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作品賞析
㈠ 求李白的全部作品,不要生平簡介和賞析。
李白詩集 怨情 明月度關山 春思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送別 月下獨酌 遠別離 公無渡河 蜀道難 梁甫吟 鳥夜啼 烏棲曲 戰城南 將進酒 行行游且獵篇 飛龍引二首 天馬歌 行路難三首 長相思 上留田行 春日行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夜坐吟 野田黃雀行 箜篌謠 雉朝飛 上雲樂 白鳩辭 日出入行 胡無人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 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 秋夜獨坐懷故山 魯中都東樓醉起作 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 月下獨酌四首 春歸終南山松龕舊隱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尋山僧不遇作 過汪氏別業二首 待酒不至 獨酌 友人會宿 春日獨酌二首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日夕山中忽然有懷 對酒 春日醉起言志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獨坐敬亭山 憶東山二首 望月有懷 對酒憶賀監二首 落日憶山中 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 俠客行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 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下途歸石門舊居 客中行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郢門秋懷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荊門浮舟望蜀江 上三峽 金陵三首 早發白帝城 秋下荊門 江行寄遠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宿蝦湖 西施 王右軍 上元夫人 蘇台覽古 越中覽古 商山四皓 過四皓墓 峴山懷古 蘇武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廬江主人婦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望鸚鵡洲懷禰衡 宿巫山下 金陵白楊十字巷 謝公亭蓋謝眺范雲之所游 紀南陵題五松山 夜泊牛渚懷古 姑孰十詠 登錦城散花樓 登峨嵋山 大庭庫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台 天台曉望 早望海霞邊 焦山望松寥山 杜陵絕句 登太白峰 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 登新平樓 謁老君廟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登瓦官閣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眺 登金陵鳳凰台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登廬山五老峰 江上望皖公山 望黃鶴樓 鸚鵡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秋登巴陵望洞庭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北風行 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金陵望漢江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望天門山 望木瓜山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過崔八丈水亭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方外 東魯門泛舟二首 游泰山六首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 游南陽清泠泉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過盧郎中敘舊游 侍從游宿溫泉宮作 邯鄲南亭觀妓 春日游羅敷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游謝氏山亭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安州般若寺水閣納涼喜遇薛員外義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宴鄭參卿山池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秋日與張少府楚城韋公藏書高齋作 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 江黃龍磯南宴楊執戟治樓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二首 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 銅官山醉後絕句 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 宣城青溪 與謝良輔游涇川陵岩寺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九日登山 九日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山鷓鴣者 九日龍山歌 游水西簡鄭明府 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宴陶家亭子 金陵鳳凰台置酒 登梅岡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游覽之志 九月十日即事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送客逢崔侍御並登此地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還題壁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與賈至舍人於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邕湖
㈡ 李白的作品分析
《行路難》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只找到這么多了~~
㈢ 李白代表作是什麼
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3)李白的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身世之謎
