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霸王卸甲賞析
❶ 求《見龍卸甲》中的琵琶曲,知道的來幫忙。
雖然我也看過但是我也不知道名字。但有個方法可以找到。你到網路。然後搜《見龍卸甲影視原聲帶》的mp3應該能搜到。我每次都這樣搜電影歌的。
❷ 請教十年埋伏和霸王卸甲有什麼區別。請從音樂賞析的角度說詳細點。謝謝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獨奏曲)這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均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霸王卸甲》,著名琵琶大套武曲,全曲共分十六段。該曲和《十面埋伏》同樣都是取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此琵琶樂曲沉悶悲壯。
《霸王卸甲》是其中的一首。它是首琵琶傳統武套樂曲,和另一琵琶傳統武套曲《十面埋伏》的內容完全是一樣的,都是以為期五年的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為題材。但是兩首曲目描寫的角度不同。《十面埋伏》是站到劉邦一邊,著重寫劉邦漢軍勇武的雄姿,決戰的勝利的以及凱旋的英雄氣概,而《霸王卸甲》則是站在項羽一邊,著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戰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別姬自刎的英雄悲劇,對這位名躁一時的歷史人物給予了同情和贊揚。傳說虞姬在項羽聽到楚歌聲而自為詩後和曰:「漢失已落地,四面楚聲中,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蘇軾也曾做詩:「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蒼皇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京戲《霸王別姬》名聞中外,琵琶曲《霸王卸甲》則給人帶來更深刻的感受。
《十面埋伏》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則著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表現了更多的同情和贊頌。 由於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兩曲的重點段落也不一樣。《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的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縱橫,呼號震天,如雷如霆也。」
❸ 霸王卸甲的作品簡介
《霸王卸甲》是著名的漢族琵琶大套武曲,取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這個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採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所以樂曲高亢激昂、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
全曲共分十六段:(一)營鼓 (二)開帳 (三)點將一 (四)整隊 (五)點將二 (六)出陣一 (七)出陣二 (八)接戰 (九)垓下酣戰 (十)楚歌 (十一)別姬 (十二)鼓角甲聲 (十三)出圍 (十四)追兵 (十五)逐騎 (十六)眾軍歸里。其中別姬一段極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面對愛妃發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無奈和痛苦。
❹ 琵琶 霸王卸甲
根據我的經驗還是龍船好彈一些吧,個人意見 適合考試的,你看級別的要求吧,應該是龍船,因為龍船剛開始如果彈出氣勢的話,後面一半就過了。主要看開頭呢!
❺ 急求琵琶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曲式分析 論文需要 謝謝
緝私警察
❻ 霸王卸甲與十面埋伏有什麼不同(琵琶曲)
十面埋伏有保健歌
❼ 琵琶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有什麼不同
兩個曲子除了都是琵琶曲和都是武曲,其他的全都不同 ....- -
❽ 誰知道,琵琶曲《霸王卸甲》音樂的解析
下面分段對《霸王卸甲》進行講解。
(一)營鼓
隆隆的鼓聲把人們從睡夢中喚醒。號角嗚嗚地響起。軍營中各部將士緊張
而忙碌地做著各種戰斗准備工作。最後,音調從復雜多變轉化到有規則地逐級
升高,象徵准備工作逐步就緒。音樂起始的節奏和指法同《十面埋伏》相似。但《十面埋伏》的起始音符出現在高昂激越的高音區,而《霸王卸甲》則採用了凝重的低音,預示著故事的悲劇性。
(二)升帳
曲調威武而霸氣,象徵霸王出場。
(三)點將
同樣的音型在不同的音高出現,表現將官們精神抖擻接受戰斗任務的情景。
(四)整隊
這一段的曲調同(二)大致相同,但速度比(二)快。表現整理隊伍的景。
(五)排陣
