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陳與義渡江賞析

陳與義渡江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7 23:14:40

A. 陳與義 〈臨江仙〉鑒賞

臨江仙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簡析】

此詞上片回憶南渡之前在洛陽午橋上與從多豪傑之士的歡飲,敘事中有寫景。下片所述時間上由昔轉今,空間上由洛陽轉回江南,是詞人一番深之又深的感慨。

陳與義——《臨江仙》

【年代】:宋
【作者】:陳與義——《臨江仙》
【內容】: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皮身雖在堪驚。
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作者】:
陳與義(1090-1138) 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南渡後,召為兵部員外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官至參知政事。以詩著名,原屬江西詩派。宋室南渡後,詩風有了明顯轉變,由描寫個人生活情趣轉而抒發愛國思想,由清新明凈趨向沉鬱悲壯。亦工詞,其詞意境與詩相近,有清婉奇麗的特點,而豪放處又接近蘇軾。有《簡齋集》、《無住詞》。

【注釋】:
洛中:今洛陽。
午橋:在洛陽東南。
「此身」句:言自己雖倖存,但想起世事的變遷,仍不免心驚內跳,感慨不已。
新晴:雨後初晴,月夜清明。
「古今」二句:古往今來的是非成敗,都已化作夜晚漁夫的歌聲。

賞析】:
這首詞在藝術上疏快明亮,渾成自然,不假雕飾。作者在抒發悲慨之情時,「不直寫事實,而用空靈的筆法以唱嘆出之,」能化實為虛,意在言外,耐人尋味。故此詞備受歷代詞論家的欣賞,稱其為「神到之作」、「筆意超曠,逼折大蘇」。

B. 渡江-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回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答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C. 賞析:陳與義的尋詩絕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全詩寫出了一個行為灑脫、情趣高雅的「陳居士」形象。「楚酒困人三日醉」版「愛把山瓢莫笑儂權」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亭角尋詩滿袖風 」 「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於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D. 渡江陳與義 尾聯表達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這首詩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春,詩人以起居郎隨皇帝還都.南渡後版,他還是初次在朝廷權任職,也是初次至臨安(杭州).這時,南侵的金兵已全部撤回北方,詩人渡錢塘江時,懷著興奮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首聯追想當年遭受金兵侵凌,流徙江南而自哀」的心境;中間頷聯和頸聯,抒寫這次渡江時所見到的江南景色,視野開闊,心情豪邁;尾聯概括了全詩的內容,「雖異中原險」,回應了開頭,「方隅亦勝哉」則涵蓋了頷頸兩聯,表現了詩人的豪放情懷.

E. 除夜二首 陳與義 翻譯加賞析

這些詩往往抄充滿感慨和傷離、諷寓和寄託之情,是屬於清新麗質的作品,進發出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呼聲。語言淺近而不平淡,構詞講究而不生澀,娓娓動聽地表達出了作者深層的蘊藉之情。《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論他說:「(陳)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傑構。至於湖南流落之餘,汴京板盪以後,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託遙意,乃往往突過古人。」他確是鶴立一代的大手筆之一。陳與義原屬於江西詩派成員,但他後來看出了江西詩派的柔弱、清高而游離世外。他學習杜甫,雖頗見成效,但由於沒有像杜甫那樣廣泛深入而時間較久地接近人民群眾,也沒有杜甫那種質直樸拙而積極用世的思想品格和對現實社會較為清醒的敏銳視覺,所以陳與義為國分憂而吶喊的愛國詩篇以及對不平現實疾惡如仇的詩篇並不多,詩歌觸角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及杜甫,缺乏積極奮發和為國犧牲的精神

F. 陳與義,雨中,賞析

原文:

雨打船蓬聲百般,白頭當夏不禁寒。

五湖七澤經行遍,終憶吾鄉八節灘。

譯文:大雨打在了烏篷船上創造出了各種各種的聲音,夏天的太陽照在頭上卻感覺到寒冷。我走遍了各個地方,最終還是最懷念我的家鄉。

創作背景:

