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莫蘭特名言

莫蘭特名言

發布時間: 2021-03-06 23:24:46

㈠ 藝術流派的外國流派

文藝復興風格
佛羅倫薩畫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威尼斯畫派:提香喬爾喬內
巴洛克風格
魯本斯委拉斯開支貝尼尼倫勃朗
洛可可風格
布歇華多弗拉戈納爾夏爾丹透納
新古典風格
普桑大衛安格爾
巴比松畫派
柯羅米勒盧梭
俄羅斯巡迴畫派
列賓列維坦希施金蘇里柯夫
印象畫派
馬奈莫奈畢沙羅德加雷諾阿
新印象畫派
修拉西涅克
後印象畫派
梵高塞尚高更巴黎畫派
夏加爾莫迪里阿尼
立體派
畢加索波拉克等 繪畫主義攝影:繪畫主義攝影是勵行於二十世界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
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菜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足以令攝影家更能自由發揮;但技術上的改良並非就等於藝術上的進。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葯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印象派攝影: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等。
寫實攝影: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准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朴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自然主義攝影: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鑒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著促進作用。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等。
純粹派攝影: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凈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准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藉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和Group f 6.2攝影組織中的青年攝影家,如亞丹斯、根令翰等。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脫特文和伊凡思等。
新即物主義攝影: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等。
超現實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本世紀三十年代。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抽象攝影: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一九一七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堪的派攝影: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達達派」攝影:「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在這種藝術思潮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派」。著名攝影家哈爾斯曼創作過一幅蒙娜麗莎,她那雙豐滿的手在這里不僅變成了青筋暴突,汗毛叢生,而且還塞滿了鈔票。真可謂荒誕無稽,不倫不類。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主觀主義攝影: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其著名的攝影家除奧特、斯坦內特以外,還有傑·施莫爾、肖·范歐坎、蘭·佩恩、莫·弗克爾特等。

㈡ 莫扎特名言名句

莫扎特名言名句

1.有許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做成功的代價的。

內2.誰和我一樣容用功,誰就會和我一樣成功。

3.生活的苦難壓不垮我。我心中的歡樂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

4.為進入天國而奮斗固然是崇高的,但是活在這凡世也美妙無比。那就讓我們做人吧。

5.我每天花8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

6.沒有誰對作曲的研究,下過像我這樣的功夫。

7.你們都看到了我的天分,但不看到我的勤懇。

8.人們認為,我的藝術成就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錯誤的。沒有人像我那樣在作曲上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我沒有再三地研究過。

9.如果愛是一種力量,那音樂是一種動力。

10.世上最可貴的是時間,世上最奢靡的是揮霍時光。

11.我但願有夢,由於夢使生活較為能夠接收。

12.我的舌頭已經嘗到了死的滋味,但我的創作還是樂觀的。

13.我將會在旋律中生活,也將會在旋律中逝世去。音樂成了我的生命。

14.我是一個俗人,但我的音樂不俗。

15.作曲已經實現了,只是還沒有寫到紙上。

㈢ 今年的全明星籃球賽,有哪些看點是你不應該錯過的

今年的NBA全明星可以說是近些年來看點最足,也是亮點最多,最好看的一屆全明星賽了。首先來說新秀賽,這一屆的新秀賽其實看點並不是很多,因為近些年的新秀賽跟全明星正賽的風格幾乎相同,美國隊對抗世界隊,要說其中比較亮眼的就是同為19年選秀的榜眼莫蘭特胯下傳球給狀元錫安的空接爆扣和18年的探花東契奇投進的中場壓哨球。但是本次新秀賽的MVP的歸屬比較意外,並不是兩隊首發球員中的任何一位,而是美國隊的替補布里奇斯。

