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賞析
1. 請用修辭手法和詞語運用的角度揣摩下面兩句話的表達效果。
(1)前面說到「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後面又說在哪有哪有,強調了、突出了,這種樂器的流行很廣泛。
(2)我也不知道,請諒解。
2. 優美散文及賞析
原文閱讀
讀莫扎特與憶鄉村(有刪節)
耿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當我還在北方的一個小村子裡,跟著年邁的父母,像蠶兒結繭一樣,完成將被土地封閉的童年時,一種內心的躁動,使我對來自土地的每一種聲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過聲音的翅膀,飛抵一片比麥田,更令人動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聲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樣飛翔的?當你用耳朵,聽見花的骨朵,輕輕地顫動出季節的消息時,你的內心,是否被音樂的潮水浸濕了?那時,站在維也納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著這樣的遐想:大地的內心,也是五顏六色的。要不,這些永遠被踩在腳下的泥土,怎會生出這樣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給了你這樣的遐想,正是這樣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獨之後的今天,還能通過你的音樂,排遣內心的寂寞,從而在一種不受時空約束的層面上,讓精神獲得神的愉悅。
大地呵,為了富人,也為了窮人,就這樣精美的安排著大地上的事情。
現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鋼筋之外的長安城裡,我想著遠在百里的一塊大地。盡管我的腳步,對於它已經很陌生了,但它關於泥土的神話,將永遠在我的心田裡瘋長。
其實,我在穿過所有麥田的時候,都是從屋後的園子里開始的。
那是母親種著黃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園子。
我甚至相信,不僅園子里各種開得熱烈的菜花,是母親種出來的,就是那些在各種花間,飛得熱烈的蝴蝶,也是母親種出來的。我最愛看母親在園子里摘菜,因為那時,就有許多蝴蝶,落在母親的脊背、肩膀和頭發上,也在採摘著什麼。每每陷入這樣的畫面里,我發現母親的身上,就集合了鄉村裡的所有聲音。如果把它們用樂譜記下來,且由竹製的笛子演奏出來,就是對鄉村精神最經典的歌頌。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沒有把浮現在母親身上的音樂讀出來,讓它成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驚心動魄的事情。但我堅信,莫扎特的全部音樂,都是從母親身上對大地上的事情,一種最天才的閱讀。可以這樣想像,當父親領著他和姐姐,在歐洲大地上為音樂奔走的時候,他的母親,永遠像一位集合著大地上的聲音,時刻出現在他想像里的音樂之神,護佑著他,為了後來的我們能聽到他天才的音樂,而從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聲音的力量。
面對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靜下來,回到母親沒有走出的那片鄉土上去。
在那裡,我的所有記憶,都與聲音有關。在母親彎腰勞作的園子里,我聽過蝴蝶的顫翅聲;在母親祈雨背水的後溝里,我聽過老狼的凄哭聲;在母親挖葯走過的土城裡,我聽過野兔的打洞聲;在母親洗衣的澇池裡,我聽過土蛙的鳴叫聲。其實,我能長成一位詩人,用像青銅一樣的漢字,寫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寫我晴天雨天中的鄉親,是因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見的世界,都是在窗戶自然成型的畫框里,母親梳著她的長發。隨著木質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聽見陽光在她的長發里,發出光亮的聲音。
我不知道這就是音樂。但我對這個畫面的欣賞,一直持續到我離開故鄉。 案例賞析
閱讀一篇文章,就像認識一位朋友,要通過數次交流、多方接觸,才可能逐漸透過外表,聽懂他內心的聲音,讀出他潛在的光華——如果他有的話。然後再決定是與他相交相知,還是點頭而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讀文章又比交朋友要簡單。因為人是善變的,這一刻說的想的,下一刻可能就變了。而文章一旦創作出來,發表之後,就是相對固定的,不再是完全屬於作者的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眼光,闡述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一切從「頭」開始,讀文章當然也要從題目開始。《讀莫扎特與憶鄉村》已經很明確地點出了所寫的主體內容:和閱讀莫扎特的音樂有關,和回憶養育自己的鄉村有關。
初讀文章,有幾個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兒時的作者在野外麥田裡極目遠眺,年幼的莫扎特在郊外山坡上冥思遐想,美麗的母親在屋後菜園里摘菜勞作,身上落滿了蝴蝶。還有一些動聽的聲音縈繞耳旁:有蝴蝶的顫翅聲,有老狼的凄哭聲,有野兔的打洞聲,還有母親梳理長發的光亮的聲音。
讀出這些,只能說我們把散落在文中的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找到了,那該怎樣把它們串聯起來呢?
