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別緒轉如麻的賞析

別緒轉如麻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5 13:51:14

Ⅰ 燈寒有落花全文及注釋

《夜坐見白發寄別朱仲開張甌江》
年代: 明 作者: 陳鶴
坐久北風起,江聲帶遠沙。
客愁初到鬢,鄉夢不離家。
林靜無殘葉,燈寒有落花。
懷君夜難寐,別緒轉如麻。

詩詞鑒賞《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宋代:辛棄疾

白薴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詩人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譯文:

廓之你在這初秋微涼的天氣、穿著白色薴麻織成的新衣、離開我去參加科舉考試。我彷彿看到了你以後參加考試的情景,你將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里專心致志地書寫,猶如春蠶啃食桑葉,迴廊里沙沙有聲。鄉試放榜時飄拂的桂花香已經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宮折桂;不僅如此,連下一年桃花浪湧起時像魚躍龍門一樣考試得中的會試也已經為你准備好了。

現在你攜帶著書和劍走向應試的遼遠廣闊之路,就像鯤鵬從北海展翅翱遊到南海,又像鳳凰飛向東升的太陽。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雲直上,那時你可以輕松愉悅地閑看世間的舉子還在為功名奔忙。

(2)別緒轉如麻的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范廓之(范開)離開家鄉踏上參加科舉考試之路,他的恩師辛棄疾臨別之際為自己的學生贈詩一首。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一個微涼的秋日午後,詩人一邊醞釀,一邊想像著自己的學生穿著白色薴麻織成的新衣,與其他考生們一道在考場里專心致志地寫作。落筆的聲音猶如春蠶啃食桑葉,在走廊里清脆地回響.

Ⅲ 愁緒如麻是什麼意思及造句

愁緒如麻_成語解釋
【拼音】:chóu xù rú má
【釋義】:愁緒:憂愁的心緒。麻:亂麻。憂愁的思慮像亂麻一樣。形容煩愁之極。

Ⅳ 懷君夜難寐,別緒轉如麻賞析這兩句精妙之處

《夜坐見白發寄別朱仲開張甌江》

【作者】陳鶴 【朝代】明

坐久北風起,江聲帶遠沙。版

客愁初到鬢,鄉夢不權離家。

林靜無殘葉,燈寒有落花。

懷君夜難寐,別緒轉如麻。

Ⅳ 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Ⅵ 幫我找兩首李白寫的關於離情別緒的詩和兩句詩的賞析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乾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答案補充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Ⅶ 關於離愁別緒的詩歌及賞析

1.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2.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4.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5.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7.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9.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10.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11.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12.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13.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14.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15.一處相思,兩處閑愁 李清照《一剪梅》
1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17.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雲,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1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唐.白居易<<琵琶行
19.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20.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秦觀《浣溪沙》
21.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代贈》
22.《雨霖鈴》宋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Ⅷ 無言獨上西樓的翻譯及賞析

1、「無言獨上西樓」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譯文及賞析如下: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盪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乾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沈際飛在《草堂詩余續集》中評價說:「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說:「此詞寫別愁,凄惋已極。『無言獨上西樓』一句,敘事直起,畫出後主愁容。其下兩句,畫出後主所處之愁境。舉頭見新月如鉤,低頭見桐陰深鎖俯仰之間,萬感縈懷矣。此片寫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顯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換頭三句,深刻無匹,使有千絲萬縷之離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斷,理還亂』,則離愁之紛繁可知。所謂『別是一般滋味』,是無人嘗過之滋味,唯有自家領略也。後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雲『別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2、附原文: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一般 一作:一番)

3、作者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Ⅸ 如何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句詞

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後,被宋太宗趙炅賜酒毒死。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詞人。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作多描寫宮廷生活與男歡女愛,香艷精緻,才情蘊藉;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Ⅹ 求《夢游天姥吟留別》詩評

1、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採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游,也許並非完全虛托,但無論是否虛托,夢游就更適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像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峰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說「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對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說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說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著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於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於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栗、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郁,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里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里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游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2、 全詩寫得淋漓酣暢,引人遐想的是述夢部分。