關於詩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當時就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布疑陣。盡管如此,還是有人從歷史的塵幕中看出了蛛絲馬跡。
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於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紀念,明末曹學全《蜀中名勝記》載有碑文內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著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當代,才有《中國青年報》1985年7月28日所載兼葭《李白身世之謎》,轉述台灣學者羅香林認為:李白乃李建成之後。韓維祿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為庶」當為李建成玄孫解》論證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孫。
持同樣觀點的徐本立1990年發表《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亦認為李白應為涼武昭王十二世孫、太祖李虎七世孫、高祖李淵五世孫、太子建成玄孫。
而朱秋德的《論李白的宗室情結及對其人生諸要素的影響》(《絲路學刊》1997年第4期),更對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諸要素作出一番綜合考察和評價,以期接近歷史本來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們主要引據的是李陽冰《草堂集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李陽冰《草堂集序》作於李白同時,其中的身世內容當出自李白口授,范傳正作《序》時有李白孫女陪范主持其祖父遷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說:「李白作為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劇是命定的,是誰也無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脈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為;建功立業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為在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間首鼠兩端。
他的一生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枷鎖中度過的。他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而這鐐銬世人看不見,只有他自己知道。」
㈣ 李白的詩及其賞析
李白的詩及其賞析:1、《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但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 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這不僅點明了歸家的時間是秋熟季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顯示一種歡快的氣氛,襯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面的描寫作了鋪墊。 接著,詩人攝取了幾個似乎是特寫的「鏡頭」,進一步渲染歡愉之情。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一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顯然,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 飲酒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一邊痛飲,一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描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里詩人用了跌宕的表現手法,用「苦不早」反襯詩人的歡樂心情,同時,在喜悅之時,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詩人曲折復雜的心情的真實反映。正因為恨不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跨馬揚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遙遠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馬」表現出詩人的滿懷希望和急切之情。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晚年得志的朱買臣。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後來朱買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詩中的「會稽愚婦」,就是指朱買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而自比朱買臣,以為象朱買臣一樣,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態溢於言表 詩情經過一層層推演,至此,感情的波瀾湧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麼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何等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因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了解李白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特色。詩善於在敘事中抒情。 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采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裡,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猶如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醞蓄得更為強烈,最後噴發而出。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得真摯而又鮮明。
