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還家雜感賞析

還家雜感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14 01:21:09

詩歌賞析的格式

寫賞析文章就是把我們對古詩詞的鑒賞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題型,既考閱讀,又考寫作,因此很為命題者所青睞。寫賞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從哪裡切入。這要看試題的指向。如果試題有明確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寫。

例如,上海高考語文試卷,要求就明朝詩人杜庠《赤壁》一詩中「荒磯鷗鳥滿煙蕪」這一句,結合全詩寫一段鑒賞文字。命題者提示考生按「情與景」的關系方面去鑒賞,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試題對切入點沒有明確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自己選擇一個覺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來說,考生可從詩歌的思想內容、表現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去考慮。每一方面又可以結合具體作品選擇某一個切入「點」。譬如思想內容方面的「悲」與「歡」,表達技巧方面的「顯」與「隱」,語言風格方面的「陰柔」與「陽剛」,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較突出的某一點,深入開掘下去,這樣可以說得細一點、透一點。

(1)還家雜感賞析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1、要多讀

劉勰說得好:「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一個古詩詞讀得很少的人,是談不上有鑒賞能力的。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諸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古人也說:「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

當然,培養和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籠統地提「多讀」是不夠的,因為「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談話錄》)。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經說過:「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嚮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可見,通過多讀好的作品,培養自己的想像力,並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對於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2、要多看

要指導學生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向學生推介優秀的鑒賞名篇。可以說,名家賞析的文章是比較典範的,而且很多東西是可供學生借鑒的範例,只要引導學生帶著分析的、揚棄的眼光去看,對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3、要多練

清代的唐彪曾經說過:「讀書而無評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後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閱讀古詩詞時,若能堅持讓學生寫點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對於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詩詞賞析

㈡ 誰有一個繁星 。 春水裡的詩,加上對他的理解或賞析,求了,好的我追加!!!

《繁星》之十六:
青年人呵!
為著未來的回憶,
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圖畫。

[賞析]
這首詩很通俗,一讀就懂。詩人勸誡我們要把握好現在,勤奮努力地學習,腳踏實地地工作。只有「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將來的事業才輝煌,人生之路才寬廣。在你「回憶往事的時候」才「能夠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你才能夠自豪地說:我的這一生是過得豐盈充實的,是有意義的。一個「小心」,用詞精妙、無限關愛、叮嚀之情力透紙背。

《繁星》之九十八:
青年人!
相信自己罷!
只有你自己是真實的,
也只有你能創造自己。

[賞析]
這首詩重在勸誡青年人要樹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艱難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風霜雨雪。不要遇到一點困難就鳴金收兵,不要受到一點挫折就灰心喪氣,不要經受一點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點打擊就萎靡不振。還是《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罷」,「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麗的風采,展現一個全新的自我。

《繁星》之一一零: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來,
就知道你的煩悶,
是溫柔的。

[賞析]
這是勸勉青年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處世觀的哲理詩。青年人要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確地去對待生活中的「煩悶」。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學習,要工作,就必定要與人相處。在與人相處中,就一定會遭遇困難和挫折,因此,就一定會產生「煩悶」。我們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只有從容豁達地去面對,勇敢樂觀地去迎接。古人就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只有在困難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長智慧,增長才幹。有聖人說:「困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真是精闢精彩。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樣飽經滄桑,飽經憂患,有時一回想往事,就難免心有餘悸,痛苦不堪。青年人面對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青年人沒有生活負擔,沒有家庭拖累,沒有太多的雜事羈絆,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的生存危機。因此,即使有一點「煩悶」,比起老年人來,也是「溫柔的」。

《春水》之三:
青年人!
你不能像風般飛揚,
便應當像山般靜止,
浮雲似的,
無力的生涯,
只做了詩人的資料呵!

[賞析]
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詩。詩人以風兒飛揚、雲兒飄浮和高山靜止巧妙設喻,對比比照,告訴我們立身養性的真諦。諸葛亮曾在《誠子書》中諄諄告誡其子諸葛瞻「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可見神靜氣定,戒除浮躁,對於我們修身養性是多麼重要啊!

《春水》之三十四:
青年人!
從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來罷。

[賞析]
這是一首告誡青年人如何待人處事的抒情詩。言簡意賅,情深意長。詩人要青年人「從白茫茫的地上找出同情來」,就是要青年人對別人充滿關愛,對社會充滿愛心。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暗」。說得多麼好啊!可見同情和關愛對別人、對社會是多麼重要。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春水》之八十七:
青年人!
只是回顧么?
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

[賞析]
什麼是詩?艾青說:「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什麼是好詩?艾青說:它「不僅使人從那裡感觸了它所包含的,同時還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遠的東西」。冰心的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她將自己「心靈的活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讓我們從詩中「感觸了它所包含的」,而且還讓我們「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遠的東西」。詩歌告誡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點成績,有了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顧」中,要戒驕戒躁,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因為「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詩歌真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

《春水》之一三一:
青年人!
覺悟後的悲哀,
只深深的將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類呵!

