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劇目賞析
1. 卡門序曲賞析
《卡門序曲》用迴旋曲式(ABACA)寫成,主部(A)先後出現了三次,主部之間是兩個插部B和C)樂曲的主部是一首節日進行曲,主題來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進場時的合唱旋律,曲調歡騰而熱烈,音樂把人們帶到了西班牙鬥牛場的喧鬧狂熱的氣氛之中。墮入情網的鬥牛士埃斯卡米羅和卡門來到鬥牛士場上,興高采烈的觀眾為他們歡呼喝彩。
第一插部的主題來自婦女兒童們在鬥牛場上活潑地跳躍歡唱的曲調。雖然情緒依然熱烈,但音樂滲透著婦女們的細膩感情和孩子們的天真稚拙,第一插部從不同的側面刻劃了鬥牛場的熱烈氛圍。
節日進行曲第二次出現後,是由弦樂主奏的第二插部、著名的「鬥牛士之歌」。曲調抒情而又威武雄壯,充滿了內在的動力,與主部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旋律來自歌劇第二幕中鬥牛士和崇拜者們在酒店裡的對唱。
「鬥牛士之歌」第二次出現時,銅管樂器演奏著堅定、強大而雄渾的進行!山節奏背景,音樂充滿了驕傲和豪爽的陽剛之美,閃耀著男性的火光般的色澤,帶有勝利者的英雄性氣概。
主部的節日進行曲第三次出現,鼓錢齊鳴,音樂推向輝煌燦爛的頂點而結束。
在歌劇中,《卡門序曲》是由低沉、悲劇性色彩的卡門動機結束,而在音樂會演奏時,這一個部分通常均作省略處理。
(1)出走劇目賞析擴展閱讀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於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干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干涉所激怒,於是與他絕交了。
後來,在一次群眾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
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
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
評價
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卡門》全劇共分四幕。歌劇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台動作,全劇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所有這些音樂又都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給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
全劇以其獨特的力量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表現了扣人心弦的真實生活,成為雅俗共賞、生命力持久的一部歌劇。
《卡門》的序曲,常被人們稱為「鬥牛士進行曲」。它一開始就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鬥牛場面之中,我們彷彿看到了英武的鬥牛士,聽到了群眾的喝彩聲。
這個主題重復了幾次之後,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樂隊輕輕地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將要出現的《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後結束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減七和弦)上,更加強了這一段音樂帶給我們的悲劇懸念,預示了卡門悲劇性的結局。
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劇第四幕鬥牛場面的音樂的翻版(省去了聲樂部分),其結構是一首迴旋曲,通過多主題的對比並且展示出西班牙的典型環境,烘託了喜慶熱烈歡騰的氣氛。
卡門序曲填詞作品欣賞友誼萬歲——根據卡門序曲填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卡門序曲
2. 舞蹈劇目分析怎麼寫
劇目分析在闡述的時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拿出其中一點來展開論述,比如說《秦俑回魂》,你不要把答人物、主題、情節、燈光、音樂、舞台等都一一描述,你可以就它的動作特性和機械舞做一個比較,通過幾個動作舉例子,;你也可以就它的主題來進行描述,比如說秦朝勇士的剽悍、忠誠、不屈等品質在舞蹈中有哪些動作體現;甚至還可以對單一的動作來進行展開描述;也可以就音樂中的鼓點和身體動作節奏之間的共通性來進行闡述。總之,是要以點帶面,這樣的分析才有意義。
3. 秦香蓮戲劇賞析
北宋年間,陳世美進京應試,考中狀元,被招駙馬。其家鄉連年荒旱,父母去世,妻子秦香蓮(湖廣均州人士,今湖北丹江口人)攜兒女進京尋夫,闖宮遭逐。丞相王延齡憐之,試圖讓秦香蓮在陳世美壽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間彈唱以助破鏡重圓,不成。王延齡授秦香蓮紙扇,暗示其到開封府告狀。陳世美派家將韓琪追殺,韓終放走秦香蓮母子,自刎……秦香蓮逃出三官堂,至包拯前控告陳世美"殺妻滅嗣",包拯將陳世美召到開封府,好言相勸,話不投機。令秦與對質,陳世美自恃國戚,強詞狡辯;包拯怒欲鍘之。……皇姑、太後聞訊阻刑……包拯不顧,鍘死陳世美。 宋朝時代,湖廣均州府有一個叫做秦香蓮的婦女,她的丈夫陳世美上京趕考,一去三年無音信。秦香蓮在家裡含辛茹苦,窮耕苦織,奉養公婆和撫育兒女。不料連年災荒,公婆都餓死了。秦香蓮草草埋葬了兩個老人,然後帶領著兒子冬哥和女兒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來找尋自己的丈夫。秦香蓮到京城的第一天,就從客店店主張元龍的口中打聽到陳世美已經中了狀元,並且被招為駙馬。