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嗎杜甫賞析
A.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
賞析: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
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
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
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出自:《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原文:
登岳陽樓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譯文: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1)病嗎杜甫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
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解讀: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現在我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首聯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了基礎。
杜甫少時就有壯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東游吳越,後北游齊趙。岳陽樓是千古名勝,詩人早有盡興一游的夙願,無奈戰亂頻仍,身世漂盪,難以如願。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飽眼福。
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盪著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景色宏偉奇麗。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於景,隱含自己長期飄泊無歸的感情。宋代劉辰翁說,此聯「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吳楚」,春秋時代的吳國和楚國。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楚地;今江蘇、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區古屬吳國。「坼」,分裂。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頸聯寫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
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全家人住在一條小船上,四處漂泊。此時,他身體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聰,還患有慢性肺病。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憑倚窗軒,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交流。詩人在尾聯中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一起,意境深遠,余韻無窮。
「戎馬」,兵馬,這里借指戰爭。大歷三年(768)秋,吐蕃侵擾靈武,京師戒嚴;朝廷又命郭子儀率兵五萬至奉天,以備吐蕃。
B. 杜甫的詩及賞析
杜甫《泊岳陽城下》欣賞
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此詩是杜甫晚年兵荒流離時乘舟從湖北初到岳陽所作(768年,作者於此大約兩年左右後病逝於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國破家衰的流亡之時,面臨危難,貧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詩人仍不忘滿腔報國之心,臨危彌堅,不棄不餒,詩歌意境悲愴而宏偉有力。
以「江國逾千里,山城近百層」開端,寫作者對岳陽的初識:浩瀚的江河之國有千里之大,層巒的山城有百層之高。氣勢宏博,旋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轉寫近景:河岸的風吹卷著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燈光映照著紛飛落雪。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對比,又是承輔,以浩瀚開篇,續寫冷風寒燈,一遠一近,一大一冷托襯出別樣的悲愴。
「滯留才難盡,艱危氣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滯無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會消退;艱難和危險反而更加激勵氣魄壯大!臨危無懼而彌堅!……讀此句,令人心動怦然……接下來「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句以圖南,鯤鵬自喻遠大之志向無可披靡。順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層,至此,詩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並與前段的宏偉景色遙相呼應,似斷猶續,首尾相照。
整首詩歌以豪景與壯志襯托出豪邁基調,又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C. 關於杜甫的詩歌應該怎樣鑒賞