我們可以想像著讓自己的思緒從眼前的文章飄散開去,一直飄到長安城內的一間小書房裡,落下來,可以看到一個名叫耿翔的中年男子,叼著煙斗,眯著眼睛,坐在藤椅上,靜靜地聆聽著音箱里傳來的一首莫扎特的奏鳴曲。看他出神的樣子,應該是從這天籟一般的樂聲中聯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吧!
也許是想到了兒時在鄉村聆聽過的真正的天籟吧,那麥場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柳樹上高亢嘹亮的「知了」聲,後園里抑揚頓挫的蛐蛐聲,田埂間窸窸窣窣的蟲子爬行聲……
也許正是這些聲音使他從繁雜忙亂、重復瑣碎的農活中抬起頭來,意識到應該用心地體會這大地上的美麗。而周圍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卻無暇顧及這一切,低著頭一心忙著手裡的活計。那日見傴僂的腰身,愈發黢黑粗糙的皮膚,都是全心全意服侍這片大地的印記。只有這樣的忠誠,大地才會賜予他們活下去所必需的糧食。他們意識不到也從不敢想要離開這片養育而又束縛了自己的土地。
而他卻望著遠處暗暗地想,這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之外,應該有更美麗的一片天地吧。
也許正是這來自「內心的躁動」和對遠方的嚮往,驅使他乘著「聲音的翅膀」飛到了「一片比麥田,更令人動情的地方」。
在人到中年的時候,他已經聽過了各種各樣的聲音,讀過了各種各樣的畫卷,卻再也聽不到那天然的、原始的大地內部的聲音,再也看不見小時「每天清晨」「第一眼看見的」「在窗戶自然成型的畫框里,母親梳著她的長發」的情景。
他之所以對莫扎特的曲子一見鍾情,再讀傾心,就是因為從中他聽到了大地內心的聲音,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美景。
在聽曲子的時候,他經常這樣想,莫扎特應該和「我」有同樣的體驗、同樣的嚮往吧?他應該也曾經「站在維也納郊外的山坡上」,和「我」有相同的遐想:大地的內心,也應該是五顏六色的吧,要不然,這些只能永遠被踩在腳底下的泥土,怎會生出這樣美麗的花朵,散發出這樣的芳香?他對大地上聲音的敏感也應該和「我」一樣,他也會深深地沉浸在那小溪潺潺的流水聲里,密林中松鼠的嬉鬧聲里,不遠處教堂悠揚的鍾聲里,鄉間小路上的有節奏的馬蹄聲里吧?
不同的是,「我」為了追求更多的「美麗」,離開了母親,離開了故鄉,來到了一個花枝招展、富麗堂皇卻沒有「美麗」的地方。而莫扎特卻對大地的內心作了「最天才的閱讀」,在母親的「護佑」下,與父親、姐姐奔走在歐洲大地上,用音樂向世人訴說著大地容顏的美麗、靈魂的滄桑。
他也許有些後悔自己離開了母親和故鄉,可轉念一想,如果自己當初不選擇離開,現在又怎能真正認識到母親的偉大、麥田的美麗?又怎能做到對田園發自內心的欣賞?他決定把這些都寫下來,把對母親的懷念,對家園的嚮往,對莫扎特的感激,對美麗深層次的領悟,都記錄在紙上。
應該從哪兒寫起呢?他沉吟了半晌,想到了屋後的菜園子,母親在那裡因地制宜地種了些瓜果蔬菜。記得母親在園子里摘菜的情景,「有許多蝴蝶,落在母親的脊背、肩膀和頭發上,也在採摘著什麼」。當時只覺得蝴蝶飛得好看,母親在花和蝴蝶的掩映下也很好看,而現在想來,正是母親摘菜的情景給了我最初的美麗的震撼,也意識到,只有像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在田地里耕耘勞作,才是對大地所作的最忠誠的崇拜,才算是真正讀懂了大地的內心。
母親沒有走出那片鄉土,但她不是一直生活在大地的內心深處嗎?
