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筆驛賞析
㈠ 古代詩歌閱讀籌筆驛李商隱答案
籌筆驛中對首聯的長和猶進行賞析
㈡ 籌筆驛的作品鑒賞
此詩首聯就聯系諸葛亮,再聯系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為主公劉備分憂,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他的計謀都是好的。這里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是北征;東征是陪襯,不是指打東吳。劉備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這里實際上是「南征北伐」,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為避開重復,所以這樣說。
頜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來句當戰赤壁之戰,當時孫權、劉備兩家的兵力,聯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水戰。又靠了東風,好用火攻來燒毀曹軍的戰船取勝,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時運不濟,像李商隱詩里說的:「關張無命欲何如?」關羽、張飛都早死了,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諸葛亮死後,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蜀國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兩朝冠劍:指在劉備和後主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
尾聯歸結到籌筆驛:「唯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在驛亭的岩下水,還在傍驛流著,好像在懷念諸葛亮。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這就跟籌筆驛的規劃軍事結合。既然是「盡良籌」,怎麼他的出師有利有不利?這就開出二聯,歸於時運,時來才有利,運去就難辦了。三聯歸到運去,於是孺子拋棄山河,譙周主張歸降。歸結到岩下水的多情。這里把諸葛亮規劃的勝利和挫折歸於時運。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於關張無命,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命運。溫庭筠《經五丈原》:「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他稱蜀國為下國,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下國和中原對抗,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一中原,也非人力能達,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於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
就寫籌筆驛說,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雲長期在保護營柵,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
㈢ 求唐詩三百首全集都包括哪些詩詞,賞析去哪裡看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0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http://www.gushiwen.org/gushi/tangshi.aspx全唐詩賞析
《唐詩三百首》在線閱讀
五言絕句
行宮(元稹)登鸛雀樓(王之渙)新嫁娘詞(王建)相思(王維)雜詩(王維)鹿柴(王維)竹里館(王維)山中送別(王維)問劉十九(白居易)哥舒歌(西鄙人)夜思(李白)怨情(李白)登樂游原(李商隱)聽箏(李端)渡漢江(李頻)八陣圖(杜甫)宿建德江(孟浩然)春曉(孟浩然)春怨(金昌緒)江雪(柳宗元)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終南望余雪(祖詠)宮詞(張祜)尋隱者不遇(賈島)送崔九(裴迪)送靈澈(劉長卿)聽彈琴(劉長卿)送上人(劉長卿)玉台體(權德輿)
七言絕句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閨怨(王昌齡)春宮曲(王昌齡)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涼州詞(王翰)後宮詞(白居易)宮中詞(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餘)逢入京使(岑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早發白帝城(李白)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賈生(李商隱)隋宮(李商隱)瑤池(李商隱)嫦娥(李商隱)夜雨寄北(李商隱)寄令狐郎中(李商隱)為有(李商隱)江南逢李龜年(杜甫)贈別二首·其一(杜牧)贈別二首·其二(杜牧)金谷園(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遣懷(杜牧)秋夕(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杜牧)徵人怨(柳中庸)金陵圖(韋庄)滁州西澗(韋應物)桃花溪(張旭)寄人(張泌)題金陵渡(張祜)贈內人(張祜)集靈台二首·其一(張祜)集靈台二首·其二(張祜)楓橋夜泊(張繼)隴西行(陳陶)雜詩(佚名)回鄉偶書(賀知章)瑤瑟怨(溫庭筠)月夜(劉方平)春怨(劉方平)烏衣巷(劉禹錫)春詞(劉禹錫)馬嵬坡(鄭畋)寒食(韓翃)已涼(韓偓)宮詞(顧況)
