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作品賞析
『壹』 陶淵明的《問來使》賞析
首先 這是一首思鄉之作,通過問故鄉來人來表達思念和關切家鄉的真摯感情。語言質朴自然、沒有雕飾。陶淵明愛象徵隱逸孤傲的菊花,故問「今生幾叢菊?」,很顯然詩人在問的內容上,有著深刻的含意,象徵著他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貳』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的賞析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朴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為同一。
「採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麼,張戒所說的「味」是什麼呢?為何說「此味不可及」呢?
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為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眾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藝術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閑至靜」者才能寫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2)陶淵明的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飲酒其五》原文: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問我為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叄』 陶淵明的作品可以從那幾個角度分析
分析陶淵明的人物典型意義
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
士大夫的精神家園
陶淵明在當時只以隱士著稱,他的文學創作沒有得到高度的評價,這是因為他平淡自然的風格與當時崇尚的華麗文風不合.蕭統是第一位發現陶淵明文學價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學.到了宋朝,特別是經過蘇軾、朱熹的弘揚,以及湯漢對其作品的詮釋,陶淵明才真正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並獲得了世界的聲譽.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於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陶詩題材的分類 中國文學的新題材:田園詩 詠懷詩與詠史詩對前 人的繼承發展 行役詩中表現的苦悶 贈答詩中表現的深情
陶詩的題材主要可以分為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
田園詩和山水詩往往並稱,但這是兩類不同的題材.田園詩會寫到農村的風景,但其主體是寫農村的生活、農夫和農耕.山水詩則主要是寫自然風景,寫詩人主體對山水客體的審美,往往和行旅聯系在一起.陶淵明的詩嚴格地講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詩,他寫得多的是田園詩.田園詩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的題材,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並真切地寫出躬耕之甘苦,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園詩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朴,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遊、或登高、或酌酒、或讀書、或與朋友談心,或與家人團聚,或盥濯於檐下,或採菊於東籬,以及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日見茁壯的桑麻,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如「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時運》).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漸消失,南風使新苗長上了翅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其一).寫鄰居和自己一起談史論文的情形,那種真率的交往令人羨慕.再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守拙與適俗,園田與塵網,兩相對比之下,詩人歸田後感到無比愉悅.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愜意,這一切經過陶淵明點化也都詩意盎然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遠一近,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以動寫靜,簡直達到了化境.
他的田園詩有的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這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最為可貴的部分.《詩經》中有農事詩,那是農夫們一邊勞動一邊唱的歌.至於士大夫親身參加農耕,並用詩寫出農耕體驗的,陶淵明是第一位.陶淵明之後的田園詩真正寫自己勞動生活的也不多見.《歸園田居》其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是一個從仕歸隱田園從事躬耕者的切實感受,帶月荷鋤、夕露沾衣,實景實情生動逼真.而在農耕生活的描寫背後,隱然含有農耕與為官兩種生活的對比,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寫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陶淵明認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開端,不勞動什麼都談不到.詩里寫到勞動的艱辛,寫到一天勞動之後回家休息時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寫出農民普遍的感受.「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寫出一個從仕途歸隱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園詩是寫自己的窮困和農村的凋敝.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歸園田居》其四:「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途.」通過這些詩可以隱約地看到,在戰亂和災害之中農村的面貌.
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有相近之處,詠史也是詠懷,不過是借史實為媒介而已.他的詠懷詩有些是以組詩的形式寫成的,如《飲酒》、《擬古》、《雜詩》.他的詠史詩所詠的對象偏重於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荊軻,以及《詠貧士》所寫的古代貧士;《讀山海經》也可歸入這一類.這些詠懷、詠史之作,明顯地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又有陶淵明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圍繞著出仕與歸隱這個中心,表現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如《飲酒》其十九;有對社會的抨擊,如《飲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憤,如《詠荊軻》.從《雜詩》其二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憂憤是深而且廣的: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盪盪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這首詩寫一個不眠的秋夜,用環境的清冷襯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凄,是陶淵明詠懷詩中的代表作.
