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名著賞析
㈠ 外國文學作品賞析
很坦白的說,不知道。國外的也看的不少,我對所看的書只有一個要求:打動我,讓我廢寢忘食的看完,在我眼裡,這本書就是好的。只有能夠打動你的作品,才能讓你記憶深刻,深刻了,自然就有自我感悟。
㈡ 跪求關於外國文學名著鑒賞論文~!!
外國文學名著鑒賞分析《紅與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錄入日期:2008-02-23 來源:曹楊新村第六小學團支部
《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小說,他講述的主人公於連的一生經歷為線索向我們講述了法國19世紀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法國新的勢力與舊勢力的交鋒,《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於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首先,小說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斗爭。1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系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與反復辟斗爭的形象歷史。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帝國;「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沿著於連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書的作者司湯達使用了多種手法對人物進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們讀起來使我們感覺到人物栩栩如生,歷歷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並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那麼我們以於連為例子進行分析:一個出身卑微、到處受人歧視的鋸木廠工人,如何在階級意識濃厚的社會里力爭上游?從小城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做到巴黎侯爵的秘書,由於他的神學造詣與謹言慎行,漸漸得到別人的重視;甚至獲得市長夫人與侯爵千金的愛情……然而在拘謹的表象下,年輕人的心卻充滿對英雄的崇拜,對貴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頭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時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交戰…… <<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曾經參加拿破崙的幾次戰役,離開軍隊後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義大利當領事官。由於他的經歷,司湯達觀察到社會種種不平的現象,特別是貴族階級與教會連手所形成的黑暗勢力,以及新興資產階級人心的反動;促使他開始寫作,完成了這部批判時代社會,剖析人性的<<紅與黑>>。<<紅與黑>>其實是一個象徵性的書名,有人說「紅」是指書中靈魂人物於連,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叛逆者;「黑」則是指他所反抗的教會、貴族階級及復辟王朝所結合的強大勢力。又有人說「紅」與「黑」代表了當時最熱門的「軍隊」與「教會」。你也可以說「紅」指的是主角於連心中善良、誠實的那一部分,而「黑」則是他內心偽善、憤恨的那一部分。「紅」與「黑」的交戰,主宰了於連的思考與行為;「紅」與「黑」的抗爭,註定了於連悲劇性的下場。而在時代大環境的籠罩下,於連身旁的諸多人物角色,難道不也這樣徘徊在「紅」與「黑」的矛盾掙扎里嗎?像天真單純的雷納爾夫人,初嘗愛情滋味,幸福的狂喜與衷心的悔恨不斷在內心交戰;而高傲的貴族千金拉穆爾小姐則在英雄崇拜的愛情與身分地位、自尊之間猶疑……他細膩地描寫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分析他們感情與慾望的細微變化,使讀者得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你將不僅僅知道故事表層的結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結果背後的原因,因而獲得更深的沖擊與感動。作者正是用了這種手法讓我們感覺到人物就在我們的身邊。其實作者在無意之中也開啟了現在的一種文學的題材即現在所說的意識流文體。
作者並且通過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們展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我們還是以於連為代表來分析一下:於連的出生在一個下層的人物為了得到一些東西他要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達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爾夫人的愛情就是一種逢場作戲的感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拿破崙式的征服的慾望,他對夫人的激情絕對是一種逢場作戲。當然著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大的側面,比如說:他在神學院的時候為了自己的晉升不惜放棄了自己的很大東西。甚至將一些很是枯燥的東西背誦下來。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這種能力。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於連出於同樣的目的還是佔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兒。當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來的階級,這是為統治階級說不可以容忍的所以於連的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東西了。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了。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的塑造達到了相同的目的讓我們感覺於連舊在我們的身邊。他就是我們中的一個人是不存在距離的。
