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小松賞析
㈠ 小松的古詩
小松
唐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譯文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
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
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注釋
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蓬蒿(pénghāo):兩種野草。
直待:直等到。
凌雲:高聳入雲。
始道:才說。
鑒賞
《小松》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贊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㈡ 分析古詩「小松"這一形象的寓意
曠達瀟灑、豪放不羈、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積極昂揚、豪氣干雲、獨立不屈、樂觀自信、才華橫溢……
一般就是這些寓意了
小松·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問題設計】試分析詩中小松形象。
【參考答案】①是一株生存環境惡劣卻志存高遠的小松(概括形象)②株小松雖從小埋沒在茂密草叢中,無人賞識,但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凌雲壯志。(分析形象)③詩以這一形象象徵了出身低微、懷才不遇但不甘埋沒、志向遠大的讀書人,同時也批評時人的短淺目光。(形象意義)
㈢ 古詩小松表達了怎樣的哲理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詠物喻理的詩篇是屢見不鮮的。晚唐詩人杜荀鶴所作的《小松》一詩,是比較著名的一篇。
這首詩共四句。開頭一句:「自小刺頭深草里」,寫小松剛出土時,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它雖小但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非但不低頭,而且「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這里「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里的「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說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里連說兩個「凌雲」,其含意是不同的。前一個指的是小松,後一個指的是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時,再來稱贊它們高大,並不說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時,如能識別,預見到它必將凌雲的發展前途和趨勢,而倍加培養和愛護,為它的成長創造條件,那才是有見識、有意義的。讀這兩句詩,再聯系詩人的遭遇,我們不難品出詩人個中的的苦衷,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橫溢,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有如埋沒深草里的「小松」。這里,詩人以「松」自喻,委婉地表達了對目光短淺的人的批評,對當時社會扼殺人才的痛惜和憤恨之情。同時也點明自己屢試不中,懷才不遇的感慨,抒發「帝」里無相識的哀嘆。
全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詠物喻理的小詩。
㈣ 古詩 小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盡
古詩《小松》表達的思想感情:詩人借松寫人,托物諷喻,詩中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㈤ 《小松》的古詩賞析、
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來中,詠物喻理的源詩篇是屢見不鮮的。晚唐詩人杜荀鶴所作的《小松》一詩,是比較著名的一篇。
這首詩共四句。開頭一句:「自小刺頭深草里」,寫小松剛出土時,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它雖小但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非但不低頭,而且「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這里「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里的「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說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
㈥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詩小松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松
[ 唐 ]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詩中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賞析: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贊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里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㈦ 古詩《小松》
懷才不遇對當時的取士觀念感到無耐
㈧ 古詩王健的小松的賞析
【詩歌名稱】:小松
【年代】:唐
【作者】:王建
【內容】: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閑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
應該沒有賞析吧
㈨ 古詩小松主題的理解是什麼
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所以主題是關於人才被埋沒的憤恨和他們自身的不服輸,不低頭的精神的贊美。
㈩ 古詩《小松》的感悟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
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
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
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
—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
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准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
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
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
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
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
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
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
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
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