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賞析
① 求 阿Q正傳 全文 和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註:《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就是為了切合這一欄的題旨。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所以越寫越認真起來,第二章起便移載「新文藝」欄。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註:《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庄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庄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註:《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復雜性格中的某一點,使某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意義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② 《阿q正傳》的梗概和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註:《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就是為了切合這一欄的題旨。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所以越寫越認真起來,第二章起便移載「新文藝」欄。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魯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魯迅以巴人為筆名在《晨報副刊》分章刊載,共9章。後收進小說集《吶喊》。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阿 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魯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為目的,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通過藝術描繪,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這樣不覺悟的農民,也真心嚮往革命,身上始終潛藏著革命的可能性。農民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啟發農民覺悟,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小說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精神勝利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表達了作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觀點。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因而受到很高的評價,被譯成40多種文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時間:清末民初(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
③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創作的代表作,也是魯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時化背景,虛構了「未庄」這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以貧苦農民的生活為題材,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從創作動機來看「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整篇小說共九章。
作品通過對阿Q生活處境和不幸遭遇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階級關系。阿Q勤勞卻依然一貧如洗,他不僅物質上被剝削得一無所有,甚至連姓趙的資格也被地主趙太爺剝奪了。地主階級對於農民不僅進行物質上的剝削,而且在精神上實施奴役和摧殘。
小說通過阿Q與革命的關系,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所謂的革命黨人對於阿Q的革命行動的排斥,深刻地揭示出「辛亥革命」沒有啟發廣大民眾的覺悟,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此外,本文揭示了阿Q那種以虛偽的優勝狀態逃避現實的「精神勝利法」,中國國民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騙的病態心理。小說通過暴露國民的這一病態心理特徵,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國民性的弱點,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
(3)阿q正傳賞析擴展閱讀
《阿Q正傳》主要內容:
作品描寫了一個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貧苦農民阿Q。在舊中國農村小鎮未庄,阿Q貧無立錐之地,只得住在土谷祠里;沒有固定職業,只能靠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他的現實處境悲慘之至,但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靠著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他「戰勝」了很多人,可終究拯救不了自己的性命,喪生在封建統治者的屠刀下。
創作意義:
《 阿Q正傳》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間,最初分章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魯迅創作出阿Q這么一個典型形象,代表的不是一個而是千萬個,是為了喚醒舊中國的無數麻木的中國人的靈魂。
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庄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④ 關於阿Q正傳的賞析。 1500字左右。
一、突出時局對人物思想的影響
從最後三章看,時局是構成《阿Q正傳》典型環境的主要因素。在人物與環境的關繫上,作者突出了時局對人物思想的影響Q平時有一種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而當舉人老爺的船給未庄帶來了大不安。人心搖動,時局發生了急劇變化,他的思想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對革命黨由深惡痛絕而轉為「神往」,並要「投降革命黨」。而當他公開宣布造反,未庄人都用驚懼的眼光看他,這情景,「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得意地飄飄然起來,因而思想更加興奮,喜不自勝,於是就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婚配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革命思想」。而當「未庄的人心日見其安靜」,政權仍然被「原官」把持,也就是說,革命形勢趨於低潮的時候,阿Q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他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阿Q思想的每一個變化無不深受時局變化的影響。作者正是在阿Q思想變化的過程中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要求「革命」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基本的性格特點。同樣,小說中的反動人物也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革命風聲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革命黨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革命。時局趨於平穩時,他們一個個搖身一變,以革命者自居,「目空一切」,甚至揮動「哭喪棒」鎮壓革命。作者正是通過心態的變化刻畫他們奸狡、陰險的性格特點的。
