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插秧歌賞析
Ⅰ 楊萬里的插秧歌詩的意境
插秧歌》是楊萬里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動地表現了農村插秧勞作的情景。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萬里《插秧歌》詩歌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賞析:
這是楊萬里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動地表現了農村插秧勞作的情景。
詩的頭兩句,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齊上陣,一家其樂融融的干農活,丈夫把秧苗扔給妻子,小兒子拔秧苗,大兒子插下,有拋有接有拔有插,忙個不停。三、四句天公發威,大雨滂沱,而詩人別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頭盔,蓑衣比作鐵甲,不僅新鮮獨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場緊張的戰斗,農家兒女全副武裝與天斗,與地斗,與雨斗,而「雨從頭上濕到胛」又極寫雨勢之猛,插秧之急迫與艱辛。總之,前四句詩人以樸素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緊張插秧勞動的圖畫。
五、六句詩人巧妙地插入了畫外音:農婦招呼農夫暫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農夫照樣低頭彎腰勞作,這就意味著勞動緊張到了極點,分秒不能停。詩中的「只不答」,不是對農婦的呼喚一聲不吭,而是說沒有答應她「歇半霎」的請求,更妙的是農夫還用別的話岔開:「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蒔」指栽種,「匝」指完畢,這是說,秧苗剛種下,尚未挺拔,況且也沒有種完,我怎麼能歇得下?然後話題一轉囑咐妻子要管好小鵝小鴨,免得它們到田裡糟蹋莊稼。真是時時盡力,事事操心,農家吃苦耐勞的品格,全部凝聚在這朴實的答話里。
Ⅱ 插秧歌楊萬里賞析
由於這首詩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開篇便動手「插」了起來:「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干,接秧也輕,田婦干;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干。「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准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態。只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從句中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則,不至於從頭上流入脖頸並沾濕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葯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斗。五、六兩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前句是個無主兼語句,「喚」的主語沒有寫出,按詩意應是位老嫗或老翁。後句是個無主連動句,按詩意,主語應是「大兒」,還極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職活茬的田夫、田婦和小兒。一家人幹活絕無唱過一口便袖手看戲的道理。老人來叫他們吃早飯,(搶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讓他們歇那麼小小一會兒,卻無人動作,無人答話,似乎對田埂上的呼喚置若罔聞,連抬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不如此,便寫不出搶插的緊張程度。結句「秧根未穩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似乎是田夫對送飯老人的回答:「您瞧這稻苗還不宰穩,再說這塊田還沒插完,您把飯放這兒,我們呆會兒就吃,您得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們,它們要來到田裡,可就糟了。」[1]
Ⅲ 宋·楊萬里《插秧歌》是什麼意思
這首詩是作者在街州鄉村見到農民男女老幼
冒雨插秧後寫的.詩中所寫當是親眼所見,連大
兒,小兒都參加了插秧勞動,這無疑是全家總動員
性的搶種.小孩子競能經受住這種緊張勞動的考
驗,說明農家兒自幼學習種莊稼的樸素情懷,活兒
雖是艱苦,但並不畏懼.這也應該說是鄉村兒童之
一趣了.
Ⅳ 楊萬里的《插秧歌》的翻譯
插秧歌翻譯
由於這首詩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開篇便動手「插」了起來:「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干,接秧也輕,田婦干;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干。
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從句中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則,不至於從頭上流入脖頸並沾濕肩膀。
五、六兩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前句是個無主兼語句,「喚」的主語沒有寫出,按詩意應是位老嫗或老翁。後句是個無主連動句,按詩意,主語應是「大兒」,還極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職活茬的田夫、田婦和小兒。
人幹活絕無唱過一口便袖手看戲的道理。老人來叫他們吃早飯,(搶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讓他們歇那麼小小一會兒,卻無人動作,無人答話,似乎對田埂上的呼喚置若罔聞,連抬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不如此,便寫不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結句「秧根未穩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似乎是田夫對送飯老人的回答:「您瞧這稻苗還不栽穩,再說這塊田還沒插完,您把飯放這兒,我們呆會兒就吃,您得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們,它們要來到田裡,可就糟了。」
原文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4)楊萬里插秧歌賞析擴展閱讀
《插秧歌》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此詩描繪了一幅農家總動員,雨中搶插秧苗的風俗圖畫。全詩寫得新、奇、快、恬,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風格。
楊萬里,南宋詩人。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
Ⅳ 楊萬里的插秧歌的意思,謝謝!
