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嘴楊巴賞析
1. 好嘴楊巴的故事梗概200字數
《好嘴楊巴》向我們講述了兩位天津市井奇人楊七和楊巴的故事,津門勝地,有兩位賣賣茶湯的高手,一個叫楊七,一個叫楊巴,楊七的手藝好,可是,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
一次當朝中堂李鴻章來到楊巴的小館吃茶湯,誤將茶湯中的芝麻粒當成了臟東西,大怒之下打飯了茶湯。楊巴立時猜到了緣由,但倘若說這是芝麻,不是臟東西,不等於罵中堂大人孤陋寡聞,沒有見識嗎?倘若不加解釋,不又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臟東西?楊巴的腦筋飛快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來了!趕緊跪到地上:「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
李中堂這下明白了,這賣茶湯的小子更是機敏過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錯把芝麻當作臟土,而三兩句話,既叫自己明白,又給自己面子。於是對楊巴說:「不知者當無罪!雖然我不喜歡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湯名滿津門,也該嘉獎!來人呀,賞銀一百兩!」自此,楊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
(1)好嘴楊巴賞析擴展閱讀:
《好嘴楊巴》文中展示出的楊巴的兩種「好」,前一種「好」是值得贊揚和學習的,那份機智、敏捷、靈活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優點;而後一種「好」,則使人感覺楊巴有趨炎附勢之嫌,少了一些男人的剛正不阿,少了一些人的尊嚴,多了一份「奴性」。
分析楊巴的語言,這兒的「好」和上面的"好"是不一樣的,這里的「好」是揭露出楊巴"奴性"的一面。楊巴本身也是一個無奈與幸酸並存的人物,這也是馮驥才借《好嘴楊巴》所折射出的一種中國特有的文化。
結尾,楊氏茶湯落了好名聲,這要得益於李鴻章這個官府人物的褒獎和楊巴的那張好嘴。耐人尋味的是,作者特意強調說:「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似乎提示我們,茶湯的出名與楊七的茶湯絕活毫不相干。
2. 俗世奇人中每個人故事簡介及人物性格,急求!!!!
1、蘇七塊,本名蘇金散,是一個醫術精湛,行醫規矩奇特,性格倔強但不失善良的人。蘇大夫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掛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
2、刷子李,刷子李是生活於市井裡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為他刷牆的技藝高超的故事。他充滿自信,豪氣千丈,同時又心細如發,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
3、《酒婆》是出自《俗世奇人》的一篇短篇小說,為該書19篇文章之一,作者是馮驥才。講述的是一個老女人一直喝酒館的假酒,樂在其中,可是有一天喝了良心發現的老闆賣的真酒後卻丟掉了性命,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4、賀道台:賀道台叫僕人們用桿子打,用磚頭砍,爬上樹抓,八哥在樹頂上來回蹦了一會兒,還不住地叫:「死鳥!死鳥!死鳥!」最後才揮翅飛去,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自此,賀道台就得了「死鳥」的外號。而且人們傳這外號的時候,還總附帶著這個故事。
5、張大力:原名叫張金璧,津門一員赳赳武夫,身強力蠻,力大沒邊,故稱大力。津門的老少爺們喜歡他,佩服他,誇他。
6、馮五爺:馮五爺這一輩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幾位兄長遠在上海天津開廠經商,早早地成家立業,站住腳跟。惟獨馮五爺在家啃書本。他人長得賽條江鯽,骨細如魚刺,肉嫩如魚肚,不是賺錢發財的長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過的書,你讀上句,他背下句,這能耐據說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於他出口成章,落筆生花,無人不服。都說這一輩馮家的出息都在這五爺身上了。
7、藍眼:這看假畫的名叫藍眼。在鍋店街裕成公古玩鋪做事,專看畫。藍眼不姓藍,他姓江,原名在棠,藍眼是他的外號。天津人好起外號,一為好叫,二為好記。這藍眼來源於他的近視鏡,鏡片厚得賽瓶底,顏色發藍,看上去真賽一雙藍眼。而這藍眼的關鍵還是在他的人鳥上。據說他關燈看畫,也能看出真假;話雖有點玄,能耐不摻假。他這藍眼看畫時還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畫,雙眼無神;看真畫,一道藍光。
