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杜甫賞析
⑴ 賞析杜甫的閣夜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題解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於大歷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是詩人感時、傷亂、憶舊、思鄉心情的真實寫照。當時,蜀中發生了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人相繼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詩人流寓於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感慨萬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圖在內心超越令人悲傷的現實。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也有壯情和超然之意。「閣夜」,即西閣之夜。
句解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時令到了寒冬,天就越來越短;我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聯用流水對起題,點明時間、環境。「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長,所以說「短景」,而此處深意是說光陰苦短。「催」這一動詞,逼真地寫出衰年歲暮,久客不歸,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相催。「天涯」,這里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霽」。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淪落的詩人對此凄涼寒愴之景,不由感慨萬千。這一聯寫實景,而寓深情,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沉痛的筆調。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更時分傳來的鼓角聲,起伏悲壯;三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著江波動搖。頷聯上承「寒宵」,寫夜中所聞所見。「鼓角」,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數年,但各地時有戰事。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時,愁人不寐,那鼓角之聲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從側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時局動盪、戰爭頻仍的氣氛。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於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這兩句氣勢蒼涼,音調雄渾鏗鏘,辭采清麗壯闊,於《東坡志林》所言「偉麗」之外,還蘊含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正如劉辰翁所雲:「第三四句對看,自是無窮俯仰之悲」。
葉夢得《石林詩話》評價說:「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揺』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慟哭聲中,傳來戰爭的訊息;惟有數處漁人樵夫唱起的夷歌,還透著一點生命的聲息。頸聯寫拂曉前所聞,真實刻畫了夔州的偏遠凄涼的景象。「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幾家」,一作「千家」。「戰伐」,指當時蜀中自永泰元年開始,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割據混戰。「夷歌」,指蜀地少數民族的歌謠。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於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麼?「漫」,任隨。「卧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公孫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曾在夔州活動。尾聯看似自寬自慰,實則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正如盧世?所說:「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詩人並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多次的戰亂,而是將眼前的動盪放到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來,不論賢愚忠逆,最終都不免歸卧黃土;戰爭無論延續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就像詩中所說,雖然有「野哭」,但也聞「夷歌」。
評解
此詩前四句寫閣夜景象,後四句寫閣夜情事。《批點唐詩正聲》分析說:「全首悲壯慷慨,無不適意。中二聯皆將明之景,首聯雄渾動盪,卓冠千古。次聯哀樂皆眼前景,人亦難道。結以忠逆同歸自慰,然音節猶婉曲。」
全詩激越悲涼,氣象雄闊,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杜詩解》稱贊此詩「筆勢又沉鬱,又精悍,反復吟之,使人增長意氣百倍」。
⑵ 關於杜甫詩《月夜》的賞析題,帶答案的。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1,詩歌的首聯和頷聯有何關系?答:詩歌的首聯和頷聯互為因果關系。頷聯是首聯的補充和加強。首聯寫出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2頸聯是詩人想像妻子在鄜州望月思戀自己,請品味「濕」「寒」的表達效果。答:突出了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在家辛苦的思念,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
</SPAN></SPAN>3、請說出尾聯的言外之意: 答:尾聯的言外之意是:希望結束天下亂離的悲哀,期待有一個四海昇平的安定社會。 4、《春望》和《月夜》都寫了詩人對家的思戀,請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這種感情時的角度有何不同:《春望》從自己的視線著筆,直接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月夜》從他方入筆,含蓄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來反襯天下離別親人的共同心聲。
⑶ 月夜 杜甫 賞析的問題
杜甫《月夜》賞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賞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陝西富縣。
