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詩句意匠
⑴ 分門別類輯古詩 有關秦時的 急!!!!!!!
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一】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
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賞析二】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陶文鵬)
⑵ 詩詞:長歌行、七步詩、出塞的解釋
漢樂府《長歌行》
原文:
qīng qīng yuá zhōng kuí
青青園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陽春布德澤,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萬物生光輝。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節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黃華葉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東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時復西歸?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壯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
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⑶ 筆端有力任縱橫是什麼詩句
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
名言解釋:
宋·戴復古《論詩十絕》其四。
意匠:版指作文、繪畫時的權精心構思。縱橫:奔放,不受拘束。這兩句大意是:精妙的構思出神入化,變化無窮,剛勁的筆觸縱橫恣肆,任意馳騁。
浩瀚的文思,是寫作的基礎,文思浩瀚則筆力縱橫,筆力縱橫則表達如意,正如蘇軾所說;「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兩句對創作時的構思和表達均有借鑒意義。
⑷ 王昌齡《出塞》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譯文來: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自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⑸ 杜甫描寫百姓生活困苦的詩句有哪些
遺廟丹青古,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卧南陽。--武侯廟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八陣圖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規雁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望岳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贈衛八處士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佳人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夢李白二首之二
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其餘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雜煙雪。霜蹄蹴踏長楸間,馬官廝養森成列。--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芙蓉旌旗煙霧落,影動倒景搖瀟湘。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旁。--寄韓諫議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
⑹ 衡水哪套語文卷紙前面7個選擇,兩個文言文,三個古詩文鑒賞
高考語文古詩文鑒賞題的技巧 :從例題中發現鑒賞技巧
(2016年高考全國卷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金陵望漢江 李白
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①。
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後②,三吳不足觀③。
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分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吳,古吳地後分為三,即吳興、吳郡、會稽,④這兩句的意思是,當今任公子已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一無危害國家的巨寇。任公子是《莊子》中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大的魚。
8、詩的前四句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參考答案:這四句描寫了江水萬流橫潰、水勢浩瀚,氣勢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為下文頌揚盛唐一家、國運興盛積蓄氣勢,有利於突出詩的主旨。
9、詩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作者以水無巨魚代指世無巨冦,表達了對大唐一統天下、開創盛世偉績的歌頌。?作者自比任公子,覺得平盛世沒有機會施展才幹,不免流露出一絲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6年高考全國卷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①(節選)
杜甫
先帝天馬玉花驄②,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③,迥立閭闔生長風④。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⑤,一洗萬古凡馬空。
[注]①曹將軍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畫家,官至左武衛將軍。②玉花驄:唐玄宗御馬名。③赤墀chí:宮殿前的紅色台階。④閭闔:傳說中的天門,這里指宮門。⑤斯須:一會兒。
8. 如何理解曹霸畫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曹霸是怎樣做到的?請簡要分析。(5分)
詩人用「生長風」形容真馬的雄駿神奇,作為畫馬的鋪墊,然後寫曹霸畫的馬神奇雄峻,好像從宮門騰躍而出的飛龍,一切凡馬在此馬前都顯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畫前先巧妙運思,然後淋漓盡致地落筆揮灑,須臾之間,一氣呵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題為兩問,第一問是「如何理解曹霸畫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在詩中找出描寫馬的特徵的詞語即可。第二問「曹霸是怎樣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詩中找出作畫的准備,及作畫時的狀態。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9. 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6分)
詩人先說眾畫工對唐玄宗的御馬玉花驄都都描摹過,但各各不同,無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長風」形容真馬的雄駿神氣,作為畫馬的鋪墊;再用來烘托畫師的「真龍」,著意描摹曹霸畫馬的神妙,可謂層層鋪墊。
【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表達技巧,但題中已經指出是「鋪墊」,所以難度就降低很多,學生只要能夠讀懂詩歌,正確理解詩歌內容就能夠寫出答案。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016年高考全國卷3)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8~9題。
內宴奉詔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學六韜②,英名常得預時髦③。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雲高④。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將, ②六韜:古代兵書。 ③時髦:指當代俊傑。 ④陣雲:戰爭中的雲氣,這里有站陣之意。
8.詩的頸聯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軟,眼昏猶識陣雲高」,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好?為什麼?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觀點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認自己已年老體衰的客觀現實,但強調即便如此,也還是能夠沖鋒陷陣;②更強烈地表現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殺敵報國的剛毅精神。
