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董源瀟湘圖

賞析董源瀟湘圖

發布時間: 2021-03-06 09:12:00

① 董源<瀟湘圖>賞析

賞析:五代畫家董源作。這幅短橫卷,是描寫江岸洲渚之間的漁人、旅客的各項活動內。前容段描繪沙磧平坡,有朱衣女子二人往水邊行去,灘頭有五人南昌鼓奏樂。江面上有一船駛來,船上六人,有端坐者、持傘者、橫篙者=搖櫓者等。後段寫遠茂林,漁人張網,遠處有小船往來,近處有蘆汀沙坡,是典型的江南風光。此畫不畫水紋,多留山頭空白,以碎點來表現朦朧的遠樹,雲煙吞吐,遠山沉浸在一片迷茫之中。全畫以花青運墨,山頭用淡墨點子皴,表現出空氣濕潤,煙雲晦明之感。人物則工細設色,擺脫凡格,雖小而逼真。

② 試述董源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的風格特色

南唐畫家董源善畫山水,其水墨山水畫呈現一副淡、墨輕嵐,文雅柔潤,平淡天真,縹緲輕逸的獨特風格,為後世文人所推崇。 南方山水畫派的藝術特點一、平淡天真 「平淡天真」是南方山水畫派的重要審美特徵之一,這一審美特徵米芾在他的《畫史》里作了充分地表述。黃筌和徐熙是五代時期的兩位花鳥畫大家,前者設色,後者落墨,風格迥異,故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因為黃筌風格華麗,適合宮廷的富貴氣氛和裝飾口味,所以黃筌體制深受皇家的喜愛,並成為北宋初期畫院優劣取捨的程式。但米芾對黃筌的畫卻深為不滿,他說:「黃筌惟蓮差勝,雖富艷皆俗。」「黃筌畫不足收,易摹。」所謂「富艷皆俗」,實質上是反對「金碧煌耀、格法森嚴」和匠氣很重的院體畫派;所謂「畫不足收,易摹」則是指黃筌畫的描摹痕跡太重,缺少自然流露。米芾進而說:「今人(指北宋)畫不足深論」,更說崔白等人的作晶,只能「污壁茶坊酒店,不入吾曹議論」,米芾不但對黃筌、崔白等院體畫不滿,而且對當時稱譽北宋畫壇的幾位北方派山水大家也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評,說「關仝麄山,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多巧少真意」;「范寬勢雖雄傑,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甚至說這三家的宗師荊浩的作品,「未見卓然驚人」。顯而易見,米芾既不欣賞賦色艷麗,匠氣摹描的作品,也不喜歡峭拔峻危,刻意雕琢的作品。米芾的審美意趣在於追求「平淡天真」、「不裝巧趣」。董源、巨然的山水畫派,在當時雖不受北宋宮廷和畫壇所重視,但它「平淡天真」 、「率多真意」的美學特徵和畫風卻與米芾不謀而合。米芾發現了董、巨山水畫的審美價值,並全力推崇和贊賞。米芾在《畫史》中說:「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幹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巨然師董源,今世多有本。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老年平淡趣高。」 蘇軾亦在他的詩文中表述他的美學思想。他在《書鄢陵王主簿所折枝》詩中雲:「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認為繪畫與作詩一樣,也應該達到天工自然、意境清美。