在社會生活中,時局是最為敏感的問題。時局的變化對社會人群牽系最大最普遍。從時局的影響方面去描寫心理活動,更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本質;同時也豐富了人物心理的時代內涵,使人物的性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更重要的是,由於人物心靈的膠片上留下了當時的人生世相、時代風雲影象,從而使《阿Q正傳》成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鏡子。
二、熔心理共性於心理個性之中
文學作品中的典型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共性概括得越廣泛,這種形象就越有代表性,揭示的社會問題就越有普遍性。個性是指這個人物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物的獨有的性格特徵。個性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鮮明,越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共性和個性又是有機地統一在一個人物身上的。阿Q的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主要是通過心理描寫來實現的。熔心理共性於心理個性之中,可說是《阿Q正傳》的心理描寫的又一重要特色。從共性方面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集中地反映了舊中國整個國民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是長期的封建文化中消極因素的沉澱與鴉片戰爭以後出現的失敗主義相結合的產物。《阿Q正傳》發表以後,許多人以為是罵自己,可見其心理內涵包容了多麼深廣的內容。同時,阿Q嚮往革命,渴望改變艱難處境的強烈願望,也是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的,可以說是生活在黑暗的舊中國的廣大貧苦農民的共同心聲。從個性方面看,阿Q的心理活動又總是與他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思維方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喜歡自誇也許是舊中國國民的共同弱點,但自誇的內容卻是各不相同的。地主、資本家以錢財傲視他人,官僚們以權勢地位傲視他人,知識界也可以知識傲視他人,然而所有這一切於阿Q無緣,他一無所有,也一無所知,就只好拿「先前」來傲視他人:「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這就是阿Q的自誇,不可能是別人的。喜歡別人奉承自己,這也許是許多人共有的心理,然而喜歡奉承自己的內容卻有個性之別。阿Q對「真能做」的「頌揚」「很喜歡」。因為這與他的「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頌揚」,也就感到很對味甚至不辨是真心還是譏笑,而感到「很喜歡」。這種心態自然也就為阿Q所獨有。偏執守舊是封閉落後國家國民的通病,而這種通病在阿Q身上卻表現得極富於個性。一方面因進了幾回城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認為城裡人「條凳」的叫法和用「蔥絲」的做法是錯誤的、「可笑」的。然而阿Q怎麼知道這恰是他自己的可笑之處呢?這與他長期生活在封閉式的未庄農村,對世間事孤陋寡聞有關,除了縣城,他不知道外面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所以以進城自負。又因為他長期生活在未庄,習慣於未庄的生活方式,凡與這種生活方式稍有不同,他就認為是錯的、「可笑」的,正是阿Q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使偏激守舊的通病在他的身上有了獨特的表現。改變艱難處境雖是廣大貧苦農民的共同願望,但阿Q又有不同於其他任何貧苦農民的獨特的心理內涵。其他的貧苦農民也可能想像到自己參加革命黨的情形,但不會是革命黨走過土谷祠,前來招喚他,「於是一同去」,因為這於阿Q最便當。其他貧苦農民也會有政治上翻身的要求,但不一定把小D看做第一個該死的,因為小D曾奪了他的活路,與他有過「龍虎鬥」的前仇。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都形象生動地體現了阿Q獨有的心理特點。
熔共性於個性之中的心理描寫特點,還體現在阿Q心理內涵中變化因素與不變因素相統一的過程中。阿Q身上最突出的莫過於「精神勝利法」,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又有所不同。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就報復以「你還不配」;當挨了打時,就有「兒子打老子」的想法;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他就想「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里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但是,在這些變動著的心理內涵之中,從本質上看,又是由「精神勝利法」一線貫穿的,這又是不變的。阿Q對革命黨的印象也是這樣的,當革命高潮到來時,他的頭腦里就出現了威武雄壯的「白盔白甲」,當革命處於低潮時,他的腦海里就呈現出「白盔白甲的碎片」,這是變動的,但他嚮往革命以後,始終想到「白盔白甲」,直到抓進城裡殺頭,他還表明要「投」(革命黨),這又是不變的。由此出發,魯迅先生曾斷言:「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變的要素更多的體現了人物的心理個性,不變的要素更多地體現了人物的心理共性。
熔共性於個性之中的心理描寫特色最突出地表現在阿Q的思維方式上。當阿Q遭受屈辱或前途受阻,就產生逆反心理,設法報復對方,這也是人們常有的心態,也可看做是阿Q的心理共性。然而唯阿Q逆反得奇妙。他頭上長了癩瘡,討厭別人拿它開玩笑,這種護短的心理或許人皆有之,但阿Q拿自己的癩瘡作為嘲笑對方的材料(「你還不配……」),並進而覺得是一種光榮的標志(「彷彿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並非平常的癩頭瘡」),這可不是一般人想得出來的。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畜生時,他就承認是「打蟲」。屈服於強敵也許不是阿Q獨有的,但他由此「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並進而由「第一個」聯想到「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把自己與狀元等同起來,從而蔑視對方,這可就是一種超常的思維方式了。