一入夢,詩人便不食人間煙火味――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飛過鏡湖,月兒依舊伴著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點――「謝公宿處」。接著寫登山。本來是險峻的路,但是詩人卻毫不費力,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如同飛升一樣到了山巔。這時已是黎明,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東方的海中湧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莽蒼的群山。他又聽到了桃都山頂天雞的啼叫。這當然不能說明是仙境,但已經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說意味著仙境即將出現。

果然,在詩人「迷花倚石」之際,暮色驟然降臨,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巨大的聲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巒抖動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雲、山間的流水及水上的煙霧,出現了瞬間的寧靜。這是為下文蓄勢。接著便是雷電大作,地裂山崩,聽轟隆一聲,神仙洞府的右門大開,青色的天空一望無際,日、月、金台、銀台交互輝映,是真正的仙境。這一段寫夢境的進一步展開,時徐時疾,波瀾橫生,使讀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鄉。

夢境的高潮是仙人盛會,因為仙人們是從空而降的,所以先寫他們的衣裳和坐騎。「雲之君」即楚辭中的雲中君,由於來者甚多,只拿他來作代表。他們都聚集到那金銀台上來做什麼呢?詩人只寫了「虎鼓瑟」這樣的一個細節,其餘一切讓讀者自己去想――讀者一定會想到,這是一次幸福、歡樂的盛會,所有的與會者都在那裡親切地交談,興高采烈地舉杯痛飲,像人世間的朋友們歡聚在一起。

這樣的「夢游」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詩人由夢醒時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後一段。這一段由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行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生悲,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仿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為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族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

他求仙仿道,不是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哪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3、 這首詩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它集中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藝術特色:

1.奇特的構思。我國古代一般的「留別」、「贈別」之類的詩歌,大都寫離愁別緒,黯然銷魂,情調低沉。而李白這首留別詩,完全突破了這種陳規舊俗,它突破了我國古代留別詩的一般程式,別出心裁地用「夢游」這一奇特方式來構思全詩。全詩圍繞一場遊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現實之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的鬥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

2.豐富的想像。詩人馳騁想像,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潔、綠水盪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感,也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種海日東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象,還有瓊樓銀台、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奇景異境,變幻迭出。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令人驚心動魄。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3.大膽的誇張。詩人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本詩所描寫的夢游,所表達的熾熱的情感,詩人充分發揮了他的誇張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天姥山橫空而聳,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嶽,遮掩了高聳的赤城,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方。詩人以誇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了天姥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

4.深刻的主旨。本詩結尾在前面大膽誇張、豐富想像的基礎上,收攏筆勢,對全詩的內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高亢的呼喊,使詩人郁積在胸中的苦悶和憂憤,如火山爆發,江濤怒吼,毫不含糊地向當時的黑暗現實提出了挑戰,這是詩人對權貴的傲視,是對污濁社會的抗議,是對自己崇高人格的護衛,是自己的人生願望未能實現的充滿憤懣的吶喊,表現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賞析四】

淺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美學價值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開始了一個不安定的靈魂的漫遊之路。如何對生命意義重新定位?怎樣的走路方式更適合於自己高潔的品性?怎樣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政治的失敗使他不羈的性靈開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俠」的傳統文化思想深刻的影響下,李白寫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的審美示範。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夢》一詩的美學價值。

一、 詩的形象美

中國的詩歌早於繪畫,古典詩歌的藝術成就給中國繪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國畫都取意於詩,或者乾脆是為詩作注,描摹詩境。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個題材:平沙落雁、遠浦歸航、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汀夜雨、古寺晚鍾、漁村落照。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情境。但是詩本身卻是對生活形象的概括,它來自生活,詩歌展現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畫面。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所展現的優美畫境。