香蓮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又喜又驚: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驚的是陳世美做了駙馬。第二天早晨,張元龍帶著秦香蓮母子三人到駙馬府——紫墀宮找陳世美,但陳世美卻不讓他們進宮。後來,由於門官的幫助,秦香蓮才闖進宮去。在紫墀宮里,秦香蓮見到了離別三年的丈夫。陳世美不肯收留香蓮母子,要把他們攆出宮去。當時,秦香蓮心中雖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陳世美訴說家鄉連遭災荒和公婆雙雙餓死的不幸,希望陳世美能認下妻子兒女。面對著父母恩、夫妻情、兒女愛,陳世美也稍有感動。但當他一摸到自己頭上戴的烏紗帽和身上穿的蟒龍袍,想到了與皇姑成婚後的榮華富貴,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蓮母子趕出宮去。秦香蓮被趕出宮後,在街上遇見了三朝元老、宰相王延齡朝罷回府,便攔轎控告陳世美。王延齡很同情秦香蓮的遭遇,便給她出了一條計策,叫香蓮假扮做一個賣唱的,在陳世美壽誕之日入宮唱訴。香蓮到京的第三天,正是陳世美壽辰之日,紫墀宮張燈結綵,鼓樂齊奏,賀客滿堂。宰相王延齡亦借賀壽為名,帶著香蓮進宮去在筵席前賣唱。盡管秦香蓮一字一淚的哭訴自己的身世和家庭的苦難以至泣不成聲;盡管王延齡在旁多方婉言相勸,但陳世美卻是狗肺狼心,無動於衷,他不但數次想將香蓮趕出宮去,並且出言沖撞了王延齡。王延齡在盛怒之下,將自己的白紙扇一把交給秦香蓮,囑她到開封府府尹包拯處去告狀。陳世美見王延齡氣沖沖走出宮去,怕對自己不利。於是一面傳話州司衙門,將香蓮母子趕出京城;一面又派遣宮中武士韓祺去追殺香蓮、冬哥和春妹,企圖滅口。在京城郊外的一所古廟中,韓祺找到了秦香蓮母子三人。但經過香蓮的訴述以後,韓祺才恍然大悟:原來要殺的並不是陳世美的什麼仇人,而是陳世美的妻子兒女!韓祺左右為難:要殺香蓮母子嗎,不忍心下手,不殺嗎,鋼刀上又沒有血跡做回證。最後,為了不昧良心,不背正義,韓祺終於放走了秦香蓮母子,自己則引刀自刎而死。香蓮悲憤交加,咬牙切齒痛恨陳世美的惡行,她拿起了鋼刀,急奔開封府去告狀。這時候,開封府府尹包拯正從陳州放糧回來,一面讓秦香蓮去寫狀子,一面叫王朝去騙陳世美到開封府來。陳世美帶了上方寶劍,氣焰千丈地來與包拯相見。起初,包拯還正言相勸他認下香蓮。陳世美卻全不領情,不但堅決不認,並且倚仗皇權欺人。包公見陳世美執迷不悟,便傳令擊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蓮理直氣壯地控訴了陳世美忘卻父母、不認妻兒、殺妻滅子三大罪狀;鐵證如山。但陳世美卻仗勢不受開封府的審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殺害秦香蓮,包拯忍無可忍,便喝令劊子手打落陳世美頭上的烏紗帽,剝去他的蟒龍袍,用法繩把他捆綁了起來。跟隨陳世美來的內侍見勢不好,急忙跑回宮去報信。皇姑聞訊大驚,連忙擺了車輦,趕到開封府來討人;但包拯卻堅持不放陳世美,一定要為民伸冤。皇姑沒有辦法,只得回轉車輦,去請她的母後。國太到了開封府,用威脅利誘都嚇不倒包拯,便蠻不講理,強奪冬哥和春妹;並且耍賴:不放陳駙馬,就坐守開封府不回宮。包拯見國太變了臉,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得捧過自己的俸銀三百兩贈與香蓮,勸她與兒女回家。秦香蓮有冤無處訴,怨包拯也是個官官相護的人,並且退回銀兩。包拯聽了香蓮的話,愧憤交加。他寧願棄官丟職,也要為香蓮伸冤。包拯不顧國太與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頭上的烏紗帽喝令開斬!這個貪圖榮華富貴,狠心殺妻滅子的陳世美,終於死在鐵面無私的包拯的龍頭鍘下!此劇是梆子、皮簧劇種廣泛上演的劇目。
京劇《秦香蓮》1953年,中國評劇院移植演出,深受歡迎。劇本由邱欣、杜良生整理改編,趙戈楓、席寶昆等導演,賀飛、楊培音樂設計,小白玉霜飾秦香蓮,魏榮元飾包拯。此後,各評劇團及很多劇種相繼移植此本,北京京劇團王雁的移植本最為知名,張君秋飾秦香蓮,譚富英飾陳世美,馬連良飾王延齡,裘盛戎飾包拯,現在風行的京劇版即出於此。以上兩個版本均有影片留世。 京劇《秦香蓮》是裘派代表劇目之一。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戲並不把它當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陳姓居民一向認真對待此事,說這個戲冤枉了好人,因而憤憤不平,不許在均縣上演陳世美的戲。自1980年以來,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全面開展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當地民眾為陳世美鳴冤叫屈,並逐漸用文字發表出來。關於陳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內外傳播開來,引起越來越多的民間文藝學者和有關部門的研究和重視。 丹江口市的童德倫老人為解開陳世美之謎,花費了數十年心血,他認為:陳世美在歷史上實確有其人,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世美的碑文記載,陳世美都是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系嫉賢妒能之輩所為。因此,均縣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清代陳世美怎麼會被宋朝的包公鍘了呢?二百年來,《鍘美案》雖然在世上演唱,使陳世美臭名昭著,但從現在搜集的大量素材來看,《鍘美案》確屬戲劇舞台上的歷史「冤案」。
4. 舞蹈劇目觀後感
以下這些舞蹈作品都比較易懂的,幫你找來了觀後感參考。
舞蹈《千手觀音》 觀後感
菩提樹,參天立。枝繁葉茂,雲蒸霞蔚。
樹畔,碧池盈盈,一莖含苞金色蓮花,晶瑩的珠淚滾動其上。池水,倏地生了呼吸似,蓮,也隨之,片片,層層,疊疊,徐徐……
——終於盛放。
——終於袒露嬌容。
——終於,由一個瞬間始,於紅塵,電光火石地掀動一場驚艷!