㈣ 把小說改成電影劇本之後不同之處例如某小說改成劇本之後謝謝~

把一部小說、一本書、一出舞台劇或一篇文章改編成電
影劇本跟創作獨創的電影劇本是一樣的。「進行改編」
(to adapt)意味著從一種媒介改變成另一種媒介。改編
(adaption)的定義是:「通過變化或調整使之更合宜或適
應的一種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變更從而在結構、
功能和形式上造成變化,以便調整得更恰當。
換句話說,小說就是小說,舞台劇就是舞台劇,電影劇
本就是電影劇本。把一本書改編成電影劇本,意味著把這一
個(書)改變成為另一個(電影劇本),而不是把這一個疊
加在另一個之上。它不是拍成電影的小說,或者拍成電影的
舞台劇。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一個是蘋果,另一個
是桔子。
當你把一部小說、一出舞台劇、一篇文章,甚至於一首
歌曲改編成電影劇本時,你是在把一種形式改變為另一種形
式。你是根據它原來的素材來寫一個電影劇本。
然而從實質上講,你還是在創作一個獨創的電影劇本,
因而你必須以獨創的方式來探討它。
一部小說通常涉及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生活,是在戲劇性
動作的思想景象中發生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緒與回憶。
在小說中,你可以用一句話、一個段落,一頁稿紙,或一個
章節,來描寫人物的內心對白、思想、感情和印象等等。小
說時常發生在人物的腦海內。
另一方面,一出舞台劇是在舞檯面的規定范圍之內用對
話把思想、感情和事件描繪出來。戲劇涉及的是戲劇性行動
的語言(language)。
電影劇本涉及的是外部情境(externals),是具體的
細節——一隻鍾的滴嗒聲,一個小孩在空曠的街道上游戲,
一輛汽車拐過街角等。電影劇本是一個用畫面來講述的故
事,它發生在戲劇結構的來龍去脈之中。
曾經導演過《筋疲力盡》(Breathless)、《周末》
(Weekend)和《隨心所欲》(Vivre sa Vie)等片的富於
創新精神的法國電影導演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
odard)說過,電影正在發展自己的語言,所以我們要學習
如何去讀解畫面。
改編的劇本應該看作是獨創的電影劇本。它只不過是以
小說、書籍、舞台劇、文章或歌曲為起點。這些都是材料
來源,是起點。僅此而已。
當你改編一部小說時,你沒有必要把自己僅限於忠實於
原素材的地步。
《總統班底》就是個好例子。它是由威廉·戈爾德曼根
據伯恩斯坦與武德沃得所寫的書(順便提醒一句,是關於水
門事件的)改編的,這里就需要立即作出若干個劇作上的選
擇。在舍伍德·歐克斯實驗學院的一次采訪之中,戈爾德曼
說,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改編。「我必須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
處理這個非常復雜的素材,但又不能顯得頭腦簡單。我必須
從沒有故事的素材中編出個故事來。要編出一個合情合理的
故事,總是一個問題。
「舉例說,電影是在原書的一半之處結束的。我們決定
就在哈德曼犯錯誤的地方結束。而不是去表現武德沃得和伯
恩斯坦怎樣獲得全勝。觀眾已經知道他們證實自己是正確的
了,並且名利雙收,成了新聞界的寵兒。試圖以這樣的高調
來結束影片,那會是個錯誤。所以我們決定在這里結束:在
哈德曼犯錯誤的地方,也就是原書一半多一點兒的地方結束
影片。對電影劇本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定結構。我必須
確信,我們找到了我們一直要尋找的東西。如果觀眾被弄得
稀里糊塗,那我們就會失去他們。」
戈爾德曼以闖入水門大樓那個緊張而充滿懸念的段落為
開端。然後,當那些人被捕後,在預審法庭上介紹了武德沃
得(羅伯特·雷德福飾)。他在法庭上看到了那位高級律師,
於是開始懷疑,然後介入其中。當伯恩斯坦(達斯汀·霍夫
曼飾)參加進來處理這件事時(這是情節點I),他們成功
地揭開了這一秘密與陰謀的來龍去脈,從而導致了美國總統
的下台。
原始素材是材料的來源。怎樣把它形成電影劇本,那就
全靠你自己啦。你可以加上一些人物、場景、事變和事件等。
但不要把小說硬抄到電影劇本中去,要把它變成視覺上的,
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
戈爾德曼在《馬拉松人》(Marathon Man)中就是這樣
做的。他改編了自己的小說:「人們問我是不是先寫成電影
劇本的。我告訴他們,不是的。根本不是!是小說在先。它
被買下來拍電影,純屬巧合。
「《馬拉松人》是一部很復雜的電影劇本。這部小說是
一部內心的小說,大多數動作會發生在這個小夥子的頭腦里
面。在原書中和影片中,唯一一個直接表現的場面,就是奧
列佛在鑽石區的那個場面。這是一場外景戲。我不需要改動
多大,因為它本來就表現得很好。在書中它很奏效,在電影
劇本中也很奏效,在影片中它也同樣很奏效。」
當你把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時,你沒有必要把自己
局限於忠實於原素材的地步。前不久我把一部小說改編成電
影劇本。我不得不從點點滴滴開始。這是一部災難小說,寫
的是一位氣象學家發現一個新的冰河時期即將來臨,當然,
沒有人相信他。當氣候開始變化時,已經太晚了。新的冰河
時期開始了。這位氣象學家和其他一批科學家被派往冰島去
考察冰川,但是船被冰封。小說以主人公被凍死為結尾。
這就是這本書。一部長達六百五十頁的災難小說。這是
夠誘人的。
我決定保留這位主人公。但是,為了追求更多的戲劇價
值,我要把他擺在一個感情的沖突之中。所以我讓他成為一
個在政治問題上直言不諱的教授,人們正在考慮授予他美國
紐約大學的一個終身職位。他的關於冰河時期即將臨近的
「不負責任」的聲明,可能要危及他的任職。
然後,我需要構思故事該怎麼辦。我需要把結尾改成一
個「高調的」或者正面的結尾。我要讓他們都活下來,而不
是凍死在冰天雪地之中。我開始明白,我需要個令人激動的
開端。我通讀了全書,在第278頁上,我看到主人公在冰島
測量冰川的運動。我決定從這里開始——就在這廣闊無垠的
冰原上。這是一個視覺因素。當他們深深下降到冰川的心臟
時,發生了地震,引起了雪崩。他們總算死裡逃生。這是一
個強烈的視覺段落,它十分恰當地建置了整個故事。
當教授返回紐約,把他的發現交給上級時,他們不相信
他。那年發生的第一場暴風雪,一個警告,成為第一幕結尾
的情節點。這場暴風雪發生在萬聖節(我的主意),因為這
時有可能下雪,並且是一個很好的視覺段落。
這是未來事情的模樣。
第二幕是另一個問題。我把大部分動作歸成三個主要段
落:一、主人公組織了一個世界范圍的科學家聯絡網來試圖
解決這一問題;二、紐約城市開始冰凍;三、人們終於接受
了事實,並且試圖制定出一個計劃。我從書中挑了一些事件,
把這幾場戲串在一起。我知道我必須避免重彈那些災難片的
陳詞濫調,因為當時災難片已經沒有市場了。正如前面提到
的那樣,原書的結尾不適用,必須改變一下。我就以一個未
來的倖存者的故事作為結尾。
我把動作改成這樣,當科學家的船被冰封之後(第二幕
結尾的情節點Ⅱ),我讓主人公和他的科學家女友,以及另
外七個人離船而去,嘗試著去適應冰天雪地的生活條件,就
象愛斯基摩人近千年來所做的那樣。
所以第三幕是全新的。這九個人組成一個旅行集體,一
路上狩獵馴鹿,並拋棄了二十世紀的殘余。我以這個氣象學
家的女友生了一個孩子來結束這個電影劇本。
這個劇本很有效用。
當你把一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時,它必須是一個視覺