杜甫在藝術上取得具有開創性的巨大成就,為了更好地說明杜詩的藝術成就,我們把杜詩大致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兩類來講。 一、杜甫的敘事詩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為「詩史」。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新唐書·文藝傳·杜甫傳贊》說:「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在於他用詩記敘了安史之亂中發生的許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種種苦難,而且能以生動、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正如楊義所說:「杜詩的一大本事,就是把敏銳深刻的詩性直覺,投入歷史事件和社會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點化為審美意象,從中體驗著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運行的法則。」(《李杜詩學》下編)。 杜甫的詩描寫了具體的情景,包括當時的氛圍和人的感情,比單純的提供歷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哀江頭》、《北征》、「三吏」、「三別」、《洗兵馬》等。這些詩不但可以證史,可以補史之不足,而且比歷史事件更為具體生動、感人。杜甫的詩,因為具有「詩史」的特質,所以在敘事詩創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為了適應內容的要求,杜甫的敘事詩多用伸縮性較大的五七言古體。 1、善於鋪陳,高度概括。元稹談到杜甫詩的藝術時說杜甫善於「鋪陳始終,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杜甫詩中用賦法之處很多,但杜甫的「鋪陳」,很注意對現實生活作藝術的概括,善於把豐富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濃縮在一些場面中或個別人物形象上。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十個字,揭示了令人觸目驚心的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洗兵馬》中:「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概括地寫出戰爭帶來的創傷。《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描寫兵荒馬亂中,家人相逢的場面,雖然寫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卻反映了廣大百姓的悲慘命運。《兵車行》,寫的是「道旁過者」和行人的對話,但眾多行人的不幸也顯示無余。《新婚別》中寫的是一個徵人妻的痛苦,卻集中了安史之亂中無數青年夫妻生離死別的遭遇。 2、精心刻畫細節,於細微處見真實。《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詩中回憶自己由鳳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見所感,詩中寫到家的情景: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 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綉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 這一段描寫相當細膩,通過妻子的「衣百結」,兒女的「垢膩腳不襪」「補綻才過膝」以及補丁上顛倒錯亂的圖案這些細節,形象地反映了戰亂中民不卿生、窮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寫曹霸的才高運蹇,為了表現曹霸繪畫的高超本領,杜甫選擇了曹霸為功臣畫像的細節:「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精到的細節描寫,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強的是真實性。 3、抒情色彩濃郁。杜甫的許多敘事詩,他是當作抒情詩來寫的。杜甫是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他無法不把自己的愛、恨、同情、憐憫傾注在所描寫的事件,所刻劃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對曹霸的懷奇才而不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寫道自己回到家裡後,父老們來慰問,說起世道的艱難,生活的艱辛,「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肺腑之語,句句動人,寫盡了動亂年代中詩人對普通老農的體貼又無能為力的心情。 《無家別》是一首優秀的敘事詩,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詩。詩中以一個當兵的農民的口吻自敘道:「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養,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當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時,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當他再一次被徵召入伍時,竟然沒有一個可以告別的人!因此他悲憤地說,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呢?讀到這樣的詩句,誰能不為之動容! 二、杜甫的抒情詩 杜甫抒情詩的數量比敘事詩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體,但更多的是近體。杜甫抒情詩的藝術特點,主要有: 1、情景交融。被人推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杜甫流寓夔州後的作品。夔州在長江邊,詩中寫到的風急、猿嘯、鳥飛、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進了作者的時局之嘆、身世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顯然寄寓著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於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所以,詩的頸聯用十四個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時感受到的「八可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淡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鶴林玉露》)尾聯「艱難苦恨」四字,無限沉痛。