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歷史海子賞析

歷史海子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3-02 18:22:04

『壹』 關於海子的《歷史》一詩

樓上網路錯了,是嘴唇,不是最初
原文

我們的嘴唇第一次擁有
藍色的水
盛滿陶回罐答
還有十幾只南方的星辰
火種
最初憂傷的別離

歲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發現第一枝植物
腳插進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遺失的嘴唇

歲月呵,歲月

公元前我們太小
公元後我們又太老
沒有人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
那我還是舉手敲門
帶來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歲月呵
歲月

到家了
我緩緩摘下帽子
靠著愛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銅像坐在牆壁中間
青銅浸透了淚水

歲月呵

『貳』 海子解析

海子,原名查海生,年5月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卧軌自殺。在詩人短暫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沖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他憑著輝煌的才華、奇跡般的創造力、敏銳的直覺和廣博的知識,在極端貧困、單調的生活環境里創作了將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論文。其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扎撒》(未完成)、話劇《弒》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瓮》。他曾於1986年獲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節五四文學大獎賽特別獎,於1988年獲第三屆《十月》文學獎榮譽獎。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認為,詩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還給人類的東西。(西川撰文)(註:2001年4月28日,海子與詩人郭路生(食指)共同獲得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

80年代中後期,在普遍以放逐抒情為一大宗旨的「後新詩潮」中,海子的出現堪稱一種「奇跡」。在整個新詩史上,沒有哪位詩人的抒情姿態比海子更為徹底。海子詩的強烈浪漫精神集中表現在詩人自我理想的極度張揚以及對於庸常生存現實的深刻屏棄與蔑視上(如《祖國——或以夢為馬》)。同時,海子的精神視野還聚焦於生命存在主題,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學的深度與高度,極大地豐富了抒情詩的內涵。海子的藝術天才表現在他土地般旺盛、卓越的原始創造力,他所獨創的「麥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藝術感染效果,成為海子詩的象徵與標志,它在客觀上強調了獨創性對於一個詩人的重要性。海子詩超越時空的魅力與價值凸現了詩作為一門心靈與精神的藝術所具有的普遍意義,為中國新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啟示。(節選自《中國新詩300首》序言)

海子生前的好友、詩人西川曾回顧說:「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於他的偏頗。在他的房間里,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海子在獻身詩歌事業的同時是以犧牲塵世的日常生活為代價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寫於海子死前的兩個月。在詩中詩人終於開始擬想塵世的幸福生活。然而,海子是一個沉湎於心靈的孤獨之旅的詩人。他所追求的「大詩」的理想,他對真理和永恆的超越性探究,他對生命的終極存在的關懷與眷顧,在某種意義上是與世俗生活無法共存的。因此,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表達的「在塵世獲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於詩人一時間的想像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給了世人,而詩人自己卻沒有(或不願)找到塵世的幸福生活。聯想到幾個月後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種深深的悵惘。創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一時期的海子,大概面臨著生命中兩難的境地:選擇塵世的幸福則可能意味著放棄偉大的詩歌理想;棄絕塵世的幸福生活則可能導致棄絕生命本身。海子最終選擇了後者。(選自吳曉東《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詩歌篇》)

『叄』 海子的歷史 求賞析

最初讀這首詩,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的,公元元年,耶穌誕生的日子,西方宗教中全人類的救世主。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之前我們太小,後來我們太老,不無悲涼。但我還是舉手敲門,帶來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為什麼撒落?因為撞擊,悲情、努力、抗爭,都在言外。

到家了,回歸到愛中,不再漂泊。牆壁中間的銅像,是整個民族,是作者,也是每一個人,浸透了辛酸的淚水,這就是我們的歷史。帽子,在他的意象中是漂泊,我戴著水浪的帽子,我戴著漂泊的屋頂。