他在莫扎特天籟般的鋼琴奏鳴曲中,拿起了筆,極為平靜地走進了那片「美麗的鄉愁」。
現在我們把剛才飄散出去的思緒拉回來,再讀文章,咦,這不就是我們剛才深入作者的內心所體會到的一切嗎?
要讀懂作品,最好的途徑就是深入作者的內心。那麼怎樣才能不摻雜自己的主觀情緒,最直接、最單純地融進別人的世界呢?請允許我引用宗白華先生的一段話來闡述這一點並結束這一次的閱讀:
「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原文閱讀
山中避雨
豐子愷
前天同兩個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燭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 蒙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向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音階摸得不大准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正。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和著歌來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貝多芬的奏鳴曲。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案例賞析
《山中避雨》是豐子愷先生的散文佳作,閃爍著多種美的光彩。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會體驗到不同的美。
體驗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們可以先整體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脈絡。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節簡單,沒有什麼波瀾,「不平」主要體現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變化上。
「我」初時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是「一伏」,情緒有些低落。但「我」畢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讓「我」「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這是「一起」。「我」因體味到了這境界的好處,情緒開始回轉。為了安慰兩個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兩個女孩很「歡喜」,和了琴聲歌唱,「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甚至「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而「我」也嘗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的「音樂的趣味」。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達到了高潮。但「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我」要離開了。村裡的青年們和我「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感情又趨傷感。這又是「一伏」。
初讀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緩緩地向前推進著。
體驗內涵:水到渠成的意蘊抒發
整體感知後,我們可以再對文章進行分解閱讀。看文章的每個段落都寫了些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包含著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蘊,並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
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組成本文的三個由淺入深的層次:敘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敘述「我」同兩個女孩(作者的兩個女兒)到西湖山中遊玩之事,這本是件樂事。可是「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從而有了「掃興」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卻意外地讓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讓「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興。為了安慰兩個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們和三家村的青年們一起和著歌唱之事,又讓我感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最後,三家村的青年們送「我」上車、和「我」惜別之事,還讓「我」有了依依難舍的淡淡憂傷。如此,情隨事顯,絲絲入扣。
2.後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讀罷使人如沐春風。但作者並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開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這樣的文人、畫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賞,這是「獨樂」,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樂趣是雅俗共賞之樂,是「與民同樂」。「獨樂」「與民同樂」,孰樂?答案顯而易見 。作者繼而深思:胡琴這種樂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文章最後,作者通過感受與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別之情,更是體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的「樂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見,作品不是專為述寫生活細節而寫,也不是為普通的體驗而感,而是有著深刻、宏大的內涵。由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推及這樣深重的人生與歷史思考也許並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卻是原文所到達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沒有對世事人生的憂嘆與哀傷,只有一個文學家、一個畫家、一個音樂家對生活對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啟示,我們的思緒也不再只停留於文章本身。「樂以教和」的道理,我們在今天不同樣有著現實的需要嗎?
