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河廣賞析

河廣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4 09:42:55

Ⅰ 如何賞析蘇軾的《前赤壁賦》

從貫穿全篇的思想內容看,《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相近;

二是抓住時機耽賞大自然的江山風月,亦即《念奴嬌》結尾的「一樽還酹江月」。而主導思想乃偏重於後者。


因此看來,《赤壁賦》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馳騁著意氣縱橫的想像力,彷彿「所向無空闊」的「天馬」;同時卻又體現出作者細密的文心,謹嚴的法度。無論遣辭造句,都不是無根據無來歷的脫離傳統藝術淵源的任意胡為。作者戛戛獨造的創新之處無一不建築在深厚而堅實的功力的基礎之上。

清代方苞評此文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麼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心地曠達),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適而鬯(暢)遂也。」可為定評。蓋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彷彿沒有費什麼氣力,實際上卻是思路縝密,一絲不苟:這正是蘇軾文章的不可及處。

下面我們逐段進行分析講解。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從開頭「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這是「賦」的正文以前一段簡短的敘事,這裡面又分三小節。

第一小節共四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

第二小節共五句,前兩句寫景,後三句寫事,亦即把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言行錯綜著、交替著來寫。我在前面曾說,本篇以寫志為主,不強調對景物的描述;因此本篇的景語只有四句,即此處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下一小節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而已。但這四句極凝煉簡括,「清風」二句寫風與江。「白露」二句寫月與江。總之,景物描寫只為點出「江」和「月」來,作為後文「寫志」時舉例用的。而當前,作者已寫出月下江景,不必更多費筆墨了。

「誦明月之詩」兩句與下文「月明星稀」兩句同一機杼,蓋文人遊山玩水,很容易從客觀景物聯想到昔日所讀的作品,然後再由前人的作品生發出自己的感想來。此處寫月未出而先用《陳風?月出》作引子,「誦明月之詩」兩句是互文見義,但有時這種互文見義的句子不能前後互換。因為「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詩」裡面的,內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擺在大者之前。而先「誦」後「歌」,亦合於詩人吟詠時實際情況。人們對景生情,總是感情愈來愈激動,「歌」比「誦」要更牽動感情,故誦在先而歌在後。於此可見作者文心細密之處。

第三小節仍是先景後事,由事生情。造語自然生動,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寫月光移動,古詩屢見,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橫江」句亦從《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覺飛」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趙嘏《江樓感舊》「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葦」用《詩經?河廣》「一葦杭之」』「萬頃」用謝惠連《雪賦》及范仲淹《岳陽樓記》,「馮虛御風」用《莊子?逍遙游》,「遺世獨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晉書》,「登仙」用《遠游》。其自然生動之妙,在於句偶而文字並不對仗,得古賦之神(如《九歌》中「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即是句偶而文不對仗者)。

這一小節每句都依次第先後而寫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寫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後所見,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遠。「縱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浩浩乎」句寫泛舟江上的現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

從「於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是第二段。這裡面自然分作兩層,歌詞是一層,蕭聲是又一層。作者描繪簫聲屬於「體物」,但「體物」卻是為了「寫志」。蘇軾在這篇賦中以「哀」「樂」對舉,借主客問答以寫志抒情,其實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兩個方面。最後,「樂」戰勝了「哀」,主客同達於「共適」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藉助於簫聲。故作者在這里用全力刻畫它。

我個人認為,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後二句,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這兩句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誠然是局限,但在蘇軾身上卻應一分為二地對待。忠君思想正是蘇軾思為世用,希望為宋王朝分憂,對功業有所建樹的動力。這裡面含有積極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須臾」與「共適」於「無盡藏」的江山風月,都從此生發出來,妙在並不著痕跡。一個人既出仕做官,思用於世,遇到小人讒謗,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從此消極頹唐,不思振作,那就談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於是當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便力求胸襟豁達,順乎自然,以適應逆境;同時並不放棄忠君用世的一貫精神,即使在身遭貶謫之際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正是蘇軾的主要的、始終如一的生活態度。作者的歌詞中並沒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飲酒樂甚」的情況下無心流露出來的,所謂「渺渺兮予懷」,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現,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簫的「客」是理解歌詞內容的,所以把這一方面的感情加強,用簫聲傾訴出唱歌人內心的哀怨。這樣一來,矛盾就公開亮出來了,於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對話把復雜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卻又涇渭分明。文章構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覺察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蘇軾才華洋溢的體現。

