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詠蟬賞析

詠蟬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8 22:51:58

❶ 詠蟬駱賓王賞析600字

駱賓王《詠蟬》賞析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wǔ武後,

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

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

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

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

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

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

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運用比興的方法,把這份

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

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雲:「凄凄重凄凄,嫁

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

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愛之忱chén。「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

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

「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

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

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

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

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

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屈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

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那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

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

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

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❷ 詠蟬這首古詩

你好,回答有點長,選你需要的吧。
詩題:詠 蟬

作者: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呤。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後,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雲:「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里,詩人巧妙地動作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願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敢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那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詠蟬
作者: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徵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
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芙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文解釋】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鍾,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凄清。
詞語解釋】
以:因。
高:棲於高處。
恨費聲:因恨而連聲嘶鳴。
疏欲斷:指蟬聲稀疏,將欲停止。
薄宦:官職卑微。
蕪:荒草。
君:指蟬。
清:清貧,清高。
【詩文賞析】
棲於高樹之蟬吸風引露,飢而難飽,日夜哀鳴,然而碧樹無情,仍然清翠依舊;詩人身為小宦,四處漂泊,想來故園一定已經荒蕪了,鄉思難熬,可是蟬卻無情,依然鳴叫不停。
蟬聲的斷疏與樹葉的清翠、作者的思鄉與蟬的鳴叫本無關聯,但在詩人筆下,蟬與樹都被賦予了情感,詠物與抒情密切地結合了起來,而且「錯綜細膩」,寓意更深:詩中的「蟬」難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嗎?

❸ 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賞析

賞析

駱賓王(約626—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後下落不明。有《駱賓王文集》。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被捕入獄。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後者無甚根據。前者也覺偏頗。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後」將他收系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詩題又作《詠蟬》。同前人詠蟬之作,如陸雲的《寒蟬賦》、曹植的《蟬賦》、曹大家的《蟬賦》、虞世南的《詠蟬》詩彷彿,駱賓王的這首五律旨在以蟬之餐風飲露表示自身的高潔,求得世人的同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首聯承題而來,正切主旨。「西陸」,秋天。《隋書·天文志》釋「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鍾儀被囚的典故。《左傳·成公九年》記,晉景公到軍府檢查,看見有一個官員模樣的人被囚系著。成公便問:「那個被捆著的戴著楚冠的人是誰?」有司回答說:「是鄭國獻來的楚國囚犯鍾儀。後世遂稱縶囚為「南冠」。此處的南冠是作者自指。「南冠」後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稱坐牢為「客」,可見冤憤殊深。首聯兩句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深秋里,寒蟬發出了陣陣凄楚的叫聲,這聲音打動了囚縶在牢的駱賓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慮。此聯中,應特別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詩之「源」。詩的名句諸事如「玄鬢」、「白頭」、「露重」、「風多」及種種聯想,皆由此遣發派生。

由於作者在首聯中即以南冠自切痛處,又以「思深」二字為詩旨的表達作了鋪墊,故頷聯即被順勢推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鬢發,這里指蟬的雙翼。「白頭吟」,漢魏樂府名篇,寫一女子被負心漢始愛終棄的悲鬱心情,表達了她對專一愛情的追求。據說此詩為西漢卓文君作。卓文君慕司馬相如之才,私奔並與司馬相如結成伉儷。但司馬相如愛情不專,入京後,要娶茂陵一女為妾。文君聞知,作《白頭吟》以自傷。相如見詩悔悟,不再納妾。賓王此句的寫作,其意有表裡二層。表層的意思是說,蟬掮動著烏黑的雙翼來對著滿頭白發的作者悲吟,使他無法忍受。里層的含意則更為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的傳統文學手法,抒發自己失去朝廷寵信,受貶遭困的怨憤。作者「蟬」人對舉,「玄」「白」並用,睹蟬翼而起悲,聞蟬鳴而不堪,是因為他也有過鬢發玄黑的豆蔻年華。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躋入仕途,以圖報效:「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還應雪漢恥,持此報明君(《宿溫城望軍營》)。為逞壯志,他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被捕入獄。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說首聯見景生情,托物起興,頷聯蟬人並舉,敘中生議,那麼頸聯的重心則轉在感慨議論的抒發上。「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說蟬因露重而難以前飛,因風大而鳴聲不能遠傳。這既是描寫深秋寒蟬的艱難處境,也是對自身遭遇的慨嘆。作者在詩前的序中寫道:「仆失路艱虞,遭時徽墨。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意即是時代的「徽墨」(繩索之意)將其捆綁,使他不能馳騁壯志。序文還說他「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緊螳斧,欲撲捉被食之蟲,立即想到自己仍處在深深的危機中。朝廷內外姦邪勢力的濃露重霜不但凍僵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而且會將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這些話說明了頸聯雖宇宇寫蟬,然意不在蟬。這兩句詩,寫得蟬人相融,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好詩,不但要有詩眼,以放「靈光」,而且有時須作「龍吟」,以發「仙聲」。試讀盧照鄰的《古從軍行》,杜甫《蜀相》諸詩,兩詩若無「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龍吟」句殿後,直抒胸臆,剖獻「詩心」。則全篇就木然無光了。此詩亦然,尾聯詩人憤情沖天,勃發「龍吟」,噴出蘊蓄許久的真情:「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遂脫去了前三聯罩裹詩句的「蟬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潔純無瑕的報國誠心,這顆誠心恰如其《序》所說,乃「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寧飲墜露也要保持「韻姿」。正是這裂帛一問,才使《在獄詠蟬》成為唐詩的卓犖名篇,超然於初唐諸官體艷詩之上。

