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作品賞析
❶ 百合花開 賞析
《百合花開》賞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❷ 茹志鵑《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
小通迅員人物形象分析:幼稚不是離異,簡單,誠實,害怕陌生女性打交道,有時痴迷有點任性,有時活潑而親近。熱愛生活,關心同志。
新媳婦人物形象分析:看起來非常好,高鼻樑,彎曲的眉毛和前額的前部。善良簡單開朗,擁有著新娘的的矜持羞澀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到前沿包紮所,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2)百合花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1981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百合花》改編成同名電影,由錢學恪、張昕執導,葛建軍、崔新琴、沈丹萍出演。
作者: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新四軍,歷任二分區文工團、一師服務團演員,蘇中公學俱樂部戲劇幹事,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團員、組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文藝月報》編輯、作品組長,專業作家。
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四幕話劇《800機車出動了》(合作),小說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等。
話劇劇本《不帶槍的戰士》獲南京軍區文藝創作二等獎,短篇小說《剪輯錯了的故事》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參考資料:網路-百合花 (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
❸ 分析《百合花》的創作風格
短篇小說《百合花》9 寫作於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
高潮時期,許多作家知識分子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作家本人在
當時的時代環境里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氛
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相比之下,戰爭硝煙之中
的淳樸真摯的人際關系則更加令人懷戀。「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
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
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
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10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想借對戰爭年代聖潔
的人際情感的回憶和贊美,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它顯然是一篇
不合時宜的作品,由此它在問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茹
志鵑把《百合花》寄給許多刊物時,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陰暗,不能發表」. 這樣幾經周折,終於發表在《延河》雜志上,後
經時任文化部長的茅盾的贊揚,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
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
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
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
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在她的眼裡,英雄應該與平常的人是一樣的,
戰斗英雄只有在戰斗時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就是平常
的人,也會臉紅,也會帶有女孩兒的忸怩姿態,他們所談的也只不過
是些家常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通訊員也可以說是一位英雄。由
於作家避開了戰斗場面,她就不用去寫他的英雄行為,而只是寫他平
常的一面。她還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能夠站立得起來的藝
術形象,然後才談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訊員當作「英雄」
來寫,那就得寫他的英雄事跡,突出他在戰場上勇猛的一面,小說敘
事者只能與「英雄」的同行,不斷發現他的優秀品質,也只能成為「
唱頌歌、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按當時審美習慣,作家是不可以讓
新媳婦隨便笑話「英雄」的,雖然「英雄」可能有暫時的失敗(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卻會有損於「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迴避對英雄形象的正麵塑造,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而不受當
時流行的創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由於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現。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小通訊員與新
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是小說敘事人「我」.
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敘事特色就是女性視角,即「我」是個有強烈性
別意識的角色,一開始就寫在戰爭爆發前,因為「我」是女性,才被
團長安排到前沿包紮所,才引出了小通訊員的護送。小通訊員是個剛
參軍一年,只有十九歲的農村青年,質朴憨厚、不善言辭,特別怯於
與異性的交往。為了突出他的後一特點,作者用較大篇幅描寫了他與
「我」和新媳婦兩位女性的關系。在小通訊員送「我」去包紮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訊員的性格的重要階段。作者有意地把這段行軍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總攻之前而不是炮聲呼嘯的戰斗
之中,使得小通訊員不願與女性接近的個性明顯地暴露出來。在這個
過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嬌,如走不動路啦,主動與小
通訊員認老鄉啦,甚至帶有挑釁性地問他娶媳婦沒有等等,表現出一
種戰爭年代思想感情開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潑辣」,以反襯小通訊員
的外表靦腆淳樸和內心盪漾著對女性的喜悅。小說寫了這么一個情節:
小通訊員完成了任務(護送「我」與借被子)後要回團部,他對這次
與女性接觸的經歷充滿興奮和感激。作家這樣寫道:
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了幾步,他又
想起了什麼,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
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幾乎沒有任何議論和解說,小通訊員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枝不知何
時插在槍筒里的小龔,已經把一種性格的形象活潑潑地表現出來。
新媳婦的出現是在小通訊員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後,作品通過小通
訊員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婦的形象,並成功地將作品的重心轉移到
新媳婦身上。新媳婦的出場十分自然而優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
正好與結尾時的庄嚴肅穆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的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說剛才
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等等。她聽著,臉扭向裡面,盡咬著嘴
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沒笑完。
新媳婦的性格塑造,是通過她與小通訊員的關系,或者說是以小
通訊員的最後犧牲為代價來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隊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訊員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讀者完全可
以通過對小通訊員已有的了解想像當時兩人初次接觸的「窘狀」. 她
心裡覺得委屈了小通訊員,所以當小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把
衣服的肩膀處掛了一個口子時,「那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
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會對衣服上的破口子那麼敏感,這個口子就永遠地留在了新媳婦心
上。因此,當她從眾多的傷員中一眼就看見那個露著的大洞時,立即
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作品寫道:
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
才那種忸怩羞澀完全消失了,只是庄嚴而虔誠的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她低著頭,
正一針一線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通訊員的心臟,默默的
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 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
卻象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
著那個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她卻對我
異樣的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的縫。
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小通訊員肩上那個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婦的感情閘門打開,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當衛生員讓
人抬了一口棺材來,要動手揭掉小通訊員身上那床被子時,新媳婦的
感情終於爆發出來。作者用了一連串與新媳婦剛出場時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詞彙:「劈手奪過被子」,「狠狠的瞪了他們一眼」,「氣洶
洶的嚷了半句」等,然後,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蓋上了那條「棗紅
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過這條精心設計和挑選
的有著「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終完成了作者對戰爭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贊。
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這篇小說常為人
稱道的藝術特色,但這篇小說在敘事上的特色卻很少被注意到。從結
構上說,兩個主人公是被言說者,他們的心理世界是通過敘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來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說前三
分之一是寫「我」眼睛裡的小通訊員形象,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寫「我」
眼中的通訊員和新媳婦,而他們倆唯一的一次單獨接觸則完全被虛寫,
讀者並不知道新媳婦對通訊員的真實態度。直到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的感情才洶涌澎湃地爆發。但讀
者讀到這里並不會感到突兀,似乎只有這樣表現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邏
輯。這種讀者心理上的邏輯,卻是由「我」來完成的。小說寫了一個
小通訊員衣服被掛破的細節,這個細節先是出現在「我」的眼睛裡: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
真後悔沒給他縫上再走。」而新媳婦對那個破口子有什麼想法並沒有
正面表達。可是當通訊員的屍體出現時,新媳婦正是從那破口子上認
出了他。這以後,「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寫新媳婦縫衣服上面。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訊員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後悔」,也就是新媳婦心裡的「後悔」,表面
上敘事人在寫自己對小通訊員的感想,其實是暗示了新媳婦的內心世
界。雖然小說沒有正面寫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心裡感覺,但敘事人的心
理活動卻處處起到了借代的修辭作用。以此類推,小說前三分之一寫
"我"眼中的小通訊員,也不僅僅是一般的介紹人物,而是通過"我"對
小通訊員的接觸方式和感想,讀者可以聯想到小說虛寫的那個新媳婦
與小通訊員初次接觸的場面以及新媳婦對他的感想,有了這種借代作
用,才會有新媳婦一出場時"笑個不停"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
來表達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含蓄優美,令人回味。
❹ 茹志鵑的《百合花》內容詳解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將政治主題和人性審美意蘊巧妙結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戰爭時期,某地前線包紮所作為具體環境,講述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情,贊美了小戰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感受。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