歷史的開端則是穿黑色衣服的人發現第一枝植物,黑色衣服,黑暗,黑夜,原始的蒙昧狀態,也意味著孕育和開端,發現第一枝植物,進入農耕社會,腳就此插入土地,再也拔不出,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花朵,意味著女人,藝術,詩歌,愛,是嘴唇,也是歌頌春天的嗓子,但被忽略和遺失了,寂寞的嘴唇渴望親吻和歌唱。

最難解的是第一段,我們的嘴唇,第一次擁有藍色的水,盛滿陶罐,還有十幾只南方的星辰,火種,最初憂傷的別離。

是否指兩種文化的最初相遇呢?嘴唇,是浪漫的,用來親吻的,也是每個人身體的代指。藍色的水,一般概念里的藍色海洋,代指西方文明,也可引伸為夢想。陶罐,中國的象徵,或者物質文明的開端。南方的星辰,是最初點燃思想火花的啟蒙運動者,或者理想的天空指明方向的神祉?點燃火種照亮天空,也照著最初憂傷的別離,是指我們與自己文化的告別嗎?

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是,如果這樣解詩,這首詩完全可以從其它領域解通,例如愛情,例如遊子的漂泊,例如一個人的成長。從愛情的角度來解,嘴唇擁有,意味著相愛,星辰,是理想的召喚,理想的火種燃起後,發生了最初憂傷的別離。黑色的蒙昧中發現植物,紮根土地實現理想,遺忘了春天,那寂寞的嘴唇與花朵。當愛覺醒時,發現真正的美麗已經錯過,但還是頑強地舉手敲門,一任自己的過去灑落。終於,到家了,與愛人相依,合上眼睛安息,而那過去的歲月如悲憫的銅像,浸透了辛酸與淚水……

同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擁有眾多的解讀。從這個角度來講,海子與李商隱的詩歌風格不同,但都到達了一種神秘多解的美學境界,也許正因為多解,才會觸動不同的通感與聯想,才會有回味不盡的神秘之美。就我個人而言,每次讀《歷史》這首詩,各種紛至沓來的感受會如電流一般,在心中匯成安靜的湖泊。重溫,是與這些感受約會,與文化、愛情,成長的辛酸與苦痛,還有太多的過去和未來。因為他寫出的,不僅僅是一種歷史。

『肆』 海子九月賞析

九月 海子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 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 高懸草原 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隻身打馬過草原
孤單寂寞地走向絢美

海子詩《九月》賞析
詩中的主人公是何等的孤獨寂寞!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望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一位是峨冠博帶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一位是有著一琴一馬、戴著眼鏡、留著絡腮鬍子的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青年,但是面對天地、人生卻流露出同樣的渺小無奈、情思難酬。

他們的詩同樣創設了一種空曠、悠遠的意境,但如果說陳子昂的詩給我們更多的理性的思考,而海子的詩卻藉助美妙的意象,簡潔凝重的語言攫住了我們的感官,「草原」、「野花」、「明月」、「琴」、「馬」、「隻身打馬過草原」的詩人,色彩鮮明,有物有人融合為天地,這么讓人眷戀的世界,反而倍添一分寂寥而悲戚。

海子是一個有奇才華的青年,有一顆不染塵滓的心靈,少年智慧和成熟,極端的理想主義,使他少有朋友,少被認同,那種理想的美在他詩中反復出現,「給每一條河每一條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的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朝大海,春明花開》)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與那經淚洗面的唐代詩人李賀寄託於鬼神的奇思異想一樣,海子心中的神祗是死亡,象那眾神一樣,這樣才能有「眾神死亡的草原鮮花一片」,從而接近絢美,「接近太陽」。

如果說陳子昂是在哭泣,那麼我們衷愛的海子卻「淚水全無」,痛徹心扉,追求詩歌,追求愛情,追求理想,而這一切的結果是:「遠方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遠方除了遠一無所有,「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而他」打馬過草原「的身影那麼無助、孤單,不知飄向何處……

