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經典賞析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瑞那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瑞那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瑞那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馬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馬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馬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
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
於連得知德·瑞那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馬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
德·瑞那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② 急求一篇紅與黑的作品賞析
參考一下..........
疑慮和矛盾中的於連
無疑,《紅與黑》是一部充滿著魅力的作品。西方關於研究司湯達的作品數量足以與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的確,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中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涌的各方斗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而在我看來,《紅與黑》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都絕不僅僅在於該作品所體現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記得藍棣之老師曾經說過,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大大不同於記錄社會的高級文件,文學的意義也絕不僅在於記錄,我想,是《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充滿著無限矛盾與反差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更足以讓每位讀者看得目瞪口呆卻又如痴如醉,足以讓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萬次。
我們隨便從中挑一段來讀,便很容易看出於連的極端細膩和敏感。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於連已經通過出色地背誦拉丁文《聖約》贏得了德·瑞納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憑著他清秀的長相、少年的自尊打動了德·瑞納夫人的芳心。而於連卻出於一種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證明點什麼的心理,望著她,彷彿她是個仇敵,他正要上前和她決斗交鋒……
就是這樣,這個怪異的於連牢牢抓住了讀者們的心。於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權勢則是後天環境的賦予。於連確實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嚴被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因為他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但他對於"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終把他引向了歧途。
於連雖然有著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義的熱情,但當他得到了拉莫爾公爵的賞識時,他卻逐步地向貴族勢力妥協了,這時的於連彷彿只知道為拉莫爾公爵的一場政治陰謀走足報信。在他的個人奮斗歷程中,他經歷著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協。他是機智聰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們只能說他是天真而無知的,比起整個社會中精心鑽營的人們來,他是無力的,也是無助的。
左拉在《論司湯達》中是這樣寫的:"他(司湯達)停留在一種抽象的意願里,他要人這種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邊站著,然後宣告只有心靈是高貴的"。左拉覺得於連是"完全裝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機器","純粹在思辯中產生的創造物",他"專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張自然主義的左拉認為司湯達在創作中帶有觀念學者和邏輯學者的身份,於連似乎只是永遠在心理活動,外界的事務,哪管它春夏與秋冬,能對於連產生震動的永遠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別人對他的輕蔑與尊重。這不也正說明了作者對於連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畫嗎?
《紅與黑》中於連的心理在疑慮和矛盾中掙扎,對於人物的思索是一個極大的寶庫,采之不竭,魅力無窮!
③ 紅與黑的摘抄與賞析
司湯達《紅與黑》中的好句:
1.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墳墓,是用來埋葬所愛的人的。
2.他心中盛滿的寶藏膨脹得要爆發出來,因為他的思想已積累了許多沒有開啟的念頭。
3.但是他年輕的血沸騰著不允許他在這種煙霧似的夢幻中浪費太多時光。他已經厭倦了這虛無縹緲的佔有,他渴望抓住夢境。
4.等待的過程會有一種悲愴痛快的感覺在身上蔓延,雖然你受著壓迫,渾身難受,可是你感到整個宇宙的烈火都在你的血管里燃燒。靈魂如同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在鍋爐里陶醉地沸騰。
5.新事物的香味太過濃郁,他們虛脫的頭腦受不了,必須靠時光沖淡這一味道。藝術品一定要積滿成年灰塵後才會有人領悟。
6.如果他想到不應該做某件事,那件事就像偏執狂一樣倔強地把他死死抓住。
8.然而理智已經不再對他的行動有任何威力了。一種盲目的本能驅使他延緩對生命作出決定。
9.那些殘酷的話,她也是第一次不需要冥思苦想就如此得意地脫口而出。
10.瑪渧蒂德望著他,他經受住了她的目光,至少他希望他的面孔沒有出賣他。他感到愛情已經滲透到他的心最隱秘的皺劈中去了。
11.他用絕非臆造的色彩向她描繪他當時的極度絕望。
12.在有法律之前,只有獅子的力氣,飢餓寒冷的生物需要的需要才是自然的,一句話,需要……不,受他人敬重的那些人,不過是那些犯罪時僥幸未被當場捉住的壞蛋罷了。
13.如果我必須跟她鬧翻,那麼我先來維護我的驕傲所擁有的正當權利,比起我對個人尊嚴應盡的職責稍有疏忽而立刻招來輕蔑的表示之後再加以抵制,不是要好些嗎?
