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七哀詩王粲賞析

七哀詩王粲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6 12:53:30

『壹』 王粲的七哀詩 其二 與其三的解釋、翻譯、賞析 求詳細精準


滯淫:滯、停留;淫、古通「游」,游盪漂泊的意思。滯淫即漂泊在外而停留在某處,客居他鄉的意思,跟羈旅同義。
方舟:並聯在一起的兩條船,因形體略呈方形,所以叫方舟。方舟多為客船,把兩條船並連在一起就是為了增加船的抗波性能,減少船體的顛簸。
岩阿(e):山曲折低矮的地方。
攝衣:整衣。
絲桐:指琴,因古琴是由桐木座和絲弦組成的。
壯:深重。
更:經歷。
截:割開。
當遲:當:掌管」;遲,通「夷」,治理。
亭燧:古代建在邊境的烽火台,因台旁有供駐守士兵棲息的瞭望亭,所以叫亭燧。
不顧:不再考慮。
蓼蟲:古人指一種專吃蓼葉的蟲子,蓼即水蓼,一種野生植物,俗稱水葒花、狗尾巴花,蓼葉有一股辛辣味,而蓼蟲吃慣了蓼葉就不覺得辣了,所以有了「蓼蟲忘辛」這個成語
咨:商議。
解釋
其二:荒涼的荊州不是我的故鄉,我為什麼要長時間地客居在這里?看著長江里逆水而上的客船,西邊的落日使我憂愁煩惱。遠眺群山,高高的山崗上還有一點余暉,而原本就有些陰暗的澗谷就更加幽暗了。這時的狐狸應該都爭相跑回它們的巢穴,飛鳥也盤旋著要飛回它們棲息的樹林。奔騰的江水沖擊著岸邊的礁石,發出清脆的響聲,臨近岸邊的山林中,猿猴們在凄厲地呼喚著。疾風吹拂著我的衣袖,白露沾濕了我的衣襟。漫漫的長夜裡,孤獨使我輾轉無法入睡,我起來整理了一下衣服開始彈琴。這琴也為我的情緒所感染,替我發出了凄凄怨音。這種客居他鄉的日子看不到終期,深重的憂思讓人難以忍受。
其三:邊塞的城堡讓人感到悲涼,過去我曾經親自經歷過它。那裡的冰雪能凍裂人的肌膚,寒風一颳起來就沒有停止的時候。百里之內難以見到人影,更沒有人管理那裡的草木。登上邊塞的城樓只能看到連綿的亭燧,再就是被寒風吹得獵獵作響的戍旗。在那裡的人們出行時根本就沒考慮什麼時候回來的問題,他們在出門的時候就早已與家人長辭了。他們的子弟大都已做了外族人的俘虜,而倖存者也從來沒有停止他們的哭泣。天底下有很多能讓人快樂安居的地方,他們為什麼要長久地居留在那裡?難道他們已經像吃慣了蓼葉的蟲子一樣不知道什麼是辛苦了,所以不跟家人商議就去了那裡?

『貳』 王粲的七哀詩詞

其一復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制患。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餘映,岩阿增重陰。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
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
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叄』 求王粲所作的登樓賦與七哀詩的比較賞析

