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京華煙雲小說賞析

京華煙雲小說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6 02:02:45

A. <京華煙雲>讀後感

《京華煙雲》讀後感
讀《京華煙雲》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誇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於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於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於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於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她象一個有著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
這部書不愧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雲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干、秦可卿的溫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么說: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雲,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麼,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麼寬容。
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麼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並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雲》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
讓我在翻開書,細細品嘗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B. 《京華煙雲》作者寫了一部什麼樣的小說,內容是什麼,文學意義是什麼

《京華煙雲》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後,民國時期是北平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被稱為民國時期的《紅樓夢》。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京華煙雲》在創作方法上,運用了社會全景圖式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敘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和聚散離合。它還反映了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的30多年中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和局勢的演變。書中描寫了眾多不同階層的人物,描寫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各不相同,書中描述了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為人處世的方法,還有這些人物對於金錢名利這些身外之物的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他們日常生活的環境特點。「書中還描寫了從義和團運動、到八國聯軍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到軍閥混戰、到北伐戰爭、到全民抗日其間的重大事件,以及蘊含在這些重大事件背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
《京華煙雲》每卷引一段莊子的語錄為題旨,傳達出濃厚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既是小說的血脈,還形成了小說的結構,從道家的天命觀——得道的途徑——道之為用三個遞進的層次解讀小說。 既有道家超凡脫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責任感;既推崇西方的科學、文化,又對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把以極大的興趣。
《京華煙雲》展示了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起自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終於抗日戰爭爆發之時,講述了中國兩大家族長達四十年的興衰榮辱。通過對書中人物的描繪,作者向人們闡釋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國哲學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向外國讀者呈現了中國現代社會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眾多,性格迥異,舊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窮人,青年和長者。這些人物對話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京華煙雲》書寫了生活的和諧與恬淡,生命的超脫與自由自在。整部書中充溢著濃厚的道家文化,平緩自然、從容豁達。讓讀者在淳樸、寧靜和芬芳的基調中,在平和安詳、自尊自愛的文化氛圍中感受道家文化的無窮魅力。 展示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意境和中國傳統的儒道哲學思想,向西方人展示了戰亂年代的中國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宗教思想。
《京華煙雲》小說內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優雅含蓄。在哲學精神方面,《京華煙雲》以莊周哲學統領全書,其中也穿插著中庸之道的儒學與萬物平等的佛學,主要表達的是「一切人生浮華皆如煙雲「的道學思想,強調了人的永生是種族的延綿,新陳代謝是世間萬物永恆的真諦。

C. 求<京華煙雲>小說的人物評析或賞析

《京華煙雲》流淌出來的文化底蘊

完全商業化的系列韓劇不知何時悄無聲息地闖進了我們的視線,當觀眾還在為《大長今》流淌出來的韓國文化或感嘆或不屑時,這邊卻走來了深情款款的《京華煙雲》。那邊是一個自強不息的名叫長今的宮女、醫女,這邊走來了一個知書達理、寬容忍讓的奇女子——姚木蘭。如果說《大長今》刻畫了一個女人自強不息的坎坷命運;那麼這部《京華煙雲》就抒寫出一段特定歷史時期下,幾大家族命運跌宕起伏的命運畫卷——「清明上河圖」。

對於一些觀眾對編劇的質疑,筆者持保留意見。因為對於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向來就有吃力不討好的危險。但是這部《京華煙雲》,我認為是這許多年以來少有的經典之作。之所以經典,首先在於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一段故事,在演員的精彩演藝下,都呈現出一個個血肉豐滿的載體。前些日子我寫過關於《大長今》的「友情篇」、「恩師篇」等人物系列,就在於對劇中豐滿人物的喜愛,而這部《京華煙雲》中,從中、青、老主角,甚至到丫鬟、大夫,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在言語之間抒寫出一段段命運,絲毫不輸《大長今》。