2、《蜀道難》。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難》寓意舊說,認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詩中「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即已說明此詩的主題。《蜀道難》極言蜀道之險惡,又寫了「人惡」。陳人陰鏗《蜀道難》中有句「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已說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將「人惡」與「無成」聯系,則主題逐步明朗化。詩中「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正是李白一再碰壁之後的憤激之詞。作者推斷此詩是初入長安或詔赴長安後不久的作品。
3、《行路難》。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4、《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的古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直是高中語文課本的保留篇目,長期以來,編者和教者都將其定為遊仙詩,詩的主旨是通過對光明歡樂的仙境描寫,反襯黑暗齷齪現實,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筆者以為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夢游天姥吟留別》並非遊仙之作,而是曲折地反映現實的詩篇,詩的主旨也絕非教參所言的對神仙世界的嚮往,而是詩人官場歷險後的濟世理想幻滅的失落。從李白的生平經歷和詩歌本身可尋蛛絲馬跡。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經人舉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但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抱負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年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從二十五歲出蜀,到六十二歲病逝,李白一直都沒有放棄他「乘風破浪、掛帆濟海」的政治理想。而唐代知識分子要想實現理想,應舉入仕應為正路,可李白偏偏不屑。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舉薦李白,玄宗對李白之名也早有耳聞,於是召他到長安。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顯然,李白是想在長安有一番作為,要像蘇秦那樣佩六國相印,實現濟世懷抱。這樣看來,李白的基本思想是入世,不是出世。
再看《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本身,可謂暗示多多。天姥山上的洞天仙境,是李白心目中的長安宮廷,從耳聞之到心嚮往之,從心嚮往之到夢游之,從憑借「謝公屐」登上「青雲之梯」到置身於其間,領略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世界:神仙洞府時而氣象非凡,令人迷戀;時而陰雲密布,令人震恐;時而丘巒崩摧,驚心動魄;時而光輝燦爛,仙人雲集。所有這一切,最終歸於一夢,一下子到從雲端拋入地面,眼前唯余枕席,所有繁華,如「煙霞」般頃刻化為烏有,至此怎能不心生「古來萬事東流水」的嗟嘆。從神往到夢游到墜落的天姥山之行,剛好與李白憑道士吳筠的舉薦二入長安,一度得意殿前,後因一身傲骨遭權貴排擠,僅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的經歷相似。「攀龍墮天」的經歷,使李白覺得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破滅,而理想幻滅後的極度失望和無比憤激,只能藉助詩歌來表達。但畢竟,事涉朝政,語干禁忌,李白巧妙地藉助比興言志的手法,將郁積於胸的激情傾吐出來,借遊仙之酒杯澆失意之塊壘,這才是李白創作此詩的用意所在。
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運用浪漫的手法曲折地反映現實之作,決非遊仙詩;詩的主旨也不是嚮往神仙世界,表達出世願望,而是表達濟世理想幻滅後的嗟嘆與憤激之情。 5、《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是一首五言絕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內,宣州是六朝以來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兩位詩人,人稱大、小謝都在這里當過太守,這兩位都是李白心儀的詩壇前輩,特別是小謝,更是一再於詩中提及。李白一生七次游歷宣城。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此時他已經離開長安整整十個年頭了,在這期間,他體會到了從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這兩種社會角色之間的巨大差異,也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世態炎涼,但是李白卻絲毫沒有向世俗低頭,更不會趨炎附勢,他在酒中求道,山裡作樂,盡管也落得逍遙自在,但是內心的孤寂卻是一直像影子一樣,寸步不離的。李白一個人呆在山中,身邊既無親人,也無朋友,甚至連有生命的東西都遠遠離開了他,"眾鳥高飛盡",連鳥兒也迫不及待,不約而同地遠走高飛了,高高地飛開,統統地離去,最後,連一隻鳥都沒有剩下,"高飛盡",把鳥兒的飛去寫得這么堅決徹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種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劇色彩,但這還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飛鳥不肯留下,哪怕連會動的雲彩也不例外,"孤雲獨去閑",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單的雲彩,留在這里不是還有李白可以做個伴嗎,但是,不,那孤雲雖然孤獨,卻也羞於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堅決與他劃清界限,"獨去閑",雖然不像鳥兒那樣可以展翅高飛,但是也從容地、義無反顧地飄走了,……當一個人身邊無人作伴時,大概內心總希望有什麼東西來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雲卷雲舒也好,或者是聽樹上鳥鳴鳥唱也好,但現在卻都離他而去了,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似乎還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時的李白真可謂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二)了。那麼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眾鳥",還是無知覺的"孤雲",總之是世間一切能動彈的全都厭棄了李白,周圍萬籟俱寂,沒有一聲鳥鳴,沒有絲毫動靜,在這種清幽寧靜之中,李白在想什麼?