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華夷之辨名言

華夷之辨名言

發布時間: 2021-03-07 23:53:43

① 華夷之辨,到底是血統之辯,還是文化之辯

當然是文化高於血統了。
歷朝歷代,無一例外,都是包含了大量不同血統的民族成分,一些統治者自己都還是混血。
只有文化始終是一脈相承。

② 孔子的名言「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來不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干自涉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的事務。

「夷夏」最早出自《左傳·定公十年》:「孔子曰,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譯文:華夏以外的人不得圖謀中原, 夷人不得觸犯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

他的深意是孔子希望天下呈現大一統的局勢,通過思想的統一,以達到政治的統一;通過軍事的統一,以達到版圖的統一;通過文化的統一,以達到天下的統一。

(2)華夷之辨名言擴展閱讀:

孔子的其他名言: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③ 古代名醫名言名句大全

二、養生保健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3.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4.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5.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6.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漢·張機《金匱要略》)
3.上工治未病。(《難經·七十七難》)
4.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5.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6.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

四、醫德醫風
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3.大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4.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5.未醫彼病,先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6.古人醫在心,心正葯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7.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清·喻昌《醫門法律·問病論》)

五、醫術學習
1.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漢·張機《傷寒雜病論序》)
2.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漢·張機《金匱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後工乃精,醫者舍方書何以為療病之本。(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明·陳實功《外科正宗·癰疽治法論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明·龔信《古今醫鑒·謦醫箴》)
6. 看方猶看律,用葯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清·劉一仁《醫學傳心錄·病因賦》)
7.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吳塘《溫病條辨·自序》)
8.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清·趙濂《醫門補要·自序》)
9. 醫之良,在工巧神聖;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葯方症。(清·陳清淳《蜀中醫纂·習醫規格》)
10.《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11. 不通仲景之書,不足以言醫。(舒詔《傷寒集注》自序)
12. 醫不三世,不服其葯。(《禮記》)
13. 脾胃為病,最詳東垣(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14. 不為良相,必為良醫。(邵登瀛《四時病機》紹諴序)
15. 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論》自序)

④ 中國古代歷史上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被君王舉拔出來的簡單介紹。急。。。

1、舜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

2、傅說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親小乙的時候,殷商已經很衰敗了,武丁即位後,想重振殷商,但是沒有賢臣輔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說話,國事都交給冢宰來管理,自己則觀察國風。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賢人,說:「我是一個囚徒,姓傅,名說。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會知道我不僅僅是個囚徒了。」

武丁醒來後分析:「傅」是輔佐的意思,「說」是歡悅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個人,既能輔佐我又能讓百姓歡悅呢?於是就讓畫工根據夢中的印象畫了圖形,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間的傅岩找到了一個叫說的囚徒,和圖畫很像。

3、膠鬲

歷史上膠鬲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商,販賣魚鹽。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十分辛勞,最後被周文王發現,擬舉為重臣。但膠鬲當時並沒隨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囑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內應。

不久,武王伐紂膠鬲去周師聯絡。武王接見膠鬲,商定了十五日後,也就是甲子日到達朝歌,然後膠鬲速趕回去通報。

4、管仲

齊庄公五十六年(約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庄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

為了謀生,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游歷許多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齊桓年(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乾的人來輔佐,因此就准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5、孫叔敖

約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雩婁(今河南省固始縣史河灣試驗區境內)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

相當於現代新建的梅山灌區中乾渠所灌地區。據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庄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諫,若以命令行事,會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限做高,低小的車過不去,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庄王又嫌原來通行的貨幣太小,改鑄大幣,強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場混亂。

他認為「便民為要」,勸說庄王恢復通行小貨幣,市場又趨繁榮。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

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劃周密,物資准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

次年,楚與晉大戰於邲,他輔助庄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斗,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沖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

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

6、百里奚

百里奚自幼家貧,在齊游學時曾乞食於人,為蹇叔收留,因得不到齊的任用,投奔 虞國,為大夫。

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 君不聽奚言,為晉所滅,奚被俘。秦穆公以求婚於晉,晉獻公將奚作為陪嫁臣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回故鄉南陽,被楚人所執以牧牛為生。