體驗語言:行雲流水般的語言運用
三讀此文,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品味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純粹的口語,簡潔明了,沒有任何修飾,稱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這並不妨礙其動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細品味發現,本文的語言平易朴實不假,但並不平淡無味,而是於平易中寫出了神采氣韻。
比如對文中人物的刻畫。他寫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正面帶微笑客氣地向茶店主人提著請求;一句「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讓我們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實與幽默。他寫女兒們的言行:「你會拉的?你會拉的?」兩個相同的問句又讓我們看到了兩張大睜著眼睛又驚又喜的面孔。寥寥數語,鮮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寫阿慶,寫裁縫司務大漢,寫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這樣的語言,讓我們對何謂生動傳神的語言有了深刻的體驗。
此文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閱讀,比如寫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收獲
3. 求:初一語文全效學習《 山中避雨 》答案
http://www.kejian123.com/czyw/ShowSoftDown.asp?UrlID=1&SoftID=25051去這個地址看看,是關於山中避雨的練習題及其答案的,說不定會有你的題目
1 賞析「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一句。 2本文描繪了一幅福充滿美感的圖畫,請選擇一幅你最欣賞的加以賞析。
鬧」點明了音樂的魅力,寫出了作者當時無拘無束的熱烈氣氛。「溫暖」既寫環境的溫暖,又寫「我」的溫暖,表達了「我」的欣喜之情。
4. 豐子愷的白鵝表達了什麼
豐子愷《
白鵝
》賞析
認識豐子愷之前,先讀了他的漫畫,簡單幾筆,勾勒出生活的氣息,人間情味。之後,愛屋及烏,了解其人,讀其文。他寫散文,總是選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題材,以自己的所感,在最質朴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傾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而引起共鳴。讓我們在感受生活味的同時,不斷地反思對於生活的熟視無睹。
《
白鵝
》豐子愷這篇文章屬於品味生活、詠物抒懷之作。作者善於抓住生活中一些細碎輕微的東西,在極其普通的或者別人看來乏味苦澀的生活中尋出趣味來,將它們表現得鮮活生動而有意味,從而自然輕松地悟出人生和社會的意義——本文就因為作者傾瀉了真情,因而本來無情的動物被作者描寫得富有了人情味。
結構美: 鵝「傲慢」的特點,作者從鵝的叫聲、鵝的步態、鵝的吃飯三個方面來寫白鵝的傲慢,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可以通過閱讀文本直接領會。通篇條理清晰,以總分總的結構塑造了一隻有趣、可愛的白鵝。
語言美:豐子愷被譽為「隨筆大師」,他的隨筆持有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本文中作者白描手法和反語的運用,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他這獨特的人生態度」。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讓我們既體會到動物的有趣、可愛,同時也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當我們在回顧這可愛的鵝的模樣時,能不感受到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嗎?
意境美 反觀當時作者所處的情境「1946年夏天,當時正值戰時,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效外一座荒村裡,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何以對一隻家禽表現出如此的熱情?你瞧,他默默地,靜靜地,頗有耐心地看著鵝「踏著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再吃了一口飯,再走開去吃水、吃草、吃泥」,在作者眼裡,白鵝哪裡是一隻家禽,儼然是一位摯友。從作者淺顯質朴的文字里,輕松幽默的筆調中,我們讀出了他對白鵝的喜愛與懷念,也感受著他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也更進一步地領悟他所持有的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二者的統一,讓我們讀懂得了大師生活的和諧美。
再回顧一下,《山中避雨》,也許我們就能慢慢地感悟到大師是如何「詩意地棲息在這土地上。」
5. 山中避雨介紹
《山中避雨》是豐子愷先生的散文佳作,閃爍著多種美的光彩。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會體驗到不同的美。
體驗情感: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
我們可以先整體感知一下文章,梳理其行文的脈絡。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均起伏有致,本文亦不例外。本文情節簡單,沒有什麼波瀾,「不平」主要體現在「我」一波三折的情感變化上。