有沒有反思,或者後悔自己這大半生來的作為舉止呢?他沒有,因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可以找到靈魂的寄託,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世上還有一個對自己情有獨鍾的夥伴,就是那對面的敬亭山,這一方面是李白能夠苦中取樂,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更加深層的悲哀,因為"敬亭山"只是一座無知無覺,既不能"飛",也不會"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沒有屈服,沒有向世俗低頭,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麼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鳥也好,無雲也罷,都奈何不了我一絲半毫!這就是李白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的根本原因,所以說,這是在寫自己的孤獨,在寫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在寫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找安慰與寄託,正如《詩經》中所說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莊子在他的名篇《逍遙游》中所稱道的那樣,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難怪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要贊此詩為"傳'獨坐'之神"了。 6、《將進酒》。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李白和他的兩位朋友岑勛、元丹丘相聚於嵩山,煮酒論時世、談人生,在酒酣耳熱、胸膽開張之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將進酒》。
李白自稱「酒中仙」,一生不僅愛喝酒,而且還寫下了無數篇與酒有關的詩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既是「酒仙」,又是「詩仙」,不知是詩成就了李白的「酒名」,還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詩名」,酒與詩,成了李白的生命。正因了這層特殊的關系,由李白寫出的勸酒歌也就更加的非同凡響。
這一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遠離政治中心已有八年多了。八年來,李白憂國憂民的的心情一直未變,可是又無用武之地,52歲的他,只能寄情於山水之間,放浪於形骸之外。得朋友岑勛相邀,「登嶺宴碧霄」,然席間「對酒忽思我」,不由得使詩人涕淚縱橫、長嘯嗟嘆。時光流逝,功業無成,英雄老去,世多紛擾,於是李白借《將進酒》之調,吟出了這千古絕唱。
李詩開篇就寫出了一個典型的意象:黃河之水。想起那滾滾滔滔的黃河水,歷史不過是一個瞬間,人生也無非是浪花一朵。人生是渺小的,亦是短暫的。如何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有所作為,成為一個瞬間的永恆,使李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起句雖曰「天上來」,見其豪邁;但只那句「不復回」,便讓人頓生蒼涼之感,使人不由得悲從中來。緊接著李白就寫出了第二個意象:鏡中白發。歷史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是每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人應該去做的。在這里,詩人並非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對時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暫的哀嘆惋惜,而是在更高層面上關注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從25歲仗劍東游,至44歲「賜金放還」,到如今的滿頭白發、一臉皺紋而流離落拓,如何不讓人嚎啕痛哭!一腔的抱負,滿腹的才華,多年的漫遊,半生的追逐,算而今才恍然驚醒,可嘆,可嘆!想起他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搏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他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他的「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父吟》),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真是叫人如錐刺骨、痛入骨髓!但李白並沒有停留在這痛楚與悲傷之上,人生的風雨中這點痛又算得了什麼呢,誰見過流淚的李白?即使流淚也要流在心裡,所以此時的他即而把筆墨轉向了激越。「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既是對朋友的勸勉,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更是對那個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控訴!人生得意之時就盡情歡樂吧,莫讓這杯中酒空對了一彎明月!更何況人生得意之時真是少之又少,千萬不要辜負了這般美好的一刻啊!終於,李白在情感迂迴百折之後,發出了這句振聾發聵的聲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它是詩人自我價值的宣言,充分展示了自我深藏著的那顆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積極用世的痛苦心靈。其精神,何其樂觀自信;其氣概,何其慷慨激昂!然而在這樂觀慷慨的背後,我們更深深觸摸到了他那顆痛苦的心:「必有用」正說明此時「無有用」,雖「天生我材」,又有何用?「還復來」正說明此時「未復來」,想李白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輕財好施,豪盪使氣,而現在呢,「千金散盡」、流離江湖,竟不知所以!豈不悲哉!還是不要去想這些「勞什子」吧,只管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暫且忘卻政治人生的煩惱吧,索性在醉眼朦朧中縱情放歌,「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酒筵上勸酒的場面與話語,使人如見其狀,如聞其聲;而放聲高歌,又把詩情推入高潮,詩人終於找到了一個情感的出口,激情終於似火山噴發。李白醉矣!而此時的李白才是一個真實的自我,一個真切的自我;而此時的言語才真是「掏肝掏肺」,無所避諱!「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自己是想「封侯拜相」,但並不是羨慕榮華、貪圖富貴,而是想建功立業,「濟蒼生」「安社稷」,而一旦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自己就寧願長醉而永遠不再醒來,因為只有這樣,才不至於使他面對國家命運和自身理想的無奈和悲哀時,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而這所有的一切,又有誰能理解呢?李白是寂寞的,可自古以來寂寞之人又何止李白一個?「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想想陳王的遭遇,不妨在有生之年喝個痛快!何必去想那些讓人心痛又心碎的事呢?那樣只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至讀到「與爾同銷萬古愁」,真是讓人肝膽欲裂!此語寫盡了李白內心的痛楚,把一種絕望之感推向了極致!詩篇落腳一個「愁」字,把所有勃發之情都凝聚成「愁」了,這也正是李白對自己一生追求的一個真實寫照。