這是蘇軾的詩、畫審美觀和標準的自白。蘇軾在另一首題畫詩作了更簡明的闡述:「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無乃槁木形,人禽兩自在。」(《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蘇軾這里所贊賞的「無人態」,即是天工自然之態。只有畫出這種「無人態」,才能充分地描繪出野雁平淡天真之神態,傳出畫家超然自得的神情意趣。「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贊歐陽修所蓄石屏畫》)。所謂「真態」與「無人態」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反對繪畫中的雕飾琢磨,而主張渾然天成,自然天真,清雅優美。董源、巨然、米芾、蘇軾等人的繪畫,審美特徵是一樣的,皆追求平淡、天真、自然、清秀。這種審美特徵是南方派山水畫家所共有的。董源的《瀟湘圖》、米氏父子的「米氏雲山」、蘇軾的《瀟湘竹石圖》、惠崇的「南方小景」、法常與若芬的「禪意山水」、江參的「南方山水」,均具有這種美學特徵。 董源的作品,這種平淡天真的藝術特徵尤為鮮明。展開畫卷,例如《瀟湘圖》卷、《夏山圖》卷、《夏景山口待渡圖》卷等作品,雲巒蒼林,山遠水闊,漁浦人家……讓人感受到畫境之悠遠平淡,真情流露,不禁思緒萬千。正如《宣和畫譜》所雲:「至其出自胸臆,寫山水江湖、風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雲,與夫千岩萬壑、重汀絕岸,使覽者得之,真若寓目於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正因為董源的山水畫富有平淡天真的藝術特徵,才能牽動騷客詞人的思緒,而吟思抒懷。元代畫家吳鎮看了董源的《夏山深遠圖》有感而發,題詩雲: 北宛時翻硯池墨,疊起煙雲隱霹靂。 短縑尺楮信手揮,若有蛟龍在昏墨。 南唐畫院稱聖功,好事珍藏裹數重。 崇山哭兀常疑雨,碧樹蕭森迥御風。 鳥啼花落不知處,漁唱樵夫遐邇度。 展舒不盡古今情,未容肉眼輕將賦。 ——《元詩選》二集,梅花庵稿 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雲山」亦極具平淡天真的藝術特徵。米氏父子的山水畫主要反映襄陽、鎮江一帶的雲山之景,他們崇拜並師法董源,但他一變董氏畫法,用抒情寫意性更強的「落茄法」來表現,他們旨在通過水墨洇潤、山雲朦朧的境界來抒發他們的胸臆和情感。米友仁自題《瀟湘奇觀圖》卷雲:「餘生平熟悉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處,輒復寫其真趣。」又題《瀟湘白雲圖卷》雲:「夜雨欲霽,曉煙既泮,則其狀類此。余蓋戲為瀟湘寫千變萬化不可狀神奇之趣。」米氏父子根據對真山真水的體驗,融會了蘊積胸中的情感,形之於筆墨,揮灑隨意,真率無奇,自然平淡,毫無雕鑿之氣。 米氏雲山,如《瀟湘奇觀圖》、《雲山墨戲圖》、《瀟湘白雲圖》等皆是長卷,表現南方雲山起伏連綿,雲煙泮合,茂林闊木,具有典型的南方派整體構圖的特點。但其真率性似比董源更強,這是因為,米氏父子深受蘇軾文人畫思想的影響,並接受了蘇軾「抒胸寫意」的論點,所以,米氏作品更具有寫意性和抒情性。米芾也說自己的畫是「信筆作之,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工細,意似便已」。