[賞析]
這首詩和《繁星》之一一零一樣,也是告誡青年人要正確對待錯誤和挫折的抒情詩。這首詩寫得稍微難於理解些。但只要我們懂得了讀詩要注意其跳躍和省略的特點,那麼這首詩就容易理解了。這里,我們只要稍稍將詩人的思路作一個梳理,它就成了:青年人!要正確對待錯誤和挫折,覺悟後還悲哀,就只會深深地將自己葬了。這原本是微小的人類的致命弱點呵!

詩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頂,足以使那些昏聵的頭顱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寫罷,
時間正翻著書頁,
請你著筆!

[賞析]
這是一首極富哲理的勸勉詩。詩歌開篇用呼告手法,採用倒裝句式,勸勉青年人勤奮努力地學習,去「珍重的描寫」自己的人生詩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後,用一擬人兼比喻的修辭手法點明原因,催人上進;因為「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啊!詩歌與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讀到此,我們耳畔會油然響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聾發聵的警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從而揚鞭催馬自奮蹄,勤勉地去抒寫輝煌的人生。

殘花綴在繁枝上;
鳥兒飛去了,
撒得落紅滿地――
生命也是一般的一瞥么?

點評:冰心老人用鳥兒飛去匆匆和落紅滿地的情景來與生命做比較,她猜想生命會不會和她在世界中看到的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側面冰心老人可能是在為某人嘆息她(他)的生命是如此狼狽,為她(他)婉惜吧!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點評: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雖然展現在每個人面前的花朵都那樣嬌艷美麗,但是又有誰會知道在她們美麗的背後有著她們無限的努力,而有的人,面對困難就會退縮,再回到詩中看一看明艷的花,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學習她們奮斗的精神,她們坎坷的過去。

㈢ 荷塘月色的賞析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㈣ 語文作業:賞析荷塘月色(節選)每一句話。只限今天!

原文: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旳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旳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旳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旳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賞析: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見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蒙,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准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附: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㈤ 今別離(其一) 黃遵憲 賞析

賞析一

黃遵憲倡導"詩界革命",主張"我手寫吾口",黃遵憲:《雜感》詩。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是中國詩歌白話革命的先聲,預示了詩歌意象更新與創造發展的時代方向。他宦遊海外的創作,明顯地反映了歐洲近代科學發展對人類生存環境與日常生活的影響,對照傳統詩歌的取象設喻,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啟超認為是首?quot;詩界革命"大旗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寫輪船、火車、電報、相片和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情景,副題即標明了它們是"古人未有之物"。"鍾

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師讓寫這段的300字的賞析怎麼寫啊 文章看下面

原文: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旳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旳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鬱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旳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旳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盪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賞析:
查看文章 寫新文章
荷塘月色 賞析2008-09-15 21:02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見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蒙,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准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解析 [編輯本段]《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㈦ 《荷塘月色》原文與賞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

㈧ 荷塘月色賞析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後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後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後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濛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裡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㈨ 黃遵憲 今別離 賞析

《今別離》賞析

賞析一

黃遵憲倡導"詩界革命",主張"我手寫吾口",黃遵憲:《雜感》詩。以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是中國詩歌白話革命的先聲,預示了詩歌意象更新與創造發展的時代方向。他宦遊海外的創作,明顯地反映了歐洲近代科學發展對人類生存環境與日常生活的影響,對照傳統詩歌的取象設喻,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啟超認為是首?quot;詩界革命"大旗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寫輪船、火車、電報、相片和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情景,副題即標明了它們是"古人未有之物"。"鍾

㈩ 《野草》魯迅的 好句摘抄加賞析 急!!!