的經驗。這才是電影劇作家的工作。你僅僅需要忠實於原素
材的整體性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例外。也許最獨特的例外就是約翰·休斯頓為
《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寫的劇本。當時休
斯頓剛剛根據W·R·伯納特(W.R.Burnett)的書改寫成了
一個電影劇本《峻嶺》(High Sierra)(由漢弗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和伊達·露彼諾Ida Lupino主演)。這部
影片非常成功。於是休斯頓得到機會編寫和導演自己的第一
部作品。他決定把達什埃爾·漢麥特(Dashiel Hammett)
的小說《馬爾他之鷹》重新拍成電影。這個薩姆·斯佩得
(Sam Spade)的偵探故事曾兩次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成影
片:一次在1931年拍成喜劇片,由理卡多·柯蒂茨(Ric-
ardo Cortez)與比博·丹尼爾斯(Bebe Daniels)主演。
另一次在1936年,以《撒旦遇到一位太太》為名(Satan
Met a Lady),由華倫·威廉(Warren William)和比蒂·
戴維斯(Bette Davis)主演。這兩部影片全失敗了。
休斯頓很喜歡這本書的味道。他認為可以在銀幕上很完
整地把這個故事展現出來,把它拍成—部具有漢麥特風格的
硬漢子的偵探故事片。就在他臨去休假之前,他把這本書交
給了他的秘書,讓她通讀全書,然後把文學的敘述改成電影
劇本的分鏡頭形式,把各個場面標出內景或外景,說明基本
動作並引用原書的對話做對白。然後,他就到墨西哥去了。
當他走後,這個電影劇本輾轉到了傑克·L·華納手中。
「我喜歡它,你們正抓到了這本書的妙處,」他對這位大吃
一驚的劇作者兼導演說道:「開拍!就照這個樣子!我祝願
它成功!」
休斯頓言聽計從。結果,影片成為美國電影的經典之作!
威廉·戈爾德曼在談到他寫《賣花生的卡西迪和跳太陽
舞的小夥子》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時說:「首先對西部地區的
調查工作就是索然無味的,因為大部分材料不準確。那些寫
西部故事的作家們搞的都是沒完沒了的神話,這本身就是虛
假的。很難去弄清真相。」
戈爾德曼花了整整八年時間去調查這個賣花生的卡西迪。
他偶然找到「一本或幾篇,或者是一段關於卡西迪的資料,
但是沒有一點關於跳太陽舞的小夥子的材料:在他同卡西迪
去南美之前,他僅是個無名小卒。」
戈爾德曼發現為了使卡西迪和小夥子離開這個國家逃到
南美,必須歪曲歷史。這兩個法外人是這類人中的最後兩個。
時代變了,這兩個西部的法外人再不能幹那些自從南北戰爭
結束後他們一直乾的事情了。
「在這部影片中,」戈爾德曼說,「賣花生的卡西迪和
跳太陽舞的小夥子搶劫了幾次火車。而後官方組織了一個大
型民團對他們緊追不舍。當他們發現無法擺脫民團的追擊時,
他們跳下了懸崖,然後到南美去謀生。但在實際生活中,當
賣花生的卡西迪得知大型民團的消息之後,他就走了,徑直
走了!他知道全完了,他斗不過他們……
「我認為我應該證明我的主人公為什麼要離開這里逃跑,
所以我盡量把這大型民團寫成是毫不寬容的,這樣就使得觀
眾們為他們逃脫羅網而鼓掌喝彩。
「這部影片的絕大部分是編造出來的。我採用了個別史
實,他們的確劫過兩次火車,他們的確搞了不少炸葯把車
廂炸得粉碎,而每次武德科克這個人都在車上;他們的確去
過紐約,他們也去了南美,最後他們的確在玻利維亞的槍
戰中身亡。此外,是一些一鱗半爪的材料,故事全是拼湊的。」
T·S·艾略特①有句名言:「歷史不過是編造的通道。」
如果你要寫一個歷史的電影劇本,對有關的人物不應追求准
確無誤,只求歷史事件及其結果准確就行了。
如果你必須增添新的場面,做就是了。如果需要的話可
以加進幾個事件,使得故事更加個性化,只要它們能導致准
確的歷史結果就行。法國電影創作者阿培爾·岡斯(Abel
Gance)②拍攝的《拿破崙》(Napoleon),就是一個利用
歷史作為跳板的傑出範例。這部影片原來拍攝於1927年,最
近由科溫·布朗羅(Kevin Brownlow)挖掘出來,並由弗朗
西斯·福特·科波拉發行公映。影片追述了拿破崙的早期生
涯,(岡斯在小孩打雪仗之中,便把孩提時代的拿破崙的軍
事才能戲劇化地表現了出來。記住,動作即是人物!)然後,
影片跳到1789年,展現了法蘭西革命的六年,並以拿破崙被
任命為法國陸軍統帥為結尾。影片的結尾是一個精彩的三面
銀幕的段落場面(三塊銀幕同時放映),表現拿破崙率領法
國軍隊進軍義大利。
但是,對待歷史不能太隨便了。
在最近一個歐洲的電戲劇本創作班上,一名法國學生寫
了一個關於拿破崙從滑鐵盧到聖·赫倫納島的電影劇本。他
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浪漫的武俠電影,其中充滿了不準確的
史實和純屬虛構的事件。他沒有為這個故事進行充分的准備
或調查研究,因此劇本除了當做一個反面的寫作樣板之外,
別無它用。
把一出舞台劇改編成電影劇本也應該以同樣的方式來對
待。雖然你涉及的是不同的形式,但遵循的是同樣的原則。
一出戲是通過對話來表現的,它涉及的是戲劇性動作的
語言。劇中人物講述著他們的感覺,喋喋不休議論著他們的
記憶、情緒和事件。表演區、地點、背景永遠局限在舞台框
之內。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生涯中也曾有過一段時間,他詛咒這
個舞台的限制,把它稱之為:「沒有價值的絞架」和「木頭
的零!」而且懇請觀眾諸君「以自己的頭腦來彌補表演的不
足。」他知道在這個舞台上是無法表現在碧空之下英格蘭連
綿起伏的曠野上兩支對壘的軍隊,這一壯觀宏偉的場面。只
是在他完成了《哈姆萊特》之後,他才超越了舞台的限制,
創造了偉大的舞台藝術。
當你把一出戲改編成一個電影劇本時,你應該把戲中所
提到的或講出來的事件加以視覺化。戲劇涉及的是語言和戲
劇性的對白。在田納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③的
《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或《熱屋頂
上的貓》(A Cat on a Hot Tin Roof),阿瑟·密勒(Art-
hur Miller)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或者是尤金·奧涅爾(Eugene O'Neill)④的《直至深夜的
漫長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動作全
部發生在舞台上,在布景之中,演員在議論自己,或者相互
對話。你可以隨便拿來一個劇本看看,無論是薩姆·沙帕德
(Sam Shepard)的現代戲劇如《飢餓階級的咒罵》(Curse
of the Starving Class),還是艾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的《誰害怕弗傑尼亞·伍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全是一樣。
因為一出戲的動作是說出來的,所以你必須加以擴展,
賦予它以視覺的幅度。你應該為劇中僅僅在對話中提到的事
情增加一些場面與對話,把它們加以安排和設計,從而使它
們能引向原舞台劇的主要場景上。要從對話之中找到把動作
視覺化的方法。
澳大利亞的影片《馴馬手莫蘭特》(Breaker Morant)
是個好例子。原劇作者為肯尼恩·羅斯(Kenneth Ross)