那瞬間,註定了一個永久。
這驚艷,註定了永久的震撼。
好一個,千手觀音。
燈光打開,音樂響起,聾啞姐妹們開始舞蹈了,她們默契地配合著,給觀眾帶來了一隻優美的舞蹈――千手觀音。
她們的手一起一伏好像在對生命呼喚著,又好像在對生活擁抱著。全場觀眾都站立起來大聲呼喊著,但是她們卻聽不到,她們用眼神來說話,她們的手時而伸開,好像一朵耀眼的金花;時而合攏,好像害羞的含羞草。
她們真的配合得很默契,在她們聽不到音樂的情況下,她們仍能同時伸出手來,而且速度極快。全場掌聲又一片。
啊,可憐的人哪,她們永遠聽不到觀眾的掌聲。
在結尾時,她們分成三組合起好像一座金光四射的寶塔,這多麼不可思議。啊!場上掌聲又是一片。
人們稱它作:生命的力量。
很美……
真的很美。
舞美,樂美,人兒美。
五分五十四秒的舞蹈作品,近乎於「美」的代名詞。
伴隨整個舞蹈,油然陡生、縈繞心頭最為頻繁的那一個詞彙,——聖潔。
當燈火驟亮,鍾鼓、樂音、人聲哼鳴而起時,聖潔。當領舞澄澈的雙眸、祥和的笑意,相凝視時,聖潔。當千手千眼,出其不意、捉摸不定、促不及防、五彩斑斕、千變萬化的一浪又一浪時,聖潔。
金,中華民族輝煌的色澤,那麼,這抹聖潔,是無愧輝煌的聖潔。
會忘記是在接受一支舞蹈作品的獻演,僅僅既恍惚又的且確地知道:這是一件叫作「藝術」的事物,橫桓人前,包裹侵佔去整個兒身心,那麼純凈,那麼清明,那麼遺世獨立卻又繾綣無限柔情與博愛,廣播天地萬物。無知無覺中,衣袖浸濕……
博愛,該是「千手觀音」意象的其中一番寓意所在吧。
特殊的舞者,之所以能揮灑生命的活力、色彩於舞台,正正依仗著自愛及人間的博愛。而當不特殊的觀者,欣賞、贊美如今舞台上的他們時,自然亦可悟出欣悅,生出新一輪的博愛。
一輪,接一輪,健康地循環著,要直到永遠。
——觀音大士,千手千眼,不言,不語,不驕,不躁,無聲,無息,無欲,無求。
她聖潔,她純凈,她的心白璧無瑕,她的胸懷海闊天高。
她以手為言,她以眼為語。
人呀,此生,是否有緣聽得到、聽得明她的言語:那真,那善,那美……
------------------------------------------------------------------------------------------------------------------------------------------------------------------------------------------------------
《雲南映象》觀後感
《雲南映象》是一部大型原聲態歌舞表演,通過美妙的音樂、優美的舞蹈反映了雲南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雲南映象》主要內容有太陽、土地、家園、祭火、朝聖五個篇章。講述了雲南人民對太陽的崇拜,對土地的嚮往和酷愛,對家園的眷戀,以及對火神的敬仰,朝聖虔誠的心理。自力更生舞蹈語匯音樂、語言表現了雲南人民的美好心情。
全劇結構嚴謹,一個篇章接著一個篇章,尾聲《雀之靈》把觀眾帶進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意境。
節目在淡淡的音樂中拉開序目,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裡是天,哪裡是地。傳說中的盤古出現在眼前,充滿了激情,頓時開天闢地,嶄新的世界映入眼簾,升起了紅日,人們歡歌載舞,一副熱鬧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配上混厚的話外音,東邊亮了,西邊亮了,彝族人民敲起澎湃的鑼鼓,唱起幸福的歌謠,非常雄偉、壯觀。
接著的一個篇章是土地,人們用歌舞,反映了人民熱愛土地的心情,最有特色的是《月光》,各族少女穿上不同的服裝載歌載舞,輕舞霓裳,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表現人們對土地的眷戀。
最有特色的節目就是尾聲《雀之靈》,給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傣族人民把象徵愛情的孔雀稱為太陽鳥,以此表達人民對火神的崇拜。