秦穆公知奚賢,遂以緝拿逃奴為由,用奴隸身價――五張羊皮將百里奚贖回,拜為大夫,因號「五羖大夫」。

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務,平易近人,生活儉朴,使秦大治,遂建霸業。


(4)華夷之辨名言擴展閱讀: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

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傅說是我國殷商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及建築科學家。他輔佐高宗武丁安邦治國,締造了歷史上有名「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留下了《說命》三篇。

他創造的「版築」技術,是人類建築史上的進步。本次文化高峰論壇就「父乙就是傅說」「傅和父」「說和兌」「父兌和父乙」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與會專家認為,與傅說有關的古跡都在在山西省平陸縣境內,此次對傅說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具有重要意義。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

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

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後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歷史上膠鬲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商,販賣魚鹽。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里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別處供奉的兩位,一是海鹽生產的創始人夙沙氏,一是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

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十分辛勞,最後被周文王發現,擬舉為重臣。但膠鬲當時並沒隨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囑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內應。

後來,膠鬲官居少師,並作為上邦使團成員出使周朝,使團以紂王之兄微子為首,成員除膠鬲外,還有伯夷、叔齊等。時文王已去逝,由武王執政。武王兄弟分別給使團成員做工作,要他們反商助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膠鬲答應了,只伯夷、叔齊沒接受。

不久,武王伐紂:「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後,馬上命膠鬲去周師聯絡。武王接見膠鬲,商定了十五日後,也就是甲子日到達朝歌,然後膠鬲速趕回去通報。

武王揮軍東進,一路不斷遇到惡劣的天氣和險要的道路,行軍十分艱難,部下勸武王歇息緩進。

武王認為:自己與膠鬲已約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時趕到,膠鬲將有危險,他不願失信於天下,也不願失信於膠鬲。於是催兵疾進,按期趕到,以4萬5千多人的兵力討伐紂王,紂王拼湊了17萬人(一說70萬)迎戰於牧野。

由於微子、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紂王17多萬人(一說70萬)一經接觸,土崩瓦解,很多士兵紛紛反戈沖向紂王,紂王大敗,於摘星樓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後,「微子膠鬲,皆委質為臣」。

⑤ 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

我貌似記得 它是抗日的時候用的話。。。它只能說是近代中日戰爭中的名言而已。。

不排除個別人把它用於內戰。

⑥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是什麼意思

意思:自古以來,世人都以中華的禮儀與習俗示為高尚與尊貴,而輕賤胡人那種混亂的倫理制度與習俗,而朕(我)卻不分漢胡兩者的區別視為同等,所以胡人皆視朕(我)如父母一樣尊敬。

原句——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其中:"中華"指的是中原的漢族。"夷狄"是對少數民族的一種歧視性的稱呼。以漢族為中心其地為中華周邊的少數民族則各以方位稱: 東為夷, 西為戎,南為蠻, 北為狄。

反映了唐太宗沒有「華夷之辨」的思想,對蠻夷放鬆了警惕。唐朝很多皇帝都象唐太宗一樣,最終導致了許多蠻夷控制了東方藩鎮大權。最終引起了「安史之亂」。斷送了唐朝的前程。把強大繁榮和平的唐朝變為衰弱蕭條年年戰爭的唐朝。唐朝的後150年和五代的50多年裡,年年打仗,民不聊生。

蠻夷: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或四夷。

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游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

(6)華夷之辨名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於漢史、范祖禹於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最後,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於光。

《通鑒》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

《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

於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

⑦ 誰能奉獻關於醫學方面中國古人的名言警句啊~是關於愛崗敬業的!!!急求啊!!!!是中國古人的哦!!