『伍』 如何理解海子的《歷史》

哪來的孤獨迷惘,哪來的急切渴望,哪來的戰栗不安。無所依祜的靈魂,找不專到定位的羅盤。屬在冰涼堅硬的鐵軌上,是否抓住了永恆的幻光。咣當,咣當,咣當,帶走這人生的熱惱吧!你是否找到了那份清涼?看,這里有一副臭皮囊。

『陸』 如何理解海子的《歷史》

海子是一名充滿悲情主義色彩的曠世詩人,在他身上很容易看到屈原的影子。對於自己的信仰,他同樣有看屈原的民族情結與不屈不撓的抗爭心理。可以這么說,海子的人與詩始終放在民生民計之上。他活看的時候沒有多少人注意他的文字,他死了之後,他的詩歌才被人們所關注。筆者不想問,在中國文壇到底要出現多少個「海子」才能使人覺。多麼可惜!海子完全可以引領詩歌走向象形模式的鼎盛。然而,世事弄人。
《歷史》一詩是子的又一代表之作。
「我們的嘴唇第一次擁有/藍色的水/盛滿陶罐」。嘴唇不僅僅是五官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不僅僅用來說話或吃飯。它更是用來表達某種復雜情感的方式。比喻親吻,比喻緘默而傳神。「藍色」往往代表的是憂郁,藍色的憂郁。詩人是不是想告訴我們:當我第一次有機會用嘴唇表達自己的情感之時,而我的憂慮接踵而來,並永將注入陶罐,成為歷史?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在野地里發現第一枝植物/腳插進土地/也拔不出/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遺失的嘴唇」全身黑衣,是祭奠的一種特殊裝束。詩人所言明的植物必然與當時氛圍合拍的色彩,有一種植物叫「三蕊楠」,其果實就是由綠而黑的過程。還有一種植物叫「龍葵」,同樣是由綠而黑的過程。我們不揣摩,詩人為什麼將不言明的植物展現給我們,是不是對全詩起到一種氛圍的襯托作用?詩歌的表現方式就是情感與物象相互配合的作用。由此我們不難解詩人的最後幾句了。而「花」往往代表的是女性,「春天」則是對心情的一種釋放,至於「遺失的嘴唇」是不是作者對往事的回憶與緬懷?
「公元前我們太小/公元後我們太老/有人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但我還是舉手敲門/帶來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公元前可推至一千年或兩千年,或五百年,三百年。如此遙遠的歷史進程,又有多少的事物不會灰飛煙滅!詩人當然看不到當時的世事變遷。而公元後另當別論了。這個時間跨度也許是一百年前或五十年,三十年前。這么短距離的事物還是可以記憶猶新的,但詩人恰恰出我們之所料「沒有人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樣的微笑讓詩人如此的刻骨銘心,不能釋懷?從」美麗」二字我們不難看出一些端倪。美麗只能是女性化的產物,詩人或許曾經經歷過這樣美麗的微笑,而隨看時間的變遷與人性的變遷,這種「微笑」已然不存在了。詩人將最後幾句作為全段詩歌的總結:我追求的是一種潔凈的世界,但這個世界無法讓我用行動來表達憤慨,我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哀嘆!
「到家了/摘下帽子/靠著愛我的人/合上眼睛/一座古老的銅像坐在牆壁中間/青銅浸透了淚水」末段的文字給了筆者以強烈的共鳴:我到家了,很累,很累!這個時候我多麼希望有一雙溫柔的眼睛來撫平我內心的蒼涼與苦痛,並且能靠在她身上作為心靈的避風港。然而,面對我的卻是空空的印象與無盡地思念。也許在那一刻,「我」終於忍不住淚如雨下。
《歷史》一詩,詩人看重表達的是一種對過去情感歷程的回想與緬懷。

『柒』 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賞析~

想給八十年代青春找一首「代表性」的詩,找來找去,找到海子的這首寫於1987年的代表作。

八十年代後期已產生變奏音。後現代到來了。時代在轉角,變得紛紜、繁復,多元和捉摸不定,詩人碰到後現代來臨的復雜感受:抵禦、或進入的艱難抉擇……

「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
和物質的短暫情人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遠方」指理想,「物質」指生存。古今沒有一個詩人單寫物質能獲成功。為什麼?!