(他還寫過《豺狼的日子》(Day of the Jackal),後來
由澳大利亞電影創作者和魯斯·貝瑞斯福特(Bruce Bere-
sford)改編並導演成影片。這部影片是關於布爾戰爭
(Boer War)(1900年)中,一名澳大利亞軍官由於以一種
「非正統的和不文明的方式」(游擊戰爭)殺死敵人而被控、
受審,最後被處死的故事。他成了政治斗爭的受害者,戰爭
賭博中的抵押品,本世紀初英國殖民主義制度的一位澳大利
亞犧牲品。原舞台劇是發生在法庭上,但是影片則把動作擴
展開來,它不僅增加了戰斗場面的閃回鏡頭,而且加進了表
現這位士兵個人生活的場面。結果使它成為了一部震撼人心
的、發人深省的影片。
這出舞台劇和影片各自獨具一格,這當然要歸功於戲劇
作家和電影創作者。
主要表現人——無論是活人還是死人——的電影劇本,
即傳記體式的劇本,必須有所取捨和集中,從而使它富有效
果。以卡爾·福曼(Cail Forman)編劇的《青年的溫斯頓》
(Young Winston)為例,它只涉及了溫斯頓·丘吉爾在當選
為首相之前的生活的幾個插曲和事件。
你的人物的生活僅僅是你寫作的開始。要有選擇。只要
從主人公生活中挑選出幾個事件或事情,然後把它們構成一
條戲劇性故事線。湯姆·理克曼(Tom Rickman)的《煤礦工
的女兒》(Coal Miner's Daughter),羅伯特·波爾特(R-
obert Bolt)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以及奧遜·威爾斯和赫爾曼·曼凱維奇的《公民凱恩》(根據
威廉·魯道夫·赫斯特的生涯鬆散地改編而成)都是把主人公
生活的幾個事件加以戲劇性安排而構成的很好範例。
你怎樣處理你的對象的生活,這決定了基本的故事線;沒
有一條故事線,就沒有故事;而沒有故事,你也就寫不成電影
劇本!
前不久,我的一個學生獲得了把一家重要的大城市報紙的
第一位女主編的生活拍成電影的創作權。我的學生試圖把一切
事情都寫進故事之內;早期生涯,「因為它們非常有意思」;
她的婚姻和生兒育女,『因為她具有不尋常的處世態度」;她
報道過幾個重要新聞的那個早期的記者生活。「因為它們實在
令人興奮」,以及獲得主編職務以及其他幾個故事,「因為這
是她成名的原因」。
我勸她集中寫這個女人生活中的幾個事件,但是她被自己
的對象牢牢地纏住了,以至於無法客觀地來看問題。於是我讓
她做一個練習。我讓她用幾頁紙寫出她的故事線。她寫了足足
二十六頁稿紙給我,而且只寫了這個人物一生的一半!她根本
沒寫出個故事來,只寫了個記事,而且枯燥無味。我告訴她這
樣寫不行,建議她集中在這個人物的主編生涯中的一、兩個故
事上。一個星期後,她來對我說,她無法決定哪件事情值得寫。
這種遲疑不決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感到沮喪而壓抑,最後喪
失了信心不想寫這個劇本了。一天,她哭著來找我。我鼓勵她
重新研究那些素材,找出這個女人生活中最有興趣的三件事情,
(寫作,請記住,就是挑選與選擇),如果需
要的話,找那個女人談談,問問她自己認為她的生活和事業中
哪些方面最有意思。她這樣做了,並終於以主人公所報道的那
個新聞故事,也就是使她成為第一位女主編的那個新聞故事為
基礎來構成一條故事線。這條故事線成為這個電影劇本的「鉤
子」或基礎。
你只能用一百二十頁稿紙來講故事。要精心地挑選那些事
件,從而使它們能通過最好的視覺能力與戲劇性成分來描繪你
的故事,使它們趣味盎然。電影劇本必須以你故事的戲劇性要
求為基礎。原始素材畢竟只是原始素材。它只是個起點,
而不是終點。
新聞記者似乎很難學到這一點。當他們以一篇報道為基礎
寫電影劇本時,常常感到困難。我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
在一部影片中結構戲劇性故事線的方法,恰好與在新聞報道的
結構法截然相反。
一個新聞記者以收集事實和情報為業,他靠研究書本或采
訪有關人員來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們一旦掌握了全部事實,就
可以設想出故事來。一個新聞記者收集的素材越多,信息也就
越多;這樣他就可以使用一些,或全部都用,或乾脆不用。他
一旦收集到事實材料後,就開始尋找故事的「鉤子」或「角
度」,然後僅僅使用其中那些最有趣的、最有說服力的事實來
寫他的故事。
這就是好的新聞報道。
但是寫電影劇本正好與之相反。你帶著一種想法,一個主
題,一個動作與人物,來寫電影劇本;然後編織一個能使之戲
劇化的故事線。一旦你有了這個基礎故事線——如三個傢伙搶
劫蔡斯·曼哈頓銀行——你就可以把它加以擴展;進行調查,
創造人物,寫人物傳記,需要的話,訪問一些人,收集所缺的
那些能對故事有用的事實和情報。如果故事還缺什麼東西,那
就撰寫出來。
在電影劇本中,事實支承著故事;你甚至可以說,它們創
造了這個故事。
在電影劇本寫作中,你是從一般到特殊,你先找出這個故
事,然後收集事實。在新聞報道寫作中,你是從特殊到一般;
你先收集事實,然後再找出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新聞記者,他根據自己發表在一家全國性雜
志上的一篇有爭議的文章來改編一個電影劇本。盡管他掌握了
全部事實,但是他仍然感到很難擺脫開文章,很難把一個好的
電影劇本所需要的那些因素加以戲劇化。在尋找合適的事實和
細節方面,他束手無策了。寫到三十頁就不知道如何寫下去了。
他陷入困境,驚恐失措,然後把這個本來能成為一個好的電影
劇本的東西束之高閣了。
他不能做到文章是文章,電影劇本是電影劇本。他想要忠實
於原素材,但是這行不通。
很多人想根據雜志或報紙上的一篇文章來編寫一個電影劇本
或電視劇本。如果你想把一篇文章改編成電影劇本的話,你就必
須從電影劇作家的角度去處理它。這個故事是說什麼的?誰是主
要人物?結尾怎樣?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男子因被指控犯謀殺
罪而被捕、受審、後來又宣告他無罪,直到公審後才發現他是真
正有罪的?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設計,製作賽車,並
參加競賽,最後成為冠軍?還是關於一個醫生發現了治療糖尿病
的方法?還是關於亂倫的事?寫的是誰?講的是什麼?當你回
答這些問題時,你可以把它們安排在戲劇性結構之中。
當你把一篇文章或新聞報道改編成一個電影劇本或電視劇本
時 你會碰到許多法律問題。首先,你應當獲准寫這個劇本,這
意味著,你應從有關人員那裡得到改編權,要和作者談判,也許
還要和報社、雜志社協商。大多數人是願意你把他們的故事搬上
銀幕或電視的。如果你認真的話,還需要咨詢專門辦理這類事務
的法律顧問或者文學經紀人。
但無論如何,別被法律事務糾纏過多。如果你不想現在就辦,
那就別辦。先寫出個初稿或梗概。素材中有一些東西吸引了你,
是些什麼呢?要探索一下。你可以決定根據這篇文章或故事寫個
草稿,然後看看結果如何。如果不錯,你再把它給一些有關人員
看一看。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永遠不會知道結果如何。以
上就是你應該做的一切事情。
以上我們討論了把小說、舞台劇或者文章改編成電影劇本的
問題,但是我們依然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最好的改編藝
術?
回答:不要絕對忠實於原著。一本書是一本書,一出戲是
一出戲,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一個電影劇本是一個電影劇本。
改編的電影劇本就是獨創的電影劇本。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形式。
正如蘋果不同於桔子一樣!

