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秋之書賞析

秋之書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10 02:04:26

① 《秋思》梁衡賞析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版活動和行權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

客居洛陽城中,秋風惹人相思。想寫一封家信,只是思緒萬端。

匆匆忙忙之間,如何寫進情感?信差剛要上路,卻又被我叫住。打開信封細看,是否還有遺漏。

(1)秋之書賞析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秋思》這是鄉愁詩,通過敘述寫信前後的心情,表達鄉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以下三句是描寫作書前、作書後的心理活動。作書前是「意萬重」,作書後是「復恐說不盡」。「臨發開封」這個細節把「復恐說不盡」的心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麼,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入詩,特別是一經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並不是常有的。

② 秋天的古詩賞析

01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02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03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04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05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06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07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08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09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0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11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③ 秋山 張籍 賞析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像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④ 有關寫秋的文章的鑒賞

中國文人傳統的悲秋情結
唐人劉禹錫句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二首》)這只是偶唱反調而已,其實,反觀歷代中國文人的著述,可知他們寫秋,確實是多為「悲寂寥」的。無論是屈原寫「 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杜甫寫「玉露凋傷楓樹林」(《秋興八首》)、「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還是蘇軾在《赤壁賦》中「扣舷而歌」,言說人生歲月「逝者如斯」,直到近人王國維還寫詩說:「苦覺秋風欺病骨,不堪宵夢續塵勞。」(《靜庵詩稿·塵勞》他們在耳聽秋風蕭瑟,目睹木葉飄零之際,總是難以自抑,或哀身世,或嘆家國,一想到韶華逝去,往往念及個人、國家的凋零,生命在消逝,事業卻難成,內心自然是一幅悲戚圖景。這一種傷逝情懷,是人類永恆性的悲哀,傳統文人們由此習慣性地形成了一種悲秋情結,即便是曠達如蘇軾,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罷了。
散文《故都的秋》賞析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⑤ 關於秋的古詩和賞析、意思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雲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紅艷艷勝過二月的花。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文解釋】

一道殘陽鋪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彷彿一張精巧的弓。

【詩文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長慶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出了作者離開朝廷後輕松暢快的心情。詩人在這首詩中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對大自然的熱愛。