這首詩是作者在街州鄉村見到農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後寫的.詩中所寫當是親眼所見,連大兒,小兒都參加了插秧勞動,這無疑是全家總動員性的搶種.小孩子競能經受住這種緊張勞動的考驗,說明農家兒自幼學習種莊稼的樸素情懷,活兒雖是艱苦,但並不畏懼。
Ⅵ 插秧歌楊萬里這首詩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農忙時節,農家總動員,雨中搶插秧苗的圖景。
Ⅶ 楊里萬的《插秧歌》是什麼意思
作品注釋
⑴拋秧:插秧前,須將秧苗從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進稻田,叫做拋秧。 ⑵插秧:將秧苗栽插於水田中 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頭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製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屬或皮革製成的護身裝備。 ⑷胛:肩胛骨。這里指肩膀。 ⑸渠:他,代詞。朝餐:吃早飯。半霎:很短的時間。 ⑹蒔:移栽植物。這里指插秧。匝:滿。未匝:指這塊田裡還沒有栽插完畢。[2]
作品賞析
這是一幅描繪農家總動員,雨中搶插秧苗的風俗圖畫。 由於這首詩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開篇便動手「插」了起來:「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干,接秧也輕,田婦干;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干。「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准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態。只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從句中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則,不至於從頭上流入脖頸並沾濕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葯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斗。 五、六兩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前句是個無主兼語句,「喚」的主語沒有寫出,按詩意應是位老嫗或老翁。後句是個無主連動句,按詩意,主語應是「大兒」,還極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職活茬的田夫、田婦和小兒。一家人幹活絕無唱過一口便袖手看戲的道理。老人來叫他們吃早飯,(搶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讓他們歇那麼小小一會兒,卻無人動作,無人答話,似乎對田埂上的呼喚置若罔聞,連抬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不如此,便寫不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結句「秧根未穩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似乎是田夫對送飯老人的回答:「您瞧這稻苗還不宰穩,再說這塊田還沒插完,您把飯放這兒,我們呆會兒就吃,您得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們,它們要來到田裡,可就糟了。」 這首詩寫得新、奇、快、恬,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風格。[2] 楊萬里像
Ⅷ 插秧歌楊萬里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表現了甚麼
形容一家其樂融融的干農活 ,丈夫把秧苗扔給妻子,小兒子拔秧苗,大兒子插下。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這是楊萬里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生動地表現了農村插秧勞作的情景。 詩的頭兩句,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齊上陣,有拋有接有拔有插,忙個不停。三、四句天公發威,大雨滂沱,而詩人別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頭盔,蓑衣比作鐵甲,不僅新鮮獨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場緊張的戰斗,農家兒女全副武裝與天斗,與地斗,與雨斗,而「雨從頭上濕到胛」又極寫雨勢之猛,插秧之急迫與艱辛。總之,前四句詩人以樸素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緊張插秧勞動的圖畫。五、六句詩人巧妙地插入了畫外音:農婦招呼農夫暫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農夫照樣低頭彎腰勞作,這就意味著勞動緊張到了極點,分秒不能停。詩中的「只不答」,不是對農婦的呼喚一聲不吭,而是說沒有答應她「歇半霎」的請求,更妙的是農夫還用別的話岔開:「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蒔」指栽種,「匝」指完畢,這是說,秧苗剛種下,尚未挺拔,況且也沒有種完,我怎麼能歇得下?然後話題一轉囑咐妻子要管好小鵝小鴨,免得它們到田裡糟蹋莊稼。真是時時盡力,事事操心,農家吃苦耐勞的品格,全部凝聚在這朴實的答話里。
求採納
Ⅸ 楊萬里插秧歌翻譯
這是一幅描繪農家總動員,雨中搶插秧苗的風俗圖畫。 由於這首詩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開篇便動手「插」了起來:「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干,接秧也輕,田婦干;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干。「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准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態。只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從句中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則,不至於從頭上流入脖頸並沾濕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葯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斗。 五、六兩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前句是個無主兼語句,「喚」的主語沒有寫出,按詩意應是位老嫗或老翁。後句是個無主連動句,按詩意,主語應是「大兒」,還極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職活茬的田夫、田婦和小兒。一家人幹活絕無唱過一口便袖手看戲的道理。老人來叫他們吃早飯,(搶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讓他們歇那麼小小一會兒,卻無人動作,無人答話,似乎對田埂上的呼喚置若罔聞,連抬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不如此,便寫不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結句「秧根未穩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似乎是田夫對送飯老人的回答:「您瞧這稻苗還不宰穩,再說這塊田還沒插完,您把飯放這兒,我們呆會兒就吃,您得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們,它們要來到田裡,可就糟了。
Ⅹ 楊萬里的插秧歌中的頷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何作用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 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 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 照管鵝兒與雛鴨。
頷聯: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從頭上濕到胛。
顯然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