總之,一切都是精彩絕倫,獨特的音樂,現代式的舞台,反映了民族的習俗,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
《雀之靈》觀後感 驚艷,這就是我觀看《雀之靈》之後的感受。我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有人可以把舞蹈跳到這種境界。舉手投足之間,看似孔雀「迎風挺立」、「跳躍旋轉」、「展翅飛翔」,但它遠遠超過了形態模擬,而是舞者與「孔雀」的靈與肉的交融、呈現。 在溫婉的音樂當中,楊麗萍漸漸出現。她的長裙潔白勝雪,服順地貼著。遠遠地,彷彿就是一隻只在仙境中出現的孔雀,高貴優雅的孔雀!看,這只高貴的孔雀,在高視闊步。她時而側身微顫,時而急速旋轉,時而慢移輕挪,時而跳躍飛奔……她用柔嫩的腰肢,靈活的手指,輕盈的雙腳,舞出神秘的境界。 我不得不說自己文筆粗糙,無法細致描繪出我所見到的高貴的美。 這里有一隻孔雀, 把所有的情感在交織中凝聚,在凝聚中膨脹,在膨脹中爆發!旋轉!翻飛!升華!舞蹈的光芒籠罩了整個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是那麼的忘我,沉醉在舞蹈之中。 漸漸地,慢了,緩了,頓了,停了。濃縮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華麗的舞蹈,靜下來,立成了一尊高貴的孔雀雕像,卻又真實地在我們眼前……
5. 逃離的作品鑒賞
門羅的作品主題涉及「愛與工作,以及這兩者的失敗。《逃離》中主題轉向中年人、獨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勞苦。
應當將小說的標題《沉寂》與小說集的標題《逃離》結合起來一起分析。小說題目「silence」一詞,不僅是指幾位女性的沉寂,更是她們夢想或是幻想的破滅,也是其自自我意識的不斷衰弱。而文中女性之所以沉寂,是因為她們逃離而不得:朱麗葉與瓊安都想逃離平凡生活而終歸於平凡;佩內洛普想逃離物質生活而最終被物質所牽絆;克里斯塔想逃離疾病卻最終為其所纏。這正是現實生活中女性,或是所有人的無奈。因此,讀者也意識到了生活的無情,只能與角色一起困於沉寂之中,屈服於世俗生活的要求之下。這種讀者與角色的情感互通與互動,正是門羅小說的精髓之處。
門羅小說里的主人公——幾個小鎮的女性,有姑娘、已婚的婦人、單身的大學女老師、安靜的小鎮護士。她們總處在逃離的渴望中。
小說里主人公的父母大多是受20世紀50年代性解放思想影響的一撥人,追求知識、獨立、思想、個性、不束縛的兩性關系。
現實生活不僅是平淡的,還夾雜著不宜察覺的扭曲,或者說,處於平淡中的人們不願意正視扭曲。毋庸置疑,現實遠比小說驚悚,比小說變態,比小說精彩。一個成熟的作家,通過小說的語言和故事的架構,將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再創作後給讀者帶去心靈的震撼和思索,引導人們走入原始的蠻荒之地去觸摸、體驗自己和外界的關系。
敘事策略
《逃離》通過特意淡化故事情節、靈活運用敘述方式、巧妙變換故事節奏、精心營造故事懸念等傑出的敘事策略。
貫穿小說始末的,是朱麗葉在女兒出走後不同階段的感受和心情。如此,情節僅僅成了點綴和依託,在小說中處於次要地位,但藉由它傳達出的人的感受卻是真實而經得起推敲的。
淡化故事情節
艾麗絲·門羅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淡化情節。這突出地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選材上,經常截取女性生活中某一個獨具特色的橫斷面展開敘述。《機緣》《匆匆》《沉寂》是小說集中三篇相關聯的小說。《機緣》通過朱麗葉去溫哥華和去鯨魚灣這兩次旅途, 斷斷續續地呈現出她在不同時刻的感觸,情節性本身就不強。沒有情節的大起大落,卻有細節和感觸的鋪排雜陳。《沉寂》講述了朱麗葉在女兒佩內洛普出走後的失意和沉寂。