觀點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認為雖然歲月流逝,但身體依然強健,當然還可以沖鋒陷陣,為國驅馳;②表現作者心存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堅定信念,而忘記自己老之將至。
9.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6分)
參考答案:①曹詩寫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重在表達「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詞通過追懷金戈鐵馬的往事,表達英雄白首,功業未成的悲慨。
(201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
水仙子?舟中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和雪繳纏。一笑琅然。
(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參考答案:①擬人。把風雪人格化,賦予它們人物的特徵。我詩興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風雪爭先。雪片與暴風攪作一團,我的詩句又同飛雪互相糾纏。寫風與雪斗爭,又寫詩人與風雪斗爭,充滿了一種動感,這正是作者自身胸懷之昭示。
②排比。增強語言氣勢,使得整個畫面飽含著生命的律動。一來它表現出了風雪的勁猛,二來也說明了湖上風雪翻飛之景象,充滿豪邁之情,別具一種雄豪的陽剛之美。
(2)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4分)
參考答案:作者由孤寂悲涼到意外驚喜,最後寫出了作者的豪邁之情。
詩的前兩句,孤舟無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風勁烈,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冷寂悲涼。推篷一句,是因為朔風的驟起,卻得到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事出意外,驚喜頓生。最後「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頓時將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
(2016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選自《全唐詩》)
(1)「滿目望雲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2分)
參考答案:「望」:照應題目中的「登台」,引出後面描寫的景物。
或「空」:①營造空曠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態。
(2)請結合詩句說明頷聯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分)
參考答案:①動靜結合。落日與鳥,是動態描寫;秋日原野,是靜態描寫。
②寓情於景。通過描寫秋原的空闊,表現出詩人閑適的心境。
(3)你如何理解詩中的「閑」字?(3分)
參考答案:一個「閑」字,點出閑景、閑人、閑心,寫出了困境之美、閑適之情。
(2016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5-18題。
西村
陸游
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
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
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雲新月耿【1】黃昏。
注釋:【1】耿:微明的樣子。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門求漿」,是在2吹拂、新月初現的黃昏時分。
B.「初轉馬」與「小喬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剛剛」的意思。
C.「茂林風送幽禽語」意謂清風送來茂林深處的鳥鳴,襯出西村的幽靜。
D.「壞壁苔侵醉墨痕」意謂殘壁土青苔侵蝕了昔日醉後留下的字跡。
【參考答案】A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對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第二句開頭「往歲」二字點明「叩門求漿」是作者回憶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現的黃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選項不正確。
16「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兩句,以「聲」「色」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感受。下列詩句:聲色兼備「的一項是( )(3分)
梁台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李商隱《齊宮詞》)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陳羽《從軍行》)
春來茗葉還爭白,臘月盡梅梢盡放紅。(韓元吉《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參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古典詩歌的內容理解和表達技巧。B選項中,「橫笛聞聲」為聽覺,「紅旗」和「雪」為視覺,體現了「聲色兼備」;A選項中,「歌館」和「鈴」只是體現了聽覺,沒有體現視覺;C選項中,「爭白」和「放紅」只是體現了視覺,沒有體現聽覺;D選項中,「留酸軟齒牙」體現了味覺,「分綠」體現了視覺,並沒有體現聽覺。
17.「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6分)
【參考答案】相同點:都描寫到了幽靜偏遠山環水繞的山村自然風光,村莊的地理位置都較偏遠,或是「山重水復」或者「亂山深處」;村莊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和恬靜,表現作者對山村的喜愛之情。
不同點:《山村》側重於對自然風光的描寫,通過「風送禽語」和「苔侵墨痕」表現山村風光的幽靜,《游山西村》除卻自然風光外,更側重描寫山村的風土人情和風俗,通過對「蕭鼓追隨」的春社情景的描寫和「衣冠簡朴」的村民的描寫,表現山村生活的淳樸和作者的喜愛之情;《山村》通過「往歲」和「今夕」的對比表現世事的變換,《游山西村》主要側重今日之景,同時寫景之外還蘊含哲理,表現出逆境中往往蘊含著無限的希望。
【答案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典詩歌的內容理解和作者情感的體察,通過對兩首詩內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來分析其不同點和相同點。
18.在橫線上填寫作品原句。(6分)
①陸游在詩中稱西村為「小桃源」,使人聯想到《桃花源記》,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
②追憶往事,是陸游詩歌中常有的內容,如《書憤》一詩中「 , 」一聯,就是對抗金歷史的回憶。
③ 《西村》是一首律詩,中間兩聯是對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兩聯是對仗的,請寫出其中一聯。
, 。
【參考答案】(每空1分)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②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登高》一詩實際上四聯皆對。)
(2016年高考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3—15題。(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壘,三城,與吐蕃臨界,為蜀邊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別之地。萬里橋,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東邊。③涓埃: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組詞語不符合對仗要求的一項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與「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諸弟」與「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與「答聖朝」
D.第七、八句中的「時極目」與「日蕭條」
【答案】D
14.從「切合題目」的角度分析本詩,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內」「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遲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極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
15.全詩是怎樣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5分)
【答案】全詩表現了作者感傷時局,懷念諸弟,孤獨隱憂的思想情感。首聯寫作者野望所見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於景。中間兩聯寫作者由所望之景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的慚愧。尾聯寫出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轉「蕭條」的隱憂。
(2016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0~11題。