修從醫之德,常懷律己之心;
長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行醫一時,鞠躬一生;不求聞達,但求利人。

學習啟迪心智,學習凈化思想,
學習陶冶情操,學習升華境界。

良醫有兩種:
一種是自己能夠把病人治好;
一種是知道自己治不好,
而把病人推薦給其他醫生。

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唐·孫思邈 《千金要方》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孫思邈

學醫當學眼光,眼光到處,自有的對之方,此有說不盡之妙,倘拘拘於格理,便呆鈍不靈。——清 曹仁伯《琉球百問》

立志立德 求真求精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

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始能由博而約。(清 趙晴初《存存齋醫話稿序》)

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痾,此其立功也;闡發蘊奧,聿著方書,此其立言也。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華序》

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辯證,其次則在用葯。理不明,證於何辨?證不辨,葯於何用?(清 吳儀洛《本草從新原序》)

「蓋醫之為道,所以續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元·王好古《此事難知·序》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
大醫有魂,生生不息。
——06年感動中國人物華益慰教授的評價詞。

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清 吳瑭《溫病條辨 自序》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這是鐫刻在撒拉納克湖畔(Saranac Lake)的E.L.Trudeau醫師的銘言。

病人的本能是病人的醫生,而醫生是幫助本能的。(古希臘·希波克拉底)

保持健康,這是對自己的義務,甚至也是對社會的義——(美)富蘭克林

精神暢快,心氣平和。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以時,勞逸均勻。——梅蘭芳

陽光、空氣、水和運動——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對人類而言,黃金不是最重要的財富,惟其營養與健康才是一切的一切。——霍布金斯

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達·芬奇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張仲景

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鍾南山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晉】楊泉《物理論》

「考驗我們醫務人員的時候到了,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應該站出來,保護人們的健康,救治患者,是我們神聖的職責。」
——鍾南山院士在抗擊「非典」時所言

我願在我判斷力所及的范圍,盡我的能力,遵守為病人謀利益的道德原則,並拒絕一切墮落及害人的行為。為病家謀幸福是我唯一之目的。
——希波克拉底

病人也是醫生的老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作為一名醫生,應時刻為病人著想,要有為醫學獻身的精神。——裘法祖

真誠答疑,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⑧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政治思想分別是什麼

儒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墨家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

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

法家

,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兵家

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 的形勢相適應。主張:「事備而後動」。《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部軍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

(8)華夷之辨名言擴展閱讀:

先秦到漢初,子學興盛。漢武帝以後,隨著儒家地位的上升,統一的封建思想的建立,百家爭鳴的時代已經結束,諸子開始走向衰微。在諸子開始衰落的同時,道教開始興盛起來。儒家思想一直得到官方扶持,其尊崇位置不變;道家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補充,始終不曾泯滅。

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期社會的各階級、階層的思想家,都能夠自由地著書立說和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並不受到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排擠和束縛。而一旦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確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就很難再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百家爭鳴」的盛況了。

⑨ 《送東陽馬生序》名句翻譯!!

24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課只節選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現身說法,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者對馬生的殷切期望,寓於其中。

二、問題研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於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苦無名師引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經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辛勤的勞動,經歷了無數辛酸後,終於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得了知識,成為飽學之士。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但這些都未動搖作者求學的意志。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捨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作者最後以「勤且艱」小結自己的學習生涯,想必馬生能從中受到啟發。

2.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經歷的目的何在?

是為了鼓勵馬生勤奮學習。因為課文只是節選,參照後文敘太學的優越學習條件,以及對馬生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同時,文章由自己的經歷寫起,讀來也更親切平易。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麼能夠這么做。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要求學生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夠這么做的原因,既為學生鍛煉口語表達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說的機會,同時通過這樣的練習,也能引導學生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最後一問「他為什麼能夠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3.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4.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5.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特別是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詞語,從而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許。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傾慕。

4.患:憂慮,擔心。嘗:曾經。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練習題。意在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可以讓學生就這一話題開展討論,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見。討論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緊,通過討論甚至辯論,更有利於碰撞出學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學就此談到尊師重教與師道尊嚴的關系,甚至引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句,顯然有助於將討論引向深入,應該大力表揚。

教學建議

一、補充文體知識,引導學生大體了解「書序」和「贈序」的區別。

二、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對比手法,領會文章內容,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三、辨識一些文言詞的讀音。

四、挖掘本文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勤勉學習,不怕吃苦。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朴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們經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作比較貼近現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於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遒勁,且富於形象性,《郁離子》《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與道統,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三、譯文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家裡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裡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鬆。抄寫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與大師、名人交往。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捧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表情放溫和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獲。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四、課文刪節部分原文、注釋和參考譯文

今雖耄老⑴,未有所成,猶幸預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待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⑷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⑸日有廩稍之供⑹,父母歲有裘葛⑺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⑻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⑼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⑽之卑⑾,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⑿在太學已二年,流輩⒀甚稱其賢。余朝京師⒁,生以鄉人子謁余⒂。撰長書以為贄⒃,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⒅也;詆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⒇者,豈知余者哉!

