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賞析
⑴ 李斯特的《鍾》是表達什麼意思
《鍾》表達了李斯特當時的雄心壯志以及對未來事業的熱切追求。
此鋼琴曲創作於1831年,當時一場扣人心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會使李斯特被受感染,恢復了他在演奏和創作上的激情,並且有了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的念頭。於是他選用了義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 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後來成為《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作品中的第三首。
(1)李斯特賞析擴展閱讀
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鍾)此曲原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當時李斯特聽到此曲後被深深吸引,隨即改編為鋼琴作品。為其帕格尼尼練習曲中的一首。此曲旋律優美動聽,但需要演奏者極高超的鋼琴技巧,以當時的鋼琴發展來看,其艱深程度被視為「不可能彈奏」。
樂曲基本上採用三段體曲式。由於運用了多次主題變化和反復,因此也具有變奏曲和迴旋曲的特點。樂曲一開始,經過簡練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區出現了「鍾的主題」鋼琴高音區清脆悅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響,組成了一連串生動逼真的小鍾的鳴響。
由於鋼琴高音區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於模仿鍾聲,因此鍾聲的效果更加明顯。接下來的主題繼續用鋼琴高音區的音色特點,奏出了不同節奏的鍾聲。這兩個主題交替變奏形成了高難度的輝煌華麗的段落。最後樂曲運用舞曲的體裁特點,在熱烈歡快的歌舞氣氛中結束。演奏時間約4分鍾。
⑵ 肖邦與李斯特,你更欣賞哪一個
呵呵,問個人的感受的話,我更喜歡肖邦吧。即便是從作品上面來說的話,李斯特的作品也很誘人。但是在比較權威的音樂藝術家貢獻排行榜裡面,肖邦也在李斯特前面一位,記得好像是13和14位吧。
其實李斯特很也崇拜肖邦的喲。不單是作品上面來說,李斯特後來的每次音樂會都會演奏肖邦的一首曲子(好像是英雄波羅奈此)。肖邦其實鋼琴技藝非常強大的。在《鋼琴藝術》有一期的一篇評論裡面看到有說,李斯特只有在水平的鼎盛時期才能和肖邦的鋼琴演奏相媲美,但是因為肖邦的演奏會實在太少了(他更多地是在沙龍裡面演奏的,聽到的人並不多),而李斯特演奏會很多,又有魅力(很多富有的歐洲女人都追求他的,被視為最最有人氣有魅力的音樂家),而且,肖邦流落巴黎的時候是李斯特發現並幫助了他,所以人們更加推崇而已。
而音樂史上面對李斯特的評價最高的似乎是他發明的「標題交響詩」。而且李斯特比較長壽,晚年的時候別的音樂大師紛紛去世,元老級的就剩下他了,所以他成了當時音樂界的泰斗級人物。雖然現在的人們大都是通過「鋼琴之王」的名號和他傳世的超炫麗的作品認識李斯特的,但是,其實他並不只是鋼琴彈得好那麼簡單。
對於他們誰鋼琴更精髓這個問題,我們誰也沒有聽過,不敢說什麼,所以從留世的作品上面來說的話,我更加喜歡肖邦的作品多一些。呵呵,但是話說回來,李斯特的《鍾》,《愛之夢》,《匈牙利狂想曲》,《侏儒舞》,《鬼火》等等都是我最最喜愛的鋼琴曲。
每個人都應該會有不同的喜好,不過都是對的,因為對什麼的喜好都是純主觀的,因此沒有對錯,各抒己見而已。
⑶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背景 體裁及賞析是什麼
背景是匈牙利人民生活的顛沛流離與能歌善舞、樂觀的特點
⑷ 詳細賞析李斯特的練習曲NO.5《鬼火》
輕巧,雙音清晰,不好彈
⑸ 急!求關於李斯特《裴特拉克十四行詩》的論文!重賞!
您好,
相關的論文不是很好找,以下是與裴特拉克十四行詩相關的一些論文:
1 試探十四行詩的音樂特性——解讀《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 王伶伶 滄桑 2006-08-28 期刊 0 23 29
2 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主題中的戲劇性特徵——對1-126首十四行詩的戲劇元素的新解讀 張霞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4-08-30 期刊 1 109 69
3 兩首優美的抒情十四行詩——兼談十四行詩的藝術特點 方平 名作欣賞 1982-05-01 期刊 1 17 15
4 中國十四行詩的昨天與今天——《中國十四行詩選》序言 錢光培 北京社會科學 1989-10-01 期刊 0 5 4
5 小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譚曉文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3-15 期刊 0 20 23
6 詩歌翻譯中人際意義的建構——評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的翻譯 鄭元會; 苗興偉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8-01-25 期刊 0 35 41
7 真的追求——淺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范冬梅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7-12-20 期刊 0 8 14
8 給奧菲莉亞的十四行詩(外一首) 奎澤石頭 詩探索 2007-11-15 期刊 0 1 0
9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不同譯本評析 陳珊茗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 2008-02-15 期刊 0 18 27
10 李斯特三首《裴特拉克十四行詩》演奏中的踏板運用 王健 民族音樂 2007-12-20 期刊 0 2 5
11 美詩美韻——莎士比亞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詩賞析 毛海濤 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8-03-15 期刊 0 0 0
12 斯賓塞的十四行詩與「斯賓塞詩體」淺論 韓小衛; 郭娜 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 2008-04-15 期刊 0 0 0
13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友誼主題之我見 李雪芹 財經界(中旬刊) 2008-02-15 期刊 0 0 0
14 英詩漢譯詩律探索歷程的縮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三種譯文詩律特點分析 董曉華 社科縱橫 2008-04-15 期刊 0 0 0
15 從十四行詩與中國律詩的比較看建立新詩格律的必要性 任岩岩 宜賓學院學報 2008-02-25 期刊 0 0 0
16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淺論 董旭; 劉煥朝 時代文學(雙月版) 2007-08-15 期刊 0 0 0
17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summer』s(s』)…」片語的翻譯 洪斌; 方漢泉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25 期刊 0 0 0
18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文學之美 胡光宇 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 2008-03-25 期刊 0 0 0
19 生命易逝,藝術長存——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主題探微 覃承華; 郭小娟 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09-25 期刊 0 41 35
20 十四行詩音韻的演變——從彼特拉克到莎士比亞 田俊武; 張磊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10-30 期刊 0 57 55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補充:
您可以到當地的圖書館借閱相關的期刊書籍。(網上基本都是需要錢的電子版)
⑹ 求李斯特的夜鶯鋼琴曲演奏賞析
夜鶯 The Nightingale - 根據阿拉比耶夫的同名歌曲改編
李斯特根據俄羅斯作曲家阿版拉比耶夫(Alabieff)的同名歌曲改權編的《夜鶯》The Nightingale ,是同類改編中最為華麗者。作品為升c小調,2/4拍,帶隨想性質的慢板。
⑺ 貝多芬月光曲賞析
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一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藉助想像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彷彿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涌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那麼,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斗。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涌,難以止息。
⑻ 如何欣賞李斯特著名的《b小調奏鳴曲》
這個是我的最愛之一。半個小時長總是很像講了一個很完整的故事, chopin b minor sonata也是這種感覺。當然這里還有很多很多別的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