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清明上河圖
❶ 鑒賞清明上河圖300字左右
鑒賞清明上河圖: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
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
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1)賞析清明上河圖擴展閱讀:
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
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❷ 清明上河圖作品賞析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關於「清明」二字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是指入畫時間為清明時節,還有人認為是在粉飾太平。對於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815人,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和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❸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賞析
《清明上河圖》以北宋都城汴梁的汴河兩岸清明時節景象為題材,表現了北宋末年承平日久、繁榮昌盛的社會生活。全圖採用全景式構圖,以自然景觀作為分隔,大致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首段描繪郊外田野風情,人煙稀少,小橋流水,商旅行於村道之上;
隨著巨大漕船和虹橋的出現,人物活動漸次豐富,房舍街道鱗次櫛比,擁擠的人流、五行八作的細致描摹則使畫面達到了高峰;隨著汴河在畫面上的消失,全卷進入了城市的繁華街巷,但畫面所表達出的情緒已漸趨平穩、靜謐,進入城門不久,全卷便戛然而止。
畫卷猶如一首優美的交響曲,起伏跌宕,動靜結合,長而不冗,實為作者長期深入生活而最終形之於筆墨的藝術結晶。此圖最為珍貴之處在於它詳盡地記錄了當時的真情實景,與文獻記載大多相符。
明代李東陽在《清明上河圖記》中這樣寫道:「所謂人與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數。而筆力簡勁,意態生動,隱見其殊形,向背之相准,不見其錯誤改竄之際。殆杜少陵所謂『毫發無遺憾』者,非晝想夜思月累歲積不能到,其亦可謂難矣。」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以其內容的異常豐富性,高度的歷史真實性,藝術表現的無比生動真切,成為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不朽意義的傑出作品。
作者對於城市社會生活知識之豐富,觀察之深入具體,特別是對於不為一般「高人雅士」重視的「市井細民」的生活,懷有相當深厚的感情和極為廣泛而精到的了解。作者飽滿的創作熱情,持久不懈的努力,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藝術想像力的豐富及藝術表現的周密不苟,都在繪畫史上有著典範意義。
❹ 《清明上河圖》的賞析
主題
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中期時的蘇州,反映的是當時蘇州城的繁榮。畫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牆與鱗次櫛比的商鋪,無一不彰顯了這一點。
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色彩
此卷《清明上河圖》是重彩風俗畫,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靈活亦恰到好處,無處不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具。
《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重彩風俗畫作品,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現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有多本傳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
而遼寧省博物館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圖》,流傳有緒,現學術界一般認為其為仇英真跡。
(4)賞析清明上河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明代中期(約1435~1572年),社會整體經濟的日趨繁榮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品生產、交換買賣觀念,逐漸滲透到了當時文化藝術界的領域當中,並積極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直線繁榮。
這一階段的繪畫很多一部分都是沿襲之前宋元的傳統藝術文化,再加入一些歐洲傳教士和優秀商人們帶來的、有關文藝復興階段所附有的繪畫思想精神,讓這一時期的美術整體發展變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活力無限。
題材來源
明代繪畫內容大多都是以商品貨物的買賣場景為主的,每個地方都有作畫的場所,用以進行古畫的臨摹工作,正是如此繪畫者大多都會為了迎合做官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愛好進行繪畫題材選擇,之後再進行繪畫。
當時的畫家在進行臨摹的過程中對原作者的作品並不是全部接受,也不會一成不變。繪畫者會與時俱進依照當時的經濟形勢和自我感覺對圖畫實行適當增加以及刪除,在全新演繹繪畫內容的同時也將民間的生活狀態以及經濟狀況、民眾娛樂內容描繪出來。
❺ 清明上河圖鑒賞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❻ 清明上河圖賞析50字左右