練習:
隨便翻開一本小說,讀幾頁。注意一下,敘事動作是如何描
寫的。它是發生在小說主人公的腦海之中?是通過對話講述出來
的?描寫部分怎樣?再拿出一個戲劇劇本,也讀幾頁。注意一下
人物是如何談論他們自己或者劇本的動作。然後讀幾頁電影劇本
(隨便找本書中的電影劇本片斷即可),看看電影劇本是如何處
理外部細節和事件的,主要人物看見什麼。

---------------------------
① T·S·艾略特:(T.S.Eliot)美國現代詩人,與龐德並
駕齊驅被稱為美國現代詩歌鼻祖。
② 阿培爾·岡斯(Abel Gance)法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詩
人及哲學家。
③ 田納西·威廉斯(Tennesee Williams)美國現代著名劇
作家。
④ 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美國當代戲劇家。尤金·
奧涅爾(Eugene O'neill)美國當代戲劇家,被視為美國
當代戲劇之父。

㈤ 關於二戰德國納粹軍官

武裝黨衛隊上尉米歇爾·魏特曼可以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坦克指揮官。他於1914年4月22日出生在Hight Palatinat的Vogelthal ,是一個本地農民約翰•魏特曼的兒子。1934年2月1日,他參加了 Reichsarbeitdienst(簡稱RAD-德國勞動軍團),並一直待到7月。1934年10月30日,他作為一名列兵加入了德國國防軍第19步兵團,1936年9月30日退伍時是一名軍士。不久以後的1937年4月5日,米歇爾·魏特曼加入了精銳的武裝黨衛隊「阿道夫·XTL護衛隊」(LeibstandarteSSAdolfHitler,簡稱LSSAH)92團第一連。1937年晚些時候,他接受了Sd.Kfz.222(一種四輪輕型裝甲偵察車)的駕駛培訓,隨後又掌握了Sd.Kfz.232(一種六輪重型裝甲偵察車)的駕駛技術,整個培訓過程中他顯示出了一個優秀駕駛員的素質。隨後他加入了LSSAH第17連(裝甲偵察連)。1938年夏季該部縮編為一個排。1939年9月,魏特曼作為一名LSSAH偵察部隊的軍士指揮著Sd.Kfz.232參加了波蘭戰役。

1939年10月,米歇爾•魏特曼來到柏林的LSSAH第5裝甲連報到,當時那是一個突擊炮培訓「學校」。1940年2月,他加入了新成立的LSSAH(當時為一個摩托化步兵團建制)突擊炮營,裝備3式突擊炮A型(StugIII Ausf A)。調動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作為一名軍士,已經擁有三年駕駛裝甲車輛的經驗。同時,米歇爾•魏特曼也在那裡認識了幾位未來的坦克尖子,如漢斯·菲利普森Hannes Philipsen,赫爾穆特·溫道夫Helmut Wendorff,阿爾福雷德·岡瑟爾Alfred Guether以及其它一些人,並與他們成為了好友。1941年初米歇爾·魏特曼在巴爾干戰役開始了他的坦克戰斗歷程,在希臘時他指揮著LSSAH突擊炮營的一個排(該排均裝備3式突擊炮A型),跟隨著大部隊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他在那兒一直待到41年中,隨後在6月11日與整個LSSAH(當時已整編為師建制)一起調往東線加入南方集團軍群,准備參加即將到來的「巴巴羅薩」作戰。6月22日開戰後,LSSAH師被投入俄國南部戰線,向基輔攻擊前進。米歇爾·魏特曼於41年7月12日被授予二級鐵十字獎章。後來不久他在戰斗中負傷但仍堅持留在部隊,並因此獲得了負傷紀念章。1941年9月8日,他獲得了一級鐵十字獎章,當時他正在羅斯托夫地域作戰。該作戰結束後他因在一次戰斗中擊毀六輛蘇軍坦克而獲得了坦克突擊紀念章,同時被晉升為軍士長。直至1942年6月,他都和他的部隊一起在俄國戰斗。1942年6月5日由於一貫的傑出表現,他作為軍官候補生來到了巴伐利亞的武裝黨衛隊軍官訓練營參加培訓。1942年9月5日畢業時他取得了坦克教員的資格。

--------------------------------------------------------------------------------

1942年秋季,第一武裝黨衛隊「阿道夫·XTL護衛隊」(LSSAH)摩托化步兵師整編為一個裝甲擲彈兵師(機械化步兵師),同時它的第13連開始裝備PzKpfw VI 「虎式」坦克。該連培訓地點先是在德國的Padeborn,後來又到法國的Ploermel。1943年1月底LSSAH師回到東線,當時第13連連長是武裝黨衛隊上尉海因茨·克林Heinz Kling。

--------------------------------------------------------------------------------

1942年12月21日,魏特曼晉升武裝黨衛隊少尉並在24日向第13連報到。但他開始並沒有得到虎式坦克的指揮權,而是受命指揮一個3式L/M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L/M)排,任務是保護虎式坦克的後方,對付敵步兵和反坦克炮陣地以及其他障礙物(如果你看過「PanzerVon!」的話,是不是跟某人的經歷很象啊?)。1943年早春,米歇爾·魏特曼終於如其所願的離開了這個支援排,加入了虎式指揮官的行列。1943年7月5日,魏特曼在「衛城」作戰(庫爾斯克會戰)中開始了其虎式指揮官的傳奇經歷。LSSAH師被投入到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南翼,是進攻的中堅力量之一。作戰的第一天,魏特曼就摧毀了兩門反坦克炮和13輛T34坦克,將赫爾穆特•溫道夫的坦克排從困境中解救出來。7月7日、8日兩天魏特曼又幹掉了2輛T34,2輛SU-122自行火炮以及3輛T-60/70輕型坦克。7月12日,他又打掉了8輛蘇軍坦克、3門反坦克炮,還消滅了一個炮兵陣地。該作戰於1943年7月17日結束,雙方在包括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等地域的激烈戰斗中都蒙受了慘重的損失。這段不長的時間內米歇爾·魏特曼取得了摧毀30輛蘇軍坦克和28門火炮的驕人戰績。1943年7月29日,第13坦克連改編成為LSSAH師直屬的武裝黨衛隊第101重型坦克營(schwere SS Panzer Abteilungen 101),並在1943年8月前往義大利進行整編和擔任預備隊任務。