(二)在敘述中,經常穿插一些非情節因素,如抒情、議論、寫景等。如《匆匆》中,在朱麗葉裝配嬰兒童車的過程中,就穿插了這樣一段議論:艾琳那雙閃爍不定的淺色眼睛,不直接看過來卻很有心機的眼光,還有那雙能乾的手。她的警惕,那裡面有一種不完全能稱之為輕蔑的神情。朱麗葉真不知道那應該叫什麼。反正那是貓身上常會有的一種滿不在乎但也不跟你親熱的態度。簡短的幾句話,暫時中斷了事件進展,但卻把朱麗葉既對艾琳有敵意、又竭力想表現出自己無異於普通小鎮女子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
再如《播弄》中,若冰每次在戲散場後,都會沿著河在市中心一帶散步, 找一個花錢不多的地方吃點東西,然後乘七點四十分的火車回家。緊接著就是一段抒情:然而這短短幾個小時使他充滿自信, 認為她即將回到裡面去的那種看來是那麼臨時將就不能令人滿意的生活,只不過是一個短短的插曲,是能輕松忍受下去的。而在它的後面,在那種生活的背後,自有一種光輝,從火車窗子外的陽光便可以看出來的。夏日農田裡的燦爛陽光與長長的投影,就彷彿是那出戲在她頭腦里留下的余景。這樣打斷情節的抒情、寫景和議論在小說中隨處可見,沖淡了小說的情節,但也成為揭示人物心理的重要層面。另一方面,也正是小說情節的淡化使人物的心理得以在小說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對女性心理的刻畫細致入微、絲絲入扣。
靈活運用敘述方式
常用的敘述方式有順序、倒敘、插敘、補敘等。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經常靈活運用各種敘述方式,營造出多樣的小說結構。如《機緣》,整體採用順序結構。托倫斯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朱麗葉沒有受到正式聘用, 但她並沒有打算動身回家, 而是准備去探望住在海邊的一位朋友。這源於她不久前收到的一封信。她從溫哥華來到了寫信人所在的小鎮鯨魚灣。接下來,是一段長長的插敘, 敘述六個月前朱麗葉在去往溫哥華的火車上的經歷。在這次火車之旅中,一個試圖和她「搭夥兒聊聊」並遭到拒絕的卑微男人葬身於火車底下了,而藉由這一不幸,她卻結識了他,他們論證,共進晚餐,聊天。緊接著,讀者又被拉回到了鯨魚灣,朱麗葉在去埃里克家的途中,從計程車司機口中得知埃里克的妻子前一天剛剛下葬。在埃里克家裡,朱麗葉遇到了管家艾羅。艾羅告訴她埃里克當晚不會回家, 而是去情人克里斯塔那裡了。盡管朱麗葉聽後覺得失望和羞辱,但面對艾羅的暗示,朱麗葉還是決定留下來。這時又有一段插敘,講述朱麗葉和埃里克在火車上分別時的一個小插曲, 之後才繼續敘述朱麗葉和埃里克的重逢。
再如《激情》,開頭講述格蕾絲上渥太華峽谷尋找特拉弗斯家的避暑別墅。接下來,採用倒敘手法講述了格蕾斯結識莫里以及特拉弗斯一家的故事。其間,還插敘了格雷斯的身世。之後仍承接先前的倒敘,講述了格雷斯和莫里、特拉弗斯一家的進一步交往以及與尼爾出逃的那個下午。在出逃途中, 還採用補敘手法交代了格雷斯和尼爾驅車前去醫院時特拉弗斯太太的一句耳語。如是,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等手段的靈活運用,既使小說避免了傳統小說線性敘述的平鋪直敘和枯燥乏味,又使小說結構整飭,有一種忽遠忽近、若隱若現的美感。
巧妙變換敘述節奏
「所謂敘事節奏,指敘事作品的情節發展與情緒演進中所顯示出來的輕重、緩急、快慢的有規律的變化」。而敘事節奏,主要是由故事時間和敘述時間兩者的關系決定的。
敘述運動的四個基本形式:省略、概要、場景、停頓、延緩的交叉變化,構成了文本的敘事節奏。艾麗絲·門羅對敘事節奏的把握非常精到,在她的小說敘述中,常常綜合運用省略、概要、場景、停頓、延緩等表現手法來變換敘述節奏。
在《匆匆》中,小說開篇以敘述停頓的方式,不惜筆墨地描摹了朱麗葉打算送給父母的一幅畫,以及由這幅畫引起的感受。這一描寫停頓對於故事中的後續事件和小說的主題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在這里,敘事時間似乎靜止不動了,我們從中不難感受到朱麗葉對父母的懷念和溫情, 這為她接下來攜女回小鎮探望父母做了鋪墊, 也為她感受到現實和想像間落差之後的失意作出映襯。