美總是以生動可感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觀的。因此馬克思才說眼睛對美的追求最堅決。李白非常擅長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用他的如 巨筆把它描摹刻畫出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僅十四個字,卻塑造了一幅意境開闊、情意深長的送別畫面。在這里,我們似可看見畫面中友人漸行漸遠,詩人卻依然翹首以望的悵然身影。《夢》一詩中也不乏這樣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詩人運用對比與誇張,寫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聳,直插雲霄之勢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視。而末句以擬人手法反襯原本高峻的天台山面對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勢,恭敬之態使人不禁莞爾,也不禁對天姥山產生崇敬之情。這樣的筆法相比於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圖也不遜色。對詩歌中類似的美的畫面的賞析,「不僅令人怡情悅目,而且能豐富人的感情,促進人的性格全面發展,開拓人的思維。……從而凈化了人的心靈。」(陸一帆在《美育叢書》)這是欣賞《夢》一詩的美學價值之一。

二、詩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種外化,它還依賴於人的主觀感受,內化為某種審美情感。審美不單要體會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審美感受、審美判斷。這就要求審美者要透過直觀、外在的形象去探尋內在的情感。《夢》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里除了有佇足半山,遠望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遼遠、空曠的意境美,更有一種豪情勃發,壯志凌雲的情感蘊含其間。結合作者的遭遇,他當時初到長安,帶著滿腔抱負,也終於能被皇上賞識,青雲直上,豈不是雄姿英發,意氣風發?而後來群小讒毀,無奈騎驢出京都,一時之間前路無定,豈不是「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夢》一詩在情與景的融匯表達上也創造了美的典範。

《夢》的情感美還表現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詩在感情的表達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詩歌寫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現其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感情。《夢》起句情感蒼茫,意境渺遠,仙山之美卻渺不可及,現實與願望的矛盾在此語中一覽無遺。繼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懷頓時激昂不可抑制,連續用四個句子極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偉。「因夢」成行後,他沉浸於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盪。暮雨將至,熊咆龍吟,林栗巔驚,令讀者的感情也隨之沉鬱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寧靜而高昂又沉鬱,已有數轉,但作者並不就此收束,繼而隨電閃雷鳴創造了最瑰奇最絢爛的想像。詩人描繪了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可謂驚心眩目,動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來,難以抑控。但是忽而夢醒,無限寥落,情緒大起大落,起承過渡,全無痕跡。這時詩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揚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如奇峰突起,一種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氣沖天地而出。《夢》這首詩正是這樣把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與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地結合起來的,體現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三、詩的氣質美

中國的儒家文化歷來注重「溫良恭儉讓」與「文質彬彬」,而「道」家思想則推崇修身養性,因此「弱美」、「靜美」則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相對的對「力美」、「壯美」的追求與表現則顯得較為薄弱。就女子形象而言,從《詩經》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漢樂府中「纖纖作細步」的劉蘭芝,到杜甫《麗人行》中「態濃意遠淑且真」的楊貴妃,到現代「始終微笑著」的劉和珍君,無不是嫻靜溫柔的。從琴棋書畫」的文化傳統的深入人心,到對名士風流的景仰,到對家庭和美、田園理想的追求,無不是尋找一種人生寧靜境界。詩歌的氣質追求與文人的文化心態的深層結構是適應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他的詩當然也會打上這種文化品格的烙印。《夢》一詩,雖然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瑰麗想像與昂揚氣勢,但其最根本的氣質卻是沉靜、飄逸的。經歷了政治大失敗的李白,對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終他認識到在一個不正確的時代里,個人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視權貴,鄙薄富貴,「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擬古十二首?其九》)他決意「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對「弱美」、「靜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極的嫌疑,但對一個時代中的人物的評價應站在他所處時代的思想高度來評析,過高的要求顯然是不客觀的。而這種文化品格對社會的安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浮躁的時代容易滋生急功冒進的情緒,這對於和平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弱美」、「靜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過抒發憂憤鬱悒,從而沖淡個人不幸與社會現實的沖突,更為人的倫理構造提供了美的表現形式,形成儒雅、沉靜、含蓄、飄逸、從容、開闊的優美氣度與風格。這也是欣賞《夢》一詩時所能看到的審美價值。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是為提升人的素質服務的,在欣賞《夢》一詩時,對形象美的鑒賞,對情感美的把握,對詩氣質美的定位,都有助於我們自身素養的培養,這正是我們挖掘《夢》一詩審美價值的意義所在。

