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曹植的詩賞析

曹植的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2 19:54:48

A. 曹植的詩,要全文

七步詩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專的疼愛。曹操死屬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 誰知道曹植的名詩

曹植的名詩: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賞析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譯文】
高高的樹木不幸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平靜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寶劍雖利卻不在我的手掌之中,無援助之力而結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里。張設羅網的人見到黃雀是多麼歡喜,少年見到掙扎的黃雀不由心生憐惜。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振展雙翅直飛上蒼茫的高空,獲救的黃雀又飛來向少年表示謝意。

C. 曹植 《五游詠》賞析

一、《五游詠》賞析:詩人在此詩以及《仙人篇》等詩中,用富於想像的生動筆觸,描繪出一幅縹緲綺麗的仙景天宮,又渲染自己在天宮中所受到的隆重的接待,以此發泄在不得自由、動輒得咎的人世所積蓄在胸頭的骯臟氣;又在服食長生不死的仙葯而享遐齡的意象中,寄託了自己對生命永存的憧憬。清人丁晏在《曹集銓評》中評曹植的《五游詠》道:「精深華妙,綽有仙姿,炎漢已還,允推此君獨步。」確實,曹植《五游詠》等想像瑰奇、筆墨絢麗的遊仙詩,給文學帶來了超越時空的能力,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意象,對後世嵇康、郭璞、陳子昂、李白、韋應物等等無數詩人的遊仙詩具有極大的影響和啟迪,丁晏「推此君獨步」的贊揚並非過甚之辭。後世那些善寫遊仙詩的詩人,或吟「王喬畀我去,乘雲駕六龍」(嵇康《遊仙詩》),或詠「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郭璞《遊仙詩》),莫不規擬陳思此類作品而更加變化,在意境和神韻上則不脫陳思之范圍。尤其是那被稱為「天上謫仙人」的李白,所作遊仙詩之妙想豪情與曹子建最相近似。
二、擴展知識:
1、原文欣賞:
九州不足步。願得凌雲翔。逍遙八紘外。游目歷遐荒。
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華蓋芬晻藹。六龍仰天驤。
曜靈未移景。倏忽造昊蒼。閶闔啟丹扉。雙闕曜朱光。
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休西欞。羣後集東廂。
帶我瓊瑤佩。漱我沆瀣漿。踟躕玩靈芝。徙倚弄華芳。
王子奉仙葯。羨門進奇方。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
2、作品簡介:三國時期曹植所作。
3、作者簡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 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詩品》的作者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作為《詩品》全書中品第最高的詩人、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確立者,在詩史上具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D. 曹植的經典愛國詩勻

曹植《白馬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白馬飾金羈[1],連翩西北馳[2]。借問誰家子,幽並游俠兒[3]。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4]。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5]。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6]。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7]。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8]。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9]。長驅蹈匈奴[10],左顧凌鮮卑[11]。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12]?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1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注釋
[1]羈:馬絡頭。
[2]連翩:接連不斷,這里形容輕捷迅急的樣子。魏初西北方為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居住區,馳向西北即馳向邊疆戰場。
[3]幽並:幽州和並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陝西諸省的一部分地區。游俠兒:重義輕生的青年男子。
[4]揚:傳揚。垂:邊疆。"少小"二句:青壯年時期即離開家鄉,為保衛國家而揚名於邊疆。
[5]宿昔:昔時,往日。秉:持。楛(hù戶)矢:用楛木做箭桿的箭。何:多麼。"宿昔"二句:意思是說昔日良弓不離手,箭出盡楛矢。
[6]控:引,拉開。左的:左方的射擊目標。摧:毀壞。與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與"馬蹄"都是射貼(箭靶)的名稱
接:迎接飛馳而來的東西。猱(náo撓):猿類,善攀緣,上下如飛。
[7]剽:行動輕捷。螭(chī):傳說中的猛獸,如龍而黃。 [8]虜:胡虜,古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數:屢次。
[9]羽檄:檄是軍事方面用於徵召的文書,插上羽毛表示軍情緊急,所以叫羽檄。厲馬:奮馬,策馬。
[10]蹈:奔赴。
[11]陵:陵蹈,以武臨之。
[12]懷:顧惜。
[13]中:心中。顧:念。
翻譯
駕馭著白馬向西北馳去,馬上佩帶著金色的馬具。
有人問他是誰家的孩子,邊塞的好兒男游俠騎士。
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勛。
楛木箭和強弓從不離身,下苦功練就了一身武藝。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釐。
飛騎射中了「長臂猿」,轉身又去射「馬蹄」。
靈巧敏捷賽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聽說邊境軍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進犯內地。
告急信從北方頻頻傳來,游俠兒催戰馬躍上高堤。
隨大軍平匈奴直搗敵巢,再回師掃鮮卑驅逐敵騎。
上戰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裡。
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
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里。
賞析
這首詩描寫和歌頌了邊疆地區一位武藝高強又富有愛國精神的青年英雄,藉以抒發作者的報國之志。本詩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氣息濃厚.
詩歌以曲折動人的情節,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生動感人的青年愛國英雄形象。開頭兩句以奇警飛動之筆,描繪出馳馬奔赴西北戰場的英雄身影,顯示出軍情緊急,扣動讀者心弦;接著以"借問"領起,以鋪陳的筆墨補敘英雄的來歷,說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英雄形象;"邊城"六句,遙接篇首,具體說明"西北馳"的原因和英勇赴敵的氣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軀為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境界。