陳與義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凈,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

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

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6)陳與義渡江賞析擴展閱讀: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詩尊杜甫,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餘杭任太傅幕僚,後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與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並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於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江西派的"一祖",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煉,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江西詩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與義



G. 早行 陳與義 賞析

第一句,不說「雞唱」,不說「晨起」,不說「開門」,不說「整車」或「動征鐸」,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進。「行」得特別「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類的語言說出,又不是用「流螢」、「棲禽」、「漁燈」、「戍火」、「殘月」之類來烘托而是通過詩人的感覺准確地表現出來。「駝褐」,是一種用獸毛(不一定是駝毛)製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濕透;詩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見。而「露侵駝褐」,以至於感到「曉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詩人不寫「月」而寫「星斗」。「星斗闌干分外明」,這是頗有特徵性的景象。「闌干」,縱橫貌。古人往往用「闌干」形容星斗,如「月沒參橫,北斗闌干」之類。月明則星稀,「星斗闌干」,而且「分外明」,說明這是陰歷月終(即所謂「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無風的情況下才有的。晴朗無風而沒有月,「星斗」自然就「闌干」、就「明」,寫景頗為確切、細致。此其二。更重要的還在於寫「明」是為了寫「暗」。黎明之前,由於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襯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橋和夢過」,可以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夢與「寂寞小橋」結合,意象豐滿,令人玩索不盡。趕路而作夢,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獨自騎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夢。明乎此,則「寂寞小橋」竟敢「和夢過」,其人在馬上,而且有人為他牽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訴諸視覺,寫早行之景;卻訴諸感覺,寫寒意襲人,這是耐人尋味的。聯系第三句,這「味」也不難尋。過「小橋」還在做夢,說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覺未睡醒,一上馬就迷糊過去了。及至感到有點兒「寒」,才聳聳肩,醒了過來,原來身上濕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駝褐」。睜眼一看,「星斗闌干分外明」,離天亮還遠呢!於是又合上惺忪睡眼,進入夢鄉。既進入夢鄉,又怎麼知道在過橋呢?就因為他騎著馬。馬蹄踏在橋板上發出的響聲驚動了他,意識到在過橋,於是略開睡跟,看見橋是個「小」橋,橋外是「稻」 田,又朦朦朧朧,進入半睡眠狀態。

第一句寫感覺,第二句寫視覺;三四兩句,則視覺、感覺、聽覺並寫。先聽見蹄聲響亮,才略開睡眼;「小」橋和「稻」田,當然是看見的。而「稻田深處草蟲鳴」,則是「和夢」過「小橋」時聽見的。正像從響亮的馬蹄聲意識到過「橋」一樣,「草蟲」的鳴聲不在橋邊、而在「稻田深處」,也是從聽覺判斷出來的。詩人在這里也用了反襯手法。「寂寞小橋和夢過」,靜中有動;「稻田深處草蟲鳴」,寂中有聲。四野無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夢」過橋,這靜中之動更反襯出深夜的沉靜,只有夢魂伴隨著自己孤零零地過橋,才會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層意思,就是因身外「無人」而引起的孤獨感。而「無人」,在這里又表現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層意思,就是因四周「無聲」而引起的寂寥感。而「無聲」,在這里也表現天色尚「早」,比齊己《江行曉發》所寫的「鳥亂村林迥,人喧水柵橫」要「早」得多。

這首詩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表現在詩人通過感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說是「夜行」)圖。讀者通過「通感」與想像,主人公在馬上搖晃,時醒時睡,時而睜眼看地,時而仰首看天,以及涼露濕衣、蟲聲入夢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態變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動或靜的一切景物特徵,也一一展現眼前。

H. 陳與義 出山 賞析

〈出山〉一下筆所造的詩境便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不是具體事實,祗是個感覺,由「出」而來。詩人行將離開此山,樵夫伐木的斧聲斷續傳來,聲響與山空表面上相剋(聲音破壞山空之境),而其實是相生,生出一個自然和諧之境。