作者通過了這種形象的寫做手法向我們描寫了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是作者的書成為了小說中的精品。我們在以後的創做中也應該使用這種創做手法多個側面,多個角度的去描寫一個人物,將這個人物寫的鮮活而生動,讓讀者與作者之間形成一種共鳴。這樣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讀者的好書。
㈢ 急需一篇外國名著名片賞析1500字左右
《最後的常春藤葉》賞析
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常常是社會的下層人物,諸如受人支使的店員、窮困潦倒的畫匠、經濟拮據的辦事員、一籌莫展的醫生、走投無路的小偷等等。膾炙人口的《最後一片葉子》則是描寫了幾個窮畫家之間患難與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貝爾曼這個舍己為人的老畫家的動人形象。
如果說貝爾曼是那堵松動殘缺的磚牆,那麼喬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說貝爾曼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麼喬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
喬安西年輕的生命在風吹雨打的漫漫長夜中一點點被剝蝕,生命的火光在一點點微弱下去。哀莫大於心死,對這凄風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喬安西,把這最後一片藤葉作為自己生命的徵兆,作為最後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沒有了生命力的敗葉一樣,往下飄」,飄向那未知的虛無,永久的黑暗。
貝爾曼是整篇小說的靈魂,但他在本來就篇幅頗短的小說中出場的次數極少。關於他的語言與行動有寥寥數筆,從幾句對白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脾氣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雙紅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淚」。然而,就是他,成了喬安西與休易的保護神,他用生命換來的傑作,實現了他一生的夙願。那「鋸齒形邊緣已經枯黃」的最後一片藤葉卻「頑強地掛在離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這不只是一片藤葉,它是老貝爾曼不死的生命的結晶,是喬安西與塵世和友情之間的聯系,是這苦難的世界上窮人之間的一絲溫情。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涼的一個「即將踏上黃泉路的人的心靈」,它經受了怒號的北風,傾瀉的雨水。「喬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著」,她沒有理由再逃避,沒有理由讓自己本應年輕而旺盛的生命衰頹下去,「不知是怎麼鬼使神差的,那片葉老掉不下來,可見我原來心緒不好。想死是罪過。」
那麼,貝爾曼並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整個的生命之光全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這最後的一片葉子,這凄風苦雨中的葉子,也是貝爾曼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最後一個亮點。
小說的結尾突如其來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並未正面描述貝爾曼用生命畫出那片藤葉的場景,只是在結尾以休易之口轉述。謎底一揭開,小說達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結尾,小說至此戛然而止。作者總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談,如訴家常,既無跌宕起伏也無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緩緩進行,不動聲色地向讀者敘述一個故事。結尾時卻重筆一戳,露出機關,使人恍然大悟,嘆為觀止。因為在前文中我們絲毫看不出老畫家畫葉救人的任何端倪,結尾卻揭示出一個人生奇跡,作品潛在的藝術光彩奇跡般地閃耀出來,於平靜中掀起波瀾,兜筆轉勢。歐?亨利式的結尾的魅力恰在於此。回味全篇,老貝爾曼才是小說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後一片葉子》另一顯著的特色在於對「情節空白」的運用,老貝爾曼「畫葉」的行動本應是作品關鍵所在,作者卻沒有實寫。只有結尾處休易向讀者簡單透露了貝爾曼畫藤葉而死的事實,但對他的具體行為卻不著一筆,這樣,在整篇小說的情節結構中留下了一大塊空白,似乎缺少了對整篇小說因果鏈條的一個完整印象――作者沒有講述故事的「中間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這樣,從接受美學角度講,情節的創造、補充則需要文本的閱讀者的繼續完成。對於風雨之夜的情形,讀者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想像,去再造。這樣,小說的表面情節逐漸淡化而退為內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後銜接轉而為心理感情的合理發展,對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釋不在於外部的單純情節,而在於內部的情感情節,讀者心靈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說的情節更加豐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懾人心魄的結局處理與對「情節空白」手法的運用,正是《最後一片葉子》的藝術匠心所在。