14.她的玩笑哪么有分寸,選的那麼好,表面上那麼得體,來的那麼適時,讓人越想越覺得傷口每時每刻都在擴大。
15.他需要做點體力上的事,好從那塊要是他發狂的喜悅中解脫出來。
16.明天我比吃飯可,這絲毫也不妨礙我像今天一樣健壯敏捷。
17.他們嫉妒我哪點可憐的口才。
18.人們做著最殘忍的事,卻沒有殘忍的精神。
19.反正我覺得您目光的大膽不太禮貌。
20.他對輕松的嘲笑所具有的那種送熱的微妙還不大敏感。
21.於連懷著痛苦的野心激發出的全部熱情抓緊各樣各樣的工作。
22.敢講極猥褻的趣聞,而且是纖毫畢露,繪聲繪色,機制和才華都要貶值百分之二十。
23.我敢打賭,思想深刻的先生,您都沒有猜到您為什麼去英國。
24.很好,這就是誘惑的藝術。
25.十九世紀不大有真正的激情了,因此人們在法國才這么厭倦。
26.難道您竟自負到自認為比他還有才幹嗎?
27.這個版本經過修改,還能用一個或兩個世紀。
28.我可以蔑視世界上任何危險,眉頭都不皺一皺。
29.黎明已經開始清晰地畫出維里埃東部山上縱樹林的輪廓。
30.雖然我的心在顫抖,我決心……
31.去巴黎的辛福驅散了一切。
32.我的孩子(指於連),我對你很有感情,上天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嫉妒和誹謗將對你窮追不舍。
33.如果他得了第一名,那是出於疏忽。
34.那些讓人站著都能睡著的蠢話。
35.使出兩肺全部的力量,大叫才能感到那種吵吵鬧鬧的快樂,才感到表達的完全。
35.足以使脆弱的人神經錯亂。
36.要不是我怕毀了我見過的最美的男低音,我早就……
37.在這一條上我是不開玩笑的。
38.不要玩弄我的單純。
39.生命是充滿缺陷的,消除所有的缺陷就等於奪取了故事的生命,一個有瑕疵但活生生的故事遠比一個「完美」的故事更加有力量。
40.在錯誤面前,個性是那麼渺小和無力。
41.「可我呢,後娘般的蒼天把我拋到社會的最底層,給了我一顆高貴的心,卻沒有給我一千法郎的年金,也就是說沒給我麵包,不折不扣地沒給我麵包;而我且拒絕送上門來的快樂!我如此艱難地穿越這片充斥著平庸的灼熱沙漠,卻要拒絕能夠給解決我的乾涸的一泓清泉!真的,別這么傻了;在人們稱為生活的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認為自幾。」
42.這可高傲而冷酷的心靈第一次受到熱烈的感情的裹挾。但是,這預熱烈的感情雖然制服了驕傲,卻仍舊終於驕傲的種種畏懼。
43.幸福不時地佔據他的心,就像一個年輕少尉有了什麼驚人之舉,一下被司令官提升為上校了。
44.他的記憶是殘酷的,開始纖毫畢露地為他重現那天夜裡的情景。
45.想隨便什麼人討主意,傾訴痛苦,這可能是一種幸福,可以比作一個穿越炎熱沙漠的不幸的人,突然從天上接到一滴冰水。
紅與黑讀後感
摘要:該書主要是描寫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於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悲劇。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代錶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在我看來紅是於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
關鍵詞:紅與黑 平民 於連 讀後感 野心
如果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恰好是一個男人的話,那就應該為他的野心而奮斗,哪怕這種奮斗要以生命為代價。於連——文學名著《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反抗者之一,以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為我們擁有「英雄主義夢想」的覺醒青年們深刻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只要去自覺實現自己的野心那麼一切就都會來。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傷戀人,被處死刑。這是我們的先行者一生的骨架。在那個英雄呼之欲出卻又被保守戕害的年代,於連直面現實渴望著「拿破崙的重生」,決心實現青年時代的所有英雄夢想,並勇於和阻礙他達到目的的社會展開斗爭。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但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敢於和整個社會作戰。
於連有著極其敏銳的平民階級意識,他清楚的看到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地位不同、階級不同的觀念時時刺激著他,他唯恐自己因平民出身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賤,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貧困跟他們的財富打交道。他對平民階級的活力充滿信心,他以一人之力代表自己的階層向現實抗爭。但是同時他向自己的命運發怒,身為平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與他希冀飛黃騰達的個人野心緊密聯系著。他在瓦爾諾家裡參加晚宴請後一方面痛罵這可鄙的財富和建築在其上的享樂生活,一方面決不放棄獲得這種財富和享樂的決心。
