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賞析維吾爾族
❶ 描寫維吾爾族舞蹈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
維吾爾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徵: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這一體態的形成是經由吾爾族的第一舞人、傑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爾汗的規范而形成的。
維吾爾族舞蹈節奏的基本特徵:吾爾族舞蹈節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弱拍上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繞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後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
維吾爾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徵:為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動和變換動作時的一瞬間的微顫,使其動作銜接自然瀟灑、柔和優美。(擅長運用頭、眼和手腕)
維吾爾族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徵腰功和快速旋轉。(腰功包括板腰、側閃腰、快速的軟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側閃腰在舞蹈中較常見也別具特色。旋轉強調「乍動乍息」,既啟動要快而強勁,停止要馬聚然、穩健,區別於其他民間舞的旋轉。)
❷ 從維吾爾人的舞蹈中感受到什麼
首先,維吾爾族的維吾爾意為「團結」或「聯合」。
維吾爾族有自己內獨特的文化藝術 從舞容蹈中感受到的要追溯到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以及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
最多感受到的就是維族人民的熱情和豪邁好客的心情,無論你從哪裡來,他們都會敞開手臂歡迎來客的到來,可以說是天涯若比鄰的親切之感!
以上是自己的感受。
❸ 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特點有哪些
(I)維吾爾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徵: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這一體態的形成是經由維吾爾族的第一舞人、傑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爾汗的規范而形成的。在這之前,新疆的民間舞蹈,特別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對舞蹈的體態不很講究,大部分處於自然傳衍的狀態。康巴爾汗把在蘇聯學習的芭蕾舞科學的訓練方法及開、蹦、直的形態特點,用來整理自己民族的舞蹈,與維吾爾族的舞蹈相結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使得維吾爾族舞蹈不僅具有東方沉穩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備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
(2)維吾爾族舞蹈節奏的基本特徵: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在弱拍處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繞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動作的後踢步等都是節奏的弱拍時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
(3)維吾爾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徵:為膝部規律性的連續顫動和變換動作時一瞬間的微顫,使其動作銜接自然瀟灑、柔和優美。
舞蹈動作擅長運用頭部和手腕。通過移頸、頭部的搖、挑和手部的翻腕、繞腕、擊腕等豐富多變的動作,特別是「先正看而後低首閉目」的眉眼運用,構成維巧充分表現出放鴨姑娘在群鴨中愉快勞動的感情,很是動人。
維吾爾族的柔軟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維吾爾族舞蹈家阿依吐拉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動脖子下腰,像雕塑似的,彎下去很軟,起來時卻韌性十足,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與變化。常見的下肢動作有墊步、一步一抬身點顫、自由步等,上肢動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橫手、扶胸式等。各地的賽乃姆有差異:南疆的賽乃姆節奏明快,活潑,深情而優美;北疆的則動作輕快利索,瀟灑豪放,幽默風趣。維族大型民族音樂舞蹈《天山彩虹》的第三篇「絲路明珠」採用新疆傳統的「十二木卡姆」形式,其舞蹈動作主要依據賽乃姆的特點來編排的。
「手鼓舞」是以手鼓伴奏的一種舞蹈形式。它的特點是,在舞蹈中手鼓隨舞蹈者動作變化而即興伴奏。手鼓可以伴奏,同時又可以直接做為表演工具。如獲世青節金質獎的《摘葡萄》就是舞蹈中手鼓與舞蹈緊密配合的一個範例—在舞蹈中鼓點節奏與舞蹈動作和諧統一、高度吻合,手鼓音樂快,舞蹈也快,手鼓音樂慢,舞蹈也慢,有時與之相反。它以抑揚頓挫的手鼓音樂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舞蹈動作,展現了姑娘在葡萄園中一邊勞動一邊吃甜酸葡萄時的情景和喜悅的心情。因其手鼓的伴奏,烘託了氣氛,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可以說沒有手鼓伴奏,這一舞蹈定將大為遜色。可以說,手鼓表演的舞蹈在人們眼裡已成為新疆舞的代名詞了
❹ 維族舞蹈群舞 掀起了你的蓋頭來 的作品賞析,求人了!