精心營造敘事懸念
艾麗絲·門羅非常善於營造敘事懸念。在《逃離》這部短篇小說集里,既有局部的、非主題性懸念,如《逃離》中綿羊弗洛拉神奇再現後的離奇失蹤,也有橫跨全篇的、主題性懸念,如《沉寂》里朱麗葉女兒佩內洛普的出走。這些懸念,有的是封閉性懸念,如《法力》里,通過南希去探望泰莎,以及後來和奧利的異鄉偶遇, 在結尾做了一個假定性的敘事,解答了泰莎被送往私人醫院這一懸念。但小說更多的是開放性懸念,如《侵犯》里勞蓮到底是不是哈利和艾琳的親生女兒, 讀者和勞蓮一樣迷惑。甚至在一篇小說中有一明一暗兩個懸念,如《激情》中,明的懸念是格雷斯對未婚夫的叛逃,通過格雷斯的心理活動, 我們對叛逃的原因有了大致的了解; 而暗的懸念卻是尼爾為何誘拐格雷斯及自殺,而這一懸念,讀者只能依靠文中有關尼爾的有限身世進行揣測了。各種懸念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小說充盈著神秘感。
《播弄》巧妙地設置了一個誤會式懸念。父母亡故,和姐姐喬安妮相依為命的若冰,同時擔負著照顧病弱姐姐的責任。對若冰來講,唯一的樂趣就是每年夏天去斯特拉特福看戲了。短短的觀劇時光,使若冰充滿了自信,彷彿那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生活只不過是個短短的插曲, 是能夠輕松忍受下去的。在一次看戲後,她遺失了自己的手包,之後幸運地遇到了正在遛狗的丹尼洛。丹尼洛帶若冰回家取錢, 和她共進晚餐, 之後又一起散步到車站,幫她買了車票。在月台上,兩人約定來年夏天再見,條件是若冰必須穿同樣的衣服、保持同樣的發型。分離之後,若冰專門上圖書館查閱丹尼洛的家鄉的的資料, 還試圖了解鍾表製造的事。因為這個約定,她感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有了依託,生活充滿了光芒和期待。
第二年夏天,若冰專門在相識周年紀念日那天選了《皆大歡喜》這場戲。盡管她極力剋制自己內心的激動,但仍然等不及劇終就走了出來,去尋找丹尼洛。她看到了丹尼洛正在燈下專心致志地修理鍾表。然而丹尼洛看到她不僅沒有表現出一絲驚喜, 反而顯露出驚慌、厭煩、恐懼,甚至對著她的臉關上了店門。面對這一直截了當的拒絕, 若冰感到莫大的羞辱,讀者也會感覺莫名其妙。盡管接下來若冰做出種種揣測,仍然不能使讀者信服。若冰後來似乎接受了現實,而讀者心中的疑團仍懸而未決。直至幾十年後, 作為精神科醫生的若冰在醫院看到那個叫亞歷山大的病人, 她確定他就是當年的丹尼洛。好奇心驅使她向護士打聽病人的資料,從復印件她才得知, 原來丹尼洛有一個需要他照顧的聾啞弟弟亞歷山大,他們兩人是雙胞胎,當年若冰再次遇到的正是丹尼洛的弟弟亞歷山大。直到謎底揭曉,讀者才恍然大悟,命運原來如此播弄人。
敘事藝術
以多維的敘事視角和縱橫交錯的敘事手法深刻表現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掙扎與困境和百般猶豫之後的逃離與回歸,揭示了女性善良敏感天性中的隱忍與堅強。
一、《逃離》中的多維敘述視角敘述視角,即「敘述故事時的觀察角度」。
《逃離》採用全知視角模式,通過空間視角和人物心理視角的綜合應用,不但成功地描繪了女主人公卡拉對現實不滿,對未來盲目憧憬但又對過去情感及生活無限留戀的復雜而無奈的心情,同時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主人公所處的生活環境對其行為的影響,充分地描繪出卡拉試圖掙脫丈夫束縛但又最終選擇回歸的迷惘。