⑥ 散文關於秋的散文,還有賞析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1)的蘆花,釣魚台(2)的柳影,西山(3)的蟲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7),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8)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9)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10),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11)。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12),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13),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14)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15)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16)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編輯本段釋義
(1).陶然亭:位於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釣魚台:在北京埠成門外三里河,玉淵潭公園北面,環境清幽,」台下有泉湧出,匯成池,其水至冬不竭「。《明一統志》 (3)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是京郊名勝。 (4)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東麓支脈。 (5)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傳「寺址本在青龍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 (6)一椽:一間屋。椽,放在房檁上架著木板或瓦的木條。 (7)落寞:冷落,寂寞。 (8)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說山》:「以小明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9)著:穿(衣) (10)平平仄仄起來:意即推敲起字的韻律來。 (11)Golden Days:英語中指"黃金般的日子". (12)鈔:同「抄」 (13)Anthology:英語中指"選集" (14)秋士:古時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15)歐陽子的《秋聲》:指歐陽修的《秋聲賦》 (16)荔枝灣:位於廣州城西
賞析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裡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嚮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採用並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破院感秋、槐蕊綴秋、弱蟬啼秋、雨後嘆秋、熟果盛秋;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緻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於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並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佔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於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蘊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作些作者情況和背景介紹,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編輯本段名句分析
◎「黃酒之於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於駱駝」 江西吉安的大方客先生《白璧微瑕堪遺憾——名篇指瑕拾趣》的文章就指出,這兩個句子是文章結尾處所出現的不和諧音符。理由是「『譬如』後面的四個意象的排列,說得都是南國之秋的美麗處,都是具有一種詩意美的,可是,到了後面,為了強調與北國之秋的比較效果,作者使用的一連串的四個排比句,卻實在缺乏美感。原因有二:一是用詞太俗,不雅;二是意象本身粗陋,缺乏詩意。這里出現的「黃酒」、「白乾」、「稀飯」、「饃饃」、「黃犬」、「駱駝」這一類字眼與前面文雅柔美的情味反差太大了,而這些用詞所包含的意象意義也顯得過於唐突粗俗,毫無含蓄蘊藉之美,與全文的風格迥異,實在有些煞風景……所以,這四個比喻句的排比實在有些不倫不類,難免給人一種狗尾續貂的感覺」 。 首先是譚學純教授對這一句子的評析。他認為,作者運用排比、博喻辭格,精選四組在量與質上差別明顯的事物,讓讀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濃郁、鮮美的醉人特色,與作者那濃烈的摯愛產生共鳴。 其次是賀誠章先生認為:「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達了對南北方秋天的具體差別的體驗: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別(黃酒之與白乾);二是充實程度的差別(稀飯之與饃饃,實際是感覺);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別(鱸魚之與大蟹,還是味覺);四是規模的差別(黃犬之與駱駝,又回到了視覺)。 又次漆瑗先生則認為:「『黃酒之與白乾』,一個溫和,一個剛烈;『稀飯之與饃饃』,一個稠潤,一個硬實;『鱸魚之與大蟹』,一個細膩、秀美,一個粗壯、威嚴;『黃犬之與駱駝』,一個機靈、活潑,一個沉穩、刻苦。」 再次是復旦大學附中張大文先生的意見,他認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較,認為前者之與後者,有如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在這里,四對喻體作比較,目的是從四個角度說明一對本體的特點。第一對喻體說明本體的濃烈度不同;第二對喻體說明本體的敦實度不同,這兩點較為易解;第三對喻體是從鮮味說明深長度不同,雖然同以上兩對喻體都是就實論虛,但要同『濃烈』『敦實』相區別,已有不少困難;第四對喻體說明什麼特點呢?要從黃犬、駱駝的生活特點來考慮:黃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輕佻,而駱駝一步一個腳印,這般厚重。——這樣,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四個概念對說明故都的秋的特徵,使各盡其妙,又相互滲透。」 又再次是張宏星先生認為:「郁達夫連用四組比喻性的對比,目的是為了形象地說明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具體來說,『黃酒之與白乾』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稀飯之與饃饃』比喻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與大蟹』比喻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與駱駝』比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 最後內蒙古扎賚特旗一中的李殿林老師對這一句子的解讀。他認為「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四組對比性的比喻句,從四個角度精當地寫出了南國與北國之秋的差異。第一組從「酒」的角度寫味道的足與不足;第二組從「飯」的角度寫質的實在與不實在,饃當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組從「菜」的角度寫味道的濃與不濃。前三組正好是一桌菜,構思可謂獨特。第四組是從格調著眼,駱駝比之黃犬,可謂「大氣大派」,「駱駝」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國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對這兩個句子,我是不認同貶抑的觀點的。理由一,「明月」「秋潮」「涼霧」「殘荷」並非都具有詩意,都美,如「殘荷」。看來「詩意」和「美」並非作者選擇的目的,作者交待得很明確,這就是後一小句「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意思是南國之秋是美,但「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月」是朦朧的,「秋潮」「涼霧」是薄淡的,「殘荷」則早失去了色澤。理由二,「黃酒」「白乾」「稀飯」「饃饃」「鱸魚」「大蟹」 「黃犬」「駱駝」是太俗,不雅甚至於粗陋。但還要認真研究作者選用的意圖。我認為這太俗,不雅甚至於粗陋的意象剛好表現了北國之秋的特徵。 北國之秋的什麼特徵呢?這是我們要進一步研究的。 從語義學角度,「黃酒」味淡,而白乾味濃,後勁很足,很大(查《現代漢語詞典》得知「白乾,白酒,因無色,含水分而得名」)。這一比較顯然是從味覺著眼,寫出了南國之秋淡(色淡、味淡),北國之秋濃(色濃、味濃)。再說「稀飯」與「饃饃」,也是從味覺著眼,「稀飯」清淡,不耐咀嚼,而「饃饃」則相反。在這兩點上,我與前面諸位持褒揚態度的專家的意見大都一致。又說「鱸魚」「大蟹」。「鱸魚」,查《現代漢語詞典》,可得知「身體上部青灰色,下部灰白色,身體兩側和背鰭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產卵」。再查《新華字典》得知「體側扁,嘴大,鱗細,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肉味鮮美」。「大蟹」,呈橘黃色,味鮮美。二者的比較點在哪裡呢?筆者認為,一是「色」,更是「味」。「鱸魚」肉細而嫩,不耐咀嚼;而「大蟹」,耐嚼,值得品味。這一點可能與前面眾專家理解有所不同。再接著說「黃犬」「駱駝」,這里的比較點在於形體的小和大。「黃犬」表面上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實喻南國之秋的味小色淡;而「駱駝」表面上喻北國之秋范圍廣大,實喻北國之秋的味足色濃。由此可知,作者巧借兩組事物在味的淡與濃,不耐嚼與耐嚼,形體的小和大道出了南國與北國之秋的不同美,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濃而有味,富有層次和深度,使人感受到北方人的一種特別的文化內涵。所要強調的是兩組意象其比較點最終落在了作者在文句中就清楚交待了的一小句上,這就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指南國之秋,北國之秋反義理解即可)」,也就是兩個字「色」和「味」,特別是「味」。有位老師在上課時總結得好,他是這樣總結的:「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別在於:味。而文中的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中的『味』去領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國之秋像『白乾、饃饃、大蟹、駱駝』,讓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濃、味久,而南國之秋就像『黃酒、稀飯、鱸魚、黃犬』讓人感到味潤、味淺、味淡、味短。」 從修辭學上來論,此句當屬辭格套而兼用,即排比套比喻兼對比。這與大家的理解是一樣的。 從邏輯上來說,屬於一種類比兼比較。用「黃酒」「稀飯」「鱸魚」「黃犬」,來類比南國之秋,用 「白乾」「饃饃」「大蟹」「駱駝」來類比北國之秋。另外這兩組事物之間又是比較,突出了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各自特點。 從藝術效果來講,兩組比喻的喻體用的都是最常見的事物,使人容易聯想;而巧妙的對比,則突出了中國北方之秋的深味,渲染作者對故都的那份赤子之愛。在結構上成了整句,給人以整齊的建築美的印象;同時一氣呵成,語勢貫通,讀起來節奏感強,給人以音律美,還增強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從平仄的角度推敲,可關注每句的最後一個字。作者注重了平仄的搭配,尤其是最後一句,幾乎都是平聲,這雖然可能是作者無意的,但很符合我們的朗讀和審美習慣。 總而言之,郁達夫先生的這兩個難句,雖難破解,但意蘊深厚,極為耐讀。可以說這處名句,是個極深的比喻句,它從作者的心的最深處流淌出來,道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韻,讀來如飲醇酒,久而彌篤。