拓展資料: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全書由18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取話本文學旨趣。書中所講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故事之精妙嘆為觀止。
參考鏈接:網路-俗世奇人
3. 好嘴楊巴的文章賞析
《好嘴楊巴》是《俗世奇人》18篇市井人物小說中,除《刷子李》《泥人張》之外,以手藝奇人為主人公的唯一一篇。與《泥人張》相配,主人公類型一致,便於整體閱讀欣賞。
所謂「集體性格」,指的是某一類人受地域、民族、時代、文化、職業等影響而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傾向與價值追求。這種集體性格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見到,比如很多外科醫生有一種並不自覺的冷靜細致,很多當政官員有一種並不自覺的頤指氣使,很多舞台藝人有一種並不自覺的表情誇張和聲調誇張。同樣,馮驥才筆下的這些「俗世奇人」們,也共同展示著天津地域文化塑造出來的「集體性格」,使讀者讀來能分明地感覺到他們只能來自於九河下梢的天津衛碼頭,而不可能出自其他地方。除了地域文化所塑造出來的大「集體性格」,這些人物又因其職業或行業特點而擁有著不同的小「集體性格」。在《好嘴楊巴》《泥人張》這兩篇小說所描繪的三個手藝奇人楊七、楊巴、泥人張身上,就體現著他們作為手藝人的共有的「集體性格」。
這種「集體性格」首先呈現為手藝人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的態度。
這種態度首先來自於手藝人的角色認同。手藝人是農業文明所孕育的一類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大都擁有經過長期積累或師徒傳承而來的職業技能。技能是手藝人區別於其他社會群體的角色標志,在長期的手工實踐中,在技能由粗疏到純熟又到神乎其技的過程中,手藝人逐漸強化著自己的角色認知,對於技能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也逐漸內化為手藝人們的內在自覺。
這種態度還來自於現實的生存壓力。舊天津衛的碼頭社會,競爭與機遇並存,在這個地面上混的人物,全憑能耐說話,「硬碰硬」。有能耐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刷子李》)。而手藝人們作為晚清天津城市中的底層小生產者,既乏資財,又無依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想在碼頭上立足,只能在技能上下功夫,靠手藝說話。因此,不斷磨煉技藝,使之精益求精,就成為手藝人們的共同選擇,這是他們應對外在壓力,提高生存能力的必需。而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形成自己的絕活,就意味著高人一頭,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對手藝人們來說又是自我價值的一種認同。
所以我們看到馮驥才筆下的手藝人們都有著不同一般的技能,有的甚至到了神乎其神的程度。像楊七鑽研茶湯製作技藝,擁有了兩個絕活,使得自己製作的茶湯「粘軟香甜」,吃過的人無不叫好。泥人張捏泥人的手藝在手藝道上排第一,別人望塵莫及,更絕的是能夠「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
即使擁有了這么高的技能,手藝人們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依舊精益求精,努力磨煉技藝。如泥人張經常出入戲院、飯館,觀察人間百態,即使飲酒時,也「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為製作泥人搜集素材。
其二為處世態度上的自信、自立、自尊。
這一條實際上都是由第一條派生出來的。正是由於在技能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所以手藝人們對自己的手藝充滿了自信:泥人張能「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是出於自信;泥人張捏好海張五頭像後,「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反擊他的挑釁也是出於自信;楊七、楊巴二人呈上茶湯,「一並退後五步,垂手而立」,靜等「請好請賞」,還是出於自信。
也正是出於對手藝的自信,現實生存中他們無需攀龍附鳳,也無需趨炎附勢,只靠自己的技藝就能安身立命,所以手藝人們大都自立且自尊。作者在《泥人張》中說:「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在《好嘴楊巴》中又說:「這手活兒別人明知道也學不來。手藝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寫字畫畫差不多。」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自立,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手藝人的自立和自尊人格的贊美和褒揚。