重道逍遙的姚思安,溫存善良的姚母,知書達理的姚木蘭,正氣凜然的孔立夫,可愛嫵媚的姚莫愁,新派自由的姚迪菲,活潑可愛的黛芬,多愁善感的紅玉,心直口快的暗香丫頭;文氣軟弱的曾文伯,要強的曾母,圓滑的桂姐,正義多病的曾平亞,溫柔偏執的曼妮,窩囊老實的襟亞,浪盪不羈的蓀亞,浪漫痴情的曹莉華;還有充滿卡通意味的牛家:奸詐的牛似道,貪財的牛母,欺男霸女的牛同儀,單純浪漫、後來淪為漢奸的牛懷玉,以及爭強好勝、貪財潑辣到最後回心轉意的牛素雲。單單44集,就描繪出這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卻又詳略得當,實在了得。

上面說了精彩飆戲的新老演員們,而對於這些人物的塑造,演員、編劇、導演都花了大功夫。《京華煙雲》中符合每一個人物身份的經典台詞是一句接一句,值得細細品位,當然這是林老先生的功勞,但也少不了編劇們所花費的心思;再看看劇中每個人物卧室里的一張張鑲有相框、泛著典雅色的個人照片,婚宴上每一個刻有喜字的古銅燭台,每一身劇服每一個滾邊、紐扣做工的細致入微,每一套與周遭環境搭配的茶具,劇中道具的周到細致就可見一斑;此外該劇的剪輯也是相當精緻,移花接木的技巧隨處可見,各個人物的起伏命運穿插地美妙得當。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經典到每一個細節。

接著,下面就說說《京華煙雲》中滲透出來的文化氛圍。細數起來,卻絲毫不輸給任何一部被令觀眾嘆為觀止的韓劇。

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紅木花雕、亭台樓閣

這不僅包括姚、曾兩家的深宅大院、紫擅木傢具、屏風、八仙桌,更包括姚家後來搬進的王府花園。王府花園門口的石獅把門,裡面琳琅滿目的亭台樓閣、花園池塘不僅使迪菲的外國朋友再三感嘆,也讓觀眾應接不暇。

還有那條充斥著冰糖葫蘆、茶社、小吃、古書、兔爺、風箏、花草的商業街,陣陣吆喝聲,很有味道。

古董、陶瓷、古畫、書法、報章書籍

莫愁嫁妝里精緻的古董,在木蘭的指揮下,一一展示給了觀眾;曾家的古董店裡更是成了古玩的集中營;這還不夠,從琉璃場的古董買賣到曾、姚家每間屋內,都少不了這陶瓷、古董的擺設。

在西山賞景的那場戲中,傅老先生、姚思安、立夫、莫愁就乾隆的字體各有各的評價。在整部劇中,出現的對聯、書信也全部是筆墨紙硯紛紛登場。

再去看每家書房裡滿滿當當的書籍、古畫,點滴中透露出書香門第的氣息。還記得深刻的是那本在木蘭、立夫手中傳來傳去的《飲冰室文集》、《殷商甲骨文初探》嗎?

還有立夫以「不平氏」為筆名寫的那篇大快人心的《文妓說》。大意說的是當時的文人大多都幹些粉飾太平的活,其實報紙輿論監督的功能那時就體現出來了。找來那時印刷密密匝匝的報刊,《民國時報》、《平民報》、《實話報》,《新青年》,也苦了《京華煙雲》的導演了。那報童那聲聲「號外、號外」,真是這個時代影視劇的標志了。不過單憑報章的輿論就要搬到財大氣粗的牛家,這不僅是立夫作為文人的書生意氣,更是林老先生的理想所在。除了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怎麼會有男女老少集體出去抗議牛似道的作惡霸道?中國的老百姓只會象王心麗《落紅迷歸路》中的小鎮百姓那樣,只會傳傳謠言、搬弄是非罷了。