⑦ 描寫秋天的詩句賞析

楓橋夜泊
唐代復:張繼
月落烏啼制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著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⑧ 有關秋的詩句及賞析

秋的詩句:
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 · 李煜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長恨歌》
唐 · 白居易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長恨歌》
唐 · 白居易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 · 杜甫
塞下秋來風景異
《漁家傲·秋思》
宋 · 范仲淹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 · 辛棄疾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觀滄海》
漢 · 曹操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山居秋暝》
唐 · 王維
紅藕香殘玉簟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 · 李清照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滕王閣序》
唐 · 王勃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滕王閣序》
唐 · 王勃
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 · 辛棄疾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隱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 · 李煜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 · 柳永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秋思》
唐 · 張籍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長歌行》
漢 · 漢樂府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核舟記》
明 · 魏學洢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前出師表》
漢 · 諸葛亮
……

⑨ 《秋恩》鑒賞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作客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像了。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復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這「臨發又開封」的行動,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開封驗看檢查的結果也許證明這種擔心純屬神經過敏。)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如果真以為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生動細節化為平淡無味的實錄了。這個細節之所以富於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於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並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進詩里。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因此,象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復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這是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的評論。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似乎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本文章共2頁,當前

⑩ 秋晚書懷的文學賞析

《秋晚書懷》是一首觸景生情,懷念故國的五律。
首聯發句即照應題目。以「肅肅」形容秋風強勁肅煞,以「荒荒」摹擬寒日暗淡無際,一片晚秋蕭條景象。「肅肅」,象聲詞。
頷聯以物自喻,寫自己風燭殘年,猶如經歲的老松霜葉,又似秋節後枯萎的菊花,行將乾枯。
頸聯二句先寫晚秋時節,一反「天高任鳥飛」的秋高氣爽,而斷言「天闊愁孤鳥」,一個「孤」字,可使鳥愁天闊。「江流」句妙用典故,因「斷槎(chá)」這不再如期而來的木筏子,比喻與故國隔絕,無法歸回。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海邊每年八月都有槎如期而來,於是備好食、用之物,乘槎到天河(即銀河)之上。因為槎斷,自然無法歸來。
尾聯寫鳥兒尚有巢,同類相呼急,而自己卻孤獨地一個人站立在晚秋的斜暉中,羨慕它們。抒寫盡對故園的懷戀之情。
作者借景書懷,將自己的風燭殘年與晚秋的松菊、孤鳥,江流、斷槎諸事物聯系在一起,更顯得愁思深沉悲切。同其《秋興》、《不眠》諸詩對讀,無不貫穿著一股悲涼之氣,令人不忍卒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