他報復趙太爺,報復王胡,報復假洋鬼子都採用了這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阿Q的心理過程始終沒有離開過這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在遭受屈辱之後,千方百計把他認為最光榮或最權威的事物與自己掛上鉤,從而在精神上戰勝對方,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魯迅先生稱之為用「妙法克服怨敵」。不管這種思路是多麼不合邏輯,多麼荒唐,或者行不通,他還是死抱著這種思維方式不放。這樣,他在現實中總是失敗的,而在精神上卻總是勝利者。這是一種在強壓下被扭曲了的病態的思維方式。造成這種思維方式的原因也許很多,最根本的還得從阿Q所處的社會地位方面去尋找。他長期生活在社會最低層,是一個極貧極弱者,社會強加給他的屈辱,他無力抗爭,也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就只好用自欺的方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封建文化對他的長期毒害,也是造成這種奇特思維方式的原因之一。他對秀才、舉人、狀元以及家族威風的崇奉,對封建倫理道德的遵循,「樣樣合於聖經賢傳」就透露了這方面的消息。魯迅先生曾對阿Q「永遠得意」下了一個評語:「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再看阿Q把癩瘡看成是高尚、光榮的標志,與封建遺老們把封建文化的糟粕看成「國粹」,其思維形式是何其相似乃爾!從思維方式上表現人物性格比從心理活動上去表現更為重要。因為:其一,思維方式的形成比心理活動的形成需要更長久的歷史沉澱,而且是心理活動開展的方式和導引,從而也就能在更深的層次上揭露社會的病根。其二,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突出。如同《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其所以成為狂人,就因為他具有狂人式的思維方式一樣,阿Q其所以成為阿Q,也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阿Q式的思維方式。阿Q能夠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魯迅先生致力於從思維方式上表現人物性格的成功。我以為這是魯迅先生在小說創作上的高明之處,也是超過其他作家的偉大之處。
三、描寫心理活動的技法豐富多采
魯迅先生對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技巧也是很講究的。運用豐富多彩的技法表現人物心理活動是構成《阿Q正傳》的心理描寫的又一特色。這里我想從豐富多採的技法中舉出幾例略加說明,作為認識這一藝術特色之一斑。
1、通過繪制心理圖畫,傳達心理信息。作者在表現阿Q的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動時,運用了繪畫的方法,描寫出來的心理活動給人以濃烈的圖畫感。最能體現阿Q「革命」要求的是阿Q宣布「造反」的當天晚上在土谷祠里迸跳出來的一系列思想。作者用了四個自然段描寫他的心理活動,每一個自然段都是一幅形象鮮明的圖畫。根據畫面內容,我們可以依次把它們稱為:革命黨威武的行軍圖,阿Q在政治上的翻身圖,阿Q在經濟上的翻身圖,第四段是關於阿Q選擇配偶的,不妨稱之為「選美圖」。這些畫面傳達出重要的心理信息,是我們認識阿Q思想性格的主要依據。他把革命黨想像得很威武,並且親切地招喚他參加,這反映了他參加革命黨的熱切願望,但他把革命黨想像成「白盔白甲」,手拿「鋼鞭」、「鉤鐮槍」,這又反映出他對革命黨的無知,表現了封建文化對他的很深的影響。他想像自己參加革命黨後在政治上翻身的痛快勁兒,那種威風凜凜的神氣,反映了他受壓迫之深重,翻身願望之強烈,但他要把自己凌駕於一切人之上,不分敵友的亂殺一氣,說明他只不過把政治上的翻身看成是泄私怨而已。他對改變長期拮據的經濟狀況也有強烈的要求,但從畫面上傳達出的心理信息看,他只不過是把經濟上的翻身看成是自己便於拿東西,並要奴役同自己一樣長期被奴役的小D,實際上他不過是把革命看成是謀一己之私利罷了。革命成功了,要有比較理想的配偶,這也無可厚非,但他的挑選卻浸透了封建的道德觀念和封建審美意識。我們說他始終不覺悟,主要是指他對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對象、革命的任務始終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具有強烈的革命願望而又始終不覺悟是阿Q思想性格的核心,這是對心理畫面傳達的心理信息作了分析、抽象之後而得出的結論。也正是這一矛盾的思想性格決定了阿Q悲劇的結局。心理活動的畫面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生動,使人物形象更顯得栩栩如生。當然,心理信息可以不藉助畫面得以傳達,但小說畢竟是形象性很強的文學作品。形象化的心理描寫比直露的說教總要好些。繪制心理活動的圖畫,傳達人物的心理信息,也許不是魯迅先生的專利,比如,莫泊桑在《項鏈》中對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就很富畫面感。但兩者的方法又有不同之處。瑪蒂爾德的心理圖畫是作者從旁代為描繪出來的。阿Q的心理圖畫是作者讓人物通過想像幻化出來的,更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從畫面形象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運用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多地體現了民族的風格,從而形成了阿Q心理描寫的又一特色。
2、通過推動人物觸發聯想,豐富和深化心理內含。在阿Q被押赴刑場遊街示眾之際,有一段關於他的極精採的心理描寫:
阿Q於是再看那些喝採的人們。
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里一迴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人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庄;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這段心理活動由相似聯想構成。作者在這里是通過聯想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更深入更徹底地透視了人生世相,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國民愚昧、麻木的靈魂,昭示了愚昧、麻木的嚴重危害性:不僅幫助封建勢力吃掉了阿Q的肉體,而且吃掉了阿Q的靈魂。這就是中國革命難以發生,即使發生也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還可以據此窺見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葯》和本篇中所表現的一個共同的思想:要使中國有希望,必須揭露、批判國民的愚昧、麻木療救國民的靈魂。正是這樣的心理描寫,帶來了心理內含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3、運用切合情景的語言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動。當阿Q高興地想開去時,就用「燭火像元夜似的閃閃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來了」引出。當他去「結識」假洋鬼子受挫時,發出愁思,就用「於是心裡湧起了憂愁」引出。當他被押赴刑場,就用「他的思想彷彿旋風似的在腦里一迴旋」引出。這些提起式的語言,富於變化,新穎、別致,切合情景。它們或烘托心情,或點染心境,是心理描寫的輔助筆墨,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其形象性、生動性是那些滿篇「你想」、「我想」、「他想」的失血語言無法比擬的。
⑤ 跪求 阿Q正傳好句 賞析
1)這一種可憐的眼光,是阿Q從來沒有見過的,一見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同六月專里喝屬了雪水。(比喻)
2)這可難解,穿鑿起來說,或者因為阿Q說是趙太爺的本家,雖然挨了打,大家也還怕有些真,總不如尊敬一些穩當。否則,也如孔廟里的太牢一般,雖然與豬羊一樣,同是畜生,但既經勝任下箸,先儒們便不敢妄動了。(比喻+諷刺)
