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的名句
Ⅰ 潼關中的主旨句並作簡要賞析,急急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這是清代詩人譚嗣同的一首古詩,原文為: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意思是: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一直不曾解圍吧?清脆的馬蹄聲被秋風吹散。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峽奔涌而來,到懸崖山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平原,但氣勢仍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
而那連綿不絕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麼惹眼,剛入潼關便聳入雲天,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1)潼關的名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Ⅱ 山坡羊 驪山懷古 名句
山坡羊 驪山懷古
驪山回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末句:「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為名句。
Ⅲ 山坡羊潼關懷古名句
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元代)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
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
百姓苦;亡,百姓苦!
Ⅳ 山坡羊 潼關懷古 的名句
1、《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名句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原文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3、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4、簡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這是他赴陝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這種同情與關懷的出發點是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在傳統的五七言詩歌中本為常見,但在元代散曲中卻是少有。全曲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Ⅳ :求!《山坡羊潼關古懷》問題如下 1.寫的是那段歷史 2。哪句是名句 3.為什麼那句是名句 4.作者觀念
1.《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專,關中大旱,飢民屬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2.名句是最後一句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3.不只是一般地抒發興亡之感,而且一針見血,揭示出興亡後面的歷史真諦, 這八個字,鞭辟入裡,精警異常,恰如黃鍾大呂,振聾發聵,使全曲閃爍著耀眼的思想光輝。
4.歷代人民。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
Ⅵ 山坡羊 潼關懷古名句
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Ⅶ 潼關(譚嗣同)的千古名句
《潼關》
年代: 清 作者: 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解不平。
Ⅷ 元代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議論國家寡興亡的名句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為此景所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躊躇」,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盪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里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庄,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庄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Ⅸ 山坡羊 潼關懷古一課中有哪些千古名句
其中最有名的當數: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簡析:「興,百姓苦專;亡,百姓苦。」是全屬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Ⅹ 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感慨秦漢宮闕變化的名句是
感慨秦漢宮闕變化來的名句是源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山坡羊·潼關懷古
作者:張養浩 (元代)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
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
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