五言律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梓州李使君(王維)漢江臨眺(王維)終南別業(王維)終南山(王維)酬張少府(王維)過香積寺(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山居秋暝(王維)歸嵩山作(王維)次北固山下(王灣)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寄左省杜拾遺(岑參)聽蜀僧浚彈琴(李白)夜泊牛渚懷古(李白)贈孟浩然(李白)渡荊門送別(李白)送友人(李白)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涼思(李商隱)北青蘿(李商隱)蟬(李商隱)風雨(李商隱)落花(李商隱)登岳陽樓(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別房太尉墓(杜甫)旅夜書懷(杜甫)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杜甫)月夜憶舍弟(杜甫)天末懷李白(杜甫)月夜(杜甫)春望(杜甫)春宿左省(杜甫)旅宿(杜牧)春宮怨(杜荀鶴)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雜詩(沈佺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孟浩然)留別王維(孟浩然)早寒有懷(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孟浩然)過故人庄(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章台夜思(韋庄)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韋應物)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灞上秋居(馬戴)楚江懷古(馬戴)除夜有懷(崔塗)孤雁(崔塗)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望月懷遠(張九齡)書邊事(張喬)沒蕃故人(張藉)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許渾)早秋(許渾)送人東游(溫庭筠)尋陸鴻漸不遇(僧皎然)尋南溪常道士(劉長卿)新年作(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劉長卿)蜀先主廟(劉禹錫)闕題(劉昚虛)送李端(盧綸)送僧歸日本(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錢起)在獄詠蟬(駱賓王)江鄉故人偶集客舍(戴叔倫)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韓翃)
七言律詩
遣悲懷三首·其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元稹)贈郭給事(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王維)積雨輞川庄作(王維)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白居易)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岑參)登金陵鳳凰台(李白)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李商隱)春雨(李商隱)籌筆驛(李商隱)錦瑟(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李商隱)隋宮(李商隱)送魏萬之京(李頎)詠懷古跡·其一(杜甫)詠懷古跡·其二(杜甫)詠懷古跡·其三(杜甫)詠懷古跡·其四(杜甫)詠懷古跡·其五(杜甫)宿府(杜甫)閣夜(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登高(杜甫)登樓(杜甫)蜀相(杜甫)客至(杜甫)野望(杜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柳宗元)春思(皇甫冉)寄李儋元錫(韋應物)望薊門(祖詠)貧女(秦韜玉)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高適)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崔曙)登黃鶴樓(崔顥)行經華陰(崔顥)利州南渡(溫庭筠)蘇武廟(溫庭筠)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劉長卿)西塞山懷古(劉長卿)晚次鄂州(盧綸)贈闕下裴舍人(錢起)宮詞(薛逢)同題仙游觀(韓翃)
五言古詩
賊退示官吏·並序(元結)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王昌齡)渭川田家(王維)西施詠(王維)送別(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青溪(王維)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岑參)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李白)月下獨酌(李白)春思(李白)夢李白·其一(杜甫)夢李白·其二(杜甫)望岳(杜甫)贈衛八處士(杜甫)佳人(杜甫)秋登蘭山寄張五(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尋西山隱者不遇(邱為)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溪居(柳宗元)送楊氏女(韋應物)長安遇馮著(韋應物)夕次盱眙縣(韋應物)東郊(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宿王昌齡隱居(常建)感遇·孤鴻海上來(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張九齡)感遇·幽人歸獨卧(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桔(張九齡)春泛若耶溪(綦毋潛)
七言古詩
