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禮經名句

禮經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3-05 12:21:45

『壹』 《禮經》的名言警名

最後一次照料我桌上的蘭,清理完戰場,站好最後一班崗!離開公司時我再次內回望這熟悉的一切,幾容分惆悵在心間。此般情感正如當年離開大學校園時相仿,不同的場景同樣的心情!"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貳』 禮記的名言

《禮記》名言警句:
1、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3、正已而不求於人。
4、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出自:《禮記·中庸》 雖屬極幽隱、細微之處,實際上沒比這更明顯、具體的了。見(xiàn)
5、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7、其旨遠,其辭文 。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9、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10、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11、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12、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4、擇不食之地而葬 。
15、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16、其德薄者其志輕。
17、至誠無息。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9、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
20、仁者莫大於愛人。
2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2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2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24、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
25、仁者義之本也
26、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27、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8、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29、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

『叄』 勸學全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專其曲中規;雖有槁暴屬,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肆』 一篇關於孟子名言警句的議論文

你的問題我看不大明白,我這里只有孟子的名言集萃,給你看看有用不

孔子名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12)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寢不屍,居不容。

(21)過猶不及。

(22)克己復禮,為仁。

(2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27)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9)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0)剛、毅、木訥,近仁。

(31)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4)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3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9)見得思義。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42)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43)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44)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45)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46)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鄰。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進銳者,其退速。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12)仁者無敵。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28)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3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shu^ g()不入洿(w&)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34)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38)人皆可以為堯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4)養心莫善於寡慾。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4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48)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50)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51)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5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5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5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55)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56)盡信書,不如無書。

『伍』 尚禮名言

1、禮立事禮禮寧--荀
2、 誠氣溫氣辭婉必能--[明]薛宣《談書錄》
3、知識使變文雅交際使變完善--[美]喬.富勒
4、謙恭禮歡迎--托馬斯.福特
5、給玫瑰花手縷芳香
6、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孔
7、良言句三冬暖惡語傷六月寒(俗語)
8、禮者道極--荀
9、安治民莫善於禮--孝經
10、道告德齊禮--論語
11、禮立--論語
12、禮經家定社稷序民利嗣--左傳
13、禮經民行--左傳
14、禮則事禮則家禮則寧--荀
15、禮則安禮則危--禮記
16、禮行義義利利民政節--左傳
17、禮義廉恥四維四維張乃滅亡--管
18、衣食厚民禮義養其--元·許衡
19、禮義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漢·王符 仁者禮者敬者恆敬者恆敬
20、吾及;幼吾幼及幼
21、勿惡勿善
22、明德尚美求真揚善
23、敬者恆敬;者恆--孟
24、驕驕則失禮失禮則離離則眾叛--諸葛亮
25、禮則安禮則危--《禮記》
26、博於文約禮--孔
27、尚禮則昌家尚禮則家身禮則身修禮則泰--清.顏 元
28、禮立--孔
29、凡所貴於禽獸者禮--《晏春秋》
30、患位尊患德崇;恥祿伙恥智博 -- 張衡
31、土扶城牆積德厚 -- 李白
32、傷事情於良死滅 -- 郭沫若
33、知恥近乎勇 -- 孔丘
34、能見義怕見義勇 -- 謝覺哉
35、要留即使獨自要說壞或做壞事要自面前比別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36、 靜修身儉養德 -- 諸葛亮
37、貧諂富驕 -- 貢
38、夫君行靜修身儉養德非淡泊明志非寧靜致遠 -- 諸葛亮 39、奢者狼藉儉者安凶吉眼前 -- 白居易
40、我應該注意自用言語傷害別同志別用語言傷害自候應該受起 -- 劉少奇
41、禮貌類共處金鑰匙 -- 松蘇內吉
42、命短促盡管間講究禮儀--默
43、禮儀看比月亮高結失與真誠信任--培根

『陸』 白居易名詩名句

白居易詩歌名句輯錄(轉)
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 《賣炭翁》
4、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與元九書》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長恨歌》
6、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恨歌》
7、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
8、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
9、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錢塘湖春行》
10、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錢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夜箏》
12、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暮江吟》
13、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 《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
14、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買花》
15、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16、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琵琶行》
17、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琵琶行》
1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 《琵琶行》
19、銀屏乍破水將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琵琶行》
20、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琵琶行》
21、同時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

『柒』 四書五經是那些有什麼特點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古代一系列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失傳,只剩下五經。