此詩人稱「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他滯留夔州期間,還寫下了著名的組詩《秋興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人看到的是江峽秋色,引起的是故園之思。他正因眼前開放的叢菊,想起不得不滯留夔州兩載的辛酸,耳邊傳來暮砧之聲,又給異鄉遊子帶來更濃郁的鄉思。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寫中,處處有詩人跳動的激情。 2、抒情、議論、敘事熔於一體。杜甫敘事詩的抒情色彩很濃郁,這一點已見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詩中,也往往情事結合,如《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述懷》、《秦州雜詩》、《八哀詩》等,因為敘事和抒情的結合,突出了作品的時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詩中,抒情還往往和議論相結合,特別是在近體詩中。沈德潛說:「讀(杜甫)《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不廢議論,不棄藻繪,籠蓋宇宙,鏗戛韶鈞;而橫縱出沒中,復含醞藉微遠之致;目為大成,非虛語也。」(《說詩晬語》上)杜甫的議論「帶情韻而行」,如《諸將》中:「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諷刺了諸將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為國分憂;《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上句對社稷穩固充滿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軍隊,你們必敗無疑。《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高度評價了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又寄萬分感慨於筆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復。杜甫的抒情詩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悅種種復雜的感情。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梓州時,突然聽到叛將史朝義自縊,其部下歸降唐軍的消息時,驚喜欲狂,沖口而出的,情緒雖非常熱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寫自己初聞時涕淚揮灑,繼而看到共患難的妻子也掃去了愁雲,於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飲,接著馬上作起了回家鄉的打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個地名,用「即」、「便」、「從」、「穿」、「下」「向」幾個副詞、介詞、動詞連接起來,表達了作者似箭的歸心。這首詩一氣流注,驚喜溢於字外,人稱老杜「生平第一快詩」(《讀杜心解》),但是又轉宕自如,以曲取勢,曲折如意。 《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在詩的第一段,詩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竊比稷與契」,感嘆歲月蹉跎:「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但縱使命運對自己這樣不公,還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並不是沒想過要遠離塵俗,過「蕭灑送日月」的日子,只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無法改變自己的初衷啊!僅僅這第一段,就迴旋往復,百轉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種仁者的情懷。 三、杜甫的藝術造詣 杜甫詩在語言藝術上的造詣很高,在敘事詩中,他注意語言的個性化,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運用不同的語言,刻劃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多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獨白來揭示詩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關吏》中的對話: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這一段對話,雙方神情畢現。詩中的「我」,對潼關的安危極其關心,「修關還備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關吏的答話表現出他對所築工事充滿了信心,他興致勃勃地邀「我」四處查看,邊看邊指點關隘的險要,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念。關吏的這八句話,浦起龍評為「神情聲口俱活」(《讀杜心解》)。而「我」的囑咐,則表現了詩人思慮的精深。 杜甫詩中大量地引用俗語,造成親切感、真實感,有助於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前出塞》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新婚別》中「免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見贈》詩雲:「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評價了杜甫詩運用口語、俗語、使詩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現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詩句的錘煉,他善於選擇富有表現力的字、詞用到恰當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見訪》中:「牆頭過濁醪」的「過」字,寫出了杜甫和鄰里之間的關系,也寫出了因貧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於用動詞使詩句活潑起來,還善於用副詞使詩富於轉折變化,如「自」字的用法;「歸來始自憐」、「孤雲無自心」、「暗飛螢自照」、「立國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現力。