石魚湖上醉歌·並序(元結)長恨歌(白居易)琵琶行·並序(白居易)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李白)韓碑(李商隱)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李頎)古意(李頎)送陳章甫(李頎)琴歌(李頎)古柏行(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杜甫)丹青引贈曹霸將軍(杜甫)寄韓諫議(杜甫)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漁翁(柳宗元)登幽州台歌(陳子昂)石鼓歌(韓愈)山石(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韓愈)
樂府
涼州詞(王之渙)出塞(王昌齡)塞上曲·蟬鳴空桑林(王昌齡)塞下曲·飲馬渡秋水(王昌齡)長信怨(王昌齡)渭城曲(王維)秋夜曲(王維)洛陽女兒行(王維)老將行(王維)桃源行(王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李白)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李白)行路難(李白)行路難·大道如青天(李白)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李白)將進酒(李白)玉階怨(李白)長相思·在長安(李白)長相思·摧心肝(李白)長干行(李白)蜀道難(李白)子夜吳歌·春歌(李白)子夜吳歌·夏歌(李白)子夜吳歌·秋歌(李白)子夜吳歌·冬歌(李白)關山月(李白)江南曲(李益)古從軍行(李頎)哀王孫(杜甫)兵車行(杜甫)麗人行(杜甫)哀江頭(杜甫)金縷衣(佚名)獨不見(沈佺期)烈女操(孟郊)遊子吟(孟郊)燕歌行·並序(高適)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崔顥)長干行·家臨九江水(崔顥)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盧綸)塞下曲·野幕蔽瓊筵(盧綸)更多>>《全唐詩》
㈣ 古詩三百首賞析
五言絕句
行宮(元稹)登鸛雀樓(王之渙)新嫁娘詞(王建)相思(王維)雜詩(王維)鹿柴(王維)竹里館(王維)山中送別(王維)問劉十九(白居易)哥舒歌(西鄙人)夜思(李白)怨情(李白)登樂游原(李商隱)聽箏(李端)渡漢江(李頻)八陣圖(杜甫)宿建德江(孟浩然)春曉(孟浩然)春怨(金昌緒)江雪(柳宗元)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終南望余雪(祖詠)宮詞(張祜)尋隱者不遇(賈島)送崔九(裴迪)送靈澈上人(劉長卿)聽彈琴(劉長卿)送上人(劉長卿)玉台體(權德輿)
七言絕句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閨怨(王昌齡)春宮曲(王昌齡)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涼州詞(王翰)後宮詞(白居易)宮中詞(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餘)逢入京使(岑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早發白帝城(李白)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賈生(李商隱)隋宮(李商隱)瑤池(李商隱)嫦娥(李商隱)夜雨寄北(李商隱)寄令狐郎中(李商隱)為有(李商隱)江南逢李龜年(杜甫)贈別·其一(杜牧)贈別·其二(杜牧)金谷園(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遣懷(杜牧)秋夕(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杜牧)徵人怨(柳中庸)金陵圖(韋庄)滁州西澗(韋應物)桃花溪(張旭)寄人(張泌)題金陵渡(張祜)贈內人(張祜)集靈台·其一(張祜)集靈台·其二(張祜)楓橋夜泊(張繼)隴西行(陳陶)雜詩(佚名)回鄉偶書·其一(賀知章)瑤瑟怨(溫庭筠)月夜(劉方平)春怨(劉方平)烏衣巷(劉禹錫)春詞(劉禹錫)馬嵬坡(鄭畋)寒食(韓翃)已涼(韓偓)宮詞(顧況)
五言律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梓州李使君(王維)漢江臨眺(王維)終南別業(王維)終南山(王維)酬張少府(王維)過香積寺(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山居秋暝(王維)歸嵩山作(王維)次北固山下(王灣)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寄左省杜拾遺(岑參)聽蜀僧浚彈琴(李白)夜泊牛渚懷古(李白)贈孟浩然(李白)渡荊門送別(李白)送友人(李白)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涼思(李商隱)北青蘿(李商隱)蟬(李商隱)風雨(李商隱)落花(李商隱)登岳陽樓(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別房太尉墓(杜甫)旅夜書懷(杜甫)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杜甫)月夜憶舍弟(杜甫)天末懷李白(杜甫)月夜(杜甫)春望(杜甫)春宿左省(杜甫)旅宿(杜牧)春宮怨(杜荀鶴)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雜詩三首·其三(沈佺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孟浩然)留別王維(孟浩然)早寒有懷(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孟浩然)過故人庄(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章台夜思(韋庄)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韋應物)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灞上秋居(馬戴)楚江懷古三首·其一(馬戴)除夜有懷(崔塗)孤雁(崔塗)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望月懷遠(張九齡)書邊事(張喬)沒蕃故人(張籍)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許渾)早秋(許渾)送人東游(溫庭筠)尋陸鴻漸不遇(皎然)尋南溪常道士(劉長卿)新年作(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劉長卿)蜀先主廟(劉禹錫)闕題(劉昚虛)送李端(盧綸)送僧歸日本(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錢起)在獄詠蟬(駱賓王)江鄉故人偶集客舍(戴叔倫)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韓翃)