「魏特曼在波卡基村」

諾曼底登陸一周後的1944年6月13日,在盟軍的反復空襲下,魏特曼指揮的武裝黨衛隊第101重型坦克營第2連從Beauvais到波卡基村時只剩下了4輛虎式和1輛4式坦克。他們位於213高地附近,接到的任務是制止英國第7裝甲師(北非戰役時著名的「沙漠之鼠」)的前進(據信他們會穿過村子),保衛德軍的側翼(背後是「勒爾」裝甲師)和維持到卡昂的道路暢通。早上8點,他的坦克連盯上了一個正在波卡基村附近一條下凹的公路上前進的英軍裝甲縱隊,魏特曼等到車隊離他不到100米時才開火,而且首先擊毀了第一輛和最後一輛車輛,堵塞了英軍逃離的道路。在一個小樹叢的掩護下,魏特曼先把英軍打頭的一輛半履帶車炸翻,然後是最後一輛,接著挨個用88毫米炮替一片混亂的英軍車輛「點名」。在這緊張而刺激的短短5分鍾內,魏特曼的連將25輛第7裝甲師22裝甲旅第4倫敦團(外號「快槍手Sharpshooters」,結果是挨打能手)的「克倫威爾」和「螢火蟲**」坦克送上了天,還有28輛其他車輛***(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布倫」式運輸車),自己卻毫無損傷。同時,他指揮下的另3輛虎式和那輛4式坦克在213高地上為他提供了火力支援,8輛來自第101重型坦克營第1連的坦克沖進了波卡基村攻擊英軍的另一個縱隊。在接下來的街道巷戰中,魏特曼的「老虎」履帶讓一門英軍的6磅反坦克炮(57毫米口徑)敲掉了,整個乘員組被迫撤離了坦克,在那場戰斗中還有兩輛虎式坦克也毀於這種火炮。但到晚上時,波卡基村回到了德軍手中,英軍在這場戰斗中G損失25輛坦克、14輛半履帶車和 14輛「布倫」式運輸車,還有幾百名士兵。第101重型坦克營在波卡基村損失了六輛寶貴的「老虎」,換來的是英軍在以後的進攻中都變得小心翼翼,看見任何被懷疑為「虎式」的目標就呼叫空軍。可以說魏特曼的進攻制止了英軍穿過波卡基村進攻卡昂的努力。

㈥ 對知識的渴望

蘭特.羅素說:
三種簡單卻極其強烈的情感主宰著我的生活: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這三種情感,像一陣陣颶風一樣,任意地將我吹的飄來盪去,越過痛苦的海洋,抵達絕望的彼岸。
伯蘭特.羅素說: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 --- 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 --- at last --- I have found.
我尋找愛,首先,因為它令人心醉神迷,這種沉醉是如此美妙,以至於我願意用餘生來換取那幾個小時的快樂。我尋找愛,其次是因為它會減輕孤獨,置身於那種可怕的孤獨中,顫抖的靈魂在世界的邊緣,看到冰冷的、死寂的、無底深淵。我尋找愛,還因為在愛水乳交融時,在一個神秘的縮影中,我見到了先賢和詩人們所想像的、預覽的天堂。這就是我所追求的,盡管對於凡人來說,這好像是一種奢望。但這是我最終找到的。
伯蘭特.羅素說: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a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我曾以同樣的熱情來追求知識。我希望能理解人類的心靈,希望能知道為什麼星星會發光。我也曾經努力理解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他們認為數字主載著萬物的此消彼長。我了解了一點知識,但是不多。
伯蘭特.羅素說: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d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愛和知識,可以最大可能地,將人帶入天堂。可是,憐憫總是將我帶回地面。人們因痛苦而發出的哭聲在我心中久久回響,那些飢荒中的孩子們,被壓迫者摧殘的受害者們,被子女視為可憎負擔的、無助的老人們,以及那無處不在的孤單、貧窮和無助都在諷刺著人類所本應該有的生活。我渴望能夠消除人世間的邪惡,可是力不從心,我自己也同樣遭受著它們的折磨。
伯蘭特.羅素說: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I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to me.
這就是我的生活。我覺得活一場是值得的。如果給我機會的話,我願意開心地,再活一次。

㈦ 攝影基本知識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 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 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
英文攝影 Photography 一詞是源於希臘語 φως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η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有人說過的一句精闢的語言: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一般簡稱的攝影,即是用照相機,映像在底片,沖印底片成為單一相片,一張張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動、無聲,僅供人觀賞其人物、意境,進而體會其涵義。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張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之手。

曝光過程
在進行照相時,光通過小孔(更多時候是一個透鏡組)進入暗盒,在暗盒背部(相對於光入射方向)的介質上成像。根據實際光強度和介質感光能力的不同,要求的光照時間也不同。在光照過程中,介質被感光。

後期製作
照相進行完成後,介質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須通過轉換而再度為人眼所讀取。具體方法依賴於感光手段和介質特性。對於膠片照相機,會有定影,顯影,放大等化學過程。對於數碼照相機,則需要處理器對數據進行計算,再通過電子設備輸出。

所用設備
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可見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機。因場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機有著非常多的分類。綜合來講,照相機都要有幾個基本的部分以保證暴光過程,這包括:感光介質、成像透鏡、曝光時間控制機構、膠卷暗盒、存儲介質。

記錄攝影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

藝術攝影
隨著攝影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在於藝術性的高低。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自攝影術發明至今,可以說,畫意攝影一直貫穿其中,並且在攝影發展史上起了幾個里程碑的作用。十九世紀後半頁,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被承認為一們藝術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1.繪畫主義攝影

繪畫主義攝影是勵行於二十世界初攝影領域的一種藝術流派,它產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
該派攝影家在創作上追求繪畫的效果,或「詩情畫意」的境界。它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仿畫階段;崇尚曲雅階段;畫意階段。
繪畫主義攝影家提出,「應該產生攝影的拉斐爾和攝影的提茨安。」
繪畫主義攝影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第一個繪畫主義攝影菜是英國畫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長人像攝影,作品結構嚴謹,造型優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繪畫主義攝影的成長時期。1869年,英國攝影家HP羅賓森(1830-1901)發表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他提出:「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無疑的,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足以令攝影家更能自由發揮;但技術上的改良並非就等於藝術上的進。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為該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餘張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標志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這一時期的作品,其題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規喻性。拍攝時,預告打好草圖,然後利用模特兒、道具,組織和安排場面,並通過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畫面的繪畫效果。
隨後,繪畫主義攝影的內容有所擴大,但風格仍崇尚古典主義,造型和構圖仍具學院派的法則,因而顯得儲蓄、沉表、典雅。
當該流派發展到畫意階段時,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舊是它的特點。
由於繪畫主義攝影家強調藝術修養:「如果想要使攝影在藝術上有地位,攝影家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審美的能力和育實藝術的修養。」所以其歷史功績是把攝影從初期機械地摹寫對象引導到造型藝術的領域中去,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
由於繪畫主義的創作大都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攝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們早美趣味的不斷發展,為「自然主義」所沖擊。盡管這樣,在今天的攝影藝術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這一流派的主要攝影家和作品有:普萊期(?-1896)的男爵之宴、魯賓遜漂流記、寶塔情景;羅賓林的當一天工作完了的時候、秋天、兩個小姑娘、彌留、拿著毒葯瓶的朱麗葉、黎明和落日;雷蘭德洗禮者聖約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亞、優迪特與荷羅佛尼斯;金馬倫夫人(1815-1897)的湯姆士卡萊爾和尼達(1820-1910)的彌留之際的囂俄等等。

