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的賞析
㈠ 急求《右溪記》、《子魚論戰》的賞析,還有這兩篇的相關中考題,中考題請註明是什麼地...
右溪記 元結原文: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解讀: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石奇泉清,草木蔥郁,環境優美異常.但長期不為人所知,以致默默無聞.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這篇精美的散文著重描寫了右溪的自然美景,並記敘了對它整修的經過.行文流暢簡潔,文筆雋永淡雅,風格純真自然,狀物記事,層次分明,僅僅用140個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繪得清清楚楚.譯文:在道州城西邊一百餘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便激起沖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市民游覽的勝地,喜歡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徘徊,為此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為了讓後來的人知道.作者: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天寶十二年(753)舉進士.曾任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水部員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職.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度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深受道州人民的愛戴.其詩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質朴,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明人輯有《元次山集》.注釋:①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②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③攲(qí)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④休木:休,美好.⑤陰:樹蔭.蔭:遮蓋.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⑦人間:與前文「山野」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⑧靜者:喜歡清靜的人.⑨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以」.⑩香草:芬香的花草.子魚論戰(《左傳》)【題解】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子魚的觀點和宋襄公的迂執形成鮮明對比.子魚,宋襄公同父異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張抓住戰機,攻其不備,先發制人,徹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後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總的先說「君未知戰」,後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後指出正確的做法.寥寥數語,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透闢.【原文】宋公及楚人戰於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2).司馬曰(3):「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4),宋師敗績.公傷股(5),門官殲焉(6).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7),不禽二毛(8).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9),不鼓不成列(10).」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贊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14),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15)!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16).三軍以利用也(17),金鼓以聲氣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9).」——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左傳》【譯文】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斗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發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斗,是不憑借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父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們發動進攻,不也可以嗎?還怕不能取勝!當前的具有很強戰鬥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於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麼值得憐惜的呢?使士兵明什麼是恥辱來鼓舞鬥志,奮勇作戰,為的是消滅敵人.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就等於沒有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等於屈服於敵人.軍隊憑著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斗,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作戰要抓住有利的戰機,那末敵人處於困境時,正好可以利用.既然聲勢壯大,充分鼓舞起士兵鬥志,那麼,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陳必祥)【注釋】(1)宋公:宋襄公,名茲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這)城縣西. (2)既:盡.濟:渡過. (3)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 (4)陳:同「陣」,這里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5)股:大腿. (6)門官:國君的衛士. (7)重(chóng從)再次. (8)禽:通「擒」.二毛:頭發斑白的人. (9)寡人:國君自稱.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後代,商亡於周. (10)鼓:擊鼓(進軍). (11)勍(qíng情)敵:強敵.勍:強而有力. (12)隘:這里作動詞,處在險隘之地. (13)贊:助. (14)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15)何有於二毛:即「於二毛有何(愛).」 (16)服:向敵人屈服. (17)三軍崐:春秋時,諸侯大國有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這里泛指軍隊.用:施用,這里指作戰. (18)金鼓:古時作戰,擊鼓進兵,鳴金收兵.金:金屬響器.聲氣:振作士氣. (19)儳(chán讒):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㈡ 急求《右溪記》、《子魚論戰》的賞析,謝謝了,在線等
右溪記 元結
原文: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解讀: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石奇泉清,草木蔥郁,環境優美異常。但長期不為人所知,以致默默無聞。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這篇精美的散文著重描寫了右溪的自然美景,並記敘了對它整修的經過。行文流暢簡潔,文筆雋永淡雅,風格純真自然,狀物記事,層次分明,僅僅用140個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繪得清清楚楚。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餘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便激起沖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市民游覽的勝地,喜歡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徘徊,為此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為了讓後來的人知道。