八聲甘州
辛棄疾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①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註:①楊民瞻,辛棄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
10、本詞上闕選取了李廣的哪些事跡?這樣選材有什麼表達效果?(5分)
【答案】第一問: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難封侯。第二問:通過對這些事跡的提煉鋪陳,營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圍,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下闕寄寓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化用杜詩,回應朋友邀約同居山間的盛情,贊賞朋友的高風;借李廣自比,表達了對南宋當局的不滿;結句融情於景,抒寫了壯志難酬的悲涼。
(2016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7分)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庄
試說東都①事,添人白發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飢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鍾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①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號。
21.賞析第一首中的畫線句。(3分)
【答案】運用對仗(對偶)、擬人的手法,借陵園、宮殿的荒涼殘破之景,抒亡國之痛,情景交融。
22.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繫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後境沉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
②以 「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
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⑺ 詩句「長楊跨武騎,細柳接戎軒。」的意思及全文賞析
作者:鄭愔
出自唐代鄭愔的《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大總管張仁亶》
御蹕下都門,軍麾出塞垣版。長楊跨武權騎,細柳接戎軒。
睿曲風雲動,邊威鼓吹喧。坐帷將閫外,俱是報明恩。
【賞析】
鄭愔這一首有名的五律,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幸望春宮送朔方大總管張仁亶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⑻ 後面是:萬里長徵人未還的前面詩句是什麼
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賞析
出塞二首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一】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
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樂府詩集。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廖仲安)
【賞析二】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陶文鵬)
注釋
①秦時句: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這里「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月」、「關」,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塞。
②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代右北平郡、唐北平郡守所在地。
飛將:西漢名將李廣。他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屢次打退匈奴的入侵,被稱為「飛將軍」。 ③陰山:橫亘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南境的山脈。漢時匈奴常據陰山侵擾漢朝。
⑼ 出塞的古詩背景
凡是歷史上膾炙人口的詩歌,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魅力。王昌齡這一首有名的邊塞七絕,其妙處在於;篇幅雖小,而容量特大.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四句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接著,詩人觸景生情,寫出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句既敘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現了詩人對於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這一句,又從空間的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樣,詩人便創造了時空交織的意象,把讀者帶到萬里以外的邊塞,引進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去回憶、體驗、思考。這兩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漢時的邊關,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戰爭一直持續不斷。已有多少士卒血灑沙場,至死未歸;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詩人藉助闊大、悠久的時空意象,表現戰爭給秦、漢以來歷代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立意既高,又看得深遠,真可謂「發興高遠」。
既然戰爭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劇。那麼,怎樣來制止、結束這個悲劇呢?詩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為久戍的士卒發出呼籲,希望有象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來率領廣大戰士打敗敵人,奪取勝利,使敵人從此不敢再來侵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擲地作金石聲!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對《出塞》歷來評價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這些評價未必恰當,但它確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注釋
①秦時句: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這里「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月」、「關」,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塞。
②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代右北平郡、唐北平郡守所在地。
飛將:西漢名將李廣。他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屢次打退匈奴的入侵,被稱為「飛將軍」。
③陰山:橫亘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南境的山脈。漢時匈奴常據陰山侵擾漢朝。
【原載】 《唐詩名篇賞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⑽ 贈畫師詩句的詩意
1933年的贈畫師:"風生白抄下千林暗襲,霧塞蒼天百卉殫。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你看,魯迅先生不是在歡呼蘇區"祖國山河一片紅"嗎!這居然是著名學者的解釋。可是我們查一下歷史就知道,1931-1934年,正是國民黨對蘇區進行著殘酷的第三、四、五次大圍剿",也正是黨內"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占統治地位的時候,戰爭的酷烈是前所未有的,正是"殺人如草不聞聲"。魯迅遠在上海,看到聽到的是國民黨招兵拉夫,是對紅區的進剿和狂轟濫炸。魯迅沒有看到蘇區的"紅旗飄飄",倒是想像得出人民血流成河的慘象。魯迅懷著極大的憤懣,用詩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殺人如麻的罪行。"白下"是今南京的別名,贈畫師一詩是在說:"從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裏派來的轟炸機,把中國大地搞得一片昏暗,連野草都失去了生存的權利。畫家呀,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綠色的春天了,山頭都被鮮血染紅了。再要畫中國山水的話,就用血紅色來畫吧。"湘靈歌也是同樣的心境:"聽說湘水漫江碧透,可現在水面上卻漂著血痕呀!"這正是這首詩的全部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