詩句、俗語、傳說連篇

《京華煙雲》畢竟不像《紅樓夢》那樣雅興,時不時地對詩罰酒,但是卻每個人的口中都出現過適合自己身份的俗語。那句「開弓沒有回頭箭」出現過多次,但是每次都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接下來《京華煙雲》在外國陸續播出,這些內容翻譯可得花功夫了。

還有那個鑄鍾老頭的女兒捨身救父的傳說,在木蘭和莫愁口中共出現三次,每一次都體現了女兒身的偉大與無奈。那一口鍾的每一次被敲響,觀眾都對木蘭的命運擔憂著、嘆息著。

獨有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京華煙雲》獨有的,是中國文化獨有的。

當木蘭被迫出嫁,姚思安將自己盡有的甲骨全部當嫁妝給了木蘭。姚思安聲淚俱下的那句「我的大女兒是留著我救命用的」,唉,在他心目中,自己的至愛——甲骨文——哪有女兒珍貴啊。

最後那一幕,姚思安為了不讓甲骨文落到日本鬼子手中,玉石俱焚,那一幕,何其悲壯!「甲骨就是化成灰燼也要留在華夏大地上」,又是怎樣的一種氣節!

京劇、二胡、笛、蕭、鼓

《京華煙雲》一開場,木蘭便來了一出京戲。接著在西山、姚家、王府花園、獄中,甚至到演員們說話的背景音樂,也都離不開字正腔圓的京劇。直到最後那場醉人的「貴妃醉酒」,就著它木蘭款款而來。

在木蘭代妹妹出嫁的當晚,姚思安幽怨的二胡「夜深沉」,在空曠寂靜的夜晚讓人扼腕嘆息。當與木蘭擦肩而過的遺憾之時、木蘭新婚的那夜,立夫獨自吹起了蕭,聲聲嘆息,多麼凄慘。

此外,婚禮中的敲鑼打鼓自然更是少不了。

佛教、道教

韓日、東南亞對中國的文化最懂的就是儒家文化,而影視作品中對於佛、道二教卻較少涉及。林語堂老先生的《京華煙雲》,本著向外國介紹中國文化的意圖,將佛家、道家的文化滲透到點滴。從尼姑庵中的抽簽、沖喜到拜神求佛,佛教的文化印在了那個時代。

道教主要通過姚思安這個入世的世外高人體現出來。每一場他和女兒木蘭的對話,每一次面臨劫難時的淡定自若,經過漫長的獨自雲游,到後來的驀然領悟,無不透露著自己的道行。

婚喪禮儀

韓劇《新娘18歲》中,第一次領教了韓國的婚喪禮。而從曾家風光整個北京城的三喜臨門,到曾平亞、曾文伯、曼妮等的喪禮,《京華煙雲》給出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的婚喪禮儀。喜慶、悲哀體現到每個道具的細節,過大禮、嫁妝、上頭、正日出門、三朝回門,大紅花轎、山河社稷襖、乾坤地理裙應有盡有。

茶文化

西湖的龍井配上古樸的陶瓷茶具,透露出我們的茶文化。

《京華煙雲》里的茶文化體現在每一幕接待客人的場景中。尤其是木蘭給立夫沏茶的那一幕,那一倒來,二沏去,最後那一杯滿滿的龍井,透過立夫那飽含熱淚的雙眼,一切的感慨、遺憾都盡在不言中了。

此外江蘇的大炸蟹、致美齋的酸梅羔、天意齋的栗羊羹、天寶樓的燒羊腿、防膳的肉末燒餅、南京的板鴨、桂花鴨,這些聽起來就讓人垂涎三尺了。

中國古代大家庭的標本

曾家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大家庭。曾文伯、妻子曾母以及小妾桂姨,另外三房兒子、兒媳婦,成群的丫鬟伙計,各自成院,卻又組合在一個大家庭里,共生共息。而每個兒媳婦又牽扯出另外兩家大的家族:牛家和姚家,這就是強強聯合的古代門當戶對的婚姻生活。