七 哀 詩 王 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⑥。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⑦,揮涕獨不還。「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⑧?」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⑩,喟然傷心肝。◇注釋①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為西京。無象:無道或無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製造禍亂。遘:同「構」。③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④委身:託身,寄身。適:往。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為「蠻」,故舊稱荊州為荊蠻。⑤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舍。① 蔽:遮蓋。② 顧:回頭看。③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漢文帝劉恆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⑤ 《下泉》:《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即「黃泉」,指地下。「下泉人」,此處也有暗指漢文帝之意。◇古詩大意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里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作者簡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家庭,十四歲時來到長安,十七歲因董卓余黨作亂,南下避難,依附劉表,但在荊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曹操攻下荊州時,劉表已死,他勸服劉表之子劉琮依附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東征孫權,因病死於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經親歷戰亂,流離顛沛,對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內容充實,情調悲涼,成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後,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優裕,在鄴下與曹氏父子周旋期間,寫下了一些歌頌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學進步的思想光澤。◇賞析《七哀》,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七哀詩》今存三首,不是一時之作,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為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軍閥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戰,造成一場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難,逃離長安不遠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劇,心中無限酸楚,便把這件事如實地反映了出來,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詩的開頭兩句概括在交待當時的局勢。「亂無象」正是軍閥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詩進而對這種混亂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對禍國殃民的「豺虎」即軍閥的憤恨表達了出來。「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這四句,寫作者在混亂局勢下,無可奈何被迫遷移。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雲「復棄」;「荊蠻」是遠離長安的偏遠之地。特地指出加以點明,以顯示這次「委身」仍是出於無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象,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無所見」正是為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人選擇了一個飢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但棄子求生的飢婦人是否能逃脫餓斃的厄運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這真是慘絕人寰。「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目擊者王粲在這慘絕人寰的飢婦棄子的事實面前竟因毫無解救辦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詩最後寫作者登上霸陵,回頭遙望長安,傷心感嘆。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七步詩》表達了詩人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國家安定的進步思想。這一主題,是結尾四句點明的。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飢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
名篇賞析——《登樓賦》
登 樓 賦
王 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殘荷曰:開篇就直接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層次分明,沒有一句廢話。最可貴的是,描述樓宇的氣勢還是從登上樓以後才開始!既沒有寫樓宇的高,也沒有寫樓宇的雄,但樓宇的雄峻卻躍然紙上。)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庄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殘荷曰:情景交融,夾敘夾議。寫景則畫龍點睛,抒情則悲從心來,議論則達古通今。)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殘荷曰:發思古之情懷,悲當今之憂憤!)

殘荷曰: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董卓挾往長安時,王粲隨之到了長安,由於他學識淵博,曾受到當時大學者蔡邕的賞識。因李、郭作亂,他離開長安,避難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因他相貌醜陋,又不拘小節,不予重用,長達十五年之久。王粲親歷亂離,目睹兵連禍結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災難,感觸頗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代表有《七哀詩》和《登樓賦》。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本文是王粲滯留荊州時登當陽城樓所寫,賦中塑造了一位亂離人的形象,抒發了因久客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情懷。
情景交融,夾敘夾議此文可稱鼻祖!王粲詞藻之華美,無出其右者。通篇既駢既韻,鏗鏘有聲。寫景則曠達渾厚,抒情則婉轉凄惻。誠為千古絕唱。

『肆』 誰有王粲《七哀詩》的賞析啊

七 哀 詩 王 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⑦,揮涕獨不還。
「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⑧?」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傷心肝。

◇注釋①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為西京。無象:無道或無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製造禍亂。遘:同「構」。③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④委身:託身,寄身。適:往。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為「蠻」,故舊稱荊州為荊蠻。⑤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舍。① 蔽:遮蓋。② 顧:回頭看。③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漢文帝劉恆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⑤ 《下泉》:《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即「黃泉」,指地下。「下泉人」,此處也有暗指漢文帝之意。◇古詩大意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里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作者簡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家庭,十四歲時來到長安,十七歲因董卓余黨作亂,南下避難,依附劉表,但在荊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曹操攻下荊州時,劉表已死,他勸服劉表之子劉琮依附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東征孫權,因病死於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經親歷戰亂,流離顛沛,對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內容充實,情調悲涼,成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後,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優裕,在鄴下與曹氏父子周旋期間,寫下了一些歌頌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學進步的思想光澤。

◇賞析《七哀》,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詩》今存三首,不是一時之作,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為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軍閥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戰,造成一場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難,逃離長安不遠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劇,心中無限酸楚,便把這件事如實地反映了出來,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詩的開頭兩句概括在交待當時的局勢。「亂無象」正是軍閥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詩進而對這種混亂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對禍國殃民的「豺虎」即軍閥的憤恨表達了出來。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這四句,寫作者在混亂局勢下,無可奈何被迫遷移。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雲「復棄」;「荊蠻」是遠離長安的偏遠之地。特地指出加以點明,以顯示這次「委身」仍是出於無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象,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無所見」正是為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人選擇了一個飢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但棄子求生的飢婦人是否能逃脫餓斃的厄運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這真是慘絕人寰。「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目擊者王粲在這慘絕人寰的飢婦棄子的事實面前竟因毫無解救辦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詩最後寫作者登上霸陵,回頭遙望長安,傷心感嘆。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