陶淵明的行役詩都是他宦遊期間的作品,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悲嘆行役的辛苦,表達對仕宦的厭倦,反復訴說對田園的思念和歸隱的決心.悲嘆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詩共同的內容,後兩者則是陶淵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後來這兩種情緒就越強烈.那種失去自由的無奈之感,成為這類詩的基調.試看以下例句:「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其二)「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乙已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陶淵明的贈答詩頗能見其對友人的敦厚之情.贈答是古已有之的傳統題材,傳為蘇李贈答的詩歌以敘離情見長,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以抒幽憤著名,劉楨的《贈從弟》表現了高潔的品格,嵇康的《贈秀才入軍》展示了灑脫的情趣.陶淵明的贈答詩又有他自己的特點:以其真摯的感情、家常的內容、雋永的意味、既不火熱也不冷淡的語調,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長者的形象.如:「靄靄停雲,蒙蒙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過便,念來存故人.」(《與殷晉安別》)《答龐參軍》是其贈答詩中最深沉的一首: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帷舊,弱毫多所宣.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
詩里有歡聚的回顧,有離別的傷感,也有殷勤的叮嚀,語重而情深.
在以上五類題材之外,陶淵明還有一些以發揮哲理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如《形影神》、《連雨獨飲》,《擬輓歌辭》也可以歸入這一類.這類詩可以視為玄言詩,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有所不同,並非「柱下之旨歸,漆園之義疏」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是將生活中的體驗提煉到哲學的高度.魏晉人注重門閥,陶詩中有的寫到宗族關系或對兒子加以訓誡,如《命子》、《責子》、《贈長沙公》等,可見陶淵明也還是重視家族的榮譽和門第的.
『肆』 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的作品賞析與寫作背景
陶淵明《歸田園居(其一)》之賞析
1、注釋 ⑴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⑵塵網: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官場。 ⑶三十年:吳仁傑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⑷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於鑽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可解釋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餘畝。 歸園田居
⑻蔭:蔭蔽。 ⑼羅:羅列。 ⑽曖曖:暗淡的樣子。 ⑾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⑿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⒀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⒁虛室:閑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⒂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官場。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2、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錯誤地陷落在官場的羅網中,一去十三個年頭。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一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二、 內容賞析
第一句詩人交代自己從小所固有的本性———「無適俗韻」和「愛丘山」,這為下文寫自己棄官歸「園田」起了鋪墊作用。
第二句概述自己入仕的原因和經歷———「誤落塵網」、「一去三十年」,略寫。
第三句採用比興手法引起下文,也象徵自己如「羈鳥」「池魚」一樣「戀舊林」、「思故淵」,表達自己對自由自在、清新明靜生活的嚮往之情,這為下文重寫(詳寫)園田風光和詩中主人公的生活蓄勢。
第四句——第九句詳寫了園田的美麗風景和詩中主人公悠閑自在的生活情況。第四句交代園田居的大概位置,以及詩人對此的認識(「守拙」,保守住了自己的情操)。第五句交代園田的情況———宅院周圍有十多畝地、宅中有八九間草屋。四、五兩句流露出了詩人自食其力的喜悅之情:「十餘畝」的園田、「八九間」的草屋是「我」在「南野際」勞動的收獲啊!盡管比不上官府廳堂和達官貴人府宅的高大豪華,但「我」守住了自己的操守(「守拙」)啊!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第六句描述草屋前後的景色:「後檐」「榆」「柳」綠樹成「蔭」,清爽無比,「堂前」「桃」紅「李」白,多麼色彩美麗!「桃李」象徵著高潔,這和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敲骨吸髓的骯臟形成了強烈對比。第七句詩人目光移向遠處,同時也聽到了遠處的雞鳴狗吠。遠處的村落在暮靄炊煙中朦朦朧朧,深遠的村巷中傳來了狗吠聲,高高的樹顛上發出了雞鳴聲。這是多麼祥和而又有生氣的一幅暮靄村落圖啊!第九句詩人又將目光收回到「園田居」中,他的庭院中「無雜塵」,他的寬敞的草房中「有餘閑」,詩人特清靜、特悠閑!「無雜塵」既表現了詩人居所的整潔,同時也暗示詩人特自在,他不受官場骯臟雜事的攪擾,真是「無案牘之勞形,無絲竹之亂耳」啊!這六句詳寫了園田居的美麗景色和詩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後一句既表現了詩人厭棄官場(喻為「樊籠」),堅決回歸自然園田的決心,同時也點名了全詩的主旨,總結了全詩。
三、 藝術特色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朴無華。
總之,陶淵明的這首詩不論是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色彩上都令心靜如水之君無不折服!
