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閑情翻譯與賞析

閑情翻譯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05:28

㈠ 蘇軾所有詞以及翻譯和賞析

江城子密州出獵/ 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紗山下蘭芽短浸溪/滿庭芳蝸角虛名/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臨江仙送錢穆父/臨江仙送王緘/望江南超然台作/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沁園春孤館燈青/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獵①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②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③親射虎,看孫郎。④酒酣胸膽尚開張。⑤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⑥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釋】

①密州:今山東諸城。 ②黃:黃犬。蒼:蒼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 ③漢羽林軍戴錦蒙帽,穿貂鼠裘。這里與下句「千騎」均指蘇軾的隨從。 ④報:告、語。傾城:指全城觀獵的士兵。 ⑤孫權曾親自射虎於凌亭,這里藉以自指。 ⑥節:符節。漢時馮唐曾奉文帝之命持節復用魏尚為雲中太守。這里以馮唐自比,有不服老與赴邊的兩屋意思。 ⑦會:當。如滿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評1】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品評2】

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於鐵溝,寫了這首出獵詞。作者在詞中抒發了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這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賓士,騰空越野,好一幅壯觀的出獵場面!為報全城士民盛意,詞人也要象當年孫權射虎一樣,一顯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在「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進一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由打獵激發起來的壯志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過片一句,言詞人酒酣之後,胸膽更豪,興致益濃。此句以對內心世界的直抒,總結了上片對外觀景象的描述。接下來,作者傾訴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年事雖高,鬢發雖白,卻仍希望朝廷能象漢文帝派馮唐持節赫免魏尚一樣,對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
那時,他將挽弓如滿月,狠狠抗擊西夏和遼的侵擾。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水調歌頭①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⑤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⑥

【注釋】
①大麴《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②丙辰: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紀》:「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⑦嬋娟:月色美好。

【品評】
賞月詩詞往往清逸孤寒,東坡這首詞直如縹緲於雲端,掩映於清輝之間。抒酒問月,有李太白酒仙遺風,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徹天上人間,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間是相思無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是豁達,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其嬋娟」更至樂觀誠摯,種種感情交融於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胡仔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余詞盡廢。」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後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念奴嬌①

赤壁懷古②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④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⑤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⑥

【注釋】
①又名《百字令》。雙調,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③千堆雪:流花千疊。④周瑜二十四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十年前事。 ⑤「笑應我多情早生華發」的倒裝。 ⑥酹: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品評】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

「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雲:「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東坡詞賦微誇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

「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對此頗有同感。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

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於原來只宜紅牙拍板、女兒歌喉的傳統詞壇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1:

宋神宗熙寧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歲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本詞是蘇軾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歲嫁於蘇軾,天資聰穎、溫良賢淑,見識廣博,夫妻感情一向篤厚。但是,在她二十七歲時不幸於汴京(今開封)去世。次年歸葬於故鄉四川眉州。經過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蘇軾,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對亡妻深摯的懷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從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寫起。十年來,陰陽兩隔的夫妻,互相遙念,卻各無消息。「兩茫茫」表面看是寫自己也寫故去的妻子,實際上是寫自己無邊的惆悵和空虛的情懷。作為首句,為全文奠定下了傷悼的感情基調。作者無日無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卻時時地在腦際閃現,難怪詞人說「自難忘」。由此可見夫妻感情之深摯。如果說這是寫生死分割時間之久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兩句「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則是寫分處兩地,相距之遙了。當時的蘇軾在密州(山東諸城),亡妻則葬在四川故鄉,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於墳塋,所以說「孤」。遙遠又孤單,滿腔的凄苦無法向親人訴說。夫妻無法共話,不僅是因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別離,無法超越。這是何等的無奈?!接下來筆鋒一轉,「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溝通,夫妻得以重見,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設的語言逼進一步:縱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認得我了。在這妻子離開的十年裡,蘇軾與變法派的政見不合,被當權派排擠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與生活的顛沛流離使他過早地容顏衰老,「塵滿面,鬢如霜。」是作者對自己外貌的簡括而有特徵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感。
詞的上片寫夢前,抒發了對妻子綿綿不絕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摯,催人淚下!下片則是寫自己的夢中所見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來幽夢忽還鄉」中,一個「忽」字,點出了夢境的恍惚迷離之情狀。「小軒窗,正梳妝。」是說:夢中看到妻子還像往常一樣在窗前對鏡梳妝打扮。這是虛中帶實的寫作手法,再現了夫妻青年時期的生活情景。闊別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見,定然有著千言萬語要相互傾訴。然而思緒如麻,又從何說起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一有淚無聲的細節描寫,符合生活的真實情況,同時又取得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最後三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則是抒寫夢醒後的感慨。作者想像著千里之外的故鄉,在荒郊野外,那長滿小松林的山岡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傷悲!這里作者表面是寫妻子因懷念丈夫而悲傷欲絕、柔腸寸斷,實際上則是表現了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悼念之情。作者將真摯而深沉的懷念之情,附註於夢中的景物,更讓讀者潸然淚下。
作者用虛實結合、敘述白描的寫作手法來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對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對自己身世的無限感慨,故而將夫妻之情表達的深沉而執著,感人至深。
用詞寫悼亡,蘇軾是中國詞壇的首創。

唐五代及北宋描寫婦女的詞篇,多數境界狹窄,詞語塵下。蘇軾此詞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佔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後輝映,相互媲美.

賞析2: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裡,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蘇東坡的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實際上,詞中記夢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摯樸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一朝永
訣,轉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
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經常懸念,但也時刻未曾忘卻!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
以遏止。「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說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格外感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
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憂憤,包括在蒼老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了,「縱使相逢」恐怕也認「我」不出了。這個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深沉悲痛,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作者索於心,托於夢的實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啊。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千言萬語,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別後種種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把現實的感受溶入夢中,使這個夢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
松岡。」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煙雨之中,坦坦盪盪一峭勁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曠達灑脫!東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撥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駁,不染俗塵,風起風住處,透出逍遙情致。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浣溪紗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賞析: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了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了游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凈無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凈」,更加突出了蘭溪的潔凈和一塵不染。「瀟瀟暮雨子規啼」點出了凈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凄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瀟瀟、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了嗎?何必自傷白發,哀嘆衰老呢?集中體現了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發唱黃雞」中的「白發」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說不要傷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片「瀟瀟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
此詞,上片寫景,景色如畫,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來,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煥發出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進的信心!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作者選取幾種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新的風景畫,令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表現出詞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下闋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結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
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㈡ 上元 曾鞏的翻譯與賞析

【上元】
宋 曾鞏
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專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屬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捻霜毛。
前人評此詩:「高華濃麗,音響逼入盛唐」 實乃頸聯與年少情懷的主題間是一對等空間關系。「明月滿街」與「流水遠」,「華燈入望」與「眾星高」又互成對等孤立短句,上下句也兩兩構成一等值的空間。而頸聯之清靜與尾聯之相對時間亦相稱,「急、勞」正反襯自己的低心,全詩情景間呈一相停相類的空間性,無論在方向、亮度、彩度、遠近距離等,皆平衡對稱,頗堪玩味。