「我」初時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是「一伏」,情緒有些低落。但「我」畢竟是高雅之士,很快,「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讓「我」「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這是「一起」。「我」因體味到了這境界的好處,情緒開始回轉。為了安慰兩個因游山不成而「怨天尤人」的女孩,「我」借了茶博士的胡琴拉奏。兩個女孩很「歡喜」,和了琴聲歌唱,「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甚至「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而「我」也嘗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的「音樂的趣味」。這又是「一起」,文章的情感至此達到了高潮。但「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我」要離開了。村裡的青年們和我「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感情又趨傷感。這又是「一伏」。
初讀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緩緩地向前推進著。
體驗內涵:水到渠成的意蘊抒發
整體感知後,我們可以再對文章進行分解閱讀。看文章的每個段落都寫了些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包含著哪些深刻的思想意蘊,並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
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提煉出組成本文的三個由淺入深的層次:敘事—抒情—悟理。
1.先由事及情。
文章先敘述「我」同兩個女孩(作者的兩個女兒)到西湖山中遊玩之事,這本是件樂事。可是「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避雨,游山不成,從而有了「掃興」之情。可「山中阻雨」之事卻意外地讓我感受到了「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讓「我」有了「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的感興。為了安慰兩個女孩,「我」借了胡琴拉奏,女孩們和三家村的青年們一起和著歌唱之事,又讓我感到了「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最後,三家村的青年們送「我」上車、和「我」惜別之事,還讓「我」有了依依難舍的淡淡憂傷。如此,情隨事顯,絲絲入扣。
2.後由情化理。
文章由事及情,讀罷使人如沐春風。但作者並未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又由情化理,開始回味:山中的「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只有像「我」這樣的文人、畫家,也即「雅人」才能欣賞,這是「獨樂」,曲高必和寡。而拉琴歌唱得到的樂趣是雅俗共賞之樂,是「與民同樂」。「獨樂」「與民同樂」,孰樂?答案顯而易見 。作者繼而深思:胡琴這種樂器便宜、普及,「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一般地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文章最後,作者通過感受與三家村青年的依依惜別之情,更是體味到了「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的「樂以教和」的深刻道理。至此可見,作品不是專為述寫生活細節而寫,也不是為普通的體驗而感,而是有著深刻、宏大的內涵。由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推及這樣深重的人生與歷史思考也許並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但卻是原文所到達的效果,有水到渠成之感。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沒有對世事人生的憂嘆與哀傷,只有一個文學家、一個畫家、一個音樂家對生活對世界的唯美追求。
掩卷沉思,因了文章的啟示,我們的思緒也不再只停留於文章本身。「樂以教和」的道理,我們在今天不同樣有著現實的需要嗎?
體驗語言:行雲流水般的語言運用
三讀此文,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品味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魅力。
全文使用純粹的口語,簡潔明了,沒有任何修飾,稱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這並不妨礙其動人的魅力,原因何在?仔細品味發現,本文的語言平易朴實不假,但並不平淡無味,而是於平易中寫出了神采氣韻。
比如對文中人物的刻畫。他寫自己的言行:一句「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讓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正面帶微笑客氣地向茶店主人提著請求;一句「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讓我們又感受到了作者的真實與幽默。他寫女兒們的言行:「你會拉的?你會拉的?」兩個相同的問句又讓我們看到了兩張大睜著眼睛又驚又喜的面孔。寥寥數語,鮮明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另外,他寫阿慶,寫裁縫司務大漢,寫三家村的青年,均有此效。
品味這樣的語言,讓我們對何謂生動傳神的語言有了深刻的體驗。
此文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閱讀,比如寫作的手法等,不同的角度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收獲。
6. 我要所有關於優美散文,故事的賞析評價的實例,或是寫文章賞析評價的結構,固定格式
黃老師的「文章賞析法」
[日期:2009-01-06] 來源: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我校語文教師黃老師多年來一直堅持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文章賞析」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黃老師的具體做法是:
一、人人賞析
若是剛接手教的新班,黃老師就布置同學們每人准備好一篇優秀文章。這個准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自己寫作或者是挑選自己以往的作文,也可以是選別人的優秀文章;二是熟讀並加以分析。在開學第一個月內,用幾節課時間,讓學生人人上台,個個都讀都講自己所選的文章,直到輪流完畢。學生上講台後先板書文題,然後盡情朗讀,盡能分析,每人3—5分鍾,一節課8—10人。如果學生不會講就只讀,既能讀又能分析更好。這樣做,要求寬松,學生沒有什麼思想負擔,活動進展也就十分順利,收效不錯。對於新班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了解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師也較快地檢測了班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重點賞析
由語文科代表事先准備,提出要求,做好安排。准備包含兩個重要方面:一是人選,選定語文基礎較好的8人左右,用一節課時間上台活動;二是准備文章,一次一個專題。提出要求,包含起碼要求:一篇文章的賞析首先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思想內容方面;二是寫作技巧方面。即讀後的「析」要有這兩方面的分析,才達到基本要求。其次是提高要求,主要是針對該文最突出的特點作重點分析。對於自願報名參加者要鼓勵支持並且盡可能的給予機會。這一活動最直接的意義在於,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層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考場中的「文章賞析」題目的作答。
三、針對賞析
每次月考下來的好文章,老師從中挑選一部分,讓學生自己「回頭看」,經過反思修改,再讓學生自己或委託他人,面對全班同學朗讀分析,這一活動中除了常規的「一分為二」的分析外,如果在「回頭看」中有修改內容的話,重點說說修改的理由。
黃老師在教學中融入「文章賞析」的做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賞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學生拓展了思維空間,收效甚好。
評黃老師的「文章賞析法」
朱賦學
「文章賞析法」是黃老師從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總結摸索出的一種行之有效方法,黃老師也多年使用這種方法,既深受學生歡迎,又收到極佳的教學績效。
運用文章賞析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的熱情,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既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又滲入思想品德教育,達到教學生學會做人的教學效果。
文章賞析法,關鍵在一個「賞」字,並且大多是賞析學生自己的文章,這是文章賞析法之所以有效的主要原因。
用文章賞析法賞析學生的文章,學生覺得親切。被賞析者,受到極大的鼓舞與鞭策,會更上一層樓爭取好上加好;聽賞析者,覺得文章離自己近,不是遙不可及,要趕上,要超越,都是可能的,從而奮起直追,爭取下次輪到自己。
用文章賞析法賞析學生的文章,學生明確了這次作文的標桿,知道了該如何寫就是好的作文,容易找出自己文章的缺點和不足,也容易將被賞析文章的優點長處學到手。幾次下來,學生也就知道文章該如何寫,特別是知道該如何寫出好文章來。
用文章賞析法賞析學生的文章,被賞析的學生會有一種如同辛勤創作的作品終於發表了的收獲的喜悅,這種喜悅比那種只主動擦了一次黑板就得到了表揚(當然,這也確實是應當表揚的!)要來得深入和持久。將產生較久遠的主動擴大閱讀的量、更熱愛寫作的動力,使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更久。
用文章賞析法賞析學生的文章,會使一些平時語文成績不大好的同學得到賞識(只要戴著賞識的眼鏡去看這些同學的文章,你定會發現有許多閃光的地方!)。而你一賞識(因為是析而賞之,有理有據,令人口服心服!),這同學對自己也刮目相看,不說從此語文成績可能直線上升,但起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強多了,自信心大大地提高了。
用文章賞析法賞析學生的文章,因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學生得到的,不僅是寫作手法技巧的知識,更有真善美的熏陶影響。不僅學會了作文,更重要的是還學會做人。這種形式與內容相統一的教育,比單純的思想教育,效果更好。因而對學生個人,對班集體,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的作用。
用文章賞析法賞析學生的文章,其實質在於一個「賞」,即「賞識」。這就是最好的賞識教育。「人人都知賞識好,現在賞識用濫了:你在賞識我知曉——防著你狼外婆,不把我忽悠了!」用濫了的賞識,顯得虛,一虛就假。老師本來一番好心,讓學生認作了「狼外婆」,其效果恐怕適得其反。文章賞析法之「賞」,是賞得實實在在的,一字一句,真切在目;一點一評,是入情入理。學生是敞開心扉接受雨露陽光,是渴望著甘霖盡快盡早灑入自己的心田來,學生是追求著被調動、被激發、被引領,去求真、求善、求美!
文章賞析法確實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一種教學方法。
讓他們永遠定格在美麗中
詩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無私是謂語,奉獻是定語。」我說,教師的生命其實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裹!開著是風景,碾碎是良葯!
危難之時見真情,關鍵時刻真英雄。剛剛過去的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很多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他們的沉著、冷靜、機智,甚至鮮血和生命,維護師尊,鑄就師魂,為不少孩子贏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機會,奏響了一曲曲盪氣回腸的生命頌歌,讓我們再一次讀懂了「師德」二字的博大與崇高!