我們面對米氏山水畫,誰不感受到南方雲山蒼茫滋秀,牽引著人們的心扉和情感。「萬里江天杳靄,一村煙林微茫;只欠孤篷聽魚,恍如身在瀟湘。淡淡曉山橫霧,茫茫遠水平沙;安得綠蓑青笠,往來泛宅浮家」(《梁溪遺移》卷一),這是尤袤觀米友仁《瀟湘圖卷》後所寫下的感受。 二、布景平遠 南方山水畫派是以南方自然山水為描寫對象,南方的地域特徵是山巒平緩,連綿不絕,草木豐茂,煙嵐清潤,江水浩渺,境界遼闊。這些特徵,決定了南方派山水畫構圖、布景上的特色——平遠。假如我們把南方派布景與北方派布景作一比較,不難發現,北方派布景險峻、壯偉,氣勢逼人,如臨真山,構圖多縱向(即上下)展開畫境。而南方派布景平緩、幽遠,景象遼闊,一瀉千里,構圖多橫向(即左右)展開畫境。巨然、劉道士亦有縱向取境的。 董源的山水畫,平遠幽深,一片南方,這種布景手法,對其先輩李思訓、荊浩等唐代山水畫來說是一大變革,它使畫家有更大的自由去表現展示在畫家眼前的千里江山。董源的《夏山圖》卷就是代表這種構圖、布景方法和風格特色的典型傑作。該圖畫的是一片岡巒重疊、煙樹沙磧景緻,在其間點綴了一二人物,橋、亭,及牛羊牧放的生活場面.一眼望去畫面給人以氣勢遼闊、平遠的感覺。董源把極其單調平常的平沙渚堤和疊岡遠巒作為描寫的主題,並展開成3米多長的巨幅,這在董源以前是少有的,不能說不是董源在山水畫構圖、布景上的一個偉大的創舉!更難得的是,這幅畫的結構十分嚴密緊湊,絕無松垮之感。此圖的下部分利用山坡叢樹的一起一伏,頂部以遠山覆蓋於岡巒之上,時隱時現。這樣的章法本身,組成了既有規律又有變化的節奏和韻律,使中部一帶的沙磧、岡巒間的空間,在視覺上造成一種遼闊的氣勢和平遠的感覺,這是何等扣人心弦的手筆。樹木雖矮小,但因沙磧的空間感而見其高大;岡巒雖重疊,卻因遠山的牽引而不感其阻隔。在藝術手法上值得重視的,是董源成功地用無數平直橫亘的沙堤,來引帶一座座球形疊成的岡巒,在平行橫線和半球形的組合中,利用垂直的短小樹干穿插其間,使它們互相關聯起來,因此造成畫面布景極繁密而且單純,似平淡而有變化的不同凡響。 《瀟湘圖》卷亦是一幅典型的平遠山水長卷,但布景不似《夏山圖》卷那樣岡巒重疊,幽深曲折,而是簡明、遼闊,一片南方平淡無奇的水鄉景色。該圖開卷便布以沙磧平坡,蘆葦荒疏,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南方水澤汀岸,有數人活動,正待迎接駛向岸邊來的船里貴客。後段遠山茂林,雲氣蒸騰,坡岸處有十個漁人張持巨網正在捕魚。沙汀葦渚間還有幾只漁艇往來隱約,給空寂的江面,增添幾分意趣。此圖布景平鋪直敘,少曲折,少起伏,但董源成功地運用有限的開合和沙渚江岸、山腳坡洲的平行線,把景物向左右延伸,襯托出廣闊無垠的江水及兩岸的山嶺景色。 巨然山水布景除具有平遠一面外,還具有高遠的特點。他的畫不像董源以南方平遠幽深為特色,而是善畫山間真景,頗具奇絕之勢。其布景講究結構,善於細處經營,精密而不零散,紛披而又統一。 《秋山問道圖》的上端主峰高聳,幾出畫外。中部寫兩山抱合,山下密林,林中茅屋樹椽,柴門大開,林麓之間小徑縈回,繞過柴門,折入深谷。下端,坡岸逶迤,樹木偃仰,碎石臨流,蒲草迎風。畫中的主客人物就是在如此明凈而又幽深的秋山裡,趺坐論道於草堂之上。 趙乾的畫是董源一系嫡傳,亦是一片南方景緻。他的《江行初雪圖》卷,布置既具有平遠的特色,但又不同於董源整體構圖,上天下地,層層舒展。其取景不求於平遠浩瀚的江流水色,而是選取江中近、中之景,表現江景的曲折變化和人物、舟楫的活動。這種布景方式別具特色,景物范圍雖然局限於一條狹窄的江面、坡岸,但人物以活動、地貌變化、江流港汊的前後交錯伸展皆協調、自然,宛如從闊大的自然畫圖上截取了一角,而觀者所領略的詩情畫意溢於卷外。 