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生查子獨游西岩賞析

生查子獨游西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4 20:31:33

1. 【生查子、獨游西岸】的翻譯 詩句鑒賞 思想感情 手法和技巧

題外音:各種粘貼導致一些錯誤不斷傳遞誤導更多的人!!
【辛棄疾的 生查子 獨游西岩 有兩首。下面這首是其中之一】:

生查子•獨游西岩① 辛棄疾
青山招不來,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一作「來」,看格律應是「去」。全宋詞里為去鑒賞詞典里為來。)

註:①西岩,在今江西上饒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鍾,中空而懸石如螺,有滴水緣石垂落,水氣清冷,為游覽勝地。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閑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記游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
【譯文】

青山啊,要招你到旁邊卻招不來,你那麼高傲還有誰會喜歡你呢?
歲暮嚴寒,你喚請我到溪邊同住。
明月啊,你也來到了山頭,你本應在天空高處的。
卻每夜都要進入清溪之中,聽我讀完離騷才肯離去。

鑒賞懶得自己寫,辭典里的不同鑒賞也有些理解見仁見智。先粘貼網路中的一個鑒賞如下:
【鑒賞】(網路版一)
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雲:「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獨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

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

結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弔,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

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麼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

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

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離騷》抒發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

【思想感情】
表現詩人被貶獨游的孤獨、憂憤,表明自己如青山明月一樣的情懷,表達對青山明月相伴的感謝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樣的矢志不渝的愛國之情。
【技巧】(是作者為表情達意而採取有效藝術手段。)
【藝術手法】(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為: 描寫 抒情
手法,
修辭手法:擬人
表現手法:寓情於景 托物言志 象徵

【【【!!!!!!!!!!!!現給出另外一首!!!!!!!!】】】】】
生查子 獨游西岩
青山非不佳,未解留儂住。赤腳踏層冰,為愛清溪故。
朝來山鳥啼,勸上山高處。我意不關渠,自要尋蘭去(「自在尋詩去?」這以前我倒是沒見過)。
【註解】渠:他。
【譯文】青山不是不好,只是不懂得如何留我住在這里居住。光腳踏在冰冷的水中,是太喜歡清溪水的緣故。早晨來聽見山鳥婉轉啼鳴,勸我登上山的高處。其實我的心思不在於此,原來是要尋蘭去的。
賞析】(這個賞析是粘帖的供參考)
這是一首紀游詞,是記作者「獨游西岩」的所見所感的。重點是所感。西岩是一座形如覆鍾的山崖,中空如洞,內有螺形懸石,懸石還不時滴下清涼甘甜之水,為上饒名岩之一。作者寫游西宕的詞有兩首,同調同題,旨趣也相近,這是其中之一。
它重點寫的是作者罷居農村時孤寂而又憤慨的心情。他這種心情是那樣深沉幽微,「欲說還休」,捉摸不定,但詞人還是通過對具體景物的描繪與典故的運用,巧妙地把它描述出來。詞的上片泛寫山水。開頭兩句寫山,寫青山的冷漠。言青山不是「不佳」,只是不太理解我,因而不願讓我在山中居住。這和另一首《生查子·獨游西岩》所說「青山招不來」是同一機杼。作者原本說「我見青山多嫵媚」,為什麼這里改口了呢?其實這是一種移情於物的寫法,借青山對自己的不理解折射社會對自己的不理解,以發泄自己的孤憤情緒。這樣寫,既點出了「獨游西岩」的「獨」字,又便於引出下面兩句對水的描敘。「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孟子·離婁上》)杜甫說:「安得赤腳踏層冰。」「赤腳」二句運用上述典故寫自己對青溪的熱愛,對水的熱愛,且暗含一個「游」字,為下片寫游西岩作了很好鋪墊。
詞的下片具體寫游西岩。換頭二句寫游西岩的動因。言朝來山中空氣清新,山鳥啼叫,好像勸我登山望遠似的。作者不說自己想去游西岩,而說「朝來山鳥啼,勸上山高處」,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作者使用「勸上」二字,化靜為動,把西岩之美,景物之幽,花鳥之可親可愛,充分表達了出來。結尾二句寫其「獨游西岩」的目的。其中前一句宕開,言其之所以要游西岩和山鳥的「勸上山高處」無關,然後用後一句收合,反跌出「自要尋蘭去」,點出其「獨游西岩」的目的,以醒明題旨。那麼「尋蘭」是什麼意思呢?黃庭堅《書幽芳亭》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自古人知貴蘭,不待楚之逐臣而後貴之也。蘭蓋甚似乎君子,生於深山叢薄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霜雪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是所謂含章以時發者也。然蘭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別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盡知其俗姓。蓋蘭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蘭也。」(四庫全書本《山谷集》卷二十五)由此可知作者所說「自要尋蘭去」,不僅僅是要「尋蘭」,而是要尋找蘭之「含香體潔」,待時而發,雖霜雪凌厲見殺而不改其天性的品德,也就是尋找君子之才德以完善自我。而作者在另一《生查子·獨游西岩》結韻說:「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借夜夜讀《離騷》,表明自己在政治上雖然不斷遭受打擊因而內心非常痛苦,但他和屈原一樣繫心國家安危的志向並沒有改變。兩首詞的結尾雖然不同,但一外向,一內斂,一治國,一修身,且均藉助用典的手法加以表達,含蓄委婉,寓意深刻,值得珍視。