望月懷遠。這在古典詩歌中是一個爛熟的題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時期,古典詩歌固然正處於大開拓、大發展的階段,但如像對景傷懷、思親懷友這類的題材,卻已早經無數作者吟詠,要出新意頗不容易。這一首五律,卻在內容表達與章法技巧上脫落故常,出奇制勝,成為同類題材作品中千古獨步的名篇。
應該承認,這首詩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於它所抒發的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觸發的鬱勃真切的離情別緒。回溯詩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知道,天寶十五年(756)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軍破潼關,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攜眷北行,至鄜州暫住。七月,肅宗李亨即位靈武,杜甫隻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這首詩就是身陷賊營的杜甫八月在長安所作。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禍,便沒有詩人的這番家人離散,身陷絕境的悲慘經歷。而如果沒有這番特殊的經歷,要產生詩中的哀惋凄切、深摯纏綿的離情也是不可想像的。此詩的重要價值,確乎在於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感這一點上。
不過使得這首詩在眾多的抒寫亂世之離情的作品中高標獨秀的,卻無疑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新奇角度與抒寫章法。在這里,老杜並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緣情述事,而是別出心裁從思念對象一邊落筆,從頭至尾細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像中的對方的景況。無限的深情、痴情都從這一系列想像描寫中流瀉而出,達到了抒情的極致。首聯二句,絕不說自己望月而憶妻,偏說妻子見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訴自己的情感的憶內之作,一開篇意思就深了一層。前人寫過「隔千里兮共明月」(謝庄《月賦》)和「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一類的名句,那都是兼及「憶」與「被憶」雙方的,這里卻偏偏只提被憶的一方,抒寫角度的轉換,使得辭旨婉切,更顯出詩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邊,是時時尾隨著可愛的小兒女的。詩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頷聯二句不正面說自己望月憶兒女,偏說兒女隨母望月,又想像兒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長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將何以堪!詩人刻骨銘心的憶內之情,又在這痛苦的想像中更深入一層。第三聯,想像愈加具體化,虛擬妻子在這個夜晚望月懷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詩中意境最優美,辭采最清麗的抒情句子。鬟濕而臂寒,狀看月之久與懷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渾然不覺。這位閨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執著,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詩人深切思念嗎?王嗣奭《杜臆》認為此聯「語麗情悲」。實為中肯。詩的末聯,方才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擺進去,仍以想像之筆結情。這是盼望相思之願能償,有朝一日伉儷重逢,雙雙對此明月舒愁,抹掉戰亂帶來的傷痛痕跡。這里對前文的承接照應十分細密周到,表現出詩人情感之深婉沉綿,如「雙」承「獨」,「照」承「月」,「淚痕干」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⑷ 月夜 杜甫賞析
賞析:《月夜》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此詩藉助想像,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採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裡生發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後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月夜》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作者被禁於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全詩原文如下: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白話文釋義: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時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4)夜杜甫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天寶十五載(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
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不能為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⑸ 杜甫月夜的賞析
這首詩抒寫夫妻懷念的至情,反映了亂離時代的相思.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將相思之情幻化為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子的孤獨凄然,進而盼望團圓.
⑹ 急求杜甫《夜》的賞析 最好長一點 跪謝
杜甫《閣夜》賞析
--------------------------------------------------------------------------------
【作者】陳才智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題解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於大歷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是詩人感時、傷亂、憶舊、思鄉心情的真實寫照。當時,蜀中發生了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人相繼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詩人流寓於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感慨萬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圖在內心超越令人悲傷的現實。詩中雖有悲涼哀傷之情,卻也有壯情和超然之意。「閣夜」,即西閣之夜。