第二句「隔嶺有人家」顯然是指甫出山之時所見,這「人家」不必一定是詩人之家,亦不必是樵夫之家,相對於空山的遺世而獨立,它應是有人表現其生命的塵世,然則這人間亦非人跡雜遝,躁亂不堪,相反的是一幅寧靜美麗的圖畫:夕陽的斜暉投射在清澈的潭面,水光反照在潭邊的樹上;川水明凈,微風吹過,岸上競放的花在風中搖動著……。祗是簡單的十個字組合起來,超過用千言萬語去敘述,這就是所謂「平淡有工」。

這〈出山〉與〈入山〉之間究竟存在著多少關聯,我們暫時不去計量,但可以想見的是,山外山內是絕然不同的兩境,出山再入山,離山時的道路都不可辦識了,只能持著手杖慢慢行走在煙霧茫茫之中。這首二句的迷茫清境正和山外所見的清凈成一強烈對比,初時不免使人不知究竟,原來入山時正是有風有雨時候,「微雨洗春色,諸風生晚寒」,可讓我們明白了,詩人出山時太陽已在西半天,入山時竟下起雨來了,而且暮色初降,寒氣已生。

在這一出一入之間,我們肯定陳與義的詩特性正是淡而有味。

參考資料: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27840&d=2004-08-13&old=18
〈出山〉一下筆所造的詩境便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不是具體事實,祗是個感覺,由「出」而來。詩人行將離開此山,樵夫伐木的斧聲斷續傳來,聲響與山空表面上相剋(聲音破壞山空之境),而其實是相生,生出一個自然和諧之境。

第二句「隔嶺有人家」顯然是指甫出山之時所見,這「人家」不必一定是詩人之家,亦不必是樵夫之家,相對於空山的遺世而獨立,它應是有人表現其生命的塵世,然則這人間亦非人跡雜遝,躁亂不堪,相反的是一幅寧靜美麗的圖畫:夕陽的斜暉投射在清澈的潭面,水光反照在潭邊的樹上;川水明凈,微風吹過,岸上競放的花在風中搖動著……。祗是簡單的十個字組合起來,超過用千言萬語去敘述,這就是所謂「平淡有工」。

這〈出山〉與〈入山〉之間究竟存在著多少關聯,我們暫時不去計量,但可以想見的是,山外山內是絕然不同的兩境,出山再入山,離山時的道路都不可辦識了,只能持著手杖慢慢行走在煙霧茫茫之中。這首二句的迷茫清境正和山外所見的清凈成一強烈對比,初時不免使人不知究竟,原來入山時正是有風有雨時候,「微雨洗春色,諸風生晚寒」,可讓我們明白了,詩人出山時太陽已在西半天,入山時竟下起雨來了,而且暮色初降,寒氣已生。

在這一出一入之間,我們肯定陳與義的詩特性正是淡而有味。

參考資料: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27840&d=2004-08-13&old=18
〈出山〉一下筆所造的詩境便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不是具體事實,祗是個感覺,由「出」而來。詩人行將離開此山,樵夫伐木的斧聲斷續傳來,聲響與山空表面上相剋(聲音破壞山空之境),而其實是相生,生出一個自然和諧之境。

第二句「隔嶺有人家」顯然是指甫出山之時所見,這「人家」不必一定是詩人之家,亦不必是樵夫之家,相對於空山的遺世而獨立,它應是有人表現其生命的塵世,然則這人間亦非人跡雜遝,躁亂不堪,相反的是一幅寧靜美麗的圖畫:夕陽的斜暉投射在清澈的潭面,水光反照在潭邊的樹上;川水明凈,微風吹過,岸上競放的花在風中搖動著……。祗是簡單的十個字組合起來,超過用千言萬語去敘述,這就是所謂「平淡有工」。