《七哀詩》表達了詩人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國家安定的進步思想。這一主題,是結尾四句點明的。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飢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伍』 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的作品評價

網路,網址: http://ke..com/view/592123.htm七哀詩《七哀詩》,是一種中國傳統詩歌體裁,起自漢末,以反映戰亂、瘟疫、死亡、離別、失意等為主要內容。《七哀詩》是民眾生活的寫照,與宮廷詩相對應,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從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晉朝的張載,再到唐朝的杜甫,詩歌形式、內容、水平在一步步擴大、充實、提高。雖然《七哀詩》在中國傳統詩歌隊伍里,是弱小的群體,史來不被人重視,但是卻不能忽視她的存在,抹殺她的功績。《七哀詩》的成就,在於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細致入微的描寫、真實客觀的記錄。《七哀詩》保存到現在的作品,現在可以見到的,以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詩》為最早,其中《西京亂無象》一詩,最能代表漢魏風骨,堪稱典範之作。用舉重若輕之法,典型概括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讀來令人為之落淚。而晉朝張載的《七哀詩》亦名佳構,作品凄愴感人。《北芒何壘壘》一詩末句「昔日萬乘君,今為丘中土」更讓人生無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別》,向為眾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贅言。《七哀詩》的產生,往往是伴隨著戰爭、兵燹,接著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敗。《七哀詩》的形成、發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見證,其作用如同現在的攝像機、麥克風和新聞特寫。《七哀詩》既有文學性,又有新聞性,還有文獻性,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中國,詩歌往往兼有多種功能,而以《七哀詩》最有代表性。到了後來,由於格律詩歌的興起,唐詩、宋詞、元曲等,相繼在中國古代詩歌歷史上風起雲涌,淹沒了古詩樂府,吞沒了柏梁體,席捲了駢文,也兼並了四言、六言詩歌。自然,作為詩歌王國里的弱小群體《七哀詩》,亦遭到了滅頂之災。在後來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輯里,就很少再看到有《七哀詩》的出現。因此,挖掘、釣沉、收集、整理、研究即將絕跡的稀有詩歌品種《七哀詩》,就更顯得迫切和必要。在漢代王粲、晉朝張載的《七哀詩》,還是以五言詩為主要表現形式。王粲的《七哀詩》多用平韻,而張載的《七哀詩》則以仄韻為主。到了明末清初,王馬為的《七哀詩》,則是以七言詩為主要表現形式,在結句處外加襯詞。句數不等,或者對稱,或不對稱。在轉句加襯詞以外,還轉韻。前面多用平韻,到了轉句、結句,就換成了仄韻。與王馬為同樣是活動在明末清初李世錫的《哀沅》一詩,則是三、四、五、六、七、九、十一言不等,而以三言詩居多,其次是七言詩,再次則是四言詩、五言詩。在用韻方面,也是平仄互換交錯不一。這充分顯示出《七哀詩》的表現形式活潑多樣,靈活多變。用這種形式來表現沉痛的戰爭、瘟疫固然可以,那麼用來表現其他方面的內容呢?不是也可以恣意汪洋么?七哀詩其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其二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岡有餘映,岩阿增重陰。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其三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這是曹植的一首《七哀詩》,是寫思婦的,表達的是政治上的失意,有代表意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雲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陸』 王粲七哀詩的翻譯