他有著極其復雜的思想和性格,因為他英雄主義的動因是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進取野心的結合。他聲稱「不能墮落到跟僕人們在一起吃飯。我的父親逼迫我;寧可死。」但是「為了能夠飛黃騰達,比這再困難得多的事他都能去做」。不過在鼓舞著他的英雄主義的平民反抗意識和個人野心這兩種「熱情」中,前者畢竟是第一位的。正因為如此,他義無反顧地拒絕向資產階級貴族控制的法庭求饒。
他是這樣一個群體的代表:他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卻沒有出色的背景,擁有崇高的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取笑,他們的意氣風發卻為自己招來無盡的災難。他們的控訴是一個病態社會開始治癒的希望。可是在這樣一個英雄缺乏的年代,這樣的控訴不如讓我們化為自己的英雄氣概去實現吧。
於連的兩次愛情也具有深刻的社會含義,它是對門第的強烈沖擊,他與雷納爾夫人、與拉莫爾小姐。兩個貴族女性雖然她們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但她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門第的反叛。她們對於連的愛都有一種壯烈的意味,含有一種英雄氣息。至於於連他的愛情道路則是他小資產階級個人的反抗的道路,他的「公民的熱情」,即他作為一個平民青年要求戀愛婚姻平等的熱情都遠遠超過戀人的柔情。他的愛情是他的責任。他一次次追求雷納爾夫人或出於他的責任,或為了嘲諷雷納爾市長,或為了減輕她對他木匠兒子的輕蔑,或為了將來為從事家庭教師這卑賤的職業找一個「愛情」的高尚借口。他要博取拉莫爾小姐的愛,只是想證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貴族的公子哥們兒更有被愛的價值。他的愛情深深烙有他的反抗意識,具有他小資產階級爭取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意義。
《紅與黑》的愛情與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可是在我們一去不復回的人生中愛情路邊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默默注視著我們,細細品味我們,選擇它的歸宿嗎?於連豐富的學識和崇高的個人理想,以及為了理想的不懈努力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讓愛情垂青於他。自古英雄美女才是愛情的最佳歸宿,我們不能成為英雄的話至少應該讓自己擁有英雄氣概。我們追求幸福,然而當我們撿到它遺留的金鬃毛時才幡然悔悟它就在我們身邊。愛情也是如此,它就在我們身邊,但是開掘他,先讓自己有英雄氣概。
所以當於連實現他自己野心的時候,一切附加值就都來了,包括愛情
④ 紅與黑 精彩片段賞析
沒讀過,這是在豆瓣上找的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說的名字。自小說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著讀者反復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說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復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義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說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說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借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里教堂的鍾聲在遠處回盪。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說:『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大計劃。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嚮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著拿破崙的頭像。他不僅懷著在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嚮往和異端的價值標准,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里,一直神經緊綳,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准備進行戰斗。