2. 辛棄疾的《生查子 獨游西岩》最突出的修辭手法是什麼分析該手法的妙處

辛棄疾的《生來查子 獨游西岩》自最突出的修辭手法是什麼?
答:突出的修辭手法是擬人。

分析該手法的妙處
答:「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來,於是責怪青山驕傲、傲慢,說從此有誰會再來喜歡你?妙語解頤,並非真的怨山,只是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孤寂情懷。本來,山何嘗能「招之即來」,語似「無理」,愈見此刻難以自處,無限悲涼。

「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時移景異,瞬息到了寒冬臘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單,它主動邀我來到溪邊同住。這時山與人的關系稱得上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從上片「喚我」已見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處的明月也在山頭出現,似也視我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親密,一派恬淡自適情懷。

最後淺淺著筆,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不說清溪映月,卻說月潛入清溪,而它只到聽我讀完《離騷》方才回轉。「去」,表示行動的趨向。「卒章顯其志」,卻仍然含蓄不盡,耐人尋味。這首詞題作《獨游西岩》,實為西岩夜讀。

辛棄疾《生查子·獨游西岩》原文: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3. 辛棄疾的《生查子 獨游西岩》

辛棄疾《生查子·獨游西岩》鑒賞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西岩,在今江西上饒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鍾,中空而懸石如螺,有滴水緣石垂落,水氣清冷,為游覽勝地。時作者閑居上饒帶湖。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來,於是責怪青山驕傲、傲慢,說從此有誰會再來喜歡你?妙語解頤,並非真的怨山,只是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孤寂情懷。本來,山何嘗能「招之即來」,語似「無理」,愈見此刻難以自處,無限悲涼。「偃蹇」,《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杜預集解:「偃蹇,驕敖(傲)」。或謂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憐」,寵愛,喜歡。白居易《白牡丹》詩:「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轉,別出新意:「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時移景異,瞬息到了寒冬臘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單,它主動邀我來到溪邊同住。這時山與人的關系稱得上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生」,語助詞。水光山色,競來與人相娛了。李白《獨坐敬亭山》雲:「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鍾惺評曰:「胸中無事,眼中無人」(《唐詩歸》)。胸中坦盪,雖「獨」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點塵埃,白眼看那些丑惡庸俗之輩。上片不露聲色,作者的鬱勃之情,於下片始顯露出來。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從上片「喚我」已見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處的明月也在山頭出現,似也視我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親密,一派恬淡自適情懷。最後淺淺著筆,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不說清溪映月,卻說月潛入清溪,而它只到聽我讀完《離騷》方才回轉。「去」,表示行動的趨向。「卒章顯其志」,卻仍然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這首詞題作《獨游西岩》,實為西岩夜讀。先說青山招而不來,後卻發生了變化,不僅不用「招」,反而來「喚我」。用筆輕靈,奇思妙趣,觸處可見。「辛之造語俊於蘇」(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於此詞可見。而且在表現作品的思想內涵時,「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只從「讀《離騷》」輕輕逗出。司馬遷曰:「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卷八十四《屈原傳》)。「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這部「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語)的作品,全詩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懷王時曾任僅次於令尹的要職左徒,積極從事改革活動,一度得到懷王的信任,後遭讒見疏。楚頃襄王時由於執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結果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許多方面屈、辛有相似處。
作者文治武功,才氣超然,但和屈原一樣,未得施展抱負。雖然上饒帶湖的豪華別墅,朱熹路過時,「潛入去看,以為耳目所未嘗睹」(陳亮《與幼安殿撰》),但對於只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的辛棄疾來說,仍是何等難堪!明乎此,對題雖曰《獨游西岩》,而全詞關脈則在夜讀《離騷》,當可有深一層了解也。