『伍』 陶淵明詩詞鑒賞
《擬輓歌辭》其一寫剛死人斂的情景,表現出曠達的人生態度。其二寫親友祭奠和出殯的情景。詩中以生前無酒飲同死後有酒不能飲相對比,曠達幽默之中,深含無限的酸楚。其三寫送葬時的悲哀之情和蕭條之景,十分感人。結語以「托體同山阿」的達觀態度,體現了詩人一慣持有的委運任化的人生觀。
《詠貧士七首》這組詩大約作於晉、宋易代之交,是陶淵明晚年的詠懷之作。這些詩歌通過對古代貧士的歌詠,表現了詩人安貧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懷。其一以孤雲、獨鳥自況,象徵著詩人孤獨無依的處境和命運,表現出詩人守志不阿的高潔志趣。其二與第一首都是這組詩的概括,前一首自嘆孤獨,世無知音;這一首自詠貧居之狀,並向古代尋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
《歸鳥》共四章。詩人採取了《詩經》中「比」的藝術手法,以鳥喻己,即通過對歸鳥的歌頌,來表現自己的歸隱之情,同時也展現出其孤高脫俗的情趣與芳潔而自由的心志。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是晉安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三十九歲。兩年前,即晉安帝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淵明因遭母喪而離桓玄幕府之職返回家鄉。這兩首詩作於同一年的春天,這時詩人已經開始躬耕。「懷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懷古。詩人通過懷古言志,表現了對歸耕田園的喜悅,以及遠離污濁世俗的決心。其一寫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現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之情。通過田園躬耕,詩人初步體驗到了古代「植杖翁『:隱而不仕的樂趣,並表示像顏回那樣既貧窮而又不事耕稼的行為則不可效法。其二這首詩認為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未免高不可攀,難以企及,不如效法長沮、桀溺潔身守節,隱居力耕。詩中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充滿濃郁的情趣。
《命子》:據此詩內容推斷,當為詩人初得長子儼時所作。時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淵明二十九歲。《冊府元龜》錄此詩題作《訓子》。《命子》也就是訓示兒子的意思。這首詩共十章,前六章歷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勵兒子繼承祖輩光榮的家風;後四章旨在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誡勉,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全詩言辭懇切,感情厚重,表現出詩人對兒子的希冀之切。
『陸』 陶淵明詩作賞析
詩歌是詩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詩,具有豐富的內容。
00詩人生活在極端黑暗的社會里,卻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現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詩說:「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飲酒》第八首說:「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霜威下盛開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詩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徵:詩人在《詠貧士七首》和《扇上畫贊》中還歌頌了不少固窮守志的人物。
00正是由於有著這樣的品格,詩人一方面對腐朽的統治階級表現了一種孤高的態度。《詠貧士》第一首說:「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暖暖空中滅,何時見餘輝?」這朵晴空飄浮的孤雲,象徵詩人的處境和命運,它孤獨無依,會無聲無息地消滅,但也表現了詩人的態度,它要遠去塵埃,永遠保持自由和高潔。另一方面,也對污濁的現實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在《飲酒》二十首里,他借著「醉人」的語言,或是指責社會上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機(第十七首),或是鄙棄世俗的虛偽和欺詐(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說:「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雖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對馳逐名利的頹敗士風感到無比的憤激和沉痛。
00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終於使他同政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他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對污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如《歸園田居》第一首:
00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00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羈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沖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丑惡的社會的鄙視。詩人著重地細致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田園風光,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在這里、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00當詩人尚未離開宦途時,總有一種「暫為人所羈」的感覺,心情無法平靜下來,他「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但當他遠離了污濁的現實,回到田園中來,卻感到獲得了歸宿。《飲酒》第五首:
00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00詩人避開了達官貴人的車馬的喧擾,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獲得了自由而恬靜的心境。
00詩人的田園生活雖然是遠離統治階級,卻更接近了下層文人和農民。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談心賞文:「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朴實的農民共話桑麻:「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有鄰里的相與宴飲:「漉我新熟酒,只雞邀近局」;也有天倫之樂:「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所以,他的田園詩是有著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的,這也是他的田園詩動人的原因之一。
00尤其可貴的是他的田園詩還反映了勞動生活的內容。如《歸園田居》第三首:
00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00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帶著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勞動者的形象。《懷古田舍》詩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風景和農事活動的描寫中洋溢著一種喜悅之情。由於詩人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並由衷地喜愛它,勞動,第一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頌。他的一些田園詩還表現了只有一個勞動者才可能體會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二首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以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現了他對農作物收成的密切關懷。《於西田獲早稻》詩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不僅表現了與剝削階級寄生觀點鮮明對立的依靠勞動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現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頑強態度。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識,使他的田園詩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
00陶淵明還有一些田園詩描寫了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有會而作》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這些詩雖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災不免屢受飢寒的境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想見當時農民們的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
00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極其復雜的。《讀史述?屈賈》中說:「進修德業,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願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類的人物的。當他壯志不得伸展而轉托田園之後,雖然努力使自己滿足於田園生活的樂趣,有時甚至企圖以醉酒忘世,「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或者用道家順應自然的態度對待人生,「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但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壯志未遂的苦悶。《雜詩》第二首說:「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可以看到詩人在光陰虛擲中極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詩人也一直沒有丟掉疾惡與除暴之心。在《讀山海經》第十一首中,詩人大呼「明明天上鑒,為惡不可履」,用《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神話傳說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會遭到悲慘的結局。在《詠荊軻》一詩中,詩人熱情地歌頌不惜犧牲生命而勇於除暴的壯士荊軻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讀山海經》經十首還歌頌了精衛和刑天雖死不屈的精神:
00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00這無疑是詩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現。「猛志故常在」,說明詩人心中永遠燃燒著一股不熄的火。上述這「金剛怒目式」的一面是詩人性格和創作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除此以外,從《擬古》的「少時垃且厲,撫劍獨行游。誰雲行游近?張掖至幽州」和他聽見關中收復以後在《贈羊長史》詩中寫的「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等詩句,我們還可以看到他關懷收復中原的愛國熱情。
00詩人較晚時期所寫的《桃花源詩並記》標志了詩人思想發展的高度。詩人在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會思想。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樂而安寧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里人人參加勞動:「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勞動所得也全歸自己所有,沒有封建的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詩人指出這是一個「與外人間隔」的「絕境」,是桃花源中人們的先世為逃避贏秦暴政而開辟起來的一個新世界。他們「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這實際表明是一個與秦漢魏晉等封建主義社會相對立的理想世界。
00陶淵明不滿黑暗的現實,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會。但由於生活經歷的限制,那時他還只能從傳說中的古代尋求理想社會的圖案,他在詩中流露「黃唐莫逮」的慨嘆。這樣,他的社會理想不能不是朦朧抽象而又具有濃厚的復古主義傾向的。可是經過田園生活實踐之後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隨著他的思想的發展,對勞動認識的提高,對封建社會認識的加深,提出了上述一些具體的生活原則。這是詩人田園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產者對造成戰亂和貧困的封建社會所提出的抗議,它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的願望。它雖然仍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卻啟發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鼓舞人們反抗不合理現實的斗爭。
00陶淵明的消極思想在他的詩歌中也不時流露。「窮通靡所虛,憔悴由化遷」,表現了他的委運乘化、樂天知命的消極的人生觀。「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顯然是一種及時行樂和虛無幻滅的思想。「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也流露了頹唐情緒。
00陶淵明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的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如《讀山海經》第一首:
00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00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語言十分平淡,使人讀來毫不吃力,只覺得接觸到一片生活情景,而這些情景、生活,以及詩人的志趣和心情,無一不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所以寫來十分親切。
00陶淵明的詩歌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歌語言雖然只是極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而在這十分精粹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無論是自然風光,或是社會生活,都有著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這是寫詩人的生活環境。「貯」字雖只是一個平常的字眼,但用到這里卻很形象很新鮮,中夏清幽涼爽的林蔭好像是可以貯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一個普通的「翼」字,同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風溫存撫愛著欣欣向榮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這是只有經過親身體驗與深切感受之後才能寫出的詩句。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閑,閑暇則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平常無奇的八句詩卻寫出一片生動的田園生活的聲音和氣氛。蘇軾說陶詩「似癯實腴」,正好說明了這個特點。