E. 求曹植曹子建的《洛神賦》全詩+賞析

洛神賦-曹植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 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 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 ,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 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 。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 。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 。雖潛處於太陽,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 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洛神賦》鑒賞 在我國江漢一帶的水邊澤畔,很久以來就流傳著許多關於神女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以它們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墨客。他們心追神往,低回吟詠,留下了無數篇優美動人的佳作。《詩·周南·漢廣》中的漢水之神可望而不可求,屈原《九歌》中的湘水之神風姿綽約、情意纏綿,司馬相如和張衡筆下的洛水之神妖冶嫻麗、嫵媚迷人。然而,在這些繾綣的詠嘆和精採的描繪中,最富情節和最能感人的,當推曹植的《洛神賦》。曹植此賦據序所言,系其於黃初三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當時,曹丕剛即帝位不久,即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在就國後也為監國謁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安鄉侯,後改封鄄城侯,再立為鄄城王(俱見《三國志·陳思王傳》)。這些對決心「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的曹植來說,無疑是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其心情之抑鬱與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作品從記述離開京城,「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的行程開始,描寫了作者與侍從們到達洛濱時的情景。當時「日既西傾,車殆馬煩」,他們稅駕蘅皋,秣駟芝田,容與陽林,流眄洛川。在一片靜謐的氣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極目遠眺波光瀲灧的洛水。就在他偶爾抬頭的一剎那,奇跡出現了:一個瓌姿艷逸的女神站立在對面的山崖上。這使作者驚愕萬分,他不自覺地拉住身旁的御者,急切地問道:「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在這里,山邊水畔落日前的優美景色襯托出人物意外發現的驚喜之情,創造了一種引人入勝的意境。接下去御者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他避開作者第一個問題——「爾有覿於彼者乎」不答,而以「臣聞」、「無乃」等猜測的口吻,鄭重其事地提出洛神宓妃,這在有意為下文對洛神的描繪留下伏筆的同時,又給本已蹊蹺的邂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洛神宓妃,相傳為遠古時代宓羲氏的女兒,因溺死於洛水而為水神。關於這個古老傳說中的女神,屈原在《天問》和《離騷》中都曾提及。以後司馬相如和張衡,又在賦中對她作了這樣的描繪:「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便環綽約。……芬芳漚郁,酷烈淑郁;皓齒燦爛,宜笑的

F. 曹植最出名詩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語言淺顯,寓意明暢,不用多加闡釋,便能明白其中含義其意自明,曹植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內心的悲憤。曹植的比喻之妙,用語巧妙,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這首詩寫的很凄冷,曹植把自己比作是一名盪子婦,以一名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來比喻自己被排擠的境況,以思婦與丈夫的離異,來比喻他和身為皇帝的曹丕之間的生疏,簡直比路人還陌生。曹植有感與兄弟之間的境況懸殊,暗自吐出思君報國的衷腸奈何曹丕的絕情寡義,令曹植憤慨不已,流露出無限凄惶之感。
《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
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
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詩的內容寫的是,一個容貌俊俏的姑娘,正在路邊的桑樹林里採桑,那潔白的手腕,金色的手鐲,頭上插著一根金釵,青色的紗裙在風里飄著,非常美麗。她在採桑的時候,吹著口哨,流出的氣息彷彿蘭花的芳香。路邊的行人,為之傾倒,紛紛駐足觀看。這樣美麗的姑娘,誰不想擁有呢?但是,姑娘偏偏喜歡賢德的人,但遇不到賢德的人,只能在閨房裡哀嘆。

G. 對曹植七步詩的評價賞析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制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賞析一】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又,「幼兒版」的《七步詩》被改編成這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