小說從一開始就以全知型敘述者的身份通過不同的空間轉換,從「在汽車還沒有翻過小山」,到「馬廄房門的後面」,再到克拉克出現時的網路描寫及鄰居太太生活環境的描寫,向讀者全面而立體地描述了主人公卡拉及其他主要人物,卡拉的丈夫克拉克和鄰居賈梅森太太的生活圖景,不僅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也由此首次揭示了卡拉逃離的真實背景。另外,在小說後部所提到的一直徘徊在賈梅森太太腦海中的卡拉於不同空間狀態下的形象對照,從「在上火葬場之後⋯⋯卡拉來幫忙做所有的一切事情」,到「游歷希臘時一直伴隨著她的那個安詳、聰慧的精靈,那個無憂無慮、慷慨大度的年輕人」,最後到「只見她的眼睛裡滿含著淚水⋯⋯看來她很痛苦⋯⋯」,側面預示著卡拉最終的逃離。這種空間視角的變換對比不但豐滿了卡拉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更多維的視角下觀察卡拉,也同時給卡拉的未來選擇埋下了伏筆和可理解的因素。
在心裡視角的敘述方面,小說最突出的描寫體現兩個方面:
第一,對於卡拉的丈夫克拉克作者並無過多地直接描述,而是處處從卡拉的感受出發。讀者透過卡拉的眼睛看到她丈夫強權又頹廢的現狀,因而會不經意間取得與卡拉的情感共鳴,真實而又深刻。
第二,當卡拉毅然選擇逃離現有生活踏上大巴車的時候,讀者便開始透過卡拉在沿途的所見、所想和所做來淋漓盡致地感受她逃離的整個心路歷程。從起初的「一直把頭低低埋下」到她「深深地吸氣,朝田野那邊望去」最後到當大巴來到「她和克拉克創業初期經常來買便宜汽油的地方」時的哭泣,卡拉內心中的猶豫、釋放、彷徨和掙扎便展露無遺。由此,讀者也可隱隱地預感到小說最終的結局。
二、《逃離》中多變的敘事手法
小說圍繞著卡拉的逃離與回歸及鄰居賈梅森太太的生活故事兩條線索,一明一暗,一主一輔,交織著變換不同的敘事對象和時間而展開。小說多變的敘事手法中最突出的當屬錯敘的使用和敘事節奏的變化更迭運用。
所謂的敘事節奏即敘事的「正常速度、加速、減速、省略、停頓」等。在《逃離》中,作者靈活運用了重復、停頓等技巧,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敘事節奏,進一步賦予了作品以藝術的美感。在對作品中重要意象事物弗洛拉的描繪中,作者獨具匠心地使用了重復的敘事手法——分別在克拉克指責賈梅森太太干涉家事之時和賈梅森太太寫給卡拉的信中從全知的敘事者的視角和故事人物的視角兩個角度重復敘述了弗洛拉的丟失事件。弗洛拉對馬匹的安撫作用以及它本身所體現出的與事實不符的溫順性格正是卡拉本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真實寫照。因此弗洛拉的丟失和回歸正從更深的層次上印證著卡拉的逃離和回歸。在小說敘事臨近結尾處,作者來了一段意味深長的「描寫停頓」,不但為小說的順利結尾提供了自然的過渡,而且與故事中人物的命運和選擇息息相關。在結尾處,卡拉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丈夫的身邊,而歸於平靜,但兩位女主人公的內心卻依然充滿了迷離和彷徨,就如同停頓中所描寫的鳥兒,逃離或是回歸都不是單一的理想生活狀態。
結語
《逃離》敘述著簡單但又耐人尋昧的故事,沒有眼淚,沒有高歌,更沒有循循善誘的尊尊教誨和叩問靈魂的啟示,但是作者看似於不經意間的視角轉換和節奏的變換卻給平凡的故事賦予了無限的藝術內涵和律動之美。這一切都觸及著讀者的感官和心靈,也由此升華了小說的主題和內核。《逃離》可以當做一個豁口,讓讀者向門羅的藝術世界投以一窺,並由此汲取其小說那「不動聲色的冷靜文筆」和「大步流星的節奏」,真正體會到「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
門羅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的出生和死亡、戀愛和結婚、離異和失意的背後,傾注著艾麗絲·門羅對生老病死和成長陣痛等嚴肅主題的探討。
回歸傳統
回歸傳統,回歸到一種人性深層次的渴望,回歸到溫暖的意義,應該是整個人類追求的終極目的!
《逃離》中有一篇小說寫的是一個母親總是在尋找自己的女兒,女兒總是會在某一個生活過的地方留下蛛絲馬跡,但當母親到達那裡時,女兒又去了另一個地方。是什麼使她們害怕見面?見面又能改變各自什麼?