這〈出山〉與〈入山〉之間究竟存在著多少關聯,我們暫時不去計量,但可以想見的是,山外山內是絕然不同的兩境,出山再入山,離山時的道路都不可辦識了,只能持著手杖慢慢行走在煙霧茫茫之中。這首二句的迷茫清境正和山外所見的清凈成一強烈對比,初時不免使人不知究竟,原來入山時正是有風有雨時候,「微雨洗春色,諸風生晚寒」,可讓我們明白了,詩人出山時太陽已在西半天,入山時竟下起雨來了,而且暮色初降,寒氣已生。

在這一出一入之間,我們肯定陳與義的詩特性正是淡而有味。

參考資料: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27840&d=2004-08-13&old=18
〈出山〉一下筆所造的詩境便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不是具體事實,祗是個感覺,由「出」而來。詩人行將離開此山,樵夫伐木的斧聲斷續傳來,聲響與山空表面上相剋(聲音破壞山空之境),而其實是相生,生出一個自然和諧之境。

第二句「隔嶺有人家」顯然是指甫出山之時所見,這「人家」不必一定是詩人之家,亦不必是樵夫之家,相對於空山的遺世而獨立,它應是有人表現其生命的塵世,然則這人間亦非人跡雜遝,躁亂不堪,相反的是一幅寧靜美麗的圖畫:夕陽的斜暉投射在清澈的潭面,水光反照在潭邊的樹上;川水明凈,微風吹過,岸上競放的花在風中搖動著……。祗是簡單的十個字組合起來,超過用千言萬語去敘述,這就是所謂「平淡有工」。

這〈出山〉與〈入山〉之間究竟存在著多少關聯,我們暫時不去計量,但可以想見的是,山外山內是絕然不同的兩境,出山再入山,離山時的道路都不可辦識了,只能持著手杖慢慢行走在煙霧茫茫之中。這首二句的迷茫清境正和山外所見的清凈成一強烈對比,初時不免使人不知究竟,原來入山時正是有風有雨時候,「微雨洗春色,諸風生晚寒」,可讓我們明白了,詩人出山時太陽已在西半天,入山時竟下起雨來了,而且暮色初降,寒氣已生。

在這一出一入之間,我們肯定陳與義的詩特性正是淡而有味。

參考資料: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27840&d=2004-08-13&old=18
〈出山〉一下筆所造的詩境便如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空」不是具體事實,祗是個感覺,由「出」而來。詩人行將離開此山,樵夫伐木的斧聲斷續傳來,聲響與山空表面上相剋(聲音破壞山空之境),而其實是相生,生出一個自然和諧之境。

第二句「隔嶺有人家」顯然是指甫出山之時所見,這「人家」不必一定是詩人之家,亦不必是樵夫之家,相對於空山的遺世而獨立,它應是有人表現其生命的塵世,然則這人間亦非人跡雜遝,躁亂不堪,相反的是一幅寧靜美麗的圖畫:夕陽的斜暉投射在清澈的潭面,水光反照在潭邊的樹上;川水明凈,微風吹過,岸上競放的花在風中搖動著……。祗是簡單的十個字組合起來,超過用千言萬語去敘述,這就是所謂「平淡有工」。

這〈出山〉與〈入山〉之間究竟存在著多少關聯,我們暫時不去計量,但可以想見的是,山外山內是絕然不同的兩境,出山再入山,離山時的道路都不可辦識了,只能持著手杖慢慢行走在煙霧茫茫之中。這首二句的迷茫清境正和山外所見的清凈成一強烈對比,初時不免使人不知究竟,原來入山時正是有風有雨時候,「微雨洗春色,諸風生晚寒」,可讓我們明白了,詩人出山時太陽已在西半天,入山時竟下起雨來了,而且暮色初降,寒氣已生。

在這一出一入之間,我們肯定陳與義的詩特性正是淡而有味。

參考資料: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27840&d=2004-08-13&old=18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