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屈原國殤賞析

屈原國殤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2 22:19:40

『壹』 《國殤》(屈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出自:《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原文:

九歌·國殤

先秦: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1)屈原國殤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

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敗者,無人替這些為國戰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於是放逐之中的屈原創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賞析: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

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

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

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作者介紹: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

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

屈原由於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並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後,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

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詩人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

『貳』 屈原《國殤》的理解

《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1],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2],援玉桴[3]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4];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5];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6];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注釋】:
[1]:音「航」。
[2]:音「老。」
[3]:音「扶」。
[4]:音「墅」。
[5]:音「從」。
[6]:音「隆」。
【主要思想內容簡析】:
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而且對
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寫作特色】:
本篇寫作從敵勝我敗著筆,反映了楚國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清人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
論及此篇是指出:「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怨神怒,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
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極痛之。

本詩分為兩段。
第一段寫戰場激戰
第二段熱情禮贊為國捐軀的戰士。
在此詩中,屈原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中的描述中將大場面的
鳥瞰同局部特寫緊密結合;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外形描繪同精神贊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有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叄』 《國殤》賞析

是屈原的《國殤》抄吧 屬於詩歌( 不是小說) 《九歌》中的一首 分別祭祀天神 地祇 人鬼 《國殤》就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
它不像屈原的其他作品——想像奇特、辭采瑰麗,而是「通篇直賦其事」,含著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肆』 屈原《國殤》全文

九歌·國殤-屈原-先秦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翻譯: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

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4)屈原國殤賞析擴展閱讀:

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

此詩分為兩節,第一節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第二節頌悼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全詩生動地描寫了戰況的激烈和將士們奮勇爭先的氣概,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詩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伍』 《國殤》(屈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陸』 國殤的賞析

賞析】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裡,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柒』 《國殤》的作者、全文、賞析

《國殤》屈原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車錯轂(gǔ)兮短兵接; 旌(jīng)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liè)余行(háng),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zhí)四馬,援玉桴(fú)兮擊鳴鼓; 天時懟(ì)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賞析: 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本詩的寫作從敵勝我敗著筆,反映了楚國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清人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論及此篇是指出:「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怨神怒,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極痛之。」 全詩分三節。第一節描繪車戰的激烈場面。先寫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鎧甲,後寫兩軍相接,再寫敵人的蜂擁和瘋狂,最後寫楚方士兵的英勇頑強。這一節寫得層次分明,具體形象,突出了戰斗的殘酷、士兵的無畏和豪壯的感情。 第二節寫楚方寡不敵眾,全部戰死的悲壯場面。敵人瘋狂而且殘醅,楚方受創慘重,然而士兵們卻英勇無畏,寧死不屈。「援玉袍兮擊鳴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戰,鳴鼓表示進攻。這說明,楚方傷亡即使如此慘重,仍然一心進擊。楚方將士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詩人把這場戰斗的悲慘結局歸於命運和神靈,其實,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貴族統治者。 第三節是對為國戰死者的贊頌。先謳歌戰士們遠離家鄉、誓死報國、義無反顧的決心,然後贊美戰士們剛強勇武、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誠而沉痛的。 在此詩中,屈原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中的描述中將大場面的鳥瞰同局部特寫緊密結合,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外形描繪同精神贊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有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

『捌』 國殤翻譯及賞析

白話譯文
戰士手持吳戈身披犀甲,敵我戰車交錯刀劍相接。

旗幟遮天蔽日敵眾如雲,飛箭交墜戰士奮勇爭先。

敵軍侵犯我們行列陣地,左驂死去右驂馬受刀傷。

兵車兩輪深陷絆住四馬,主帥舉起鼓槌猛擊戰鼓。

殺得天昏地暗神靈震怒,全軍將士捐軀茫茫原野。

將士們啊一去永不回返,走向迷漫平原路途遙遠。

佩長劍挾強弓爭戰沙場,首身分離雄心永遠不屈。

真正勇敢頑強而又英武,始終剛強堅毅不可凌辱。

人雖死亡神靈終究不泯,您的魂魄不愧鬼中雄英!
《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裡,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玖』 屈原國殤