注釋:⑴〔耄老〕年紀大。⑵〔預〕參與。⑶〔承〕承受,接受。⑷〔過〕超過。⑸〔縣官〕這里指朝廷。⑹〔日有廩稍之供〕天天有米糧供給。廩,糧倉。稍,廩食,官府發給的糧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業、博士〕官名,國子監的老師。⑼〔假諸人〕假之於人,向人借。⑽〔天質〕天資,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則〕馬生的字。⒀〔流輩〕同輩的人。⒁⒁〔朝京師 〕這里指去官後進京朝見皇帝。⒂〔以鄉人子謁余〕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浦江縣和東陽市在明朝同屬金華府,所以說是同鄉。謁,拜見。⒃〔撰長書以為贄(zhì)〕寫一封長信作為表示敬意的禮物。贄,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禮物。⒄〔夷〕平和。⒅〔志〕意願,心願。⒆〔詆〕詆毀,誣蔑。⒇〔驕鄉人〕在鄉人面前炫耀。

參考譯文: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裡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麼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裡是別人的過失呢?

東陽縣的書生馬君則,在太學里讀書已經兩年了,同輩人十分稱贊他的賢能。我到京師朝見皇帝,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見面禮,言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談論事理,言辭溫和,臉色和悅。自己述說少年時用心學習很勤奮。這可以說是善於學習的了。他將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過去求學的艱苦告訴了他。

五、《送東陽馬生序》講析(節選)(吳功正)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在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一共有三層。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硯台里結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這里指「趕快」。「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於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情景。所謂「鄉之先達」,是指當地有學問的前輩。「執經叩問」,就是帶著經書去請教。「百里」,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慾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後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於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態度更加謙和,以至於不敢出聲。這里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請教。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了一個「苦」字。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捨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余則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艷,一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後,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麼,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託,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一層,說明這只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後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於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六、《送東陽馬生序》賞析(周溶泉、徐應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元至正中,薦授翰林院編修,以親老,辭不赴,隱東明山著書。明初以書幣征,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後因長孫宋慎與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牽連而被貶四川茂州,死於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終年七十二。正統中,追謚文憲。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於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於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於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跋張孟兼文稿序後》)當時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並行於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度。」劉基於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本,「必有其實,而後文隨之」;強調「隨物賦形」、「人能養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傳》《李疑傳》《環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東陽馬生序》,「序」是一種文體。「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創於唐初,用於臨別贈言,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於「太學」。馬生回鄉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勉勵馬生勤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嗜學」,有強烈的讀書願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污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復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嘗趨百里外」求教,不辭勞苦。鄉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先達的態度愈差,他的態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道路、環境、季節、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於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於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綉。作者於前面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里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裕而懈怠,回應上文,又明揭意圖。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條件的優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最後一節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人以學」。作者和馬君則系同鄉關系,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由於文中是以個人的經歷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然是長者之風,學者之范。

作者勖勉後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於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但又不同於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於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尊處優,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後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於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塗節、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於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後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也株及了他。
行吧?

⑩ 孔子的儒教內容是什麼

儒教思想定義能用六個字來概括 忠孝禮義仁廉

忠指的是對國家及君主要有絕對的奉獻精神
孝指的是對父母及宗族長輩的順從伏帖
禮指的是對人對事要誠懇謙卑
義指的是對人講情意重感情對事情的處理能公正而有利益
仁指的是為君者及官者對社會對百姓應有同情和憐愛之心
廉指的是為人要做到正直守道為官要清明廉潔

所以儒教思想無論對個人還是集團都是具有雙向意義的 不是單方面的
順便說明一下 儒學先驅是伊尹 姬旦等先人 孔子在研究他們思想和行為後所得出的綜合結論就是 忠孝禮義仁廉 六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