㈣ 世界名著賞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賞析
內容精要
保爾·柯察金是烏克蘭某鎮一個貧苦工人家的小兒子,父親死得早,母親則替人洗衣以養家煳口,哥哥阿爾青是個鐵路工人;小學時的保爾就嫉惡如仇,敢想敢做+一次,他往那個愚蠢而又凶惡的神父的面團里撒煙灰被學校開除了。
十月革命爆發後,紅色政權遭到了外國勢力干涉和本國反動派的聯合圍攻:烏克蘭的政治形勢也空前地激烈動盪、借住在保爾家的朱赫來是個老布爾什維克,紅軍撤退時將他留在了鎮上。朱赫來教保爾拳擊,培養了保爾樸素的革命熱情。一次,因為解救朱赫來,保爾自己被關進了監獄。而後愚蠢的敵人卻又把他很快錯放了:出獄後的保爾慌不擇路,跳進了冬妮亞(林務官的女兒)家的花園。冬妮亞很喜歡熱情、倔強、個性剛強的保爾,保爾也被清純、漂亮、整潔、文雅的冬妮亞所深深吸引。
後來,哥哥阿爾青把保爾送到喀查丁參加了紅軍。在部隊里,保爾當了騎兵,作戰異常勇猛。戰斗之餘,他還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思》等小說,一有空就講給戰友們聽。一次激戰中,他頭部受重傷,被送進了醫院:出院後,保爾住進了冬妮亞的親戚家。他的一隻眼睛有問題,不能再回前線了,但他立即投入了地方上的各種艱巨的工作。一次參加工友同志的聚會,保爾因帶著穿著漂亮整潔的冬妮亞同去,遭到了工友們的譏諷和嘲笑?保爾意識到冬妮亞和自己不是—個階級,遂下決心斷絕了他們的感情。
為了供應城市木材,保爾參加了鐵路築建。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工作條件越來越惡劣,武裝土匪的騷擾和疾病、飢餓也都威脅著保爾和同志們。但鐵路還是如期修通了,已升為省委委員的朱赫末為他們的革命熱情深深感動,說「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由於成績突出,保爾詖任命為某鐵路工廠的團委書記,女政委麗達經常幫助保爾,幫助他提高認識,搞好工作。保爾漸漸愛上了麗達,但又以革命為由犧牲了自己第二次萌動的愛情、保爾因肺炎再次住進了醫院,肺炎好了,但醫生又在他脊柱上發現了彈片的傷痕。在家鄉養病期間,保爾到烈土墓前憑吊戰友,感慨萬千,發出了感人至深、振聾發瞶的豪言壯語:「人最可寶貴的是生命……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病癒後,保爾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堅決地和各種非主流思想和「歪風邪氣」作斗爭,對戰友杜巴瓦的」變質」,他十分痛心,堅決地給予了批評……
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1924年,黨組織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擔,讓他長期療養。他的視力越來越差。在海濱療養時,保爾認識了達雅——一個工人家庭的小女兒:在達雅家中,保爾鼓動了達雅對老頑固父親的造反,並引導她加入了蘇維埃,達雅和保爾結婚了。
1927年,保爾完全癱瘓,繼而雙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喪氣,想自殺,但堅強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保爾開始了文學創作。1934年,在母親,妻子以及同志們的幫助下,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終於出版了!保爾高興極了,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寫作。
㈤ 求一篇外國名著欣賞的論文
:《簡愛》的女主人公簡愛敢於反抗壓迫.要求獨立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體現出的強烈的女性意識,使其成為那個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女性.關鍵詞:簡愛:女性意識;平等;獨立自從《簡愛》創世以來,夏洛蒂?勃朗特便成了評論家所感舉起的一個人物,被視為"一位傑出的小說家","屬於未來的作家.筆者認為夏洛蒂?勃朗特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聲譽,其關健的原因在於她所創作的《簡愛》為我們塑造了文學史上一個敢於反坑壓迫追求獨立自由的女性形象.並且以一個女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既定的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世界,體現了一種以女性為核心的主體意識,從而開啟了女權主義文學思想的先聲.一,女性意識在《筒愛》中的體現一1反抗權勢的壓迫十九世紀的英國普遍存在的婦女觀是什麼呢?當時的思想家約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論女王的花園》中就說,理想的婦女和理想的家庭與現實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競爭互不相容,婦女的地位不是在社會上,而是在家庭中.按照當時流行的說法.就是做"家裡的天使."這就意味著女人必須在家裡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則就是不合乎"家裡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價值.顯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個男權主義世界裡十分荒謬的婦女觀.