句解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時令到了寒冬,天就越來越短;我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聯用流水對起題,點明時間、環境。「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長,所以說「短景」,而此處深意是說光陰苦短。「催」這一動詞,逼真地寫出衰年歲暮,久客不歸,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相催。「天涯」,這里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霽」。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淪落的詩人對此凄涼寒愴之景,不由感慨萬千。這一聯寫實景,而寓深情,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沉痛的筆調。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更時分傳來的鼓角聲,起伏悲壯;三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著江波動搖。頷聯上承「寒宵」,寫夜中所聞所見。「鼓角」,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數年,但各地時有戰事。古時將一夜分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時,愁人不寐,那鼓角之聲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從側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時局動盪、戰爭頻仍的氣氛。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於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這兩句氣勢蒼涼,音調雄渾鏗鏘,辭采清麗壯闊,於《東坡志林》所言「偉麗」之外,還蘊含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正如劉辰翁所雲:「第三四句對看,自是無窮俯仰之悲」。
葉夢得《石林詩話》評價說:「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揺』等句之後,常恨無復繼者。」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慟哭聲中,傳來戰爭的訊息;惟有數處漁人樵夫唱起的夷歌,還透著一點生命的聲息。頸聯寫拂曉前所聞,真實刻畫了夔州的偏遠凄涼的景象。「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幾家」,一作「千家」。「戰伐」,指當時蜀中自永泰元年開始,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割據混戰。「夷歌」,指蜀地少數民族的歌謠。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於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麼?「漫」,任隨。「卧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公孫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里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曾在夔州活動。尾聯看似自寬自慰,實則有著詩人深入的思考,正如盧世?所說:「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詩人並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多次的戰亂,而是將眼前的動盪放到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來,不論賢愚忠逆,最終都不免歸卧黃土;戰爭無論延續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就像詩中所說,雖然有「野哭」,但也聞「夷歌」。
評解
此詩前四句寫閣夜景象,後四句寫閣夜情事。《批點唐詩正聲》分析說:「全首悲壯慷慨,無不適意。中二聯皆將明之景,首聯雄渾動盪,卓冠千古。次聯哀樂皆眼前景,人亦難道。結以忠逆同歸自慰,然音節猶婉曲。」
全詩激越悲涼,氣象雄闊,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稱贊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杜詩解》稱贊此詩「筆勢又沉鬱,又精悍,反復吟之,使人增長意氣百倍」。
⑺ 杜甫詩 月夜 賞析
這首詩作於安史來之亂中。這源年5月,杜甫攜家避難鄜州,8月隻身前去投奔剛在靈武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送於長安,杜甫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詩的表現手法獨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而是用換位思考法來寫,即設想妻子兒女在鄜州對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對月思夫。孩子們不能理解母親對月懷人的心事。在月下佇望時間長了,露水沾濕了妻子的頭發,清輝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時才能團聚呢?全詩寫亂離歲月,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情真意切,真摯動人。
獨看二字既能體現思念之久,又能體現思念之深
⑻ 求 杜甫《旅夜書懷》 賞析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賞析:此詩寫於作者漂泊途中。通過旅夜所見星變、月涌的壯闊景象的描寫,抒發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無定的感情。
詩的頭四句寫景。首兩句寫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風中飄擺,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孤獨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風陣陣,寂靜和孤獨籠罩著一切,揭示了詩人浪遊漂泊的孤清處境。頷聯寫遠景,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大筆勾勒,寫得真切細膩,創造出一種闊大雄渾但又寂寞空曠的境界,從而再反襯詩人的孤獨,景中見情,景與情融。