而在這種戰斗的心理准備中,他總是把拿破崙作為激勵鬥志的榜樣,以拿破崙的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麼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麼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里孤軍奮戰,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眼中仍是個「對於頭腦發達到足以領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斗的偉大事業,庸碌地活著實與死亡無異。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脫司法的懲處而苟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後在法庭上的那段發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沖突。於連屬於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熏陶,拿破崙豐功偉績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場。「由於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准備全力以赴投入戰斗,擊退那些有權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里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像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著資產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後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於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也註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置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後在法庭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
於連的不幸在於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崙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嚮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松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盡。然而他畢竟不屬於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坐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於不再延續。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於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宏觀世界,反映業已存在的現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於連的心靈折射紛紜繁復的現實關系,通過個體人物展現時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反過來,也不難發現,存在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沖突與斗爭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於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歷史的劇烈顛簸給這一代人帶來的陣痛和眩暈,是「世紀病」的精神病根。對歷史反復的失望、反感、怨恨,對拿破崙帝國的嚮往、緬懷和理想化情感,是「世紀兒」們基本的精神狀態。於連身處這個時代,有這兩方面情感的明顯印記,但他不同於那些沉溺於個人情感的泥潭、在生活中找不到依傍、個性單一扁平的「世紀病」患者:他不像塞南古的奧倍曼和夏多布里昂的勒內那樣因不滿現狀而逃避現實,不像貢斯當的阿道爾夫和繆塞的沃達夫那樣因百無聊賴而在愛情中尋求排遣,也不像巴爾扎克的拉斯蒂涅和呂西安,除了名利之外沒有其它信仰……於連的性格要復雜、微妙得多。他是啟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賓派,拿破崙的崇拜者,他為尋求個人幸福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投身人生的戰場。為了成功,他使自己的行為與真實思想分離: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把整部《聖經》看作謊言,卻需要裝出一副熱烈的、虔誠的面孔,將《聖經》和《教皇論》讀到倒背如流;明明憎恨貴族特權,卻不得不用包藏著「痛苦的野心」的熱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反動貴族的秘密會議送情報……在那個腐朽的「上流社會」里,他是唯一能以冷靜、批判的眼光觀察一切的人,他洞悉貴族階級的僵化保守、平庸無能,耶穌會教士的偽善、貪婪,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寡廉鮮恥,並在心裡痛斥、咒罵這一切。然而,他的人生目標驅使他進入「陰謀和偽善的中心」,與那些「社會蠹賊」周旋,最終達到分享他們的利益與特權的目的。