《將進酒》本是漢樂府曲調之一,是為勸酒而唱的歌辭。李白雖用舊題,但跳出了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身世的悲嘆、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綜觀此詩,可見出詩人在作疏狂語的同時,更有一種力透紙背的蒼涼與悲憤,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憂愁與哀怨,使人讀之,雖掩卷而久久難以釋懷。
嚴羽評太白詩說:「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嚴羽評本李太白詩集》)可噴出的,卻是句句血,字字淚!不妨以四句詩對李白及其《將進酒》作一個小結,那便是:飄零一生東西南,總把世事看不穿;滿腔豪情且化詩,不作聖賢作酒仙。
7、本文從「明鏡」等語詞的考釋、詩人的構思與詩歌意蘊的探析等方面著手,主要對松浦友久先生對《秋浦歌》的新見解提出不同意見。認為詩中「明鏡」非是喻指秋浦河光亮如鏡,而應解讀為「明亮的銅鏡」;秋浦的命名不是以「秋天的水邊」之意來命名,而應可能是從「府西白山下江成的注入大江的水流」之義來命名的;《秋浦歌》創作不是由「秋浦」的地名與秋景觸發所致,其主旨也非「一般的嘆老」,而應是作者內心蓄積的巨大的憂愁的噴發或轉移,詩中的愁憤之情,應是李白幽州之行後產生的憂念天下將亂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又無處傾訴的極度悲憤之情。
㈤ 舞劇李白作品賞析
舞劇《李白》用當代的視角,以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徐徐展開李白在「道」與「勢」之間掙扎徘徊的一生。
該劇通過李白「入世」與「出世」的抉擇,揭示李白的內心世界,展現了李白的熱情、才華和膽識,令觀眾感受到李白所散發出的一種詩性情懷以及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精神嚮往,希望當下每一個人都能在李白身上找到一個自己的影子。
(5)李白的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
㈥ 李白的有關作品以及對作品的評價和感悟800字
李
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你可知道他的名、字、號有什麼來歷嗎?
原來李白的母親在將要生他的時候夢見過太白星。太白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金星。李白的父母用「太白」星來給孩子取名為「白」,取字為「太白」,寄託著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因為古代人認為,傑出人物一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
唐代還流行用兄弟的排行作為人們的代稱,李白就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李十二」。難道李白有十幾個弟兄?非也。原來唐人是根據共曾祖的兄弟的長幼排序的,人家白居易還叫「白二十二」呢!
李白自幼熟讀諸子百家,下筆作詩又瀟灑不群,故初到長安,當時地位甚高的詩人賀知章就為李白的才情傾倒了。他稱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思是此等人才必是天上的仙人下凡。因此李白又落了個「李謫仙」的稱號。
李白才思飄逸,豪放無羈,加之賀知章又稱他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就以「詩仙」作為李白的美稱。
那麼李白的自號「青蓮居子」又有什麼來歷呢?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自稱「居士」,如白居易號「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居士」本是在家信佛的人的稱呼,自稱「居士」,意在表白自己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品格的情懷。
李白自號「青蓮居人」,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他的家鄉是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從青年時代告別故鄉盛開的青蓮花,到遠方尋求理想,竟然再也沒有回到過這塊生他養他的地方。李白是個鄉情很濃的詩人,他以「青蓮」為號寄託對故鄉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是李白以「青蓮」自況,表現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又是佛教中的聖花。在佛教中,有青、黃、赤、白四色蓮花,青蓮花位居首位。李白不僅在詩歌中寫「出水芙蓉」,還多次寫到了佛教活動中的「青蓮」。在現實中四面碰壁的詩人,晚年有時只能用佛教思想來麻醉自己。
李白的自號,就這樣寄予著兒時在故鄉的美好回憶,成年時對高潔人格的執著追求,以及晚年對名利的淡泊和對世事的洞徹……
㈦ 李白的古詩加賞析
古風(其三)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葯,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楊波噴雲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賞析】
此詩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規諷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內容而言並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見卓識,但就其動盪開合的氣勢、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而言,實堪稱獨步。全詩大體可分前後兩段,前段為賓,後段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揚,忽翕忽張,最後蓋棺論定。