詩人走的路上,已只剩三個人:烈士在前,詩人(人民)居中,小丑殿後。一筆勾勒出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徵。

在氣質上海子是獨立不羈的,但在精神上他受到北島一代七十年代青春的深深影響,祖國命題,被他列為最高命題可為例證。

這首詩開篇與北島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切入主題,一語中的,給八十年代作了提綱挈領式哲學綜述。

這首詩不太長,但磅礴,氣勢,激情飽滿,令人讀後久久縈回。詩中都說了什麼呢?對祖國的昨、今觀感、對革新詩歌語言的理念、歷史觀、以及一個詩人夢想……

一首八十年代青春的祭歌。六十年代出生的,到了八十年代就進入准青春期。他們突遭精神空前狹小,物質空前膨脹,節節敗退,左手試圖抓那些抓不到的慾望,右手還托舉著熊熊的理想火炬……海子的詩,就是這代人「青春的絕唱「。

海子與其他詩人迥異處,他用詩篇完成了詩人的一半,用生命完成了另一半。(至八十年代,現代詩已進入寫作與行動連為一體),你不能生得轟烈,就要死得轟烈,總之你必須完成一次「詩歌行動」!!(4字為海子語)

現代詩人的典型,俄羅斯的布羅茨基、中國的北島,都是積極參與70年代社會變革的。與北島一代不同的是,80年代的海子不是提出疑問,給出答案式的;而是試探詢問,留下許多甚爾神秘性的思索。他這一代已不相信「神造「歷史,但對歷史的浪漫性仍深著迷戀,那一個瑰麗的天空,還浮滿拆解前的白雲……

《祖國,或以夢為馬》詩中有許多符號,如夢,馬,糧食,日,雪山,周天子,稻田等,這些神秘符號是八十年代青春探路糾纏不清的例證。海子這首詩已上升哲理層面,如已開始探究貧困與財富的關系,人類困惑,矛盾種種,等。
今再讀,《祖國,或以夢為馬》,倍增感慨!她可謂八十年代青春最深處的哀與傷。輝煌而頹然的陽春白雪。八十年代青春諸多浪漫理想被九十年代物質徹底擊潰。
2006年10月31日 北京

附: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

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
和物質的短暫情人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 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 開花落英於神聖的祖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籍次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為大 祖國的語言和亂石投築的梁山城寨
以夢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會寒冷的骨骼
如白雪的柴和堅硬的條條白雪 橫放在眾神之山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投入此火 這三者是囚禁我的燈盞吐出光輝

萬人都要從我刀口走過 去建築祖國的語言
我甘願一切從頭開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也願將牢底坐穿

眾神創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帶著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糧食是我的珍愛 我將她緊緊抱住
抱住她在故鄉生兒育女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也願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靜的家園

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
我年華虛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歲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馬兒一命歸天

千年後如若我再生於祖國的河岸
千年後我再次擁有中國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馬
賜踏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選擇永恆的事業

我的事業 就是要成為太陽的一生
他從古到今——"日"——他無比輝煌無比光明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最後我被黃昏的眾神抬入不朽的太陽
太陽是我的名字
太陽是我的一生
太陽的山頂埋葬 詩歌的屍體——千年王國和我
騎著五千年鳳凰和名字叫"馬"的龍——我必將失敗
但詩歌本身以太陽必將勝利