《七哀詩》
作者:王粲
【原文】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①。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②。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問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③。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④。
【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初仕劉表但未受重用,後深得曹操重用,封為關內侯。
公元192年,董卓被殺,他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長安,大肆燒殺劫掠。王粲此時正南下避亂,一路目睹長安的混亂景象,遂作這首詩。詩中表達了作者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國家安定的思想感情。
【注釋】
①西京:指長安,西漢時都城。無象:無章法,無體統。豺虎:指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遘(gòu)患:給人民造成災難。
②中國:中原地區。委身:置身,寄身。荊蠻:指荊州。
③霸陵: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岸:高坡,高岡。
④喟(kūi)然:傷心、嘆息的樣子。
【譯文】
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等人在這里製造禍端。
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
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
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
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灑淚走去不忍回頭看。
「我自己還不知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
我不等她說完就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樣傷心的語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
領悟了《下泉》詩的情感,不由得獨自傷心嘆息起來。

『柒』 王粲的七哀詩的思想內容

七哀詩--王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⑥?」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⑦,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⑧,喟然傷心肝⑨。
注釋
①西京:指長安,西漢時的國都。東漢建都在洛陽,洛陽稱為東都。董卓之亂後,漢獻帝又被董卓由洛陽遷到了長安。無象:無章法,無體統。
②豺虎:指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遘患:給人民造成災難。
③中國:中原地區。
④委身:置身。荊蠻:即指荊州。古代中原地區的人稱南方的民族曰蠻,荊州在南方,故曰荊蠻。荊州當時未遭戰亂,逃難到那裡去的人很多。荊州刺史劉表曾從王粲的祖父王暢受學,與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⑤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捨的樣子。
⑥完:保全。以上兩句是作者聽到的那個棄子的婦人所說的話。
⑦霸陵: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岸:高坡、高岡。漢文帝是兩漢四百年中最負盛名的皇帝,這個時期的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所以王粲在這里引以對比現實,抒發感慨。
⑧《下泉》:《經·曹風》中的一個篇名,漢代經師們認為這是一首曹國人懷念明王賢伯的詩。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
⑨喟(kūi虧)然:傷心的樣子。這首詩最後四句的意思是,面對著漢文帝的陵墓,對比著當前的離亂現實,就更加傷心地領悟到《下泉》詩作者思念明主賢臣的那種急切心情了。
譯文
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里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
鑒賞
「七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雲:「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這是望文生義。元人李冶《敬齋古今黈》雲:「人之七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謂之七哀也。」亦頗牽強。《七哀》是樂府歌辭,今人余冠英說:「所以名為『七』哀,也許有音樂上的關系,晉樂於《怨詩行》用這篇詩(指曹植《七哀》)為歌辭,就分為七解。」(《三曹詩選》)較有道理,可以參考。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長安。東漢都城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故稱長安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長安亂得不成樣子,是因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亂,他們大肆燒殺劫掠,百姓遭殃。這兩句寫社會的動亂。詩人正是在這種動亂之中離開長安的,這里交代了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
「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里點出詩人離開長安以後的去向。「復」,值得注意,這說明詩人的遷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驅使吏民八百萬人入關,詩人被迫遷移到長安,此時為了避難,又要離開長安。這個「復」字不僅表現了眼前凄楚的情況,而且勾起了悲慘的往事,蘊涵著無限的感慨和哀傷。「中國」,中原地區。我國古代建都黃河兩岸,因此稱北方中原地區為中國。「荊蠻」,指荊州。荊州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楚國本稱為荊,周人稱南方的民族為蠻,楚在南方,故稱荊蠻。這兩句是說,離開中原地區,到荊州去。這是因為當時荊州沒有戰亂,所以很多人到那裡去避亂。王粲因為荊州刺史劉表,與自己是同鄉,而且劉表曾就學於王粲的祖父王暢,兩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寫離別時的情景。這兩句是互文,「悲」的不僅有「親戚",還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僅有「朋友」,還有「親戚」。詩人描寫送別時的表情和動作,固然是為了表現詩人和親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製造一種悲慘的氣氛,使人感到這是一場生離死別。
詩人離開了長安,離開了親戚朋友,一路上見到的景象觸目驚心:「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見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無垠的平原。這是「豺虎」作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場戰亂造成的悲慘景象,曹操《蒿里行》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所詠是同樣的情景,可以參閱。以上是「鳥瞰」,下面六句寫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這六句同樣緊承「出門無所見」。詩人見到的不僅是「白骨蔽平原」,還有「飢婦人」棄子的事。婦人愛子,這是正常現象;婦人棄子,這是反常現象。這種反常現象的產生,是由於戰亂。因此,詩人以慘絕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鮮明而生動,催人淚下。吳淇說:「『出門』以下,正雲『亂無象』。兵亂之後,其可哀之事,寫不勝寫,但用『無所見』三字括之,則城郭人民之蕭條,卻已寫盡。復於中單舉婦人棄子而言之者,蓋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於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選詩定論》卷六)張玉谷說:「『出門』十句,敘在途飢荒之景,然臚陳不盡,獨就婦人棄子一事,備極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顧,塞路死亡,不言自顯。作詩解此舉重該輕之法,庶幾用筆玲瓏。」(《古詩賞析》卷九)都道出了這種寫法的藝術特點。這種寫法對杜甫是有影響的,所以何焯說:「『路有飢婦人』六句,杜詩宗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
婦人棄子的慘景,使詩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所以他「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這表現了詩人的哀傷和悲痛。詩人乘馬繼續向前行進。「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漢文帝是漢代的明君,史書上贊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漢書·文帝紀》),有所謂「文景之治」。詩人南登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自然會想起漢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漢文帝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世,長安就會不如此混亂、殘破,百姓不至於顛沛流離,自己也不至於流亡他鄉。登霸陵,眺長安,詩人感慨萬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連同上面兩句,同為全篇的結尾。下泉,是《詩經·曹風》的篇名。《毛詩》序雲:「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詩的作者。面對著漢文帝的陵墓,面對著動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才懂得《下泉》詩作者思念明王賢君的急切心情,因而從內心發出深深的哀嘆。張玉谷說:「末日『南登』『回首』,兜應首段。『傷心』『下泉』,繳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動。」(《古詩賞析》卷九)方東樹也說:「『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轉換振起,沉痛悲涼,寄哀終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詩結尾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寫得悲涼沉痛,真切動人,是建安詩歌中的名作。方東樹評為「冠古獨步」,不是沒有道理的。