3)然而我們的阿Q卻沒有這樣乏,他是永遠得意的: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諷刺)
4)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於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別人笑話,立志要畫的圓。(誇張+諷刺)
5)阿Q最初是失望,後來卻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麼多,自己倒反這樣少,這是怎麼樣的大使體統的事呵!(諷刺)
⑥ 阿Q正傳賞析
說起魯迅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了,而說其他,大家腦海一定浮現出了許多他的經典之作。今天查字典語文網小編就分享一篇《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國文學園地的傑作,也是世界文學園地的傑作。魯迅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在中國早已是婦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認的典型形象。
一
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一直用兩手來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精神奴役就是用種種封建說教來毒害被統治者,使被統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隸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隸地位。這種精神奴役給被統治者造成的「內傷」是驚人的,封建毒素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許多人的靈魂之中,使他們成為畸形的人,任帝國主義宰割,任統治階級蹂躪。中華民族後來已是集內憂外患於一身,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
為了挽救中國危亡的局面,孫中山先生披荊斬棘,不屈不撓;辛亥革命者前仆後繼,浴血奮戰。革命先驅的救國熱忱、獻身精神,的確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辛亥革命終於失敗了。這一是因為革命者對封建階級採取了妥協的態度;二是因為革命者沒有注意宣傳、教育、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處在不覺悟的狀態,沒有起來支持和參加這場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依然如故,處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狀態中。
魯迅深切地感到,中國必須來一次徹底的變革,而變革要取得成功,則必須喚醒「昏睡」中的國民,改變他們的精神狀態。所以,魯迅一生以筆作刀,解剖中國社會,解剖國民的靈魂,對他們精神世界的落後面、消極面作徹底的暴露和無情的批判。對於被統治者,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寫作《阿Q正傳》就是要給被統治者以啟蒙,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問題,看清自己身上惡劣的品性,從而擺脫精神上的枷鎖,奮起抗爭,去「製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所以他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⑦ 求《阿Q正傳》的賞析
鑒賞《阿Q正傳》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內容摘要】《阿Q正傳》在「革命」和「不準革命」兩章中,對阿Q的心理描寫:既有直接描述的對話,也有人物自語自唱和獨白;既注重幻想、夢境的心理描繪,也注重運用聯想回憶。其描寫心理活動的手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的一個典型。阿Q這個封閉落後農村的流浪漢,有農民的憨厚、質朴的一面,但更明顯地具有偏狹、愚昧、盲目、無知、落後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截取文中七、八兩章「革命」和「不準革命」,來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心理描寫來刻劃阿Q這一性格特徵的。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鑒賞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動,從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藝術形象。
一、運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來刻劃性格
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讓讀者透視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例如,作者為了反映阿Q對革命的不理解的愚昧性,對革命黨的無知的盲從性,在「革命」一章中,對阿Q的心理描寫有這樣一段直接描述:
阿Q的耳朵里,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裡來的意見,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於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庄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這段心理描述,寫阿Q先認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惡」,後來革命使「舉人老爺」怕而「神往」,「鳥男女」慌張而「快意」。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後愚昧和對革命的不理解而盲從得意。
在「不準革命」一章中,阿Q在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而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的前後也各有一段直接心理描寫。在「投降」之前,阿Q心裡「不平」「感著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著」是「要和革命黨去結識」,「和假洋鬼子商量」。這不僅寫出了阿Q對革命的自發性和自覺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對革命的無知性和盲從性。在「不準革命」之後,阿Q的心裡就從「憂愁」「無聊」以至「漸漸的高興起來」。作者對阿Q的這一心理揭示的非常細致、深刻,不僅揭示了阿Q被拋棄、被打擊後的頹唐,也表現了阿Q缺乏對革命和革命黨最起碼的認識,反映了阿Q糊塗、落後和健忘的「精神勝利法」。
這些直接描述人物心理的語句,不僅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而且成功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
二、通過自語自唱和對話揭示人物心理活動達到刻劃人物性格
自語自唱,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獨自的說話和吟唱。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後,有一段自語自唱:
「好,……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
得得,鏘鏘 !
