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文化苦旅
『壹』 《文化苦旅》的賞析(原句+賞析)求快!!!
原句如下: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業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夜臨了,什麼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雲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
但是,代代層累並不是歷史。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後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一位朋友告訴我,一次,他走進一個著名的廢墟,才一抬頭,已是滿目眼淚。這眼淚的成分非常復雜。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廢墟表現出固執,活像一個殘疾了的悲劇英雄。廢墟昭示著滄桑,讓人偷窺到民族步履的蹣跚。廢墟是垂死老人發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動容。
賞析:
提到廢墟,喜歡旅遊觀光的人們都能從記憶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條古巷;或一截城牆;或一處石窟。新疆古樓蘭、交河故城遺址;北京圓明園、八達嶺、故宮;西安秦始皇兵馬俑、法門寺;還有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等。它們或顯赫於繁華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於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搖在青山綠水之圍,或矗立於萬傾碧波之央。對許多人來說,觀光即便是觀光而已,而對廢墟有深邃見解並上升到文化哲學層面上,卻只有餘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廢墟而頓悟,由此而又生發對人生、文化和歷史的深沉思索。……
廢墟讓民族充滿自信,讓文明更加厚重,讓我們把廢墟變成寓言,讓我們挾帶廢墟走向現代。
《廢墟》就像一首融注著詩情與哲理的散文詩,作者的視角獨特,澎湃的激情從字里行間噴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讀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文章開篇的這句話,浸透了作者復雜而豐沛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在不長的篇幅中包孕了作者對歷史、對文化的深沉思。受字數限制,以上供參考。
『貳』 文化苦旅文段賞析200字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層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託.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陽關雪》
賞析:採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說明統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權,因而不可能為藝術家們提供廣闊的舞台空間.與下文的「九洲畫風黯然」,「陽關再也難享用溫醇的詩句」,文人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陽關坍弛了」等內容相照應.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都江堰》
賞析: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都江堰的細細浸潤、節節延伸、靈動和謙卑.運用對比的手法,把都江堰和長城作對比,凸顯其獨特和神聖.
●我讀此詩不到10歲,上來第一句就誤解.「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當然是一個人,李白一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一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優郁而安詳,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盪.他沒有隨從和侍衛,獨個兒起了一個大早,詩人遠行的木船即將解纜,他還在握著手細細叮嚀.他的聲音也像純銀一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盪回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裡,管轄著這里的叢山和碧江.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三峽》
賞析:這段話運用想像、聯想、比喻、烘托等修辭手法,描繪了小時候對「朝辭白帝彩雲間」的誤解.雖是誤解,卻是如此美麗,讓人忍俊不禁.作者的描述是靈動的,栩栩如生的,運用豐富的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表現當時心中的情景.
●我到過的江南小鎮很多,閉眼就能想見,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他們只有幾尺遠的烏蓬船上正升起一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裡看著過往船隻比之於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河邊由吊腳樓組成的小鎮,江南小鎮少了那種渾朴奇險,多了一點暢達平穩.它們的前邊沒有險灘,後邊沒有荒漠,因此雖然幽僻卻談不上什厶氣勢;它們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終比較滋潤的生活方式並沒有讓它們保留下多少廢墟和遺跡,因此也聽不出多少歷史的浩嘆;它們當然有過升沈榮辱,但實在也未曾擺出過太堂皇的場面,因此也不容易產生類似於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之慨.總之,它們的歷史路程和現實風貌都顯得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就像經緯著它們的條條石板街道.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鎮》
賞析:作者選取河道、石橋、民居、水、埠頭、烏篷船等江南小鎮的典型景物,表達自己對江南小鎮的美好印象.接下來將江南小鎮與湘西小鎮對比,表現其暢達平穩.最後結合歷史寫江南小鎮的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娓娓道來之間將我們也帶去了那古樸的江南小鎮.