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

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

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賞析二】

相傳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之後,要想迫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七步路的短時間內作一首詩,做不成就要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而出,作了這首《七步詩》。全詩是用同根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母生的兄弟,用萁豆相煎來比喻曹丕對曹植的迫害,客觀上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尖銳。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詩中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曹丕對兄弟們的殘酷迫害。取譬生動貼切,感情沉鬱憤激。詩人從製作豆豉食品過程中產生詩的聯想:豆萁與豆子本是同根所生,而今卻成了敵對的雙方,一方無情摧殘,一方受盡煎熬。詩人由此聯想到自身處境,不是也正受同胞的殘酷迫害嗎?一個「燃」字,一個「泣」字,形象地刻畫出萁豆相間的情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把一方兇殘,另一方慘痛,鮮明地表達出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寫豆發出悲憤的控訴,語意雙關,揭示題旨,表面上是豆責豆萁,實際上是曹植對曹丕的責問。這兩句語意警切,感情憤激,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含蓄不露。

抗戰時期,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皖南事變」,血腥屠殺新四軍抗日將士,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詩加以揭露和控訴:「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顯而易見,周恩來借鑒曹植的《七步詩》,使這首千年古詩閃耀出新的思想光輝。

H. 曹植的驚世之作(詩賦)三首以上,附帶賞析與解釋,謝謝了

豆萁:豆秸。
釜:鍋。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

又,「幼兒版」的《七步詩》被改編成這樣: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台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們還是把它作為曹植的作品來介紹給讀者諸君。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I. 曹植一首詩的全文、翻譯及作者情感和創作背景