㈢ 翻譯賞析

翻譯:來
大抵上繁榮和敗自落都各有路數,連默默行善的所謂陰德也難以明了,沒來由的風雪時而會迎頭蓋臉的撲來,青雲之路也會沒預料地從腳下走出。深到像幽冥的四海那樣深邃沒有邊際,高得像五嶽山那樣聳立巍峨。算來人事順逆還要向著人世中來看,哪怕是到了上帝那兒也不見得坦平。
賞析:
詩人出生於尚武世家,少有詞藻,工歌吟,卻累舉不第,後諂附當時有權勢的宦官田令孜,充當幕僚,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後從僖宗入蜀,後特賜進士及第,又擢其為工部侍郎、神策軍判官。時人戲為「巧宦」,後不知所終。《唐才子傳》稱「韜玉少有詞藻,工歌吟,恬和瀏亮。」這首詩以榮辱難測、山海高深無可預料為主題,映襯出人世榮辱和人生前途的不可知。詩作開篇明義便道出榮枯各行,陰德也不見得有回報開始,述說人生路上沒來由的突遇逆境和順景,像海一樣陷入泥潭,也可以像山一樣直上青雲,可是人間的路還是要走,哪怕是皇天上帝那裡也不見得平坦。本詩引入榮、枯、無門雪、青雲路、四溟和五嶽等幾個意象來雙雙對比鋪陳,最後歸結戛然而止,語言清雅,意境也較為渾然,將不可知的世界觀、人生觀傳達給讀者,充滿了悲觀和前途未卜的情緒。

㈣ 詩經 小毖 翻譯與賞析

小毖
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艹開}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注釋
⑴懲:警戒。
⑵毖:謹慎。
⑶荓(píng)蜂:小草和細蜂。
⑷螫(shì):毒蟲刺人。
⑸肇:開始。允:誠,信。桃蟲:鳥名,即鷦鷯。
⑹拚:翻飛。
⑺多難:指武庚、管叔、蔡叔之亂。
⑻蓼(liǎo):草名,生於水邊,味辛辣苦澀。
譯文
我必須深刻地吸取教訓,
使其成為免除後患的信條:
不再輕忽小草和細蜂,
受毒被螫才知是自尋煩惱;
不再聽信小巧柔順的鷦鷯,
它轉眼便化為凶惡的大鳥;
國家多變故已不堪重負,
我似乎又陷入苦澀的叢草。
鑒賞
《經》的篇名,大多是取於篇內的成句、成詞。周頌中只有《酌》、《賚》、《般》的篇名不在該篇文字之內;而《小毖》卻又特別,「毖」取於篇內,「小」則取自篇外。《小毖》的題意,方玉潤《詩經原始》以為即是「大戒」,頗見其新,但如果說從「小者大之源」(《後漢書·陳忠傳》)的角度而言方說尚勉強可通,那麼,戒之意已在「懲」中表示而不題篇名為「小懲」就非方氏新說所能解釋。就題目而言,《小毖》應是小心謹慎之意。
《小毖》篇名中點出了「毖」,詩中卻除前兩句「懲」、「毖」並敘外,其餘六句則純然強調「懲」。
「莫予荓蜂」句中「荓蜂」的訓釋,對於詩意及結構的認識頗關重要。孔疏釋為「掣曳」,朱熹《詩集傳》釋「荓」為「使」,均屬未得確解,以致串釋三、四兩句時雖曲意迎合,仍殊覺難以圓通。其實,「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於忽視,卻能對人施於「辛螫」之害,與五、六兩句「桃蟲」化為大鳥形成並列的生動比喻,文辭既暢,比喻之義亦顯。
「未堪家多難」一句,與《訪落》完全相同,但因後者作於周公攝政前,而此篇作於周公歸政後,所以同一詩句含義便有差別。《訪落》中此句是說國家處於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動盪不安,自己(成王)年幼並缺少經驗而難以控制;《小毖》中則是指已經發生並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亂。關於這點,分析《訪落》時已作交代,可以參閱。
由於創作時間有先後之別,《訪落》可以說是周公代表成王所發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則信乎為成王自己的聲音。其時,成王年齒已長,政治上漸趨成熟,親自執政的願望也日益強烈。不過,在《小毖》中,成王這種強烈的願望,並非以豪言壯語,而是通過深刻反省予以表達,其體現便是前面所說的著重強調「懲」。
《小毖》的主旨在於懲前毖後。懲前的大力度,正說明反省之深刻,記取教訓之牢,以見毖後決心之大。懲前是條件,毖後是目的,詩中毖後的目的雖然沒有絲毫的展示,卻已隱含在懲前的條件的充分描述之中。在詩中,讀者可以體會到成王深刻的反省:自己曾為表面現象蒙蔽而受害,曾面臨小人圖窮而匕現的威脅,也曾經歷過難以擺脫的危機。但這何嘗又不由此而受到啟發,進而深思:此時的成王,已經順利度過危機,解除了威脅,而更重要的是,他已成熟.並將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決心為鞏固政權而行天子之威令。
《小毖》隱威令於自省,寓毖後於懲前,其實正是對群臣的震懾,但含而不露,符合君臨海內的天子身份,其筆墨之經濟,也顯示出創作匠心。「懲前毖後」這一成語即由《小毖》而來,當人們使用它時,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並想到成王即位後一段特殊的經歷,將能體會到它字面外的深層含義。理解、使用成語最好溯其源,這也是應該認識的一個規律。