原詩及注釋
原詩:
操吳戈兮被犀甲(1),車錯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敵若雲(3),矢交墜兮士爭先(4)。
凌余陣兮躐余行(5),左驂殪兮右刃傷(6)。
霾兩輪兮縶四馬(7),援玉枹兮擊鳴鼓(8)。
天時墜兮威靈怒(9),嚴殺盡兮棄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遠(12)。
帶長劍兮挾秦弓(13),首身離兮心不懲(14)。
誠既勇兮又以武(15),終剛強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靈(17),魂魄毅兮為鬼雄(18)!(最後一句也有子魂魄兮為鬼雄。)
注釋:
(1)吳戈:戰國吳地所制的戈(因製作精良鋒利而著名)。操:拿著。被:通「披」。犀甲犀牛皮製作的鎧甲。(2) 轂:(gǔ) 車的輪軸。錯轂;指兩國雙方激烈交戰,兵士來往交錯。轂是車輪中心插軸的地方。短兵;指刀劍一類的短兵器。 (3)旌:(jīng)旌蔽日兮敵若雲;旌旗遮蔽了太陽,敵兵好像雲一樣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裝飾的旗子。 (4)矢交墜兮士爭先;是說雙方激戰,流箭交錯,紛紛墜落,戰士卻奮勇爭先殺敵。矢:箭。(5)凌:侵犯。躐(liè,音「列」):踐踏。行(háng):行列。 (6)左驂(cān):古代戰車用四匹馬拉,中間的兩匹馬叫「服」,左右兩邊的叫「驂」。殪(yì義):緇地而死。右:指右驂。刃傷;為兵刃所傷。(7)霾兩輪兮縶四馬:意思是把(戰車)兩輪埋在土中,馬頭上的韁繩也不解開,要同敵人血戰到底。霾(mái,埋)。通「埋」。縶(zhí,直);絆住。援,拿。玉枹,嵌玉飾的鼓槌。 (8)援玉枹(fú)兮擊鳴鼓:主帥鳴擊戰鼓以振作士氣。援:拿著。枹:用玉裝飾的鼓槌。 (9)天時:天意。墜:通「懟」(ì),恨。威靈怒:神明震怒。 (10)嚴殺:酣戰痛殺。棄原野;指骸骨棄在戰場上。 (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說戰士抱著義無反顧的必死決心。 (12)忽:指原野寬廣無際。超:通「迢」。 (13)挾 (音「鞋」);攜,拿。秦弓:戰國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較遠而著名)。(14)首身離:頭和身體分離,指戰死。懲:恐懼,悔恨。(15) 誠:果然是,誠然。武,力量強大。 (16)終:始終。 (17)神以靈:指精神永存。 (18)魂魄毅兮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為鬼雄",子:指戰死者。鬼雄:鬼中雄傑。
通假字
被 通「披」 霾 通「埋」 反 通「返」
譯文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
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雲,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
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
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鼓。
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屍首棄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
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
實在勇敢啊富有戰鬥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賞析之一
全文總述
《九歌》中的《國殤》,是一首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的輓歌。據說,詩人是為楚懷王十七年(前312),秦大敗楚軍於丹陽、藍田一役而寫(當然,不同的說法也很多)。
全詩生動地描繪了一次戰役的經過:將士們身披犀甲,手持吳戈,人人奮勇爭先,與敵人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戰斗。只見戰旗遮蓋住太陽,戰鼓震天動地。流矢在陣地上紛紛墜落,雙方戰車交替,車輪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馬掙扎著,還是拉不起來。由於敵軍眾多,我軍傷亡慘重,左側的邊馬倒下了,右側的邊馬也被兵刃殺傷。壯士們身佩長劍,腋夾秦弓,捐軀於寥廓超遠的疆場。
詩人熱烈地禮贊道:英雄們真是意志剛強、武力強大,身雖死而志不可奪!他們死而有知,英靈不泯,在鬼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英雄!
背景介紹
此詩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愛國主義精神在詩中得到充分體現。全詩極寫衛國壯士在戰斗中勇武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謳歌他們為維護祖國尊嚴、解除人民災難而獻身的精神。慷慨悲壯的歌唱,不僅寄託了對陣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達了詩人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有力地說明,詩人和人民大眾愛憎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藝術手法
全篇著力描寫了復雜、壯闊的戰斗場面,將戰場上的靜物如「吳戈」、「犀甲」、「長劍」、「秦弓」以及戰車、戰馬、戰鼓、戰旗等,都進行了動態的描寫。詩人運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擊」、「帶」、「挾」等單音動詞,分別描摹士兵的裝束、動作、士氣和戰斗的進程,傳神地表現了將士們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戰爭的殘酷。栩栩如生的描寫,為最後四句點晴式的議論文字做了極為形象的鋪墊與展示。
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齊的尾帶「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內採用對照映襯的手法,從兩方面把意思表達得完整而深刻:「左驂殪兮右刃傷」,表現了在敵眾我寡形勢下,我方付出慘重代價;「出不入兮往不返」,說明了戰士們慷慨出征,義無反顧;「首身離兮心不懲」,寫出了烈士們身雖死而志不屈;「誠既勇兮又以武」,從精神和武藝兩方面評價烈士的勇敢和善戰;「身既死兮神以靈」,贊頌壯士雖死,英靈不滅。為了求得形象的精確性,詩人用最貼切的語言刻畫事物的情狀,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充分顯示出詩人的藝術表現力是多麼驚人。
《國殤》是愛國主義的壯烈詩篇,內容悲壯,現實感強,風格雄渾、剛健,具有崇高而壯麗的陽剛之美;布局謹嚴,闊大,以短小的篇幅寫出了大場面,大氣象,成為傳頌千古的名作。

『拾』 屈原 <國殤 內容分析及寫作特點還有藝術表現特色及歷史意義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此詩歌頌了楚國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全詩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

《九歌》是一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作。《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裡,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屍體,靜卧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裡,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