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十送紅軍的賞析

十送紅軍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4 10:54:05

① 十送紅軍包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因為是魚和水的關系
彼此離不開
彼此依賴
所以情感很深

② 十送紅軍的歌詞的內涵是什麼

表達了軍民的魚水情深。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涌的的斗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里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

(2)十送紅軍的賞析擴展閱讀

歌曲創作來源

解放後鎮巴縣重視紅色歌謠的搜集和整理,縣內從事文藝、史料的許多專業和業余工作者,滿懷熱情,含辛如苦,深入全縣廣大地區收集整理了千餘首鎮巴紅色歌謠,其中《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

西鄉街(兩河口)是清嘉慶七年(1802)前,此地為西鄉縣所轄,故名西鄉街,後屬鎮巴縣轄。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轄通江及鎮巴簡池、永樂核桃樹、三元蘇家坡等地。

1956年秋鎮巴縣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學到簡池、永樂一帶普查紅軍烈士和了解紅軍史跡,收集了《十送紅軍》歌詞。

③ 十送紅軍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叫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的含義就是紅軍當時走了十次!又來十次!

十送紅軍贊揚共產黨紅軍為革命不怕犧牲,不辭勞苦,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和老百姓相處如魚得水,濃厚的感情勝過親人。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

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

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

(3)十送紅軍的賞析擴展閱讀:

歌曲來源

解放後鎮巴縣重視紅色歌謠的搜集和整理,縣內從事文藝、史料的許多專業和業余工作者,滿懷熱情,含辛如苦。

深入全縣廣大地區收集整理了千餘首鎮巴紅色歌謠,其中《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

西鄉街(兩河口)是清嘉慶七年(1802)前,此地為西鄉縣所轄,故名西鄉街,後屬鎮巴縣轄。

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面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轄通江及鎮巴簡池、永樂核桃樹、三元蘇家坡等地。

1956年秋鎮巴縣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學到簡池、永樂一帶普查紅軍烈士和了解紅軍史跡,收集了《十送紅軍》歌詞。

④ 十送紅軍賞析600字作文

以紅軍「長征」為背景的劇作《十送紅軍》,超越之處在於,放棄了將中國近代史上這一重要事件打造成「華麗史詩」的傳統模式,以十位不同年齡、性別、兵種的戰士在長征途中的生命歷程,解構和重建長征歲月的艱難險阻與萬丈豪情——小人物的烽火歲月,曾湮沒在歷史的硝煙之中,今天終於在《十送紅軍》的故事中,以血肉之軀換取了一段鮮活記憶。
因而《十送紅軍》不講既定歷史進程與結局,只對夾裹期間的人物命運進行敘述,烏蒙磅礴風雲流變,高山雪域、戈壁長灘,荒野沼澤,極端的地理環境造就極端的生存困境,每個人又以一種迥異的生存方式,完成對歷史的推動,本劇還有著豪華的演員陣容,讓明星效應與角色風彩交相呼應,佟大為、王雷、劉威、萬茜、蒲巴甲、李小萌、羅晉、吳健、張浩天、張殿侖、薩日娜……每個身處這部劇中的演員,都成為角色的一部分,在故事的強烈沖擊中,絕地反擊。
《十送紅軍》的故事魅力,在於劇中人物的生存方式,十個故事基本上算是十部好萊塢影片——「火線尋子」慘烈與情深,「斷指神槍」的傳奇與勵志,「戰場逼婚追情郎」的浪漫與信任,「低能菜鳥士兵」的友情與逆襲,「女紅軍毀容潛伏」的凄美與悲壯,「真假常勝將軍」的鼠膽與龍威,「千里護棺」的承諾與擔當……朝不保夕命懸一線的人物處境,對於觀眾,形成絕對持續的吸引力,而故事在個人願望和主題願望並行與接力中發展推進,保持著巨大動力,也極致的展示了本劇好萊塢式的劇作表現力。
一張要被傳遞至延安的相片,讓十個故事有被緊密銜接的線索,同時作為一種符號,也寄託了故事關於「信仰」的主題願望。而個人願望的差異化,在故事發生伊始便形成強烈張力——鍾石發想從戰場上帶回一個兒子完成香火的延續;假紅軍在遭遇真紅軍時頑強抵抗;文藝兵誤食毒蘑菇打算放棄生命時得到女護士的鼓勵……每個人都是帶著鮮明意圖抵達戰場的,卻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讓結局走向另外一個方向——鍾石發和兒子最後一同戰死沙場;文藝兵在女護士被俘後不得不射殺她;而真假紅軍從對抗到結盟再到慷慨就義,紅色經典手法與好萊塢類型手法,終於融會貫通。
《十送紅軍》的另一超越之處於在於,將傳奇和浪漫表現到極致,這兩種元素是紅色經典的標志,對信仰有義無反顧的決絕成就了傳奇,而不得言說藏在心底的愛情,則成就了浪漫,一個回眸就是愛情,一句叮囑就成了承諾。有時不待我的緊迫和時不我與的哀愁。
史上什麼最苦,不是冰天雪地凄風冷雨,也不是炮火紛飛骨肉分離,不是欲罷而不能,欲得而不可得,是直面「戰爭炮灰的心靈史,無名戰士的贊美詩。」