4. 生查子獨游西岩運用了哪些手法,請結合詞句分析

辛棄疾的《來生查子 獨游西岩》最突出源的修辭手法是什麼?
答:突出的修辭手法是擬人.
分析該手法的妙處
答:「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來,於是責怪青山驕傲、傲慢,說從此有誰會再來喜歡你?妙語解頤,並非真的怨山,只是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孤寂情懷.本來,山何嘗能「招之即來」,語似「無理」,愈見此刻難以自處,無限悲涼.
「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時移景異,瞬息到了寒冬臘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單,它主動邀我來到溪邊同住.這時山與人的關系稱得上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從上片「喚我」已見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處的明月也在山頭出現,似也視我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親密,一派恬淡自適情懷.
最後淺淺著筆,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不說清溪映月,卻說月潛入清溪,而它只到聽我讀完《離騷》方才回轉.「去」,表示行動的趨向.「卒章顯其志」,卻仍然含蓄不盡,耐人尋味.這首詞題作《獨游西岩》,實為西岩夜讀.
辛棄疾《生查子·獨游西岩》原文: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

5. 生查子 獨游西岸賞析

在古代游紀體詩詞中,以「獨游」為內容的十分鮮見。「獨游」,顧名思義,就是孤孤單單沒有人為伴的游歷,同時心情又很郁悶,很顯然,作者辛棄疾此時就屬這一類。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冬,他被誣陷罷官,長期閑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紀游之作。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雲:「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獨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結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弔,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這是一幅多麼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離騷》抒發了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3]二西岩,在今江西上饒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鍾,中空而懸石如螺,有滴水緣石垂落,水氣清冷,為游覽勝地。時作者閑居上饒帶湖。「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欲招青山,而青山不來,於是責怪青山驕傲、傲慢,說從此有誰會再來喜歡你?妙語解頤,並非真的怨山,只是從側面表現出詩人的孤寂情懷。本來,山何嘗能「招之即來」,語似「無理」,愈見此刻難以自處,無限悲涼。「偃蹇」,《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杜預集解:「偃蹇,驕敖(傲)」。或謂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憐」,寵愛,喜歡。白居易《白牡丹》詩:「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三、四句一轉,別出新意:「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時移景異,瞬息到了寒冬臘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單,它主動邀我來到溪邊同住。這時山與人的關系稱得上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生」,語助詞。水光山色,競來與人相娛了。李白《獨坐敬亭山》雲:「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鍾惺評曰:「胸中無事,眼中無人」(《唐詩歸》)。胸中坦盪,雖「獨」而不孤;眼中容不得半點塵埃,白眼看那些丑惡庸俗之輩。上片不露聲色,作者的鬱勃之情,於下片始顯露出來。「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從上片「喚我」已見青山多情,而如今原在九天高處的明月也在山頭出現,似也視我為知己了。物、我、景、情融溶親密,一派恬淡自適情懷。最後淺淺著筆,深沉含蓄:「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不說清溪映月,卻說月潛入清溪,而它只到聽我讀完《離騷》方才回轉。「去」,表示行動的趨向。「卒章顯其志」,卻仍然含蓄不盡,耐人尋味。這首詞題作《獨游西岩》,實為西岩夜讀。先說青山招而不來,後卻發生了變化,不僅不用「招」,反而來「喚我」。用筆輕靈,奇思妙趣,觸處可見。「辛之造語俊於蘇」(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於此詞可見。而且在表現作品的思想內涵時,「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只從「讀《離騷》」輕輕逗出。司馬遷曰:「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卷八十四《屈原傳》)。「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這部「逸響偉辭,卓絕一世」(魯迅語)的作品,全詩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屈原在楚懷王時曾任僅次於令尹的要職左徒,積極從事改革活動,一度得到懷王的信任,後遭讒見疏。楚頃襄王時由於執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辛棄疾「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結果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許多方面屈、辛有相似處。作者文治武功,才氣超然,但和屈原一樣,未得施展抱負。雖然上饒帶湖的豪華別墅,朱熹路過時,「潛入去看,以為耳目所未嘗睹」(陳亮《與幼安殿撰》),但對於只願「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的辛棄疾來說,仍是何等難堪!明乎此,對題雖曰《獨游西岩》,而全詞關脈則在夜讀《離騷》,當可有深一層了解也。