母親明知女兒不願意現身,可還是固執地細心地找尋著女兒的氣息……期望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6. 經典劇目 《雨中花》賞析
女子舞蹈雨中花,婀娜的身段,輕盈的舞姿,彰顯了女性的柔美氣質,韻內味無窮。優美容的舞蹈,嫻熟的技術,共同演繹出唯美的畫面。雖然是獨舞,但是舞蹈服裝。舞蹈設計等都不錯,經典的傣族舞《雨中花》,剪翠妝,紅欲就。折得清香滿袖。一對鴛鴦眠未足,葉下長相守。
7. 關不住的女兒的作品賞析
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容:
在文藝復興晚期,歐洲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法國,在法國掀起一場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的運動,在這個時期涌現了大批的資產階級階級思想家他們宣傳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提倡理性和科學,在政治上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關不住的女兒》正是產生於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之下。作品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情。純朴善良,活潑可愛的農村姑娘麗莎不顧祖母的反對,愛上了長工科蘭。貪婪的祖母想把孫女嫁給富有的磨坊主的兒子阿蘭。科蘭在長工們的幫助下,躲在麥秸捆中混進了麗莎的家中,與她約會。兩人喲同憧憬未來,分享著熱戀的幸福。這時候祖母突然回家,科蘭躲進了儲藏室。祖母見麗莎不肯嫁給阿蘭,也將她關進了儲藏室。這時,磨坊主帶兒子前來訂婚,打開儲藏室的門,結果走出了一對戀人。祖母無奈之下,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且祝福他們。作品反映了自主婚姻,反對等級門戶等封建觀念的主題,是芭蕾舞史上最早一部反映第三等級平民生活的舞劇。
《關不住的女兒》是遵循十八世紀著名的舞劇改革家諾維爾倡導的理論而編導的「情節芭蕾」,全劇妙趣橫生、幽默詼諧、形象鮮明,重視情感、重視內容,有自己的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內容特點,可稱之為啟蒙芭蕾時期的代表,同時《關不住的女兒》開創了芭蕾的敘事性民間舞蹈,為芭蕾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也是流光溢彩的浪漫芭蕾,所以它至今還在劇院里上演是最古老的芭蕾劇目之一,也是至今最具代表作,見證歷史重要時刻的劇目之一。
.人物形象與道具的配合體現
麗莎和長工就是自由的倡導者體現著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爭脫,他們質朴、熱情、追求自由、活潑可愛,一次次的避開祖母的視線尋找見面的機會,甚至是在工作小 時,其中一段圍繞一根粉紅色的緞帶的雙人舞恰到好處的運用,緞帶象徵了他們的感情潔白無瑕,追求著幸福和自由.與柔美的舞姿的結合,它將兩位戀人的心牢牢的系在一起,似乎就是一句永恆的誓言.阿蘭的傻摸樣運用了一些''醜化''古典芭蕾舞動作來體現,如:正步屈膝的打擊跳等.同時代表著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的愚昧的嘲諷.特別是他的一把雨傘,並不是用來著風避雨,而是用來遮擋他那膽小怯場的面孔,甚至在他得意時還像神化中的女巫一樣騎著雨傘,在最後一幕丟了雨傘的他還到處尋找,找到後歡喜不以,生動刻畫了封建階級對神的崇拜的腐朽形象.而蒙西太太對財富的超級崇拜就在
音樂的特色
這個舞劇的音樂具有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旋律優美,音色華麗通透,飽滿流暢,詼諧誇張,充滿豐富的戲劇色彩。配器豐富精緻,蘊含著十分強烈的動態對比,鮮活明快,異常動聽。閉上眼睛,彷彿一個活生生的舞台就呈現在你的眼前。如第一幕: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晨景,好像山村的晨霧還未散去,雀鳥已經開始歡唱起來,在甜甜的、柔柔的、絲絨般的弦樂映襯下,各種木管吹奏著,雙簧管、長笛分別模擬公雞與母雞的啼叫,像是公雞與母雞在戲嬉、歡歌,展現出祥和、安謐的情景。突然音樂緊張並歡樂起來,女主角麗莎出現,帶著少女對未來的幻想與憧憬,快樂地舞蹈起來,雄壯的銅管加入充滿了青春活力,麗莎的音樂主題反復多次出現,以突出音樂主題,刻畫人物性格,使女主角形象更加鮮明。
劇情的創作與展現手法
作品的戲劇結構頻譜直敘,清晰明了,又有巧妙的轉折。日常生活的場景、勞動場面,歡慶的民間儀式,男女群舞和啞劇性動作的大量運用奠定了合理的基礎。但啞劇與舞蹈不是完全脫節、分裂的,啞劇主要作為了一種連接生活情節與舞蹈的媒介,而不是單純交待故事的手段,同時啞劇比台詞更生動地描繪了清潔,司空見慣的動作在舞台上具有了詩意。
如:在第三幕麗莎被關在家中,幾個手勢的比畫和眼神的傳送,告訴了觀眾,她在對自己美好婚姻的嚮往,想像自己穿上潔白修長的婚紗和長工步入教堂美麗幸福的感覺.以及婚後相夫教子的生活情趣.
《關不住的女兒》中的舞蹈呈現出三種形式——1、情態化舞蹈。舞蹈傾向自然化形態,如描繪慶祝儀式和田間嬉戲的。2、情節性舞蹈用於描述某個特殊的情節片斷。3、情感性舞蹈。在這里,雙人舞的程式化結構初步形成(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即ABA的結構,男女雙人慢伴舞、變奏的技巧炫示、合舞)《關不住的女兒》突破了古希臘神話占據芭蕾舞壇的局面,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品體現的是由神向人的轉變也是封建階級的偏見、陳腐項新興資產階級爭取自由、平等的情調轉變。作品因擁有「健康、明朗、純朴的感情思想」,以喜劇輕快的情調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並在多編導的修改、潤色下具備了多個版本。融入作品中的諾維爾舞蹈思想,啞劇的描述手段,情節化的戲劇結構都對後世的芭蕾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讓人回味無窮,劇中舞步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想模仿。
8. 舞蹈《出走》觀後感
以蒙古族舞蹈元素為素材,但又突破了傳統蒙古族舞蹈的規范性。舞蹈突出了流暢,改變了質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灑脫,大氣,就連頭發絲都在舞動。給人一種情感爆發後的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