曲調同(三),但點子更密,,氣勢更加壯大。
(六)出陣
節奏比較輕快,如先頭部隊輕騎出擊。
(七)接戰
節奏突然變慢,右手拇指用力勾動最粗的琴弦,發出沉重的搏擊聲。然後
逐次變換指法,加快節奏,音樂越來越緊張,最後用掃輪的指法發出更強烈音
響,象徵戰斗越來越激烈。
(八)垓下酣戰
大量地掃動琵琶的全部四根弦線,以強烈的節奏,密集的點子描寫劇烈的
戰爭場面。音調逐級升高,回落,再推到最高潮。
以上是樂曲的前半部。作為一首描寫戰爭的樂曲,這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這些段落的曲調十分雷同,主要依靠節奏和指法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
情節。演奏者心裡有數,聆聽者未必能理解,會覺得單調而冗長。因此當代的
演奏者常常把前半部簡化縮短。本人的方案是將「點將」的前半段跟「排陣」
的後半段相接,刪去「整隊」和「出陣」,並把「接戰」壓縮一半。這樣處理
在音樂上看不出痕跡,沒有不完整的感覺。
《霸王卸甲》的後半部著力於人物的感情描寫,是本曲的特色所在,也是
它能同如此精彩的《十面埋伏》相匹敵的原因。現在接著分析後半部。
(九)楚歌
寂靜的夜晚。隱隱約約,飄飄忽忽,從漢營中傳來了一陣陣楚歌聲。駐耳
傾聽,歌聲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響亮,幾乎是整個漢營都響起了楚歌聲。楚營
的士兵開始驚慌起來。這一整段都是用的長輪,音樂的變化全靠手指的功力來
表現。
(十)別姬
霸王也聽到了漢營傳來的楚歌聲,以為劉邦已盡略楚地,自己敗局已定,
遂起身與虞姬訣別。樂曲多處出現強烈的「拂掃輪」使人感到是一種撕心裂肺
的大悲痛、大絕望,凄切婉轉的下行「長輪」像是虞姬的嗚咽痛哭。曲調又高
亢起來,像是在責問蒼天「你為什麼亡我」。然後氣氛開始緊張起來,漢軍打
進來了。
(十一)鼓角甲聲
外面漢軍的鼓聲、號聲、吶喊聲一陣陣逼近,令人感到恐怖。後來連刀劍
同鎧甲碰擊的聲音都聽得見了。
(十二)出圍
琵琶特有的富有強烈節奏感的「夾掃」和「夾彈」十分形象地表現了馬隊
奔騰的場景。段末將兩條弦線絞起來輪雙弦使人產生「一瀉千里勢不可擋」的
感覺。
(十三)追兵
又是一陣「夾掃」奏出志高氣昂的曲調,表現漢軍乘勝追擊。
(十四)逐騎
又是一陣同「出圍」一模一樣的「夾彈」表現漢軍馬隊正沿著楚軍經過的
路追逐。又是絞弦,不僅用了「輪」,還用了雙弦夾彈,產生一種破碎的聲音
。這種聲音由強漸弱,象徵了項羽的終結。後面一段漸慢漸弱的「勾輪」象徵
戰爭結束。
(十五)眾軍歸里(尾聲)
仗打敗了,士兵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家鄉。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但不免感慨
萬千,唏噓不已。為什麼?前面已經分析過,不再重復。
這一段的曲調還是前面重復過多次的曲調變化而來的。用的指法是長輪。
這個曲調速度慢一點,音色暗一點,就產生我所主張的效果。如果速度快一點
,音色明亮一點,力度強一點,就會變成一首凱旋曲。而出版物上標注的卻是
後者,強度是ff,速度是每分鍾90拍。但我不放棄自己的主張,依據是:第一
,《霸王卸甲》表現的是楚軍,寫的是一出悲劇,不應當有如此輝煌的結尾;
第二,尾聲的標題是「眾軍歸里」,「里」,鄉里也,「歸里」,就是回故鄉
的意思,不是「得勝回營」。
❾ 琵琶 霸王卸甲 重奏
琵琶:
《春雨》、《琵琶語》、《天鵝》、《霸王卸甲》、《春江花月夜》(這首古箏也有,還有古箏、琵琶二重奏)
古箏:
《臨安遺恨》、《雪山春曉》、《高山流水》、《漁舟唱晚》、《茉莉芬芳》
太多了。。。。先推薦這些。
最好是說明下,比較喜歡文曲,還是武曲。。
❿ 霸王卸甲的作品賞析
民樂中,沒有哪一種樂器能像琵琶這樣富於戲劇性,它的音色,韻味,都有著戲劇的情節性和內在的張力,像古琴、古箏、洞蕭,都更注於一種抽象情緒的鋪張和延續,而在琵琶這里,描述情節的細致入微,刻畫人物的張揚盡致,都是其它民樂樂器不能比擬的,所以在琵琶樂曲中,出現大量的、風格迥異的敘事性作品,也就不足為怪了。
《霸王卸甲》是其中的一首。它是一首琵琶傳統武套樂曲,和另一琵琶傳統武套曲《十面埋伏》的內容完全是一樣的,都是以為期五年的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為題材。但是兩首曲目描寫的角度不同。《十面埋伏》是站到劉邦一邊,著重寫劉邦漢軍勇武的雄姿,決戰的勝利的以及凱旋的英雄氣概,而《霸王卸甲》則是站在項羽一邊,著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戰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別姬自刎的英雄悲劇,對這位名躁一時的歷史人物給予了同情和贊揚。傳說虞姬在項羽聽到楚歌聲而自為詩後和曰:「漢失已落地,四面楚聲中,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蘇軾也曾做詩:「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蒼皇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京戲《霸王別姬》名聞中外,琵琶曲《霸王卸甲》則給人帶來更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