杜甫重視煉字,他說:「新詩改罷自長吟」,「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正是這種自覺地追求,使他在詩歌語言藝術上達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說杜詩「縱為三十車,一字不可捐」(《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因成一千言》) 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是多樣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說:「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於子美,則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綺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簡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也。」(《杜詩鏡銓》附錄三) 杜甫轉益多師、集眾人之所長而成一家之獨特風格,風格既統一,又表現出豐富性。杜甫詩的總體風格,就是他自己在《進 》中曾說過的一段話:「則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鬱頓挫」雖然指的是他的辭賦,但用來指他的詩歌藝術風格,也是非常准確的。杜甫憂生念亂,仁民愛物,既有濟世之志,又遭貧病流離之苦。這里的「沉鬱」「頓挫」指作者的詩篇中,有時寫得「沉著痛快」;有時寫得「沉摯深入」;有時「積健為雄」;有時沉厚紆曲,根底盤深;有時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節上表現著抑揚緩急。 杜甫生活在萬方多難,滿目瘡痍的時代,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一樣不幸,作為一個仁厚深沉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深廣的憂患意識,各種感情奔突、作用於他的心中,千回百轉,欲揚又抑,正是在這種深沉低回、欲說還休中,體現出杜詩的美學特徵。 杜甫在以沉鬱頓挫為主要風格之外,還具有蕭散自然的特色。這一類風格一般表現在寫景、抒情詩中,是生活較為安定時期的作品,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唯葯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寧幽靜,表現了瀟灑散淡、閑適愉悅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江亭》),「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寫出了自在閑適,無心疏懶的心境和神態。
D. 賞析臧克家《老馬》中的「老馬」和杜甫「病馬」的形象有什麼不同
寫的既然是病馬、老馬,首先要經過對它們的仔細觀察,尋出特徵,為它們的形版象所打動,賦予真實誠摯權的熱情。作者先為所寫的對象所感動,然後寫出來的詩才能動人。如果僅僅拿它們作為象徵性的圖解,先有主題,然後拿它們來作標本,是決然寫不好,也不會為人所喜愛的。寫老馬就是寫老馬本身,讀者如何理解,那是讀者的事,見仁見智,也不全相同。
E. 杜甫的詩和賞析有什麼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翻譯: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洞庭湖把我國東南之地劃分為吳、楚兩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親戚朋友故舊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隻船伴隨自己。
關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經沒有希望了,依著樓窗流下了眼淚。寫作背景: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屬湖北)到達岳陽(今屬湖南),登上岳陽樓遠眺,觸景生情,而寫了這首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實為千古名句。前人稱此二句「尤為雄偉,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以豁達。」(宋人黃鶴《少陵年譜》)。全詩將眼前雄偉壯闊的景色與詩人個人的身世悲涼之感及對國事邊事的憂心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具有極為深廣的內涵。表現上擒縱自如,卷舒隨意,折轉巧妙,充分表現了沉鬱頓挫的杜詩本色。
賞析: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
F. 杜甫<瘦馬行>賞析
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確寫過許多專詠馬,或題畫馬的詩。在現存的杜詩中,寫馬的有《房兵曹胡馬》、《畫鷹》等共計二十餘首。至於在其他詩歌的句子中寫到駿馬的就更多了。杜甫為什麼對馬這樣感興趣?為什麼在自己的詩歌中這樣反復多次地寫到馬呢?這確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馬,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因為它們不但有用於農業生產,而且又是臨陣對敵的戰鬥力和交通運輸的重要工具。在一些古籍中也屢見歷代帝王擁有和喜愛名馬的記載,如:周穆王有「八龍之駿」(《初學記引王子年《拾遺記》),「秦始皇七名馬」(崔豹《古今注》),漢文帝有「九逸」(《西京雜記》)。擁有眾多的良駒寶馬,幾乎成了帝王的尊嚴和權威的象徵。人們常常贊美能識馬的伯樂,善馭馬的王良,都可以說明在古代馬與人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從文學創作方面來看,早在《詩經》中詩人們就開始了對馬的描繪與贊美,如《魯頌·駧 》就是通篇寫馬的。又據《史記·樂書》記載:漢武帝曾作《太一之歌》和《蒲梢歌》贊美他得到的天馬。