『捌』 海子的九月賞析,不要Bai,個人理解

關於《九月》的解讀不計其數,但好像都沒有草原生活的經驗。個人以為理解海子的《九月》,關鍵在於頭一句的兩個意象:眾神的死亡和草原上的野花。
這里的眾神,不是我們傳說中的各路神仙,而是希臘神話中的眾神。希臘神話將人類歷史分為黃金、白銀、青銅、英雄、黑鐵五個時代,即人類自身的品質與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呈反比。按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的觀點:神創造了四五代人類,發現不滿意就銷毀,但最後一代人不但沒有被銷毀,他們反而銷毀了眾神。這樣,神性的高貴就沒有了,人類退化到群氓的黑鐵時代。
草原上野花一片。有過草原經驗的都知道,草原上如果長滿野花,就意味著草場的退化。就好像竹子開花,隨即就死亡了。因此,海子的《九月》,是感時傷世。如同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樣同樣創設了一種空曠、悠遠的意境,但面對天地、人生卻流露出同樣的渺小無奈、情思難酬。
海子詩里的這一片野花,乍看似乎很美麗,其中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的原上草一樣,寓意群小的蓬勃而又邪惡的力量。真正高貴的是眾神和王孫,王孫被得志的群小貶得離開長安了,野花盛開的草原上眾神也只有死亡一條路。
陳寅恪在悼王國維的《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
……
依稀廿載憶光宣,
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
京華冠蓋萃英賢。
……
清末苟延殘喘終至挺屍的光緒宣統兩朝,在陳寅恪眼裡,直是開元盛世。陳寅恪當然不是在歌頌晚清的強大。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民國,陳寅恪和孔子一樣,覺得禮崩樂壞了,他是在懷念道統體面的貴族時代,而海子的《九月》,是往者不可追的感喟。
《九月》詩里的木頭和馬尾,是製作馬頭琴的基本材料,這種蒙古人的樂器,由靜止的木頭與飄逸的馬尾組合在一起,當它嗚咽地響起來的時候,張力之下,提示的也是一種本來的局限。
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這個時候的海子,騎著張承志的《黑駿馬》,高亢悲愴的長調響起來了,它叩擊著大地的胸膛,沖撞著低巡的流雲。在強烈扭曲的、疾飛向上和低啞呻吟的節拍上,新的一句在追趕著前一句的回聲。眾神死亡,孤獨的先知,隻身打馬,走過凝聚著野花一片的草原,看到無知的人們在為野花盛開而贊嘆,而留影。先知無法言說,就把遠方的風和遠方的死亡都留給草原,來到山海關。海子無路可走,火車迎面而來……

『玖』 求海子的詩<歷史>

歷史
海子

我們復的嘴唇第一制次擁有
藍色的水
盛滿陶罐
還有十幾只南方的星辰
火種
最初由上的別離

歲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發現第一枝植物
腳插進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遺失的最初

歲月呵,歲月
公元前我們太小
公元後我們又太老
沒有誰見過
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
但我還是舉手敲門
帶來的象形文字
灑落一地

歲月呵
歲月

到家了
我緩緩摘下帽子
靠著愛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銅像坐在牆壁中間
青銅浸透了淚水

歲月呵

這首詩寫了詩人對歷史(歲月)易逝的一種感喟。
詩人對時光匆匆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如白駒過隙」「常恐秋節至,火昆黃華葉衰」是慣常的表達,而海子卻用「公元前我們還太小,公元後我們又太老,沒有誰見過,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來表達他自己對時光易逝的獨特感受,的確令人驚訝——時光的飛逝,使我們來不及長大就已經老去,因而不能感受一瞬間的美——這是多麼可怕!

