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賞析
Ⅰ 《渭川田家》賞析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 為我,何者為物。」這即是說,有我之境中,詩人以情觀物,使外物帶上自己的情感色彩;無我之境中,詩人與所描寫之物渾然一體,達到了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王維的《渭川田家》詩中,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從而為我們營造出了一種寧靜閑適而略帶憂傷的意境氛圍。 前兩句「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就是一幅絕佳的田園晚景圖。詩人沒有對傍晚的鄉村做全面、細致的描繪,而是僅僅做了一個整體的勾勒,截取了傍晚鄉村中的一個畫面,給人一種溫和恬靜的感覺。夕陽的余暉籠罩了小小的村落,牛羊穿過窄窄的巷子各自回家,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畫面,沒有任何雕琢、修飾成分,完全是隨口吟出。但是,它所引發的情感是豐富的、深刻的。上句對鄉村景色的整體勾勒給人一種家的感覺。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兩句描寫鄉村風物的詩句,傍晚家家戶戶做飯的炊煙裊裊升起,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的家,聯想到朴實親切的鄉村生活。下句「窮巷牛羊歸」引發的是一種歸屬感,《詩經王風》「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這里抒發了婦女對在遠方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希望丈夫早日回來。《詩經》中的情感與這首詩的情感有相通之處,即對漂泊生活的厭倦和對安定、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以上兩句用白描的手法體現了一種質朴悠遠的自然生活之美。而到了下邊兩句,詩人的筆觸由物到了人,表現了一種親切和諧的人性之美,一個老人拄著拐棍在門口張望,等待在外放牧的兒童的歸來,還有比這種自然流露的親情更美好的東西嗎?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理想社會就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生動畫面,而在王維的詩中則把這種畫面變成了老人對孩童的殷殷關切之情,這樣就更加能夠打動人心了。 再後邊兩句與開頭四句大致一樣,也是描畫自然先景物再寫人物,但情感上比前四句更進一步。「雉麥苗秀」一句意本潘岳《射雉賦》「麥漸漸以擢芒,雉而朝」王維在這里用了一個「秀」字來代替「擢芒」因為「秀」字沒有「擢芒」那樣強烈的攻擊性,而是在樸素中蘊含著一股生命的張力。「田夫」兩句寫人,已不僅再是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親情,而是人與人之間普遍的一種親切、平等、相互關懷的情感。以上八句純是客觀地摹寫鄉村生活,詩人的情感沒有直接體現在字面上,詩人與景物融為一體,而沒有以清觀物、以我感物,故為無我之境。但到了最後兩句,詩人就站出來了,他沒有藉助任何景物,而是對上述景物所觸發的情感進行了直接地抒發和表達,這種情感在這兩句中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即此羨閑逸」,這一句本身就在告訴我們詩人站出來了,而且很明確地說自己羨慕這種閑逸的生活,但詩人又不能實現這種過閑適生活的願望,所以只能「悵然吟式微」。「式微」語出《詩經·邶風》「式微式微,胡不歸」。「式」是句首發語詞。「微」有多種解釋,一說「猶衰,再言之衰之甚也」,就是指每況愈下;一說指天黑,在這里這兩種解釋都講得通。可以認為作者在說自己境況越來越不好,想辭官歸隱,也可以認為是天黑了,與前文斜陽相照,又有幽隱曖昧之意。總之,是表達了一種欲求而不得的心緒。 另外,渾成是本詩在意境構造上的一大特色。中國詩歌中有很大部分詩是靠全詩營造的整體意境取勝的。對這一部分是不能單獨摘出其中的一句或某些字來鑒賞的,否則就破壞了這首詩的意境。這種詩其實有古已有之,比如像《古詩十九首》,像陶淵明的多數詩篇,並不是說這些詩不做修辭,而是這一類詩人在寫詩時沒有把力量重點放在煉字煉句上,而是放在了意境的營造上。我們在讀這首詩時,沒有感覺多少絕妙的句子讓人為之一震,不似「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等詩句,但是在質朴的文字背後可以感到有一股真情在流動,這才是詩歌最動人的地方之一——感發的力量這首詩的情感流動是漸強的,先是平靜閑適,然後是羨慕,最後才是「悵然」。但這首詩總體上是溫柔質朴的,不像李白那種瀟灑狂放不受拘束的感情,而是一種有節制的感情。
Ⅱ 求鄭獬《田家》賞析,急用,萬謝萬謝!!