曾家的這個大家庭也是老謀子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給外國人展示的畫面。老謀子這些作品獲獎是其次,重要的是長期以來,這些最早出國的影視作品使得,很多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人仍然是妻妾成群、男人大辮子的形象。但是《京華煙雲》不僅僅展示了這么一幕,因為劇中還有著五四帶來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自由氣息。

動盪不安的時局大背景、三大家族的興衰、三代人的悲歡離合

不像鴛鴦蝴蝶劇做作地將戰事當成自己談情說愛的背景,《京華煙雲》里,從五四思想解放、軍閥混戰到民國時期,再到抗日戰爭,《京華煙雲》就是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局中,展示了三大家族的興衰和三代人的悲歡離合,抒寫了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這一段社會歷史的變遷。

最能體現這一背景的就是牛家。從牛家的洋洋得意到後來的遺臭萬年,再到牛懷玉淪為漢奸、牛素雲為日本販賣毒品,這些都展示了這樣一段沉重的中國歷史。

唯美的景物、精緻典雅的旗袍、大氣的音樂

整部《京華煙雲》中,不斷出現滿地金黃的銀杏葉子、絢爛的日出日落、掛在枝頭的一輪圓月、黃昏時的古樓、清晨雲霧繚繞的白塔,唯美但不失大氣。尤其是西山賞景那一場戲,一座橋,一個石碑,一個飛檐走壁,老北京的京味就這樣一點一滴透漏出來了。如此看來,舊版《京華煙雲》精緻狹窄的景物,在這方面就敗下陣來了。

還有那一套一套做工精緻的旗袍,穿在幾個少奶奶身上,韻味無窮。比如,木蘭安排蓀亞、曹莉華見面的一場戲,木蘭那身黃色的旗袍簡直就是絕美,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能體現中國女人的風采!

此外,無論是全劇的背景音樂還是主題曲《發現》,都出自內地音樂大師王黎光,處處洋溢著一股子大氣。單獨聽那首《發現》,或許只覺得歌詞優美,歌聲一感三嘆。但是當看了此劇後,再去聽它,真是感嘆木蘭的一生,感嘆劇中每個人的一生。

象《天地英雄》《七劍》都有自己的電影原聲帶,而內地的電視劇不像韓劇一樣,鮮有自己的音樂帶。而這部《京華煙雲》的音樂原聲帶、VCD、DVD一起湧向了市場。在王黎光的親手操刀下,《京華煙雲》出落地更加大氣磅礴,音樂襯托著劇中人物命運的喜與悲。

很多人對在亞洲甚至美國所向披靡的《大長今》不屑一顧,但是這些人可能都沒有看過此劇,就大加指責,這樣的評論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看過《大長今》後,劇中的美食文化讓人流連忘返,這也是韓國人引以為豪的地方。但是《京華煙雲》和《大長今》比較起來,卻絲毫不遜色。如果說《大長今》的哄起為韓國的國家形象加了分的話,那麼上文提到的這些足以使得《京華煙雲》「出口」後,所展示出來的中國文化都是值得我們炫耀和自豪的。當老謀子展示的中國男人大辮子的形象還遲遲不去時,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中,《京華煙雲》無疑會為中國的形象增光、甚至錦上添花。