這種觀點在十九世紀十分盛行,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簡-愛卻大聲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這呼聲既是對以男子為中心的英國社會的公開挑戰,也是為扞衛女性人格與尊嚴的吶喊.若從婦女解放的角度說來,這句鏗鏘有力的話在當時有名么激進,多麼有份量!可以它是打開《簡愛》的一把鑰匙.簡愛從小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寄養家庭里少爺的專橫.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惡意,僕人的偏見,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從而產生強烈的反抗意識"不公平!不公平!"這是她的結論.終於在她被她的表哥打得頭破血流之際,她發瘋似的和他對打,使盡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並發泄地叫道::"你這個男孩真是又惡毒又殘酷!你像個殺人犯!你像個虐待奴隸的人!你像羅馬的皇帝!"她甚至敢於對她殘忍的舅母說:"世界上我晟恨的人就是你!"對寄養家庭的反抗導致了簡愛被送進勞渥德孤兒院.這是一所以肉體到精神對孩子們進行宗教束縛摧殘的所謂慈善機構.簡仍是那樣叛逆不馴.她對好友海倫經常受到責罵和鞭打卻從不抱怨十分蔑視和憤恨.她奉勸海倫說,如果自己受鞭打,便要把那根鞭子奪過來,當面把它折斷,而且"我們應該狠狠地回擊"."狠狠地回擊!"這正是簡強烈的反抗精神的寫照.簡以她頑強的生命力熬過了八年窒息刻板的學校生活.但她始終念念不忘的是"我嚮往自由,我渴望自由".這都表明了簡"不與環境命運相妥協,勇於反抗斗爭,爭取做人的權利的可貴精神,而這正是當時廣大婦女覺醒的標志."--)要求經濟上的獨立女性的獨立首先在於經濟上的獨立.在簡愛生活的年代,結婚是女子的唯一出路.但在簡愛的心目中,經濟的獨立是她人格獨立的支柱.只有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她才覺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才覺得自己是個實實在在的人.簡愛經歷了痛苦,貧窮的童年,但她發奮努力,終於以超群的才華當上了老師,經濟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對經濟上獨立自主的要求是強烈的也是貫穿始終的.羅切斯特給她買的昂貴的衣服首飾,都讓她一推掉.她向羅切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財物,只要一顆沒有被大量的恩惠壓倒的心".她永遠也受不了"讓羅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一個玩偶,每天讓金雨淋在我周圍".她執意不放棄家庭教師的工作,而要繼續作阿黛勒的家庭教師,用這個掙得我的膳宿費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離開桑菲爾德和她所深愛的男人後.簡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換來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擔了聖約翰為他介紹的艱苦工作.為窮人服務.做一名鄉村教師.同時.這份工作也給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簡愛在經濟上獨立的要求,並沒有使她把金錢作為唯一的目標.簡愛在金錢面前.在叔叔的遺產一夜之間由赤貧變為富有的時候,她立即就把遺產的大部分轉贈給她貧窮的表哥表姐.很明顯,作者努力讓她的女主人公在經濟上獨立的用心是良苦.我認為,遺產的安排並非象許多評論者所說的是"畫蛇添足".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經敏銳地看到,女性的獨立首先在於經濟的獨立.她清楚地懂得.如果婦女在經濟上不能獨立,那麼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可言,這個認識無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婦女仍然排除於社會的生產勞動之外而只是從事家庭的私人勞?37?動,那麼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的平等,現在和將來都是不可能的."(三)追求平等的愛情按照維多利亞時期婦女的行為規范,簡愛有兩大過失:一是向一個男人(羅切斯特)主動表達自己的愛情;二是拒絕另一個男人(聖約翰)的求婚.簡愛與男主人翁羅切斯特的愛情波折.使她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簡愛發現自己愛上羅切斯特的時候.她很清楚地意識到橫亘在他們之間的巨大的鴻溝:羅切斯特出身名門,是上流社會的紳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個地位與傭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師.然而,她並沒有因此氣餒.或者自我貶低,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向羅切斯特承認自己的感情.在一場社會地位如此懸殊的愛情當中,表現得不卑不亢.她認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這無疑是在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向社會偏見的大膽挑戰."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美貌和一點財富.我就要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在英國小說史上.簡是第一位女主人翁,為強烈的感情所驅使,主動地向她愛慕的男主人翁表達愛意,而又如此率真感人!當她為自己不能與羅切斯特結合卻仍被留在庄園而感到屈辱時,她憤然說道:"你認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錯了!我的靈魂跟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一樣.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這番有力的自白表明了簡一貫遵循的神聖原則一一自重,自尊,自愛.由於羅切斯特瘋妻的存在使他們無法結成夫妻.於是羅切斯特就決定帶簡到遙遠的地方一起生活.