《田家》是北宋詩人鄭獬所作。在這個小村裡,幾畝低窪田流著渾濁的泥水,而村中有一棵開滿花的大樹,十分風光醒目,人們在樹下乘涼,樹蔭遮著炎熱的暑氣,微風吹來,樹花簌簌飄落,就好像微雨,送走了黃昏。
Ⅲ 韋應物 《觀田家》 賞析
觀田家 作者: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內。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這是一首田園詩。田容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
《觀田家》詩中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閑」,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於農活,結果卻家無隔夜糧,勞役沒個完。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身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自責,確實是難得的。這種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這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
Ⅳ 觀田家詩和賞析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回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答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觀田家》詩中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閑」,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於農活,結果卻家無隔夜糧,勞役沒個完。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身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自責,確實是難得的。這種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這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
Ⅳ 田家 歐陽修 賞析
這首詩寫了四幅畫面,分別是綠滿平川、春祭笑語、雨歇鳩鳴、初日繁花。全詩情景交融,歡快明朗,描繪了濃濃的春意、勃勃的生機,表現了田家生活的熱烈,興旺的氣氛,同時也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態度。
Ⅵ 范成大《田家》
【譯文】白天去田裡辛勤耕種,晚上回來還要織麻布,村裡的年輕人各自都得擔負起家庭的內重擔;
天真還未懂事的小容孩還沒學會如何去幫助耕種和織布,但也會在桑樹下面學起了種瓜。
【賞析】上半首寫"村莊兒女"晝耕夜績的勞動生活,贊揚他們年紀雖輕,卻早已"當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泥土氣息。後半首通過細節描繪,把從小熱愛勞動而又天真爛漫的農村兒童形象刻劃了出來,既生動又富有生活情趣,給全詩增添了活潑輕松的氣氛。
Ⅶ 聶夷中的《田家》 翻譯和解析 急!!! 謝謝~~~~~
The father is plowing the field on the plateau;
The son is weeding the field down the hill;
It is June but the crop has yet to bloom;
The tax collectors have already prepared their barn.
【賞析】
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 憫農二首 》,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麼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決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樣的亂世 ,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於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如果正面從收租情事落筆,所費筆墨必多而實際效果未必就好。此詩的寫作特點之一就在於拋開這種正面的描寫 ,而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 ,「官家已倉」句點到為止 ,修倉干什麼,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論者往往知道詩歌語言的具體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 ,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並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並不僅僅是只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並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 。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 ,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 ,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 ,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況 ,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 禾未秀 」,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欠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 ,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 ,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事實,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了。
