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天壇建築賞析

天壇建築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4 01:02:54

① 談談北京天壇建築的藝術特點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在中國,祭天儀式起回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答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② 北京天壇的建築特點是什麼

北京天壇地處北京城的東南部,在故宮正南偏東方向,正陽門外東側,是我國回古代明清兩朝答歷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

北京天壇中的兩道垣牆把天壇分成內壇和外壇兩個部分。南邊圍牆呈方形,象徵地;北邊圍牆呈半圓形,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

北京天壇始建於1420年,總面積為273公頃。它的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它們設計巧妙,色彩調和,技藝高超,不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

北京天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皇帝祭天建築,它享有"天下第一祭壇"的美譽。

③ 簡述天壇的建築藝術性及科學性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接,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台,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布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④ 天壇祈年殿的建築及象徵意義是什麼

天壇祈年殿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

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銅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六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

(4)天壇建築賞析擴展閱讀:

天壇公園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天壇公園在明、清兩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⑤ 有《天壇》的藝術鑒賞嗎

Ulysse Nardin雅典表《天壇》掐絲琺琅彩繪表獲沈陽故宮永久收藏2009年8月9日沈陽故宮博物院首度將琺琅彩繪列入館藏項目,瑞士Ulysse Nardin(雅典表)《天壇》掐絲琺琅彩繪表,以彩繪大師精湛手工繪制中國歷史象徵建築天壇,讓雅典表獲得首隻沈陽故宮館藏腕錶的殊榮,成為沈陽故宮永久收藏。雅典表特於沈陽故宮博物院舉辦隆重的贈表儀式,由雅典表大中華總經理顏廷鵬先生將一隻編號MUSEE的《天壇》掐絲琺琅彩繪表捐贈給沈陽故宮,讓日後世世代代子孫皆可於沈陽故宮,觀賞這只以「天壇」琺琅表面來紀錄中國歷史的掐絲琺琅彩繪表。 「掐絲琺琅」具有高度收藏與傳家價值,加上其製作繁復與仰賴彩繪大師經驗的特性,令這項製表技藝逐漸失傳,是項極需要珍藏保護的珍貴工藝。沈陽故宮建立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的主要理政與朝賀殿堂,1636年,皇太極在此即位稱帝,改國號為清,改制為故宮博物院後,收藏許多無價的中華藝術寶藏,雅典表則以人文工藝結晶的掐絲琺琅彩繪表成為第一個進入沈陽故宮的頂級腕錶品牌。 《天壇》掐絲琺琅彩繪表以中國著名地標——北京天壇為製作主題,將興建在三層漢白玉祭壇上的祈年殿活現眼前,充分展現其工法細致的特性。中國宮殿向來以宏偉壯闊,細節精緻細膩聞名,而雅典表則是將建築的壯觀景緻,真實呈現於不到4公分的表盤上,將中國建築之美盡納其中,不僅紀錄下中國歷史的著名建築與歷史,同時也為雅典精妙的琺琅彩繪工藝,留下令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具有融合中國宮殿建築與瑞士微型建築的重要意義。 為期三個月的「雅典表掐絲琺琅彩繪巡展」將先後在澳門、香港、西安、太原、沈陽做巡迴展出,之後將移師大連、哈爾濱、上海、北京、昆明、台灣等地展出。近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居民日益富裕,雅典在2004年於西安開設第一個銷售點,致力開拓中國頂級腕錶市場。

⑥ 北京天壇有哪些建築特點

北京天壇地處北京城的東南部,在故宮正南偏東方向,正陽門外東側,是回我國古代明清兩答朝歷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
北京天壇中的兩道垣牆把天壇分成內壇和外壇兩個部分。南邊圍牆呈方形,象徵地;北邊圍牆呈半圓形,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
北京天壇始建於1420年,總面積為273公頃。它的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它們設計巧妙,色彩調和,技藝高超,不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
北京天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皇帝祭天建築,它享有"天下第一祭壇"的美譽。