於連全部的武器只是:野心與虛偽。但這兩件武器並不鋒利,在變幻的現實中它們每每或磨鈍了利刃,或消隱了寒光。野心是於連行為的原動力,是獲得他的理想生活的重要手段,然而野心在他身上卻表現出雙重性。「它(指於連的野心)有時表現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有時卻是一種朦朧的願望,變化的形勢隨時可以使之沉睡獲將之喚醒。事實上,它是和對立的願望,或者復仇的願望相聯系的,並隨著這種願望的強烈程度變化而波動不定。」甚至可以說,野心並不是於連固有的特質,它只是在特殊的原因下才冒出來。於連「野心勃勃,因為憑著細密的心思,他感到有去獲取金錢帶來的幾多歡樂的需要」。抑或,「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於連就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他的野心勃勃的計劃里」。而當他處在幸福的當頭,相反,「於連不再去思考他的野心,以及他那些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的計劃了」。當他獲得十字勛章時,他想到的是「我當遵照給我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動」;當他征服了侯爵小姐,接受了侯爵贈與的領地、封號和騎士頭銜,以為即將實現自己的一切願望時,他大喜過望,原先的野心頃刻消散殆盡。於連的野心並非源於根深蒂固的征服這個社會的斗爭策略,社會的接受和承認是他的野心的絕好的消除劑。再看虛偽。於連深知在這個充斥著謊言與假象的世界中,一套必要的策略是生存所不可缺少的,虛偽是掩蓋內心、求得發展的最好的工具。他也自知並暗自宣稱自己是虛偽的,同時處處實踐著他的虛偽。然而,事實是他有太多與包圍他的社會格格不入的特質,阻礙著他將受公共輿論贊許的那些個角色演得爐火純青。在偽裝的實踐中他少有成功,往往在激起他極端厭惡和沮喪的時刻敗下陣來。瓦勒諾家的晚宴上,當人們禁止隔壁貧濟院的窮人唱歌後,「盡管於連有過多次運用虛偽的經歷,但此時他感覺到一顆大大的淚珠順著他的臉頰滑落」。 內心的真實情感一不小心沖破虛偽的面具而赫然顯露出來。在扣問自己的靈魂時,於連終於不堪虛偽的重負,重新直面心靈的本真。由此觀之,於連只是一個蹩腳的野心家和虛偽者。
若熾熱的勃勃雄心是「紅」,陰郁的虛假和偽善是「黑」,「紅」即不時為「黑」所玷染,「黑」又常常淡化、褪去本色,隱約透出「紅」的影子。紅與黑的主題在於連的身上既對立,又融合,在不斷地交戰、妥協與滲透中將人物的命運層層鋪開,將作品的主旨推向頂點。
紅,與,黑,從這兩種色彩中可解讀出無限豐富的內涵。矛盾,是所有解釋的共同本質。一位現代詩人有兩句詩:這個世界充斥了色彩/ 色彩中存在著矛盾/ 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了矛盾。這幾句詩作為論斷來講在邏輯上很難說是經得起推理的,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世界組成和運行的哲學的角度,頗有些味道。對於紅與黑,各人有不同的解讀,能從玩味和體驗中獲得些許審美樂趣,也就足夠了。
⑤ 《紅與黑》中值得摘抄的好句子
1.生命是充滿缺陷的,消除所有的缺陷就等於奪取了故事的生命,一個有瑕疵但活生生的故事遠比一個「完美」的故事更加有力量。
2.在錯誤面前,個性是那麼渺小和無力。
3.「可我呢,後娘般的蒼天把我拋到社會的最底層,給了我一顆高貴的心,卻沒有給我一千法郎的年金,也就是說沒給我麵包,不折不扣地沒給我麵包;而我且拒絕送上門來的快樂!我如此艱難地穿越這片充斥著平庸的灼熱沙漠,卻要拒絕能夠給解決我的乾涸的一泓清泉!真的,別這么傻了;在人們稱為生活的這片自私自利的沙漠里,人認為自幾。」
下篇 十三章 《陰謀》
4.這可高傲而冷酷的心靈第一次受到熱烈的感情的裹挾。但是,這預熱烈的感情雖然制服了驕傲,卻仍舊終於驕傲的種種畏懼。
5.幸福不時地佔據他的心,就像一個年輕少尉有了什麼驚人之舉,一下被司令官提升為上校了。
6.他的記憶是殘酷的,開始纖毫畢露地為他重現那天夜裡的情景。
7.想隨便什麼人討主意,傾訴痛苦,這可能是一種幸福,可以比作一個穿越炎熱沙漠的不幸的人,突然從天上接到一滴冰水。
8.然而理智已經不再對他的行動有任何威力了。一種盲目的本能驅使他延緩對生命作出決定。
9.那些殘酷的話,她也是第一次不需要冥思苦想就如此得意地脫口而出。
10.瑪渧蒂德望著他,他經受住了她的目光,至少他希望他的面孔沒有出賣他。他感到愛情已經滲透到他的心最隱秘的皺劈中去了。
11.他用絕非臆造的色彩向她描繪他當時的極度絕望。
12.在有法律之前,只有獅子的力氣,飢餓寒冷的生物需要的需要才是自然的,一句話,需要……不,受他人敬重的那些人,不過是那些犯罪時僥幸未被當場捉住的壞蛋罷了。
13.如果我必須跟她鬧翻,那麼我先來維護我的驕傲所擁有的正當權利,比起我對個人尊嚴應盡的職責稍有疏忽而立刻招來輕蔑的表示之後再加以抵制,不是要好些嗎?