❹ 在獄詠蟬的全文解釋

解釋: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

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么哀怨的詩行。

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麼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

無人知道我像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原文:

在獄詠蟬

唐代: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南冠:楚冠,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深:一作「侵」。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里比喻自己正當盛年。那堪:一作「不堪」。露重:秋露濃重。飛難進:是說蟬難以高飛。

出自:唐 駱賓王《在獄詠蟬》

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

(4)詠蟬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當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

這些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於是被當權者以「貪贓」與「觸忤武後」的罪名收系下獄。此詩是駱賓王身陷囹圄之作。

此詩正文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那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

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那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

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詩人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❺ 詠蟬 駱賓王的古詩是什麼意思

西陸蟬來聲唱,南冠源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避,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曰循黃道東行,行西陸謂之秋。」南冠:春秋時楚名冠,這里指囚徒,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四於晉國之典。玄鬟:指蟬的黑色翅膀,這里代指蟬。

高潔:指蟬,實是自喻。

【解釋】秋天裡,寒蟬聲聲悲鳴。被囚人,我思鄉愁情深。哪堪忍,蟬對我白發人哀吟。霜露重,蟬難舉翅高飛。大風起,蟬鳴聲易被掩沒。無人相信蟬高潔,誰能為我表冰心。

【解析】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因上書議論政事。觸忤皇後武則天,被誣以贓罪,下獄,在獄中寫了這首詩。

秋天的知了在樹林間無休元止地嗚叫著,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傾訴。而詩人正如當年南冠的鍾儀,被關在牢獄之中。詩人憂心深重,憤懣難解,加上這秋蟬對著他悲鳴,使他不能忍受。為什麼秋季露重風多,寒蟬已不能遠飛,其嗚叫聲也比夏日虛弱許多。駱賓王以蟬自喻——他自己在獄無翼難飛,有口難言,有冤難申。沒有人相信蟬「飲露而不食」是高潔的象徵;也沒有人知道詩人的清白無辜。

這首詩,名為詠蟬。實則是自表心跡。但設喻恰當,言言詠蟬,也句句自表,二者已無穿鑿之痕。

❻ 唐代「詠蟬三絕」中李商隱《蟬》的賞析

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麼「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來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對我們更有啟發。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❼ 李商隱蟬古詩賞析


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故鄉的田園也早已荒蕪。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舉家清苦。

賞析:
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托物詠懷的佳作。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聯以蟬的生活習性起興。「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看似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因為蟬本來沒有「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看似不真實了,但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頷聯是說,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來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頸聯是說,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頸聯來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像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❽ 詠蟬詩中,李商隱除了怨意與其家境,還想表達什麼

不同於其他詩人通過“蟬”所表達的含義,李商隱所作之“蟬”表達了他獨特的個性,賦予了蟬別樣的韻味。因此,我們在賞析《蟬》時,更應該將其帶入李商隱創作的大環境,從同類型的詠蟬詩出發,分析《蟬》一詩的真正含義,進而揭示李商隱的創作內涵和動機。

李商隱詩歌中的“蟬”意

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詠寒蟬的詩文傳統,大多都是表現蟬聲凄寒和贊揚蟬德高潔。唐人筆下的蟬也大同小異,多帶有自喻的意味。或是苦難的象徵,或是清高的化身,但總體上講也還是借蟬托己之幽情,標明自己不隨波逐流的清高。

但這也僅僅李商隱筆下蟬的一種意蘊,更多的時候詩人突出的是一個“怨”字,其中既有“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抱怨、牢騷,又含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一)“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抱怨

他所傾力書寫的“蟬”與我們常見的以蟬寓情的詩作有所不同,他筆下的蟬蛻去了文人的清高寒瑟卻增添了處於末世險境中的愁怨,流露出“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抱怨。

李商隱

但殘酷的現實將他的宏願一一粉碎,李商隱終其一生既沒能匡扶國是、致君堯舜,也沒有振興家業、光耀門楣。理想的藍圖與現實的殘敗形成了強烈的落差,而且“這種‘宗緒衰微,簪纓殆歇’的地位處境也使他具有一種濃厚的家族沒落感,賦予他感傷的氣質”。

同時李商隱又生於一個累世寡孤的悲劇家族,自曾祖叔恆起直至其父李嗣,都是以疾早逝。這樣一個三代寡孤的家世,家中全靠祖母、母親等女性支撐,經濟和心理上的沉重是不言而喻的,這些都使得李商隱自小就產生了濃厚的哀愁的心理。

❾ 駱賓王《詠蟬》的詩意

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後,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雲:「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里,詩人巧妙地動作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於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願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麼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於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敢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那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這首詩作於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詠蟬
作者: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徵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託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
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芙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文解釋】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鍾,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凄清。
【詞語解釋】
以:因。
高:棲於高處。
恨費聲:因恨而連聲嘶鳴。
疏欲斷:指蟬聲稀疏,將欲停止。
薄宦:官職卑微。
蕪:荒草。
君:指蟬。
清:清貧,清高。
【詩文賞析】
棲於高樹之蟬吸風引露,飢而難飽,日夜哀鳴,然而碧樹無情,仍然清翠依舊;詩人身為小宦,四處漂泊,想來故園一定已經荒蕪了,鄉思難熬,可是蟬卻無情,依然鳴叫不停。
蟬聲的斷疏與樹葉的清翠、作者的思鄉與蟬的鳴叫本無關聯,但在詩人筆下,蟬與樹都被賦予了情感,詠物與抒情密切地結合了起來,而且「錯綜細膩」,寓意更深:詩中的「蟬」難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