2.印象派攝影

1899年,英國舉辦了法國印象派繪畫的首次展覽。繪畫主義派攝影家羅賓森在其影響下,提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的審美標准,提倡「軟調」攝影。該流派是繪畫印象派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開始,他們運用軟焦點鏡頭進行拍攝,布紋紙洗印,追求一種模糊朦朧的藝術表現效果。隨著「溴化銀洗相法」和在顏料中混入重鉻酸膠洗相紙法的出現,印象派作品從對鏡頭成象的控制發展到暗房加工。他們提出「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象照片」,並且認為「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印象派攝影家還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如拉克羅亞在一九零零年創作的《掃公園的人》,就象是一幅畫在畫布上的炭筆畫。印象派攝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喪失了攝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所以有人又把它稱之為「仿畫派」。可以說它是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個分支。
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調子沉鬱,影紋粗糙,富有裝飾性,但缺乏空間感。其著名攝影家有杜馬希(?-1937)、普約(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爾柯夫(1848-1918)、埃夫爾特(1874-1948)、米尊內(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寫實攝影

寫實攝影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攝影流派,延綿至今,仍是攝影藝術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
該流派的攝影藝術家在創作中恪守攝影的紀實特性,在他們看來,攝影應該具有「與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實性,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只有具有「數學般的准確性」,作品才能發揮他種藝術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說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說:「只有探討忠實,才是我們的使命。」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對象鏡子那樣冷漠地、純客觀地反映對象,主張創作應該有所選擇,對所反映的事物應該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判斷。著名寫實攝影大師劉易斯·海因就說過這樣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應加糾正的東西;同時,要反映那些應予表揚的東西。」可見他們崇尚藝術應該「反映人生」的觀點。他們敢於正視現實,創作題材大都取於社會生活。藝術風格質朴無華,但具有強烈的見證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寫實攝影愛好當推英國攝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於1853年拍攝的那些火棉膠紀錄片。稍後,則是羅斯·芬頓的戰地攝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傑克遜的黃石奇觀。1870年以後,寫實攝影漸趨成熟,開始把鏡頭轉向社會,轉向生活。如當時的攝影家巴納多博士就拍攝了流浪兒童的悲慘境遇,而震動了人們。
由於寫實攝影愛好所具有的巨大的認識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漸在新聞領域中占據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國攝影家雅谷布·里斯關於紐約貧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隨後,寫實攝影家人才輩出,作品都以其強烈的現實性和深刻性而著稱於攝影史。例如英國勃蘭德的《拾煤者》;美國R·卡帕的《通故的法國女人被剃光頭遊街》;法國韋絲的《女孩》等等,不勝枚舉。

4.自然主義攝影

1899年,攝影家彼得·亨利·愛默生鑒於繪畫主義創作的弱點,發表了一篇題為《自然主義的攝影》的論文,抨擊繪畫主義攝影是支離破碎的攝影,提倡攝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創作靈感。他認為,自然是藝術的開始和終結,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藝術,才是最高的藝術。他說,沒有一種藝術比攝影更精確、細致、忠實地反映自然,「從感情上和心理上來說,攝影愛好的效果就在於感光材料所記錄下來的,沒有經過修飾的鏡頭景象。」該派另一位大師A·L·帕邱說得更明確:「美術應該交給美術家去做,就我們攝影來說,並沒有什麼可借重美術的,應該從事獨立性的創作。」
由此可見,這種藝術主張,是對繪畫主義的反動,它促使人們把攝影從學院派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對充分發揮攝影自身特點有著促進作用。
這一流派的創作題材,大都是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
由於自然主義攝影滿足於描寫現實的表面現實和細節的"絕對"真實,而忽視對現實本質的挖掘和對表面對象的提煉,一句話,不注意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和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實質上是對現實主義的庸俗化。有時會導致對現實的歪曲。
這一派著名的攝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爾欽遜(1857-1921)、葛爾(?-1906)、搔耶(1856-?)、薩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純粹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是成熟於二十世紀初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其創導者為美國攝影家斯蒂格里茲(1864-1946)。他們主張攝影藝術應該發揮攝影自身的特質和性能,把它從繪畫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用純凈的攝影技術去追求攝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豐富的影調層次、微妙的光影變化、純凈的黑白影調、細致的紋理表現、精確的形象刻畫。總之,該派攝影家刻意追求所謂的「攝影素質」:准確、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現被攝對象的光、色、線、形、紋、質諸方面,而不藉助任何其他造型藝術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紐約,就是純粹派中的佳作。攝影家從高處俯瞰紐約某個廣場,雖沒有任何加工、修飾,但新穎的構圖,獨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誠的K桑德伯格,則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獨幅作品空間、時間的限制,在一個畫面中細膩地刻畫了詩人情緒的轉換,影調的組合和構圖的變化,極有韻律感。
從某個角度說,純粹派的某些主張和創作是形式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混血兒」,後來則衍變成「新即物主義」。但該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進了人們對攝影特性和表現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是斯特蘭德(1890-?)和Group f 6.2攝影組織中的青年攝影家,如亞丹斯、根令翰等。
純粹派後期的作品則向線條、圖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發展,其有影響的攝影家是亞博、史丁納、史脫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義攝影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稱「支配攝影」、「新現實主義攝影」。為本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藝術特點是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部,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人耳目的視覺效果。它不考慮藝術的本質在於提示對象的本質,因而其美學思想是屬於自然主義范疇的。例如,攝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攝的火車頭的回轉軸就是用近攝手法,表現了火車頭回轉軸運轉時的狀態,由於畫面摒棄了其他細部因而給予觀眾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
新即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斯特蘭德,他對即物主義藝術特徵作了如下規定:「新即物主義乃是攝影的本質,並且也是攝影的產物和界限。」他認為,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而且需要觀察正確事物的眼睛。為此,並非根據敷衍的過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須運用純凈的攝影術才行。」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先驅則是阿傑和斯泰肯。而實際創始者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對攝影依賴於繪畫,他強調攝影藝術必須依靠攝影的自身特性,認為攝影的審美價值隱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發揮攝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創造出美,他說:「繪畫應該隨便由畫家去畫,只有根據固有的特質,才能創造出可以自立的攝影,沒有任何東西是從繪畫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的功績是促使人們對攝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攝影從審美性的虛幻世界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但是,由於過分強調了細部物質表面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抽象主義攝影提供了萌發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後,由於出現了大口徑的小型照相機,新即物主義的表現領域有了新的發展,產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義的著名攝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爾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亞當斯(?-1902)等。