寫簫聲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訴」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也寫出了「哀」的特點。「嗚嗚」寫初吹,字面用《史記?李斯列傳》;「怨」「慕」「泣」「訴」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國史補》里吹笛事;「孤舟嫠婦」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寫簫聲吹人精彩動人處,使聽者情不自禁聯想到人的七情六慾。「餘音」二句寫簫聲結束。然後再加上兩句誇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傷時憂國的正面文字,卻從懷古方面落筆,乃見筆力。懷古又先從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正從當前江月之景聯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心中的詩句推展開去,然後寫到目中所見之地形,然後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測,是想像,卻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謂「鋪」,乃作賦之正規寫法。這樣就從勾勒背景進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後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本人的形象,顯得格外飽滿,有立體感。不這樣寫,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難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總,「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見功力。上一句所謂頓挫以蓄勢,下一句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這是本段的上一節,其實也正是《念奴嬌》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卻用了另一種手法,便使人應接不暇了。從「況吾與子」以下至「托遺響於悲風」,是第三段的下一節,雖為客語,實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意思是說,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在當時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那麼在今天這種逆境之中,還有什麼必要去建功立業!這一節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極情緒的反映,而作者卻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謂的辭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過形象描寫,還使人不致於產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處。「挾飛仙」二句想像奇絕,卻跌入「知不可乎驟得」一層意思中來,於文義為倒裝,於文勢為逆挽,變化無方,起落隨意;以形象、比喻相對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無說教者習氣,也沒有抽象的空論,而悲從中來,想超脫塵世又無法逃避現實,真是哀傷到極點了。所以結語「托遺響於悲風」一句寫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寫到這里,真疑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寫得出人意料之外,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層的正面文字,雖與前一段屬於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卻並非平列的。若從其結構看,又與前文不同。這一段本來只有一層意思,卻化作兩層來寫。水和月同為比喻,作用和性質是一樣的,作者乃把它們分作兩層來說;作者在這一段里所要闡明的只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卻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並論。這就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逝者」句用《論語》「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虛」二句用《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所以用「蓋將自其變者」兩句輕輕一駁,便不再照應,卻把重點放在後面兩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再反問一句:「而又何羨乎!」不說「而又何哀」,反說「而又何羨」,針對上文「羨長江之無窮」而言,文筆總在不斷變化。蓋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說「吾生須臾」,此則說「物與我皆無盡」。物無盡,人們能理解;「我」亦無盡,就不易分曉。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所以其生活態度歸根結蒂還是積極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間」四句,看似宿命論,其實作者卻是用來對待功名富貴、得失榮辱的,所以其內在涵義並不錯。接下去從「惟江上之清風」直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作者的正面主張,認為應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與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說的「吾與子」遙相呼應。有人說,這不過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誠然。但其所樂者乃在陶然於自然景物。這就比東漢人所追求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要高尚多了。可見作者的精神境界並不那麼庸俗低級。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上的享受。他執著於不朽的事業,而對功名利祿卻比較看得超脫,這就同一般的及時行樂思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了。

第五段仍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尾。「客喜而笑」的「喜」和「笑」,與前文「飲酒樂甚」的「樂」,以及「怨」「慕」「泣」「訴」「愀然」「哀」「羨」等描寫感情變化的詞語是聯屬一氣的。這是全文情感發展的線索,直貫通篇。以下的描寫與「飲酒樂甚」句相輝映,而最後兩句則寫盡「適」字之趣,文章亦搖曳生姿,得「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

Ⅱ 《詩經 衛風》中的《河廣》的原文及註疏是什麼

具體原文如下: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註疏為:

①河:指黃河。

②葦:指用蘆葦製成的小筏子。杭:航。

③歧(qi)踞起腳站著。

④刀:小船。

⑤崇(zhong):結束,終結。朝 (zhao):上午。

Ⅲ 憶母作者簡介,賞析,譯文

1.憶母 倪瑞璿
河廣難航莫我過,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時滴思親淚, 只恐思兒淚更多!