人們一直認為《掀起你的蓋頭來》是一首隻有成年人才喜歡唱的情歌。
其實不然,這首歌曲是王洛賓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為「青海兒童劇團」編寫的一首兒歌,最初是由一群孩子在舞台上表演的。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王洛賓跟隨「西北抗戰劇團」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宣傳演出時,從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商人那裡記錄了一首名叫《亞里亞》的新疆民歌。這是一支流傳在新疆南疆地區的民歌。王洛賓在自己的「音樂札記」中,曾經記錄了這支民歌的起源:「這個舞是南疆的一種鄉土游戲。秋收時節,在麥場上休息的時候,由一年高的老漢,穿上婦女的服裝、戴上蓋頭,然後故作扭捏。一個青年在他身旁邊唱邊跳,最後掀開蓋頭,大家哄場大笑,然後繼續勞動。(一九三九年於河西走廊)。」這種鄉土游戲,起源於南疆農村,是人們在勞動時為了逗樂解乏而發明的娛樂形式,本身並無多少藝術價值。很多新疆人都會唱以掀起蓋頭為內容的原生態民歌,但是他們所唱的和王洛賓改編的《掀起你的蓋頭來》,完全不是不同一個版本。經過王洛賓改編之後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無論是歌詞的口語化,還是在旋法上都顯得更加專業,更加藝術化,更加便於傳唱。青海兒童抗戰劇團成立不久,在西寧昆侖中學任音樂老師的王洛賓就忙著為孩子們編寫演出節目,他找出了自己記錄的那支民歌《亞里亞》,打算採用這個鄉土游戲的音樂和舞蹈素材,為劇團的孩子們編寫一個邊唱邊跳的歌舞節目。按照新疆少數民族在婚禮中掀開蓋頭的習俗,他憑借著豐富的想像,編寫了四段歌詞,並且取名位《掀起你的蓋頭來》
我們發現,他編寫的四段歌詞中,每段歌詞都用「掀起你的蓋頭來」來作開頭。
接下來,再用誇張比喻的手法將蒙在蓋頭里的那位新娘的眉毛、眼睛、臉兒和小嘴,分別描繪的栩栩如生。按照習俗,娶親時新娘子的蓋頭只能掀開一次。可是王洛賓卻別出心裁的創意出,讓新娘子的蓋頭連續被掀起了四次。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每掀起一次蓋頭來,都會有一次不同的藝術效果,都會有一次全新的喜悅心情。原來民歌《亞里亞》中每一段歌詞的結尾,都要反復地唱上一句「亞里亞」,一口氣唱下來,就要唱上十幾個「亞里亞」。「亞里亞」是一個襯語,如果用漢語反復的唱,就會顯得十分的枯燥和繁瑣。在改編的過程中,王洛賓沒有保留「亞里亞」這個襯語。而是將八段歌詞的每段結尾都嵌入了一個韻味十足的詞句——眉毛——彎月亮——眼睛——一般樣——臉兒——到秋天——小嘴——紅櫻桃。這八個富有靈氣的詞句替代了原來的襯語「亞里亞」,將歌曲的意境變成一幅幅流動的畫面,烘託了舞台藝術效果。這樣的改編,非但沒有沖淡歌曲的民族風格,反而使漢語歌詞與民歌旋律更加完美結合。《掀起你的蓋頭來》最初是「青海兒童劇團」的孩子們用群歌群舞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王洛賓因為積極宣傳抗日,被人以「共黨嫌疑」的罪名秘密逮捕,關進蘭州監獄,囚禁四年。
就在這時,王洛賓改編的《掀起你的蓋頭來》,被人署名為「新疆民歌」發表在甘肅省出版的刊物《西北歌聲》上。繼而又有人將《掀起你的蓋頭來》連同《達坂城的姑娘》《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一起帶到了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來傳唱,這批來自大西北的民歌,立即受到重慶及國內音樂愛好者的歡迎。抗戰勝利後,這些膾炙人口的西北民歌又漂洋過海,流傳到了東南亞各國和世界各地。
❺ 民族民間舞蹈常識 維吾爾族舞蹈節奏動律有什麼特點
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
②旋轉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
③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5)舞蹈賞析維吾爾族擴展閱讀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種類:
1、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
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
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
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
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2、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
「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
3、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
4、夏地亞納
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
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
5、納孜爾庫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流傳於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區,是婚禮、喜慶或麥西來甫中,最精彩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
表演分為兩部分:
①對舞,節奏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如緔鞋、跛子走路等;
②競技,節奏為拍,只以鼓聲伴奏。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舞者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在觀眾有節奏的呼喊聲中獻藝表演。
6、盤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弦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嗩吶、鐵鼓等。
7、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後發展成為舞台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❻ 維吾爾族舞蹈欣賞片段