00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幅客觀的山水畫面,陶詩卻在使人接觸到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如前引的《歸園田居》第一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創作時並不是隨意攝取田園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潛移默化,使人們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蘇軾說:「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所謂「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生的。由於他的詩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一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不謀而合。
00陶淵明的詩歌由於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比如他的田園詩多半蕭散沖澹,而《詠荊軻》等詩卻豪放有力。但後者雖然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朱熹語),和他的田園詩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處。
00他的詩歌雖然在晉宋之間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飾。但是細心的讀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詩、曹植、阮植、左思對他的潛在影響。像《擬古》的「日暮天無雲」等「風華綺靡」的詩中,顯然融合了曹植的辭采。「語時事則指而可想」的《飲酒》詩,精神面目和阮籍《詠懷》非常接近,而他的《詠貧士》、《詠荊軻》等詩,又顯然是受了左思《詠史》的啟發。鍾嶸《詩品》說他的詩「又協左思風力」,是十分正確的。
『柒』 陶淵明的詩詞及賞析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賞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愛,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縷情絲。經過長期痛苦而
疲憊的求索,詩人終於找到了與生以來便存在心中的那個情結。道路雖然,曲折多艱,
但畢竟還是尋找到了。桃李桑樹,茅檐雞犬,詩人在恬靜閑適的生活中讓自己的心靈
安寧祥和下來。沖破樊籬,找回自我,優哉、悠哉!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風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地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
淳樸的民風,單純的人際關系,讓詩人的心靈如魚得水,在這里,所擁有的只是愉
悅和寧靜。此時的詩人已經不再是文人,而將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農夫,「短褐穿結」
他的所有喜悅與擔心只同自己的農夫生活密切相關,擁有自然,也就擁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外狹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賞析:
披星戴月,侍弄著自己那點兒,「莊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將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悅了,農田那稀疏的莊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難行的
田間小道,以及那冰涼爽凈的露珠,都讓詩人有種新鮮刺激的感覺,讓他欣喜異常,這
種感覺又是他生命的源泉。與世無爭、自然恬靜的生活讓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極樂體驗。
『捌』 陶淵明所有作品及其賞析txt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後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並記》等,詩中描寫了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緻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並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後世評價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出生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後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後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潯陽開始躬耕。後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繼而轉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餘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後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容豐富:有中年遊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盪;有晚年歸田後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輓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治者的徵召,淡然忘世的態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村關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並記》等,詩中描寫了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並在此基礎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緻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並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後100多年,才由蕭統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後世評價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但要說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卻未必盡然。 仔細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會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命、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贊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詩的精華所在。
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魯迅先生的話,「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飲酒》(其九)作者:陶淵明(魏晉)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釋】
(1)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2)好懷:好心腸.
(3)乖:違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 音"古".攪混.
(6)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7)詎:豈.
(8)駕:車駕,意謂道路、方向.