米氏父子在布景上深得董源平遠、平淡之真諦。《瀟湘奇觀圖》卷,乃米友仁根據真景所繪。雖然該圖不像董源那樣布景曲折多變,刻畫精細,但米友仁大刀闊斧,僅幾開合,一股平遠之趣便溢於畫表。此圖開卷便是濃雲翻卷,遠山坡腳隱現於微茫之中。隨著雲氣的游動變幻,山形逐漸顯露,重疊起伏地向左右展開,遠處峰巒終於出現在團團白雲中。中段主山聳立,群巒起伏。林木疏密,表現遠近與層次,此段山水清晰,方露真容,但末段一轉,山色又隱入淡遠迷茫之中……卷尾布以近山、林木、草廬,與迷雲遠山形成對比,更顯幽遠。此圖從卷首至卷尾,迷濛、清明以及遠近、濃淡之間,處處體現造化生機,以及米友仁於布景用心之良苦。 至於法常的《漁村夕照圖》、若芬的《遠浦帆歸圖》,他們用極簡的筆墨,特別是運用大面積的渲染手法,將山、樹、人、舟、雲等無多的景物籠罩在一片淡淡的迷茫霧氣之中,產生一種不可捉摸的幽遠、朦朧之景境,這與董源平遠的布景手法,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之,布景平遠是南方山水畫派的一大藝術特色,亦是南方派山水畫的風格體現。 三、秀雅溫柔 南方派山水畫秀雅、溫柔,北方派山水畫雄壯剛勁,這是南北兩派審美特徵的截然區別。北方派畫家旨在通過對北方山水精細而整體的描繪,表現出北方山水的雄壯之氣、陽剛之美。而南方派畫家則在通過對南方湖山的精細而整體的描繪,傳達出南方山水的秀雅之氣、溫柔之美。 南方派山水畫家總是用秀潤、淡雅、溫和之筆墨,皴山、點樹、染雲。其山石無奇峭之筆,平緩如丘;其樹木也無峭拔之勢,多用濕筆點綴成林。其用墨亦是淡墨、濕墨為主,有一種淡雅、溫潤的情趣……總之南方派山水畫家,在構思、創作時處處都以秀雅溫柔為最高審美標准,使其作品具有溫柔之美。 細觀董源的《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其山巒層層疊疊,皴筆柔和,苔草蒼潤,山間迷漫的霧氣,濕潤潤的;山腳坡岸布滿蒼郁的樹林,濃淡交融,遠近有別;一泓明靜的湖水,間以洲渚、漁人穿插其間明靜秀雅的湖光山色,抒發著無比溫柔的情調。清人安岐說董源《瀟湘圖》「山水以花青運墨,不作奇峰峭壁,皆長山復嶺,遠樹茂林」。秀雅溫柔反映在董源山水畫法上是,其山石輪廓不作突出的主幹線條,不作剛硬方折的筆畫。其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淡潤、清雅,藏骨於肉。多用披麻、雨點皴法,多畫平遠山勢,山頂多作礬頭、叢林,土石相雜,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淺渚,具蒼莽、闊遠之氣。其畫面給人的感覺是淡墨輕嵐,骨肉兼得,筆墨勻停,溫雅柔潤。謝稚柳曾分析董源的這種筆墨特點時說: 這一風格,與北方畫派的描繪形式,是完全殊途的。主要在於山的輪廓凹凸部分的表現方法不同。北方的李派,必須以突出的主幹線來確定山的輪廓與凹凸的每一部分。而董源的畫派,是不突出它的主幹線條,卻用無數的點、線來表現這些部分。這是《瀟湘》等三圖的形體。而《溪岸圖》又與上述三圖的體制不同,所寫的是崇山峻嶺,與北方畫派的形體總的來說比較相同,但並不突出以表現山的凹凸的主幹線條,而是以水墨烘暈來突出了它。因此,仍與北方畫派的體格不同。高山大嶺,用筆少而多暈染,骨體顯得溫潤,絕無外強之氣,也沒有多少苔點……他這一畫派,應該就是「類王維」的水墨畫,是唐代新興的「士大夫畫」的標准形式的發展,成為南唐時期的南方畫祖師。