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所寫的「夢」,向來有「美夢」「惡夢」之說。今人流行的看法認為夢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徵,是黑暗現實的對立物,是詩人理想所系,詩人以仙境的美好反襯現實世界的丑惡。中學教學參考資料即採用這一說法。

清代陳沆《詩比興箋》中卻雲:「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也認同此說,並斷言天姥之夢是「可怕之夢」。 90年代以來,這種闡釋漸漸引起人們的興趣。此說主要有三個依據: 全篇夢境的彌漫清冷氛圍、想像之物不都讓人迷戀、受驚而起。

筆者以為這兩種說法都只看到了一面。李白入宮之前,對宮廷生活的嚮往是一場美夢;入宮之後,現實的宮廷生活卻是一場惡夢。人們對這首詩的理解雖多有出入,但大都認為它和李白進入長安前前後後有關,那麼說它反應了李白入宮前後的思想情感變化,也不為牽強。

詩作開篇提到的「瀛洲」,筆者以為是李白用來象徵他所追求的真正仙境的;而「天姥」象徵人間仙境,也就是李白理想中的皇宮。五嶽、赤城山、天台山襯托天姥山的雄奇,實可理解為寫皇家氣派非凡。真正的仙境是「煙濤微茫信難求」,「天姥」則「雲霓明滅或可睹。」於是退而求其次,來登「天姥」。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心緒與「輕舟已過萬重山」何等相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心裡更堅信「我輩豈是蓬蒿人」,中間也夾雜有王者高高在上的感覺。「千容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雖說李白比劉姥姥有見識多了,但由一介平民直入皇宮,想必也會有劉姥姥那失態與驚奇。「熊咆龍吟」兩句為非同凡響的皇宮的到來渲染聲勢。「雲青青」以下六句,則可為履登朝堂那一刻渲染聲勢。「青冥浩盪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比況皇帝上朝,金碧輝煌,人中之傑如同人中之仙,雲集一堂。

就在這美夢之巔,夢境令人不可思議的就結束了。而反對「美夢」說的就指出,既然是美夢,何以「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其實我們讀詩還應該於無字句處去讀。詩人在「仙之人兮列如麻」之後應有省略:皇宮是不是我想像?這些峨冠博帶的大人是不是我想像中的人中之仙?這省略才是寫夢境的最終目的。而詩人在他的《梁甫吟》中寫得就明確一些:「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誠。」《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一路懷著朝聖之心來到靈山,然而那些白受他們頂禮膜拜的真佛,卻也個個俗不可耐,拜金勢利。好在他們只為取經,經文到手,什麼怨氣也不在心上。倘或他們要在靈山生活、工作,那恐怕免不了孫悟空又要大鬧靈山。不過有魔高一丈的如來,孫悟空也鬧不到哪裡去。但這美夢醒來是惡夢的遭遇,恐怕和李白進宮前後的遭遇是一樣。詩人為何省略呢?或許是往事不堪回首,或許是不屑於寫那些齷齪者的行徑,也或許他知道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只露出一部分,留下你想像的空間。

不管是美夢還是惡夢,一般人都覺得「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與詩篇有些不協調。這種看法一是沒能看到 「樂」 的 廣義:尋歡作樂固然是樂,「求名於朝,求利於市」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求得自己的快樂,廣義的「樂」即一種滿足感;二是未能認識到杜甫所說李白是「佯狂」,即使他這里的「樂」只是世俗之樂,他也不過是無奈的掩飾自己的大樂罷了。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表面是告別諸君,實則是決絕皇宮。為什麼決絕皇宮呢?美夢醒來是惡夢,宮中不是我想像,我還是去尋找我的世界吧。行文至此,心中的郁悶不吐不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全詩的主旨,也正是露出的冰山,是剖解前面省略的一把鑰匙。這樣這主旨句才有了根基。

詩無達詁,筆者的解讀也只是一己之見,縱使被人指為牽強附會,但筆者還是主張讀詩讀文應當注入自己的想像和感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