《擬輓歌辭》(其三)作者:陶淵明(魏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注釋】
(1)嶕嶢:很高的樣子。
(2)幽室:指墳穴。
(3)向來:剛才。
(4)或余悲:也許有些人還有悲傷。亦已歌:也開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麼可說的呢?山阿:山陵。
讀《山海經》 (其一)作者:陶淵明(魏晉)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注釋】
《讀山海經》是陶淵明隱居時所寫13首組詩的第一首。詩的前6句向人們描述:初夏之際,草木茂盛,鳥託身叢林而自有其樂,詩人寓居在綠樹環繞的草廬,也自尋其趣,耕作之餘悠閑地讀起書來。情調顯得是那樣的安雅清閑,自然平和,體現出世間萬物、包括詩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來描寫讀書處所的環境。詩人居住在幽深僻遠的村巷,與外界不相往來,即使是前來探訪的老朋友,也只好駕車掉轉而去。他獨自高興地酌酒而飲,採摘園中的蔬菜而食。沒有了人世間的喧鬧和干擾,是多麼的自在與自得啊!初夏的陣陣和風伴著一場小雨從東而至,更使詩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與愜意。
詩的最後4句概述讀書活動,抒發讀書所感。詩人在如此清幽絕俗的草廬之中,一邊泛讀「周王傳」,一邊流覽《山海經圖》。「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敘周穆王駕八駿游四海的神話故事;《山海經圖》是依據《山海經》中的傳說繪制的圖。從這里的「泛覽」、「流觀」的讀書方式可以看出,陶淵明並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只是把讀書作為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託。所以詩人最後說,在低首抬頭讀書的頃刻之間,就能憑借著兩本書縱覽宇宙的種種奧妙,這難道還不快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快樂的嗎?
(何效明)
《游斜川》作者:陶淵明(魏晉)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流;
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注釋】
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紀鄉里,以記其時日。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作者:陶淵明(魏晉)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新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釋】
(1)先師,對孔子的尊稱。
(2)瞻望:仰望。
(3)邈:遙遠。逮:趕上。
(4)秉耒:手持農具。解顏:面帶笑容。勸:勉勵。
(5)平疇:平曠的平野。
(6)懷新:生意盎然。
(7)歲功:一年的收獲。
(8)即事:眼前的勞動和景物。
(9)行者無問津:用長沮的故事。意謂:現在沒有象孔子那樣有志於治理社會的人來問路了。
(10)聊:暫且。隴畝民:耕田之人。
《答龐參軍》 作者:陶淵明(魏晉)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
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
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來?
【注釋】
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款然良時,忽成舊游。俗諺
『玖』 結合作品,分析陶淵明的詩歌藝術。
陶淵明的詩歌藝術特色與人生境界的探索
摘要: 陶詩的內容大都表現隱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與醇美的統一,情、景、理的統一是陶詩的藝術特色。田園詩所歌詠的是個人悠閑的生活,沒有充分揭示農村的矛盾,這是其不足之處,但以田園的美好對比官場的丑惡,是有積極意義的。詠懷詩、詠史詩表現出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會政治的黑暗。陶淵明對後代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關鍵詞:陶淵明 平淡醇美 藝術特色 人生境界
一、陶淵明的生活背景與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生活背景: 陶淵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潛、字元亭,是東晉末年的田園大詩人。據史書記載,東至縣東流鎮東晉時期屬潯陽柴桑(今屬九江彭澤縣),陶淵明在彭澤做縣令,經常到東流種菊。留下千古佳話,後人敬羨先生,建祠以祀。出身於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勛之後的陶淵明,本來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有所作為。但同時,東晉士族文人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氣,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是抱著兩種彼此矛盾的願望走上人生道路的。開始時前一種願望占據了主導地位。但那時一個動亂的年代:宗室內部的斗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拚。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這使陶淵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減。另外,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讓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最終「愛丘山」的夙願就壓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開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園了。所以說,他的歸隱,實際是自己的思想與當時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二)詩歌的藝術特色:陶淵明在詩歌、散文、辭賦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是詩歌。在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於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於其中寄託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田園被其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1.平淡與醇美的統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詩的風格,這是不錯的。我們在陶詩里很難找到奇特的形象,誇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辭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很少用。一切如實說來,平平淡淡。然而,如果僅僅是平淡,不會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陶詩的好處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正和陶淵明的為人一樣。因此讀來韻味雋永,越讀越覺的它美。試看《勸農》詩中的一節: 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這里呈現出一幅和平的農作圖,實際是把中國農村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特點加以美化的結果。《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類似的特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詩大約作於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中間寫景的一節,「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所謂「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 想和人生觀念。