悔不改,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悔不改,呀呀呀……
得得,鏘鏘,得,鏘令鏘!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這段《龍虎鬥》中的戲文寫出了阿Q飄飄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語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反映了他對革命的不理解;而帶鼓點的《龍虎鬥》這段戲文吟唱,表現出了阿Q內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和盲目樂觀。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阿Q的無知、盲目的「精神勝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領域的主導,而且這一性格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他的軀體。
通過文中的對話,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阿Q和趙秀才父子的對話,反映了他對革命的認識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靜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對話,他語言的含胡、情態的詫異和錯愕,反映了他內心的糊塗和無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時的對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反映了他內心的自輕和懦弱;阿Q和小D的對話,雖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軟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對革命的糊塗思想。
對話,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刻劃人物性格,是小說中常用的手法。魯迅在這兩章中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心理活動而刻劃人物性格,簡練、深刻而又有側重,是我們閱讀時不可不注意的。
三、運用幻覺、夢境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達到刻劃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對革命的設想和願望,是一絕妙的幻覺描寫,也可以說是一段近似夢境的描寫。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物的幻覺、夢境,能夠比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標,能夠比較准確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絕妙的幻覺或夢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和內心思想的形象圖解。
阿Q的「革命暢想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他對革命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造反」認識上,形式也僅僅只是「結伙」打劫。他設想的革命黨的衣飾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識的落後、對革命理解的荒謬與無知。二、他認為革命就是報復欺負過他的人,他設想殺人也就不分青紅皂白,而把同樣受壓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說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確革命的對象。三、他把革命當作佔有金錢的手段,心目中只有「東西」——錢和物,搶財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動手」。四、他另一目的,就是對女人的態度——找女人。他在對女人的選擇上:有的嫌丑,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風不正,有的嫌眼上長疤,有的又可惜腳太大,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後的心理狀態,也充分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這些都是通過阿Q如夢般的幻覺描繪表達出來的。在這幻覺中,阿Q的得意之態,貪婪之心,敵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這使我們對阿Q的形象「精神勝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認識和了解。
四、描寫人物回憶、獨白揭示人物內心活動來刻劃性格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擊和趙家遭搶劫後,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對他有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
「他躺了好一會兒,這才定了神,而且發出關於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並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準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於沒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氣,終於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的點一點頭:『不準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這段話,前半部分描寫的是阿Q的回憶,即剛才趙家遭搶劫的情形,然後是對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後半部是阿Q的憤憤地自白,表達了他不滿、痛恨、詛咒的心情。在這回憶和獨白的表露中,說明阿Q行為和思想上雖遭到打擊而精神上卻又是勝利的。這段回憶和獨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劃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以上是對《阿Q正傳》阿Q心理活動展示的幾個方面的賞析。在這兩章中,作者通過回憶、幻想、獨白、對話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刻劃人物形象的目的。讀來可以使你全方位地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到人物的心理性格個性,也可以使你體察到文章刻劃人物多姿多彩。當你在閱讀時,作品中的人物卻不知不覺地活了起來,走了出來,並且向你暢開了心扉。
⑧ 求阿Q正傳的賞析
。「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盡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當自己扮演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當別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魯迅筆下的阿Q代表過去中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可說是中國近代史道地的血淚見證,但時過境遷,歲月流轉,阿Q精神依舊不死,此時此刻的中國,彼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⑨ 阿q正傳的語段賞析
語段: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牆根的日光下,看見王胡在那裡回赤著膊捉虱子,答他忽然覺得身上也癢起來了。這王胡,又癩又胡,別人都叫他王癩胡,阿q卻刪去了一個癩字,然而非常渺視他。阿q的意思,以為癩是不足為奇的,只有這一部絡腮鬍子,實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於是並排坐下去了。倘是別的閑人們,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這王胡旁邊,他有什麼呢?老實說:他肯坐下去,簡直還是抬舉他。
賞析:這段話表現了阿q自欺欺人的心理~
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更能變現阿q的心理特點!