前段從篇首至「騁望琅邪台」,頌揚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統一業績。頭四句極力渲染秦始皇消滅六國平定天下的威風。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掃」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張揚了秦王之赫赫聲威。再用「虎視」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覺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勢」。緊接著寫統一天下的具體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雲」象徵當時天下混亂陰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劍一揮,則寰區大定,一人「決」字,顯得何其果斷,有快刀斬亂麻之感。於是乎天下諸侯皆西來臣屬於秦了。由於字字擲地有力,句句語氣飽滿,不待下兩句贊揚,贊揚之意已溢於言表。「明斷」句一作「雄圖發英斷」,但不管「明斷」、「英斷」也好,「雄圖」、「天啟」、「大略」也好,總算把對政治家的最高贊詞都用上了。詩篇至此,一揚再揚,預為後段的轉折蓄勢。緊接「收兵」二句寫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採取的鞏固政權兩大措施,亦是張揚氣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間兵器,熔鑄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於是秦和東方交通的咽喉函谷關便可敞開了。二是於琅邪台、會稽山等處刻石頌秦功德,為維護統一作輿論宣傳。「會稽嶺」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數千里,詩人緊接寫來,有如信步戶庭之間。「騁望」二字形象生動地展示出秦王當時志盈意滿的氣概。秦之統一措施甚多,擇其要者,則綱舉目張,敘得簡勁豪邁。對秦王的歌頌至此臻極,然而物極必反,這猶如《過秦論》的開篇,直是轟轟烈烈,使後來的反跌之筆更見有力。
後段十二句,根據歷史事實進行生動藝術描寫,諷刺了秦王驕奢淫侈及妄想長生的荒唐行為。先揭發其驪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發宮刑罪犯七十多萬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揮霍恣肆,窮極民力。再揭發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舉。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市說海上有蓬萊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葯,於是始皇遣徐市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追求,數年無結果。此即「采不死葯」事。「茫然使心哀」是擔心貪欲未必能滿足的恐懼和空虛。這四句對於前段,筆鋒陡轉,真如駿馬注坡。寫始皇既期不死又築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慾令智昏的內心世界。但詩人並沒有就此草草終篇,在寫其求仙最終破產之前,又掀起一個波瀾。據史載徐市詐稱求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魚阻礙之故,於是始皇派人運著連續發射的強弩沿海射魚,在今山東煙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條鯨。此節文字運用浪漫想像與高度誇張手法,把獵鯨場面寫得光怪陸離,有聲有色,驚險奇幻:赫然浮現海面上的長鯨,驟然看來好似一尊山嶽,它噴射水柱時水波激揚,雲霧彌漫,聲如雷霆,它鬐鬣張開時竟遮蔽了青天……。詩人這樣寫,不但使詩篇增添了一種驚險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製造希望的假象,為篇終致命的一跌作勢。長鯨征服了,不死之葯總可求到吧。結果不然,此後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這是最後的反跌之筆,使九霄雲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驚心動魄,以此二句收束築陵、求仙事,筆力陡健,而口吻冷雋。想當初那樣「明斷」的英主,竟會一再被方士欺騙,仙人沒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讓方士大討其便宜。歷史的嘲弄是多麼無情啊。
此詩雖屬詠史,但並不僅僅為秦始皇而發。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頗相類似:兩人都曾勵精圖治,而後來又變得驕侈無度,最後迷信方士妄求長生。據《資治通鑒》載:「(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瑞,群臣表賀無虛月。」這種蠢舉,結果必然是貽害於國家。可見李白此詩是有感而發的。全詩史實與誇張、想像結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結合,欲抑故揚,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現實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風》中的力作。
㈧ 李白詩詞賞析
01.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李白《蜀道難》詩。一個人把守著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後為成語,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02.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詩。東漢末年劉璋置巴郡、巴東、巴西三郡,時稱三巴,這里概指蜀地。杜鵑不停地啼叫,每叫一聲,都使人肝腸欲斷,暮春三月,更令人強烈地思念自己的故鄉。
03.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唐李白《將進酒》詩。人生得意應盡量歡樂,不要使酒杯空對著美好的月光。有及時行樂之意,帶有一定的消極成分。同時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忿懣心情。
04.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描寫詩人站在鳳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三山巍峨,雲霧繚繞,遠遠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長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橫居其間。
05.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李白《梁甫吟》詩。虎變,指虎的皮毛秋後更新,文采炳煥。句意:聖賢在未建立功勛之前,一般人是不了解他的,他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