河太寬了內很難容航行,所以沒有過來,不知道你最近是否平安。
時常在私底下思念你,暗自流淚,只怕您思念我時流的淚更多!

寫出了對慈親牽掛之情永駐心中。

2.憶母 明·史可法
母在江之南,兒在淮之北。
相逢在夢中,牽衣喜且泣。

鐵骨錚錚的英雄漢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熱愛母親思念母親的心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憶母 清·沈受宏
貧是儒家事,難安為老親。
遙憐負米客,長作依閭人。
夜績孤燈暗,朝梳白發新。
生男亦何益,只是累艱辛。

年邁的母親,牽掛兒子的艱辛,還「夜績孤燈暗」為子孫操勞;難安的老親,「長作依閭人」,盼望等待著兒子的到來。無私的母親,實在令人感動至深。

不知你要的是哪篇,所以多發了一點O(∩_∩)O~

Ⅳ 詩經河廣中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運用哪些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的

河廣

誰謂河廣⑴?一葦杭之⑶。誰謂宋遠?跂予望之⑶。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⑷。誰謂宋遠?曾不崇朝⑸。[1]

注釋譯文

【注釋】

⑴河:黃河。

⑶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⑶跂(qì):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

⑷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⑸崇朝: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譯文】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支葦筏可飛航。誰說宋國太遙遠?踮起腳跟即在望。

誰說黃河廣又寬?其間難容一小船。誰說宋國太遙遠?趕去尚及吃早餐。[1]

編輯本段賞析詩歌鑒賞

奇特的誇張,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狀摹北方冬日之飛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如「席」之雪鋪天而降,那是怎樣一種旋轉朔風的天地壯觀!若非誇張,不可能有這種驚心動魄的奇境躍現。西方一位作家,贊嘆祖國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裡插上一根車杠,也會長出枝葉來!」大地之豐饒,正是藉助這匪夷所思的誇張,造出了只有在神話中才可見到的奇跡。那搖曳著綠葉青枝的無數「車杠」,該帶給人無限的驚奇和狂喜。

《衛風·河廣》之傳誦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誇張之奇特。詩中的主人公,按《毛序》舊說當是歸於衛國的衛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的宋人,急於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因為在衛與宋國之間,橫亘著壯闊無涯的黃河,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源於「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誇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誇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為什麼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奇情,推湧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誇張復疊時,讀者便不再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誇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裡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誇張的答語構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奇情,是《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問得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誇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盪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2]

延伸解析:

這首詩應該是客居衛國的宋人表達自己還鄉心情急迫的思鄉詩作。

詩文內容簡單,詩義明顯,需要解釋的地方並不多。

大家在欣賞這首詩時一定注意到了它的誇張修辭手法,這是中國文學的一種傳統。「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官倉老鼠大如斗」、還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些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著名詩句。

作為文藝創作,為增強感染力、引起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運用適當的藝術誇大手法和比喻是可行的。但是超越蔓延到其它領域就是可笑又荒唐的,就將淪為說大話、吹牛皮這些現代文明人非常反感和鄙視的陋習。

中國式文人多有這種壞毛病,分不清楚文藝和現實的界限,在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嚴肅的科技領域也保留了嚴重的聯想、誇張、模糊的思維特點,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必須克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落後的農業社會的文化特點,在今天這個現代工商文明方興未艾的時代,這種過時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參考資料
  • 1.《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24頁

  • 2.《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24-125頁

Ⅳ 武陵春的賞析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專,寫出了詞人內屬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盪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

Ⅵ <<河廣>>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並寫出對他的賞析

主要表現手法:誇張

賞析如下:

詩中的主人公,按《毛序》舊說當是歸於衛國的衛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的宋人,急於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因為在衛與宋國之間,橫亘著壯闊無涯的黃河,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源於「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誇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誇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為什麼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奇情,推湧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誇張復疊時,讀者便不再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誇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裡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誇張的答語構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奇情,是《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問得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誇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盪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

Ⅶ 夙夜無寐是什麼意思

陟岵

陟1彼岵2兮,瞻望父兮。父曰:「嗟3!予4子行役,夙夜無已。上5慎旃6哉!猶來!無止!」

陟彼屺7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無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注釋】1.陟:(至)《虞書》:「汝陟帝位。」《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詩·周頌·閔予小子》:「陟降庭止。」《爾雅》:「陟,升也。」《說文》:「陟,登也。」這里用為登高之意。

2.岵:(hù護)《宋書》:「山匪阻而是岵,川有清而無濁。」這里用為多草木的山之意。

3.嗟:(jiē街)《易·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書·費誓》:「公曰:『嗟,人無嘩,聽命。』」《小爾雅·廣言》:「嗟,發聲也。」這里用為感嘆之意。

4.予:假借為「余」,《詩經·國風·衛風》:「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論語·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爾雅·釋詁下》:「予,我也。」這里用為「我」之意。

5.上:《周禮·司儀》:「從其爵而上下之。」註:「猶豐殺也。」《禮記·禮器》:「與年之上下。」註:「豐凶也。」這里用為豐足之意。

6.旃:(zhan沾)通「氈」。《淮南子·齊俗》:「不知其可以為旃也。」《史記·匈奴傳》:「被旃裘。」《漢書·李廣蘇建傳》:「旃毛並咽之。」這里用為毛織品之意。

7.屺:(qǐ起)《說文》:「屺,山無草木也。」這里用為無草木的山之意。

【譯文】登上那草木蔥郁的山,遠遠把我父親望。似聞我父對我說:「唉,我的兒子服役忙,早出晚歸不停息。豐足時慎重對待那毛氈,歸來吧,不要停止在異鄉。」

登上那沒有草木的光禿山,遠遠把我母親望。似聞母親對我說:「唉,我的次子服役忙,早出晚歸不能睡。豐足時慎重對待那毛氈,歸來吧,不要拋棄你家鄉。」

登上那個小山崗,遠遠把我哥哥望。似聞哥哥對我說:「唉,我的弟弟服役忙,早早晚晚都一樣。豐足時慎重對待那毛氈,歸來吧,不要死在那異鄉。」

【說明】這是一首懷念詩,詩中沒有直接描寫詩人如何懷念親人、懷念家鄉。而是通過詩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聽到親人對自己的囑托和呼喚,尤其是他身上背著的毛氈,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著他,這是親人對他的關懷。詩人在外行役,很有可能是高官厚祿,一條小小的,又破又爛的毛氈,似乎可以扔掉,而用上高級的被褥。但詩人捨不得扔掉它,因為這是親人對他的關懷。所以他再富有,也不會扔掉這毛氈。

Ⅷ 跪求!《詩經》里的詩請列舉一首詩

載馳抄:

作者:許穆夫人(朝代:春秋衛國(今河南省淇縣)人,是我國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姬姓,衛公子碩和宣姜的女兒.於公元前690年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
驅馬悠悠,言玉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僅;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祝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
許人憂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於大幫,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新思,不如我所之。

Ⅸ 詩經 衛風 河廣中與 為 趾注音

《詩經·衛風·河廣》中沒有「趾」這個字
【原詩】:詩經·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字詞】:(1)河:黃河。
(2)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5)崇朝: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賞析】:誰說黃河寬又廣?一支葦筏可飛航。誰說宋國太遙遠?踮起腳跟即在望。誰說黃河廣又寬?其間難容一小船。誰說宋國太遙遠?趕去尚及吃早餐。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了奇特的誇張。這首詩是客居衛國的宋人表達自己還鄉心情急迫的思鄉詩作。「一葦杭之」那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奇情,推湧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