6. 生查子 獨游西岩 在詩人筆下,青山明月是怎樣的形象

呵呵,應該很好

7. 生查子,獨游西岩 解釋

一開篇詞人就拿青山開涮:青山啊,我招呼你來陪我,你卻不肯來,你這么清高,有誰會喜歡你呢?歲暮天寒之際,又招喚我到山中溪邊來住,那好吧,你不來就只有我來了,還算看得起我,不過架子有點大哦。
「偃蹇」,即高傲之意。這里化用的是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意:「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太寒生」的「生」是句末語氣詞,無意,稼軒詞中類似的用法如「怕君不飲太愁生」(《御街行》),「酒兵昨夜壓愁城,太狂生」(《江神子》)。上片借與青山的對白巧妙地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背景,寫得情趣盎然,有血有肉。
下片寫的是在山上溪邊小住的場景:一輪明月爬上山頭的時候,已經是月上中天了。多情的明月怕我寂寞,每天晚上躍入清溪,默默地在一旁陪我,聽我在溪邊誦讀離騷。「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這是山上望月和平地望月不同的特有景象,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真是細膩。這兩句既是寫景,也暗指住處在山上而不是山腳。「夜夜入清溪,聽讀離騷去」,承前而來,寫的仍然是明月。主人公住在山上做些什麼?夜讀離騷。但這一層意思並沒有平鋪直敘地說出來,而是通過月影伴讀的視角來表現,這既是稼軒常用的曲筆,又為夜讀孤清的畫面暈染了溫馨的暖色調

8. 《生查子 獨游西岩》的翻譯

是辛棄疾的《生查子·獨游西岩》吧? 翻譯不難,但理解怕不容易,因此辛棄疾善於寓意和版掉書袋啊。權
<原文>: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
歲晚太寒生,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
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來。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
(青山回應)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讓咱們相互為伴,面對風寒)。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
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彷彿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但願它們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說明>
歲末天寒,青山明月,詞人孑然一身,幽居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 這時怎樣的情景? 詞人懷才不遇,憂國憂民但卻初衷不改。

9. 生查子 獨游西岩詩詞鑒賞 詩人筆下青山明月有怎樣形象

「青山招不來,來偃蹇誰憐汝?源」「青山」是隱居之處,它巍然而立。「我」處境困頓,無人憐憫。心中嚮往青山,它卻不為所動。這歲末的天氣非常寒冷,青山似乎有情,勸我不要在奔波於俗世,在那溪邊住下來。。
山頭明月皎潔,本來就在那高天之上。「我」就像那樣明月一樣,本性是高潔的。明月「聽讀離騷」實際上上指「我」夜夜誦讀離騷。離騷乃屈原憂憤而作。故下闋中即表明了自己的高潔,有抒發了自己的憂憤之情。月光清幽,更襯托出作者內心的孤苦。