7.超現實主義攝影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本世紀三十年代。
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象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景象加以堆砌、拼湊、改組,把具體的細部表現和任意的誇張、變形、省略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該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家絲頓和美國的布留奎爾(1880-1945)。真正完成者為英國舞台攝影家馬可賓(1905-?),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把"超現實"的虛和現實中的實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既虛幻又實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創作的《馬可賓的自畫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現實作品,它是運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攝出來的--一次正面,兩次側面和一次一隻眼睛。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8.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流派。
該流派的攝影家否定造型藝術是以可審視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藝術家審美感受的這一基本特性,宣稱要把攝影"從攝影里解放出來"。
初期,用無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攝體」的細部紋理和豐富影調,製作成僅表現其形狀的「光圖畫」。後來發展到或運用光線,或剪輯集錦,或中途曝光,或拍攝時震動照相機使被攝體形象在底片中的結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變畫面的表面結構,改變被攝物體的原有形態和空間結構,力圖使用所謂形式、影調(色彩)和素材的「絕對抽象的語言」,使被攝物體轉變成某種不能辨認為何物的線條、斑點和形狀的結合體。以表現該派藝術家奉為圭臬的所謂人類最真實、最有本質力量的潛意識世界。在作品中,被攝物體只不過是被藝術家借來隨心所欲地產生表現自身想像和個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攝影的發軔者為泰爾博(1800-1877)。開始時,作品畫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認性。至一九一七年攝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就已完全不可辨認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畫家莫荷利納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並從理論上予以確立。隨後,抽象畫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進了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從而大大擴大了抽象派攝影的表現范圍,豐富了攝影藝術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系,並風行於歐美等國。
該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溫隙斯特、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

9.堪的派攝影

堪的派攝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起的、反對繪畫主義攝影的一大攝影流派。
這一流派的攝影家主張尊重攝影自身特性,強調真實、自然,主張拍攝時不擺布、不幹涉對象,提倡抓取自然狀態下被攝對象的瞬間情態。法國著名的「堪的」派攝影家亨利·卡笛爾·布列松說過:「對我來說,攝影就是在一瞬間里及時地把某一事件的意義和能夠確切地表達這一事件的精確的組織形式紀錄下來。」因而這一流派的藝術特色是客觀、真實、自然、親切、隨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
「堪的」派中的攝影家,就其美學思想和創作傾向而言,情況是比較復雜的,雖然他們都崇尚人性世態的表現,且大部分都從事於新聞攝影工作,但有的為自然主義者,有的為寫實主義者。
該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攝影家阿爾弗雷德·斯迪格的《紐約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則是德國的攝影家埃利克·沙樂門博士。他用小型相機在一次德法總理舉行的夜間會議結束時拍攝的《羅馬政治會議》,由於它的生動、真實、朴實、自然,而成為該流派名垂攝影史的經典作品。
在攝影美學上,他們認為「以攝影的基本特點為基礎的照片,是畫家或蝕刻家所無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現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現出來的特性」。其次,對客觀事物的表現,他們重視和強調獨創性,說:「(攝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不要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而這正是區分照片是平庸還是高明,有價值還是沒有價值的標准。」
該派著名的攝影家有美國的托馬斯·道韋爾·麥阿沃依;英國的茜莉特·摩戴爾;法國的維克托·哈夫門;以及路易斯·達爾·沃爾夫、彼得·斯塔克彼爾·布魯維奇等等。

10.「達達派」攝影

「達達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達達」,原為法國兒童語言中「小馬」或「玩具馬」的不連貫語匯。因為達達主義藝術家在創作中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宣稱藝術和美學無緣,主張「棄繪畫和所有審美要求」,崇尚虛無,使創作近乎戲謔,因而人們把該藝術流派稱之為「達達派」。
在這種藝術思潮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中也產生了「達達派」。著名攝影家哈爾斯曼創作過一幅蒙娜麗莎,她那雙豐滿的手在這里不僅變成了青筋暴突,汗毛叢生,而且還塞滿了鈔票。真可謂荒誕無稽,不倫不類。
達達派攝影藝術家的創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術進行剪輯加工,創造某種虛幻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例如LM納基的勒達和天鵝,把一個美麗的希臘神話故事,處理成某種晦澀怪誕、不可捉摸的圖像與線條的組合。在畫面中,可視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義存在,而只是某種意念的構成元素。還有人用翦輯的手段,使尼亞加拉大瀑布湧向紐約,製造了一個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閔景象。
由於達達派攝影藝術作品不符合人們一般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要求,1924年以後就逐漸受到有較明確、完整的藝術豆腐和綱領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沖擊。但其影響仍可在以後出現的現代派攝影藝術中窺見。
達達派的著名攝影家有菲利普哈爾斯曼、摩根、拉茨羅摩荷利納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觀主義攝影

主觀主義攝影是一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比抽象派攝影更為「抽象」的攝影藝術流派,所以又稱作「戰後派」。
它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在攝影藝術領域中的反映。其創始人是德國攝影家奧特·斯坦內特。他認為,「攝影是本來具有發揮自己能力的寬闊領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觀能動作用。但目前卻成了一種機械的寫實主義」。於是提出了「攝影藝術主觀化的藝術主張。極力主張攝影藝術的終極應該是提示攝影家自身的某些朦朧意念和表現不可言傳的內心狀態和下意識活動。」主觀攝影就是人格化、個性化的攝影。這便是該流派的藝術綱領。主觀攝影的藝術家們極度強調自己的創造個性,蔑視一切已有藝術法則和審美標准。該派理論家公開表示,「主觀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試驗性的圖像藝術,而是一種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創造性藝術。」「我們可以任意使用技術手段去創造照片。」

其特點是:
1 畫面有「具象」和「抽象」兩種不論何種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現是其最終目的。畫面中的一切只不過是攝影家表現自我的「載體」而已。
2 充分利用鏡頭的透視特性,把被攝體從現實中"剝離"出來,「移」到畫面上去,--即使用鏡頭的某些光學性能,把客觀的物體加以改造,使之成為意念的「物化體」,從而在畫面中組合成創造出自己的「世界」。而這世界往往是荒誕、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攝手段清晰而又強烈地強化和突出表現物體的某一細部形態。
4 運用暗房技法,把被攝對象原有的豐富影調簡化,將自然、平凡的關系轉換成強烈的視覺關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連續閃光),使被攝體從時間概念中分離出來,能動地把時間概念和空間位置加以調換。
其著名的攝影家除奧特、斯坦內特以外,還有傑·施莫爾、肖·范歐坎、蘭·佩恩、莫·弗克爾特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