㈥ 求外國名著賞析的英文版
<老人與海>
Plot Summary
In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in Cuba, Santiago, an old, weathered fisherman has just gone 84 days without catching a fish. On the 85th day, he is determined to catch a big, impressive fish.
For years, Santiago has been fishing with a young boy named Manolin. Manolin started fishing with the old man when he was only 5 years old. Santiago is like Manolin's second father, and has taught the young boy everything about fishing. Manolin is extremely loyal to Santiago and makes sure that the old man is always safe, fed and healthy. Manolin's parents, however, force the boy to leave Santiago and fish on a more lucrative fishing boat.
Manolin does not want to leave Santiago, but must honor his ty to his parents. On the new boat, Manolin catches several fish within the first few days. Santiago, meanwhile, decides to head out on the Gulf Stream alone. He feels the 85th day will be lucky for him. He sets out on his old, rickety skiff. Alone on the water, Santiago sets up his fishing lines with the utmost precision, a skill that other fisherman lack.
Finally, he feels something heavy tugging at one of his lines. A huge Marlin has found Santiago's t and this sets off a very long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The Marlin is so huge that it drags Santiago beyond all other boats and people - he can no longer see land from where the fish drags him. The struggle takes its toll on Santiago. His hands become badly cramped and he is cut and bruised from the force of the fish.
Santiago and the Marlin become united out at sea. They are attached to each other physically, and in Santiago's case, emotionally. He respects and loves the Marlin and admires its beauty and greatness. He sees the fish as his brother. Despite this, Santiago has to kill it. He feels guilty killing a brother, but after an intense struggle in which the fish drags the skiff around in circles, Santiago harpoons the very large fish and hangs it on the side of his boat. He feels brave, like his hero Joe DiMaggio, who accomplished great feats despite obstacles, injuries or adversities.
After enjoying a few moments of pride, a pack of sharks detects the blood in the water and follow the trail to Santiago's skiff. Santiago has to fend off each shark that goes after his prized catch. Each shark takes a huge bite out of the Marlin, but the old man fends them off, himself now bruised, but alive. He sails back to shore with the carcass of his Marlin. He is barely able to walk and slowly staggers back to his hut, where he falls into bed.
The next morning, the boy finds his mentor and cries when he looks at Santiago's bruised hands. He promises he will reject his parents' wishes and vows to fish with Santiago again.