10. 辛棄疾的《生查子,獨游西岩》中的青山,明月是怎樣的形象

在古代游紀體詩詞中,以「獨游」為內容的十分鮮見。「獨游」,顧名思義,就是孤孤單單沒有人為伴的游歷,同時心情又很郁悶,很顯然,作者辛棄疾此時就屬這一類 。淳熙八年(1181 )冬,他被誣陷罷官,長期閑居於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紀游之作。 開頭「青山」兩句,寫出了詞人對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獨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卻無動於衷,於是便發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麼高傲,有誰會喜歡你呢?「偃蹇 」,有高聳、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隨人俯仰,這或許就是詞人想像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蘇軾詩雲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越州張中舍壽樂堂》)。看來,巍巍青山絕不同於熱衷功名利祿的市儈之輩。在辛棄疾的筆下,青山也總是被寫得氣象不凡、通達人情的。比如他寫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作者同青山之間,「情與貌,略相似」,真可謂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歲晚」兩句寫貌似傲岸的青山對詞人充滿了情意。歲暮寒冬,青山勸詞人到山中溪邊來住,相互為伴,以禦寒風。可見,作者「 獨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層揣摩,似乎應該把自然界的寒,理解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惡劣的政治氣候逼迫下,閑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關懷的。 下片著重寫山中明月 ,既承接上片「 勸我溪邊住」,又另闢新的境界,展示明月與詞人的情誼。「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 」,人在山中,見不到地平線上升起的皓月;當月露山頭,已是高懸中天了。這兩句寫出了山中望月的特點。那一輪素月,是悄悄爬上山頭,關切地探望可敬的詞人呢,還是高高地亮起一盞天燈,遍灑銀輝,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沉醉的意境,給詞人帶來不盡的遐想? 結尾兩句,由抬頭望空中明月到低頭見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處」進入溪水中來了。詞人形影相弔,住在山中溪畔 ,唯有流水中浮動著的月影相陪,這是多麼難得的伴侶,多麼難得的友情 !「夜夜」句還表明,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僅有形有影 ,而且有意有情 ,你看它默默地聽著詞人讀《離騷 》呢。從明月由「來」到「去」,說明詞人深夜未眠,足見其憂憤之至。 這首詞語言簡潔,內容深刻含蓄。初讀全詞,似乎作者寄情山水,與青山明月相交遊,心情輕松愉快。細加品味則不然。詞中描寫的是: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 ,詞人孑然一身居於山中溪畔,長夜無眠,獨詠《離騷 》。這是一幅多麼凄清、幽獨而又含有晶瑩色澤的圖畫!這圖畫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難申、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作者形象嗎? 詞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像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沒有世俗的偏見,高尚、正直而又純潔。當作者罷官之際,被「嚴寒」所逼之時,得到敬重的,只有它們——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為自己的知音。在章法上,上片不說自己游山,而說青山「勸我溪邊住」;下片不說自己月夜讀《離騷》,而說明月聽《離騷 》。以客寫主,不僅含蓄蘊藉,情趣橫生,而且有力地襯托出作者的高潔品格。盡管他為世所棄,無從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仍然保持著「一片丹心在玉壺」的美好情操。 聽讀《離騷》,從「讀」這個行動來說,是寫實,但其中另有寓意 。《離騷》抒發了屈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郁憤不平之情。辛棄疾一生渴望收復中原,卻屢遭投降派排斥和打擊,不為朝廷所用,不得已閑居鄉里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滿腔憂憤之氣,很難用一二句話表達出來,借用屈原的《離騷 》,恰好充分地表現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來,不留痕跡,卻顯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輕輕一筆,就使全詞的主題思想迅速得到升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