四書

主條目:四書

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之後各朝皆以《四書》列為科舉考試范圍,因而造就《四書》獨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後《四書》已凌駕《五經》的地位。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大學》

主條目: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

主條目: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論語》

主條目: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主條目:孟子 (書)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五經

主條目: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本來有六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詩經》

主條目:詩經

《詩經》在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尚書》

主條目:尚書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禮記》

主條目:禮記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周易》

主條目:周易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春秋》

主條目:春秋

《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四書五經另一篇詳細介紹:
《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書。 「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 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 《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注釋,其 中,《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注 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由於朱熹注釋的《四書》既融會了前人的學說,又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切於世用;又由於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後,朝廷便將他 所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到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恢復科舉考試,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注《四書》之內,明、清沿襲而衍出「八股文」考試制度,題目也都是在朱注《四書》里。由於這些因素,使《四書》不僅成為 了儒學的重要經典,而且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直到近代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所以,有人把《四書》與西 方的《聖經》相比,認為它是東方的「聖經」。事實上,無論就其流傳的廣泛,還是就其對於中國人人格心理鑄造影響的深刻來看,這種比擬都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五經」指《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春秋》五部。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春秋戰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典,故又稱《書經》。 《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後,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不久亡佚。晉人偽造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又從今文《尚書》中析出數篇,連同原有的今文《尚書》共為五十八篇,也稱古文《尚書》。《十三經註疏》中的《尚書》,就是經過晉人手術的這種古文《尚書》。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書。《虞書》、《夏書》非虞夏時所作,是後世儒家根據古代傳聞編寫的假託之作。 《商書》是殷王朝史官所記的誓、命、訓、誥,其中《湯誓》按時代說應為最早的作品,但這篇文章語言流暢,可能經過後人的潤色。《盤庚》三篇古奧難讀,較多地保留了原貌。 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 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盤庚》上) 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動。 《周書》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獻。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訓告殷遺民之詞; 《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享受之詞。這些作品敘事清晰,而且能表達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寫於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晉失敗後的悔過自責之詞,表達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這樣寫道: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 他引用古人的話指出,如果自以為是,必將做出許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說明責備別人容易,從諫如流則十分艱難,寫得相當傳神。比起《商書》和周初的文字,要流暢得多,標志著散文在當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章匯編。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語言同秦漢時的古漢語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遠,傳寫訛誤,十分艱澀難讀。韓愈謂之「周誥殷盤,佶屈聱牙」(《進學解》)。但拋開文字的障礙不談,在情感的表達上,其實是樸素而簡要的。由於發表那些言辭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語之間,具有居高臨下的自信。對於後人來說,古奧是一種特殊的美感,質朴自信,又顯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書》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漢代《尚書大傳》引子夏語,謂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也是有感於此吧。不過,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孔子收徒講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 (見《禮記·經解》)。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於禮」(《論語·泰伯》)。禮所包括的范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准則。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後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東漢學者鄭玄分別給《儀禮》、《禮記》作了註解之後,才有了「三禮」這一名稱。「三禮」都與孔子禮的思想有關,但只有《儀禮》(17篇)是由孔子整理編訂的。 《周禮》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減排比而成的匯編。由於我國早在夏、商、周時就進入了奴隸社會,而周為奴隸社會的鼎盛時代,所以《周禮》是中國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記錄,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記錄。全書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為上下卷,共12卷。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漢時補以《考工記》。 《周禮》為何人所作,何時產物?歷來也是有爭論的。古文經學家認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它出於戰國,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所偽造。近人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多數人認為是戰國時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周禮》成於漢初。 《周禮》一書,東漢鄭玄撰有《周禮注》,唐朝賈公彥作《周禮正義》,清代孫詒讓也撰有《周禮正義》,這些注釋對後人研究《周禮》提供了參考資料。 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 輔助周王的大官,相傳有太師、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兒子伯禽,也當過周王的師保。在令尊、令彝銘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種官職的總稱,即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諸侯和方國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師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職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稱六卿。六卿經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們在朝廷中分立於周王的兩側,協助周王處理政務。 周王朝,「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務有密切的關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兒子伯禽也曾任過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處於人神之間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職官吏。太史這一職位,就是商代以來的作冊,周初畢公高曾任過太史,稱為「作冊畢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務總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譜系,也是重要的職務。 六卿還有許多僚屬,各有專職,所以總稱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還設有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寫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司空在銘文中寫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職事的。 司馬則是管理軍賦的職官。司徒、司馬和司空的職權相當,合稱「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祿,司寇管刑罰,其地位僅次於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職。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屬,如屬於司馬的有師氏、虎臣和專管馬的走馬(趣馬)等等,構成專門的官僚系統和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澤的,管理市場貨賄的,管理貴族吃、穿、用以及娛樂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專門的官吏。這些各種各樣的官吏,大都是世襲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統治區的四面八方,分布著許多封國,所以稱為「四方」,具體地指侯、甸、男等諸侯,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權。有的大國諸侯經周王授予特權,可以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從事征伐,捍衛周天子,成為方伯,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不是諸侯的封號。有些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頭銜,如周公和召公就是這樣。 所謂「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無論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後人加工的結果。 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總的說來,它是從商代「內服」和「外服」兩套官職發展而來的,不過周朝的機構更加龐大了,體制也越系統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貴族,又是宗親,三位一體,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構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體系。直至封建社會,周朝的官僚機構和制度,還有它的影響作用。《周禮》還包含著古代宗教、經濟政策、哲學與倫理等諸多方面的歷史資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法家和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被譽為諸經之首,三玄之一。《易經》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為五經之一, 計有24070字。分本經和大傳兩部分. 本經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辭, 為易有主體, 故稱為經;大傳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說卦八, 序卦九, 雜卦十, 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而作, 故曰傳. 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進一步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說明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通過卜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規律。 《春秋》原是先秦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後來僅有魯國的《春秋》傳世,便成為專稱。這部原來由魯國史官所編《春秋》,相傳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賦予特殊的意義,因而也成為儒家重要的經典。 《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但它的語言表達,具有謹嚴精煉的特點,反映了文字技巧的進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後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是定名分、製法度的範本。並且,在史書和文學作品的寫作上,也對後人產生很大影響。史學家從中領悟到修史應該有嚴格而明確的傾向性,文學家往往體會了遣詞造句力求簡潔而義蘊深刻。當然,刻意求深,也難免造成文意晦澀的弊病。