當自己的尊嚴受到蔑視的時候,手藝人們也會不自覺地拿起手藝的武器予以還擊,以贏回自尊。《泥人張》中,面對海張五的挑釁,泥人張沒有直接反擊,像人們期待的那樣「一個泥團兒砍過去」,而是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臉狂氣」的海張五頭像,以自己妙絕的技能回擊海張五的羞辱。當海張五接著又侮辱他,說「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時,泥人張的回應更令人叫絕——次日,街市小雜貨攤上擺出了一二百個「海張五」泥人,並大書「賤賣」等字。泥人張憑著自己高超的手藝和聰明的智慧,沉穩反擊,後發制人,最終為自己贏回了尊嚴。
其三為處世方略上的順時應變。
手藝人畢竟處在社會的底層,地位低下,生意的單乾性質和規模小的特點制約著他們的生存空間,同行的競爭、惡勢力的橫行霸道、官吏們的仗勢欺人,常常威脅著他們的生存。因此,現實世界中手藝人的生存境況,並不像《泥人張》《刷子李》所寫的那樣充滿傳奇色彩和浪漫氣息,相反卻是相當的艱難,一言不慎甚至就會招來禍尤。像《好嘴楊巴》中的楊七和楊巴,本以為給李鴻章進獻茶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撈得賞賜,並藉此提高楊氏茶湯的聲名,不料因為李鴻章把浮頭上的碎芝麻誤當成了臟土,而險些遭受殺身之禍。在這種境況下,如果楊巴直接倒出實情,指出李鴻章的誤會,可能等待他的就是「挨一頓臭揍,然後砸飯碗子」的結局。但機靈的楊巴不愧是個善於「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人物,他揣著明白裝糊塗,搶在李鴻章前作解釋,成功化解了危機。他說:「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這是一個多麼絕妙的回答,既讓李鴻章明白剛才茶湯上那些黃渣子不是臟東西,是碎芝麻,又給李鴻章留足了面子。但這又是一個多麼無奈的回答,明明是李鴻章的錯,卻要搶著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無錯,卻要搶著求恕罪。這種機靈是以犧牲自己的人格做代價的,此刻泥人張為代表的手藝人那種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已盪然無存,有的只是生存空間遭到擠壓之後的人格扭曲,有的只是面對生存困境時的順時應變。
楊巴這個人物是個異數,他沒有什麼能夠「硬碰硬」的絕活,全靠一張嘴皮子上下逢迎,卻成了楊氏茶湯生意紅火乃至關系其存亡的關鍵因素。並不是說作者對手藝人的觀點前後矛盾,而是作者借楊巴這個人物的塑造點出了《泥人張》和《刷子李》中所未涉及的手藝人生存困境這個命題。這也是作者在《好嘴楊巴》中僅用兩個段落來寫楊七,而把大段筆墨給了楊巴的原因。
結尾,楊氏茶湯落了好名聲,這要得益於李鴻章這個官府人物的褒獎和楊巴的那張好嘴。耐人尋味的是,作者特意強調說:「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似乎提示我們,茶湯的出名與楊七的茶湯絕活毫不相干。如果對照《泥人張》中作者對手藝人技能的肯定和贊揚的話:「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我們會發現,作者通過楊巴的故事,實際上顛覆了自己在《泥人張》中的設定,告訴我們手藝人並不「除外」,手藝不是萬能的,為了生存,手藝人也需要去「求誰」,也會「怵誰」。這再一次道出了手藝人生存現實的無奈。無疑,這種思考較之《泥人張》《刷子李》但言底層手藝人手藝之精妙,人格之獨立,要深刻許多,也現實許多。
4. 馮驥才的《大回》最後一句「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怎麼理解
大回的死因,必然因素是他太愛釣魚,在上面花的時間精力太多,虛脫了身體回,最終跨掉了釣魚之答本——健康。偶然因素是沒有街燈,車夫又喝醉了,車上又是很重的魚。
之所以會有這句:「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一方面是與貧民百姓的迷信「被魚給絕種」的觀點作對比。另一方面,是發人深省。這是馮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里結尾的常用手法,看上去漫不經心,實際上引人思索回味。就像我們看電視結局時,感覺意猶未盡。建議你去看看其他文章,比如《酒婆》,《好嘴楊巴》,《蘇七塊》等,你會發現馮驥才先生在謀篇布局上的匠心。
我認為,你應該考慮為什麼會有這句話,而不是怎麼理解。不應丟掉西瓜去撿芝麻。
至於怎麼理解,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去悟。作為老師,有些地方點到即可,沒必要像老奶奶喂小孫子一樣,先把飯菜放自己嘴裡嚼碎了,再哺到小孫子嘴裡。
5. 《俗世奇人》好嘴楊巴的好詞好句
孤陋寡聞 大人不記小人過 人情練達 威名大震 黏軟香甜
【好句】:他另一手內絕活是,芝麻不用整容粒的,而是先使鐵鍋炒過,再拿擀麵杖壓碎。壓碎了,裡面的香味才能出來。芝麻必得炒得焦黃不糊,不黃不香,太糊便苦;壓碎的芝麻粒還得粗細正好,太粗費嚼,太細也就沒嚼頭了。
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
6. 俗世奇人 蘇七塊 主要內容
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正骨醫生,他的正骨手法,不像治病,倒更像變魔術「手指一觸,隔皮戳肉,里頭怎麼回事,立時一心明眼亮。
