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泉賞析
① 白雲泉 白居易 賞析
(1)公元825-826年(唐敬宗寶歷元年至二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政務十分繁忙冗雜,「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消在兩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韻》),覺得很不自由。面對閑適的白雲與泉水,對照自己「心為形役」的情狀,不禁產生羨慕的心情,一種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問清清的白雲泉水,何必向山下奔騰飛瀉而去,給紛擾多事的人世推波助瀾!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後,濟世的抱負和斗爭的銳氣漸漸減少,而「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思想則逐步增加。在蘇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頗多事,衰憊殊少歡。迎送賓客懶,鞭笞黎庶難」(《自詠》),渴望能早日擺脫惱人的俗務。結尾兩句流露出「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後期人生觀的一個側面。
(2)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詩人並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雲與泉水的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詩人自己閑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趣的清新感。詩人採取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徵社會風浪,「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託深厚,理趣盎然。
② 聖泉宴的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記敘出遊歡宴的詩。詩人詳略得當,取捨適宜,重點放在歡宴卜,切合題目。首聯就直接點題。三、四句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寫美酒沁人心脾,用「熏」點出香味醇正濃厚,彌漫不散;寫松濤陣陣,用「韻野弦」,形容純乎天籟,美妙絕倫。雖雕琢但恰到好處,而且充滿浩大的氣勢,這正是王勃詩歌的特點。五、六句從細處落筆,描寫「垂葉」、「落花」的動態之美,寫得逼真細膩,情趣盎然,自有其可取之處。尾聯,詩人的目光定格在雲霧中的山巒上,迷濛而又含蓄,彷彿此次歡宴並沒有結束,也不會結束,意味深長。
這首詩起合相關,轉承自然,前後勾連,布局合迎。 《唐詩鏡》:三、四琢矣,然琢而不傷,其氣渾渾。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宴於聖泉而敘其景,造語極幽潤秀發。大抵子安寫景多臻妙境。唐仲言謂其恨少骨力,秀趣在布景中者也。顧璘曰:「乘」字、「俯」字,「熏」字、「韻」字、「影飄」、「香度」及「洽」字,觀其下字,便見老成。次聯風韻自別。唐孟庄曰:「熏」字佳矣,「韻」字更勝,「飄」、「度」是眼,「外」、「前」亦活,結亦有致。
《古唐詩合解》:此詩字意頗重,以流麗而不覺。
《網師園唐詩箋》:趣絕,雅絕(「蘭氣」二句下)。
《詩式》:發句上乘石噔,下臨聖泉,以初至聖泉起。頷聯言蘭氣近酒,故熏山酌;松聲類琴,故韻野弦,此所敘之景以宴於聖泉承。頸聯垂葉落花,照「春」字;影飄香度,寫同宴諸客領取此花香葉色,以山林春興作轉。落句言林塘人晚,見宴已多時,則朋興自歡洽,而不覺重岩前夕煙已起也,以酒闌興洽為合。
③ 泉 賈平凹要文章賞析!
18、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畫線句展開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9.文章開頭說「很是傷感」,第四自然段又說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淚水流下來了.,作者傷感流淚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20.小兒將樹樁比作一口泉,「我」覺得小兒的發現很偉大,你覺得這個比喻好嗎?為什麼?請作具體分析
21.文章最後說「諦聽」「生命的水聲」,請結合全文內容說說你對此的理解8.(3分)老槐樹上落滿了可愛的鳥兒,(1分)鳥兒的鳴叫聲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熱鬧,富有生氣.(1分)表達了作者崇敬、贊賞、喜愛的感情.(1分)9答一點即可得1分)
19.(4分)老槐樹給了作者童年生活無限的樂趣和無窮的遐思;作者同情、可憐老槐樹死得很長慘,消失得很慘;老槐樹的消失使作者再也不可能有對老槐樹慰藉的回憶了.(第一點2分,後面兩點每點1分)
20.(4分)好.月光下樹的年輪像泉水的漣漪,所以月光下的樹樁很像一口泉;(1分)老槐樹的生命沒有結束,它像泉一樣生命永不枯竭,因為嫩枝又長了出來;(1分)所以這個比喻顯得生動形象,很新鮮,寓意很深刻.(2分)(答對兩點即得2分)
21.(3分)老槐樹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續;(1分)嫩枝一定會長大,對未來充滿著期盼和信心;(1分)對生命力強大的崇拜與敬仰.(1分)
④ 春水賞析
春水》之三:
青年人!
你不能像風般飛揚,
便應當像山般靜止,
浮雲似的,
無力的生涯,
只做了詩人的資料呵!
