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的名句賞析
『壹』 蘇軾<浣溪沙>中的千古名句
千古名句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朝代:宋代
作者:蘇版軾
原文:權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貳』 浣溪沙蘇軾中名句賞析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
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著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並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叄』 蘇軾浣溪沙賞析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原文: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
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3)蘇軾浣溪沙的名句賞析擴展閱讀: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寫下此詩。
東坡為人胸襟坦盪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台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肆』 浣溪沙 蘇軾 賞析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希望可以幫助你哦!
『伍』 蘇軾浣溪沙名句
。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賞析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陸』 蘇軾的《浣溪沙》 名句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柒』 浣溪沙蘇軾名句
浣溪沙 · 游蘄水來清泉自寺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注釋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捌』 誰知道蘇軾的浣溪沙的名句賞析
倒數第二句賞析 寫出了作者人老而新卻不老的一顆像年輕人的心
『玖』 浣溪沙 蘇軾 名句
浣溪沙 蘇軾 名句 應該為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蘇軾的這句話意在表達老當益回壯;老答驥伏櫪,志在千里。
原文: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作者: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拾』 蘇軾《浣溪沙》中的名句是什麼
蘇軾浣溪沙中的名句應該抄是: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原文: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作者: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