『捌』 交友之道名人名言

《樂記》曰:「樂者,非謂黃鍾、大呂、弦歌、干楊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禮器》曰:「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

曰:「先王之立禮也,有本。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運》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聖人以禮示之,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春秋說題辭》曰:「禮者,體也。人情有哀樂,五行有興滅,故立鄉飲之禮,終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體。王者行禮得天中和,禮得,則天下鹹得厥宜。陰陽滋液萬物,調四時,和動靜,常用,不可須臾惰也」。

《三禮正義》曰:「《周禮》、《儀禮》並周公所作。經所謂禮三百,威儀三千。經禮則《周禮》也,威儀則《儀禮》也。《周禮》遭秦滅學,藏於山岩屋壁,以故不亡。漢武帝時有季氏獲之,以上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購之千金不得,乃以《考工記》補之,遂奏入於秘府。時儒以為非是,不得。至劉歆獨識其書,知周公致太平之跡,始奏立學官。後鄭玄為之注。《儀禮》,周衰,當戰國之世,其書並亡。至漢,高堂生所傳十七篇,惟《士禮》存焉。後世推《士禮》以致天子之禮而行之。至馬融、鄭玄、王肅,並為之註解」。

《漢書·藝文志》曰:「《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言委曲防閑,每事為制也。)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及周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至孝宣世,後蒼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淹中,里名也。)及孔氏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師古曰:瘉與愈同。愈,勝也)」。

《漢書》曰:「《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也」。

范嘩《後漢書》曰:「曹褒論曰:『漢初,朝制無文。叔孫通頗采《禮經》,參酌秦法,雖適物觀時,有救崩弊,先王之宏典,蓋多閥矣」。

《資治通鑒·周紀·周紀一》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
——————————————————分割線—————————————————————
題主說的太過寬泛了,是所有帶有「禮」的名言都行,還是只有是圍繞「禮」闡述的名言都可以?所以,只做個籠統的推薦,看看能否幫到你。

1.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2.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3.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釋名》

4.禮者,理之粉澤。——《太公六韜》

5.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

6.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禮記·樂記》

7.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燕居》

8.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曲禮》

9.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禮運》

『玖』 孟子的典故

一、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二、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

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引自《韓詩外傳》。

三、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四、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五、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