『拾』 找不到海子的《歷史》誰有啊,還要賞析哦~~~全面點的,謝啦

《歷史》

我們的嘴唇第一次擁有
藍色的水
盛滿陶罐
還有十幾只南方的星辰
火種 最初憂傷的別離

歲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發現第一枝植物
腳插進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遺失的嘴唇

歲月呵,歲月

公元前我們太小
公元後我們太老
沒有人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
但我還是舉手敲門
帶來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歲月呵,歲月

到家了
我緩緩摘下帽子
靠著愛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銅像坐在牆壁中間
青銅浸透了淚水

歲月呵

和詩評家不同,海子詩歌中最打動我的,不是《亞洲銅》,而是《歷史》。一個人時默誦詩歌,海子的詩里,能背出的,也是這首。

一直不知道它為什麼吸引我,也沒有看到一篇解析的文字,如同一個美麗的謎沒有謎底,每個人所能奉獻的,也許只是自己的閱讀經驗。

在海子身上,有著強烈的文化沖突、民族悲情和心靈孤獨。葦岸曾說,海子最恨中國文人的氣質,說他們把一切都變成了趣味,獨獨缺少與天地共榮辱的靈魂。

最初讀這首詩,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的,公元元年,耶穌誕生的日子,西方宗教中全人類的救世主。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之前我們太小,後來我們太老,不無悲涼。但我還是舉手敲門,帶來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為什麼撒落?因為撞擊,悲情、努力、抗爭,都在言外。

到家了,回歸到愛中,不再漂泊。牆壁中間的銅像,是整個民族,是作者,也是每一個人,浸透了辛酸的淚水,這就是我們的歷史。帽子,在他的意象中是漂泊,我戴著水浪的帽子,我戴著漂泊的屋頂。

歷史的開端則是穿黑色衣服的人發現第一枝植物,黑色衣服,黑暗,黑夜,原始的蒙昧狀態,也意味著孕育和開端,發現第一枝植物,進入農耕社會,腳就此插入土地,再也拔不出,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花朵,意味著女人,藝術,詩歌,愛,是嘴唇,也是歌頌春天的嗓子,但被忽略和遺失了,寂寞的嘴唇渴望親吻和歌唱。

最難解的是第一段,我們的嘴唇,第一次擁有藍色的水,盛滿陶罐,還有十幾只南方的星辰,火種,最初憂傷的別離。

是否指兩種文化的最初相遇呢?嘴唇,是浪漫的,用來親吻的,也是每個人身體的代指。藍色的水,一般概念里的藍色海洋,代指西方文明,也可引伸為夢想。陶罐,中國的象徵,或者物質文明的開端。南方的星辰,是最初點燃思想火花的啟蒙運動者,或者理想的天空指明方向的神祉?點燃火種照亮天空,也照著最初憂傷的別離,是指我們與自己文化的告別嗎?

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是,如果這樣解詩,這首詩完全可以從其它領域解通,例如愛情,例如遊子的漂泊,例如一個人的成長。從愛情的角度來解,嘴唇擁有,意味著相愛,星辰,是理想的召喚,理想的火種燃起後,發生了最初憂傷的別離。黑色的蒙昧中發現植物,紮根土地實現理想,遺忘了春天,那寂寞的嘴唇與花朵。當愛覺醒時,發現真正的美麗已經錯過,但還是頑強地舉手敲門,一任自己的過去灑落。終於,到家了,與愛人相依,合上眼睛安息,而那過去的歲月如悲憫的銅像,浸透了辛酸與淚水……

同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擁有眾多的解讀。從這個角度來講,海子與李商隱的詩歌風格不同,但都到達了一種神秘多解的美學境界,也許正因為多解,才會觸動不同的通感與聯想,才會有回味不盡的神秘之美。就我個人而言,每次讀《歷史》這首詩,各種紛至沓來的感受會如電流一般,在心中匯成安靜的湖泊。重溫,是與這些感受約會,與文化、愛情,成長的辛酸與苦痛,還有太多的過去和未來。因為他寫出的,不僅僅是一種歷史。

常讀泰戈爾,也常讀海子,前者讀後心情會陽光平和,而每次放下海子,卻有著說不清的復雜與悲涼,但還是會讀,如同不斷出發尋找自己,尋找久違的感受,被遺忘的精神血管。

海子死於1989年,一個富有理想色彩的特殊年份,他的生命結束了,但詩歌長存,精神之光長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