⑦ 天壇公園的建築特點 自己想的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⑧ 天壇公園的建築特點


天壇公園,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天壇以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構造和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總佔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壇和外壇。主要建築物在內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二組建築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庄嚴宏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均為北圓南方。當初,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現在牆上,以象徵「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的東南北三面原制無門,只西面臨永定門內大街有門兩座:北門是明代舊有的,稱「祈谷壇門」;南門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稱「圜丘壇門」。兩門均為三間拱券式,綠琉璃簡瓦歇山式頂。時下的外壇北門和東門,都是1975年以後增建的。內壇中間還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它算作圜丘壇的北牆。這段隔牆在兩軸線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繞過皇穹宇外牆而與東西內壇牆相連接,將祈谷、圜丘兩壇隔成兩個區域。
內壇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間由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丹陛橋)連成一個整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門、大祀殿(祈年殿)、東西配殿、皇乾殿、長廊(附七星石)、神庫與神廚、宰牲亭等。
天壇是祈谷、圜丘兩壇的總稱,有兩重壇牆環繞,將壇域分為內、外壇兩部分,均為南方北圓。壇內祭祀建築集中於內壇,內壇四面設門。連接兩壇的的軸線,是一條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磚石台,稱為「神道」又稱「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橋」。它寓意著上天庭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圜丘壇建築群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圜丘壇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壇位於中軸線的北端,主體建築即祈年殿,壇中還有祈年門、皇乾殿、東西配殿、燔柴爐、瘞坎、磚門等建築,附屬建築有72連房、神廚、宰牲亭等。圜丘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多在其東,這種布局使天壇西部壇域開闊。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祀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

⑨ 天壇的建築風格是什麼

北京天壇地抄處北京城的東南部,在故宮正南偏東方向,正陽門外東側,是我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
北京天壇中的兩道垣牆把天壇分成內壇和外壇兩個部分。南邊圍牆呈方形,象徵地;北邊圍牆呈半圓形,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
北京天壇始建於1420年,總面積為273公頃。它的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它們設計巧妙,色彩調和,技藝高超,不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
北京天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皇帝祭天建築,它享有"天下第一祭壇"的美譽。

⑩ 天壇祈年殿的建築特色及其象徵意義是什麼

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間一圈12根寓意十二個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前身為大祈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10)天壇建築賞析擴展閱讀:

一、建築歷史

祈年殿(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前身為「大祈殿」,原為矩形大殿,用於合祀天、地,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嘉靖十九年(1540年)拆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建成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一的藍瓦金頂,更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築。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二、建築結構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

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

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

三、相關報道

天壇文物修繕工程被分為八個修繕項目,即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及祈谷壇檯面、祈年門、祈年殿東西廡及其圍牆、南磚門及成貞門、皇乾殿和外壇西牆,耗資達77萬元(法幣)。

在修繕圜丘壇時,施工人員將地坪翻開,剔除雜草與樹根,重做了三合土基礎,並將殘損石塊換掉,找出排水坡度,使整個圜丘壇的3034塊石面平整密縫。皇穹宇雖然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過,但效果不佳。

工作人員對樑柱、牆面等原有裝飾進行了彩繪,將柱子瀝粉貼金,牆面花邊紋樣照原樣補齊。同時,皇穹宇前的三闕門和圓形圍牆、琉璃、磚瓦等也一一精確磨製對縫。遺憾的是,1934年被大風吹折的望燈桿,因木料稀缺,未能修復。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曾焚毀於雷火,此後清政府雖用了七年時間重修,而未能完成。此次修繕,施工人員從地面到寶頂搭起腳手架,先將屋面全部卸下,修整三層外檐。

寶頂用銅皮焊成,磨光鎦金,套在雷公柱外,修理時工人鑽入寶頂,兩人在內操作,把歪斜的雷公柱修正,使寶頂端正地落在由大塊琉璃磚拼成的須彌座上。

殿匾額經當時市政府同意,僅留下了「祈年殿」三個漢字,略去了滿文。此外,祈年門、東西配殿(木料均系楠木)和宰牲亭等建築也修繕一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