㈤ 陶公翻譯與賞析

【原文】
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注釋】
陶公:陶侃的敬稱。陶侃(239-334),東晉人。官至荊、江兩州刺史。
性:性格
魚梁吏:管理漁業的官吏。
荊州:荊州刺史。
檢厲:認真,嚴肅。
勤:勤勉。
敕:命令。
悉:都。
錄:收集。
咸:都。
正會:農歷正月初一集會。
值:適逢;正當。。。的時候。
始:剛剛。
聽事:處理政事的廳堂。
除:台階。
猶:仍然。
階:官度。
桓宣武:即桓溫。
伐:討伐。
裝船:修造船隻。
發:征發,調集。
【翻譯】
陶侃性情儉省而嚴厲,對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荊州刺史時,命令監造船隻的官員把鋸木屑全部收集起來,不論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正月初一大會僚屬,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階雪後還很濕。這時陶公就讓人用木屑覆蓋在上面,人們出入一點都不受到妨礙。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總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來,(以至於)堆積得像山一樣。後來桓溫伐蜀,把戰船組裝起來的時候,都用這些竹頭作釘。
又傳說,陶侃曾征調當地竹篙,有一位官員把竹子連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鐵箍,陶侃就把他提升兩級加以重用。

㈥ 詩經 泂酌 翻譯與賞析

《泂酌》是《詩經》裡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興,且重章疊句,反覆歌詠,正如方玉潤所指出:「其體近乎風,匪獨不類《大雅),且並不似《小雅》之發揚蹈厲,剴切直陳。」(《詩經原始》)由此也可以看出《國風》對《大雅》藝術上的影響。


泂酌

【題解及原文】歌頌統治者愛護人民,能得民心。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豈弟君子,民之攸塈。

【注釋】
1、泂(窘jiǒng):遠。酌:舀,取水。行潦(勞lǎo):路邊的積水。
2、挹(易yì):舀。茲:此。《鄭箋》:「遠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於此小器。」
3、餴(分fēn):蒸飯。饎(赤chì,又讀西xī):酒食。《集傳》:「餴,蒸米一熟,而以水沃之,乃再蒸也。饎,酒食也。」
4、罍(蕾lěi):古代酒器。《毛傳》:「濯(茁zhuó),滌也。罍,祭器。」
5、溉:《毛傳》:「溉,清也。」
6、塈(戲xì):《鄭箋》:「塈,息也。」

【白話翻譯】
遠遠前去舀流水,大器舀來小器裝,可以蒸飯做酒漿。君子和樂又平易,為民父母好榜樣。
遠遠前去舀流水,大器舀來裝小器,用它可把祭器洗。君子和樂又平易,人民都來歸附你。
遠遠前去舀流水,大器舀來小器盛,可把祭器洗干凈。君子和樂又平易,人民休息得安寧。
更多《詩經》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詩經賞析欄目。

