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樹二首賞析
㈠ 郭沫若詩兩首賞析
天上的街市》賞析:湛藍的夜空,街燈與明星交相輝映,說不清哪是街燈、哪是明星。詩的開頭,巧妙地以街燈和明星互喻,隨著迤邐遠去的燈火和繁星,把讀者引入「那縹渺的空中」,頓覺天上人間渾然一體。這樣,第二節就自然而然聯想到天上「定然有美麗的街市」。接著,進一步馳騁想像的翅膀,具體描繪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這里陳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詩人沒有—一細說,恰好留給讀者去細細尋味。在一片繁華的「天街」上,詩人更關心的顯然是此間人們的生活狀況。因而詩的第三、四節,便借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天街閑游,以印證他們生活的幸福自由。誰都知道,在原來的神話中,牛郎與織女扮演的是悲劇故事,他倆一在天河之東,一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鵲橋會」;而在本詩里,這一對情侶的面目已經煥然一新,他倆騎著牛兒過銀河、游天街,無拘無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這一改動推陳出新,體現了詩人大膽的想像和對幻美的追尋,反襯出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蔑棄。發人深思的是,天上的市街本是神異的幻境,詩人卻把自己的願望當作活生生的實景來描繪,而且寫得如此真切。容不得半點懷疑。詩中還反復運用肯定性詞語「定然」,更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執著追求。這一切,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郭沫若獨特的藝術個性。
《靜夜》賞析
詩中奇美的情景里,詩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給人以夢幻的感覺。在這夢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給人以神奇的感覺。除了「漏」出的疏星裡面還有些什麼呢?真想掀開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紗看個究竟。怎麼看不見天河呢?只是看見「遠遠的海霧模糊」,有光,有雲,有星,有霧,這么神奇的地方,這么個迷幻的世界裡,恐怕會有統人在岸邊對著月亮流珠吧。這個極其神奇的想像,把讀者引入了奇異的世外仙境,又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通過描寫月夜松林的精緻,想像「鮫人在岸,對月流珠」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的濃濃的思念之情。
㈡ 著名對聯賞析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是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對聯,也是我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副春聯,從字面上看,「納」即「享受」;「余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全連蘊含著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對聯的頭尾還嵌入新春兩個字,中間嵌入了「嘉節」兩個字,合起來「新春嘉節」,非常巧妙。
春風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此聯乃清朝鄧石如自題於書房的楹聯。春風有包容接納萬物的博大情懷;文辭筆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點世俗塵埃。何等氣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花永開。
春天代表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話,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欣欣向榮、興旺的樣子;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斑斕,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開,形容社會蒸蒸日上、生活紅紅火火,這是個美好的祝願的意思。此聯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盡情地抒發了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
春來羊起舞;
雪化馬歸山。
此聯好在巧妙地表達辭舊迎新的聯意:上聯——羊年到了,春天來了,吉祥如意,歡欣鼓舞;下聯——春天到了,冰雪消融;馬年去了,去哪兒了?——化用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語意,曰:馬歸山。妙哉!
三羊開景泰,
雙燕舞春風。
簡釋:古漢語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於歲首祝福時,人們也常用「三羊」來代替「三陽」,把「三陽開泰」寫成「三羊開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據泰卦的釋義,「三陽開泰」的引申意思,則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下聯很好理解,春天來了,春燕飛舞,春天充滿生機。
馬步不停追夢遠;
羊頭又領帶春新。
馬年雖然過去,但依然要快馬加鞭去追逐夢想;在新的一年裡,更要做領頭羊,爭先創優,去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
承富啟強 馬步快追華夏夢;
蘸春濡喜 羊毫大寫價值觀。
此聯巧妙地運用馬年「馬步」、羊年「羊毫」的應景詞語,抒發踐行「價值觀」、追逐「中國夢」的壯志豪情,既切合迎春的時宜,又富有積極意義,妙聯也!