後來,馬越來越多地引進文學作品中來了,象曹操借「老驥」表達自己暮年的雄心壯志,這是人們最熟知的。至於顏延之的《白馬賦》、謝庄的《舞馬賦》等,也都是專門寫馬的作品。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可以說杜甫的喜愛馬,並在他的詩歌中大量地寫到馬,正是受了古代歷史上的文學藝術影響的結果。杜甫在他的贊馬的詩中總是用心刻劃馬的英偉獨特、驍勇矯健的形象,他筆下的馬並不是那種「衣以文綉,絡以金銀,飾其間鬃鬣雜珠玉」,在殿前應節而動的舞馬,也不是乖乖地排列在宮門外,不鳴不蹄的立仗馬,而是善於萬里賓士、沖鋒陷陣的寶馬龍駒。如《房兵曹胡馬》: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他所寫的大宛馬的形狀是瘦骨銳耳,飛奔起來四蹄生風,極其驍勇、輕捷。寫李文人的胡騮馬是:「頭上銳耳批秋行,腳不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龍別有種,不比俗馬空多肉。」(《李雩縣丈人胡馬行》)
杜甫贊賞的名馬,它們一匹匹耳如批竹,目帶紫光,腕促蹄高,筋多肉少,而且姿態雄傑,神情清勁,意氣飛揚。它們都是以敵萬的戰馬,可以與主人同生共死,幫助主人橫行萬里去建功立業。杜甫寫馬是既寫形,又寫神,既重貌,又重才,而且往往又是借物抒情,有所寄託的,大多體現著詩人不甘伏櫪,要奔騰致遠的雄心,和去驅邪除惡的壯志。
杜甫有的詠馬詩明顯地是在敘述自己的坎坷遭遇,抒發內心的抑鬱不平。最突出的如《瘦馬行》:「東郊瘦馬使我傷,骨骼硉兀如堵牆。絆絆欲動轉歌側,此豈有意仍騰驤。細看六印帶官字,眾道三軍遺路旁。皮干肅落雜泥潭,毛暗蕭條連雪霜。去歲奔波逐余寇,驊騮不慣不得將。士卒多騎內廄馬,惆悵恐是病乘黃。當時歷塊誤一蹶,委棄非汝能周防?見人慘淡若哀訴,失主錯莫無晶光。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未收鳥啄瘡。維家且養願終惠,更試吹年春草長。」
這首詩寫於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貶官華州之後。杜甫在至德二載(公元七五七年)春奔赴鳳翔,受左拾遺。本來一個心思要直言諫諍以致君堯舜,但不久卻遇到了房琯罷相的事,他因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竟被下到三司推問。後雖經人援救得免治罪,可是肅宗卻再也不肯錄用他了,並於乾元元年把他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瘦馬行》正是借馬寓意,以馬的昔用今棄寫自己宦途的浮沉;以馬的形容憔悴寫自己的憂愁痛苦。「當時歷塊誤一蹶,委棄非汝能周防」,正是說自己疏救房琯的本意是要匡助君王,沒料到反而觸怒了肅宗,以至被疏遠,被遺棄,正象那被拋在郊外的瘦馬一樣,而「更試明年春草長」則又表達了作者仍希望濟世有為的思想。
直到晚年杜甫仍常用老馬來比喻自己的凄慘處境。
在傳統的概念里,馬是一心為主,可以長驅負重,助人成大功的神物,杜甫有的頌馬詩也體現了他的愛物之心,更反映了他對於人民命運的關懷和同情,如《病馬》:「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杜甫感到這匹馬非常馴良,曾經同自己共過患難,且深有戀主之意,所以對病馬產生了無限的愛惜之情。又如他在衡州寫的《白馬》詩:「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近時主將戮,中夜傷於戰。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據《舊唐書·代宗本紀》載:這一年四月湖南兵馬使玠據潭州為亂。杜甫離蜀後,輾轉漂泊,貧病交加,安身無處;又看到國家兵連禍結,社會凋敝,民生多艱,內心十分痛苦。所以,當他看到身負空鞍,又貫有雙箭的白馬時,因而傷心落淚了!正是通過這兩匹普普通通的馬的不幸遭遇,概括了個人「天寒關塞深」的悲慘處境和人民「喪亂死多門」的不幸命運,從而真實地反映了他那個苦難的時代。
杜甫在詠馬詩中還常常借題發揮,以深沉、含蓄的手法議論時事,揭露和批判唐王朝政治的黑暗。如《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作者在盛贊了曹霸所畫的《扣馬圖歌》後寫道:「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指天來向東。騰驤磊落三萬匹,皆與此圖筋骨同。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射蛟江水中。君不見金粟堆前松柏里,龍媒去盡鳥呼鳳。」這是在「憶昔開元全盛日」,當年玄宗東巡西狩時,曾有三萬匹這樣神駿殊絕的好馬隨行。而如今玄宗被埋葬在金粟山裡,當時巡行的盛況和那騰驤的馬群再也見不到了!這也就是王嗣奭所說的「就馬之盛衰,想國之盛衰,不勝其痛」(《社臆》)。經過安史之亂的唐王朝,干戈遍地,經濟困頓,就再沒有和平時那種驪山避寒射獵的盛事了。
出於對國家命運的關懷,杜甫一直熱切地希望有眾多的人才出現,能為王朝的興盛做出貢獻。事實如何呢?李林甫「陰謀獨秉鈞」達十九年之久,有才能的人被排擠、受貶謫、遭殺戮。當時的唐玄宗只顧奢侈享樂,也沒有愛才之心。以致到了天寶末年,雖然「多士盈朝廷」「諸公滾滾登台省」,但真正的濟世之才卻是太貧乏了!杜甫有感於此,在《題壁上韋偃畫馬歌》中借馬發揮感慨說:「時危安真致此?與人同在亦同死。」在《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中又說:「馬來皆汗血,鶴唳必青田。」這正體現了杜甫在世亂時危的情況下極其重視人才渴望人才的觀點。詩人對於當時統治集團的結黨營私任人唯親的用人狀況,極端不滿,也常常在詩中以馬為喻發泄自己的憤慨不平。如在《錦樹行》中他說:「青草萋萋盡枯死,天馬跛足隨氂牛。自古聖顏多薄命,奸雄惡少皆封侯。」他極尖銳地指出了那些不具才德卻得封侯的惡少,並抨擊了那些負責選士的官員們一個個昏庸無能,致使無數好馬老死廄中。杜甫一方面希望下頭人才輩出,多有騏驥與驊騮;一方面希望上頭知人善任,多有王良與伯樂。杜甫從關心國家命運的立場上發出的對於人才的呼喚,是多麼意遠韻長啊!它在今天仍會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
G. 杜甫全詩鑒賞
懷才見棄,報國思用
——杜甫《江漢》賞析
(陝西)王周平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首詩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時所寫,當時,五十六歲的杜甫北歸無望,生計日蹙。
首聯寫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思歸客」 三字飽含了無限的辛酸,詩人思歸而不能歸,成為天涯淪落人。 次句寫得巧妙,在「一腐儒」前冠以「乾坤」二字,自謙中有自負,試問,乾坤之內,像杜甫這樣心憂社稷的「腐儒」能有幾人?