14.她的玩笑哪么有分寸,選的那麼好,表面上那麼得體,來的那麼適時,讓人越想越覺得傷口每時每刻都在擴大。
15.他需要做點體力上的事,好從那塊要是他發狂的喜悅中解脫出來。
16.明天我比吃飯可,這絲毫也不妨礙我像今天一樣健壯敏捷。
17.他們嫉妒我哪點可憐的口才。
18.人們做著最殘忍的事,卻沒有殘忍的精神。
19.反正我覺得您目光的大膽不太禮貌。
20.他對輕松的嘲笑所具有的那種送熱的微妙還不大敏感。
21.於連懷著痛苦的野心激發出的全部熱情抓緊各樣各樣的工作。
22.敢講極猥褻的趣聞,而且是纖毫畢露,繪聲繪色,機制和才華都要貶值百分之二十。
23.我敢打賭,思想深刻的先生,您都沒有猜到您為什麼去英國。
24.很好,這就是誘惑的藝術。
25.十九世紀不大有真正的激情了,因此人們在法國才這么厭倦。
26.難道您竟自負到自認為比他還有才幹嗎?
27.這個版本經過修改,還能用一個或兩個世紀。
28.我可以蔑視世界上任何危險,眉頭都不皺一皺。
29.黎明已經開始清晰地畫出維里埃東部山上縱樹林的輪廓。
30.雖然我的心在顫抖,我決心……
31.去巴黎的辛福驅散了一切。
32.我的孩子(指於連),我對你很有感情,上天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嫉妒和誹謗將對你窮追不舍。
33.如果他得了第一名,那是出於疏忽。
34.那些讓人站著都能睡著的蠢話。
35.使出兩肺全部的力量,大叫才能感到那種吵吵鬧鬧的快樂,才感到表達的完全。
35.足以使脆弱的人神經錯亂。
36.要不是我怕毀了我見過的最美的男低音,我早就……
37.在這一條上我是不開玩笑的。
38.不要玩弄我的單純。
39.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墳墓,是用來埋葬所愛的人的。
40.他心中盛滿的寶藏膨脹得要爆發出來,因為他的思想已積累了許多沒有開啟的念頭。
41.但是他年輕的血沸騰著不允許他在這種煙霧似的夢幻中浪費太多時光。他已經厭倦了這虛無縹緲的佔有,他渴望抓住夢境。
42.等待的過程會有一種悲愴痛快的感覺在身上蔓延,雖然你受著壓迫,渾身難受,可是你感到整個宇宙的烈火都在你的血管里燃燒。靈魂如同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在鍋爐里陶醉地沸騰。
43.新事物的香味太過濃郁,他們虛脫的頭腦受不了,必須靠時光沖淡這一味道。藝術品一定要積滿成年灰塵後才會有人領悟。
44.如果他想到不應該做某件事,那件事就像偏執狂一樣倔強地把他死死抓住。
⑥ 《紅與黑》精彩片段賞析
說《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系,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熏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丑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嚮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⑦ 關於紅與黑的段落賞析問題
紅與黑 賞析2008-10-25 11:53 《紅與黑》有一個副標題「一八三零年年代記」,是一部描寫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統治者劇烈交替的變動時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的書。作家曾對此做過解釋,說是要描寫王朝復辟時期的「社會風氣」。這表明他的意圖是反映社會現實,小說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因此,小說發表的時候曾被指責為「政治書籍」。它也是一部將貴族、僧侶、大資產階級三者激烈競爭的社會反動性,作一徹底批判的巨著。在主角於連的野心受挫,於獄中所完成之內心救贖中,皆明顯地表示出作者透視歷史的現實主義,以及他超越歷史的浪漫主義。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這本書,我想從一下幾個方面談談《紅與黑》:
一、對歷史與人性的尖銳觀察和迷惑不解。
法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者司湯達的《紅與黑》深藏著象徵性的藝術生命力。《紅與黑》自一八三〇年誕生於驚心動魄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已經具有了紀念碑式的歷史性意義。通常,人們都以為書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軍人(軍服)的榮耀,或是共和主義的熱情;而「黑」則是表示王政復辟時代,擁有勢力之僧侶階級的黑衣。然而,也有人說紅與黑是決定命運的輪盤,而這輪盤正象徵著人生的游戲。「紅與黑」將生命與死亡、自己與他人、理性與感性、理想與現實、愛情與陰謀都結合成一體,在這種狀態中,討論真理、愛情、死亡、美,看到慾望與人性的沖突、個人的迷惑與歷史的奇異,發現歷史的精神進程。當「紅與黑」的象徵意義漫溢出堤壩、流向朦朧誘人的藝術曠野時,在其流過的痕跡上,可以採摘到繽紛的藝術果實,一個生動、豐富、深藏、含蓄、流盪著想像性和感染力的《紅與黑》藝術空間在霧色中展現出來。
司湯達曾說:我一定要為二十世紀寫作。《紅與黑》已超越了「一八三〇年紀事」,司湯達寫下副標題「一八三〇年紀事」時,也許不僅是提醒人們這是真實的歷史敘述,更含有深意的是:暗示人們其中隱藏的歷史與生命的超越性。同時又顯示了司湯達堅定不移的理想主義信仰:「紅與黑」代表了人類精神生存的艱辛和矛盾性。
二、《紅與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
於連是《紅與黑》的主人公,是一個出身卑微的木匠的兒子,他曾榪竦某綈菽悶坡兀 韌 刖 紜:罄吹?/SPAN>維里埃城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又做巴黎侯爵的秘書,由於他的神學造詣與謹言慎行,漸漸得到別人的重視;甚至獲得市長夫人與侯爵千金的愛情……然而在拘謹的表象下,年輕人的心卻充滿對英雄的崇拜,對貴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頭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時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交戰……
作者並且通過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們展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們還是以於連為代表來分析一下:「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其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三、獨具匠心的心理描寫。