七言律詩
遣悲懷三首·其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元稹)贈郭給事(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王維)積雨輞川庄作(王維)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白居易)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岑參)登金陵鳳凰台(李白)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李商隱)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李商隱)春雨(李商隱)籌筆驛(李商隱)錦瑟(李商隱)隋宮(李商隱)送魏萬之京(李頎)詠懷古跡·其一(杜甫)詠懷古跡·其二(杜甫)詠懷古跡·其三(杜甫)詠懷古跡·其四(杜甫)詠懷古跡·其五(杜甫)宿府(杜甫)閣夜(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登高(杜甫)登樓(杜甫)蜀相(杜甫)客至(杜甫)野望(杜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春思(皇甫冉)寄李儋元錫(韋應物)望薊門(祖詠)貧女(秦韜玉)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高適)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崔曙)登黃鶴樓(崔顥)行經華陰(崔顥)利州南渡(溫庭筠)蘇武廟(溫庭筠)江州重別薛六柳(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劉長卿)西塞山懷古(劉禹錫)晚次鄂州(盧綸)贈闕下裴舍人(錢起)宮詞(薛逢)同題仙游觀(韓翃)
五言古詩
賊退示官吏(元結)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渭川田家(王維)西施詠(王維)送別(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青溪(王維)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岑參)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李白)春思(李白)夢李白·其一(杜甫)夢李白·其二(杜甫)望岳(杜甫)贈衛八處士(杜甫)佳人(杜甫)秋登蘭山寄張五(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尋西山隱者不遇(丘為)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溪居(柳宗元)送楊氏女(韋應物)長安遇馮著(韋應物)夕次盱眙縣(韋應物)東郊(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宿王昌齡隱居(常建)感遇·孤鴻海上來(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張九齡)感遇·幽人歸獨卧(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橘(張九齡)春泛若耶溪(綦毋潛)
七言古詩
石魚湖上醉歌(元結)長恨歌(白居易)琵琶行(白居易)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李白)韓碑(李商隱)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李頎)古意(李頎)送陳章甫(李頎)琴歌(李頎)古柏行(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杜甫)丹青引贈曹霸將軍(杜甫)寄韓諫議(杜甫)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漁翁(柳宗元)登幽州台歌(陳子昂)石鼓歌(韓愈)山石(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韓愈)
樂府
涼州詞(王之渙)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塞上曲·蟬鳴空桑林(王昌齡)塞下曲·飲馬渡秋水(王昌齡)長信怨(王昌齡)渭城曲(王維)秋夜曲(王維)洛陽女兒行(王維)老將行(王維)桃源行(王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李白)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難·大道如青天(李白)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李白)將進酒(李白)玉階怨(李白)長相思·其一(李白)長相思·其二(李白)長干行·君家何處住(李白)蜀道難(李白)子夜吳歌·春歌(李白)子夜吳歌·夏歌(李白)子夜吳歌·秋歌(李白)子夜吳歌·冬歌(李白)關山月(李白)江南曲(李益)古從軍行(李頎)哀王孫(杜甫)兵車行(杜甫)麗人行(杜甫)哀江頭(杜甫)金縷衣(佚名)獨不見(沈佺期)烈女操(孟郊)遊子吟(孟郊)燕歌行(高適)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崔顥)長干行·家臨九江水(崔顥)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盧綸)塞下曲·野幕敞瓊筵(盧綸)
嗯,我也不知道怎麼答,就找了那麼多,如果要詳細的,見下: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版本一)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版本二)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㈤ 七言絕句《霜月》(李商隱)的賞析