Ⅷ 田家語的作品賞析
1040年(康定元年)六月,為了防禦西夏,宋仁宗匆匆忙忙地下詔徵集鄉兵,加強戒備。而官吏們藉此胡作非為,致使人民未遭外患,先遇內殃,上下愁怨,情景凄慘。作者滿含同情地紀錄了田家的語言,該詩是繼杜甫、元結、白居易等詩人之後產生的深刻地揭示民生疾苦的詩篇。
開頭四句是說,誰講田家快樂呢?春天的租稅,到秋天還未能交足。地保、里長敲打我家的門,正沒早沒晚地催迫交稅呢。這四句寫租稅的繁重,田家感嘆春稅到秋都未能交完,而催促又急,痛苦可知。次四句寫在水災、蝗災的侵襲下,秋收難有指望。盛夏五、六月,內澇成災,白水比住房還高,豆類、谷類都受到嚴重的災害。作者此時在河南襄城縣做縣令,這里靠近許昌,池臨汝河。河水漲時,河岸裡面即就形成內澇;河中之水常常高過堤岸下的人家居屋。這四句寫災禍頻仍,因而田家處境更加悲慘。接著「前月詔書來」以下八句,是訴說除了租稅剝奪和天災威脅之外,兵役又帶來嚴重的災難。就在1040年夏天,西夏攻宋,朝廷增置河北、河東、京東西諸路弓手,襄城地處京西路,之前朝廷詔書下來登記人口,三丁抽一壯丁(「三丁籍一壯」,即指三丁抽一),強迫人民操持弓箭。當時州里又下了公文,嚴緊地催迫,老吏拿著鞭子和敲朴,到鄉下來搜索,連老年和幼年,也都在抽兵之列。倖免於役的,只有跛子和瞎子。這八句寫官吏變本加厲地為非作歹,抽丁太濫,造成田家都無壯丁在室,情況倍加凄慘。下面「田閭敢怨嗟」以後八句,寫在兵役、租稅、水災等災難的煎逼下,田家生活艱難,欲訴無門,走投無路。詩中先寫:面臨重重追迫,田家哪敢怨嗟,只有父子相持悲哭。種田地哪還再有指望,為了買下弓箭,只好把牛犢賣掉。次寫淫雨不止,天意愁怨,鍋子里、罐子里連稀粥都裝不上了。瞎子和跛子都沒有勞動力,不能耕種,死亡只在早晚之間了。這八句總寫人禍、天災給田家帶來的苦難。以上各節,全是田家自訴之語。是詩的第一部分。
結尾四句,是作者聽了田家語所興的感慨。也是詩的第二部分。「我聞誠所慚,徒爾叨君祿。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作者是地方官,聽完田家悲酸的訴說,感到內心的慚愧。他自己身為縣令,徒然受到從人民身上剝奪來的官俸的供養,卻不能為人民解除憂患,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只好吟誦《歸去來辭》,學陶淵明棄官歸田,回到深山幽谷,砍伐薪柴,自食其力。全詩朴質無華,感情深厚。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作者為詩,正是繼承了這樣的光輝傳統。作者論詩以平淡自勵,力挽北宋初期西昆體所形成的華而不實的詩風,對於轉移詩壇風氣,起了積極的作用。唐代詩人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說:「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作者這首詩的結尾四句,和韋詩同樣感人。
Ⅸ 田家的詩歌賞析
這首小詩敘寫了農民的勞而無獲。南山種豆的艱辛、風雨催落豆莢的無情、回農民沒有收答成的無奈、無糧下鍋的辛酸盡包蘊於短短的四句詩中。而平實的敘寫中又分明流露出詩人同情的嘆息,及對農家艱難生活處境的憂慮,可謂語短意永。
詩以平易語言,勾劃出農民的悲慘生活。此詩與《陶者》是詩人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做建德縣(今浙江省錢塘、新安兩江匯合處)官時所寫,反映出同情民眾疾苦的態度。
Ⅹ 觀田家賞析
《觀田家》是唐代詩人韋應物作的一首田園詩歌。這首詩收入在《全唐詩》卷192_30里,這是一首描寫農家生活的五言古詩,是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真實寫照。抒寫了詩人對貧苦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①,飲犢西澗水。
飢劬②不自苦,膏澤③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④。[1]
作品鑒賞
體裁特點
田園詩是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和邊塞詩並稱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兩大詞派,前者恬淡疏朴,後者雄渾豪邁。[4]
詩詞賞析
這首《觀田家》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妁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閑」,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於農活,結果卻家無隔夜糧,勞役沒個完。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身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自責,確實是難得的。這種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這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也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