[賞析]
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詩。詩人以風兒飛揚、雲兒飄浮和高山靜止巧妙設喻,對比比照,告訴我們立身養性的真諦。諸葛亮曾在《誠子書》中諄諄告誡其子諸葛瞻「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可見神靜氣定,戒除浮躁,對於我們修身養性是多麼重要啊!
《春水》之三十四:
青年人!
從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來罷。
[賞析]
這是一首告誡青年人如何待人處事的抒情詩。言簡意賅,情深意長。詩人要青年人「從白茫茫的地上找出同情來」,就是要青年人對別人充滿關愛,對社會充滿愛心。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將變成黑暗」。說得多麼好啊!可見同情和關愛對別人、對社會是多麼重要。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春水》之八十七:
青年人!
只是回顧么?
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
[賞析]
什麼是詩?艾青說:「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什麼是好詩?艾青說:它「不僅使人從那裡感觸了它所包含的,同時還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遠的東西」。冰心的這首小詩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她將自己「心靈的活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讓我們從詩中「感觸了它所包含的」,而且還讓我們「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遠的東西」。詩歌告誡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點成績,有了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顧」中,要戒驕戒躁,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因為「這世界是不住的前進呵」。詩歌真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
《春水》之一三一:
青年人!
覺悟後的悲哀,
只深深的將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類呵!
[賞析]
這首詩和《繁星》之一一零一樣,也是告誡青年人要正確對待錯誤和挫折的抒情詩。這首詩寫得稍微難於理解些。但只要我們懂得了讀詩要注意其跳躍和省略的特點,那麼這首詩就容易理解了。這里,我們只要稍稍將詩人的思路作一個梳理,它就成了:青年人!要正確對待錯誤和挫折,覺悟後還悲哀,就只會深深地將自己葬了。這原本是微小的人類的致命弱點呵!
詩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頂,足以使那些昏聵的頭顱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寫罷,
時間正翻著書頁,
請你著筆!
[賞析]
這是一首極富哲理的勸勉詩。詩歌開篇用呼告手法,採用倒裝句式,勸勉青年人勤奮努力地學習,去「珍重的描寫」自己的人生詩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後,用一擬人兼比喻的修辭手法點明原因,催人上進;因為「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啊!詩歌與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讀到此,我們耳畔會油然響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聾發聵的警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從而揚鞭催馬自奮蹄,勤勉地去抒寫輝煌的人生。
⑤ 賞析《在水一方》
《蒹葭》
原文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今譯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迴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彷彿就在水中沙洲。
簡評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盪,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雲:「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層次結構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都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盪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徵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徵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詩中還巧妙的運用了如「蒼蒼」,「、凄凄」,使全文聲情兼備。
內容評價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的探討。
藝術特色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在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
事實的虛化
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創作是導發於對具體事物的感觸,因而在它的意境中,總可看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人事場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卻似乎故意把其中應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虛化了。追尋者是 什麼人?他為什麼而追尋?我們不知道;被追尋的「伊人」是什麼 身份?為什麼他那麼難以得到?我們也不知道;以至於連他們是 男是女也無從確認。特別是「伊人」,音容體貌均無,一會兒在河的上游,一會兒在河的下游,一忽兒在水中央,一忽兒在水邊草地,飄忽不定,來去渺茫,簡直令人懷疑他是否真有實體存在。無疑,由於追尋者、特別是被追尋者的虛化,使整個追尋人物、追尋事件、追尋內容都變得虛幻願隴起來;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事實的虛化、膜猶,詩的意境才顯得那麼空靈而富有象徵意味。
意象的空靈
實際上,詩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家。這種心象,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件真事的回憶,而是由許多類似事件、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成的一種典型化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的最大特點,是不粘不滯、空靈多蘊。「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顯現。在這里,由於追尋者和被追尋者的虛化,那看來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險阻,乃至逆流、順流的追尋路線,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諸種地點,也都成了虛擬的象徵性意象。對它們均不可作何時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則,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連兩個人何以都不渡過河去也成了問題。《蒹葭》的成功,就在於詩人准確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創造出似花非花、空靈蘊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詩的意境呈現為整體性象徵。