這首詩抒寫了秋夜登臨近水樓台賞月的觀感。詩寫霜里月色,構思不同一般。詩人由內霜、月明麗生容輝的景色,想像出青女、素娥秋夜斗美的形象,不但寫活了秋夜清靜的美,還表現出了詩人對這種美的贊賞,這也是作者美麗大膽的想像。
㈥ 蜀相 作者 翻譯 賞析 詩題 主旨及藝術手法
《蜀相》詩意及賞析見下(源自網路)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品名稱 蜀相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 者 杜甫 題 材詠史詩。
作品原文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註: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師:出兵。此二句《新編大學語文》(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為「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3] [4-5]
白話譯文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6]
詩詞格律編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其格律屬於首句入韻仄起式。韻腳為:尋森音心襟,押「下平十二侵」韻(平水韻)。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7]
創作背景編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6]
作品鑒賞編輯
整體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
諸葛亮像
,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裡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朴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幾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並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麴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8-9]
名家點評
《苕溪漁隱叢話》:苕溪漁隱曰:半山老人《題雙廟詩》雲:「北風吹樹急,西日照窗涼。」細詳味之,其托意深遠,非止詠廟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題蜀相廟詩雲:「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亦自別托意在其中矣。
《瀛奎律髓》:子美流落劍南,拳拳於武侯不忘。其《詠懷古跡》,於武侯雲:「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及此詩,皆善頌孔明者。
《唐詩品匯》:劉雲: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又雲: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
《唐詩援》:起語蕭散悲涼,便堪下淚。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王安石曰:三、四止詠武侯廟,而托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聯只用一「自」字與「空」字,有無限感愴之意。吳山民曰:次句紀地。三、四紀祠之冷落,「天下計」見其雄略,「老臣心」見其苦衷。結語逗漏宋人議論。
《杜臆》:此與「諸葛大名」一首意正相發……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於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唐七律雋》:悲涼慷慨,弔古深情,淋淳於楮墨之間。胡元瑞謂結句濫觴宋人,淺視之矣。
《杜詩解》:三、四,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第七句「未」字、「先」字妙,竟似後曾恢復而老臣未及身見之者,體其心而為言也。當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長留一未了之計、未了之心。
《唐詩摘鈔》:後半四句,就公始末以寓感慨,筆力簡勁,宋人專學此種,流為議論一派,未免為公累耳。
《唐詩快》:嗚呼!詩之感人至此,益信聖人「興、觀,群、怨」之言不妄。
《九家集注杜詩》:趙彥材雲:悼之深矣。郭知達雲:閔其志不遂也。
《刪訂唐詩解》:起句率。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前四句疏疏灑灑,後四句忽變沉鬱,魄力絕大。趙熙:沈鬱、博大。
《杜詩詳注》:「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唐詩貫珠》:「森森」二字有精神。
《唐宋詩醇》:老杜入蜀,於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詩意豪邁哀頓,具有無數層折,後來匹此,惟李商隱《籌筆驛》耳。世人論此二詩,互有短長,或不置軒輊,其實非有定見。今略而言之,此為謁祠之作,前半用筆甚淡,五六寫出孔明身份,七、八轉折而下,當時後世,悲感並到,正意注重後半。李詩因地興感,故將孔明威靈撮入十四字中,寫得十分滿足,接筆一轉,幾將氣焰掃盡,五、六兩層折筆,末仍收歸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二詩局陣各異,工力悉敵,悠悠耳食之論,未足與議也。
《唐詩別裁》:檃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顧頻煩」二句下)。「開濟」言開基濟美,合二朝言之。
《杜詩鏡銓》:邵子湘雲:牢壯渾勁,此為七律正宗。自始至終,一生功業心事,只用四語括盡(「三顧頻煩」四句下)。俞犀月雲: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詩便抵一篇絕大文字。