《野草》 魯迅散文詩賞析

題辭〔1〕 魯迅 作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2〕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3〕,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4〕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5〕。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語絲》周刊第一三八期,曾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抽去,一九四一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本篇作於廣州,當時正值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廣州發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後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險惡環境下的悲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書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詩,都作於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
〔2〕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作者在廣州作的《怎麼寫》一文中,曾描繪過他的這種心情:「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彷彿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葯酒,加色,加味,加香。這時,我曾經想要寫,但是不能寫,無從寫。這也就是我所謂『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3〕大歡喜為佛家語,指達到目的而感到極度滿足的一種境界。
〔4〕陳死人指死去很久的人。見《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塞。……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5〕地面比喻黑暗的舊社會。作者曾說,《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多次為魯迅所稱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書的大綱,倘置換為魯迅自己的說法,則是: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凝聚著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退潮以後思想上處於彷徨時期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對中國文化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深沉思考。在魯迅生命最痛苦的時候,「五四」運動高潮後的回落、「新青年」陣營的裂變、統治階層的專橫和欺壓……一系列社會的矛盾讓魯迅陷入消沉抑鬱的海洋、感受心靈苦悶的煎熬。黯淡的情緒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誕生。這部作品是魯迅以其獨特的個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絕望的抗戰」而催生的小花,是他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心泉所化成的藝術瑰寶,是一部「心靈斗爭的記錄」。魯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藝術才華,將自己微妙的感覺、情緒,難以言傳的心理、意識,復雜萬端的心態與情感,憤激與焦燥,感傷和痛苦,苦悶與彷徨,探索與追求,溶入這叢野草之中,從而把內心的痛苦轉入《野草》,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誌銘。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以紹興人那一碗黃酒墊底的生命底氣,以來自尼采權力意志哲學的那一派野力,絕望、反抗絕望、堅持絕望。這種絕望的堅持尤其艱忍。殷海光先生曾說,魯迅既感覺到了生命的虛無,又要在為虛無的壓迫下致力於求索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新生之路。這是一個極大的悖論。更痛苦的是魯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這樣四處碰壁。這樣的魯迅我們可以把他描寫成一位舉著盾牌的戰士,盾牌的後方是生命的虛無,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虛無。戰士要博擊的是雙向的虛無。這種戰斗就尤其慘烈。這樣的魯迅才是一個夠味的魯迅。這樣的魯迅才配稱中國在二十世紀的精神高峰。
魯迅毫不諱言現實在他看來乃是實有的黑暗與虛無,卻又認為,不是沒有可能從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誕與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著充沛的人文主義激情,這是他高出許多存在主義者的地方。他說,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野草》的低沉陰郁、桀驁不馴,體現出彷徨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作者孤憤蒼涼的心情,是作者真實的靈魂袒露;是追尋生命意義卻感到死亡的悲愴時的焦慮;是獨自與黑暗搏鬥的直面真相的勇氣,是在無路之處走出路來的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哲理性,即思與詩的結合,是《野草》的一大特點。它通過大量的象徵,畫面切割,即時場景的設置去表現,也有直接訴諸於一種箴言式的話語的。而象徵,又往往經由夢境的創造進行。《野草》二十三篇中有九篇寫到夢境,好夢如《好的故事》,惡夢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極力擺脫。我們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說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則經常潛入海底,明顯地比我們多出一個世界,多出另一層沖突。讀者可以在夢幻中思考它精確而又眾多的歧義,摸索它同現實的對應性聯系,探測作者的靈魂的深度。
《野草》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潑辣、溫潤,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迴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悲劇性情緒,它源自生命深處,許多奇幻的想像,其實都是由此派生而來,因此,最富含熱情的語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氣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寫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纖結如珊瑚網,」《野草》的語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無數張開而又糾結在一起的紅艷的珊瑚枝。
作為一部靈魂之書,《野草》開辟的境界,在中國的精神史和文學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散文詩《野草》被許多評論者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
參考 林賢治 等人的文章

《野草》簡介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
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 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
《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
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
「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
此事。

魯迅 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
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
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
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
清黨的稍後。

關於 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
《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
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
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
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本書 《雪》、《風箏》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

《野 》英文譯本序

·魯 ·
馮Y S·先生由他的友人給我看《野草》的英文譯本,並且要我說幾句話。可惜我不懂英文,
只能自己說幾句。但我希望,譯者將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半的。

這二 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陸續發表於期刊《語絲》
上的。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現在 幾個例罷。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
作《復仇》第一篇,又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這樣的戰士》,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
幫助軍閥而作。《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後,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時我已避居別處;奉天派和直隸派軍閥戰爭的時候,作《一覺》,此後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 這也可以說,大半是廢馳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當然不會美麗。但這地獄也必須失掉。
這是由幾個有雄辯和辣手,而當時還未得志的英雄們的臉色和語氣所告訴我的。我於是作《失掉的好
地獄》。

後來 我不再作這樣的東西了。日在變化的時代,已不許這樣的文章,甚而至於這樣的感想存在。
我想,這也許倒是好的罷。為譯本而作的序言,也應該在這里結束了。

〔一 三一年〕十一月五日。

〔選 《二心集》〕

-- -----------------------------------------------------------------------------

《野 》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