意境的整體象徵
詩的象徵,不是某詞某句用了象徵辭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徵。「在水一方」,可望難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們可能經常受到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里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里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徵,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它二「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徵意蘊。 事實的虛化、意象的空靈和意境的整體象徵,是一個問題的三個層面。從事實虛化到意象空靈,再到整體象徵,這大致上就是象徵性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⑥ 二泉映月賞析
主題是命運,表現了一個經歷舊中國生活坎坷與磨難的流浪藝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強不屈。全曲婉轉流暢、跌宕起伏,是一首變奏曲式的曲子。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訴、如悲如怒,時而委婉低回、時而激越高亢,不僅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憤懣和哀痛,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嚮往。
從表面感受上說,曲子開頭比較平緩深沉,但很快就轉為細細的訴說,像一個憂郁的詩人在低低吟訴自己的哀愁,又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女子在月夜裡嗚咽,她在向心愛的人訴說自己的煩惱和苦悶: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時而平靜,時而跳躍,讓人親身體會到她的不滿、委屈和哀怨;盡管她受了委屈,但她是一個倔強的敢於抗爭的女子。在高潮凸現時,那是她最憤怒的訴說,只見她銀牙緊咬、杏眼怒睜,讓人感受到一種倔強的憤怒的陰柔之美。曲子深刻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高潮處,二胡強有力的聲音更表現了作者內心積憤的盡情迸發。
從樂理上說,開頭有一段短小的感懷、嘆息般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音,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結尾,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在泉邊沉思往事。
第二句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從第一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出現了新的節奏,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兼有敘述、傾訴和感嘆的情愫,逐漸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轉為激動昂揚,深刻揭示了作者內心的復雜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多次變奏不僅僅是為了表現不同的心境,更是為了深化主題。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比較大,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輕重有變,忽強忽弱,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⑦ 鼎湖山聽泉 賞析
「浸」字,在這里有「融入」之意。泉聲本無形,這里一「浸」字卻化無形為有形,寫出了泉聲消融在月光中的空靈之感。用一「濾」字,強調泉水純潔,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全文賞析:
全文寫了作者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時,將白天和夜晚聽到的泉聲用優美的筆調傾訴出來,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作者從歷史觀和美學觀的高度昭示人們: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
文章不寫看泉而寫聽泉,頗具新意。從全文來看,「聽」有一個過程,起先由聽到泉聲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時隱時現,作者由泉影的變幻不定,聯想起愛女而愛上山泉。
及至亭前觀山,聞鍾泉之聲相應,把鍾聲與泉聲化為老人與孩子——成為兩個時代的象徵,點出泉水活潑流動的青春氣息。
及至夜間,由聽泉生悟,寫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頌泉,而「聽」只是認識泉的一個手段。
(7)不老泉賞析擴展閱讀:
文章出處:
《鼎湖山聽泉》是上學期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以「寫景為主題」的開篇課文,也是蘇教版中學語文九年級上的第一篇課文,選自1982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有改動,是著名散文家謝大光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
作者所述的鼎湖山,鼎湖山是嶺南四大名山之首。自唐代以來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和旅遊勝地。公元676年,惠能高僧的弟子智常禪師在鼎湖山西南之頂老鼎建白雲寺,此後,高僧雲集這里,環山建起三十六招提,前來朝拜、游覽的香客、遊人越來越多。
明崇禎年間,即公元1633年,和尚在蓮花峰建起蓮花庵,第二年又迎來高僧棲壑和尚入山奉為主持,重建山門,改蓮花庵為慶雲寺,到了清代,慶雲寺規模越來越大,成為嶺南四大名山之首。
鼎湖山因為覆蓋著茂密的森林而蘊藏著豐富的泉水,從而造就了千姿百態的流泉飛瀑。幽深的自然景觀,東西兩溪流形成兩大景區:天溪景區、老鼎景區。九十年代新開發的鼎湖山新景區叫」新鼎景區」。
參考資料:網路-鼎湖山聽泉
⑧ 沙原隱泉 賞析
脈絡清晰,構思精巧。《沙原隱泉》以旅行的心情為線索來表現爬沙原觀隱泉的旅途感受,緊緊圍繞沙原隱泉來寫鳴沙山的壯美和月牙泉的靜美,又特意描繪了寺廟老尼的淡然的生活,為最後大談對人生世相的認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整個結構的安排上,各層次之間起承轉合自然而無斧鑿之痕跡,鋪墊蓄勢有力而無矯揉之虛情;收尾一段,看似多餘,實則神來之筆,一筆導出三世界,境界全出。
表情道理,意境高遠。先生寫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並不單純的是為了寫景,而是意在表達自己在游歷鳴沙山、月牙泉時,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更主要的是要揭示出人文維度上的深邃寓意。《沙原隱泉》隱含的哲理和感悟大體有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美在身邊,美在平實,美在多樣化互補
其二,人生的真諦,在於永不停歇的攀登。
其三,認識人生必須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
⑨ 在我眼裡,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滴出的神秘泉水(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人改變什麼環境的精神值得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人改變什麼環境的精神 知道學習表達了作者對老人的敬佩 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