孫行者;
胡適之。
清華大學1932年入學考試國文試題,由陳寅恪教授命題,曾經出過一個三字的上聯:「孫行者」。據說只有一位考生對得最精彩,對句是:「胡適之」。
孫行者、胡適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虛一實、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這兩個名人,可以說,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經人。這是意對。胡、孫,都是猴子的別名,是名詞;行、適,都有走動的意思,是動詞;者、之,都是文言虛詞。這是文對。講音韻: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對。這副三字的對聯,真是言簡意賅、妙趣橫生、對仗工整、自然天成。
廿四字箴言圓好夢;
五千年浩氣卷長雲。
(備註:廿四字箴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此句在《增廣賢文》中有收錄,是其治學名言,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現懸於東林書院依庸堂內的一副著名對聯。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
這副對聯是勸勉讀書人要以經國濟世為己任,至今仍有啟迪、教育意義,也就是要求讀書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體會世間百態,學以致用,而不要死讀書,讀死書。
萬馬奔歡 放飛青春 辭舊迎新追夢想;
三羊開泰 嶄露頭角 攀高折桂向未來。
(備註:古漢語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於歲首祝福時,人們也常用「三羊」來代替「三陽」,把「三陽開泰」寫成「三羊開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據泰卦的釋義,「三陽開泰」的引申意思,則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折桂——獲得第一。折:摘取;我國古代把奪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時科舉考試正處在秋季,恰逢桂花盛開的時節,故以「折桂」比喻金榜題名。未——羊,暗含「乙未」年)
㈢ 古詩十首賞析加意思,急!!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意思:
早晨告別朝霞繚繞的白帝城,一日間行程千里回到江陵。兩耳邊仍然響著沿岸猿叫聲,輕輕的船兒早已越過千山萬嶺。
黎明,為我送行,彩雲,籠罩著白帝城,一葉輕快的小舟,會把我帶到千里外的江陵,兩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小舟載著我的歡快,越過了重重高山,重重險嶺。
賞析: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
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
詩人用 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
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 ,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 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 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意思: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
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
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3.《野望》
作者: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意思: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
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
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
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該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4.《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意思: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5.《絕句》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意思: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
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
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6..《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意思: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
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
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7.《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意思: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麼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
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
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嚮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
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像,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像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
8.《觀獵》
作者: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 千里暮雲平。
譯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聲強風一起呼嘯!將軍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銳敏捷的鷹眼,積雪溶化了,飛馳的馬蹄更象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細柳營已經來到。 回頭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的大地啊,暮雲籠罩著原野靜悄悄。
賞析: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
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
「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
9.漢江臨眺
作者: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意思:遠望漢江,在古楚之地與「三湘」之水相連接,又與長江各條支流匯聚合流於荊門。浩淼的江水彷彿一直延伸到了天地之外,山色蒼茫,忽隱忽現,若有若無。
依稀可辨的城邑在前方的江水中上下漂浮,洶涌澎湃的波濤使遠空也為之震動。襄陽這風和日麗的日子,要留與我和山翁醉酒賞景。
賞析:這首《漢江臨眺》是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縱目遠望,漢江橫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勢浩渺。詩人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給人以美的享受。
10.《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意思: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
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 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誇張瀑布的壯觀。
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後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像,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㈣ 春晚書山家屋壁其二全詩賞析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貫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 鴛鴦??①如家禽。
前村後壟桑柘②深, 東鄰西舍無相侵。
蠶娘洗繭前溪淥, 牧童吹笛和衣浴。
前三句寫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長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壓壓的一片;微風吹過,帶來陣陣清香;一對對鴛鴦、??,悠悠自在,嬉戲覓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樣,一點也不怕人;「前村後壟」猶言「到處」,到處都是一片翠色蔥蘢的桑樹和柘樹。這三句中雖無一字贊美之詞,然而田園的秀色,豐產的景象,靜穆的生活氣息已是觸目可見,具體可辨,值得留戀。且不說桑柘的經濟價值,單說蒲,蒲嫩時可食,成熟後可織席制草具,大有利於人。再說鴛鴦??尚且寧靜地生活著,何況乎人!這就又為第四句「東鄰西舍無相侵」作了鋪墊與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長,總離不開人的辛勤培植。詩句不言村民勤勞智慧,而頌揚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麗、物產豐盛、生活寧靜、村民勤勞的環境里,「東鄰西舍」自然相安無事,過著「無相侵」的睦鄰生活。沒有強凌弱、眾暴寡、爾虞我詐、互相爭奪等社會現象。很明顯,通過農家寧靜生活的描寫,詩人作為佛門人士,也不免寄託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這自不待言。