⑩ 阿Q正傳的影評鑒賞,字數1000左右
【內容摘要】《阿Q正傳》在「革命」和「不準革命」兩章中,對阿Q的心理描寫:既有直接描述的對話,也有人物自語自唱和獨白;既注重幻想、夢境的心理描繪,也注重運用聯想回憶。其描寫心理活動的手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魯迅的名著《阿Q正傳》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的一個典型。阿Q這個封閉落後農村的流浪漢,有農民的憨厚、質朴的一面,但更明顯地具有偏狹、愚昧、盲目、無知、落後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截取文中七、八兩章「革命」和「不準革命」,來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心理描寫來刻劃阿Q這一性格特徵的。下面就從幾個方面來鑒賞作者是如何展示阿Q的心理活動,從而成功地塑造了阿Q這個藝術形象。
一、運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來刻劃性格
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動,就是作者出面直接描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剖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讓讀者透視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例如,作者為了反映阿Q對革命的不理解的愚昧性,對革命黨的無知的盲從性,在「革命」一章中,對阿Q的心理描寫有這樣一段直接描述:
阿Q的耳朵里,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裡來的意見,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於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庄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這段心理描述,寫阿Q先認為「革命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惡」,後來革命使「舉人老爺」怕而「神往」,「鳥男女」慌張而「快意」。這段直接描述心理的文字,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後愚昧和對革命的不理解而盲從得意。
在「不準革命」一章中,阿Q在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而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的前後也各有一段直接心理描寫。在「投降」之前,阿Q心裡「不平」「感著冷落」,分析原因「第一要著」是「要和革命黨去結識」,「和假洋鬼子商量」。這不僅寫出了阿Q對革命的自發性和自覺性,而且也反映了他對革命的無知性和盲從性。在「不準革命」之後,阿Q的心裡就從「憂愁」「無聊」以至「漸漸的高興起來」。作者對阿Q的這一心理揭示的非常細致、深刻,不僅揭示了阿Q被拋棄、被打擊後的頹唐,也表現了阿Q缺乏對革命和革命黨最起碼的認識,反映了阿Q糊塗、落後和健忘的「精神勝利法」。
這些直接描述人物心理的語句,不僅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而且成功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
二、通過自語自唱和對話揭示人物心理活動達到刻劃人物性格
自語自唱,就是作品中人物的獨自的說話和吟唱。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後,有一段自語自唱:
「好,……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
得得,鏘鏘 !
悔不改,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悔不改,呀呀呀……
得得,鏘鏘,得,鏘令鏘!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這段《龍虎鬥》中的戲文寫出了阿Q飄飄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語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反映了他對革命的不理解;而帶鼓點的《龍虎鬥》這段戲文吟唱,表現出了阿Q內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和盲目樂觀。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阿Q的無知、盲目的「精神勝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領域的主導,而且這一性格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他的軀體。
通過文中的對話,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阿Q和趙秀才父子的對話,反映了他對革命的認識的幼稚、盲目和自得心理;阿Q靜修庵革命和老尼姑的對話,他語言的含胡、情態的詫異和錯愕,反映了他內心的糊塗和無知;阿Q向假洋鬼子「投降」革命時的對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反映了他內心的自輕和懦弱;阿Q和小D的對話,雖然各一句,他的「不平」和心跳,反映了他的欺軟而又懦弱的心理以及對革命的糊塗思想。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23 回復此發言
--------------------------------------------------------------------------------
2 阿Q正傳 影評
對話,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刻劃人物性格,是小說中常用的手法。魯迅在這兩章中運用對話,揭示人物心理活動而刻劃人物性格,簡練、深刻而又有側重,是我們閱讀時不可不注意的。
三、運用幻覺、夢境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從而達到刻劃性格
在「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對革命的設想和願望,是一絕妙的幻覺描寫,也可以說是一段近似夢境的描寫。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物的幻覺、夢境,能夠比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標,能夠比較准確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絕妙的幻覺或夢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和內心思想的形象圖解。
阿Q的「革命暢想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他對革命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造反」認識上,形式也僅僅只是「結伙」打劫。他設想的革命黨的衣飾和兵器等也都反映了他思想意識的落後、對革命理解的荒謬與無知。二、他認為革命就是報復欺負過他的人,他設想殺人也就不分青紅皂白,而把同樣受壓迫的小D和王胡也包括在其中,說明他根本不知道革命的目的、不明確革命的對象。三、他把革命當作佔有金錢的手段,心目中只有「東西」——錢和物,搶財物是他的目的,而且是自己「不動手」。四、他另一目的,就是對女人的態度——找女人。他在對女人的選擇上:有的嫌丑,有的嫌小,有的嫌作風不正,有的嫌眼上長疤,有的又可惜腳太大,這充分反映了他在得意忘形之後的心理狀態,也充分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這些都是通過阿Q如夢般的幻覺描繪表達出來的。在這幻覺中,阿Q的得意之態,貪婪之心,敵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這使我們對阿Q的形象「精神勝利法」就有了更充分地認識和了解。
四、描寫人物回憶、獨白揭示人物內心活動來刻劃性格
在阿Q「投降」假洋鬼子遭打擊和趙家遭搶劫後,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對他有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