③ 急!從<瀟湘圖>中分析江南山水畫的審美意識和青綠山水畫的技法特徵和審美意識

江南山水畫的來審美意識
董源自之所以在這個時期受到文人們的青睞,是因為文人畫的開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達和瀟散的審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畫的藝術內涵正在於此。

董源青綠手法其實體現在《龍宿郊民圖》.
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為主,畫山形時先勾出輪廓,再用長披麻皴手法,以中鋒筆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線條大致平列,但也時時交疊會合。山上的礬頭則作空心點皴,呈現草木葳蕤情狀。在皴染基礎上畫家又給山石敷以重絳色,同時將山頭染為青綠。
董源的山水作品中,即使是以表現山水為第一目的,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要畫出居人的生活圖景,並將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給無言的山山水水。

花心思給你總結的.絕對可用

④ 董源的《夏山圖》體現了什麼風格

董源的《夏山圖》卷就是代表這種構圖、布景方法和風格特色的典型傑作。該圖畫的是一片岡巒重疊、煙樹沙磧景緻,在其間點綴了一兩個人物,橋、亭,及牛羊牧放的生活場面。一眼望去畫面給人以氣勢遼闊、平遠的感覺。

在該圖中,董源還大膽採用了平行構圖法。然而平行使用過多極易引起平均,使畫面顯得單調,但作者用了一些處理手法避免了這一後果。

首先,作者以蜿蜒起伏的線形勾畫山巒形狀,在參差錯落間使山與山顯出相違之處;其次,作者在對畫面的皴染中把墨色分出濃淡,點線分出疏密。

《夏山圖》以中央山巒為主體,有步驟、有層次地以兩點皴法和披麻皴摹畫點染,濃、淡、干、濕的筆墨交替循環使用,南方山峰潤濕蒼翠的特徵盡現眼前了。而且,董源對不同的峰巒皴染程度也不同,近處的墨色較深,遠處的則以淡濕的墨色勾染,從而造成距離上的差異感。此外,作者把景物穿插其間,打破了平行的規整格局。

《夏山圖》是江南山水畫作品的典範,是董源的代表作之一。董源作為「南派」山水的開山鼻祖,其存世作品《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集中體現了他的披麻皴、點苔法以及人物刻畫等藝術成就,代表了「南派」山水的最高成就。

《瀟湘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

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夏山圖

⑤ 瀟湘圖的作者簡介

董源(?—962年),五代時南唐傑出畫家,源,一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南唐中主時任北苑使。《宣和畫譜》中記載董源作品甚多,但傳世寥寥。傳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綠」兩類,今僅見「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帶山水景色,幽曠平和,得山水之神氣,意趣天真,品格高古,開創江南畫派特有風格。後世巨然繼承董源衣缽,與之並稱「董巨」。其藏品經明代董其昌、袁樞收藏者多。

⑥ 看董源的《瀟湘圖》能想到哪些古詩

《淮上與友人別》

年代: 唐 作者: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

年代: 宋 作者: 秦觀

千里瀟湘挼藍浦,
蘭橈昔日曾經。
月高風定露華清。
微波澄不動,
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悄。
遙聞妃瑟泠泠,
新聲含盡古今情。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雜詩》

年代: 魏晉 作者: 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山雨不作泥,江雲薄為霧。晴飛半嶺鶴,風亂平沙樹。
明滅洲景微,隱見岩姿露。拘悶出門游,曠絕經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塵及屨。豈無平肩輿,莫辨望鄉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顧。悠悠邊月破,鬱郁流年度。
針灸阻朋曹,糠籺對童孺。一命須屈色,新知漸成故。
窮荒益自卑,飄泊欲誰訴。尪羸愁應接,俄頃恐違迕。
浮俗何萬端,幽人有獨步。龐公竟獨往,尚子終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瀟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齒發暮。

《浪淘沙》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暗迎神三兩聲。

⑦ 《瀟湘圖》的作者及內容

《瀟湘圖》為五代董源作,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描繪的是湘湖地區的風景版。畫面上山巒平緩圓潤,林間權霧氣彌漫,彷彿正籠罩於夏夜的氣氛中,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閃爍,一邊是一條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人和岸上的人正遙向呼應,一邊是拉網的漁夫正在歡快的勞動,寧靜中,似乎能聽見那隔岸相呼的聲音,和嘹亮歡快的漁歌。畫中那份江南秀美圓潤的神韻中,傳達著清幽朦朧,平淡天真的意境,令人從中體味出畫家那種靜觀、深思和內省的精神境界。

中文名:瀟湘圖
作者:董源
年代:五代·南唐
規格:縱50cm,橫141.4cm
材質:絹本,設色
類別:書畫
分享
基本信息

瀟湘圖
【文物原屬】董其昌、袁樞等,後入清宮內府收藏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⑧ 以荊浩的《匡廬圖》與董源的《瀟湘圖》作對比,總結中國畫南、北兩派的區別