【講解】

對這首詩主旨的解說,各家之見頗有差異。《毛詩序》雲:「《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親有德,饗有道也。」揚雄《博士箴》(《藝文類聚·職官部》引)雲:「公劉挹行潦而濁亂斯清,官操其業,士執其經。」陳喬樅《魯詩遺說考》以之為魯詩之說。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雲:「三家以詩為公劉作,蓋以戎狄濁亂之區而公劉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公劉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由公劉居豳之後,別田而養,立學以教,法度簡易,人民相安,故親之如父母。……其詳則不得而聞矣。」其詳既不得聞,三家詩之說的正誤也就難以稽考了。而《毛詩序》之說,似乎更覺縹緲,此詩的文本自然有勸勉之意,但卻很難講有什麼告戒之意。至於陳子展《詩經直解》所說「當是奴隸被迫自遠地汲水者所作,此非奴才詩人之歌頌,而似奴隸歌手之諷刺」,似更迂遠。相比較而言,程俊英《詩經譯注》所說「這是歌頌統治者能得民心的詩,具體指誰,史無確證」,高亨《詩經今注》所說「這是一首為周王或諸侯頌德的詩,集中歌頌他能愛人民,得到人民的擁護」,還是比較圓通的,今從之。

詩分三章,均從遠處流潦之水起興。流潦之水本來渾濁,且又處於遠方,本來很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如能「挹彼注茲」,舀過來倒進自己的水缸,就可以用來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成為有用之物。這正如遠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義,便自然可以使他們感恩戴德,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附。這里的關鍵是君王要有高尚敦厚的品德,真正成為「民之父母」。對此,方玉潤有如下發揮:「此等詩總是欲在上之人當以父母斯民為心,蓋必在上者有慈祥豈弟之念,而後在下者有親附來歸之誠。曰『攸歸』者,為民所歸往也;日『攸塈』者,為民所安息也。使君子不以『父母』自居,外視其赤子,則小民又豈如赤子相依,樂從夫『父母』?故詞若褒美而意實勸戒。」(《詩經原始》)他說的「勸」意是可以感受到的,但他說的「戒」意是否真的存在於詩的文本中,令人懷疑,但從接受美學角度說,他的這種創造性「誤讀」還是很有意思的。

此詩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起興,且重章疊句,反覆歌詠,正如方玉潤所指出:「其體近乎風,匪獨不類《大雅),且並不似《小雅》之發揚蹈厲,剴切直陳。」(《詩經原始》)由此也可以看出《國風》對《大雅》藝術上的影響。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㈦ 所有的賞析和翻譯,finghting!給採納

㈧ 求這首詞的翻譯與賞析

菩薩蠻抄
納蘭性德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猶戀桃花月①。夢好莫相催,由他好處行。
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②薄。塞馬一聲嘶,殘星拂大旗。

註:①桃花月,農歷二月,代指與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時光。②紅冰,指眼淚。古書有言:「時天寒,淚結為紅冰。」
(1)<菩薩蠻>的上片是怎樣虛實相生,以寄託詞人思親之情的?請具體說明。
(2)結合<菩薩蠻>全詞內容,從景與情的角度,簡要賞析<菩薩蠻>末兩句。
賞析參考答案(1)既寫邊塞夜半三更,北風猛烈,大雪紛飛的苦寒荒涼的實景,又寫與妻子在一起溫馨快樂生活的
夢境,二者虛實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
(2)塞馬在曠野上仰天嘶叫,在殘星的余輝下,風大雪猛,軍旗獵獵作響。有聲有色地描繪出塞外冬夜天地
清空蒼茫的景象,以健筆寫柔情,烘托出詞人夢醒後內心的悲涼寂寥。

㈨ 尋閑情賦的譯文與賞析(不要百度百科裡的,太爛了)