㈦ 世界名著片段賞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1.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生活,因為即使是一場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終止生命。
賞析:人的生命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人,保爾給出了無產階級的答案。這句話曾座位很多人的座右銘,它把人生哲學和事業結合起來,將一個宏偉目標作為自己的依託,人就感覺有了前進的動力。這段話還比較了不同的生活態度,然後選取了道德上認為的更為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最後一句充滿緊迫感,催人奮斗。
2.領袖的逝世沒有引起黨的隊伍渙散。就像一棵大樹一樣,強有力的將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即使削掉樹梢,也絕不會因此而凋零。
賞析: 運用了巧妙的比喻,皆有象徵。根扎進土壤象徵深厚的群眾基礎。
3.「不必召開群眾大會了,這里沒有哪個人需要宣傳鼓舞,托卡列夫,你說話很准確,他們確實是無價之寶,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朱赫來說的。
賞析:這是小說的主題,從一個人的口中出來,自然。就像《圍城》里的「圍城」一說是從蘇文紈口中述出的。
㈧ 中外名著賞析
四大古典名著簡介
《紅樓夢》
作者簡介:曹雪芹, 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
內容簡介:《紅樓夢》一書,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
1. 現在人們說起《紅樓夢》,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鶚的後四十回續書的總稱。這120回的本子,總字數達1075000字左右。
2. 曹雪芹在寫這部書時,用了「諧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賈家四姐妹命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這是諧「原應嘆息」的音;在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讓他飲的茶「千紅一窟」,是「千紅一哭」的諧音,又讓他飲「萬艷同杯」的酒,這酒名是「萬艷同悲」的諧音,這樣的手法幾乎貫穿了全書.
事件:1.王鳳姐弄權鐵檻寺
2.林黛玉焚稿斷痴情
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
3. 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人物性格:
1.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視功名權貴,與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
2.王熙鳳:精明強干,賈府的實際大管家,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
3.賈寶玉:封建叛逆者。他厭惡封建社會的仕宦道路,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
4.薛寶釵: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她熱衷於「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 。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
《西遊記》
作者簡介:吳承恩,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
內容簡介: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取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功成圓滿,終成正果
人物形象:
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斗戰勝佛。
豬八戒: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但又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最後被封為「凈壇使者」。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事件:1.孫悟空打鬧天宮 2.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3. 八戒大戰流沙河 4.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5.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三國演義》
作者簡介: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內容簡介:《三國演義》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人物簡介:
曹操:自幼放任盪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當年,汝南有個善於評論人物的名士,名叫許劭,評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徵,清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 鞠躬盡瘁。
劉備: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俗話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關公:忠義,智勇雙全
事件:1.桃園三結義 2. 火燒赤壁 3.草船借劍 4.孔明借東風 5.關公五關斬六將 6.諸葛亮智用空城計
《水滸》
作者簡介: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