詩的後四句筆勢急轉,直抒情懷。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寫出詩人極度憤慨之情,前句說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揚名,讀來令人心沉;後句詩人以自嘲口吻詼諧地說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豈」「應」是關鍵字眼,上下關聯。尾兩句觸景而情發,景以自況,運用形象的比喻收結全詩。詩人以天地間一隻形單影孤的沙鷗來寄託自己功業未成的慨嘆,有一種強烈的感染力量。
此詩通過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漂泊生活孤獨凄涼的苦悶心情。詩人把這種心情寫得含蓄不露,律細筆深,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不愧為千古名作。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只獨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微風輕輕的吹拂著岸邊的細草,一艘豎著高高桅桿的船孤獨的在夜裡停泊著.原野遼闊,天邊的星星猶如垂向地面;而銀光映著奔流洶涌的長江,不停流逝.我的名氣難道是因為文章而顯著?我年老衰弱,想必也該退休了。如今,我的隨處飄零像什麼呢?活像是天地間孤苦的沙鷗。
杜甫是個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的詩反映了當時民眾的人間疾苦及一些美好的山川景物。杜甫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可一生追求卻無成就,甚至只能四處飄零,他為此遺憾無窮,因而寫下這首詩。
從詩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它的生活圖畫:杜甫以高高的船為來比喻自己的孤獨,並以那星空、明月、和江流的寬廣及磅礴的氣勢來反襯人類之渺小,而那視野的遼闊卻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感嘆。全詩充滿著一種孤寂又凄涼的情緒,讓人感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哀傷,情景交融,動人心魄。
杜甫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來努力創作,從本詩大可一窺全豹。星垂平野闊的」垂」及月涌大江流的「涌」便可知道杜甫的用心煉字.」垂」寫出了在空曠平野看星的獨特感受;而「涌」就猶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而這兩句詩也是全詩的經典之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還借景間接抒情來表達孤獨的心境。雖然和李白的「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暗合,但杜詩的意象更豐富,氣象更闊大。
《旅夜書懷》由首聯和頷聯寫出的夜景及頸聯和尾聯寫出的凄涼心境完美的勾勒出一種漂泊、凄冷、絕望的藝術境界。
⑼ 月夜 杜甫的賞析
杜甫《月夜》賞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⑽ 杜甫的《月夜》怎樣賞析
杜甫《月夜》詩鑒賞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客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昇平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杜詩的愛情名篇《月夜》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兵破潼關(今陝西潼關縣),唐玄宗倉皇奔蜀,七月,朔方留後杜鴻漸等擁太子李亨(肅宗皇帝)即位於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境),改元至德。這時詩人杜甫正攜家向北避難。他把家小安置在鄜(fu1)州(今陝西富縣)的羌村。其本人則隻身去靈武行在,准備為討賊出力。途中不幸被叛軍所執,擄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因為他沒有在朝廷擔任過要職,所以未受囚禁。是歲八月,杜甫在長安望月有懷,便寫下了這樣一首五律: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作品凝結了詩人對他妻子楊氏夫人的深情摯愛,表露了他對遙處鄜州的閨中人的親切關懷,是杜詩、也是唐詩中描寫夫婦之情的傑構。詩篇首聯的「閨中」,系指閨中人,古代婦女多居於閨房之中,所以,這里用作妻的借代用法。詩人起筆沒有直接抒發他對妻的如何懷念,而是想像楊氏夫人此時此際也是獨個兒在鄜州看月。這里的一個「獨」字寫盡了妻的孤單落寞的情狀,「看」字里兼含「憶」的意味。明明是詩人的懷婦情,倒反而說成是妻子的憶夫意,這樣的表達既顯示出他們夫婦間平日相處的深厚的愛,又顯示出詩人對妻的獨居孤村的憐惜。感情曲折而深刻。清人施補華在他的《峴(xian4)佣說詩》中評說:「詩猶文也,忌直貴曲。」本詩一開頭就以曲筆引人入勝,以下便由此引發開去,筆筆曲折,筆筆婉轉。詩人又由懷念妻子想起了家中的「小兒女」。兒女年幼,不懂得身陷長安賊手的父親的安危,也不懂得母親的所思所想。因此雖有兒女在旁,但並不能分解妻的憂愁。這頷聯的襯托,真是襯托得恰到好處。清人紀昀(yun2)在《瀛奎律髓》中批雲:「言兒女不解憶,正言閨人相憶耳。」施補華也說:「兒女不解憶,則解憶者獨其妻矣。」由此可見,這一筆更突出了上聯中的一個「獨」字,更增加了妻看月時的孤獨感。頸聯承首,筆鋒一轉,詩人又進而寫其妻月下久立時的情景。這是詩人的一種設想。他設想妻對月念遠,思情一定很深,在月下也一定站得很久。因為思情深,看月久,她那梳成環形的頭發也被秋夜的霧露沾「濕」了,她那潔白如玉的手臂也被清冷的月光映「寒」了。「香霧」雲雲,據清人仇兆鰲注曰:「霧本無香,香從鬟中膏沐生耳。」(《杜少陵集詳注》)這是對「霧」何以「香」的確切解釋。這一聯在後代的學者中曾經引起過不同的評論。少數論者謂杜詩語言一向嚴謹,從無綺語,「雲鬟」、「玉臂」似乎過分華美了。清人薛雪(生白)就有這樣的評議:「及雲『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則又疑其侈麗也。」(《一瓢詩話》)因此有人主張改五、六句為「香霧潤鬟濕,清輝入臂寒」。其實,這一改可就拙劣透了。他們以為這樣做就是維護杜詩的尊嚴,而實際上暴露了他們對杜詩風格的多樣性茫然無知。由於詩人懷婦情殷,更想到妻對他的關注之切,於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聯中表達了他個人的願望:將來在什麼時候,最好是安史之亂平息以後,夫婦二人能共倚薄幔,同慶團圓,共訴離情,讓月光照干她倆臉上的淚痕,那該是何等的歡樂啊!雖然事實上杜甫日後回到羌村和妻兒重聚,戰亂尚未停歇,但這兩句里還是隱含著他對國事的關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詩篇的意境在這里提得更高了。這也就是大家手筆的不同凡響之處。至於此詩首尾的關合,正如黃生所評:「『照』字應『月』字,『雙』字應『獨』字,語意玲瓏,章法緊密。五律至此,無忝稱聖矣。」施補華也贊雲:「收處作期望之詞,恰好去路,『雙照』緊對『獨看』,可謂無筆不曲。」(《清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這些評論都是十分中肯的。總之,杜詩《月夜》,構思新穎,用語精工,結構巧妙,筆法婉曲。它先作反敘,再行旁村,復設想像,更加照應,首尾相聯,清通一氣,在藝術上已完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前人奉為五律之聖,蓋獲定評久矣。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