因為這些文化氛圍,因為劇本的優秀、演員的精湛演藝,因為央視一套的覆蓋面,這部《京華煙雲》是註定牆內開花,牆外也紅的。

D. 京華煙雲的作品鑒賞

《京華煙雲》在創作方法上,運用了社會全景圖式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敘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和聚散離合。它還反映了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的30多年中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和局勢的演變。書中描寫了眾多不同階層的人物,描寫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各不相同,書中描述了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為人處世的方法,還有這些人物對於金錢名利這些身外之物的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他們日常生活的環境特點。「書中還描寫了從義和團運動、到八國聯軍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到軍閥混戰、到北伐戰爭、到全民抗日其間的重大事件,以及蘊含在這些重大事件背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
《京華煙雲》每卷引一段莊子的語錄為題旨,傳達出濃厚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既是小說的血脈,還形成了小說的結構,從道家的天命觀——得道的途徑——道之為用三個遞進的層次解讀小說。 既有道家超凡脫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責任感;既推崇西方的科學、文化,又對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把以極大的興趣。
《京華煙雲》展示了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起自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終於抗日戰爭爆發之時,講述了中國兩大家族長達四十年的興衰榮辱。通過對書中人物的描繪,作者向人們闡釋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國哲學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向外國讀者呈現了中國現代社會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眾多,性格迥異,舊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窮人,青年和長者。這些人物對話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京華煙雲》書寫了生活的和諧與恬淡,生命的超脫與自由自在。整部書中充溢著濃厚的道家文化,平緩自然、從容豁達。讓讀者在淳樸、寧靜和芬芳的基調中,在平和安詳、自尊自愛的文化氛圍中感受道家文化的無窮魅力。 展示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意境和中國傳統的儒道哲學思想,向西方人展示了戰亂年代的中國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宗教思想。
《京華煙雲》小說內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優雅含蓄。在哲學精神方面,《京華煙雲》以莊周哲學統領全書,其中也穿插著中庸之道的儒學與萬物平等的佛學,主要表達的是「一切人生浮華皆如煙雲「的道學思想,強調了人的永生是種族的延綿,新陳代謝是世間萬物永恆的真諦。 《京華煙雲》通過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的深刻變化。該書無論是在背景、內容、人物刻畫上,還是在文化習俗的選取上,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無不體現出這部小說的互文性特徵。林語堂利用其深厚的寫作功底將大量來源於中國社會的互文性文本進行轉換和重新組織,將某些獨特的中國文化和歷史片斷譯成了英語,他的創作實際上伴隨著一個隱形的互文翻譯過程。
《京華煙雲》被譽為「現代版的《紅樓夢》」。雖然《京華煙雲》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紅樓夢》的影響,但在寫作手法上,《京華煙雲》卻具有與《紅樓夢》迥然不同的獨特之處。 《京華煙雲》與《紅樓夢》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京華煙雲》中主要人物亦多臨摹於《紅樓夢》。其中相似度最高的當屬復制於黛玉的紅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愛情命運上都頗有相通之處。 當然,二者在人生價值取向和愛情觀上亦有不同之處。透過兩者的復制和重構可知,《京華煙雲》對於《紅樓夢》不僅僅是承繼的關系,也存在著分離的關系。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用英語寫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一直被視為闡述東方文化的權威著述。而構成這部著作的人物的名字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都是作者斟酌再三,才最終確定下來的,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物的取名頗具藝術特色,如借用古代人名、反用警言等。這些取名藝術也從側面傳達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借用古代人名如木蘭、莫愁、阿滿等人物。木蘭是借用西漢傳奇女子花木蘭的名字。莫愁是借用南齊莫愁女的稱號,阿滿是借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女兒的名字。

E. 京華煙雲的作品評價

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
林語堂在英文巨著《京華煙雲》中對幽默信手拈來,通過幽默來批判社會現實、刻畫人物形象、並向英語輸入新的表達方式和認知角度。他在作品中對幽默的充分使用體現了幽默大師的文采和風范,促使人們重視幽默在文學創作中的功能並重新評價林語堂的幽默觀和文學觀。
——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主任武敏
林語堂的長篇代表作《京華煙雲》不僅是以大時代為背景框架描寫大家庭命運變幻的史詩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蘊含豐厚的文化小說。它的文化意蘊表現在人類從對命運的神秘不測到超然徹悟,再到寬懷、同情、獻身的境地這樣一個不斷漸進的精神升華的歷程。在探尋人類精神本質方面,最終都歸於一種超然現實的理想化境地,這既是林語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價值所在,同時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勇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凝聚了他的哲學和他的靈魂,在小說中他褒揚了一種儒道摻和,更確切地說是內道外儒的人生哲學,通過作品主人公姚木蘭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現。這種儒道交融、寓道於儒的人生哲學,是和他的人性主義哲學觀相一致的,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價值沖突中,從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來思考人類文化命運的結果。
——《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張西山
《京華煙雲》描述了社會大動盪和歷史變遷中幾個大家族的榮辱興衰,如史詩般波瀾壯闊,同時又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一本譯介和弘揚中國文化的經典佳作。
——《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楊燕