《紅與黑》表現了司湯達高度的心理分析的技巧,尤其是在中心任務於連形象的塑造中,細致的心理描寫對於刻畫這一人物的復雜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寫於連同拉莫爾小姐的戀愛過程中的矛盾和寫他被捕後在獄中對生活的回顧和沉思的那些部分。作家細致的寫出了於連對拉莫爾小姐的最初的愛情心理的復雜性,這里既有平民自尊心和個人虛榮心的滿足,也有對貴族的警惕;既有愛情成功的歡樂,也有受冷遇時的痛苦。作家的這種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使他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畫的豐滿、鮮明、完整,大大地提高了人物的真實性。司湯達細膩地描寫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分析他們感情與慾望的細微變化,使讀者得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你將不僅僅知道故事表層的結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結果背後的原因,因而獲得更深的沖擊與感動。作者正是用了這種手法讓我們感覺到人物就在我們的身邊。其實作者在無意之中也開啟了現在的一種文學的題材即現在所說的意識流文體。
四、「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差別。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著強烈的興趣。因為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系著的。他的兩個戀人——德•瑞納夫人和拉莫爾小姐伴著短暫而奮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瑞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他趁德•瑞納市長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他對德•瑞納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瑞納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德•瑞納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但是德•瑞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而於連和拉莫爾小姐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系,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瑞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拉莫爾小姐。這多少讓人要為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瑞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五、變態社會中的個人「奮斗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瑞納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瑞納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拉莫爾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復,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拉莫爾小姐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瑞納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的活動著。
掩卷沉思,我覺得司湯達通過《紅與黑》這本書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年輕有為的青年於連表面上看是被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是被毀於當時病態的法國社會。
司湯達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決於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獄之前的於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歲當上司令官」,或者當上年薪十萬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婦人的青睞,以誘惑和征服貴族女人為「責任」;他要擠進上流社會,要按照給他十字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並且准備干出滿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為自己本是個大貴人的私生子;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也即所謂「抱負」和「野心」之類。於連並非不能成功,他其實已經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獄之後,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訴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拋棄尊嚴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這就是說,福利萊神甫言之有理,於連在法庭上辯護的確是一種「自殺」的行為。然而,看看於連在獄中的表現,讀者不能不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游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拚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這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並沒有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