張擇端具來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源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6)賞析清明上河圖擴展閱讀: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❼ 清明上河圖的200字賞析
寬24.8厘米,長厘米528.7cm,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❽ 鑒賞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http://ke..com/view/7998.htm
❾ 清明上河圖的賞析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在總計5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550多個各色人物,近60隻牛、馬、騾、驢等牲畜,車、橋、船、房屋也是形形色色,樣樣俱全。
如果將這550個人悉數搬上舞台似乎不太現實,將牛馬驢牽至舞台招搖行走更是不可取。為了更加准確地再現《清明上河圖》的意境,主創人員最終決定以詩敘事,其意不在畫,而在乎畫外的生活百態。以舞會意,簡單脫俗,大氣而不落俗套,畫卷人物盡在演員收放自如的舞蹈中表現出來。
中國舞蹈史專家王克芬在看完整台舞劇後感嘆:「編導們踏踏實實研究歷史,嚴肅認真進行舞蹈創作的精神,是《清明上河圖》演出成功的基本保證。」
此前,有很多藝術團體以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從不同的角度來演繹,就如前段時間在原汴京古城開封上演的《清明上河圖青春版》。青春版只是重點截取畫卷《清明上河圖》上呈現的繁華景象為創作元素,著重表現北宋東京的輝煌歷史和繁華景象,以當代開封人的生活態度和文化理念,引領觀眾產生對古都開封的心馳神往。
香港舞蹈團此次重新創作,注重於秉承原稿所處的歷史時代感,主創人員不僅認真研讀了包括宋人筆記、雜錄在內的歷史文獻,還多次赴北京、河南等地采風。他們發現,現在保留下來的許多古老的民間舞種都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原本唐代宮廷舞十分繁盛,但經歷五代之亂,使得許多宮廷中出色的藝人流落民間,反而促使了北宋時民間舞蹈的蓬勃景象。
為了真實反映出歷史,主創人員甚至將中國民間傳承的藝術絕活,如踩高蹺、變臉等直接搬上舞台,真實地運用於舞劇之中。
在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的基礎上,以詩歌形式,透過寫意的創作手法,把《清明上河圖》原作刻畫汴河兩岸人民生活百態的剎那間境化成由十八個篇章組成的舞蹈詩。
總導演及編舞梁國城說,「寫實的畫卷,不一定要藉助寫實的舞美、道具去體現,用詩意的舞蹈、寫意化的手法,才能更好地帶領觀眾進入藝術的殿堂,去暢想,去回味。」 為了表現「風擺楊柳」的輕柔,編導創造性地讓演員穿上了一雙沒有後跟的高跟鞋,再配上輕飄的水袖,舞起來惟妙惟肖;為了表現市集中扁擔挑夫穿梭來往,將宋代官帽上的帽翅改造成數米之長,彎彎曲曲,十分誇張,舞起來一閃一閃的,倒有幾分扁擔的神韻;為了表現河市繁榮,船夫運貨從汴河上京,逆水行舟,全憑纖夫體力拚搏,宏大的背景圖案,波濤洶涌,船夫升帆收纜、分秒必爭,會讓觀眾一看就能想像出逆水行舟、乘風破浪的場景。
整台舞劇寫實並不是復古,嬌柔而不造作,雖然主要運用中國傳統舞蹈語匯,但是作品呈現出的是一種清新淡雅的藝術氣質。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王克芬眼中,《清明上河圖》舞劇的成功與高雅而不脫俗的音樂是分不開的。
其實在兩年前,作曲家史志有就將這幅畫的意境轉化為音樂,以中原音樂素材為基礎,其中包括豫劇、曲劇、越調、民歌、四平調等。而在這次與舞蹈的配合上,更是突出運用了二胡。其獨特的弦質音調,加之豫劇、曲劇、河南小調的伴奏,突出民族旋律的同時,也加進了西方交響樂的元素,以襯托出古都盛世的宏偉壯麗。 在香港演出完後,舞蹈團又帶著該劇趕赴內地4個大城市巡演,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和杭州,所到之處無不反響熱烈,在南京僅一星期的票房就達到了10萬元。11月30日舞劇《清明上河圖》在第五屆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上粉墨登場,這是唯一一台香港地區的舞蹈作品,也是唯一一台使用我國古典舞蹈語匯進行創造的舞蹈作品。
一部舞劇就這么「火」了,在香港人眼中,這一劇作已然成為香港舞蹈團的代表作,在不斷地修飾與改進中,向全世界的人們傳播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在王克芬看來,《清明上河圖》這樣一個大型舞蹈詩的成功為中國藝術市場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中國舞蹈歷史久遠,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時間,可以遠溯到人類發展的洪荒時期,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記憶范圍,從人們高興時圍個圈載歌載舞歡慶這種簡單的形式,到專業歌舞伎的出現,舞蹈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始終。
現代社會,舞蹈等藝術似乎一味地去追求「高尚」,而脫離了百姓最日常的生活,動輒上千元一場的進門費也讓廣大觀眾望而卻步;而且現代舞追求一種無主題,隨心所欲的跳動,更是加深了舞蹈與觀眾間的代溝,一場舞劇下來,真正能看懂其所要表達的意思的人,便少之又少了。
選擇《清明上河圖》這幅曠世名著作為演出對象,廣大觀眾對此畫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理解起來便少了許多障礙。而同時,這幅畫存在其天然的優越性,就是它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同於一幅靜止的圖畫,張擇端將圖中500多人都賦予了不同的表情與性格,整幅畫就是一部鮮活的舞蹈,只用稍加詮釋便能深入人心了。
不僅如此,用多種藝術形式表現一副曠世名著,讓世界上各行各業的人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加深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果這種藝術形式間的融通能打破藝術與市場的屏障,那麼這種嘗試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