F. 《京華煙雲》分章概述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於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1975年,林語堂憑借《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內容簡介

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G.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的文學評論

11月20日,電視劇《京華煙雲》在央視上演大結局。

人們對電視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同名電視劇的播出至少讓《京華煙雲》這本書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對《京華煙雲》來說,這說不清是幸運,還是悲哀。

原著的魅力在哪裡

對於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可能是這兩年來最招人罵的文化現象之一。因為這類電視劇無一例外地和原著嚴重脫節。從老舍的《我這一輩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華煙雲》,很多戲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沒有保留原著的意思。當代導演總是在犯兩個毛病:在藝術上沒有主見,堅信英雄必須配以美人,愛情一定是三角形的,情節一定要跌宕,這樣才能讓人喜歡。《京華煙雲》的主創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稱:「一個女人不離婚、不自殺,觀眾會看嗎?」同時,他們在藝術上又自作聰明,堅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語堂還偉大。這也符合「改編」的意思:大刀闊斧地改,然後再編出點兒新鮮東西。

電視劇版的《京華煙雲》與原著的不同之處很多,主要的問題還是所謂的「味道沒了」。從時間上,30多年的情節被壓縮到了十幾年,據說可以增強矛盾沖突,提高戲劇性。不過讓人懷疑,真實的用意恐怕還是怕趙薇演不了中年婦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愛看,因為妙齡少女和風韻少婦總比40來歲的老大姐吸引眼球。而《京華煙雲》原著的一大魅力,恰好在於它史詩性的波瀾壯闊,3個大家族,歷經1900年義和團運動,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潰、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北洋軍閥征戰與抗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將這樣波瀾起伏的社會變遷濃縮在小說中,所以有人將它稱為現代文學史中的《清明上河圖》。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語堂原來追求「儒道結合」的人生態度,後來他的女兒林如斯也曾撰文說,《京華煙雲》的最大優點在其哲學意義。林語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場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開宗明義地將木蘭稱為「道家的女兒」,他希望用這種儒道結合的思想境界寫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可以說,《京華煙雲》的重點不在於愛情糾葛,而在於文化意境,這樣一個態度,卻並不是電視劇導演感興趣的。
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

這時候重新回顧一下林語堂版的《京華煙雲》,恐怕別有一番味道。很多中國作家是靠英文好而聞名的,林語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那時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數都是中國文化的迷戀者,過分一點的有辜鴻銘用一個茶壺兩個茶碗的比喻來支持一夫多妻制,溫和一點的林語堂也在藝術上對《紅樓夢》推崇備至。1936年,林語堂旅居美國時,本來想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但考慮到外國讀者對《紅樓夢》理解上可能會有隔膜。作為折中,林語堂索性用英文寫下了一部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的作品,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譯為《瞬息京華》,現多譯為《京華煙雲》)。因為小說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紅樓夢》,所以一些評論者對這種寫法頗有微詞,認為這種翻版不算什麼本事。不過應該想到,林語堂參考的可是《紅樓夢》。中國現當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一個紅樓夢,恐怕沒有幾個能寫得好的,也沒有幾個能比林語堂翻得好的。從這個角度講,林語堂的藝術水平不應該受到質疑。

《京華煙雲》寫成於1939年,英文版70萬字,分3卷,共45回。出版後賣出了5萬冊,銷量很大,還被《時代》周刊譽為「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林語堂的摯友賽珍珠也對《京華煙雲》評價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薦林語堂獲得諾貝爾獎。她說道:「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但林語堂最終沒有獲獎,後來也因為種種原因和賽珍珠決裂了。這就是另外一段事情了。