頷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人由遠浮天邊的片雲,孤懸明月的永夜,聯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彷彿自己就與雲、月共遠同孤。此聯表面上寫片雲孤月,實則寫詩人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的皎潔。
頸聯生動形象地表現詩人積極用世的精神。「落日」比喻「暮年」,「秋風」是寫實。年老的詩人飄流江漢,面對颯颯秋風,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快要好了,詩人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無遺。
尾聯用典,再一次表現了詩人老當益壯的情懷。《韓非子》中有「老馬識途」的故事:齊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議,放老馬而隨之,果然「得道」。詩人以「老馬」自比,寫自己雖是一個「腐儒」,但心猶壯,病欲蘇,像老馬一樣,還是有用的。詩人顯然有怨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個毫無可取的腐儒,連一匹老馬都不如么?這當然是言外之意,是從詩句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此詩用凝煉的筆觸,抒發了詩人孤忠仍存,壯心猶在的慷慨情懷,集中地表現了一種到老不衰、頑強不息的精神
H. 杜甫的詩和賞析
杜甫詩歌賞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詩: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評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借游覽武侯祠,稱頌丞相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詩的前半首寫祠堂的景色。首聯自問自答,寫祠堂的所在。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荒涼,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後半首寫丞相的為人。頸聯寫他雄才大略(「天下計」)忠心報國(「老臣心」)。末聯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事業未竟者的共鳴。
登 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詩:
天高風急秋氣肅煞,猿啼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飛回。
落葉飄然無邊無際,層層紛紛撒下;無盡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身在萬里作客悲秋,我常到處漂泊;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登高台。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我且戒酒停杯。
評析:
這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是大歷二年(767)在夔州寫的。「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前半首寫登高所聞所見情景,是寫景;後半首寫登高時的感觸,是抒情。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著重渲染秋天氣氛;頸聯抒發感情,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末聯寫白發日多,因病斷酒,映襯時世艱難。
全詩八句都對,句句押韻。金性堯以為「是杜詩中最能表現大氣盤旋,悲涼沉鬱之作。」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詩: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麼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雲氣升騰,令人胸懷盪滌,看歸鳥迴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評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岳,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盪滌。最後兩句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願。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佳 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譯詩: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麼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評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於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賤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客 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離呼取盡餘杯。
譯詩: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
老夫不曾為客掃過花徑,這柴門今天才為您打開。
離市太遠盤中沒好餚菜,家底大薄只有陳酒招待。
若肯邀請鄰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評析:
這首詩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後寫的。全詩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流露詩人誠朴恬淡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詩好在自大然渾成,一線相接,如話家常。
登 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譯詩: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遊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玉壘山的浮雲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後主那麼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
評析: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 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I.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出自於杜甫的哪首詩如何賞析
這句話出自於杜甫的《登高》
全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回
無邊落木蕭答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意思為: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