『叄』 文化苦旅有哪些好句及賞析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余秋雨《文化苦旅》
不論一個人多麼渺小,都有著他存在的價值。而正是因為這些看似渺小的人,豐富了世界。
2.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 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事的變遷,無論是文章,還是仇恨。都會被時間所抹殺。只留下幾座山,幾許景物,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3.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裡,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熱鬧堂皇的喧騰就像賈榮兩府的盛極必衰,當處於富貴中如果沒有堅定的內心,生命就容易腐爛,變得像妖怪只知道貪圖享樂害人害己,實如沒有了平凡人的理想善良
4.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貼;在夜 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夜雨總是會讓人有著諸多的感觸,有一種溫暖的味道,我最喜歡在深夜下雨的夜晚,平心靜氣的讀一本書,感覺整個心靈都會因此而凈化
5.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 損。
『肆』 文化苦旅的賞析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讀書理論之中引發的對祖國山河的一種嚮往,在其中所表現的歷史蒼茫感,對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身世憂患感源於一種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轟轟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難奈。
余秋雨散文有一種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種看透生命的虛無感。人生在世不免嚮往轟轟烈烈,但回頭發現歷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啟示,偉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盡的遺憾。生命等待啟示,歷史正在訴說,余秋雨散文設置了這樣一種生命的歷史空間。
思使人睿智、深刻;思使心靈開闊,使靈感汩汩噴發,使藝術的想像奔突傾涌,而真正的思者又必有一顆情感豐潤的高尚的心靈。
余秋雨就是這樣心靈的激情對理性的滋潤及其相生相長,成為《文化苦旅》的主要特質。他用富有個人魅力的評議使《文化苦旅》不僅閃爍著理性的光澤又浸漬著藝術想像的激情。
(4)賞析文化苦旅擴展閱讀
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游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
其次,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
『伍』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
雜文有品(現代文學院) 初識余秋雨——賞析《文化苦旅》-姜濤 我第一次接觸到余秋雨先生是從《文化苦旅》一書開始。最初只是在眾多書籍中隨手找一本來做沖淡時間之用,就隨手取了這本。見書名即為「苦旅」,我便當是游記欣然讀起。沒想到我當作「游記」的這本書卻讓我越看越是心驚。這哪裡是什麼游記,明明是一位有著豐富文學蘊涵的學者對中國文化賢哲們的一種垂悼。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這種山水的文化底蘊遠遠超越了任何書籍的梗概。只要是悟性好一點的文人往上一站,所有的「風景,山水」都會變成能吐納千年的豪士。文人也因此挺直了背脊,不再萎靡。余先生對歷史的多情尤其體現在《文化苦旅》中。人一旦對歷史多情,那必然會加重人生的負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是由於歷史的滄桑感帶著人也滄桑起來,這就更增添了筆墨中的幾許濃重與力量。
余先生從「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歷史寫到「陽關雪」、「沙漠隱泉」的荒蕪邊緣。又從一線泉水間轉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緊接著是探討人類起源的「白蓮洞」。隨後至「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漸漸步入明朗。後面雖然也不乏較為沉重的篇幅,但較之一開場的叫人心頭一陣酸痛就顯得略為平淡和輕浮了。
對於余先生和他所著的諸多書籍的許多評判,在下不敢一切苟同。但有一點,余先生的博學是眾所周知,眾鑠一口的,是不用質疑的。尤其是在史學方面更是博覽於心。在此書中頗為鋒芒顯露,篇篇形色俱佳,言辭豐碩。具體書中我所好之文應屬「柳侯祠」和「洞庭一角」了。當然還有「都江堰」、「三峽」、「風雨天一閣」、「酒公墓」、「廢墟」、「藏書憂」等。只不過前者稍重些而已。
對柳侯祠的熱忠是因為我對柳宗元的追崇和惜憾。柳公宗元也,不僅代表他一人,而代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中國封建時期文人的凄楚和無奈。可惜,遺憾就在於此。而追崇的則是他或他們的文化人格。在那時的中國,那時中國的文人,珍貴的是人格。但擁有這樣人格的人卻日漸的從凄楚變為寂寞。然而在這種大趨勢攏讜揮惺У羧爍瘢揮惺淥奈幕爍窈退娜誦員局省U彼ё攀昀叢謨樂蒓艿暮窈褚輝灝桶偷氖那巴ぐ倉省S室換櫻恢節椋窒放愕慕嵯蛄爍咴兜牧蕁U筆⒛甑牧讜壞眉絛ど險魍荊喚餚桓鋅健暗吲媼骼腖氖兀喚⒉勻弧!備鋅啵旖嗆鋈徽萊雋艘凰課⑿ΑD遣皇竅蒼玫男θ藎親猿暗男θ蕁>駝庋笆賚俱駁角鼐戲臚廡小!北紓仙?O:P>;
不管柳侯祠旁的諸多碑文的提書者是否與我一樣追崇這位文豪。光看那洋洋灑灑的文字,瀟灑飄逸的書法,就知道他們也是文人。不同的只是沒有柳宗元那一代那麼無奈與悲涼。
不論那些被青年們指指點點破讀的碑文是何人所書,那都代表著對先人的一種崇敬。如果能夠多一點這樣的崇敬,那麼對於文人就會少一絲無奈。
至於對洞庭一角的偏愛,那完全出於我對岳陽樓的溺愛。如文所言,岳陽樓要從「貶官文化」說起。官員被貶到外頭,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爬上心頭,只好這里走走,那裡看看,和山水親熱。就這樣,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等到事過境遷,換了朝代,朝廷也會覺得此人不錯。於是恢復名譽,人品和文品雙收,傳入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近過的山水亭閣,都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者相幫襯,俱著聲名。如此所敘,於是便有了范仲淹,有了《岳陽樓記》,有了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南昌藤王閣,洞庭岳陽樓並稱長江三勝。黃鶴樓,藤王閣都沒有了,現今只剩下一座岳陽樓了。它最初是唐開元中中書令張說所建,後經重修,諸多磨難不必說了。岳陽樓建在岳陽市西門城頭,下臨八百里洞庭湖,氣魄蕭然,巍峨不拘。汩汩滔滔的湖水無風起浪,想沖刷些什麼似的,浩浩盪盪的翻湧千年。