結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寫到了農業勞動;在他歸隱時期,自己也曾參加耕作。他的體力勞動在其經濟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大約是很有限,甚至,也許是可有可無。這種農業勞作的實際意義,在於它體現了陶淵明的一種信念。《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開頭就是:「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營,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盡管詩人實際做不 到這一點,但他嘗試了,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時又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這里寫到了體力勞動的艱苦和 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寧靜乃至安樂。同類詩中意境最美的,當數《歸園田居》之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結尾兩句再一次說明,陶淵明之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實際都是在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所反映的社會理想,以及他對個人在社會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淵明的田園詩,還牽涉東漢末以來文學所集中關注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生命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在這方面,我們首先看到,陶淵明對生命短促的事實,表現得比同時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詩現存不過一百多首,竟有幾十 處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學上,他卻有一種豁達的解釋,這在組詩《形、影、神》 中表達得最明白。詩人借用辭賦的對話體,讓「形」提出飲酒自樂、忘懷一切的人生態度(這近於《古詩十九首》),又讓「影」強調應追求事功,建立身後之名(這近於建 安文學)。這兩者其實都是陶淵明所難以舍棄的,但作為最終的哲學歸結,他在第三首 《神釋》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認為每日醉酒傷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無意義,應該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即歸化於自然,不必有意識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這就是不求解脫的解脫。 「自然」哲學的這一種內涵,在田園詩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現出來,如陶詩中最著名的《飲酒》之五就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開頭四句,說只要心境曠遠,就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下面說採菊東籬,不經意中 目遇南山(即廬山),在暮嵐紫靄、歸鳥返飛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奧秘,參透了人生的真諦。盡管詩中明說「欲辯已忘言」,但如果聯系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來考察,他在本詩 中通過一系列意象所隱約暗示的人生真理還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恆、山氣的美好、飛鳥的自由,不正是體現了自然的偉大、圓滿與充實,尤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本質嗎? 那麼,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歸依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的永恆、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外,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所以說,這首詩仍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的寄託,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當然,詩中的這種人生觀說到底只是一種詩意的、哲理的 嚮往。因為人從根本上不可能擺脫在一定的對象中實現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擺脫現實利害的矛盾。但作為對人生的一種哲學思考,它是有價值的;作為詩歌的理蘊,它更帶 來獨特的效果。 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 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 意趣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田園詩呈現出平淡醇美、曠潔悠遠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 深感無所寄託的焦慮。換言之,「靜穆」是在「自然」哲學支配下構造出的美學境界, 而激起這種追求的內驅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詩中最集中的就是寫田園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還有《移 居》、《和郭主簿》、《詠貧士》、《雜詩》、《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
2.情、景、理的統一: 陶淵明並不是只有這種以平淡醇美為主要特徵的作品,他也寫過一些直接涉及現實政治, 或直接表現出內心的強烈情緒的詩篇。如《述酒》詩,雖然辭義隱晦,不易讀懂,但其內容關繫到晉、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當無疑問。又如《贈羊長史》,對劉裕於義熙 十三年北伐破長安之役,顯得十分高興。「聖賢留余跡,事事在中都。豈忘游心目,關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感情。此外,《詠荊軻》和《讀山海經》中的幾篇,對歷史上和神話傳說中一些雖然失敗而始終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贊美,具有慷慨悲壯的風格。《詠荊軻》結末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分明流露出詩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讀山海經》中的一篇: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精衛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斷首,猶反抗不止,都表現出不為命運屈服的偉大精神。最後二句,既是說精衛、刑天,也是說自己:雖有昔日的壯志雄心,卻沒有償願的時機!這些詩的事實背景已無法加以確鑿的證明,但至少可以說明,陶淵明在隱居中仍然渴望強烈的、有所作為的人生。魯迅先生指出,陶詩不但有「靜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這些作品而言。不過,應當看到兩者也並不 是截然對立的。 從詩歌淵源關系來說,陶淵明有繼承阮籍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其詩多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表現對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學觀照的方式,並多用組詩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詩也顯然受到玄言詩的重大影響。