06.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唐李白《行路難》詩。大路象天空一樣的廣闊,而我獨獨找不到門路,走不出去。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07.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詩。用聯想和誇張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直瀉而下的奇觀。
0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詩。天生我於世,必然有用處,今天破費一點算什麼,千斤散盡還會再來的。後人常引用上句用以勸人不要自暴自棄。
09. 雲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清平調》詞之一。以雲彩的飄逸可以想像楊貴妃衣服的華美,以牡丹花的艷麗可以想像楊貴妃容貌的嬌媚。
10.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詩之一。天山五月仍是積雪滿山,沒有花,只有寒冷。
11.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望著萬里長風送鴻雁的壯闊景色,對此可以酣飲高樓。表現出詩人豪邁的胸懷。
12.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詩之一。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時機是會有的,到那時將掛起風帆直渡大海。表現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實現理想的信心。
13.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詩之三。秋風吹不盡的,是那搗衣女子們懷念遠戍玉門關丈夫的情思。
14.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更愛故鄉的水,不遠萬里載舟為我送行。
15.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詩。現在的人們不曾見古時的月亮,今天這輪明月曾經照過古代人。詩人把明月長在,人生如寄的感嘆抒發得淋漓盡致,且造語極備回環往復之美,又具互文、錯綜之妙。
16.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李白《妾薄命》詩。以長得漂亮來獲得他人的寵愛,這種寵愛能維持多少時間呢?
17.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白發有三千丈,只是因為愁苦才這么長。極寫愁之深。
18.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李白《塞下曲》詩其五。邊塞的月光常常伴著戰士的弓影,寶劍上拂著一層霜花。
19.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李白《春思》詩。當你看到碧草而想到還家時,正是我見到桑樹枝繁葉茂,思念你斷腸的時候。描寫出兩地的相思之苦。
㈨ 李白名作賞析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徵。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特的想像,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並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像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習,從中獲得豐富的養料,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創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習而又有所創造的例證。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徵人的誠摯情意。「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最後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願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自己早年東游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遊極廣的詩人。這次,當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朋友相送,在餞別的酒度上,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念。這些來相送的「金陵子弟」,不過是些年輕的朋友,彼此雖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這首詩就很不好寫。說多了虛詞,沒有實際內容,只能流於淺薄、空泛。然而朋友相處,一旦分離,總是令人留戀的。現在如此寫來,恰到好處,它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重。詩的開頭兩句,就寫得很歡暢、豪爽,形象生動,意境豐美。暮春三月,楊花飛舞,金陵酒肆,吳姬勸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是「欲行」還是「不行」的人,都是興奮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兩句,用敘述的語言,簡潔、明了地總寫一筆惜別的熱烈場面。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點,也表明了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意。於是最後兩句,以設問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貼切而自然地抒發了這離情別意的深切: 請朋友們不妨問一問啊, 向東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們惜別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誰短啊又誰長? 如此作結,不僅形象生動,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韻悠然。全詩語言清新流利,具有質朴的民歌風味,是李白詩中的名篇。 謝榛說:「太白《金陵留別》詩:『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妙在結語。」(《四溟詩話》)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著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了他久久郁積於心的痛苦和憂傷。