作者: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天寶十二年(753)舉進士。曾任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水部員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職。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度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深受道州人民的愛戴。其詩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質朴,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注釋:
①道州:州名,唐時屬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②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③攲(qí)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④休木:休,美好。⑤陰:樹蔭。蔭:遮蓋。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⑦人間:與前文「山野」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⑧靜者:喜歡清靜的人。⑨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已,通「以」。⑩香草:芬香的花草。
******************************************************************
子魚論戰(《左傳》)
【題解】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的形勢是楚強宋弱。戰爭開始時,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條不放,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貽誤戰機,慘遭失敗。子魚的觀點和宋襄公的迂執形成鮮明對比。子魚,宋襄公同父異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張抓住戰機,攻其不備,先發制人,徹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樣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
文章前半部分敘述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後半部分寫子魚駁斥宋襄公的迂腐論調:總的先說「君未知戰」,後分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駁「不禽二毛」、「不重傷」,最後指出正確的做法。寥寥數語,正面反面的議論都說得十分透闢。
【原文】宋公及楚人戰於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2)。司馬曰(3):「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4),宋師敗績。公傷股(5),門官殲焉(6)。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7),不禽二毛(8)。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9),不鼓不成列(10)。」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贊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14),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15)!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16)。三軍以利用也(17),金鼓以聲氣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19)。」
——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左傳》
【譯文】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
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斗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發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斗,是不憑借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父幫助我們。敵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們發動進攻,不也可以嗎?還怕不能取勝!當前的具有很強戰鬥力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該俘虜他,對於頭發花白的人又有什麼值得憐惜的呢?使士兵明什麼是恥辱來鼓舞鬥志,奮勇作戰,為的是消滅敵人。敵人受了傷,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去殺傷他們呢?不忍心再去殺傷他們,就等於沒有殺傷他們;憐憫年紀老的敵人,就等於屈服於敵人。軍隊憑著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斗,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作戰要抓住有利的戰機,那末敵人處於困境時,正好可以利用。既然聲勢壯大,充分鼓舞起士兵鬥志,那麼,攻擊未成列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陳必祥)
【注釋】(1)宋公:宋襄公,名茲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這)城縣西。 (2)既:盡。濟:渡過。 (3)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 (4)陳:同「陣」,這里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5)股:大腿。 (6)門官:國君的衛士。 (7)重(chóng從)再次。 (8)禽:通「擒」。二毛:頭發斑白的人。 (9)寡人:國君自稱。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後代,商亡於周。 (10)鼓:擊鼓(進軍)。 (11)勍(qíng情)敵:強敵。勍:強而有力。 (12)隘:這里作動詞,處在險隘之地。 (13)贊:助。 (14)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15)何有於二毛:即「於二毛有何(愛)。」 (16)服:向敵人屈服。 (17)三軍崐:春秋時,諸侯大國有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這里泛指軍隊。用:施用,這里指作戰。 (18)金鼓:古時作戰,擊鼓進兵,鳴金收兵。金:金屬響器。聲氣:振作士氣。 (19)儳(chán讒):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㈢ 右溪記賞析
因為「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作者借右溪的無人賞愛,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㈣ 《右溪記》中的抒情句是哪一句說說你對這話的理解。告訴我吧
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㈤ 右溪記全文翻譯和賞析
譯文: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餘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溪水兩岸.全都是內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容盤曲.姿態奇特.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便激起沖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市民游覽的勝地.喜歡清靜者休憩的園林.可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徘徊.為此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為了讓後來的人知道.