「他躺了好一會兒,這才定了神,而且發出關於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並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準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於沒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氣,終於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的點一點頭:『不準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這段話,前半部分描寫的是阿Q的回憶,即剛才趙家遭搶劫的情形,然後是對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後半部是阿Q的憤憤地自白,表達了他不滿、痛恨、詛咒的心情。在這回憶和獨白的表露中,說明阿Q行為和思想上雖遭到打擊而精神上卻又是勝利的。這段回憶和獨白,再一次突出地刻劃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以上是對《阿Q正傳》阿Q心理活動展示的幾個方面的賞析。在這兩章中,作者通過回憶、幻想、獨白、對話或者直接描述等手法,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刻劃人物形象的目的。讀來可以使你全方位地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到人物的心理性格個性,也可以使你體察到文章刻劃人物多姿多彩。當你在閱讀時,作品中的人物卻不知不覺地活了起來,走了出來,並且向你暢開了心扉。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23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阿Q正傳 影評
我認為《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中國人的民族性,結果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庄,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里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中國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復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庄,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中國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聲明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 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中國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31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阿Q正傳 影評
魯迅與<<阿Q正傳>>
語言:
魯迅在<<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詞彙使用上可謂是非常之細膩。通過恰到好處的用詞, 他近乎完美地刻畫了包括阿Q在內的一批人物。人物的刻畫主要在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如Section 3, line 4), 尤其是<<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所有心理活動都得到了魯迅細致的描述與剖析, 這為打動讀者與表達作者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阿Q正傳>>在語言上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對聲音的描述,如自言自語(section 2, page 2, line5),這讓人物更具生命力與真實性。對於小說主人公阿Q,魯迅並非僅停留在其內心活動的描寫上, 而是通過這些關於阿Q內心活動的細致描寫,讓讀者感受到其人呼之欲出,宛如真實的人。這些描寫的最大目的就是體現阿Q此人的真實性格,讓讀者雖未見其人,卻又能對之有一番較深的了解。這些寫作手法並非魯迅自創,而是主要來源於他對西方及日本文學作品的研究與翻譯。
由於這部作品寫於白話文推廣的早期,所以在寫作手法上顯現出了一定的不足與局限性;但同時,魯迅對日本及東歐文學的了解也使這篇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章回小說的影響,這點可以明顯地由每章的結尾而見,並沒有釣讀者胃口的痕跡。
形式:
<<阿Q正傳>>是一篇人物傳記體的作品。雖然全篇小說在語言上傾向創新,並主要使用西方的寫作手法,但由於魯迅受過典型的中式傳統教育,在小說形式上他還是受到了古典史傳模式和文言文的影響。較為明顯的是小說的開始部分, 對阿Q的姓名、籍貫、身世等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在時間的處理上魯迅選擇了較常見的 「直敘法」 ,而沒有選擇其他較復雜的敘述方式。,同時,作者採用了 「全知觀點」敘述法,一方面給讀者提供了較為客觀的視點,另一方面也讓作者更方便地發議論並加入自己的想法,文中不乏魯迅的己見。
結構:
這篇小說不僅僅局限於描述主人公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時段,而是幾乎對阿Q的一生進行了記錄。文章以阿Q為主線,並以生活在他身邊的其他人物來烘托出阿Q的各種性格及人格特質。通過對幾個重點事件與阿Q一般生活的描寫, 作者成功地讓各個人物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的想像中。
思想:
文章主人公阿Q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形態來看,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真實人物—中國人。文章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醉、自我滿足、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在為中國人指出這些缺點時,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讀者對中國人加以仔細的觀察,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Q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消失,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與人性的丑惡,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讀者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解他的想法。
讀後感:
的確,在閱讀魯迅這篇小說的時候,我本人也對之產生強烈的反感。我認為魯迅對當時社會的看法過於悲觀,尤其是他對革命的看法明顯帶有一種輕蔑,對社會變革並沒有信心,令我略感到失望。另者,魯迅在小說中並沒有表達出自己對任何補救措施的看法,從而使文章缺乏了一定的說服力。
我雖然能夠同意魯迅對社會上不良現象的指摘,但作為一名讀者,我卻未能從文中找出他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而只能猜測。譬如他認為中國人有某某缺點,但當提到革命時,他卻也表達了不滿,如認為革命只是一場風波,造成更多的麻煩。這讓我感到魯迅不過是一位愛發牢騷的文人而已,等真正談到較為具體的事時,又改變了觀點,讓人捉摸不定。
從這篇小說可見魯迅是愛國的,但同時也是冷酷的。他與中國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而並不是完完全全地從一名中國人的角度出發來寫這部小說的。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45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阿Q正傳 影評
<阿Q正傳>觀後感
阿Q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大時代下的傳奇人物。
一個名字、身家不詳,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阿Q生活在清末民初,那個世局紛亂、人心不穩的大中國時代下,他屬於貧賤卑微的階級,長期處於地主壓榨,被人輕視污衊的環境中,他居無定所,飄零無依,雖然外在飢寒交迫、捉襟困窘,但卻擁有比一般人更堅毅、更剛強的心性,說是「堅毅」、「剛強」,但卻也是通篇小說里最吊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吧?