詩的後四句,一口氣寫了包括作者在內的四個人物,在同類唐詩中,這還是不多見的。這四句從生活在這一環境中人物內心的恬靜,進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愛。瞧,一條碧波盪漾、清澈見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蠶娘在淥溪邊漂洗著白花花的蠶繭。牧童哥吹著笛子,聲音清脆悠揚;一時興起,又和衣進入溪水,沐浴在綠水碧波之中。山翁挽著我的手臂,笑容滿面,親切熱情地指著西坡那片地對我說,瓜和豆已經熟了,再住上幾日就可嘗新了。寥寥幾筆,把繭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聲悅耳的客觀景緻,寫得逼真如畫;蠶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難想見,蠶娘喜獲豐收,其內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頑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誼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詞語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動作、情態、聲音、笑貌及其淳樸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進一步顯現出來;而詩人「我」,處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待言,其流連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詩在末尾用一「熟」字狀「西坡瓜豆」,繪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回應上文滿塘黑壓壓的蒲與到處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見了喜煞。全詩至此戛然而止,卻留下耐人回味的餘地。
㈤ 蘇軾《浣溪沙》解釋與賞析。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裡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並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㈥ 贈別二首之二 賞析
贈別二首 作者: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韻譯】: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
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
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評析】:
第二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舍的情懷。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裡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裡,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㈦ 20首古詩帶賞析。
一、《楓橋夜泊》
1、作者:唐代張繼
2、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翻譯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4、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
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二、《離思》
1、作者:唐代元稹
2、原文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3、翻譯
愛在早晨的鏡子里欣賞殘妝,釵環插滿在發絲叢中。
不一會兒初升的太陽照在抹了胭脂的臉頰上,彷彿一朵紅花蘇醒綻放又彷彿要化開了一般。
4、賞析
本詩是回憶情人曉鏡中殘妝慵懶的可人情態。詩人同韋叢結婚,二人恩愛無比,這首詩是「思」情人一夜恩愛曉起後殘妝慵懶的動人情態。
詩人不直接去抒寫,而是「自愛殘妝曉鏡中」的情人,殘妝曉鏡中的她,釵環參差不齊,綠色絲縷叢雜不整。
很快日出東方映照面頰紅如一朵胭脂,臉龐肌膚紅潤柔膩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樣,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明麗動人嬌媚的風姿。
三、《贈汪倫》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翻譯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4、賞析
詩的前半是敘事,描寫的是送別的場面。起句先寫離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
次句繼寫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踏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
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
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四、《詠柳》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3、翻譯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4、賞析
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五、《回鄉偶書》
1、作者:唐代賀知章
2、原文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翻譯
我年少時離開家鄉,到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發卻已斑白。
家鄉的孩童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4、賞析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
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
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六、《山中》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3、翻譯
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鄉遠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
何況秋風已經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4、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七、《勸酒》
1、作者:唐代於武陵
2、原文
勸君金屈卮,滿酌不須辭。
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
3、翻譯
高舉彎把金杯為您敬酒,滿滿斟上請您不要推辭。
花兒開放歷經多少風雨,人的一生更會歷盡別離。
4、賞析
這是一首祝酒歌。前兩句敬酒,後兩句祝辭。話不多,卻有味。詩人以穩重得體的態度,抒寫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頌慰勉之中,道盡仕宦浮沉的甘苦。
八、《樂游原》
1、作者:唐代李商隱
2、原文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3、翻譯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4、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游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
九、《問劉十九》
1、作者:唐代白居易
2、原文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3、翻譯
釀好了淡綠的米酒,燒旺了小小的火爐。
天色將晚雪意漸濃,能否一顧寒舍共飲一杯暖酒?
4、賞析
全詩寥寥二十字,沒有深遠寄託,沒有華麗辭藻,字里行間卻洋溢著熱烈歡快的色調和溫馨熾熱的情誼,表現了溫暖如春的詩情。
十、《獨坐敬亭山》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3、翻譯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4、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
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雲,卻也不願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
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
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雲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3、翻譯
雄偉的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遙望蜀地,穿過迷茫的風沙好像能望見泯江的五個渡口。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我們都是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就是遠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4、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
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十二、《留別王侍御維》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3、翻譯
這樣寂寞我還在等待什麼?天天出門求仕卻一無所獲。
本打算歸隱山林尋找佳境,又因與故友離別深感惋惜。
身居高位者誰能保薦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
我這寒士只應該甘守寂寞,還是回到故園閉門隱居吧!