林語堂先生

《京華煙雲》的翻譯風波

林語堂自己希望《京華煙雲》被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延續海外的影響。在譯者的人選上,林語堂曾經看好郁達夫,他認為郁達夫「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達夫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可惜的是,郁達夫在著手進行了一部分翻譯之後,就在蘇門答臘遇害了。直到1941年,第一個完整的翻譯版《瞬息京華》才正式出現,可林語堂對這個版本並不滿意,他還為此告誡說:「勸國內作家勿輕易翻譯。」

到了1977年,台灣推出了張振玉的譯本,名字也改為《京華煙雲》。這個譯本,在海峽兩岸暢銷多年,從而也使張振玉的《京華煙雲》這個譯名流傳開來。但在1991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達夫之子郁飛翻譯的版本,這一次又改名為了《瞬息京華》。但此時《京華煙雲》的譯名已被廣泛接受,提起林語堂的這部大作,普通讀者仍然習慣性地稱之為《京華煙雲》。

這種用英文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寫作方法,給後來的翻譯和讀者的接受都帶來一些麻煩。總有人推測,假如當初林語堂直接用中文寫作,可能藝術性會更加完美。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總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測,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麼再翻譯成英文也可能不會產生那麼大的海外反響了。翻譯的流失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林語堂將遺憾留給了中國的讀者。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京華煙雲》,已經是從英文版翻譯成中文版,從中文版再改編的三手版本了。而且電視劇改編得與原書差異太大,就算看過電視劇,再找本書來讀一遍,也不能算作原湯化原食了。

評論木蘭
姚木蘭的儒道兼容

如果說寶釵是封建社會儒家的理想女子,那麼木蘭則是語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結合的理想女子,是語堂先生在《紅樓夢》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完美女人,她兼容並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遙自由思想。

由於溫存善良的母親的傳統教育,木蘭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與寶釵一樣是一個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華、智慧遠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運用這種智慧影響著男人;具備寶釵式的美德,很能適應家庭和社會環境,有著世俗的生存智慧。當然,在這種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蘭的妹妹莫愁是有過之而不及的。但是,木蘭的自由與夢想,青春與熱愛,則是他們所遠不及的,而這也是語堂先生之所以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的原因之所在。

由於重道逍遙的父親的道家自由思想影響,木蘭能脫離於禮數的束縛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長:她一雙天足,不裹腳;會吹口哨兒、唱京戲以及收集、鑒賞古董;接收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規矩,男孩子就應當壞,男女應當平等。正因為天性自由熱情,嚮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蘭的性格、人性都非常的健康、美麗,擁有與曼妮、暗香純潔而熱烈的女性友誼,與立夫超乎友誼之上的真摯、美好感情,與父親、母親、弟弟、妹妹和子女濃烈的親情,與蓀亞的婚姻也和諧美滿,在情感和命運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缺憾。因此,相對《紅樓夢》眾多女性悲劇之一的寶釵,木蘭無疑要完美的多。盡管寶釵性格相對完善,擁有親情、友情,但終因太藏愚納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當然,寶釵的婚姻不幸有著造化的因素,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寶釵確實是很不幸的。

至於木蘭跟孔立夫之間的感情糾葛,木蘭應該是沒有缺憾的。不憑別的,就憑她們婚後的美滿生活和倆人之間一生的相知相助。木蘭和立夫之間是有著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愛情味道的,只是,他們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命算所預示的:「五種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來代表。男女婚配,就是這種命型配合的學問。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輔,彼此相成。」木蘭的金命配蓀亞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並且,木蘭與立夫還能終生相知相助,憾何有之。