『捌』 王粲《七哀詩》的寫作特色

1、詩歌運用了高度的概括與典型事件的特寫相結合的筆法。
2、詩歌以敘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旨抒發了作者的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七哀詩》的寫作特點:
(1) 詩歌運用了高度的概括與典型事件的特寫相結合的筆法。
(詩人對社會動亂的背景和送別的場面,以及「白骨蔽平原」的慘景,均採用了概括筆法來的描寫。「白骨蔽平原」五字凝縮而形象地概括出時代亂離,生靈塗炭的典型慘景,與曹操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有異曲同工的格調。而最獨特、最精彩的是詩人在這一大背景下,又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飢婦棄子」。「飢婦棄子」情節的選擇意在舉重知輕,《文選纂注》引吳淇語曰:「人當亂離之際,一切皆輕,最難割者骨肉,而慈母幼子尤甚。寫其重者,他可知矣。」寫出了最慘烈、最動人心弦處,別處自然不言而喻,這就是典型的妙處所在。)

(2)詩歌以敘事為線索,形象地描寫了由於軍閥混戰所造成的亂離景象,以抒情為主旨抒發了作者的強烈的悲憤與深沉感慨。
(詩篇以描寫亂離的社會背景為開端,繼而是親友送別,然後是路見「飢婦棄子」的特寫,最後以抒發感慨而結尾。主次詳略安排得當,層次清晰,首尾緊密照應。)

『玖』 王粲的七哀詩

王粲的七哀詩三首
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委內身適荊蠻。
親戚容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餘映,岩阿增重陰。
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
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
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拾』 王粲詩歌藝術特色

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專烈屬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著一層悲凄憤悱的情調。

(10)七哀詩王粲賞析擴展閱讀:

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11卷,《去伐論集》3卷、《漢末英雄記》10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1卷。嚴可均《全後漢文》卷90~91輯錄有其辭賦奏疏。中華書局出版有俞紹初校點的《王粲集》。現世存詩23首。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贊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