維吾爾族舞蹈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具有:微顫的動律、多變的舞姿、高超的技巧。其微顫的動律,膝部規律性、延續化的顫動,體現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徵;多變的舞姿,在於它廣泛吸收西域樂舞的優長;而技巧的運用,正是繼承並發展了"胡騰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躍、旋轉以及腰部的各種技藝。他們生活中經常舉行的"買西熱普"則是西域"飲宴樂舞"的遺風。
"買西熱普"一詞,維吾爾語意為"歡聚娛樂"是喜慶節日中,人們歡聚一起即興歌舞彈唱的活動,活動由年長者主持,進行中還常對詩、猜謎、講笑話等,樂曲聲、歌聲起始後,人們互為邀請或自動上場起舞,即興發揮。主人還常備些水果、食品招待樂師和客人們。好熱鬧的年輕人常出些洋相逗樂,或表演些"山羊舞"、"鵝舞"之類的小節目活躍氣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簡單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來到圍坐在地毯上群眾的後面,先"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後和著樂曲蹦跳進場,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頂人等,總會引起小的騷動和歡笑。
"鵝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進袖內,用紅布紮起袖口作鵝嘴扮成鵝狀,隨著樂曲搖頭擺尾徐緩進場表演,人們常和著樂曲唱贊美或貶義之詞,當"鵝"聽到贊美時,就歡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醜化他的人,表演風趣、活潑。這種民俗活動是古代西域樂舞的遺風,又是青年人學習本民族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與即興創作的機會。其它舞蹈如"賽乃姆"、"多朗舞"、"納孜爾庫姆"等形式,也常在"買西熱普"中表演。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帶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傳於新疆各地。「賽乃姆」一詞,是對此類樂曲和這種舞蹈的通稱,習慣上人們都把地區的名稱冠於前面,如:「庫車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和田賽乃姆」等。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異,只是在樂曲和舞蹈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形式也是自由進場,互相邀請,即興發揮。表演中,經常出現「打指」(兩指打響)、「移頸」(動脖子)以及「揚眉」、「動目』等動作,讓人看後隨即聯想起唐·杜佑《通典》關於「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詩「揚眉動目踏花氈」(李端《胡騰兒》)的名句。這正是古代樂舞文化在這些地區舞蹈中的遺存。
「多朗舞」,流傳於塔里木盆地大沙漠邊緣的麥蓋提、巴楚等地。「多朗」一詞,是該地區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並且和著樂曲有高亢的男聲伴唱;表演為雙人對舞的形式,參加者人數有限。表演分為四組動作:第一組為6/8拍,節奏平緩,但又有跳動感,膝部的顫動尤為明顯;第二、第三組,節奏逐漸轉快,舞姿豪放、有力,動作規范、嚴謹,其中還有近似「彎弓騎射」的舞姿;第四組是快板,兩人作競技性旋轉對舞,把表演推向高潮。這時,大家鼓掌、呼喊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轉技巧最高者。那貫穿全舞微顫的動律,高亢而近似吶喊的歌聲,使人們不禁聯想到多朗人戰勝乾旱,在沙漠邊緣開辟綠洲時艱苦奮斗的情景,也為他們所創造的綠洲舞蹈文化贊嘆不已。
"納孜爾庫姆",流傳於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魯番一帶,是以弦樂和歌聲伴奏的雙人對舞的形式,並分為一般表演和競技兩部分。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動作,模擬生活中的"拉麵"、"緔鞋"、"鴨子走路"等形態;並以誇張的手法模擬對方。後者兩人各出新招以壓倒對方,群眾和著聲鼓聲有節奏地呼喊"強將相逢"、"快出新招"之類激勵的語言以助興。這時,表演者大顯身手,或"動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轉",其動態與"黑熊搏鬥舞"頗有近似之處;而鼓點的節奏卻與"秧歌"的"結束點"相同。這和吐魯番自唐、宋以來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有關,帶有古樂舞的遺意;它是各種舞蹈文化互為影響,各種形式相互吸收的結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寫照。
維吾爾族素有歌舞民族的美稱。多少世代以來,維吾爾族人民在歡樂的節日、勞動的余閑都要載歌載舞,抒發感情。維吾爾族常見的民間舞蹈有以下形式: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的城鎮鄉村,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平常親友歡聚時,他們都要跳賽乃姆。
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保持著狩獵和戰爭生活的痕跡,表現了維吾爾族勞動人民英勇善戰的性格。這種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多朗人中。多朗舞基本上是兩人為一的對舞形式,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四組動作,最後是競技性的旋轉。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過年過節時集體歡跳的一種民間舞,動作朴實有力,主要流行在喀什、莎車一帶。
夏地亞納舞,夏地亞納,維語意為「歡樂的」,是在節日和盛大集會中的一種維吾爾族民間集體舞蹈,流行於全疆,南疆更為盛行。
納孜爾庫姆,是別具一格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產生於吐魯番地區,流行於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區。是在婚禮、喜慶等日或「麥西萊甫」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
在維吾爾族傳統的民間舞蹈里,還有一些是屬於帶道具的民間舞蹈形式,如「盤子舞」、「薩巴依舞」、「擊石舞」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把道具和優美的舞姿融為一體,擊打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增加藝術感染力。
❼ 新疆維吾爾舞蹈的賞析方法