內容簡介: 宋朝統治者腐朽兇殘,宋江、魯智深等眾多好漢最終都因為種種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為寇,揭桿起義。他們舉起義旗,打著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口號,殺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反動統治者的囂張氣焰,張揚了人民群眾的神勇鬥志,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人物簡介:宋江:豪爽,義氣,仗義疏財
李逵:魯莽,孝順,勇猛
武松:有勇又謀,打抱不平,是一位英雄好漢
事件: 1.桃園三結義 2.曹操煮酒論英雄 3.劉玄德三顧茅廬 4.諸葛亮舌戰群儒 5.關雲長刮骨療毒
㈨ 外國文學名著鑒賞900字
《老人與海》
賞析:
主題
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漢子」形象。他們多是拳擊家、鬥牛士、漁夫、獵人、戰士等下層人物,生活貧困,屢受挫折,但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始終保持人的尊嚴和勇氣。在他們身上,具有一種不屈不撓、堅定頑強,面對暴力和死亡而無所畏懼,身處逆境而不氣餒的堅強性格。正如肖恩#奧弗萊因所說:海明威小說的主題是「人的本質,人的努力和奮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掙扎,人的倔犟和價值,人的聰明和命運,人的膽略和氣魄,人的尊嚴和靈魂,」即使失敗了,也要坦坦盪盪,不失重壓下人的「優雅風度」。無論處在順境還是逆境,自然或是社會中,人應該正視現實,接受一切並超越它,繼續自己的人生之旅。縱然面對死亡,也要漠然處之,寧折勿彎,這是桑提亞哥所執著的人生要義,也是《老人與海》的哲理閃光。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漢」形象的理論與思想基礎是行動哲學。它主要以主體的行動為表達方式,用主體的行為和動作展示其豐富的內涵。他所揭示的是肉體和精神的永恆生命力來自於不斷運動的驅動力,強調的是在深沉的行動中鍛造有價值的靈魂,他們用行動來顯示自己的勇敢、冷靜、果斷、頑強和不畏任何強大力量的主體意識。他們所遵循的真理是「命運總是與人作對,人不管如何努力拚搏,終不免失敗。盡管如此,人還是要苦苦奮斗,並盡量保持自己的尊嚴,他在肉體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遠是個強者。」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桑提亞哥在海上經過三天精疲力竭的搏鬥,最終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子,事實上,老人是一無所獲的勝利者。而且今後人們也無法相信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夠戰勝奔騰不息的大海。在海明威看來,人生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就像老人那張「用好多麵粉袋子補過的舊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遠失敗的旗幟」。但老人卻始終沒有停下行動的腳步,是一種面對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種面對死亡和失敗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同樣是頑強的、執著的。由此我們在桑提亞哥身上看到了詩人的尊嚴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審美效應: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生命的有限和人的追求的無限之間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誰不經受一些挫折和失敗?此時是繳械投降呢?還是頑強拼搏呢?桑提亞哥給我們的啟示是:積極的進取和行動,是必然失敗面前的不屈不撓的行動,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行動本身。所以,海明威為他所鍾愛的硬漢們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亘古不變的永恆價值——與命運作殊死抗爭的悲壯與崇高。在桑提亞哥身上表現的是一種深沉而強烈的悲而壯的生命悲劇意識,這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回響。盡管海明威筆下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的,但他們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海明威用象徵性的寓言向我們昭示了跨越時空的人類永恆的自我求證意識。
手法
語言
在海明威的寫作技巧上,他用對話的簡潔、明快、有力,修辭的干凈,韻調的自然,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海明威使用的語言和刻劃的形象鮮明具體,但是他的主題卻含蓄隱晦,往往只用警句式的語言就能表現小說中人物的言談行動。他的筆調瀟灑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也沒有著意的渲染和概括,但卻能尖銳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充分體現了自然主義的白描手法。《老人與海》沒有精雕細琢,也沒有微妙深奧,然而只不過是簡潔質朴、文字平定而已,開拓了小說的描寫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文學意蘊,使人產生一種「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的感受。瑞典文學院院士霍爾斯陶穆稱贊海明威:「《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4]
縱式結構