浩淼的洞庭湖承載著歷經風霜的岳陽樓,孕育著那句先憂後樂的哲言。這充分淋漓地展現著這位「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范老子寫此湖、此樓時的胸襟。這兩句哺育了很多後人的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品德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立言的價值之重且大矣。他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從洞庭湖直寫到天下,讓人在氣勢的卷帶中吐納天地。
在岳陽樓旁有三醉亭,在范仲淹後有呂純陽。這位道學始祖把整個岳陽樓弄得仙氣四溢。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裡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這位呂仙人時不時在這里喝喝酒,吟吟詩,更讓人覺得岳陽樓神乎其神了。也正是呂洞賓的仙風道骨,氣韻翩然把岳陽樓攪得更復雜,更神秘。
在下對岳陽樓溺愛的始末是講不盡,道不完的,還是談談余先生的書文是正經。《文化苦旅》從頭至尾讀下來,其名為苦旅,其中必讓人感到無盡的苦澀與辛酸,但可以說對我是一次穿越古今文化的游歷,是一次修身養性的過程。從苦難中領悟的真諦才是銘記於心的,影響幽遠的。
其實任何領悟都是一段痛苦的旅程,認識事物本性便是旅程的目的地。但余先生並不張揚的筆風,卻把認識過程寫得透徹而意味深遠。常使我回盪於心,迴旋於耳畔。余先生這種朴實無華中見神奇,渺小細微中現偉大的韻味和對史料的博覽於心是我所未能及的,也是我一直追崇的。
『陸』 求《文化苦旅》好段及該段賞析!
——談《道士塔》
文化,一個我幾乎從來不曾思考過的名詞,盡管每天都在學習著,但對我來說那也僅僅局限在語文課本,數學課本以及自認為經常涉獵的小說童話,「文化」——對我來說是一個幾盡抽象的生詞。
悲哀——對我這個年齡的女孩子來說,似乎是一塊不可觸摸的禁地,偶爾的故作深沉,也不過是停留在小女生的幼稚上,從未曾想過會與它結下如此深的淵源,甚至會為它疾筆而書。
結識《文化苦旅》是在一個舊書攤上,隨手拾起,因為便宜,順手買下。
晚上信手翻開,「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的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看似隨意的語言,我感到似乎又進入了一個預言世界——「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我甚至驚訝這樣的文章怎會堂而皇之的出現在首頁。
也許是因為嘲笑吧,我讀完全文。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籠上心頭,說不清,道不明,卻促使我再讀之。
……
淚落,是悲哀,是憤懣,是心痛,是……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中國是亞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造就了一個個的歷史奇跡……」諸如此類的語言,近七年的學習早已爛熟於心,竟忽略了那份文化後的沉重悲哀,不,是從來未曾想過。
再三讀之,百感交集,有種沖動,是「我確實想用這種方法,攔住他們的車隊。對視著,站立在沙漠里……」;卻有種理智在制止「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瀉也只是對牛彈琴,換來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有種恨,是「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24大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有種欣慰,是「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一種歷史責任感自此而生。
我們應該慶幸,處在這樣一個紛亂嘈雜的社會,仍會有這樣的一些作者,仍會有這樣的一些文章,幫我們記起一些不該忘記的歷史,幫我們滌去自大的驕躁,幫我們找回一些祖國未來的影子,而不是僅僅沉醉於千年的文明,迷戀於叛逆的小說卻自以為個性十足。
《道士塔》——中國文化的另類詮釋。
『柒』 文化苦旅摘錄80句加 賞析
1、是歷史,是無數雙遠去的腳,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誠,把這條山道連結得那麼通暢,踩踏得那麼殷實,流轉得那麼瀟灑自如。
2、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3、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環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
4、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
5、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是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6、「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當然是一個人,李白一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一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
7、他既然穿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憂郁而安詳,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盪。
8、他沒有隨從和侍衛,獨個兒起了一個大早,詩人遠行的小船即將解纜,他還握著手細細叮嚀。
9、他的聲音也像純銀一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盪回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裡,管轄著這里的叢山和碧江。
10、嚮往巔峰,嚮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
11、在流光溢彩的日子裡,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12、我已看出了它的譏謔,於是亟亟地來試探下削的陡坡。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
13、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麼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14、一連串無可超越的絕境,一重重無與倫比的壯美,一系列無法復制的偉大,包圍著你,征服著你,粉碎著你,又收納著你。
15、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卻是另一個你。即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里這樣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
16、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匯,聚匯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