新疆的舞蹈就是具有新疆名族特色嘍
你了解下維吾爾族文化和維吾爾族音樂 也許會有靈感哦
❽ 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與特點
由於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其特點還表現在: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②旋轉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③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就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不管是什麼場合,只要是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少都來跳舞,自由進場,即興發揮,還可以和場外的人進行交流,邀請圍觀者進場一同跳舞,使人感到親切,氣氛融洽。人們在樂鼓聲中,伴唱聲中翩翩起舞,直到盡興。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點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來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區(中國西北)。多朗舞有著結構嚴謹的舞蹈形式。開始跳舞以雙人對舞為主。多少對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場的,直跳到競技開始,競技是旋轉,隨著樂曲的不斷變化,競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只剩下一個人,這時到了舞蹈的高潮,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結束。舞蹈自始至終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下進行,熱烈而歡快。是維吾爾族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舞蹈。
❾ 對維吾爾族舞蹈的欣賞,用上修辭手法。的作文800字
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有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現在維吾爾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創新。 風格與特點由於新疆南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同,使維吾爾族各種舞蹈既有共同的風格,又有不同的地區特色。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其特點還表現在:①膝部連續性的微顫或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②旋轉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種舞蹈形式的旋轉,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時作競技性旋轉。③音樂伴奏多用切分音、符點節奏,弱拍處常給以強奏的藝術處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色彩。 [維吾爾族民間歌舞] 表演形式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於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別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適於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於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項目。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內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眾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隨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眾同舞。舞至高潮時,觀眾合著節奏拍手並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瀟灑、豪放、輕快。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多朗舞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個別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表演時的音樂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板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隨音樂節奏由慢而快。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儂、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薩瑪舞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眾舞蹈活動。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於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薩瑪舞的節奏有:、、、拍,拍較少見。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嗩吶。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眾,動作粗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夏地亞納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眾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於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於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弦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