⑤ 十送紅軍這首歌說的是什麼意思

贊揚共產黨紅軍為革命不怕犧牲,不辭勞苦,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和老百姓相處如魚得水,濃厚的感情勝過親人。

⑥ 十送紅軍 包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敘事為基礎,並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成功的強烈期盼。歌詞採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舍難分。

⑦ 十送紅軍講的是什麼故事

寫的是紅軍反圍剿失敗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長征根據地百姓對紅軍依依惜別的事,表達了蘇
區人民對紅軍的依依不捨和血濃於水的軍民關系。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⑧ 十送紅軍的賞析

《十送紅軍》的歌詞以敘事為基礎,並借敘事來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歌詞採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難舍難分。如「一送紅軍下了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上野鹿聲聲哀叫,樹樹梧桐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十送紅軍》的旋律有一個主體(B)和兩個變體(c與C),從而構成ABABACA的結構形態。應該說,各段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系,通過採用迴旋曲式手法 ,從而使整首歌曲風格統一。與此同時,每段旋律又融進獨具特色的音樂因素,使得各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運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態出現,並且在短句的後面予以停頓。盡管在短句間歇時有短小的間奏穿插其中,然而從整體上,它依然給人以抽噎的感覺,在情緒上難脫壓抑、沉重的印象。統觀全歌,其音樂情感是留戀、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種情緒融為一體的。
在歌曲《十送紅軍》當中,有一句是:「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記者在井岡山采訪期間,偶然聽到一種說法,稱這一句其實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引起了記者的好奇,便仔細詢問這位井岡山市民。
這位市民說:「按照當時的斗爭形勢看,拿山那個地方應該屬於國民黨的統治區域。所以說,當時老百姓怎麼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在路邊去含淚送紅軍呢?所以歌詞很有可能最初是『那山』,而不是『拿山』,肯定是後來人們唱錯了。」這位市民給出了自己的理由,對於這種說法,記者再一次向毛秉華求證。「拿山那個地區當時並不是國民黨的,但是也不能說是紅軍的,應當屬於一個過渡地帶,雙方交替佔領。」毛秉華認為,按照當時的斗爭情況,拿山並非一個完全由國民黨統治的地區,因此當地老百姓出來歡送紅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隨後,記者詢問毛秉華是否清楚《十送紅軍》歌詞中的二、四、六、八送為何沒有的時候,毛秉華並未作出詳細解答。他說:「按照曲風來看,這個是贛南的歌曲,具體是什麼原因我就不清楚了。」為了解開這個謎題,記者隨後深入到客家人的聚居地,向客家老鄉詢問具體原因。
在采訪一名年過七旬的客家老太太時,她給記者做出了這樣的解答:「《十送紅軍》這首歌的曲調和客家民歌很像,但是有改動。」在這個客家老太太的印象中,小的時候曾經聽過自己的長輩唱過一首類似的歌曲,不但曲調相似,而且歌詞內容也都是反映送別的,但是老太太最終也未能想起那首長輩唱起的歌。不過,老太太肯定地說,當時客家民歌當中的「十送」是全部存在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有省略。
記者按照老太太所提供的一些線索進行了查詢,遺憾的是並沒有查詢到相關的內容。但是,在查詢的過程中記者卻發現了一種說法,稱這首歌是客家民歌中一首名為《長歌》改編的,這首民歌描述的是一名女子送自己表哥遠走的情景。
在記者查詢的資料中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稱這首歌最初確實是「十送」,但是後來改編成歌曲的時候,為了讓演唱更加符合人們的習慣,所以將二、四、六、八送省略掉了。[2]這首歌曲流傳甚廣,經過許多音樂人的改編再創作,多了很多樂器版的表現形式。其中,手風琴版的獨奏曲[3]非常出色,拉起來如泣如訴,能很好地表達歌曲中流露出的情感。

⑨ 《十送紅軍》民歌反映的歷史時期,急!

《十送紅軍》反映來的是第二次國內源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的歷史故事,但是主要是反映1928年——1934年之間的歷史。

《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在《長征》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采風。在當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