盡管一個立夫值三個蓀亞,木蘭自身才華也遠超蓀亞,但木蘭仍有智慧把與蓀亞的婚姻經營得美美滿滿,與立夫的感情也經營得有聲有色,相比於現時代女性事業、婚姻的眾多困惑,木蘭無疑是一個理想。木蘭思想自由、堅毅剛強,在關鍵時候能有大智大勇,在眾人促手無策之時,機智的救出立夫;木蘭謀事細致周全、眼光長遠,在家庭財政計劃上,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善於理財和投資;因此,若是在當今社會,木蘭的事業肯定會青山不老、長盛不衰。但不管木蘭的事業再怎樣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蘭仍舊只會做著她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因為木蘭本質上對生活有著由衷的熱愛和理想,雖然儒家的俗世理論使她精於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於眾人,但道家的逍遙思想更能使她超脫於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體驗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說,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蘭適應社會的一種必要,指向木蘭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蘭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愛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東西。

縱觀木蘭的一生,她勇敢堅強,才氣煥發,對人友好,胸襟開闊,無限熱情,親密懇切,灑脫自然,窮達不變,甘苦與共。她夜訪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愛女,堅強的活著;特別是最後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抗日民眾之一的倆次升華,更使得木蘭有了對民族和國家命運的密切關注,從而轉變為一個全新的時代女性。

因此,從薛寶釵式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蘭的超於世俗的個人生存智慧和超於個人的民族思想感情的兼容並包,中國女性經歷了一個從舊式的為男人活著的個人生存智慧到追求個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對民族的關注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繼續下來,就是我們當今的男女平等的社會。這樣一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智慧、婚姻家庭和思想情感的研究和表達又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形象來闡釋呢?那必是另一位大師的責任了,只是,筆者對這樣一位大師的出現充滿了期待和盼望。

H. 《京華煙雲》背後講述的深刻哲理

<京華煙雲>是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說,故事背後講述的深刻哲理也許有很多,但有一點內可以肯定,就容 是:林語堂在寫這部小說之前本打算把《紅樓夢》翻譯給西方,但後來由於一些原因,作罷,決定仿照《紅 樓夢》寫下一部小說,於是就有了《京華煙雲》。可以看出,《京華煙雲》有一些思想與《紅樓夢》是相近的。

I. 《京華煙雲》的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京華煙雲》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2、後世影響
《京華煙雲》自193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京華煙雲》前面的獻詞為: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續篇是《風聲鶴唳》,《紐約時報》譽之為中國的《飄》。《京華煙雲》與《風聲鶴唳》、《朱門》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
1975年,林語堂憑借《京華煙雲》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3、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 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J. 林語堂《京華煙雲》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

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發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游。宣布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里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10)京華煙雲小說賞析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姚木蘭

姚木蘭生長於富家,從小受道家信徒父親姚思安的影響,容忍寬大、親切和靄,她崇尚老莊、歌笑自然,留連山水。在林先生的筆下,活脫脫一個值得老莊先賢們稱道的「典型女性」。道家,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20世紀30年代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姚木蘭受道家影響,但時代卻給她印上了新的痕跡,使她走向社會,走進了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組成的抗日洪流當中。這正是小說中姚木蘭形象的蘊義。

孫曼妮

忠孝兒媳孫曼妮極少使用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這表明了她的被動和順從;並且傾向於使用陳述句和中值情態動詞,說明她很保守與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雲

對於反傳統兒媳牛素雲來說,她主要採用物質過程來表達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且在她的話語中很少使用情態動詞,表現了她非常的驕傲自大與蠻橫無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親在世時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後來兒子姚思安繼承了這些不計其數的家財,這些財產包括許多葯局,一些典當行,其它的還有一些茶葉店。可能是因為姚思安的錢一生都享用不盡,在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樓消費,還去煙花柳巷找樂子,行為舉止極其放盪,簡直就像個流氓。

也因此破壞了家裡的門風。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時候,難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來那個放盪的男人。他開始越發的領悟到在歷經過風風雨雨之後,應該平靜安定,安安穩穩的超脫世俗的生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