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
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
(4)百合花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茹志鵑她在1958年春天寫了小說《百合花》。這篇美麗的作品40年來美麗了許多人的心靈。它被納入中學語文課本。茹志娟因為寫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草本植物,因為茹志娟而變成千古百合,這都是真的。
茹志娟33歲寫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還寫過話劇劇本及《妯娌》、 《關大媽》等短篇小說多篇,但影響不大。《百合花》之後,又寫過多篇:《高高的白楊樹》 、《靜靜的產房》、《三走嚴庄》等,也未超過《百合花》。
真可以這樣說:百合一開四十年,茹志娟清香為百合。1958年3月號的《延河》,溫潤的油墨香還沒有完全乾透,讀者們就發現了這道清鮮的文學佐餐,他們爭相傳遞著一個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讀。以往戰爭題材小說往往穿著一個裁縫做的「鎧甲」,生硬裹住脆弱。
雖然魯迅說過,無情未必真豪傑,但是在我國建國初期的文學作品中,談論情感二字的確很奢侈。無法抒情,只好靠描寫緊張的場面來烘托主題。而《百合花》一反「常態」,柔軟細膩,剝開外衣,突出靈魂。要的是真性情。
這樣,讀者的眼界一下子給擦新了、擦亮了。所以,當時的文學評論說:茹志娟是一個創新。清新撲面,這樣的小說簡直不是寫出來的,是剛從山坡上採摘下來的,還帶著晶瑩的露水呢,嗅一嗅,鮮潤透腹。
《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寫也有特點,是由淡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得清,最後,不但讓我們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
這些細節描寫,安排得這樣自然巧妙,初看時不一定感覺到它的分量,可是後來它就嵌在我們腦子里。一般說來,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說里寫兩個人物,是不太容易處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處理得很好。
全篇共六千餘字,開頭兩千字集中寫通訊員,然後引出第二個人物(新媳婦),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寫她,接著把這兩個人物交錯在一處寫,而最後又集中寫新媳婦,可是同時仍然在烘托通訊員,因為讀者此時抑不住感動的情緒。
一半是為了新媳婦,一半也是為了通訊員———,主要是為了通訊員。茅盾不惜重墨,給我們評析了一篇經典作品,這在文學大家庭里也是一處感人的細節,而最感人的細節是《百合花》里邊19歲小通訊員槍筒里插的山菊花。
這朵可愛的鮮花在戰鬥打響之前還盛開在小戰士的槍筒里,戰斗一打響,花朵就不見了,小戰士也不見了,戰爭與和平,美麗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筆輕輕一撥,便撥得這樣動人心弦。
❺ 林清玄資料和《百合花開》賞析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灣高雄人, 1953年生。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1973年開始散文創作。1979年起連續七次獲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台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百合花開》賞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❻ 茹志鵑百合花 賞析
首先,作者在選材方面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別致的。雖然作者選擇的背景是解放戰爭時期,但是卻並沒有正面描寫殘酷冰冷的戰爭場面,而是將主要的筆墨用於戰鬥打響前的一個小插曲和一些瑣碎的生活細節上盡顯清新俊逸的風格。
其次,在神話英雄人物的時代,《百合花》卻將英雄當成普通人來寫。作品中的英雄是個19歲的出身農民的小通訊員,他憨厚、靦腆、帶有幾分稚氣,在年輕女性面前會手足無措,懂得體諒關心群眾,散發出平常、親切的日常氣息。
最後,用細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傳達內心的律動,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突出的藝術特性。例如小通訊員借被子時在年輕漂亮的新媳婦面前慌張得連衣服都刮破了,新媳婦要給他縫,他卻羞澀得「高地不肯」,傳神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與當時的心理。又如小通訊員在送「我」去包紮所時步槍筒里插了幾根樹枝,回團部時槍筒里「不知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表現了小夥子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依戀。
小通訊員犧牲後,當有人想揭掉小通訊員身上蓋著的那床綉滿百合花的新棉被時,新媳婦那句氣勢洶洶的:"是我的"。正體現了人民對戰士無私的愛。作者以這樣一個鮮明的形象細膩的譜寫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那條新被上的百合正是一朵朵象徵著純潔與感情的美好之花。
❼ 賞評《百合花》這篇文章(從任何一個角度)
情節精細合理,對人物塑造起了很好的作用。
伏筆的運用使的故事情節前內後呼應,緊容密相連。尤其是細節描寫前後照應,使得情節嚴絲合縫。如借被子可以說支撐了整篇小說的發展。再如通訊員衣服的破洞重復多次出現使情節豐富嚴密。小說的情節有緊湊又張弛有致,一環緊扣一環。最成功的是人物塑造的活靈活現。 ( 剛好剛學過應該夠了吧)
❽ 通過《百合花》運用《小說家談小說》里的評析手法,自己也評析《百合花》一段
小說《百合花》在解放戰爭的廣闊背景下,截取了一個前沿包紮所半天內發生內的故事。從容一個側面反映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深刻主題,收到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頗具匠心,作品用對比和襯托的方法,通過對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饅頭及衣服上的破洞等一系列細節描寫,細膩地刻劃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動豐富,有血有肉。
在情節安排上以細節為中心,巧妙地以「我」貫穿全篇,使情節發展連貫自然,尤其是小說中三次提到的那條「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復點題,突出標題的象徵意義,同時也使情節的發展更加連貫。
整篇作品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前後呼應。圍繞借被子事件,對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動的刻劃。最後通過對新媳婦的集中描寫,有力地烘託了小通訊員的動人形象。
作品語言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抒情性。
❾ 急求一篇評價茹志鵑的《百合花》的文章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8461256.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