《十八家詩鈔》:張雲:後四句極開闔馳驟、沉鬱頓挫之妙,須作一氣讀,乃得其用意湛至處。
《網師園唐詩箋》:只下「何處」二字,已見祠宇荒蕪。「三顧」至尾,沉雄檃括,抱負自見。
《歷代詩法》:前四句傷其人之不可見,後四句嘆其功之不能成,憑吊最深。
《昭昧詹言》:此亦詠懷古跡。起句敘述點題,三、四寫景,後半論議締情,人所同有,但無其雄傑明卓,及沉痛真至耳。
《讀杜心解》:五、六,實拈,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武侯,亦如熔金渾化……後來武侯廟詩,名作林立,然必枚舉一事為句。始信此詩統體渾成,盡空作者。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五、六穩盡,結亦灑然。評:三、四寫祠堂物色,只著「自」、「空」二句眼於中,便已悲涼欲絕,而肅穆深沈之象,更與荒蕪零落者不同。
《歷代詩評注讀本》:悲壯雄勁,此為七律正宗。
《唐宋詩舉要》:吳曰:起嚴庄凝重,此為正格。然亦自有開闔,不可平直(「丞相祠堂」四句下)。吳曰:頓轉作收,用筆提空。故異常得勢。[10-11]
後世影響編輯
此詩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首領王叔文、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說明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堪稱歷久不衰。[3]
㈦ 求李商隱《籌筆驛》賞析
猿鳥猶疑畏簡書,
風雲長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
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
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
梁父吟成恨有餘。
【題 解】
李商隱常常借對歷史人物的懷詠來表達自己感時傷世的情懷,賈誼、王粲、漢高祖、諸葛亮等人便成為他詩歌中常見的題材。這首《籌筆驛》和《武侯廟古柏》都是寫諸葛亮的名篇。
籌筆驛,地名,唐代綿州綿谷縣境內,在今天的四川廣元縣北。相傳諸葛亮出師伐魏時,曾駐扎在此籌劃軍事,揮筆書寫公文,因而名為「籌筆」。驛,是驛站的意思。
大中九年(855),柳仲郢結束東川節度使的任職,被征為吏部侍郎。李商隱隨他一塊回長安,途中經過籌筆驛,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詠懷古跡的詩篇。該詩的主題雖然與大多數憑吊諸葛亮的作品相似,亦是盛贊其政治、軍事才能,抒寫「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在為其事業未竟深表惋惜的同時,寓有自己志向不遂的感慨;但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上有其獨到之處,自成面貌。
句 解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
詩人來到籌筆驛,面對諸葛的遺跡,肅然起敬:六百多年過去了,猿猴和飛鳥還猶豫著不敢靠近,似乎依然畏懼諸葛亮森嚴的軍令;風起雲涌,聚集變幻,像是為古人長久護衛著當年的軍營壁壘。「猶疑」,畏縮不前的樣子。「簡書」,即文書,因古人把字刻在竹簡上而稱之,這里專指軍令文告。「儲胥」,籬笆,柵欄,這里指軍營的壁壘。
「猿鳥」、「風雲」作為籌筆驛的實景,渲染了一種肅穆的氣氛。由於作者對諸葛亮的敬仰,自然環境的描寫中融入了個人濃厚的感情。說猿、鳥都畏懼諸葛亮的軍令,是贊揚其治軍嚴明,至今軍威尚存;說風雲還在護衛營壘,是肯定諸葛亮為一代英傑,風雲仍為之變色。
這兩句以虛寫實,尚未正面著筆就已經使人復見諸葛孔明的風烈神威。「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清·況周頤《蕙風詞話》),李商隱的這兩句詩就是極好的代表。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可是,諸葛亮大揮神筆,運籌帷幄又有什麼用呢?不爭氣的後主劉禪最終還是投降做了俘虜,被驛車押送到洛陽去了。「上將」,猶主帥,指諸葛亮。「傳車」,是古代驛站的專用車輛。後主劉禪是皇帝,這時坐的卻是傳車,隱含諷刺之意。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鄧艾伐蜀,後主劉禪出降,全家東遷洛陽,出降時也曾經過籌筆驛。
這兩句,詩人的感情突然由景仰變為激憤。盡管諸葛亮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政治遠見,盡管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最終的結果呢?詩人在種種贊嘆之後,繼之以痛惜之情。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諸葛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幹,可是關羽和張飛早死,他又能怎麼辦呢?
「管樂」,指古代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管仲和樂毅。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曾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曾大敗強大的齊國,幫助燕昭王成就大業。諸葛亮隱居南陽時,常常自比為管仲和樂毅,出山後果然奠定了魏、蜀、吳天下三分的局面,為蜀漢立下不朽功勞。詩人以肯定的語氣說:諸葛亮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幹。「忝」,愧。
可是緊接著詩人又來了一個轉折:諸葛才高,縱使有千般能耐、萬般雄心,可是關羽和張飛早早喪命,失去了得力臂膀,又能怎麼樣呢?後主孱弱,手下得力大將又相繼戰死,諸葛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艱難地支撐著局面。詩人既為他勢單力薄、不得天助感到惋惜和同情,也是在暗中贊嘆他獨撐局面、能力非凡。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錦里」,在成都城南,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就建在那裡。李商隱大中五年曾前往拜謁。《梁父吟》本是古代的一首輓歌,歌詞悲涼慷慨。諸葛亮早年躬耕南陽時「好為《梁父吟》」,藉以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今天我們見到的《梁父吟》託名為諸葛亮所作,未必是當年他所吟誦的。詩人在這里用「梁父吟」指代自己寄託政治感慨的詩篇,即《武侯廟古柏》一詩。