忽然雙手賽一對白鳥,上下翻飛,疾如閃電,只聽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覺疼,斷骨頭就接上了。」
醫術高明的人,在天津衛掛頭牌,但是這個蘇醫生有個規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疏,必得先拿七塊銀兒碼在檯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絕不搭理。蘇七塊的外號也正從這來。
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牙醫華大夫,面對摔壞胳膊的三輪車夫張四,蘇七塊對他的疼痛叫聲無動於衷,因為車夫拿不出七塊,而華大夫從後門繞出,悄悄把七塊銀兒給了張四。
張四的胳膊捏了幾下就接好了,蘇大夫送了葯,而後又把七塊錢還給華大夫,並告訴華大夫,不是自己心不善,而是規矩不能改。
(6)好嘴楊巴賞析擴展閱讀:
小說構思精巧,情節曲折。作者先從整體上勾勒人物,然後通過具體事件展現人物個性,將概括交代與細致描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運用伏筆和照應,先寫車夫求醫無錢,再寫華大夫暗中相助,最後寫蘇七塊贈葯退錢,可謂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通過蘇七塊治病時獨特的治療手法這個細節以及求醫者沒帶錢而被拒絕醫治這一個事件來表現蘇七塊怪異的脾氣。
天津衛是天津的古稱,當年,它既是水陸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矚目的開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後的人物」。
他們有的現身於上流社會,有的混跡在市井民間,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們又不是普通人,他們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他們中間既有憑著一把釣竿把魚釣絕的大回,也有隻認七個銀元不認人的骨折醫生蘇大夫;既有專會溜須拍馬的「死鳥」賀道台,也有摳團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張」。
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馮驥才獨到的眼裡、幽默的筆下,個個生動有趣,活靈活現。
7. 俗世奇人好嘴楊巴講了什麼故事
講述了清朝時期在津門賣茶湯的楊巴因一副好嘴而一舉成名的故事。
津門勝地,有兩位賣賣茶湯的高手,一個叫楊七,一個叫楊巴,楊七的手藝好,可是,手藝再高,東西再好,拿到生意場上必得靠人吹。
三分活,七分說,死人說活了,破貨變好貨,買賣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的時候,就更指著楊巴那張好嘴了。
一次當朝中堂李鴻章來到楊巴的小館吃茶湯,誤將茶湯中的芝麻粒當成了臟東西,大怒之下打飯了茶湯。
楊巴立時猜到了原由,但倘若說這是芝麻,不是臟東西,不等於罵中堂大人孤陋寡聞,沒有見識嗎?倘若不加解釋,不又等於承認給中堂大人吃臟東西?
楊巴的腦筋飛快地一轉兩轉三轉,主意來了!趕緊跪到地上:「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愛吃壓碎的芝麻粒,惹惱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過,饒了小人這次,今後一定痛改前非!」
李中堂這下明白了,這賣茶湯的小子更是機敏過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錯把芝麻當做臟土,而三兩句話,既叫自己明白,又給自己面子。
於是對楊巴說:「不知者當無罪!雖然我不喜歡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湯名滿津門,也該嘉獎!來人呀,賞銀一百兩!」自此,楊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
(7)好嘴楊巴賞析擴展閱讀:
《好嘴楊巴》是《俗世奇人》18篇市井人物小說中,除《刷子李》《泥人張》之外,以手藝奇人為主人公的唯一一篇。
舊天津衛的碼頭社會,競爭與機遇並存,在這個地面上混的人物,全憑能耐說話,「硬碰硬」。有能耐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呆著」(《刷子李》)。
而手藝人們作為晚清天津城市中的底層小生產者,既乏資財,又無依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想在碼頭上立足,只能在技能上下功夫,靠手藝說話。
因此,不斷磨煉技藝,使之精益求精,就成為手藝人們的共同選擇,這是他們應對外在壓力,提高生存能力的必需。
而此篇說的就是楊巴在摸爬滾打中領悟到了這一要素。
8. 俗世奇人 句子賞析(5句左右) 必須快
你吃實
9. 好嘴楊巴語言描寫賞析
巧妙,而在敏捷。話不在多。作者有意把楊巴放在千鈞一發的風頭浪尖上去表現、以少勝多的效果、適時,的確收到了以簡馭繁危難之間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