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題烏江亭杜牧賞析

題烏江亭杜牧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2 21:00:15

『壹』 古詩杜牧的《題烏江亭》和王安石的《烏江亭》的賞析

都是講得楚來霸王項羽自刎於源烏江
杜牧的 表達了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詩中暗寓諷刺之意。
王安石的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貳』 《題烏江亭杜牧》的意思

1、譯文
勝敗這種事是兵家難以預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敗專和恥辱才是男兒。
屬江東的子弟人才濟濟,如果項羽願意重返江東,可能還會卷土重來。
2、原文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3、簡析
《題烏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首詩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
4、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叄』 王安石《烏江亭》賞析

疊題烏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②,肯為君王卷土來③? 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為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已經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為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為「壯士衰」作注腳,也可為「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譯文:經過戰爭的的疲勞的壯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弟現在還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為了項羽而卷土重來? 疑難點注釋:①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為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②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③肯:豈肯,怎願。 賞析點撥:這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一首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卷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卷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肆』 題烏江亭 杜牧 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

詩歌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

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

杜牧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注重人事,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議論不落傳統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人們之所以喜歡這些詩,是因為他標新立異,也說明歷史是復雜的,從多維的角度來看,有許多所謂定論是值得商榷的。詩歌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饒的精神,是可取的。

(4)題烏江亭杜牧賞析擴展閱讀

詩歌:《題烏江亭》

作者: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內容: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翻譯: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

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伍』 杜牧在《題烏江亭》:中是怎樣評價項羽的

杜牧在《題烏江亭》中批評項羽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內議,不善於得人、容用人,並對此感到惋惜。

《題烏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首詩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

『陸』 《題烏江亭杜牧》全詩的解釋

譯文:

勝敗乃兵家常事,是難以預料的,

能忍受失敗和恥辱才是真正的男兒。專

江東的子弟中屬藏龍卧虎,人才濟濟,

如果項羽當年重返江東,說不定還能卷。

『柒』 《題烏江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烏江亭 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賞析: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
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為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已經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
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為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為「壯士衰」作注腳,也可為「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
這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一首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卷土重來。
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卷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捌』 求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烏江亭》李清照《夏日絕句》三首詩的全詩及賞析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對項羽是回思念的
《題烏江亭》 杜牧答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對項羽以為卷土重來也是可以的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不可能重來
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羽,但對項羽評價的角度並不一樣,他們的角度分別是什麼?
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麼觀點?
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玖』 杜牧《題烏江亭》的主題思想

《題烏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

這首詩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

《題烏江亭》原文:

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是才能出眾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9)題烏江亭杜牧賞析擴展閱讀:

首句直截了當的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做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此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正的「男兒」呢?

「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實在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無面見江東父老」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的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從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

同時在惋惜、批評、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很有積極意義的。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

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

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