一向嗜酒成癖的詩人,面對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進了,「玉盤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劍四顧,心意茫然。雖然壯志猶在,但是啊,欲渡黃河,冰已塞川;將登太行,雪又滿山。人生世路,竟是這樣難以逾越的艱難險阻。道路縱然如此崎嶇,詩人也並沒有就此意冷心灰,還是希望將來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見商湯那樣,做出一番宏偉的事業。可是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是怎樣撕裂人心的一聲吶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抱負的詩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時代,是怎樣的欲罷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後兩句,雖然是以豪邁的氣概,寫出了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渺茫的希望。現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構成了這首詩的基調,它支配著詩人在難以平靜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劇地起伏跳盪,發出了巨大的轟鳴,形成了一種波瀾壯闊的雄偉氣勢,扣人心弦。 這首詩語言高華,但又自然明暢,音節高亢,但又抑揚宛轉。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許多色彩濃重的字眼,化成了一個個鮮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盤」、「冰川」、「雪山」「碧溪」、「紅日」、「雲帆」「滄海」,把詩人的感情映襯得更加熾熱而強烈。悲歌慷慨,於抑鬱中沖出了奔放不羈的豪情,這正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的特點和感人力量。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宮女怨情的詩。在封建社會里,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著那凄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詩的開頭兩句,寫這位宮女久久佇立階前,以致夜露浸濕了她的羅襪,冰涼冰涼的,這才把她驚醒。一個「侵」字,把宮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動地烘託了出來。在這寂靜的深夜裡,這位宮女在凝思什麼?一個孤獨的少女,她該凝思什麼,又能凝思什麼啊。無限憂傷、抑鬱和苦悶的心情,通過這十個字所描繪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出來。當她意識到夜露侵肌,轉身返回室內的時候,室內也同樣是冰涼冰涼的。「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放下簾子,是為了擋住寒氣的侵襲,可是透過疏簾,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著,又該增添多少愁緒啊。她在那裡獃獃地望著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這里沒有正面著一怨字,而是通過形象本身的細節描寫,抒發了宮女的深深怨情,正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任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賞析:
《清平調詞》三首,是李白於天寶初年入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李白到長安後,受到玄宗非常的禮遇。玄宗曾親自「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於翰林院,賜以天馬駒,宮中宴會,玄宗巡遊,都讓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雲。李白對唐玄宗的禮遇,以及當時的生活也是感到滿意的,所以寫了一些思想內容貧乏,歌詠宮廷生活的詩篇。這三首《清平調辭》,就是玄宗和楊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前賞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贊頌楊貴妃的美麗。起句連用兩個比喻,一比楊貴妃的服飾,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過兩個貼切的比喻就把楊貴妃的形象勾畫出來。次句進一步用牡丹花帶露顏色更鮮艷,來形容楊貴的艷麗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筆鋒一轉贊頌象楊貴妃那樣的麗質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見到。結句更一層說明楊貴妃有如「瑤台」仙女,只應在皎潔的月光下於「瑤台」中相遇。全詩以妥貼的比喻,奇妙的想像竭力描繪、歌頌楊貴妃之美。 第二首寫楊貴妃因貌美而得寵。首句以帶露香艷的牡丹花來比楊貴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楊貴妃受玄宗寵幸一樣。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會的夢境,來襯托楊貴妃被玄宗寵愛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夢中歡會,而現實中的楊貴妃則是「三千寵愛在一身」。最後兩句又用趙飛燕受寵於漢成帝和楊貴妃相比,贊美楊貴妃遠勝趙飛燕。這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既頌揚了楊貴妃,又突出了她備受恩寵。 第三首正面寫玄宗對楊貴妃的無比寵愛。首句寫玄宗和楊貴妃共賞牡丹,但詩人突出玄宗對名花和有「傾國」之美的楊貴妃的歡愛,同時還包含著只有「名花」才能和楊貴妃相配,只有「傾國」之色的楊貴妃才配得到玄宗寵幸之意。次句明確點出唐玄宗面對「名花」和「傾國」佳麗的歡悅愜意。第三句具體敘寫只有名花與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結句寫賞牡丹的地點和唐玄宗倚著闌干欣賞的神態。 這三首詩反復歌詠楊貴妃的美麗和唐玄宗的宮廷生活,雖寫得雍容華貴,但實際上表現了李白這一時期作為宮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
㈩ 李白的作品賞析
將進酒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106.html
行路難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107.html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內叔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