賞析:
本文盡管著墨不多,卻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徵,既有具體的描繪,又傳示空間布局整體性的和諧,給人以美的感受。整個環境以「小溪」為中心物像,皆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風格,自成一趣。文中寫三者的典型語句分別是:(水)洄懸激注、(石)欹嵌盤屈、(木)垂陰相蔭。
㈥ 右溪記的翻譯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它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專溪水兩岸,全屬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不能夠用語言來形容。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便激起沖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就是很適合隱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市民游覽的勝地,喜歡清靜的人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而無人知曉而惋惜! 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為了讓後來的人知道。
㈦ 《右溪記》文言文翻譯
譯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匯入營溪。兩岸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迴旋,不能夠用言語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水流迴旋從上沖下來,激盪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市民游覽)的勝地,仁者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緻。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後來人。
注釋
[1]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右」,古以東為左,西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2]合:匯合。
[3]營溪:謂營水,源出湖南寧遠,西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較大支流 。
點擊:水名。源出湖南寧遠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西入湘水。
[4]抵:到達。
[5]悉皆:都是。悉:全。
[6]敧嵌(qīqiàn):石塊錯斜嵌插溪岸的樣子;「攲」,傾斜。盤屈:怪石隨著溪岸彎曲曲折的樣子。
[7]不可名狀:無法形容它們的狀態。 名,形容。狀,(它們的)狀態。
[8]佳:美好 洄(huí):水迴旋而流。懸:水從高處流下來。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註: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9]佳木:佳木。
[10]垂陰:投下陰影。相蔭:蔭,遮蔽。彼此遮蔽蔭護。 宜:適合
[11]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隱者和歸隱的官宦。
[12]人間:謂世俗社會,主要相對隱逸而言,指仕宦於朝;嵇康《答山巨源絕交書》:「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其義同此。
[13]都邑:都會城鎮。邑:縣城。勝境:風景優美的環境。一本「可為」上有「則」字。
[14]靜者:謂仁人;《論語·雍也》載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15]置州:謂唐朝設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設置南營州,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道州,玄宗天寶元年 (742)改設江華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稱道州。已來:同「以來」。
[16]之:指「無人賞愛」。悵然:惆悵抱憾的樣子。
[17]乃:於是。
[18]疏鑿蕪穢:謂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
[19]俾(bǐ):以便,使。為:修築。亭宇:亭子房屋。
[20]兼之:並且在這里種植。
[21]裨(bì):添加,增益。形勝:優美的風景。
[22]為:因為。
[23]命:命名。
[24]銘:銘文,指作者為右溪所作的銘文。據作者《陽華志銘》、《五如石銘》、《浯溪銘》等其它同類作品,大多以銘文為主,前有小序。則本篇當同其例,應有銘文,此記屬序。但銘文已佚,後人為擬題作「記」。
[25]彰示:宣揚,告示。來者:後來的游者。
[26]蕪穢:雜草積土。
[27]南:向南。
相關詞句
實詞
(1)悉:全,都
(2)名:名詞作動詞,說出
(3)狀:形狀
(4)俾:使
(5)裨:補助,增添
(6)抵:到達
(7)嵌:這里是形容岩石張著口的樣子
(8)洄:水迴旋而流
(9)懸:水從高處留下來
(10)逸民退士:指隱居的人
(11)已:通「以」
(12)蕪穢:雜草叢生
多義詞
(1)則可為都邑之勝境。(為:動詞,成為。)
(2)為之悵然。(為:介詞,替。)
(3)俾為亭宇。(為:動詞,變成。)
(4)為溪在州右。(為:連詞,因為。)
省略句
(1)水抵兩岸,(兩岸上)悉皆怪石,(這些石頭)欹嵌盤屈,不可名狀。
(2)而置州以來,(右溪)無人賞愛,(「我」)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古今區別
(1)南流數十步:南,向南,名詞作狀語,前省主語「小溪」。
(2)合營溪:狀補易位,省「於」。
(3)道州已來,無人賞愛:已,同「以」,省主語「道州」,省賓語「溪」。
(4)徘徊溪上:狀補易位,省「於」,省主語。
賞析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清和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志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元結為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叫屈,從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鬱不平之氣,為山、為水,更是為人。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徵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後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游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而且也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徵。《右溪記》寫出了水流的湍急,運用了直接(正面)描寫方法。
元結在《右溪記》中的感慨和不平雖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記所流露的那樣激烈,但元結筆下的右溪泉石,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姆小丘、小石城山,實際是同一種筆法,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一引清吳先生的話說:「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眇芳潔,亦能自成境趣。」