他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能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他筆下「硬漢子」形象所反映的「重壓下的優雅風度」。
輪輻式的布局
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系: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馬諾林;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朴的古巴漁民。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海明威在論述節奏時曾這樣說:「書啟動時比較慢,可是逐漸加快節奏,快得讓人受不了,我總是讓情緒高漲到讓讀者難以忍受,然後穩定下來,免得還要給他們准備氧氣棚」這篇小說給人的節奏感就是這樣,故事開始給我們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時,娓娓道來,速度比較緩慢,隨著老人航海的進程,速度也逐漸加快著,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速度之快達到了極點。特別是魚在不斷的掙扎,起伏波動,鯊魚在猛烈的進攻,老人很疲憊的情況下。
象徵
西方文學中海的意蘊是豐富多彩的,抑或是清純可親的少女,抑或是凶神惡煞的惡魔。在《老人與海》中,海是被當作女性來描寫的。在老人打魚過程中,大海始終寧靜、緩緩流動著;即使在鯊魚奪取老人的魚肉時,大海依然那麼平靜。她始終安靜、自信、平等地凝視著「硬漢」般的老人——聖地亞哥。把大海描寫成女性,外表溫柔的她,卻有著無窮、強大的力量,她有著聞所未聞的大馬林魚,有著兇殘貪婪的大鯊魚,她是如此得深不可測,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也真正顯示了具有柔弱外表卻內心堅強的才是「真正的」,顯示了外在柔弱謙卑內心卻擁有非凡毅力和奮斗精神的才是「真正的硬漢」。
小說的主人公聖地亞哥是一位「真正的硬漢」,是「生命英雄」的象徵。在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勇於向人類生命的極限挑戰。他具有頑強的毅力,在出海84天後一無所獲,仍舊在第85天仍舊出海,經歷漫長的等待終於在第85天看到了希望——遇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他具有堅強的鬥志,與大馬林魚三天三夜頑強的搏鬥,與鯊魚勇敢的斗爭;他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在逆境中敢於克服種種困難。老人的這些精神是永恆的,即使他死去,他的精神會永遠存在,沉睡的身體,依舊擋不住頑強的精神與是世界的對峙。《老人與海》通過對聖地亞哥這個人物的描寫,贊揚了具有頑強意志力,不屈服於失敗的人類。
大馬林魚在這部小說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白勁鵬所言:「去掉那條大馬林魚,《老人與海》就不成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了。」老人在等待了84天漫長的時間之後,大馬林魚出現了,給了老人長久的等待一個回報,滿足了老人的願望。大馬林魚年輕力盛,但是老人堅強的意志力終於戰勝了大馬林魚。在老人內心,大馬林魚是理想事物的象徵,是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這象徵著,人類在漫長的征途中不知經歷多少苦難,卻仍舊滿懷著對未來的希望,正是憑借這種信念和理想,指引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無數的奇跡和美好的生活。[5]
鯊魚代表著一切破壞性的力量,是阻止人們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各種破壞力的集合,是各種邪惡勢力的象徵。海明威只用了八周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具有很高審美價值和意義的小說。而這部小說正是寫於上世紀50年代,那時,古巴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運動已經逐步進入高潮。在海明威的筆下,主人翁聖地亞哥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漁夫,而是一個生活在苦難中的古巴低層社會的人們的代表之一,而鯊魚是那些殖民主義者和貧困現實生活的象徵,為了改變現狀,人們不得不與邪惡勢力作斗爭,而這一切都充分展現了古巴人民頑強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生動地展示了人類與邪惡勢力斗爭到底的偉大精神,凸顯了人類是「真正硬漢」的個性特徵。
獅子意象在《老人與海》中具有獨特地位,它分佔五處,盡管著墨不多,作者也未對其作更多的渲染,但作用不容小視:它猶如鑲嵌在一串鏈子上的五顆珍珠,把老人心理流變過程串連起來;它勾連上下文,使小說的結構更加嚴謹;它與情節緊密相連,和其它意象一樣,烘托老人的心靈世界,這對塑造一位鮮明、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小說是在「老人正夢見獅子」中結束,足見獅子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與其它意象相比,獅子沒有大海的溫柔和激情,沒有鯊魚的貪婪和兇猛,也沒有槍魚的毅力和耐心,但獅子有自己獨特的自信和威嚴,發自內心,不怒自威,令人敬畏,這一意象豐富了老人的精神世界。正像老人一次次出海為證明自己,迎接生命挑戰一樣,獅子這一意象也是為老人的再次出海作心理上、精神上的准備,此次夢獅與一夢獅子也就形成了有機的聯系。老人反復地出海,證明其內心有一個結,「心理活動有一個規律就是:內容相似的結會相互結合,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結。這個解不開的情結就是老人的未了心願。它處「在深層的潛意識中」,而「潛意識願望向隨後的一切心理傾向發揮壓力,而這些心理傾向卻得屈從這個壓力,或者是對這個壓力進行疏導,以引向更高的目標, 老人顯然選擇了後者,他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他相信經過自己持續不斷的努力,能最終證明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