纖夫共有11人、約略分成三組。這里每一個形象都經過列賓仔細推敲,並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有差別。為了更好地展示纖夫們的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列賓採用了畫幅較寬的橫構圖,把眾多的人物安置在與伏爾加河幾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錯落,使畫面形成一種有力的節奏。遼闊壯麗的伏爾加河與衣衫襤縷但又顯示出雄厚力量的纖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幅畫是受到了詩人涅克拉索夫同名詩歌的啟發而創作的:
到伏爾加河邊去,
是誰在偉大約俄羅斯河上呻吟,
這呻吟聲是一支沉痛的歌曲,
那就是拉纖夫們在痛苦的行進。
以此展開擴寫
⑥ 求一篇美術作品鑒賞論文!拜託!
鑒賞達芬奇之《岩間聖母》
藝術是人類自我情操陶冶的良葯,是感知生命中絢麗華章的劑方,人之所以為人,其最大特點在於人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早在石器時代的遠古,聰慧的祖先們便在陶器上繪上五彩的花紋,在歷史長河的進程中,誕生出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畫匠,在群星閃耀之中,有一顆最為美麗的彗星,它的劃過,照亮了時代之空。。。。。。
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海濱小鎮——芬奇鎮,有一個叫安奇亞諾的小村莊。1452年4月15日,偉大的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降臨人世。
列奧納多·達·芬奇,作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後代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達芬奇興趣廣泛,涉獵甚廣,在其眾多佳作中,我最情有獨鍾的則是《岩間聖母》了。這幅畫的主題是小施洗者約翰在聖母瑪利亞與天使面前參拜基督,達芬奇將他們安頓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風景間,聖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漸濃漸淡的輕煙薄霧呈現出朦朧畫意,整個景象如幽遠的夢境。充滿了詩一樣的溫情,祥和而且典雅:畫中人物被一種刻意營造出的神秘氣氛所籠罩,奇怪形狀的懸石從濕漉漉的岩體上垂下,幾叢花草從岩縫里穿鑿而出,能辨別出鳶尾花,銀蓮花,紫羅蘭和一些蕨類植物。遠處藍色的天空透過岩體之間的孔洞和夾縫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年輕的母親以溫柔的手摟抱著下跪的幼嬰約翰,他的另一隻手則向兒子伸過去,天使面向著觀眾,把他們引向畫中,用手指示著這個場面。一連串手勢代表保護、指示、祝福。。。。。。
在這種穩定和諧畫面上,風景不再是簡單的背景,逼真的景物環繞於人物四周,自然的和人物融為一體,這種真實感賦予畫面一種別具一格的生動。以至於曾在一本書上看到,有人認為《岩間聖母》充滿了暗示與象徵,顯示了達芬奇謎樣的心靈,天使以明顯的手勢指著聖約翰有何含義?被聖母保護著的聖約翰是否代表人類需要聖靈的保護?而被描繪得像子宮般造型的洞穴,是不是暗示著生命的起源?。。。。。
這幅巨作無論在畫面設計還是色彩搭配,結構建設還是背景繪制,都讓人驚嘆絕倫。色調上,全畫是以棕褐色為基調的,聖母身上的深青與天使披風上的紫紅、金黃和銀灰色構成對比;耶穌與約翰的肌膚,與約翰的金黃色鬈發構成對比;洞穴外的風景表現了空氣透視,眾人物形成了金字塔結構,其頂端則是聖母的頭部。天使的面容表達出了達芬奇的理想美,是散發自內心甜美的聖靈;將人物置於陰暗的環境中,以賦予光亮中涌現的景物真正的啟示力量,這種嶄新的繪畫方式使人物、光線和「次要光線」交織在一起,畫布上彌漫著濃重的宗教氣息。。。。
總而言之,這幅巨作屬傳統題材,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都體現出了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令人為之驚嘆,實在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瑰寶!
後續:
第一次接觸這幅巨作時我還是個懵懂小孩兒,但當打開畫冊的那一刻,我不禁仍被她的美所震撼。。。。。看來,藝術的美是超越了時間的界限,是唯物般永恆之美!