【名稱】《桂之樹行》
【年代】三國
【作者】曹植
【體裁】樂府詩
飛觀百餘尺。臨牖御欞軒。
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
國讎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拊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譯文:
宮闕凌空百尺高,望樓遠眺憑窗欄。遠望周圍遍千里,四面盡現大平原。烈士胸懷憂國心,小人苟且自安閑。眼下國仇實未雪,情願捐軀戰陣前。按劍遠望西與南,思欲奔赴太乙山。琴聲急促悲音發,聽我胸中肺腑言。
賞析:
古直《箋》引近人曾運乾說,以此詩系於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這一年冬天,諸葛亮統蜀軍伐魏,出兵散關,圍陳倉。魏遣張郃拒亮,明帝親至河南城(在今洛陽市西)為郃送行。曹植為此而賦詩明志。作品抒發了甘願為國捐軀的壯志和被壓抑的憤激之情。吳淇曰:「首句寫觀之高,二句寫敞。不高不敞。不能遠望。望遠至於周千里,必是平原之地。然平原者,即《九歌》所雲『平原忽兮路迢遠』,乃《國殤》之『出不入兮往不反』之處也。烈士感之而心悲,兼自恨於『投自閑』之小人也。『國仇』二句,心不忘仇,『拊劍』二句,文形於色。前『望』字是偶然,此『望』是有意。上『思』字是平時,下『思』字是一日。兩『思』字出於壯士之悲心。夫弦急則悲聲發,心悲則言慷慨。『慷慨言』即上文『烈士』雲雲六句,乃飛觀憑軒之烈士睹平原有感而發之言(《六朝選詩定論》)。
①飛觀:凌空而起的望樓,指宮門兩邊的闕。闕也稱觀。
②臨牖:從窗口向下俯視。臨,下視;牖(yìu),窗戶。御欞軒:憑闌干。御,憑;欞,闌干;軒,這里指闌幹上的板。
③烈士:有功業心,胸懷激烈的人。悲心:憂國憂世之心和有才不獲騁的憤慨。
④偷自閑:苟且地貪圖安樂。偷,苟且;閑,安閑,安樂。
⑤亮:實在,果真。不塞:未彌補,未報償。
⑥喪元:拋頭顱。元,頭顱。
⑦拊劍:按劍。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自己願意從軍討蜀。
⑧赴太泰山:「太山」即「泰山」。指欲從軍討吳,泰山地近吳境,故雲「赴泰山」。曹植《責躬詩》有所謂「願蒙(冒)矢石,建旗東岳。」東岳即泰山,兩處的意思相同。
⑨弦急:指琴聲急促。悲風:指慷慨的音聲。
⑩聆:聽。慷慨言:即指此篇詩歌的慷慨言辭。余冠英說:「從這兩句看來,這首詩可能原是樂府歌辭。」
這是曹植《雜詩七首》中的第六首。黃節注引曹植《東征賦·序》雲:「建安十九年,王師東征吳寇,余典禁兵,衛官省。」並雲:「《魏志》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操征孫權,使植留守鄴都。植有是賦。此詩蓋同時作也。」建安十九年為公元214年,曹植年二十三。近人注本多從此說。而古直《箋》引近人曾運乾說,以此詩系於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這一年冬天,諸葛亮統蜀軍伐魏,出兵散關,圍陳倉。魏遣張郃拒亮,明帝親至河南城(在今洛陽市西)為郃送行。曹植為此而賦詩明志,時植年三十七。細繹詩意,古、曾說近是,今從之。
綜觀曹植一生傳世詩作,其有代表性的大約可分兩大類。一類哀惋悱惻,另一類則激昂慷慨。《雜詩》七首中第一、四兩首屬前者,此詩自然屬於後者。
此詩共十二句,一韻到底,每四句為一小節。第一小節寫登高遠眺,統攝全詩;第二小節以「烈士」與「小人」對比,藉以明志;第三小節比第二小節更深入一層,直言自己以身許國的打算。但第三小節的前兩句乃承第一小節的登高遠眺而言,後兩句則承第二小節的「國仇」二句而言,帶有總結全詩的意思。篇幅雖短,卻波瀾迭起,氣象萬千。在曹植詩中,誠為異軍突起的佳作。
第一小節,曹句寫樓觀極高,不高則不足以遠眺;次句寫當窗憑檻,視野自然開拓。「飛觀」,形容樓閣聳立,結構宏偉,如飛鳥之在高空;「臨牖」,等於說「當窗」;「御欞軒」,等於說「憑檻」。第三句「周千里」的「周」字用得確切而有氣勢。「周」者,遍也,匝也,意思說向東南西北四周遍地遠眺,都能望到千里之外。「朝夕見平原」,通常講成早晚都能看見平原,實有辭費之嫌;眼中的平原不肯能有不成其為平原的時候。故古直《箋》雲:「『朝夕見平原』,猶雲日出處見平原,日入處亦見平原。」則以「朝」指東方日出處,「夕」指西方日入處(義本《爾雅·釋山》)。可見「朝夕」本是表空間的名詞,後乃引申為表時間的名詞。但鄙意上句既言「周千里」,則此句的「朝」、「夕」並不僅指東、西兩面,而是概括指四面八方。正如以「朝」、「夕」為早晚,雖指早晨和傍晚,實概括一晝夜之二十四小時而言之。這兩句正寫出河南地處中原,登高望遠,有控馭四方之勢。所以表面上看似領起下文,實已體現作者胸羅萬象、氣蓋當世的雄才大略。
第二小節的四句,「烈士」,指有正義感而不怕犧牲的人,在古代不一定專指死者。「偷自閑」,偷安而自甘閑散。「亮」,誠然,實在。「塞」,防止,杜絕。「國仇」句,是說國家的仇敵誠然是一時還消滅不了的。「喪元」,《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喪」,喪失;「元」,指頭顱。原意是說勇士要時時不忘自己應當有不怕犧牲的精神。「烈士」二句看似泛指,涵義實深。意謂自己本是「多悲心」的「烈士」,但每當遇到報國殲敵的機會,卻不允許自己參加,盡自己一份力量。這無異把自己看成苟且偷安的「小人」。這兩句詩表面上是客觀的、平列的,事實上卻洋溢出作者報國無門的一腔義憤。因此接下來堅決表態:在國仇未滅之時,自己是甘心拋頭顱、灑熱血的。然後轉入第三小節,承上第一小節登高遠眺的描寫更明確地表示,自己是關心魏蜀雙方的戰斗的,很想親身奔赴前線。蜀在魏之西南,故作者「撫劍」而矚目「西南」。「太山」,這里不是指山東的泰山,而是指陝西的太乙山(王維詩:「太乙近天都。」即指此山。詳見古直《箋》引曾運乾說)。此山與終南山相接,在今陝西郿縣南,正當蜀軍入魏的沖要之地。當時諸葛亮既圍陳倉,揚言要從斜谷取道郿縣,太乙山正是必經之路,故作者打算奔赴到那裡迎戰敵人。古直《箋》雲:「考魏蜀相持,皆在太乙、褒斜之間。蜀越(越過)陳倉及郿,而後能與魏爭。子建聞蜀圍陳倉,而遽欲『赴太山』,可謂知兵要矣。」其說甚是。
最後兩句,依黃節注,「弦急」句是比喻作者為什麼要讓人們聽他慷慨陳辭。「弦急」,指把琴弦綳緊,使調門兒增高,《古詩十九首》中所謂「弦急知柱促」的「弦急」,與此同義。蓋彈琴時如果要使音調高亢激越,便把琴弦擰緊。音調既高,「悲聲」乃作。這兩句意思說琴弦一「急」,琴聲自「悲」;而大敵當前,國家多事,自己卻被投閑置散,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才悲憤交加,慷慨陳辭的。這兩句既是「國仇」二句的補充,又是全詩的結語。通篇造語悲壯雄渾,結構嚴整緊湊,句無閑字,篇無閑筆,它體現了曹植後期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