閑情賦
陶淵明

原文:
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
願在發而為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
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於華妝。
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
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
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
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疏光,奄滅景而藏明。
願在竹而為扇,含凄飆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
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譯文:
一願自己是美人衣服的衣領,能承托美人的芳容,但悲哀的是羅衿到了夜晚就離開了美人,埋怨那秋夜漫長;
二願自己是美人衣裳的腰帶,能束著她纖細窈窕的身軀,但嗟嘆冷熱溫涼的不同的季節,美人啊,有時脫去舊的換上了新衣;
三願自己是美人頭發上的光澤,在美人的肩上梳刷著飄飛的發絲,但悲哀的是美人屢次沐浴,使自己隨著白水流去而乾枯;
四願自己是美人描眉的黛色,隨著美人的顧盼而遠望,但悲哀的是脂粉尚且新鮮,美人啊,有時毀掉再化上濃妝;
五願自己是蘆葦為美人編織成席,使美人柔弱的身體在三秋都得到安逸,但悲哀的是被有紋彩褥子替代,剛過一年又要換成新的;
六願自己是美人腳上的綉花鞋,附著在美人的潔白的腳上跟著她周旋,但悲哀的是她行動舉止有節制,讓我孤獨地躺在她的床前;
七願自己是她白天夜晚的影子,常常跟隨著她奔走東西,但悲哀的是那高樹有太多的樹蔭隱沒了我的身影,感慨有的季節卻又有所不同;
八願自己是夜晚美人窗前的燭台,在窗扉之間照著美人嬌羞的容顏,但悲哀的是那月亮發出柔柔的光,掩滅了我的身影藏匿了我的光明;
九願自己是修竹數竿為美人編織成扇子,讓她溫柔地握著我扇出悠悠的涼風,但悲哀的是那薄薄白霜覆蓋大地的早上,美人啊,卻顧看著衣袖把我放在一邊讓我歸思難收;
十願自己是樹中的梧桐,作成美人膝上彈奏的琴,但悲哀的是在美人高興之極卻引來悲涼,最後生氣地推開我而停止了琴聲。

《閑情賦》,也可以叫"十願",在《陶淵明集》中別具一格,賦中描寫了一位作者日夜懸想的絕色佳人,幻想與她日夜相處,形影不離,甚至變成各種器物,附著在這美人身上。他的詩歌,他的小賦並非渾身恬淡靜穆,雖然有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也有對愛情的追求。
至於是不是愛情,觀點不一。《東山草堂陶詩箋》卷5說:「其賦中『願在衣而為領』十段,正脫胎《同聲歌》中『莞覃衾幄』等語意,而吳競《樂府題解》所謂『喻當時七君子事君之心』是也。《詩》曰:『雲誰之思,西方美人。』朱子謂『託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離騷》『怨美人之遲暮』,亦以美人目其君也。此賦正用此體。」其意思是說,此賦是寄寓政治抱負的作品。但此說顯得牽強附會,雖然描寫了美人,但並非美人一定是寄寓盛君而言的。這篇小賦確鑿是為愛情而作的。其理由有三,其一,他本人在序中說:「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盪以思慮,而終歸閑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天鳳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並因觸類,廣其辭義。」他是繼續張衡、蔡邕之作而作,仍是抒情之作。其二,俞文豹《吹劍四錄》、張宗祥《吹劍錄全編》第107頁也這樣論述:「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淵明作《閑情賦》,蓋尤物能移人,情盪則難反,故防閑之。」其三,「賦情始於楚宋玉、司馬相如,而平子、伯喈繼之《定》、《靜》之辭。而魏則陳琳、阮禹作《止欲賦》、王粲作《閑邪賦》、應煬作《正情賦》、曹植作《靜思賦》、晉張華作《永懷賦》,此靖節所謂『奕代繼作,並因觸類,廣其辭義』者也。」(何孟春《陶靖節集》卷5)黃子雲《野鴻詩的》評價陶淵明:「古來稱詩聖者,唯陶、杜二公而矣。……余以為靖節如老子,少陵如孔子。」黃子雲評價准確!
陶淵明他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正是他對生活的熱愛的體現。我們藉此能看到偉大詩人的另一側面。他的《閑情賦》正是這樣一篇充滿想像的愛情佳作,他的愛情長出了翅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