他那顆固執的心,擁有世間里最堅定不移的信念,他堅持著他獨到的生活見解,慷慨坦然的生活著,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懼,外在世俗的唾棄、貶抑,亦不使他有絲毫的退卻及羞愧,他昂然挺立的生活著,他經營著他獨樹一格的處世典範。盡管這一切在別人眼中,他無疑是藉由誇大自己在麻痹自己、自暴自棄、自輕自賤,他,阿Q依舊活得坦坦盪盪、無入而不自得。
阿Q最偉大的發明,莫過於他的」精神勝利法」,這恐怕是近年中國思想史上,獨擅勝場、所向披靡的偉大創舉。阿Q和人打架,打敗了以後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這形成了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後來每每說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後每逢揪住阿Q辮子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說:人打畜牲!」阿Q回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得勝的走了,因為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好一個「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這可不是一個世間少聞的豁達大量,寬大為懷的人生器度?人生在世能得到幾回「第一個」頭銜?「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的的確確是足以讓阿Q喜不自勝好上一陣子了!
再者「自負」心態,亦是阿Q另外一項傲人的心性。阿Q既然少有當上「第一個」頭銜的機會,自然就無心勉強追求,但另外一方面,卻仍無法忍受自己成為自己眼中「看不上眼」的小人物中的手中敗將,因此他生平的兩件屈辱因此而生。越是瞧不起,阿Q硬是想證明自己的優越,面對王胡、假洋鬼子,阿Q很盡職的表現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佔點上風,努力的要將對方身上「深惡而痛絕之」的部分消滅,但終究他過份高估了自己的能耐,兩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臨,不過,阿Q也不是省油的燈,這小小挫折豈就能將他打倒擊垮?很快的,阿Q找到了讓自己重振雄風的對象,他找上了那個平時他一見到一定要「唾罵」,產生「敵愾」的靜修庵尼姑。重整旗鼓,再度做好心裡建設的阿Q,也果真洗雪前恥,好好的戲弄了尼姑一番,對「晦氣都報了讎,而且奇怪,又彷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後更輕松,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自負的阿Q,滿心歡喜的離開,「哈哈哈!」的笑聲,里頭夾雜的滿是阿Q掩不住的得意快活。
阿Q的一生,窮途潦倒時,曾經被棄之如敝屣、視之如糞土;意氣風發時,也曾經備受禮遇、尊榮,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一如他的個性一般:膽大妄為而卑怯懦弱,投機取巧又痴呆胡塗,阿Q果果真真是個「人物」,是個「典型在夙昔」的人物!
無奈這個典型,令人不勝欷噓!
盡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當自己扮演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當別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魯迅筆下的阿Q代表過去中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可說是中國近代史道地的血淚見證,但時過境遷,歲月流轉,阿Q精神依舊不死,此時此刻的中國,彼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47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 1:阿Q正傳 影評
表達了辛亥革命的不側底性。
為什麼在全世界廣泛擁有讀者呢?
中美洲瓜地馬拉的一位作家這樣說∶「阿Q主義,或者精神勝利法,在展開對抗壓迫的斗爭時,只會妨礙我們看清自己所處的狀況。因此,現在就必須拋棄它。」
多數人得過且過,不面對現實,那就到什麼時候也不能改變現實。
魯迅先生用阿Q這一形象表達的思想超越國境,啟示全世界民眾。
「要改變社會,首先改變自己!自己堅強起來!聰明起來!」這不就是從《阿Q正傳》中讀取的普遍性、世界性嗎?
作者: 砂噬修羅 2006-5-5 19:48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 1:阿Q正傳 影評
<<阿Q正傳>>中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面對這種處境,怎麼辦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當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種。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精神勝利法與正常的心理安慰的主要區別在於所面對的生活內容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能苟且,不能容忍,應該作出抗爭,以求得實際的勝利。例如阿Q在被打時,本應該反抗,而不說一句「兒子打老子」便完事。在對待這類事時,如果無原則的退讓,無原則的自寬自解,那便是真正的精神勝利法。生活中還有些事情本不需要過多的計較,如果我們也去計較,並以不如別人為恥,同時用某種方式來自譬自解,以求得精神上的愉悅,則也可稱為精神勝利法。比如我們天生醜陋,我們只能承認,不必以為羞恥,更不必用「兒子才會長得漂亮」來安慰自己。不是任何事我們都要比別人強,有些事不如他人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來對待生活,則我們就會遠離某些阿Q氣。
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從失落中走出來,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使它獲得某種平衡。否則,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阿Q的錯在於他沒有任何的原則,凡事都計較,凡失敗都要求得某種程度的超越。而他又不是通過現實的奮斗來實現,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虛妄的勝利。這種精神勝利法,只會麻痹人的鬥志,為我們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於現實的改造,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揚棄的。
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我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但是,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那就不免帶有幾分阿Q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