我們怎能忘記在什邡龍居小學的廢墟中,一位年輕女教師的身體斷成兩截,臉部血肉模糊,可她的雙手仍緊緊擁著兩個學生!人們怎麼掰,也無法掰開她緊緊摟住學生的雙手。這位老師名叫向倩,去年大學畢業,到什邡龍居小學當英語老師。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疏散學生離開教室。看到有兩個學生手足無措,她大步跑過去,一手樓住一個,朝門外沖。教室突然垮塌,她和幾名學生被埋在廢墟中……
我們怎能忘記在汶川縣映秀鎮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救援的群眾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樓組兩個孩子,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由於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29歲的教師張米亞,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我們怎能忘記在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廢墟下,一位死去多時的女老師爬在瓦礫里,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緊緊地各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胸前還護著三個幼小的生命。參與搜救的解放軍戰士說:「看得出她是要把這些孩子們帶出即將倒塌的教學樓,她用自己的肩膀為孩子們擋住了墜落的橫梁。」48歲的代課老師杜正香,在生死攸關的一剎那,用自己的無私無畏向世人展示著她對學生最深摯的愛。
我們又怎能忘記德陽市東汽中學遇難教師譚千秋「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獲救了,他卻不幸遇難;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一年級女教師袁文婷,為了拯救學生,青春定格在了26歲……
「師德表天地,素心育英才」,這些可親可敬的師者雖然離我們遠去了,可是他們卻鑄造了不朽的師魂。君不見,在地震的廢墟上,已悄然立起了無數豐碑,這些豐碑上,鐫刻著一個又一個英雄的名字,也留下了這些普通教師們一段段壯懷激烈的故事。他們保護學生的每一種「姿勢」,都將永遠定格,鐫刻在被救學生的腦海里,鐫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
賞析《讓他們永遠定格在美麗中》
這是一篇使我們心靈震撼的質朴感人的文章。
構思方面,以「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鋪展全文。行文敘事、抒情、議論,恰到好處。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語言朴實無華,情感真摯,讓人為之拍案叫絕!
開頭兩段的渲染與贊頌,以優美的語言和排比句氣勢為下文抒發對「他們「的情感營造了氛圍,開篇即點明了主旨。
並列式的敘事,寫「他們「的美麗,脈絡清楚,思路非常清晰,再加上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使文章顯得處處有理,處處見情。敘事還以「們怎能忘記……」這樣飽含感情的排比段娓娓道來,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真實感人的故事,橫向並列式的結構安排,有機結合在一起,至此,情感傾瀉如閘門頓開,洶涌澎湃。沒有一絲雜亂之感,非常清洗也非常透徹。自然而充分地表現了「他們的美麗」。全文哲思見情,文采飛揚。
全文以歌頌並銘記「他們的美麗」為主題,結尾用總的概括性議論,並以熱情謳歌的筆調收束全文。著實「讓他們永遠定格在美麗中,鐫刻在幾萬人民心中」,在我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主旨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讓人撕心裂肺,這人間慘劇將永遠烙印在億萬人民心靈深處。《讓他們永遠定格在美麗中》著實是一篇「合為時而作」的美文。
黃老師附言:
這是高三(2)班陰躍同學的一篇佳作賞析短文,在繁忙的高三學習中,在極短的准備時間內,能有如此的閱讀收獲,當屬不錯。為此,特予推薦。
7. 《山中避雨》一句話的賞析
旨在說明音樂應走向大眾化,讓許多的普通人能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得到藝術的陶冶,以便更好地發揮「樂以教和」的作用。
8. 豐子愷的白鵝採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捏
運用「明貶實褒」的方法來表達,像「我們的鵝老爺、架子十足」等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鵝的個性,從中感受到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9. 山中避雨 閱讀答案,題目如下
.兩個女孩的情緒變化:怨天尤人—歡喜—喜極而歌—依依惜別。三家村的氣氛由「寂寥而深沉」到「溫暖」而有「音樂趣味」。 2.指這種雨聲和琴聲的融合,即為人文與自然的合體,達到物我舍一的境界。 3.作者想說明民族樂器應流行於民間,這樣民間音樂就會在民間廣泛流傳並且興盛起來。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樂以教和」的藝術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