昔年詩人經過錦里瞻仰武侯祠時,曾經寫下了為諸葛亮抱恨的詩篇;今日經過丞相出師的故地,深感余恨未盡。是啊,這區區紙筆怎能道盡武侯的千古遺恨,怎能述盡自己的弔古傷今、感時傷世的情懷。這最後一聯,同時寓有詩人懷才不遇、彷徨無依的感慨。正如紀昀所說,此詩「結局隱然自喻」。
評 解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在於善於用抑揚交替的手法,在對比中顯示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然而這種種鋪墊最後都是為突出一個「恨」字。
首聯說猿鳥畏其軍令,風雲護其藩籬,是極寫其威嚴,是揚。頷聯卻說他徒有神智,終見後主投降,蜀漢歸於敗亡,是抑。頸聯出句稱他無愧於管仲、樂毅,又是一揚。對句寫關羽、張飛無命早亡,諸葛亮失去羽翼,又是一抑。抑揚之間,更見遺憾之深。正如何焯所說:「議論固高,尤在抑揚頓挫處,使人一唱三嘆,轉有餘味。」抑揚頓挫的唱嘆和大開大闔的議論歸結到最後是「恨有餘」的浩嘆。因此,本詩蘊含著「大廈將傾,一木難支」的宿命悲涼,有著濃重的末世情懷。
除了悲劇意味這種鮮明的個性特色外,以詠嘆貫穿始終的本質上的抒情性,也使本詩一看即為商隱詩。從字面上,本詩抒情、議論、敘事、寫景幾種表現手法都有,並且議論更為突出。作者往往以個別虛詞點綴其間,以見言外不盡之意。如「徒令」、「終見」,前後呼應,蘊藏著詩人深沉的感慨;「真不忝」的極度推崇和「欲何如」的蒼涼追問,同樣也蘊含著詩人惋惜、激憤與無奈相交織的情感。
《籌筆驛》沉鬱頓挫、筆力雄健,看似與杜甫的《蜀相》一脈相承,實際上有更多的個人情感和身世之悲
㈧ 唐詩宋詞解釋及賞析
《無題》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韻譯】:
聚首多麼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
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
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
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涸乾。
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雲雙鬢改色;
夜闌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凄慘。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賞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繫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靜夜思
李白 〔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㈨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諸葛亮徒然在這里揮筆運籌劃算,後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
一、原文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二、翻譯
猿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風雲常常護著他軍壘的藩籬欄柵。諸葛亮徒然在這里揮筆運籌劃算,後主劉禪最終卻乘坐郵車去投降。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樂毅的才幹。關公張飛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瀾?往年我經過錦城時進謁了武侯祠,曾經吟誦了梁父吟為他深表遺憾。
三、出處
唐·李商隱《籌筆驛》
(9)籌筆驛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九年,詩人在結束梓州幕任職後隨柳仲郢回長安,途經籌筆驛,懷古傷今,寫下了這首詩以憑吊諸葛亮。
二、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途經籌筆驛而作的詠懷古跡詩。在詩中詩人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並為他未能實現統一中國的志願而深感遺憾,同時對懦弱昏庸投降魏國的後主劉禪加以貶斥。此詩同多數憑吊諸葛亮的作品一樣,頌其威名,欽其才智;同時藉以寄託遺恨,抒發感慨。不過此篇藝術手法上,議論以抑揚交替之法,襯托以賓主拱讓之法,用事以虛實結合之法,別具一格。
三、作者簡介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㈩ 李商隱<籌筆驛>詩雲:他年錦里經寺廟,<梁父吟>成恨有餘,這使人想起三國演義中_ 的故事 徐蔗 關羽 劉備 龐統
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詩文解釋】
猿鳥現在還害怕諸葛的軍令,風雲聚集守護著軍營的壁壘。空教諸葛揮筆籌劃,終於劉禪還是被傳車送走。才智不亞於管仲和樂毅,關羽和張飛都不濟,又能怎麼辦呢?那年我經過成都武侯祠,吟唱完了梁父吟,感到更多的遺憾。
【詞語解釋】
忝:愧。
關張:關羽和張飛。
【詩文賞析】
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相傳三國時蜀漢諸葛亮出兵伐魏,曾駐此籌劃軍事。大中九年(八五五年)李商隱罷梓州幕隨柳仲郢回長安,途經此驛,寫下這首詠懷古跡的詩篇。詩人在這首懷古詩中抒發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仰之情,贊頌了諸葛亮的才能與功業,並為諸葛亮的壯志未酬婉惜。全詩寫景敘事,議論、抒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