4、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全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
十三、《終南山》
1、作者:唐代王維
2、原文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3、翻譯
高聳的終南山似乎接近長安,山巒延綿不絕遙遙伸向海濱。
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鑽進青藹眼前霧團沓然不見。
巍峨終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國,山川里的陰晴也就各不相同。
我想投宿人家在這度過一夜,隔著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詢問。
4、賞析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頷聯寫終南山的近景,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
頸聯高度概括,終南山尺幅萬里。講述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
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十四、《贈孟浩然》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3、翻譯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梵谷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4、賞析
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
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詩直抒胸臆,情深詞顯,自然古樸,格調高雅。
在結構上從抒情到描寫又回到抒情,從愛最後歸結到敬仰,意境渾成,感情率真,表現出李白詩歌的特有風格。
十五、《春望》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翻譯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4、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十六、《黃鶴樓》
1、作者:唐代崔顥
2、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翻譯
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4、賞析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
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
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十七、《登高》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3、翻譯
天高風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台。
深為憾恨鬢發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後停酒傷懷。
4、賞析
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
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十八、《安定城樓》
1、作者:唐代李商隱
2、原文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3、翻譯
高大城牆上有百尺高的城樓,在綠楊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年少有為的賈誼徒然地流淚,春日登樓的王粲再度去遠游。
常嚮往老年自在地歸隱江湖,要想在扭轉乾坤後逍遙扁舟。
不知道腐臭的死鼠成了美味,竟對鵷雛的愛好也猜忌不休。
4、賞析
此詩抒發了作者雖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並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的堅定胸懷,充分地體現了作者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精神。
全詩語言含蓄犀利,痛快沉著,用典工麗典雅,極富神韻。頸聯兩句寫平生抱負,筆力遒勁,境界闊大,意味深長,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
十九、《蜀相》
1、作者:唐代杜甫
2、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翻譯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4、賞析
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
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二十、《錢塘湖春行》
1、作者:唐代白居易
2、原文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翻譯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
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
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
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4、賞析
此詩通過寫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
尤其是中間四句,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准確生動地表現了自然之物的活潑情趣和雅緻閑情。
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淺近,用詞准確,氣質清新,成為歷代吟詠西湖的名篇。
㈧ 絕句 志南 賞析
志南〈絕句〉詩賞析
◎初旭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郁。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杖藜」即為拐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託。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為拐杖,如沒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鬱郁,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兩句是說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濕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杏花雨」是指清明時節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欲濕」是似濕未濕,欲擾猶濕,濕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後,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能為其詩作跋,在當時實屬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詩在當時的影響。朱熹以這首〈絕句〉為例,說其詩「無蔬氣」。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似乎是最高境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雲:「東坡言僧詩要無蔬氣,固詩人龜鑒。」就是說僧詩要具清撥之韻,有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看來志南此詩頗合標准,才贏得凡事講究標準的朱熹的稱贊。
實際上,有無「蔬筍氣」並不見得是論僧詩的最高標准。僧也罷,俗也罷,在詩之真諦上並沒有截然界限,「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錢鍾書《談藝錄》八八引法國白瑞蒙《詩醇》語)志南此詩被人稱賞,主要還是於平常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或是禪趣。那種橋東橋西的不同境界,那種「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種杏花雨、楊柳風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滿含詩味的。誠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平常非即慣常。譬如人莫不飲食,而知味者則鮮。凝神忘我而自覺,則未忘我也;及事過境遷,亡逋莫追,勉強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語道窮,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會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審美收獲。成佛成魔一念間,志南留下一首好詩,正是他橋東到橋西知其然而然的緣故。
http://www.wfdn.com.tw/9207/030707/news/070714-1.htm
㈨ 瀟湘圖二首詩歌鑒賞
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尤袤)
萬里江天杳靄,一村煙樹微茫。
只欠孤篷聽雨,恍如身在瀟湘。
————前兩句寫瀟湘圖上面所畫之景,用了對比的手法,一方面突出遼闊江天、煙靄迷濛的,另一方面對比之下更顯得孤村微渺。後兩句寫觀圖感受,結尾揭示畫得真實、意境動人,好像置身其中一樣,結合前一句「孤篷聽雨」是個想像中的假設情景,不僅讓人進入畫中境界,更吸引人,讓人想泛舟聽雨其中。
淡淡曉山橫霧,茫茫遠水平沙。
安得綠蓑青笠,往來泛宅浮家。
————前兩句寫圖上所畫之景,山、水、霧、岸(沙),山被晨曉淡霧遮擋,遠遠流淌的水在煙靄迷茫中和沙岸相齊,居中用了兩個疊字「淡淡」「茫茫」,突出意境淡然而悠遠。後兩句寫觀圖感受,看了這樣的畫作,讓人情感起了變化,「綠蓑青笠」用典,切合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自在自然的生活,一是說畫作動人,想要生活在這樣的寧靜淡然之中,另一面是感慨哪裡能夠尋到這樣的地方安放身心呢。
總得來說都是前兩句寫圖中景色,後兩句抒發感慨,意義上一方面褒贊畫作,一方面抒發自我想要歸於自然、平淡、寧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