我是美院國畫系的,希望能給你解答這個問題
兩幅畫做對比,就先要說說兩位作者
荊浩,五代·後梁(公元十世紀)時河南沁水人,字浩然,唐末至後梁畫家。因戰亂隱居於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穀子。擅畫山水,精於寫生,開創以描繪高山峻嶺為特色的北方山水畫派。曾撰《筆法記》一書,論山水畫的構思、構圖和筆墨技法,為第一部山水畫論著作。
荊浩師法吳道子和項容兩位先賢,他們都是推崇潑墨筆法,通過筆法來描繪山水,和提倡觀察山石走向以及質感等技法的。而荊浩能將這些技法發展的極致,以至自成一派,形成北方山水畫派。之後北方畫派也呈現了輝煌燦爛的歷史價值。如關仝、李成和范寬這些後輩也相繼涌現。
董源,五代時南唐畫家,源,一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南唐中主時任北苑使。《宣和畫譜》中記載董源作品甚多,但傳世寥寥。傳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綠」兩類,今僅見「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帶山水景色,幽曠平和,得山水之神氣,意趣天真,品格高古,開創江南畫派特有風格。後世巨然繼承董源衣缽,與之並稱「董巨」。
現在來說說兩幅畫的特點,《匡廬圖》我也臨摹過,我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在臨摹這幅畫的時候,覺得荊浩在對於廬山的山石有著特殊的情感,先說對山石的線條勾勒,筆力蒼勁,狀似信手,其實卻是特別的注重體現山體輪廓的質感和美感。
然後是描繪山石的皴法,這是北方畫派所特有的,北方畫派一向跟皇家有關系,所以北方畫派相對比較工整,細膩而不失大氣。
瀟湘圖 我不曾臨摹過,但是也細致的看過,瀟湘圖確實是江南畫派的經典,江南畫派的畫家主要是一些江南文人,所以南派的畫很有文氣感和韻味。南派注重水墨的渲染以及對山水的書寫。所以南派畫往往流露出作者對自然的美好情懷。
兩幅畫對比,
從構圖上來說,匡廬圖的結構嚴謹,近,中,遠景的安排相當工整細致。瀟湘圖構圖瀟灑,不拘形式,韻味無窮,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剛好體現了北派的工整和南派的飄逸。
從景物上來說,匡廬圖畫的是北方雄渾壯闊的大山大水,瀟湘圖確實江南煙雨朦朧的青丘沙汀。特定的景物來說,這一點也加好是分別南北畫派的最簡單的辦法。
從技法上來說,匡廬圖能體現出作者的功力,尤其注意荊浩的皴筆,我也不知道這么形容,但是一看就能和南派的皴筆對比出來。瀟湘圖,卻著力於對情景的描繪,皴法自然,這也是無法形容的,需要自己多多體會。
我給你介紹兩幅畫,一副畫是李成的《晴巒蕭寺圖》,一副是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前者是北方畫派特色十分明顯的化作,後者是南方畫派特點十分明顯的畫作。你比較一下,會有不少收獲。

⑨ 山水畫名作《瀟湘圖》卷的作者是( )

C.董源

《瀟湘圖》卷,董源作,絹本,設色,縱50cm,橫141.4cm。
本幅無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後入清宮內府收藏。
「瀟湘」指湖南省境內的瀟河與湘江,二水匯入洞庭湖,「瀟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區。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作者簡介】
董源(?—962年),五代時南唐畫家,源,一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人,南唐中主時任北苑使。《宣和畫譜》中記載董源作品甚多,但傳世寥寥。傳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綠」兩類,今僅見「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帶山水景色,幽曠平和,得山水之神氣,意趣天真,品格高古,開創江南畫派特有風格。後世巨然繼承董源衣缽,與之並稱「董巨」。

⑩ 滿分在線等:以荊浩的《匡廬圖》與董源的《瀟湘圖》作對比,總結中國畫南、北兩派的的區別

可惜問錯地方,應該到藝術或收藏分類去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