㈧ 右溪記的作品賞析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志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全文內容可分成三個部分。從開頭至「垂陰相蔭」是第一部分,描敘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圍景色。從「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為之悵然」是第二部分,感嘆小溪的位不適宜與受人冷落。從「乃疏鑿蕪穢」至結尾是第三部分,記敘小溪的疏整經過和命名由來。這篇游記文字精練、文氣流暢,但又不是一瀉無余,而是如文中那條因「觸石」而「洄懸激注」的溪流一般,迂迴起伏。文章開頭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語氣冷靜,筆調平實;接著細致地描繪小溪周圍的「怪石」「佳木」「異竹」等景色,贊譽之情包含其中,令讀者不勝嚮往,文氣漸起;正當作者設想這條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給隱逸之士帶來愉悅;若在鬧市,就能成為游覽勝地時,作者筆調忽轉:「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小溪的不為人知另作者「為之悵然」。然而,作者接著又記敘「疏鑿蕪穢」「植松與桂,兼之香草」的整治過程,小溪從此將告別寂寞凄清的境遇,成為名勝之地,令人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餘字,卻寫得一波三折、紆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揚頓挫之美,而避免了直敘的平淡無味。
《右溪記》一文的寫景部分,盡管著墨無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徵,既有具體描繪,又傳示空間布局整體性的和諧,從而營造了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個環境以小溪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風姿、自成一趣。作者寫石,不寫其排列的錯落有致,卻突出其形狀的「欹嵌盤曲」,以其怪異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齊與相抵的流水互為映襯,化靜為動。作者寫水,不寫其涓涓細流,卻突出水波沖擊岩石的迂迴激盪,使溪水富有動勢。描寫竹樹,不表現其枝繁葉茂,卻寫其濃蔭相疊,營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這些充滿動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為一體,賦予環境鮮明的特徵:寧靜而有生氣,和美又覺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現於峻潔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別具韻味。作者對右溪不僅作了觀賞性的描繪,還進一步為其久不為人重視的遭遇而慨嘆不已。此景無論置於山野或是都邑都會受到青睞,在這里卻遭受冷遇。作者以為與此景相稱的人物當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靜欲者,這是作者對右溪美景特有的體悟,它與上文的描寫文字相輔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寧靜的特徵。與作者的慨嘆相呼應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現。此景無人賞愛,唯獨他悵然徘徊流連。這一略覺寂寞而沉鬱的意態,與環境氣氛相應和,作者形象和客觀景色融為一體,構成一幅透著淡淡的悵意而帶有幽幽的美感的圖畫。
這篇文章的優美,還源於句式結構和所寫之景的有機結合。文中寫景皆為四字句,作者在組合語句時,採用一物一態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圖景。石、水、竹木,分別以「欹嵌盤曲」「洄懸激注」「垂陰相蔭」等節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與景物的動態動勢極為吻合,增強了畫面的生動性。
作者元結以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鬱不平之氣。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徵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後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游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而且也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徵。
元結在《右溪記》中的感慨和不平雖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記所流露的那樣強烈,但元結筆下的右溪泉石,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姆小丘、小石城山,實際運用的是同一種筆法。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一引清吳先生的話說:「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眇芳潔,亦能自成境趣。」
㈨ 右溪記的賞析
標准答案抄:
本文盡管著襲墨不多,卻抓住了景物的基本特徵,既有具體的描繪,又傳示空間布局整體性的和諧,給人以美的感受。整個環境以「小溪」為中心物像,皆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風格,自成一趣。文中寫三者的典型語句分別是:(水)洄懸激注、(石)欹嵌盤屈、(木)垂陰相蔭。
㈩ 《右溪記》 一文依次為我們介紹了哪些內容 急呀,快
右溪記作品賞析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石奇泉清,草木蔥郁,環境優美異常。但長期不為人所知,以致默默無聞。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這篇精美的散文著重描寫了右溪的自然美景,並記敘了對它整修的經過。行文流暢簡潔,文筆雋永淡雅,風格純真自然,狀物記事,層次分明,僅僅用140個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繪得清清楚楚。 文章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後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游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而且也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徵。《右溪記》寫出了水流的湍急,運用了直接(正面)描寫方法。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清和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抒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旨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徵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面對這樣一片幽眇芳潔之景,元結並不像高人逸士那樣縱情山水,瀟灑出塵,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獨賞的感慨,別具貞靜幽閑的情致,而是成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於山水。他為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伸屈,流露出抑鬱不平之氣,為山,為水,也是為人。寫山水游記,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題發揮,抒發牢騷,這正是唐人作品獨具的特色。
詳細內容可查http://ke..com/view/859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