這不僅表現在他的詩中有許多玄學的語匯,其平淡的語言風格也同玄言詩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人與自然之關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詩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恆與人生的短暫相對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強大的壓迫;而在東晉的玄言詩中,則轉變為人對自然的體悟和追求;到陶淵明,又更明確地提出歸 化自然的觀念,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意識成為構成陶詩獨特意境的決定性因素。當然, 陶詩重視通過藝術形象而不是抽象語言來表現哲理,這同玄言詩的枯燥無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他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雖然一般的玄言詩人都注意到從審察自然來體會哲理,並由此產生了山水詩的萌芽,但沒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淵明筆下,農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一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由此為後人開辟了一片情味獨特的天地。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對陶詩的藝術 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 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復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麼,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濃艷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麼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盪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一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這一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進一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凈了一切蕪雜粘滯的成分,才呈現出明凈的單純。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 因而能夠用准確而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鄉村的恬靜,「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寫雪的輕虛,「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風的蹤跡,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晉詩歌追求華美、注重修辭的傾向,一方面提高了詩歌語言的表現技巧,但有時過於用力於此,而忽視了詩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詩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為底蘊,絕不炫耀外在的美飾,所以大多通篇簡潔,少作鋪排,鍾嶸《詩品》稱為「殆無長語」。詩的意境,也總是比較完整,從總體上感染讀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個片斷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統一。
二、陶淵明的人生境界與對後世的影響
陶淵明從小就是博學能文的材料,對知識的追求,一向是認真的。少年時期,是「猛志逸四海」,對國家社會胸懷大志。生於華夷混戰的時代,深受離亂的刺激和痛苦,他從小就立下「澄清中原」的大志。但身處亂世,有志不得伸,陶淵明只做過幾個小官,且時間皆不長。最為人所知的是擔任彭澤令。在這期間,有一督郵到當地視察,屬下請陶淵明戴冠束帶前往城外迎接,陶淵明很不樂意,尤其那督郵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給郡守做小妾而得了這官職,行為令人不齒,陶淵明視之為小人。督郵至,縣吏應束帶見之,陶淵明慨嘆:「無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後來,靈魂不賣的陶淵明掛冠解印而歸回田園,寫了《歸去來辭》一文以見其志。「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陶淵明為官的結果,獲得的是苦痛與煩惱,因他「質性自然」,人事的束縛當然不適合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對率性真淳的陶淵明真是痛苦無比。在「飢凍」和「違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擇。辭去官職,意味著妻兒將和他一起挨餓受凍,意味著沒錢買他最愛的酒;但是繼續留任,便是違背自己的真性情,出賣自己的靈魂。為了「錢」而如此,在陶淵明看來,真是大大不值得。與其在渾濁的溪流中隨之浮沈,心中時時嗚咽悲鳴,不如跳出這渾水,給自己的靈魂自由。他因為透徹了解自己,才能毅然決然舍棄安適的生活及世俗的虛名。對陶淵明而言,「違己」甚於「飢凍」。於是,陶淵明選擇隱居務農,回到山林的懷抱,唯有歸回田園,才能活得像自己。
然而,辭官歸隱後,生活並不順利。不諳農事的陶淵明種田常是「草盛豆苗稀」,這使得他不得不「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辛苦的生活並沒有改變陶淵明的初衷,他說:「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當時掛冠拂袖而去,固然是快人快事,但現實的生活才足以考驗一個人的勇氣與心志。陶淵明深深了解精神的自由遠勝於物質環境的安適,因此,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他都會堅持下去,只求「願無違」。
雖然陶淵明最後仍死在他所厭惡的時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轉時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對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死在山林的懷抱中,擁抱所愛的自然,這樣,也是死而無憾了。
我很佩服陶淵明的勇氣。若非真正了解自己,若非熱切地想尋求生命的價值與自由,我們很難在「飢凍」和「違己」間做一抉擇。
陶淵明對後代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他蔑視富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給後代有進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樣。他們在反抗權貴和腐朽政治的斗爭中從陶詩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淵明樂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現實斗爭的態度,也給後代詩人以消極的思想。
『拾』 陶淵明的詩賞析
《歸園田居》
這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朴。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艷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朴無華。總之,陶淵明的這首詩不論是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色彩上都令心靜如水之君無不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