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詩歌清明賞析

詩歌清明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4 06:32:40

賞析古詩《清明》,300字左右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㈡ 清明(杜牧)的賞析

清 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㈢ 杜牧的《清明》古詩賞析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 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 借問:請問。
3. 遙指:遠遠地指著。
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裡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像。
    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㈣ 賞析古詩《清明》300字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後。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賞析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裡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容易勾起出門在外的人思歸之念,而春雨綿綿,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艱辛。這樣一種復雜的思緒,詩人卻用一句極通俗的語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來探問酒家何處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澆愁的意緒。結尾以牧童指路結束全篇,給行旅之人帶來了安慰和希望,顯得含蓄不盡,餘味無窮。這首詩對旅途情景的描繪,旅人情懷的抒發,十分真實自然,語言也通俗流暢,音節和諧,景象新鮮生動,易懂易記,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㈤ 有關清明的詩句及賞析

《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5)詩歌清明賞析擴展閱讀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中講:「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㈥ 清明節的詩句和賞析

一、《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凄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

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後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像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耐人尋味。

二、《寒食》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

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三、《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代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賞析: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處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㈦ 清明詩句及賞析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適逢清回明節,紛紛地答下起了小雨,路上的行人們,一個個都像要掉了魂的樣子。請問哪裡有賣酒的人家?牧童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欲:要,就要。
斷魂:掉魂,丟魂。

㈧ 清明詩歌(詩歌見下)賞析

從文本可以看出作者其實是二把刀,作品中充斥著歌功頌德(革命詩)的寫作專特點和痕跡。當然不屬是說這首作品屬於這種類型,而是說這不是一首純詩。

以第一段來說:直白的說明清明節的到來,然後對環境進行描述。以雨水比作淚,看起來更像是作文的寫作方式。淚行行、結相思。這樣的句子顯得非常的生硬不自然。或許是想要最求一種古典的韻味卻成了不倫不類。

第二段的問題在於比喻直白,物象難以融入情感,像是小學生的造句練習。缺乏意象的有機組合、深化,更不要談什麼隱喻,節奏。

第三段純粹口號性質。

………………………
附一首清明題材詩歌:

《清明》

作者:洛夫

我們委實不便說什麼,在四月的臉上
有淚燦爛如花
草地上,蒲公英是一個放風箏的孩子
雲就這么吊著他走

雲吊著孩子
飛機吊著炸彈
孩子與炸彈都是不能對之發脾氣的事物
我們委實不便說什麼的事物
清明節
大家都已習慣這么一種游戲
不是哭
而是泣

㈨ 古詩《清明》的詩意是什麼

古詩《清明》的詩意是:在清明的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專問當屬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清明節本來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

㈩ 清明 古詩 詩意

詩意: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10)詩歌清明賞析擴展閱讀

清明,雖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之時,甚至時有「疾風甚雨」;首句「雨紛紛」亦景亦情,既是傳達一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凄迷而又美麗之境;又將路上行人孤身趕路,偏逢細雨,春衫盡濕,觸景傷懷之百般愁緒描繪出來。

後句,「遙」,字面意義是遠;然又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人彷彿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猶如《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在此便脫化出來。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詩人把這些都留給讀者的想像。

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