⑦ 中外優秀美術作品賞析 論文
《撐陽傘的女人》Femme a l'ombrelle
作者: 克勞德 莫奈 Claude Monet
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印象派畫家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針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
以"光為畫面主角"的印象派最偉大的大師莫奈曾經畫過二幅《撐陽傘的女人》,一幅作於1875年,一幅畫於1886年。
首幅畫里的採用仰視的角度來表現畫面的人物,女人半側著身子,衣褶因為她的轉動也在旋轉,動態的呈現著這一微妙的動作,而平衡女子動作的是她手持的陽傘。
陽傘的灰綠色調與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物既與畫面結合又使人物跳出背靜那澄明的天空動感在人們眼前。畫面中的遠處的小男孩兒又拉深了畫面的層次感,不僅突出了撐陽傘的女人也把遠處的天空顯得更加高遠。
但,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畫面真正的主角"。在這幅畫中,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黃、藍並列,時而重疊,並把黃和綠、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
光與影正是依託於這兩個人物跳躍穿梭在人們眼簾中的。女人身後的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變,彷彿一指就可以戳破。
陽光透過湛藍的天空灑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調昏暗表明她處於傘的陰影之下。 微風揚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長捕捉的光與影——藍天的光彩、女子腳邊墨綠的草與淡黃的花朵的顏色。它們反襯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女子腳下順著微風傾斜的花草,彷彿可以聞到泥土與花草混合的清新氣味。
用模糊大塊的筆觸來描繪,是莫奈在繪畫技法上的一大特點。這也是印象派不注重所描繪的主題本身而注意光影的需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在這幅畫中,我們尚且可以看出撐傘女人的外貌,但是她和她構成三角型起穩定畫面作用的兒子的面貌卻被簡化成了僅有兩個黑洞洞眼睛長相的人。
可是,也正因為這樣,我們不必糾纏在畫面的技法上而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畫面所傳遞的,清晨,母親和孩子散步的愜意及其中的微風,藍天那種恬靜美好當中。
所以印象派的勝利在於它不僅僅是開拓了一條奇路使人們耳目一新更在於它可以把畫家自身的感受記錄下來傳遞給他人。這種心靈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無法比擬的。
從中也可看出當時莫奈初期作品風格強調瞬間的感官色彩來搭建一座用色彩構成的絢麗的世界。突破當時束縛繪畫的古典主義,把繪畫從單純的照物寫實中解放出來,開拓了一條用眼睛捕捉"瞬間美好"的新的繪畫流派。
作於1886年的《撐陽傘的女人》和第一幅畫在構圖上相差不遠,人物在衣著上更是如出一轍。但,比起第一幅,人物處於更次要的位置,印象派很少畫人物,風景中的色彩變化才是莫奈的永恆主題。所以第二幅《撐陽傘的女人》足以看出莫奈及整個印象派的走向。
畫中大塊的墨綠和棕紅的,凝重的顏色。不再看見早期注意天空光影的糾纏和光影對人物的影響,換而之是大塊更大塊的顏色鋪成一幅畫甚至連人物本身都只是畫中顏色的一部分(上一幅中女人的尚可辨認的面目在這里徹底被簡略掉)。或者說我們可以感受到畫面里的風不再是清晨的微風而是夕陽落下的晚風,吹的人物身後的雲彩在大塊急速的運動,熾熱的陽光照在草上淹沒了女人的腳,女人上半身因為撐陽傘形成的陰影和下半身被陽光照耀彷彿要燃燒的裙子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上飄揚的紗巾給人以視覺沖擊。
兩副幾乎同樣的以撐陽傘的女人為主題的作品,但是意境卻相差萬里。這就是印象派的核心所在——此時此刻的光和影。而光與影永遠在變,水中的浮光掠影,空中的色彩萬千,地上的花朵妖嬈。不變的是對影的捕捉對光的追隨。
這件作品是莫內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內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⑧ 美術鑒賞的含義 論文 1000字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版器官的綜合權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